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4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起点、现代性、美学形态:现代戏曲研究的三个问题 被引量:12
1
作者 李伟 《文化艺术研究》 2021年第2期63-70,114,共9页
“现代戏曲”是当前戏曲研究领域的一个热门话题。关于现代戏曲的起点、现代戏曲的“现代性”内涵、现代戏曲的美学形态等问题学术界还存在一些分歧。如何认识“现代性”内核对于“现代戏曲”内涵的理解及起点的判定至关重要。“现代戏... “现代戏曲”是当前戏曲研究领域的一个热门话题。关于现代戏曲的起点、现代戏曲的“现代性”内涵、现代戏曲的美学形态等问题学术界还存在一些分歧。如何认识“现代性”内核对于“现代戏曲”内涵的理解及起点的判定至关重要。“现代戏曲”本质上是现代人改编与创作的具有现代精神、表达现代观念的戏曲。这样的戏曲最早出现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因为这个时候开始出现了用反思与批判等现代精神,平等、独立、自由、人权等现代价值理念去观照并表现中国人争取自由与解放的心路历程的作品。这样的作品经过一百多年的发展,在美学形态上和传统戏曲已经有很大的性质上的不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现代戏曲 历史起点 现代性 美学形态
下载PDF
电影是什么?戏剧是什么?--试论中国电影理论的“戏剧情结” 被引量:11
2
作者 包卫红 《中国比较文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25-38,共14页
本文回溯20世纪中国有关电影与戏剧关系的几次讨论,借以剖析媒体特质论的误区及其在世界电影史和电影理论上造成的深远影响。通过对1920年代无声电影、1930年代有声电影、1950年代戏曲电影,及1970年代末新时期电影理论中对电影戏剧看法... 本文回溯20世纪中国有关电影与戏剧关系的几次讨论,借以剖析媒体特质论的误区及其在世界电影史和电影理论上造成的深远影响。通过对1920年代无声电影、1930年代有声电影、1950年代戏曲电影,及1970年代末新时期电影理论中对电影戏剧看法的历史变迁,文章提出媒体本身并不存在根深蒂固的本质,而强调媒体特质是一种话语,其理论积极参与了不同历史时刻的社会、政治和文化的功用,而不独立于这些功用之外。文章最后评估了近年来对媒体特质论的重新探讨,并提出研究电影与戏剧关系的新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媒体特质论 电影 戏剧 戏曲 媒体理论 媒体史 新媒体
原文传递
表象与本质——宋代以后乐舞发展的另一种路径
3
作者 王宁宁 《当代舞蹈艺术研究》 2023年第2期1-9,共9页
在中国古代历史上,宋代是一个充满着矛盾和忧患,且孕育着极大变数的社会转型时期。宋代社会经济结构的转型与发展,城市坊市制度的改变,国家政治、军事及外交上的形势,促进了当时社会、思想和文化意识形态的变异与繁荣,在这样的背景下,... 在中国古代历史上,宋代是一个充满着矛盾和忧患,且孕育着极大变数的社会转型时期。宋代社会经济结构的转型与发展,城市坊市制度的改变,国家政治、军事及外交上的形势,促进了当时社会、思想和文化意识形态的变异与繁荣,在这样的背景下,乐舞的发展既传承又变异,孕育着多种可能性。然而,随着北宋政权的灭亡以及宋政权的南迁,原本以汉唐乐舞为主流持续发展的历史潜在性,被大历史的遽变阻断。古代乐舞最终分宫廷队舞(包括贵族士大夫阶层的宴乐歌舞)、戏曲中的歌舞、民间舞队及民间歌舞三条路径,径直而下,贯穿了元明清时期。在以往的舞蹈史研究中,对于第二条路径“戏曲中的歌舞”的梳理与研究,缺乏系统的史料梳理和深度的理论阐释。文章从戏曲剧本入手,对戏曲表演所涉舞蹈内容做一种静态分析,重新认识舞蹈与戏曲的亲缘关系,并提出戏曲以一种新的表演形态消解、吸收并重构重置了诗乐舞一体的形式内容;戏曲是用另一种表演形态将诗、歌、乐、舞换位与挪移;宋代以后,戏曲中潜藏着古乐舞挪移且隐性的历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表象 本质 戏曲 舞蹈 诗乐舞 隐性的历史
原文传递
河南宋元戏曲发展史略
4
作者 王莉娜 《漯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3年第4期74-78,共5页
中国古代戏曲的产生与发展经历了漫长的阶段,秦汉时期的歌舞艺术、说唱艺术成为戏曲发端的源头,唐代参军戏在继承和吸收前代艺术形式基础上,迸发出新的活力,直至宋元时期,戏曲最终形成一种集歌舞表演、唱歌、各种角色分工具备并能够在... 中国古代戏曲的产生与发展经历了漫长的阶段,秦汉时期的歌舞艺术、说唱艺术成为戏曲发端的源头,唐代参军戏在继承和吸收前代艺术形式基础上,迸发出新的活力,直至宋元时期,戏曲最终形成一种集歌舞表演、唱歌、各种角色分工具备并能够在舞台上演出的艺术形式。自盘庚迁都到殷之后,河南在我国多个历史朝代都担任着政治文化中心的职责。宋元戏曲诞生于宋金,发展大成于元,河南是宋元戏曲的发祥地,留存有大量的宋元戏曲遗址遗迹和文物。研究河南宋元戏曲的起源,发展历程、现状和前景,解读河南的宋元戏曲发展情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河南 戏曲 发展史
下载PDF
清中晚期台湾中南部地区民间演剧活动考——以戏曲碑刻资料为中心 被引量:2
5
作者 段飞翔 《文化艺术研究》 CSSCI 2018年第1期40-47,共8页
戏曲碑刻作为重要的民间戏曲文献,很多时候可以补充正史文献对戏曲信息记载之不足。在对遗存于台湾中南部部分市县618通清代碑刻爬梳之后,共获得25通涉及戏曲信息的民间史料。这些碑刻信息中记载的戏曲活动很多曾对移民社会秩序的稳定... 戏曲碑刻作为重要的民间戏曲文献,很多时候可以补充正史文献对戏曲信息记载之不足。在对遗存于台湾中南部部分市县618通清代碑刻爬梳之后,共获得25通涉及戏曲信息的民间史料。这些碑刻信息中记载的戏曲活动很多曾对移民社会秩序的稳定发展起过一定的积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戏曲碑刻 演剧活动 民间文献 戏曲史 台湾地区
下载PDF
中国古典舞汉唐流派创建史研究 被引量:3
6
作者 王海涛 迟轶丹 《南京艺术学院学报(音乐与表演版)》 2018年第1期124-128,共5页
20世纪五十年代伊始,随着中国古典舞学科的创建,中国古典舞汉唐流派成为当今学科构建中最为重要的流派之一,并形成了自身独立的语言体系、风格属性以及审美标准。本文以汉唐流派的四个发展时期为基础,佐以文献学与口述史,梳理出该流派... 20世纪五十年代伊始,随着中国古典舞学科的创建,中国古典舞汉唐流派成为当今学科构建中最为重要的流派之一,并形成了自身独立的语言体系、风格属性以及审美标准。本文以汉唐流派的四个发展时期为基础,佐以文献学与口述史,梳理出该流派在本体建构与历史变迁中的独特地位与潜在影响。此外,笔者尝试将被符号化的"汉唐"置放于中国古典舞的历史语境之中,把艺术创作、舞蹈教学、历史研究等节点与主流舞蹈史进行对比思考,从而发生一种多向度的研究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古典舞 汉唐古典舞 戏曲舞蹈 创建史孙颖
下载PDF
中国戏曲研究学科的建立与现代学人群体的形成 被引量:2
7
作者 苗怀明 《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77-85,共9页
在20世纪中国戏曲研究学科的创建过程中,现代学人群体的形成无疑是一个至为关键的因素。现代学人群体的形成得益于人才培养机制的转变,科举制度的废除使广大知识阶层转变人生观念,从学而优则仕的束缚中解脱出来,为戏曲研究学科在内的中... 在20世纪中国戏曲研究学科的创建过程中,现代学人群体的形成无疑是一个至为关键的因素。现代学人群体的形成得益于人才培养机制的转变,科举制度的废除使广大知识阶层转变人生观念,从学而优则仕的束缚中解脱出来,为戏曲研究学科在内的中国现代学术的建立扫除了障碍,从制度上解决了研究人才的培养问题。新的高等教育制度与学术制度是戏曲研究得以延续和发展的重要机制。有两代学人共同参与了中国戏曲研究学科的创建,第一代学人是中国现代学术的创建者与亲历者,同时也是戏曲研究的开拓者和奠基人;第二代学人是戏曲研究学科的巩固者和完善者,对20世纪后半期乃至当下的戏曲研究有着重要影响。经两代学人的共同努力,中国戏曲研究学科才得以真正建立起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戏曲研究 学术制度 学术史
下载PDF
环节缺失与逻辑断裂:对“十七年”时期古代戏曲作家作品“政治认证”程序的省察
8
作者 黄静枫 《戏剧(中央戏剧学院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148-161,共14页
"十七年"时期,戏曲史学人集体尝试运用"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批评法,考察古代戏曲作家、作品的政治意蕴,对它们进行"政治认证",完成价值评估。这一"以今逆古"学术实践的具体操作主要有三种:联系... "十七年"时期,戏曲史学人集体尝试运用"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批评法,考察古代戏曲作家、作品的政治意蕴,对它们进行"政治认证",完成价值评估。这一"以今逆古"学术实践的具体操作主要有三种:联系作家阶级属性阐发作品政治意图;揭示作品所寄托的作家政治动机;基于"反映论"肯定作品的客观"暴露"意义。遗憾的是,很多讨论缺少必备的论证环节、逻辑断裂,为历史研究抹上了浓厚的世俗色彩。唯政治标准指导下的上述操作虽然不甚可取,但尝试本身也为戏曲史学带来了"新意"。它使得动机、立场和思想的考察出现在研究中。相比民国,作家基本信息的钩沉广泛转变为主体内在的探索,而作品声律辨析和风格鉴赏则基本被政治意蕴发掘所取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十七年” 戏曲史学 “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批评法 政治认证 逻辑断裂
原文传递
历史舞台背后的微醺彩妆——论《霸王别姬》《行过洛津》《白蛇》中戏曲元素的叙事功能 被引量:1
9
作者 韩旭东 《文化艺术研究》 2016年第3期128-134,共7页
海外华文文学中不乏以戏曲作为叙事中介来完成其故事架构与叙事功能的文本。本文选取《霸王别姬》《行过洛津》《白蛇》三个"新历史"故事来分析戏曲元素的叙事功能与表意体系,同时将新历史主义、镜像理论、后殖民理论等批评... 海外华文文学中不乏以戏曲作为叙事中介来完成其故事架构与叙事功能的文本。本文选取《霸王别姬》《行过洛津》《白蛇》三个"新历史"故事来分析戏曲元素的叙事功能与表意体系,同时将新历史主义、镜像理论、后殖民理论等批评方法进行理论嫁接,以揭示华文文学中戏曲元素的吊诡功能、反历史叙事的文本裂痕以及流散作家逆写帝国的别样路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华文文学 戏曲 历史 镜像 后殖民
下载PDF
明嘉靖南戏抄本《蔡伯皆》的发现、整理及研究
10
作者 李占鹏 《嘉应学院学报》 2012年第6期58-64,共7页
嘉靖抄本《蔡伯皆》,也称嘉靖写本《琵琶记》,是1958年初在广东省揭阳县渔湖公社西寨村的一座墓葬中发现的。它的发现在中国戏曲史上具有很重要的意义,关于它的整理和研究也已取得了显著的成就。
关键词 嘉靖抄本《蔡伯皆》 中国戏曲史 重要意义
下载PDF
摊卷坐枯株,忘我兼忘世——冯沅君和她的戏曲研究
11
作者 苗怀明 《浙江艺术职业学院学报》 CSSCI 2013年第4期63-69,共7页
冯沅君是20世纪少见的女性戏曲史家,她在中、法两国接受过严格、系统的学术训练,有着较高的起点。其戏曲研究受到王国维的影响较大,学风严谨,视野开阔,注重文献资料的搜集整理,偏重实证式研究,在南戏曲文辑佚、古优及宋元演剧体制等领... 冯沅君是20世纪少见的女性戏曲史家,她在中、法两国接受过严格、系统的学术训练,有着较高的起点。其戏曲研究受到王国维的影响较大,学风严谨,视野开阔,注重文献资料的搜集整理,偏重实证式研究,在南戏曲文辑佚、古优及宋元演剧体制等领域有着精深的研究,取得了不俗成就,并形成了自己的治学特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冯沅君 戏曲 学术史
下载PDF
略论明清戏曲四大声腔之流变
12
作者 刘新红 王明风 《江苏海洋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5年第3X期62-64,共3页
中国戏曲是一门综合性的艺术,从音乐的角度看,声腔是其主体,因此研究中国戏曲音乐发展的历史,必先研究声腔发展史。在明、清时期,多种戏曲声腔的兴起、衍变和流传标志着我国戏曲艺术进入了空前繁荣和蓬勃发展的时期。通过对明、清... 中国戏曲是一门综合性的艺术,从音乐的角度看,声腔是其主体,因此研究中国戏曲音乐发展的历史,必先研究声腔发展史。在明、清时期,多种戏曲声腔的兴起、衍变和流传标志着我国戏曲艺术进入了空前繁荣和蓬勃发展的时期。通过对明、清两代戏曲四大声腔的流传及其衍变详细的梳理和考证,以期对我国戏曲音乐发展的源流有一个清晰的认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戏曲 四大声腔 音乐史
下载PDF
20世纪发现戏曲文献的历史沿革与地域分布 被引量:8
13
作者 李占鹏 《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5期46-50,共5页
20世纪发现戏曲文献的历史沿革大体可以分为三个阶段:1900年到1949年为第一阶段,1950年到1976年为第二阶段,1977年到1999年为第三阶段;它们的地域分布也大致可以分为三个板块:第一板块为我国大陆和港台地区,第二板块为日本和韩国地区,... 20世纪发现戏曲文献的历史沿革大体可以分为三个阶段:1900年到1949年为第一阶段,1950年到1976年为第二阶段,1977年到1999年为第三阶段;它们的地域分布也大致可以分为三个板块:第一板块为我国大陆和港台地区,第二板块为日本和韩国地区,第三板块为欧洲和北美洲地区。绝大多数戏曲文献发现的时间和地点都比较清楚确定,也有为数不少的戏曲文献发现的时间和地点迄今仍很模糊。20世纪通行于世并始为学界所广知的戏曲文献也应纳入发现戏曲文献的范畴和领域。追溯它们的历史沿革,俯瞰它们的地域分布,对深入了解和准确认识20世纪发现戏曲文献的内容、价值、特质以及中国戏曲文化的形成、发展、演变,无疑具有不可或缺的实证意义与导引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20世纪 发现戏曲文献 沿革 分布
下载PDF
新编中国戏剧史论纲 被引量:6
14
作者 徐子方 《艺术百家》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81-83,16,共4页
中国戏剧史和中国戏曲史不是一个概念,中国戏剧史的正式形成和戏曲史的正式形成同样不是一个概念,前者只要符合一般意义上的戏剧本质即可,汉代百戏"东海黄公"即可作为一个鲜明的标志,因为它已符合了扮演故事的最基本要求。后... 中国戏剧史和中国戏曲史不是一个概念,中国戏剧史的正式形成和戏曲史的正式形成同样不是一个概念,前者只要符合一般意义上的戏剧本质即可,汉代百戏"东海黄公"即可作为一个鲜明的标志,因为它已符合了扮演故事的最基本要求。后者则必须符合戏曲本质即"以歌舞演故事"的要求,其正式形成应以宋代南戏的出现为标志,而且在严格意义上也不包括傩戏等民间仪式性戏剧以及少数民族传统戏剧。一句话,戏剧史的概念要比戏曲史的概念宽泛得多。其次,整体上中国戏剧发展与社会形态转型密切相关,在此框架内戏剧发展有自身规律,必须辨证地看待社会分期与戏剧分期的关系,完全将二者等同或割裂皆不科学。基于此,中国戏剧在宏观上可分为古典和现代两部分,各自内部还可分为酝酿、成型、成熟、繁盛以及转型与新生、分化和发展诸阶段。以此展开,中国戏剧史方能真正谈得上名副其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戏剧史 中国戏曲史 古代 现代 分期
下载PDF
20世纪上半叶中国戏曲史的跨学科书写 被引量:1
15
作者 钱志中 《民族艺术研究》 2023年第1期18-25,共8页
20世纪上半叶中国戏曲史的书写受到近代西方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影响而展示出开放、兼容的学术视野。戏曲史家秉持进化的戏曲史观,在“以案头为中心”与“以剧场为中心”两个不同的书写向度下,借鉴、融合跨学科理论,运用实证主义等研... 20世纪上半叶中国戏曲史的书写受到近代西方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影响而展示出开放、兼容的学术视野。戏曲史家秉持进化的戏曲史观,在“以案头为中心”与“以剧场为中心”两个不同的书写向度下,借鉴、融合跨学科理论,运用实证主义等研究方法重新观察研究分散的戏曲史料,强化戏曲史写作体例结构的整体性,加深对戏剧史实的比较阐释,以准确把握戏曲形态演化的基本规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20世纪上半叶中国戏曲史 跨学科书写 戏曲史观 书写范式
下载PDF
戏曲电视栏目的发展历程及风格衍变 被引量:3
16
作者 邵振奇 《编辑之友》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9期54-61,共8页
20世纪70年代末至今,戏曲电视栏目历经萌芽期(1978—1987年)、发展期(1988—1995年)、繁荣期(1996—2003年)、转型重塑期(2004年至今)四个时期。从"戏曲唱段,我播你看"的单一形式,到"多元共荣,采撷众华"的繁华景象... 20世纪70年代末至今,戏曲电视栏目历经萌芽期(1978—1987年)、发展期(1988—1995年)、繁荣期(1996—2003年)、转型重塑期(2004年至今)四个时期。从"戏曲唱段,我播你看"的单一形式,到"多元共荣,采撷众华"的繁华景象,戏曲电视栏目先后完成了专题化、板块化、综艺化、娱乐化、竞技化的发展过程,分众化、品牌化理念愈加深化,参与性日渐凸显,栏目形式及内容亦趋向多元。在40年的发展历程中,戏曲电视栏目始终以极强的包容性和适应性,不断汲取其他艺术的养分,并尝试与新的栏目形式结合,使古老的戏曲艺术焕发出新的生机,更使戏曲栏目成为中国生命力最长的电视文艺形式之一。当前,戏曲栏目面临巨大的冲击和挑战,主创人员在艰难中探索,在探索中创新,在创新中发展,使栏目以多变的姿态迎难而上,进入了转型重塑的新时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戏曲电视 栏目 历程 风格 衍变
下载PDF
台湾清代戏剧文献所见“四喜班”考述 被引量:2
17
作者 段飞翔 《戏剧(中央戏剧学院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111-119,共9页
碑刻所载戏曲史料往往都比较零散,也多无密切关联性,但为中国剧场史、演出史上重要话题的研究提供过关键性材料,所以其文献价值不容忽视。在对遗存于台湾北部、中部、南部市县的836通清代碑刻进行爬梳之后,获得32通涉及演剧活动信息的... 碑刻所载戏曲史料往往都比较零散,也多无密切关联性,但为中国剧场史、演出史上重要话题的研究提供过关键性材料,所以其文献价值不容忽视。在对遗存于台湾北部、中部、南部市县的836通清代碑刻进行爬梳之后,获得32通涉及演剧活动信息的珍贵碑刻。因此,结合时代背景和相关文献深入辨析这些史料,对区域戏曲史以及"四喜班"的研究均有着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徽班 "四喜班" 戏曲史 戏曲传播
原文传递
近百年来宋元戏曲本体与生成的反思 被引量:3
18
作者 陈建森 莫嘉丽 《文艺理论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56-65,共10页
本文对学界近百年来关于宋元戏曲本体与生成的研究成果进行反思,指出宋元戏曲"是什么"?"如何演"?"何以如此演"?这既是王国维《宋元戏曲史》留下的"戏曲史难题",亦是戏曲学界一直追问然至今在... 本文对学界近百年来关于宋元戏曲本体与生成的研究成果进行反思,指出宋元戏曲"是什么"?"如何演"?"何以如此演"?这既是王国维《宋元戏曲史》留下的"戏曲史难题",亦是戏曲学界一直追问然至今在研究的逻辑起点上就陷入概念的模糊不清乃至误解的学术问题。究其原因有三:一是认为王国维的"戏曲"是指"剧本"、"曲本"、"文章";二是套用西方戏剧理念统括中国的戏剧和戏曲,导致中国戏曲史研究中"戏剧"和"戏曲"不分,进而将"我国戏剧"的"形成"视为"我国戏曲"的"形成",乃至演生出尴尬的"戏剧戏曲学";三是前修时贤大体上沿着王国维"代言体""必合言语、动作、歌唱,以演一故事"的致思去探讨宋元南戏北剧的形成,然诸贤均将戏曲视为由多种元素构成的综合性艺术成品,集中于戏曲诸种元素如何"合"的剖析,而不是将戏曲视为"活"在剧场的无"墙"之戏来探究。学界以往恰恰是运用文献考据的、静态的、适合平面研究的方法去研究鲜活的、动态的、立体的、"存在"于剧场的戏曲。这正是近百年来戏曲研究所面临的学术困境。本文认为,应将宋元戏曲"还原"于剧场展开"存在"之思:紧紧围绕戏曲演述者"如何演"这一核心,探究剧作家、演员、行当、剧中人、观众之间"视界"交融与"文本"会通以及共生的关系,解读各种"文本"的语义、功能及其言说方式,在"剧场交流语境"中领悟和揭示"谁正在演"、"戏曲如何演"、"戏曲何以如此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戏曲史难题” 本体与生成 反思 剧场交流语境理论
下载PDF
丝绸之路历史文化的现代艺术诠释——歌剧《大汉苏武》的艺术价值与社会价值 被引量:2
19
作者 王安潮 《新疆艺术学院学报》 2020年第3期28-37,共10页
在“一带一路”和民族歌剧大发展的文化语境下,产生了大量与之相关的精品力作。歌剧《大汉苏武》在原有的历史文化素材、地方音调的基础运用上,注入作品的新时代意蕴,更加注重人物唱段的写作,塑造了鲜明的人物形象,如苏武、索仁娜、李... 在“一带一路”和民族歌剧大发展的文化语境下,产生了大量与之相关的精品力作。歌剧《大汉苏武》在原有的历史文化素材、地方音调的基础运用上,注入作品的新时代意蕴,更加注重人物唱段的写作,塑造了鲜明的人物形象,如苏武、索仁娜、李陵、卫律、奶奶等。歌剧抓住历史故事,并综合运用歌剧的各种音乐手法,在呈现综合艺术美的基础上,突出营造了歌剧的戏剧张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古典故事 民族歌剧《苏武牧羊》 秦腔 丝绸之路音乐文化
下载PDF
中国戏曲与海宁——兼论王国维对戏剧理论的贡献及意义 被引量:1
20
作者 章景曙 《嘉兴学院学报》 2007年第2期27-30,共4页
从地域文化的角度,阐述海宁文化精英时中国戏曲的发展所发挥的独特作用和影响;尤其是王国维在戏曲理论研究上的卓越建树及其重大意义;“海盐腔”与海宁的关系;以及明清以来海宁戏曲家的艺术实践和理论研究为中国戏曲所作出的特殊贡献。
关键词 中国戏曲 海宁 王国维 戏剧理论 《宋元戏曲史》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