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1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现代传媒下的戏曲传承 被引量:10
1
作者 王省民 《戏剧(中央戏剧学院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期121-125,共5页
当代戏曲如何传承是近二十年来中国戏曲界十分关注的话题,但至今为止,仍然没有确切的理论来破解这一难题,本文从传播学角度探讨戏曲的传承问题,分析传播环境的变化、传受方式的新特点对当代戏曲传承的影响,进而探讨古典戏曲在当代如何... 当代戏曲如何传承是近二十年来中国戏曲界十分关注的话题,但至今为止,仍然没有确切的理论来破解这一难题,本文从传播学角度探讨戏曲的传承问题,分析传播环境的变化、传受方式的新特点对当代戏曲传承的影响,进而探讨古典戏曲在当代如何传承的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戏曲 传承 传播
原文传递
文艺民俗学视野中的傅芸子研究述略 被引量:1
2
作者 刘晓静 张晓萌 《山东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133-140,共8页
傅芸子著述丰赡,在20世纪上半叶的民俗学和俗文学研究中取得了突出的成绩。他不仅博识旧京名物掌故,还一直积极致力于戏曲、曲艺、俗文学、民间艺术等资料的收集与研究工作,撰就《正仓院考古记》和《白川集》,鲜明地代表了当时的学术风... 傅芸子著述丰赡,在20世纪上半叶的民俗学和俗文学研究中取得了突出的成绩。他不仅博识旧京名物掌故,还一直积极致力于戏曲、曲艺、俗文学、民间艺术等资料的收集与研究工作,撰就《正仓院考古记》和《白川集》,鲜明地代表了当时的学术风气和学术成就。傅芸子的著作多发表于彼时的小型期刊、报纸、报纸副刊上,如今这些报刊原件部分已或毁或佚,因此对于今日学界而言,傅芸子的成果显得陌生和隔膜。基于此,对傅芸子的学术贡献进行整理与论述,将为民俗学与俗文学的学术史研究提供必要的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傅芸子 民俗学 戏曲 俗文学
下载PDF
五四戏剧论争硝烟散后:梅兰芳与“新青年” 被引量:5
3
作者 张婷婷 《戏剧(中央戏剧学院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79-91,共13页
在五四新文化运动中,以胡适、钱玄同等为代表的"新青年派"向中国本土"旧剧"发起猛烈攻击,以咄咄逼人的口气对其诋毁谩骂。然而在论战平息后不久,"新青年派"对旧剧的看法却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不仅纷纷写... 在五四新文化运动中,以胡适、钱玄同等为代表的"新青年派"向中国本土"旧剧"发起猛烈攻击,以咄咄逼人的口气对其诋毁谩骂。然而在论战平息后不久,"新青年派"对旧剧的看法却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不仅纷纷写文章进行自我批评,认为自己曾经在五四戏剧论争中发表的言论失之偏颇,而且还与"旧剧派"携手,为梅兰芳改良旧剧共谋策划。"新青年派"态度转变的原因,无不与梅兰芳访日的成功、美国学者的来华访问、梅兰芳访美演出消息日益明朗等事件息息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五四 “新青年派” 梅兰芳 旧剧 访美
原文传递
古代戏曲对“牛郎织女”与“董永遇仙”传说的不同接受 被引量:3
4
作者 伏涤修 《戏剧(中央戏剧学院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5期115-127,共13页
"牛郎织女"传说与"董永遇仙"传说的故事类型虽然较为接近,但在戏曲中的接受情况却大不相同。"牛郎织女"戏的内容与"牛郎织女"传说故事较为游离,除了七夕乞巧仪式剧外,基本没被搬上过舞台。&qu... "牛郎织女"传说与"董永遇仙"传说的故事类型虽然较为接近,但在戏曲中的接受情况却大不相同。"牛郎织女"戏的内容与"牛郎织女"传说故事较为游离,除了七夕乞巧仪式剧外,基本没被搬上过舞台。"董永遇仙"戏却是"董永遇仙"传说故事的重要传播链条,同时也颇具舞台影响。"董永遇仙"戏较之"牛郎织女"戏流传更广,这既有政治教化的原因,也和两个传说故事不同的发展轨迹有关,也和"董永遇仙"故事对"牛郎织女"故事的融会、取代有密切的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牛郎织女” “董永遇仙” 戏曲 接受 比较
原文传递
论传统戏曲对话剧表演艺术的影响 被引量:1
5
作者 齐静 《戏剧(中央戏剧学院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20-28,共9页
话剧作为一种舶来的与传统戏曲迥然不同的戏剧艺术,在传入之初造成普通民众接受上的困难。戏曲在发展中形成了一套以凸显"人的表演表现一切"的表演体系,其深刻的表现力成为话剧学习借鉴的重要对象。伴随着对戏曲艺术理解的不... 话剧作为一种舶来的与传统戏曲迥然不同的戏剧艺术,在传入之初造成普通民众接受上的困难。戏曲在发展中形成了一套以凸显"人的表演表现一切"的表演体系,其深刻的表现力成为话剧学习借鉴的重要对象。伴随着对戏曲艺术理解的不断深入,话剧表演艺术在接受戏曲的影响上,大致经历了文明戏阶段的生搬硬套,20年代初到30年代初期的基本背离,30年代中期到40年代末的局部运用和解放后全面融合四个阶段,呈现出由稚拙向成熟发展的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传统戏曲 话剧 表演艺术
原文传递
长泽规矩也中国戏曲目录编纂析论
6
作者 闫春 杨慧 《戏剧(中央戏剧学院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59-69,共11页
作为日本著名文献学家,长泽规矩也关于中国戏曲的目录编纂在日本戏曲学界别具一格。其藏书与目录编纂相互促进。其戏曲目录的编纂特点包括:详录文献版本信息、编纂刊行者信息专题目录、著录日本戏曲小说文献馆藏概况、重视民间曲艺的著... 作为日本著名文献学家,长泽规矩也关于中国戏曲的目录编纂在日本戏曲学界别具一格。其藏书与目录编纂相互促进。其戏曲目录的编纂特点包括:详录文献版本信息、编纂刊行者信息专题目录、著录日本戏曲小说文献馆藏概况、重视民间曲艺的著录、具备较为完善的戏曲目录分类思想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泽规矩也 戏曲 目录 编纂 汉学
原文传递
论苦干剧团借鉴戏曲的原则与策略 被引量:2
7
作者 穆海亮 《戏剧(中央戏剧学院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期45-53,共9页
苦干剧团借鉴戏曲,坚持了世俗做派服从艺术价值的原则,表演侧重精神吸收而非程式照搬,导演侧重整体构思、氛围营造而非形式吸纳。这样既充分利用了话剧和戏曲之间的艺术张力,丰富了话剧的舞台语汇和审美资源,同时又在某种程度上化解了... 苦干剧团借鉴戏曲,坚持了世俗做派服从艺术价值的原则,表演侧重精神吸收而非程式照搬,导演侧重整体构思、氛围营造而非形式吸纳。这样既充分利用了话剧和戏曲之间的艺术张力,丰富了话剧的舞台语汇和审美资源,同时又在某种程度上化解了二者之间的张力,使其从对立走向化合。其中的成绩值得探索,积累的经验值得总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苦干剧团 舞台艺术 戏曲美学 艺术张力
原文传递
论中国戏曲舞台上的动物造型及其相关问题 被引量:2
8
作者 殷璐 朱浩 《戏剧(中央戏剧学院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130-144,共15页
如何扮演动物是中国戏曲舞台美术中颇为重要之问题。中国戏曲舞台上扮演动物的造型手段主要有面具、"套头"、"形儿"、"簪形"、脸谱和"磕脑"等6种,其中"形儿"主要用于扮演真的动物,&q... 如何扮演动物是中国戏曲舞台美术中颇为重要之问题。中国戏曲舞台上扮演动物的造型手段主要有面具、"套头"、"形儿"、"簪形"、脸谱和"磕脑"等6种,其中"形儿"主要用于扮演真的动物,"簪形"主要用于人与动物之间的置换。这些造型手段的演变大致遵循着从写实到写意、便于操控的脉络,体现于从动物面具到动物脸谱、从动物"套头"到动物"磕脑"、从大半身"形儿"到全身"形儿"等方面。人与动物以及动物与动物在舞台上的置换,大致遵循一个原则:变幻之后的造型尽量兼顾变幻前的原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戏曲舞台美术 扮演动物 造型手段 变迁
原文传递
小往大来“‘一’之‘多’”——“徵”口语戏曲音乐大家族管窥
9
作者 宋运超 赵守卫 《贵州大学学报(艺术版)》 2006年第4期45-50,91,共7页
《易·泰》:“泰,小往大来,吉亨,则天地交而万物通也。”在仅仅以“徵”(含音、腔句、调式——下不赘)为核心的口语戏曲音乐大家族发生发展的漫长过程中,任谁只要其可能和愿意参与,均为其随意施展艺术才能(冷歌热唱),抒发内心情感... 《易·泰》:“泰,小往大来,吉亨,则天地交而万物通也。”在仅仅以“徵”(含音、腔句、调式——下不赘)为核心的口语戏曲音乐大家族发生发展的漫长过程中,任谁只要其可能和愿意参与,均为其随意施展艺术才能(冷歌热唱),抒发内心情感得尽精神享受的自由舞台。八大方言区对“微”的众多“乡语改调”,以集体无意识行为,使口语戏曲音乐发展能小往大来“‘一’之‘多”’,繁荣昌盛、经久不衰,堪称华夏农业文明简约美创造的典范。其“‘一’之‘多”’也确属一种小往大来、天地相交似的“穷、变、通、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口语戏曲 小往大来 “'一’之'多’” “徵”家族 简约美
下载PDF
对“戏曲导演制”存在根据的质疑 被引量:17
10
作者 邹元江 《戏剧(中央戏剧学院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期18-28,共11页
戏曲艺术突出演员的表演 ,这正是戏曲艺术不受制于编导的关键。戏曲演员的表演是充分个人化的。充分个人化的标志是建立在童子功基础之上的表现方式的充分技艺化。复杂化的技艺是导演根本无法导出的。“导演制”在戏曲界“成了气候”
关键词 戏曲 导演制
原文传递
戏曲“五法”在当代中国古典舞身韵中的重构与拓展 被引量:10
11
作者 王熙 《北京舞蹈学院学报》 CSSCI 2019年第3期59-64,共6页
戏曲'五法'之'手、眼、身、法、步'作为戏曲舞蹈的表演根基,其内部各要素之间的全面协调与配合是演绎剧情、塑造人物不可或缺的表演技术方法。这套成熟的表演技术不仅服务于戏曲舞台表演,更难得的是,它成就了当代中国... 戏曲'五法'之'手、眼、身、法、步'作为戏曲舞蹈的表演根基,其内部各要素之间的全面协调与配合是演绎剧情、塑造人物不可或缺的表演技术方法。这套成熟的表演技术不仅服务于戏曲舞台表演,更难得的是,它成就了当代中国古典舞学科的诞生与发展,为中国古典舞表演提供了丰富而成熟的语言手段,这也正是戏曲'五法'的当代价值体现。文章通过对戏曲'五法'艺术特性的剖析,反观身韵对戏曲'五法'表演规律的重构方式,试图从语源、语境、语义三方面来分析身韵对戏曲'五法'语言性再探索的可能性,以及两种艺术形式之间的语言转化机制,以此为当代中国古典舞身韵的语言体系建构提供可资借鉴的探索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戏曲 五法 当代中国古典舞 身韵 语言性
原文传递
而今迈步从头越——2018年中国戏曲发展研究报告 被引量:8
12
作者 王馗 《民族艺术研究》 CSSCI 2019年第1期126-137,共12页
2018年,中国戏曲界在回溯改革开放40年的艺术实践中,牢牢把握传承与创造的艺术辩证规律,努力承担戏曲回应时代和人民的文化使命,满足新时代中国社会对于戏曲文化的需求和要求。本年度戏曲工作在政策导向、展演创作、生态修复、市场探索... 2018年,中国戏曲界在回溯改革开放40年的艺术实践中,牢牢把握传承与创造的艺术辩证规律,努力承担戏曲回应时代和人民的文化使命,满足新时代中国社会对于戏曲文化的需求和要求。本年度戏曲工作在政策导向、展演创作、生态修复、市场探索、理论研究等领域所展现出来的矛盾张力,正是当前戏曲在良好的国家政策引导下,逐渐走向深度的实践探索所出现的复杂状貌,其良好的发展态势,其掣肘发展的干扰因素,都需要在下一年度得到更多的理性调整和实践纠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戏曲 年度 发展 报告
下载PDF
基于内容的戏曲分类与分析 被引量:4
13
作者 张一彬 周杰 边肇祺 《计算机工程》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2期182-183,186,共3页
中国传统戏曲是世界艺术园地中的一支奇葩。该文使用音频分析技术和模式识别技术相结合的方法对8种典型的中国传统戏曲(京剧、昆剧、评剧、豫剧、越剧、河北梆子、黄梅戏和晋剧)进行了自动分类和相似性分析研究。实验结果表明,在一个包... 中国传统戏曲是世界艺术园地中的一支奇葩。该文使用音频分析技术和模式识别技术相结合的方法对8种典型的中国传统戏曲(京剧、昆剧、评剧、豫剧、越剧、河北梆子、黄梅戏和晋剧)进行了自动分类和相似性分析研究。实验结果表明,在一个包含了680个唱段的测试数据库上,该方法可以达到82.4%的平均分类正确率。研究结果还表明在这8种传统戏曲中,昆剧和评剧最为相似,豫剧和越剧之间差别最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戏曲 音频分析 模式识别
下载PDF
近三十年中国戏曲剧本创作的基本分析 被引量:7
14
作者 朱恒夫 《艺术百家》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72-81,85,共11页
近30年来,虽然中国戏曲艺术发展的危机日甚一日,但是,当代中国戏曲剧本创作却取得了显著的成就。根据其内容,可以将已经搬上舞台的一千多部剧目分成四类:弘扬民族传统道德剧、伦理反思剧、人性剖析剧、士气倡导剧。颂扬传统美德的剧目,... 近30年来,虽然中国戏曲艺术发展的危机日甚一日,但是,当代中国戏曲剧本创作却取得了显著的成就。根据其内容,可以将已经搬上舞台的一千多部剧目分成四类:弘扬民族传统道德剧、伦理反思剧、人性剖析剧、士气倡导剧。颂扬传统美德的剧目,仍然受到广大草根民众的欢迎。表现旧社会人民反抗黑暗势力的剧目替代了纯粹暴露黑暗的剧目。思想先进、人物形象典型化,成了许多剧作家追求的目标。"不自然",是近30年来戏曲文学创作的最大缺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当代中国 三十年 中国戏曲 剧本 艺术创作 研究 审美
下载PDF
“戏转歌”现象评析 被引量:2
15
作者 乔新建 《黄钟(武汉音乐学院学报)》 北大核心 2001年第2期38-42,共5页
2 0世纪中后期出现的戏曲演员转为歌唱演员的现象 ,是由于社会文化的热点由戏曲艺术到歌唱艺术的文化转移 ;“戏转歌”演员的成功源于戏曲艺术实践打下的坚实的声乐基本功 ,是传统声乐技法与现代声乐技法相结合的典型范例。“戏转歌”... 2 0世纪中后期出现的戏曲演员转为歌唱演员的现象 ,是由于社会文化的热点由戏曲艺术到歌唱艺术的文化转移 ;“戏转歌”演员的成功源于戏曲艺术实践打下的坚实的声乐基本功 ,是传统声乐技法与现代声乐技法相结合的典型范例。“戏转歌”现象的启示是 :现代声乐应继承传统声乐艺术的精华 ,应努力使戏曲事业与歌唱事业取长补短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戏曲 歌唱 转变 传统 评析
下载PDF
中国传统戏曲数字化平台建设与网络发布——将传统文化融入地理信息科学专业课程的实践 被引量:1
16
作者 王卫红 武锋强 +3 位作者 刘孟琴 易珍言 吴彩燕 曾特林 《高教学刊》 2023年第8期88-91,共4页
全国高校GIS课程思政实验案例库之《中国传统戏曲数字化平台建设与网络发布》,以中国传统戏曲为主线,设计并实施八个综合实践案例,全面贯通地理信息科学专业从大一到大四的八门专业课程。该项目将传统文化融入地理信息科学专业教育,作... 全国高校GIS课程思政实验案例库之《中国传统戏曲数字化平台建设与网络发布》,以中国传统戏曲为主线,设计并实施八个综合实践案例,全面贯通地理信息科学专业从大一到大四的八门专业课程。该项目将传统文化融入地理信息科学专业教育,作为课程思政的有机组成部分,找寻专业课程的价值属性,加强专业课程的价值引领作用,提高课程思政教育的学生参与度、增强其获得感。作者希望能为相关老师在理工科专业课程中渗透人文素质教育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传统戏曲 地理信息科学专业 课程思政 理工科大学生 人文素质教育
下载PDF
河南宋元戏曲发展史略
17
作者 王莉娜 《漯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3年第4期74-78,共5页
中国古代戏曲的产生与发展经历了漫长的阶段,秦汉时期的歌舞艺术、说唱艺术成为戏曲发端的源头,唐代参军戏在继承和吸收前代艺术形式基础上,迸发出新的活力,直至宋元时期,戏曲最终形成一种集歌舞表演、唱歌、各种角色分工具备并能够在... 中国古代戏曲的产生与发展经历了漫长的阶段,秦汉时期的歌舞艺术、说唱艺术成为戏曲发端的源头,唐代参军戏在继承和吸收前代艺术形式基础上,迸发出新的活力,直至宋元时期,戏曲最终形成一种集歌舞表演、唱歌、各种角色分工具备并能够在舞台上演出的艺术形式。自盘庚迁都到殷之后,河南在我国多个历史朝代都担任着政治文化中心的职责。宋元戏曲诞生于宋金,发展大成于元,河南是宋元戏曲的发祥地,留存有大量的宋元戏曲遗址遗迹和文物。研究河南宋元戏曲的起源,发展历程、现状和前景,解读河南的宋元戏曲发展情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河南 戏曲 发展史
下载PDF
西方戏剧的“角色类型”与中国戏曲的“脚色行当” 被引量:4
18
作者 陈世雄 《戏剧(中央戏剧学院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5-16,共12页
本文就西方戏剧的"角色类型"和中国戏曲的"脚色行当"两个术语做了系统的比较研究,并梳理西方戏剧"角色类型"的历史演变过程。文章指出了"角色类型"与"脚色行当"在内涵上的异同,在此... 本文就西方戏剧的"角色类型"和中国戏曲的"脚色行当"两个术语做了系统的比较研究,并梳理西方戏剧"角色类型"的历史演变过程。文章指出了"角色类型"与"脚色行当"在内涵上的异同,在此基础上讨论了这类程式化的表演方法的发展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方戏剧 角色类型 中国戏曲 脚色行当
原文传递
以“一”求“多”——中国戏曲艺术形式美创造规律管窥 被引量:3
19
作者 张金梅 《阴山学刊》 2003年第6期40-42,69,共4页
中国戏曲艺术植根于中国古代深厚的哲学文化背景,逐步形成了以“一”求“多”的形式美创造规 律,既有一定的理论深度,又有丰富的实践内容,并与时俱进,规约着当今的戏曲改革。
关键词 中国戏曲 艺术形式 以“一”求“多” 语言体制 表演风格 戏曲改革
下载PDF
论跨文化戏剧语境中的越剧《心比天高》 被引量:3
20
作者 石倩 《广东开放大学学报》 2016年第5期79-85,共7页
越剧《心比天高》在挪威易卜生戏剧节上大获成功,是跨文化戏剧的成功典范,为中国戏曲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路。从跨文化戏剧的角度,《心》剧在戏曲表演符码的转换、文本的本土化处理、舞台审美的处理以及形象符号的跨文化多义性等方面表... 越剧《心比天高》在挪威易卜生戏剧节上大获成功,是跨文化戏剧的成功典范,为中国戏曲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路。从跨文化戏剧的角度,《心》剧在戏曲表演符码的转换、文本的本土化处理、舞台审美的处理以及形象符号的跨文化多义性等方面表现出一定的改良与创新,为中国传统戏曲的发展提供了有益的探索。梳理中外学者跨文化戏剧理论的研究成果可发现,跨文化戏剧在目前仍然受制于不同国家或种族的政治与经济斗争,而这一理论在实际发展中,并非是一种平等的二元对立,而是"目标文化"达到利益最大化的手段和方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比天高》 《海达·高步乐》 中国戏曲 跨文化戏剧 创新融合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