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0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试论“五四”新文学运动的先锋性 被引量:50
1
作者 陈思和 《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5年第6期1-17,共17页
中国“五四”新文学运动与西方的先锋文学运动是同时产生于二十世纪早期的激进文学运动,两者之间有许多共同的特征激进的政治批判态度、颠覆传统文化的决绝立场、语言的求新求变的探索以及对唯美主义文艺观的批判。中国“五四”新文学... 中国“五四”新文学运动与西方的先锋文学运动是同时产生于二十世纪早期的激进文学运动,两者之间有许多共同的特征激进的政治批判态度、颠覆传统文化的决绝立场、语言的求新求变的探索以及对唯美主义文艺观的批判。中国“五四”新文学运动中的先锋性因素,是为了更好地把握20世纪文学在古今演变的过程中如何“变”的两种形态一种是依循了社会生活的发展变化而自然演变的文学主流;一种是以超前的社会理想和激进的断裂态度实行激变的先锋运动,两者的关系构成了中国20世纪文学古今演变的发展历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先锋派文学 “五四”新文学 20世纪中国文学
下载PDF
从“五四”到“文革”:道德形而上主义的终结——对一个“启蒙”与“反启蒙”命题的破解 被引量:12
2
作者 张宝明 《河北学刊》 2003年第3期106-110,共5页
张光芒的《道德形而上主义与百年中国新文学》一文 ,将“蛊惑”人心的道德形而上的手段说成极大程度地发挥了“启蒙作用” ,将真正意义上的启蒙文学的作用的微薄则说成是不自量力的“盲区” ,无疑是放弃了启蒙学者“形而下”的担待 ,使... 张光芒的《道德形而上主义与百年中国新文学》一文 ,将“蛊惑”人心的道德形而上的手段说成极大程度地发挥了“启蒙作用” ,将真正意义上的启蒙文学的作用的微薄则说成是不自量力的“盲区” ,无疑是放弃了启蒙学者“形而下”的担待 ,使本该清晰的启蒙与反启蒙的边界不复存在 ;另一方面 ,它又时时散发着“道德形而上”必须和政治实用主义结合才有用武之地的气息。与此相反 ,笔者欣赏并奉行“形而下”的所作所为 ,而不欣赏固意“牢化”的“形而上”诉求。人文精神应该是具体的、看得见的、摸得着的和活生生的 ,而不是抽象的、观念的、僵死的和教条的 ,这才是文学生命的底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道德形而上 启蒙 20世纪中国文学
下载PDF
“人类性”要素与20世纪中国文学的价值定位 被引量:10
3
作者 程金城 冯欣 《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3年第6期16-22,共7页
人类性要素是20世纪中国文学研究中一个仍被遮蔽的层面。这直接影响到对其特质和精神意蕴的全面认识和理解,也制约着现代中国文学被真正纳入"人类"的文学视野平等看待.这种现象的产生既有人所共知的社会文化背景的原因,也有... 人类性要素是20世纪中国文学研究中一个仍被遮蔽的层面。这直接影响到对其特质和精神意蕴的全面认识和理解,也制约着现代中国文学被真正纳入"人类"的文学视野平等看待.这种现象的产生既有人所共知的社会文化背景的原因,也有研究者的思维定势、研究模式和受"西方视角"影响等方面的深层原因。并不是只有那些所谓边缘作家的作品才具备人类性,相反,那些所谓中国现代主流文学,其所表现的现代中国人的不屈不挠的奋斗精神和自由精神、为了民族利益牺牲个体的献身精神、对中国传统文明的历史性整体反省和自我批判精神等等,与人类普遍的积极精神和人性追求是相通的,也具备丰富的人类性。而新时期以来,特别是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后的中国文学,其最深刻的变化和最深远的历史意义就是作家主体归属意识中的"人类性"意识的增强和作品对"人类性"追求的强化。因此,从人类性的视角才能真正认识20世纪中国文学的世界意义,也才能认识其利弊得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20世纪中国文学 意蕴 人类性 重新阐释
下载PDF
中国现当代文学中情爱、性爱、欲望写作问题(笔谈)——20世纪中国文学性爱与欲望书写的文学史反省 被引量:6
4
作者 杨洪承 《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06年第4期119-122,共4页
文学中情爱、性爱、欲望的书写一直是创作界和理论界关注的热点,中国现当代文学有其丰富的创作实践,也有着对这一创作现象及其问题的不断思考。在当下社会文化的转型期,这类写作对文学的价值意义究竞何在?文学的本体是人生的诗意,... 文学中情爱、性爱、欲望的书写一直是创作界和理论界关注的热点,中国现当代文学有其丰富的创作实践,也有着对这一创作现象及其问题的不断思考。在当下社会文化的转型期,这类写作对文学的价值意义究竞何在?文学的本体是人生的诗意,其本质是推进人的精神、心灵的净化,更是对人的自身道德的提升,因而文学史的情爱、性爱、欲望书写提供给我们的不只是一种创作题材的选择问题,也是一面历史的镜子。那么,我们有必要通过现当代文学史中具体创作现象、典型作家作品的历史辨析,以及其反映出的整体文学史问题的反思,期盼由情爱、性爱的生命体悟而深入中国文学现代性的内部考察,警惕新的文化语境下作家欲望叙事对文学道德理想的削弱,真正理解身体写作的存在本体论意义。本期选发的这一组笔谈,也许观点不一,但目的在于就此引发更多的学者,对这类直接关乎人的存在自身的创作和理论问题,展开学理层面上的充分交流和讨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现当代文学 情爱性爱 欲望叙事 身体写作 文化反思
下载PDF
东方的“忧郁”:川端康成与20世纪中国文学 被引量:9
5
作者 杨经建 《江苏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154-161,共8页
川端康成及其创作与20世纪中国文学之间存在着明显的影响性关系,而川端康成式忧悒或东方化忧郁是理解这种关系的重要构成点。川端康成式忧悒与20世纪中国忧悒类文学的相容性首先体现在审美"虚化"上。"虚化"之一是... 川端康成及其创作与20世纪中国文学之间存在着明显的影响性关系,而川端康成式忧悒或东方化忧郁是理解这种关系的重要构成点。川端康成式忧悒与20世纪中国忧悒类文学的相容性首先体现在审美"虚化"上。"虚化"之一是追忆与怀旧叙写,它足以使创作成为对落魄现实的诗意慰藉,并由此而重建生命的意义;之二是情调化抒写,它能将寂寞与忧伤的情致、人性和生命意义的诉求以及文字蕴涵的韵味、妙趣融合一体。其次,相容性的另一表现是"物哀化"叙事。这是一种中国传统美学的"物感说"与日本传统艺术的"物哀美"兼容互洽的结晶。在川端康成的作品和20世纪中国文学创作中,"物哀化"创作表达的是传统的诗意或不合时宜的美好在渐行渐远中所透露出的失乐园意味和挽歌风貌。正是在东方语境中,20世纪中国文学的忧悒类创作既有川端康成式色调,更有其本土化的生成特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方语境 川端康成式忧悒 20世纪中国文学
下载PDF
20世纪中国文学中的儿童形象 被引量:7
6
作者 吴其南 《温州师范学院学报》 2003年第3期1-8,共8页
在20世纪中国文学中,作家们创造了众多的少年儿童形象。其中,最主要的有五类。它们是:安琪儿——提纯了的道德境界和人格理想的象征;精神家园的守望者;苦难现实的体现者;红色接班人以及浪子和逆子。这些内涵各异的形象反映着作家们不同... 在20世纪中国文学中,作家们创造了众多的少年儿童形象。其中,最主要的有五类。它们是:安琪儿——提纯了的道德境界和人格理想的象征;精神家园的守望者;苦难现实的体现者;红色接班人以及浪子和逆子。这些内涵各异的形象反映着作家们不同的社会理想、人格理想和美学追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20世纪 中国文学 儿童形象
下载PDF
20世纪中国文学的现代性阐释与文化政治问题 被引量:2
7
作者 何言宏 《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2年第1期113-118,共6页
在对 2 0世纪中国文学不同的阐释模式之中 ,“现代性”的模式实际上具有独特的阐释力量 :一方面 ,它能够穿透曾经被既有的现代性阐释置于盲区的“革命文学”以至于后来的“文革文学”;另一方面 ,其对学术视野的开拓亦有着相当重要的学... 在对 2 0世纪中国文学不同的阐释模式之中 ,“现代性”的模式实际上具有独特的阐释力量 :一方面 ,它能够穿透曾经被既有的现代性阐释置于盲区的“革命文学”以至于后来的“文革文学”;另一方面 ,其对学术视野的开拓亦有着相当重要的学术价值。 2 0世纪中国文学现代性追求的基本主题是从“文化大革命”及其以前的“解放政治”而到“改革时代”的“生活政治”。 90年代中国文学的现代性问题主要包括 90年代中国文学的历史语境与文学领域的制度安排。 展开更多
关键词 20世纪中国文学 现代性 文化政治
下载PDF
20世纪初中国启蒙文学思潮发生论 被引量:3
8
作者 张光芒 《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02年第2期12-15,共4页
2 0世纪中国启蒙文学思潮正式启动于 190 2年。该年度兴起的启蒙文学理论思潮质变性意义表现为从一种单向度的文学功能观发展为视小说为一切文化变迁的中介和多层面的文化结构观 ,从文学的“工具性”命题上升到一种“关系性”的命题 ,... 2 0世纪中国启蒙文学思潮正式启动于 190 2年。该年度兴起的启蒙文学理论思潮质变性意义表现为从一种单向度的文学功能观发展为视小说为一切文化变迁的中介和多层面的文化结构观 ,从文学的“工具性”命题上升到一种“关系性”的命题 ,同时它也预演了一场接近白话文学运动的文学“俗语化”运动。在此推动下 ,启蒙文学创作迅速崛起 ,呈“潮涌”之势。这些作品从三个方面初步建构了启蒙文学的基本形态 :强烈的主体启蒙意识、“文明批评”的思想意向和资产阶级的价值范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文学 启蒙思潮 发生论 20世纪初
下载PDF
20世纪上半叶中国文学通史中的唐宋派
9
作者 向云 陈文新 《天中学刊》 2023年第1期102-110,共9页
作为明代重要的散文流派,唐宋派进入本土学者的中国文学通史始于1904年。清末民初,传统学术观居于主导地位,文学史中的唐宋派叙述与《明史·艺文志》《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大体相近。“五四”以后,纯文学观、进化史观确立了其主导地... 作为明代重要的散文流派,唐宋派进入本土学者的中国文学通史始于1904年。清末民初,传统学术观居于主导地位,文学史中的唐宋派叙述与《明史·艺文志》《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大体相近。“五四”以后,纯文学观、进化史观确立了其主导地位,唐宋派叙述被纳入复古与革新相互对峙的框架,唐顺之的“本色论”和归有光的日常生活散文受到极大关注;与七子派相较,唐宋派是换了另一种旗帜的复古还是开启了文坛的新气象,也成为关注焦点。1938年后,叙述基调渐趋一致,刘大杰《中国文学发展史》作为“五四”以来具有总结性意义的著述,对20世纪中叶的中国文学史统编教材具有示范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文学通史 唐宋派 20世纪上半叶 中国文学发展史
下载PDF
疯癫叙事:20世纪中国文学历史意识的标本 被引量:4
10
作者 胡俊飞 李游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78-82,共5页
20世纪中国小说的"疯癫叙事"历经从萌生、演变、沉寂到兴盛的曲折发展过程。缘于作为叙事视角兼叙事声音的"疯癫者"驳杂多面的文化形象及不同于常人的言语、思维与情感体验特征,从"五四"到新时期再到世... 20世纪中国小说的"疯癫叙事"历经从萌生、演变、沉寂到兴盛的曲折发展过程。缘于作为叙事视角兼叙事声音的"疯癫者"驳杂多面的文化形象及不同于常人的言语、思维与情感体验特征,从"五四"到新时期再到世纪之交,中国20世纪小说疯癫叙事文本在不同历史阶段皆隐秘漫溢出特殊的历史意识。20世纪中国文学疯癫叙事踯躅于对历史的建构、置疑与重构之间,某种意义上,疯癫叙事是窥探20世纪中国文学历史意识的标本与参照。90年代以前,疯癫叙事致力于挑战同时期文学实践赋予历史话语的崇高与宏大;世纪之交,疯癫叙事在浓郁的历史虚无主义氛围中,展现出对虚无主义历史意识的审视与过往历史话语价值的重新确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疯癫叙事 20世纪中国文学 历史意识 标本
下载PDF
论20世纪中国文学中的桃花源原型 被引量:3
11
作者 汪树东 《学术交流》 北大核心 2006年第5期155-159,共5页
受道家思想的深刻影响,桃花源原型在20世纪中国文学中依然延续,沈从文等作家一再重温桃源梦。现代作家们把桃花源原型建立在封闭自足的自然世界中,对现代城市文明展开激烈的批判。但是牧歌与挽歌交织在原型的至深处,宣示了它的价值界限。
关键词 20世纪中国文学 桃花源原型 道家思想
下载PDF
百年中国文学中的当代文学研究 被引量:2
12
作者 古远清 《海南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1年第6期7-12,共6页
“百年中国文学”并不仅是时间概念 ,而且是有特定意义的文学史概念。它以其整体的视界、“一览众山小”的气度 ,突现了中国文学从传统向现代演变过程 ,这无异是一项革命性举措。把当代文学置于百年中国文学视野去研究 ,是一种艰难的整... “百年中国文学”并不仅是时间概念 ,而且是有特定意义的文学史概念。它以其整体的视界、“一览众山小”的气度 ,突现了中国文学从传统向现代演变过程 ,这无异是一项革命性举措。把当代文学置于百年中国文学视野去研究 ,是一种艰难的整合。除《百年中国文学总系》等少数几种论著较令人满意外 ,有份量的、经得起时间沉淀的著作还是太少。今后如要编写新的文学史 ,寻求突破性的进展 ,仍必须把更新文学史观念和方法放在首位。此外 ,要处理好普及与提高的关系。再次 ,在研究方法上要注意文化层面上的融合。还应倡导扎实、严谨的学风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学史 20世纪 中国 当代文学 文学研究 文化 研究方法
下载PDF
文学作品中“物性”书写的艺术价值——从刘亮程、李娟的散文谈起 被引量:2
13
作者 唐小祥 《海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9年第3期41-49,共9页
"物性"是文学抒写的一个重要维度,对文学的人性描写具有平衡和矫正的功能。由于受到"新民"、"立人"、反帝反封建等启蒙与革命目标的规约以及西方现代派文学的影响,20世纪中国文学表现出重人性轻物性、重... "物性"是文学抒写的一个重要维度,对文学的人性描写具有平衡和矫正的功能。由于受到"新民"、"立人"、反帝反封建等启蒙与革命目标的规约以及西方现代派文学的影响,20世纪中国文学表现出重人性轻物性、重写人性之恶轻写人性之善的特征,导致整体上缺乏和谐的美感与灵魂的深度。现代以来的郁达夫、沈从文、汪曾祺以及新世纪的刘亮程、李娟等作家,在文学写作如何臻至"人性"与"物性"的辩证这一艺术难题上的实验,为检讨和解释新文学百年历史中那些反复纠缠的现象、思潮、话题和论争,透视当下文学写作现场的病相,激活"古代文学""人物不分"的写作传统,乃至"超克"资本主义现代性的精神危机,均提供了有意味的参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物性 人性 20世纪中国文学 山水基因
下载PDF
向善与求真——中国传统意向思维对20世纪文学的影响 被引量:1
14
作者 张卫中 《徐州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2年第4期26-30,共5页
中国传统的意向思维更倾向于用情感判断代替认知 ,这和西方的求真思维形成了很大的差异。在 2 0世纪中国文学史上 ,一方面 ,意向思维在人的意识里还有大量的遗留 ,另一方面 ,也由于特殊的人文环境 ,那种重说教、重伦理评价和将人物道德... 中国传统的意向思维更倾向于用情感判断代替认知 ,这和西方的求真思维形成了很大的差异。在 2 0世纪中国文学史上 ,一方面 ,意向思维在人的意识里还有大量的遗留 ,另一方面 ,也由于特殊的人文环境 ,那种重说教、重伦理评价和将人物道德面目两极化的倾向仍然十分突出。思维方式具有很强的历史继承性 ,不深入了解传统思维的影响 ,就不可能深入地认识 2 0世纪中国文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传统 意向思维 求真思维 文化传统 20世纪中国文学 影响 制约
下载PDF
“古典的”与“浪漫的”——梁实秋文学批评思想之现代性张力启示 被引量:2
15
作者 潘水萍 《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92-96,共5页
从严格的学术研究思路来说,对被学界一度边缘化的梁实秋偏重于古典主义学术理路的文学批评思想表征进行现代性的综观与镜象式的述评,正好填补了当下学界对古典主义在中国传播、误读、沉寂、遮蔽到敞开这一消长历程衍化研究的空白。它既... 从严格的学术研究思路来说,对被学界一度边缘化的梁实秋偏重于古典主义学术理路的文学批评思想表征进行现代性的综观与镜象式的述评,正好填补了当下学界对古典主义在中国传播、误读、沉寂、遮蔽到敞开这一消长历程衍化研究的空白。它既是对古典主义在中国显隐沉浮命运深层透视的一个至关重要的切入点,又是对古典主义影响下的20世纪中国文学主潮创作实践理论维度的隐性总结,同时也最鲜明地标举与昭示了此一论题介入研究视角的内在价值取向和学术意义。概而观之,较为明晰地梳理与探触梁实秋颇具学理性的文学批评思理的特征,对融会性地阐扬现代中国新文学的前瞻性建构尤有助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梁实秋 中国20世纪文学 古典主义
下载PDF
酒神精神与20世纪中国文学的革命叙事 被引量:2
16
作者 汪树东 《辽宁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8年第4期100-103,共4页
酒神精神对20世纪中国文学颇有影响,尤其与革命文学叙事纠缠甚深。在革命叙事中,酒神式强力意志与生命的酒神状态均得到表现。由于革命意识形态与酒神精神的价值诉求不同,革命叙事充分改造了酒神精神。但革命意识形态推向极端时,酒神精... 酒神精神对20世纪中国文学颇有影响,尤其与革命文学叙事纠缠甚深。在革命叙事中,酒神式强力意志与生命的酒神状态均得到表现。由于革命意识形态与酒神精神的价值诉求不同,革命叙事充分改造了酒神精神。但革命意识形态推向极端时,酒神精神将从其非理性一面喷薄而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酒神精神 20世纪中国文学 革命叙事
下载PDF
20世纪中国作家的形式感论纲 被引量:2
17
作者 张学昕 《北方论丛》 2001年第4期89-94,共6页
以 2 0世纪中国作家的小说创作为考察对象 ,纵观近百年中国现当代文学的艺术形式发展变化 ,论述 2 0世纪中国作家的形式感追求、小说创作实践、文学表现形式在新世纪的发展可能性 ,将有助于更加全面地了解和认识 2 0世纪中国文学的特点... 以 2 0世纪中国作家的小说创作为考察对象 ,纵观近百年中国现当代文学的艺术形式发展变化 ,论述 2 0世纪中国作家的形式感追求、小说创作实践、文学表现形式在新世纪的发展可能性 ,将有助于更加全面地了解和认识 2 0世纪中国文学的特点与得失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20世纪文学 中国作家 形式感 叙述 现代化转型
下载PDF
20世纪上半叶中国文学的现代性及其效应 被引量:1
18
作者 刘新锁 刘英利 《重庆社会科学》 CSSCI 2012年第2期70-75,共6页
自产生之初,20世纪中国文学中的现代性元素就包括两个方面的内涵:个体自由、个性解放与拯救民族危亡实现整体现代转型交织在一起。至20世纪三四十年代,后者对前者形成强势压制,激烈吁求自由与个性的知识分子纷纷向各种群体回归。
关键词 20世纪中国文学 中国文学的现代性 文学效应
下载PDF
二十世纪中国文学整体观的回眸与思考 被引量:1
19
作者 杨剑龙 《中国高校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5期103-110,159,共8页
二十世纪中国文学整体观,按照文学史本身的发展特点和脉络进行思考,将中国现代文学置于世界文学发展的背景中展开梳理分析,关注和强调文学史的艺术形式等的内部研究。黄修己、唐金海、周斌、顾彬、严家炎等主编的文学史,都受到二十世纪... 二十世纪中国文学整体观,按照文学史本身的发展特点和脉络进行思考,将中国现代文学置于世界文学发展的背景中展开梳理分析,关注和强调文学史的艺术形式等的内部研究。黄修己、唐金海、周斌、顾彬、严家炎等主编的文学史,都受到二十世纪中国文学整体观的影响。有学者反思和探究二十世纪中国文学整体观,批评该观念存在的缺憾和不足,然而二十世纪中国文学整体观的提出,其贡献与价值仍然是功不可没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二十世纪中国文学 中国文学史 整体观
原文传递
世界文学理论视域下“民族国家文学”观念的再省思
20
作者 朱建国 《江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22年第3期104-116,共13页
“民族国家文学”观念的提出与分析框架的建立,给20世纪中国文学研究带来了深刻的变革;但也应该看到,“民族国家文学”的基本理念以及内在逻辑存在一些不可避免的缺陷与盲区。“世界文学”观念与理论的再次兴起,是很好的对“民族国家文... “民族国家文学”观念的提出与分析框架的建立,给20世纪中国文学研究带来了深刻的变革;但也应该看到,“民族国家文学”的基本理念以及内在逻辑存在一些不可避免的缺陷与盲区。“世界文学”观念与理论的再次兴起,是很好的对“民族国家文学”观念进行反思的契机,能够在新的路径下,重新审视并研究20世纪中国文学中的民族国家问题。借助“世界文学”的相关理论,可以重构20世纪中国文学的历史叙述,重新明确文学史上的经典作家与经典作品,并重新理解现代中国作家的主体性与现代中国文学的创造性,重建现代中国文学研究的话语体系与主体意识;同时,还可以有效排除“民族国家文学”观念与分析框架的视野盲区,扩大20世纪中国文学的研究视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文学 现代文学 20世纪中国文学 民族国家文学 世界文学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