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江西省发现泰坦尼亚彩蝠 被引量:6
1
作者 李锋 余文华 +8 位作者 吴毅 陈柏承 张秋萍 徐忠鲜 王英永 陈春泉 原田正史 本川雅治 李玉春 《动物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1-8,共8页
2013年7月和8月,在江西井冈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石溪村(26°37.143′N,114°10.875′E,海拔777 m)和朱砂冲林场(26°33.703'N,114°11.232'E,海拔805 m)使用竖琴网分别采集到7号(6雄1雌)和5号(全雌)森林性蝙... 2013年7月和8月,在江西井冈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石溪村(26°37.143′N,114°10.875′E,海拔777 m)和朱砂冲林场(26°33.703'N,114°11.232'E,海拔805 m)使用竖琴网分别采集到7号(6雄1雌)和5号(全雌)森林性蝙蝠标本。上述蝙蝠标本体型较小,前臂长30.16-33.85 mm,颅全长13.90-14.76 mm;无鼻叶,耳廓呈漏斗状,耳屏略呈披针形;脑颅骨略显扁平,齿式为2.1.3.3/3.1.3.3=38;核型中染色体数(2n)为32,常染色体臂数(FN)为52。经鉴定均为泰坦尼亚彩蝠(Kerivoula titania),是江西省翼手目分布新纪录,同时也为中国大陆地区(除海南和台湾)翼手目分布新纪录。本文给出了泰坦尼亚彩蝠的外形和头骨特征及其相关测量数据,并对江西产该种蝙蝠雌雄性标本间的形态数据以及江西产标本与东南亚产该种标本测量数据分别进行t检验,该种性二型分化不明显,但江西和东南亚两地区种群在形态上出现了一定的分化;同时对其染色体核型、生态及保护地位进行了分析和讨论。标本现保存于广州大学生命科学学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泰坦尼亚彩蝠 翼手目(蝙蝠) 新纪录 核型 江西省
原文传递
皮氏菊头蝠(Rhinolophus pearsoni)的栖息生态特征 被引量:5
2
作者 龚小燕 黄太福 +3 位作者 吴涛 张佑祥 彭清忠 刘志霄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5期5718-5724,共7页
皮氏菊头蝠(Rhinolophus pearsoni)是我国南方典型的洞栖食虫性蝙蝠,具有重要的生态意义。近年于湘西州及张家界市的25个溶洞中共记录到该蝠450只次,对其栖息生态特征(空间分布、姿势、体温、栖点温度和栖点安全性等)进行了较为系统的... 皮氏菊头蝠(Rhinolophus pearsoni)是我国南方典型的洞栖食虫性蝙蝠,具有重要的生态意义。近年于湘西州及张家界市的25个溶洞中共记录到该蝠450只次,对其栖息生态特征(空间分布、姿势、体温、栖点温度和栖点安全性等)进行了较为系统的观测。结果表明:该蝠的栖点主要集中分布于离洞口440 m之内的洞段(占99.3%),栖点高度通常介于2—10 m之间(84%),主要采取双足倒挂的姿势栖息于洞顶壁或侧壁,但单足倒挂的栖息姿势也较为常见(36.2%)。体温介于10.7—25.2℃,体温总是稍高于栖点温度,但两者之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且两者呈线性正相关。约64%的栖点“安全性高”,而“安全性低”和“安全性中”的栖点分别占17.6%和18.4%。减少对洞穴的人为干扰是保护该物种的有效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皮氏菊头蝠(Rhinolophus pearsoni) 栖息生态学 溶洞 翼手目(蝙蝠) 湘西州 张家界市
下载PDF
四川千佛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发现暗褐彩蝠 被引量:1
3
作者 石红艳 傅晓雪 +5 位作者 谢慧娴 王涛 黄泰涵 胡宇轩 余文华 吴毅 《动物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438-449,共12页
2021年8月,本项目组在四川千佛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采集到1只彩蝠属(Kerivoula)雄性成体蝙蝠,其前臂长29.95mm,全身被覆密而柔软的暗褐色长毛,耳廓圆,呈漏斗状。采用Pettersson D1000X超声波探测仪录制该蝙蝠的声波,并通过BatSound 3.3... 2021年8月,本项目组在四川千佛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采集到1只彩蝠属(Kerivoula)雄性成体蝙蝠,其前臂长29.95mm,全身被覆密而柔软的暗褐色长毛,耳廓圆,呈漏斗状。采用Pettersson D1000X超声波探测仪录制该蝙蝠的声波,并通过BatSound 3.3软件分析声波特征。其回声定位声波为调频型(FM),飞行时声脉冲频率从(231.4±8.5)kHz下调至(88.8±1.9)kHz,主频率集中在(118.7±2.3)kHz。同时基于COI、Cytb和Rag2基因构建系统发育树。综合外形特征、形态测量数据、声波特征及分子系统发育分析结果,将此蝙蝠鉴定为暗褐彩蝠(K.furva)。此发现证实了四川省内有暗褐彩蝠这一稀有物种的分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翼手目(蝙蝠) 暗褐彩蝠 四川 新记录
原文传递
西藏墨脱发现大蹄蝠
4
作者 黄泽双 何向阳 +4 位作者 彭兴文 邓瑾 陈创杰 刘佩莹 张礼标 《动物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781-788,共8页
本研究组于2016年8月在西藏自治区墨脱县达木乡贡日村及背崩乡背崩村使用手抄网及雾网分别采集到一批蝙蝠,其中8只蝙蝠(2♂、6♀)体型较大,马蹄形鼻叶特征明显,保留1只雌性标本(标本号162427),结合传统形态和分子系统发育方法对其进行... 本研究组于2016年8月在西藏自治区墨脱县达木乡贡日村及背崩乡背崩村使用手抄网及雾网分别采集到一批蝙蝠,其中8只蝙蝠(2♂、6♀)体型较大,马蹄形鼻叶特征明显,保留1只雌性标本(标本号162427),结合传统形态和分子系统发育方法对其进行物种鉴定。该标本体型大,头体长为78.7 mm,前臂长为92.5 mm,毛长而细密,通体呈深棕色,毛基部淡棕白,逐渐过渡到棕褐色;腹毛色调浅,毛基部灰色,毛尖过渡到灰白色。后足长(17.2mm)不及胫骨长(39.8mm)的一半;前鼻叶中间无缺刻,两侧各有4片小附叶;耳大而尖,其后缘内凹。脑颅较平,颅全长31.9 mm,颅高13.3 mm,头骨吻突自前至后明显升高,与矢状脊相接;颧弓宽,有高隆的颧弓板。以上特征与大蹄蝠(Hipposideros armiger)的外形及头骨特征相符。头体长、耳长及尾长的数据略小于中国云南、四川以及越南的标本,但头骨数据基本相近。同时,基于Cyt b和COI基因序列的系统发育分析表明,此次捕获的蹄蝠标本与大蹄蝠聚类在一起。结合形态与分子数据,确定该物种为大蹄蝠,为西藏自治区翼手目分布新记录种。标本保存于广东省科学院动物研究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翼手目(蝙蝠) 大蹄蝠 西藏自治区 新记录
原文传递
金黄鼠耳蝠在广东首次发现
5
作者 陈创杰 何向阳 +5 位作者 付橙 邓瑾 邱源 黄泽双 刘佩莹 张礼标 《四川动物》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544-550,共7页
2021年2月2日,在广东省惠州市一防空洞内使用抄网捕获1只蝙蝠。该蝙蝠体型中等,头体长53.37 mm,前臂长51.60 mm,体重12.70 g;体毛鲜艳,全身金黄色;耳狭长而窄,耳屏钝尖;耳缘、拇指、后足棕色;翼膜有橙黄色和黑色的特殊图案。脑颅较大,... 2021年2月2日,在广东省惠州市一防空洞内使用抄网捕获1只蝙蝠。该蝙蝠体型中等,头体长53.37 mm,前臂长51.60 mm,体重12.70 g;体毛鲜艳,全身金黄色;耳狭长而窄,耳屏钝尖;耳缘、拇指、后足棕色;翼膜有橙黄色和黑色的特殊图案。脑颅较大,颅全长18.70 mm,颅高7.29 mm,额部明显隆起,后部高且呈球形,吻部宽短,泪骨有明显突起,吻部至额部较平缓。以上特征与金黄鼠耳蝠Myotis formosus的外形及头骨特征相符。基于cyt b基因序列的系统发育分析也表明,该标本与金黄鼠耳蝠聚为一支。结合形态与分子数据,确定该标本为金黄鼠耳蝠,为广东省蝙蝠分布新记录,标本现保存于广东省科学院动物研究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翼手目(蝙蝠) 金黄鼠耳蝠 广东省 新记录
下载PDF
皖南山区洞栖性蝙蝠的本底资源现状调查
6
作者 凌化矾 任毅 +4 位作者 刘嵩 姜贺 孙浩 吴孝兵 潘涛 《安徽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24年第3期237-240,共4页
2022年6—8月,基于竖琴网、雾网、抄网等工具,对安徽省皖南山区洞栖型翼手目(Chiroptera)多样性进行了调查。调查中共发现翼手目动物4科4属17种,其中,菊头蝠科(Rhinolophidae)1属8种,占比47.05%;蹄蝠科(Hipposideridae)1属2种,占比11.7... 2022年6—8月,基于竖琴网、雾网、抄网等工具,对安徽省皖南山区洞栖型翼手目(Chiroptera)多样性进行了调查。调查中共发现翼手目动物4科4属17种,其中,菊头蝠科(Rhinolophidae)1属8种,占比47.05%;蹄蝠科(Hipposideridae)1属2种,占比11.76%;蝙蝠科(Vespertilionidae)1属6种占比35.29%;长翼蝠科(Miniopteridae)1属1种,占比5.88%。从动物区系来看,东洋型共有12种,占比70.59%,南中国型(1种)和季风型(4种)较少。结果显示皖南山区在安徽省洞栖蝙蝠物种丰富度方面,具有较高的多样性水平。此外,在调查的基础上,对皖南山区洞穴型蝙蝠的濒危等级、保护现状、区系特点进行了概述。本次调查能够为安徽省后期开展的翼手目动物资源调查与监测工作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皖南山区 野生动物调查 翼手目(蝙蝠) 洞穴
下载PDF
广东省发现南蝠 被引量:3
7
作者 陈毅 刘奇 +5 位作者 谭梁静 沈琪琦 陈振明 龚粤宁 向左甫 张礼标 《动物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287-291,共5页
2006年9月19日和2012年11月21日分别于广东省乳源县大桥镇东学仙洞(24°58.1'N,113°11.0'E,海拔559 m)和文刀洞(24°56.5'N,113°6.3'E,海拔440 m)各采集到1号雄性和1号雌性蝙蝠标本,经鉴定为南蝠(Ia ... 2006年9月19日和2012年11月21日分别于广东省乳源县大桥镇东学仙洞(24°58.1'N,113°11.0'E,海拔559 m)和文刀洞(24°56.5'N,113°6.3'E,海拔440 m)各采集到1号雄性和1号雌性蝙蝠标本,经鉴定为南蝠(Ia io),为该种首次在广东省发现。本文给出了此2只蝙蝠的外形和头骨特征及其相关测量数据,对其回声定位信号进行了初步分析,并与海南及贵州的标本进行了对比。标本保存于广东省昆虫研究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蝠 翼手目(蝙蝠) 广东省 回声定位叫声
原文传递
广东省蝙蝠新纪录——大黑伏翼 被引量:2
8
作者 张礼标 刘奇 +7 位作者 沈琪琦 朱光剑 陈毅 赵娇 刘会 孙云霄 龚粤宁 李超荣 《兽类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292-297,共6页
广东南岭地区蝙蝠多样性较为丰富,2000年后发表的9种广东蝙蝠新纪录中即有5种采集于南岭(吴毅等,2001,2005;张燕均等,2010;周全等,2011,2012;陈毅等,2013)。
关键词 大黑伏翼 翼手目(蝙蝠) 广东省 新纪录
下载PDF
浙江发现无尾蹄蝠及其3D头骨图像重建 被引量:2
9
作者 刘宝权 李烜 +3 位作者 史静耸 刘凯怊 张芬耀 周佳俊 《动物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6期939-945,共7页
2019年11月23日,在浙江省丽水市莲都区白云山森林公园1废弃矿洞内(28°29′51″N,119°54′34″E,海拔306 m)采集到蝙蝠标本1号。此蝙蝠主要特征为,前臂长35.4 mm;耳壳半透明,呈圆形漏斗状;无尾,股间膜内凹呈“∧”形;背毛基部... 2019年11月23日,在浙江省丽水市莲都区白云山森林公园1废弃矿洞内(28°29′51″N,119°54′34″E,海拔306 m)采集到蝙蝠标本1号。此蝙蝠主要特征为,前臂长35.4 mm;耳壳半透明,呈圆形漏斗状;无尾,股间膜内凹呈“∧”形;背毛基部黑褐色,毛尖赤褐色;翼膜黑褐色。基于形态及分子数据(Cyt b)鉴定为无尾蹄蝠(Coelops frithii),为浙江省兽类分布新记录种。本研究应用CT扫描和计算机辅助三维图像重建技术,在保证标本完整性的前提下,对其头骨进行CT扫描与三维(3D)图像复原,高清显示了其头部骨骼形态,该技术的应用,是在小型兽类骨骼形态学研究与描述上的有益探索和尝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翼手目(蝙蝠):无尾蹄蝠 浙江 分布新记录种 CT扫描
原文传递
湖北省和江苏省发现尼泊尔鼠耳蝠 被引量:1
10
作者 刘奇 陈珉 +3 位作者 陈毅 沈琪琦 孙云霄 张礼标 《动物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483-489,共7页
2013年4月在湖北省十堰市房县野人洞(31°55'8.3″N,110°43'56.5″E,海拔282 m)捕捉到11号鼠耳蝠标本(5雄6雌),同时在江苏省宜兴市灵谷洞(31°13'20.9″N,119°44'23.3″E,海拔123 m)捕捉到5号鼠耳蝠... 2013年4月在湖北省十堰市房县野人洞(31°55'8.3″N,110°43'56.5″E,海拔282 m)捕捉到11号鼠耳蝠标本(5雄6雌),同时在江苏省宜兴市灵谷洞(31°13'20.9″N,119°44'23.3″E,海拔123 m)捕捉到5号鼠耳蝠标本(1雄4雌)。上述鼠耳蝠标本体型较小,前臂长33.6~37.5 mm,颅全长11.2~13.8 mm;后足长不及胫骨长之半;背毛基部黑色,毛尖棕色有时更多显现浅红灰色,腹毛基部黑色但毛尖淡灰白;上颌前臼齿(P3)位于齿列之中。经鉴定均为尼泊尔鼠耳蝠(Myotis nipalensis),分别为湖北省和江苏省翼手目新纪录。本文给出了尼泊尔鼠耳蝠的外形和头骨特征及其相关测量数据,并与来自青海、尼泊尔的标本进行了对比;同时对其回声定位信号进行室内录制及分析;此外对其分类地位和分布状况进行了讨论。标本保存于广东省昆虫研究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尼泊尔鼠耳蝠 翼手目(蝙蝠) 湖北省 江苏省 新纪录
原文传递
广东省翼手目新纪录——宽耳犬吻蝠及其回声定位叫声特征 被引量:1
11
作者 赵娇 刘奇 +5 位作者 陈毅 沈琪琦 彭兴文 孙云霄 周江 张礼标 《四川动物》 北大核心 2015年第5期695-700,共6页
2013年6月和9月在广东省英德市郊碧落洞(24°06'56.9''N,113°21'10.0''E,海拔88 m)分别捕捉到5号和1号蝙蝠标本(均为雌性)。上述蝙蝠体型较大,前臂长60.4~63.3 mm,胫骨长18.0 mm,颅全长24.8 mm,颅基长23.9 mm;耳大... 2013年6月和9月在广东省英德市郊碧落洞(24°06'56.9''N,113°21'10.0''E,海拔88 m)分别捕捉到5号和1号蝙蝠标本(均为雌性)。上述蝙蝠体型较大,前臂长60.4~63.3 mm,胫骨长18.0 mm,颅全长24.8 mm,颅基长23.9 mm;耳大,双耳前基部在额部相联,上唇肥厚且具24~26个硬瘤,尾从尾膜后缘伸出一半,毛色土褐,双色;颅骨大,腭缘缺刻深,长大于宽。经鉴定为宽耳犬吻蝠Tadarida insignis,为广东省翼手目新纪录。本文给出了宽耳犬吻蝠的外形和头骨特征,并与来自安徽、山东和日本的标本进行了对比;同时对其回声定位信号进行了分析。标本保存于广东省昆虫研究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宽耳犬吻蝠 翼手目(蝙蝠) 广东省 新纪录
下载PDF
广东省发现长指鼠耳蝠及其回声定位声波特征 被引量:1
12
作者 张琴 刘奇 +8 位作者 杨昌腾 刘会 彭真 梁捷 彭兴文 何向阳 马少伟 向左甫 张礼标 《动物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521-529,共9页
2013年7月在广东南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阳山县境内(24°48′39.5′′N,112°51′01.3′′E,海拔155 m)捕捉到4只雄性蝙蝠,体型小,前臂长34.1~34.7 mm,颅全长14.3~14.7 mm;体毛浓密,背毛毛基黑色,毛尖灰色,腹毛黑或棕色,毛尖奶油... 2013年7月在广东南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阳山县境内(24°48′39.5′′N,112°51′01.3′′E,海拔155 m)捕捉到4只雄性蝙蝠,体型小,前臂长34.1~34.7 mm,颅全长14.3~14.7 mm;体毛浓密,背毛毛基黑色,毛尖灰色,腹毛黑或棕色,毛尖奶油白,靠近肛门处腹毛浅灰色,些许白色;翼膜附着于跖部末端;后足特别延展,长度超过胫骨长之半;鉴定为长指鼠耳蝠[Myotis longipes(Dobson1873)]。同时,基于Cyt b基因序列(1 140 bp)构建的部分鼠耳蝠物种系统进化关系,进一步确认上述标本为长指鼠耳蝠,为广东省翼手目新纪录。该种蝙蝠在我国贵州、广西、重庆有分布记载,但标本和相关资料很少。本文给出了长指鼠耳蝠的外形和头骨特征测量数据,并与印度的标本进行了对比。长指鼠耳蝠的回声定位声波为调频型(FM),主频率为68.2 k Hz;此外,对其分类地位和分布状况进行了讨论。标本保存于广东省生物资源应用研究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指鼠耳蝠 翼手目(蝙蝠) 广东省 新纪录
原文传递
湖南长沙发现霍氏鼠耳蝠 被引量:1
13
作者 罗鹏飞 王巍峰 +8 位作者 郭敏 邓瑾 张语之 刘沥沩 邓玲玲 赵燕辉 汪慧琳 周江 张礼标 《动物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376-382,共7页
2021年8月分别在湖南省长沙市天心区大托站立交桥底和昭华湘江大桥底捕获2只鼠耳蝠(2♂,标本号211521和211540),经鉴定为霍氏鼠耳蝠(Myotis horsfieldii),为湖南省蝙蝠分布新记录物种。本次捕获标本体型中等偏小,前臂长分别为36.1 mm(21... 2021年8月分别在湖南省长沙市天心区大托站立交桥底和昭华湘江大桥底捕获2只鼠耳蝠(2♂,标本号211521和211540),经鉴定为霍氏鼠耳蝠(Myotis horsfieldii),为湖南省蝙蝠分布新记录物种。本次捕获标本体型中等偏小,前臂长分别为36.1 mm(211521)和33.1 mm(211540),头体长为44.0 mm和41.2 mm,后足长(10.5 mm和10.4 mm)超过胫骨长(16.4 mm和16.2 mm)的一半,耳屏长(5.1 mm和3.8 mm)不及耳长(12.5 mm和10.0 mm)的一半;头骨狭长,颅全长15.5 mm和15.0 mm,脑颅宽7.8 mm和7.5 mm,颅骨纤弱,额骨处有明显倾斜,脑颅高于上颌骨,颧弓较细。与来自泰国和印度尼西亚的霍氏鼠耳蝠标本相比,前臂长、头体长和尾长测量数据偏小,但头骨测量数据接近。基于Cyt b基因序列的系统发育分析表明,此次捕获的鼠耳蝠标本与霍氏鼠耳蝠聚类在一起,与来自香港的霍氏鼠耳蝠样本遗传距离仅为0.9%,故确定该物种为霍氏鼠耳蝠。标本保存于广东省科学院动物研究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翼手目(蝙蝠) 霍氏鼠耳蝠 湖南省 分布新记录种 Cyt b基因
原文传递
甘肃省卓尼县发现宽耳犬吻蝠
14
作者 邓汶圃 刘莹洵 +1 位作者 吴毅 余文华 《动物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6期922-928,共7页
2020年10月17日,在甘肃省卓尼县(103°30′37″E,34°35′00″N,海拔2540 m)用手网采集到1只雌性蝙蝠;该个体前臂长59.98 mm;两耳宽大,耳缘具毛,双耳前缘基部在额顶相联;吻部突出,上唇肥厚有褶皱;尾从尾膜后缘伸出一半;足掌具... 2020年10月17日,在甘肃省卓尼县(103°30′37″E,34°35′00″N,海拔2540 m)用手网采集到1只雌性蝙蝠;该个体前臂长59.98 mm;两耳宽大,耳缘具毛,双耳前缘基部在额顶相联;吻部突出,上唇肥厚有褶皱;尾从尾膜后缘伸出一半;足掌具明显可见肉垫;各脚趾缘具有白色硬毛;背毛呈土褐色,毛基苍白色。头骨狭长,颅全长24.05 mm;颧弓平直;上门齿与上犬齿大,下门齿小,齿式为1.1.2.3/3.1.2.3=32。以上形态特征均与宽耳犬吻蝠(Tadarida insignis)相符;基于细胞色素b基因(Cyt b)系统发育学证据也支持上述结果,故将此标本鉴定为宽耳犬吻蝠。此为该种在甘肃省翼手目分布新记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翼手目(蝙蝠) 宽耳犬吻蝠 甘肃省 分布新记录
原文传递
海南岛发现长舌果蝠
15
作者 谢焕旺 汪慧琳 +5 位作者 何向阳 梁捷 王俊华 张语之 张劲硕 张礼标 《动物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165-171,共7页
2019年7月于海南岛儋州市石花水洞网捕到1只蝙蝠,形态特征、头骨特征及线粒体Cyt b基因序列鉴定证实其为长舌果蝠(Eonycteris spelaea),该物种为海南岛蝙蝠分布新记录种。其主要鉴别特征为:中等体型,前臂长69.6 mm;第二指无爪;有一短尾... 2019年7月于海南岛儋州市石花水洞网捕到1只蝙蝠,形态特征、头骨特征及线粒体Cyt b基因序列鉴定证实其为长舌果蝠(Eonycteris spelaea),该物种为海南岛蝙蝠分布新记录种。其主要鉴别特征为:中等体型,前臂长69.6 mm;第二指无爪;有一短尾,尾长12.9 mm,明显突出于股膜之后;肛腺发达;头骨较大,头骨和吻部相对较长,颅全长35.2 mm,吻长11.4 mm。本文报道了海南岛长舌果蝠的外部形态、头骨特征以及基于Cyt b基因序列的系统发育树结果,并与该物种已报道的数据进行了比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翼手目(蝙蝠) 长舌果蝠 分布新记录种 海南岛
原文传递
中国翼手目动物区系分类与分布研究进展、趋势与前景 被引量:9
16
作者 刘志霄 张佑祥 张礼标 《Zoological Research》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6期687-693,共7页
21世纪以来,中国在蝙蝠区系分类、分布及生存现状的调查与研究方面突飞猛进,大陆学者已发表6个新种和11个中国新记录种,台湾学者也发表了4个管鼻蝠新种,区系面貌渐趋明晰;人才队伍逐渐壮大,国内与国际合作日益增多;研究内容与方法日趋... 21世纪以来,中国在蝙蝠区系分类、分布及生存现状的调查与研究方面突飞猛进,大陆学者已发表6个新种和11个中国新记录种,台湾学者也发表了4个管鼻蝠新种,区系面貌渐趋明晰;人才队伍逐渐壮大,国内与国际合作日益增多;研究内容与方法日趋深化和综合;物种保护意识明显增强;我国翼手目动物的研究呈现欣欣向荣的景象。然而总体上,中国目前的翼手目动物调查与研究还需进一步深入和精细化,一些隐蔽种仍有待揭示,今后在中国广大区域内特别是边境区域还很有可能发现新种或某些蝙蝠物种新的分布;已知的一些物种可能要进行新的分类修订和新的描述;需要绘制新的分布图和进行新的区划研究,还需尽快建立专门的翼手目物种信息网络交流平台,进一步加强国内外更广泛的学术交流与合作。中国在翼手目动物的区系分类、分布与多样性研究方面可望形成新的强势,在α、β、γ分类研究水平上都将有许多新的作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翼手目(蝙蝠)区系 分类 分布 研究进展与趋势 中国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