期刊文献+
共找到34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恢复性司法理念与中国传统法律文化的差异 被引量:3
1
作者 王丽娟 张平 《江苏警官学院学报》 2007年第2期126-130,共5页
恢复性司法是传统刑事司法理念的转换,诞生于西方的法律文化之中,以基督教伦理和市民精神为支柱。中国传统法律文化中的家族伦理、重刑轻民以及家国一体与西方法律文化形成鲜明对比,对恢复性司法在中国的实践带来了挑战。
关键词 恢复性司法 基督教伦理 市民社会 中国传统法律文化
下载PDF
教会大学的校园景观及其场所精神——以沪江大学校园为例 被引量:4
2
作者 张琳 王勇 《建筑与文化》 2010年第12期102-103,共2页
教育空间由校园整体环境和单体建筑组成,必然受到社会、经济、文化等诸多因素的影响。以沪江大学校园为例,优秀历史建筑构成的大学校园空间作为一种文化载体,其空间环境承载着特定的校园文化及场所精神,其特有的校园文化是不可替代的珍... 教育空间由校园整体环境和单体建筑组成,必然受到社会、经济、文化等诸多因素的影响。以沪江大学校园为例,优秀历史建筑构成的大学校园空间作为一种文化载体,其空间环境承载着特定的校园文化及场所精神,其特有的校园文化是不可替代的珍贵遗产,有时甚至具有超越国家、民族和时代而存在的艺术和科学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沪江大学 教会大学 大学校园 场所精神 哥特建筑
下载PDF
华兹华斯的自然观与基督教精神 被引量:3
3
作者 杜彬彬 《台州学院学报》 2008年第5期65-68,共4页
华兹华斯的自然观是"神性—理性—人性"的统一,从宗教的角度来讲,他的自然观与其所受的基督教精神有着内在联系。华兹华斯对自然所表达的热爱之情,其背后隐藏的是对上帝的崇拜与热爱,而他在接受自然对他精神抚慰和理性智慧启... 华兹华斯的自然观是"神性—理性—人性"的统一,从宗教的角度来讲,他的自然观与其所受的基督教精神有着内在联系。华兹华斯对自然所表达的热爱之情,其背后隐藏的是对上帝的崇拜与热爱,而他在接受自然对他精神抚慰和理性智慧启发的过程中则又传递出了他对上帝信仰的思想,以及他所认为的"人性的完美"在于返回"伊甸园式的自然"的观点,这些都体现了华兹华斯自然观与基督教精神的密切联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华兹华斯 自然观 基督教精神
下载PDF
美国的多元宗教概述及成因分析 被引量:2
4
作者 贺相铸 《昆明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4年第2期95-99,共5页
美国是个多元宗教并存发展的社会,整个宗教种类繁多、宗派林立。但就其源流,多属希伯来———基督教文化传统的犹太教和由基督教发展而来的天主教和新教,在这三大主流派系中,新教占主要优势。促成美国多元宗教并存发展的原因有三:美国... 美国是个多元宗教并存发展的社会,整个宗教种类繁多、宗派林立。但就其源流,多属希伯来———基督教文化传统的犹太教和由基督教发展而来的天主教和新教,在这三大主流派系中,新教占主要优势。促成美国多元宗教并存发展的原因有三:美国民族多样性是客观条件,基督教思想是内在动力,而美国宪法是根本保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美国 多元宗教 形成原因 基督教 天主教 新教 宪法 犹太教 教义
下载PDF
论弥尔顿对“精神”的神学诠释——兼论《基督教教义》里的“圣灵” 被引量:2
5
作者 吴玲英 吴小英 《中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2013年第1期30-35,共6页
对于基督教正统教义"三位一体"中的"圣灵"(the Holy Spirit),弥尔顿代之以"精神"(the Spirit),并在神学著作《基督教教义》里对"精神"这一宗教术语进行了充分的诠释。弥尔顿通过大量的《圣经... 对于基督教正统教义"三位一体"中的"圣灵"(the Holy Spirit),弥尔顿代之以"精神"(the Spirit),并在神学著作《基督教教义》里对"精神"这一宗教术语进行了充分的诠释。弥尔顿通过大量的《圣经》引证,指出"精神"有九种所指,比"圣灵"更为广泛,既包括"圣灵"在内的、来自外在但进驻到信仰者内心的"神圣的精灵"(the divine spirits),也包含人将这些力量内化为弥尔顿所称的"人的精神"(the human spirit)或"内在精神"(the Spirit within)。因此,在弥尔顿的"反三位一体"宗教观中,"精神"比"圣灵"更为准确。掌握弥尔顿对"精神"的神学阐释有助于更深刻地把握弥尔顿的神学思想和理解弥尔顿史诗创作的实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约翰·弥尔顿 《基督教教义》 “精神” “圣灵” “内在精神”
下载PDF
救赎路上的生命悲歌——解析姜文导演新作《太阳照常升起》 被引量:2
6
作者 张冀 《海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8年第1期89-92,共4页
姜文导演新作《太阳照常升起》试图向观众传达出一种理念:寻找不可视见的上帝的过程本身,就是人的灵魂自我拯救的过程。这种对悲剧人性的探讨和对基督精神的张扬,在当下的中国电影圈突显出一种卓异独行的新气象。
关键词 人性悲剧 基督精神 导演姜文 太阳照常升起
下载PDF
“朝圣路上发回的报告”——梭罗的宗教观及其《瓦尔登湖》 被引量:3
7
作者 孙霄 《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118-124,共7页
基督教文化奠定了《瓦尔登湖》的精神结构与话语系统。梭罗采取了不同于教会所宣讲的修行方式,那就是以看似世俗的方式不断体验、感受和接近神圣,这使他的神圣性体验超越了教会,超越了同时代的宗教工作者。对死亡的关注和罪恶的反思,是... 基督教文化奠定了《瓦尔登湖》的精神结构与话语系统。梭罗采取了不同于教会所宣讲的修行方式,那就是以看似世俗的方式不断体验、感受和接近神圣,这使他的神圣性体验超越了教会,超越了同时代的宗教工作者。对死亡的关注和罪恶的反思,是梭罗的基督教文化精神的充分体现,其深广而执着的救赎意识更是将这种文化精神推向了极致。在梭罗看来,一个把握了基督教文化精神的人,在世俗社会中同样可以"复活"并获得"新生",世俗社会亦将变成天堂。梭罗的生命之旅也就是朝圣之旅,其散文巨著《瓦尔登湖》只是"朝圣路上发回的报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梭罗 《瓦尔登湖》 《圣经》 基督教精神
原文传递
论莎剧中基督教传统与人文主义精神的双声糅合——以《暴风雨》为中心 被引量:2
8
作者 赵峻 《江苏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204-209,共6页
文艺复兴时期,知识界的思想现状是复杂多样化的,艺术创作中基督教传统与人文主义精神的混合是较为普遍的现象。莎士比亚剧作是这方面的一个代表。从他剧作的思想内容来看,表现为对基督教传统和文艺复兴时代精神的兼容并蓄。以《暴风雨... 文艺复兴时期,知识界的思想现状是复杂多样化的,艺术创作中基督教传统与人文主义精神的混合是较为普遍的现象。莎士比亚剧作是这方面的一个代表。从他剧作的思想内容来看,表现为对基督教传统和文艺复兴时代精神的兼容并蓄。以《暴风雨》为例,剧中人有的纯洁有礼,有的善念尚存,有的内心为野心和妄想所占据;而普洛斯彼罗这个人物是神性、人性和魔性的统一体。全剧以对基督教传统和人文主义精神的双声糅合,维持着文本的意义开放性,这种开放性使得莎剧成为经典中的经典。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莎士比亚剧作 《暴风雨》 基督教传统 人文主义精神
下载PDF
坚守 重构 突围——论姜文导演作品另类叙事图景的文本意义 被引量:2
9
作者 张冀 《长江师范学院学报》 2010年第6期47-53,共7页
作为导演的姜文,坚守着自己对于电影的独特感知与个性理解,其导演作品《阳光灿烂的日子》终结了青春想像神话;《鬼子来了》颠覆了红色经典抗战叙事;《太阳照常升起》则通过对基督精神的张扬和对悲剧人性的探讨,完成了对"中国制造&q... 作为导演的姜文,坚守着自己对于电影的独特感知与个性理解,其导演作品《阳光灿烂的日子》终结了青春想像神话;《鬼子来了》颠覆了红色经典抗战叙事;《太阳照常升起》则通过对基督精神的张扬和对悲剧人性的探讨,完成了对"中国制造"大片的一次历史性突围。姜文创造性地表达出了中国知识分子的人文情怀,直接奠定了这三部影片在中国电影史上存在的价值与地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导演姜文 青春想像 抗战叙事 基督精神 人性反思 电影史意义
下载PDF
《喧哗与骚动》中的圣经传统 被引量:2
10
作者 钱中丽 《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78-81,共4页
福克纳是一位十分关注人类精神的现代主义作家。他在小说《喧哗与骚动》中注入基督教文化元素,巧妙地运用《圣经》的模式,极大地增强了作品的艺术感染力,表达了他对现代社会的忧患意识,同时更表达了他对勇气、荣誉、希望、自豪、同情、... 福克纳是一位十分关注人类精神的现代主义作家。他在小说《喧哗与骚动》中注入基督教文化元素,巧妙地运用《圣经》的模式,极大地增强了作品的艺术感染力,表达了他对现代社会的忧患意识,同时更表达了他对勇气、荣誉、希望、自豪、同情、怜悯之心和牺牲精神等这些人类不朽精神的呼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基督教文化 忧患意识 人类精神
下载PDF
论托马斯·哈代的基督精神观 被引量:1
11
作者 郝涂根 《学术界》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0期150-157,共8页
托马斯.哈代在其作品中着力张扬了祛除宗教神秘成份后的基督精神。在他看来,以博爱、宽恕、牺牲、纯洁等价值观念为其内涵的基督精神,是人类社会幸福和谐的根基,是最大限度避免悲剧发生的保证,是医治宗教和社会痼疾的良方,是通向世界大... 托马斯.哈代在其作品中着力张扬了祛除宗教神秘成份后的基督精神。在他看来,以博爱、宽恕、牺牲、纯洁等价值观念为其内涵的基督精神,是人类社会幸福和谐的根基,是最大限度避免悲剧发生的保证,是医治宗教和社会痼疾的良方,是通向世界大同的桥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托马斯·哈代 基督精神 纯洁 博爱
下载PDF
属于她们的“真善美”世界——论基督精神与五四女作家“爱的哲学”
12
作者 王珊 《邵阳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4年第1期80-84,共5页
五四女作家在认同和接受基督教文化时 ,抛弃了具有神秘意味的宗教传说和枯燥乏味的基督教义 ,努力崇尚的是耶稣的伟大人格和崇高精神 ,创作偏爱追求真善美的世界。其“爱的哲学”的思想基础 ,在很大程度上受到了基督教的博爱精神的影响 ... 五四女作家在认同和接受基督教文化时 ,抛弃了具有神秘意味的宗教传说和枯燥乏味的基督教义 ,努力崇尚的是耶稣的伟大人格和崇高精神 ,创作偏爱追求真善美的世界。其“爱的哲学”的思想基础 ,在很大程度上受到了基督教的博爱精神的影响 ,具体表现为三个方面 :讴歌母爱、咏叹童心、礼赞自然。执著于这样一种爱的书写 ,既体现了她们天真纯洁、充满爱心的一面 ,也体现了她们不敢正视血淋淋的现实、不敢奋力与丑恶抗争的软弱娇嫩的一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基督精神 女作家 五四时期 母爱 童心 自然
下载PDF
从中国社会和谐发展看基督宗教与儒家精神 被引量:1
13
作者 卓新平 《世界宗教文化》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期1-6,共6页
本文从中国社会和谐发展来探究基督宗教与儒家精神的意义及作用,对之展开比较研究。基于"和谐"这一核心观念,文章一方面将对作为中国"和而不同"这一社会共在及相互交往之基础的儒家精神修养及其"仁爱"观... 本文从中国社会和谐发展来探究基督宗教与儒家精神的意义及作用,对之展开比较研究。基于"和谐"这一核心观念,文章一方面将对作为中国"和而不同"这一社会共在及相互交往之基础的儒家精神修养及其"仁爱"观念进行分析,另一方面则对基督宗教所追求的精神超越及其信仰传统中神人关系的"彩虹"之约所展示的"和谐"蕴涵加以阐述。本文认为,"和谐"观念作为中国基本社会交往的理论、及其所指导的历史实践,在一定程度上有着内在的宗教境界及情趣,因此,不应该将儒家精神与宗教精神截然区别开来;并进而指出,儒家"仁"、"礼"观念体系中均有"宗教性"的因素,其"仁爱"之说亦与基督宗教"上帝是爱"的观念有许多相似之处,因而二者可以比较、对话。本文为此阐述了儒家精神修养与基督宗教精神超越的不同,从界说新儒家的"心性之学"来解析其"内在超越"的追求及意义,由此说明了其"现实关照"与"终极关切"的不同意趣,并对"现实性"向"终极性"的升华、以及"圣爱"与"人爱"之互动、"超然"与"内在"之呼应在当代儒家精神复兴与革新中的作用和意义进行了论证。基于这些分析,本文指出,人类所追求的"和谐世界"的确需要"从心开始";而要真正实现"世界和谐",则也应朝向人性修养所想达到的"超越自我"之升华境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和谐 精神性 基督宗教 儒家精神
原文传递
从苔丝的命运看基督教的影响 被引量:1
14
作者 龚频 《长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0年第5期158-159,共2页
《德伯家的苔丝》可以看作是作家审视生活在后达尔文时代社会里人们宗教思想状况的一种尝试。从以苔丝为代表的底层劳动妇女的不幸遭遇和受进步思想影响、对宗教持怀疑态度的作家本人以隐讳的方式宣扬基督精神两个方面,可以揭示基督教... 《德伯家的苔丝》可以看作是作家审视生活在后达尔文时代社会里人们宗教思想状况的一种尝试。从以苔丝为代表的底层劳动妇女的不幸遭遇和受进步思想影响、对宗教持怀疑态度的作家本人以隐讳的方式宣扬基督精神两个方面,可以揭示基督教在遭受质疑的工业革命时期对人们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基督精神 哈代 苔丝 宗教
下载PDF
基督精神对曹禺早期剧作的影响
15
作者 刘慧珍 《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1年第4期44-46,共3页
基督教中的伦理道德意识 ,不仅是曹禺早期剧作的主要思想来源 ,而且也是剧作中各类悲剧人物的灵魂和艺术创作方法的依据。可是长期以来 ,人们只能 (只愿 )接受曹禺戏剧中为时代主流思潮所能容忍的部分 ,对曹禺受西方基督教文化影响这一... 基督教中的伦理道德意识 ,不仅是曹禺早期剧作的主要思想来源 ,而且也是剧作中各类悲剧人物的灵魂和艺术创作方法的依据。可是长期以来 ,人们只能 (只愿 )接受曹禺戏剧中为时代主流思潮所能容忍的部分 ,对曹禺受西方基督教文化影响这一事实却只字不提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曹禺 基督精神 原罪 博爱 戏剧 文学影响 早期戏剧作品 文学评论 基督精神
下载PDF
《李尔王》:基督教精神的反叛与回归 被引量:1
16
作者 马林贤 《成都师范学院学报》 2015年第10期120-124,共5页
在《李尔王》中,人文主义思想与利己主义思潮同时存在,不同的思想理念带来不同的行为准则。利己主义者为了一己私利,不顾社会道德和宗教禁忌,抛弃纲常伦理,疯狂追求欲望的满足。人文主义者则把善与基督教的博爱结合起来,找到了医治社会... 在《李尔王》中,人文主义思想与利己主义思潮同时存在,不同的思想理念带来不同的行为准则。利己主义者为了一己私利,不顾社会道德和宗教禁忌,抛弃纲常伦理,疯狂追求欲望的满足。人文主义者则把善与基督教的博爱结合起来,找到了医治社会的药方。他们的努力使人们看到了国家复兴、伦理道德得以重建的希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文主义思想 基督教精神 反叛 重建
下载PDF
论贺麟的宗教观 被引量:1
17
作者 王志捷 《北京行政学院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期82-86,共5页
贺麟的宗教观既不同于"五四"时期反宗教运动对宗教的态度,也不像其他新儒家人物那样主张以道德或哲学去取代宗教。他的宗教观所关注的不是对人格神的信仰,而是宗教精神特别是基督教精神的文化价值,目的在于会通中西文化,谋求&... 贺麟的宗教观既不同于"五四"时期反宗教运动对宗教的态度,也不像其他新儒家人物那样主张以道德或哲学去取代宗教。他的宗教观所关注的不是对人格神的信仰,而是宗教精神特别是基督教精神的文化价值,目的在于会通中西文化,谋求"儒家思想的新开展"。贺麟认为,基督教是西方文化之体,研究和借鉴西方文化必须以理性的态度转化和吸收基督教精神的精华,认识其与西方的科学、民主、工业化以及人的精神世界的关系,以便为中国的新文化建设提供资源和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贺麟 宗教观 基督教精神 新儒家 会通 哲学 信仰 人物 宗教精神 “五四”时期
下载PDF
弥尔顿《基督教教义》中的圣灵、基督徒的自由与神圣中介
18
作者 刘庆松 《圣经文学研究》 2020年第1期261-282,共22页
在《基督教教义》中,弥尔顿把圣灵视作次于上帝和基督的位格,表达了对僵化的正统三位一体论的不满。通过新旧约,弥尔顿总共梳理了圣灵的十二种所指,但他并未对圣灵给出明确的界说,而圣灵身份的模糊正意味着上帝能力的深不可测。作为一... 在《基督教教义》中,弥尔顿把圣灵视作次于上帝和基督的位格,表达了对僵化的正统三位一体论的不满。通过新旧约,弥尔顿总共梳理了圣灵的十二种所指,但他并未对圣灵给出明确的界说,而圣灵身份的模糊正意味着上帝能力的深不可测。作为一种精神禀赋,圣灵使信徒得以领悟基督的恩典,并摆脱摩西律法的钳制,从而获得真正的基督徒的自由。而自由的基督徒能被紧密地维系到一起,同样依赖圣灵的神圣中介作用——正是圣灵把信徒组成了一个文本共同体和爱的共同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基督教教义》 圣灵 基督徒的自由 神圣中介
下载PDF
基督教文化与当代台湾文学精神的内在超越
19
作者 丛新强 《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96-104,共9页
台湾的宗教文化语境及其不断发展的"经院哲学"式的融合思维,为文学接受基督教精神提供了必要条件。受基督教思想的深层影响,当代台湾文学呈现出内在精神的超越特征:超越社会之"情"的普世之"爱",超越"... 台湾的宗教文化语境及其不断发展的"经院哲学"式的融合思维,为文学接受基督教精神提供了必要条件。受基督教思想的深层影响,当代台湾文学呈现出内在精神的超越特征:超越社会之"情"的普世之"爱",超越"狂妄"人性的"谦卑"、"祈祷"与"感恩",超越外在"罪行"的内在"罪性",文学精神从对生活的"现实反映"转换为对生命的"终极追求"。宗教精神没有也不会成为中国文学的主导思潮,但其提供的某些价值维度却可能成为中国文学发展的思想资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基督教文化 台湾文学 博爱精神 内在超越
下载PDF
西方建筑空间的文化观
20
作者 张蔚 《华中建筑》 2007年第4期1-3,共3页
各种特定的文化背景孕育着各个时代、地域、环境下独特的建筑空间文化。主导西方传统建筑的是拜占庭基督教建筑,因其精神内核是建筑成为主流的主因。现代建筑的流动空间深受古典建筑的影响却不如从前恢宏。后现代建筑因处于相对主义的... 各种特定的文化背景孕育着各个时代、地域、环境下独特的建筑空间文化。主导西方传统建筑的是拜占庭基督教建筑,因其精神内核是建筑成为主流的主因。现代建筑的流动空间深受古典建筑的影响却不如从前恢宏。后现代建筑因处于相对主义的状态而陷入混乱。永恒的“精神内核”是建筑存在的意义。不管经济如何发达,科技如何超前,永恒真理的力量总在与各种反真理的思潮抗争,以将建筑引上光明之路——现在正是需要人们静下心来思考的时候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方古典建筑 基督教建筑 精神内核 现代主义 后现代主义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