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5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南京国民政府南洋华侨人口总登记历程及其述评
1
作者 王玉娟 闫文仙 《华侨华人历史研究》 2023年第4期76-84,共9页
论文分析梳理了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初期南洋华侨总登记的实施过程和举措、二战期间华侨登记工作的困境与变通措施、二战后领事馆与侨团合作下的临时登记工作,并阐述了华侨人口登记之意义。南京国民政府对海外华侨进行人口调查总登记,其目... 论文分析梳理了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初期南洋华侨总登记的实施过程和举措、二战期间华侨登记工作的困境与变通措施、二战后领事馆与侨团合作下的临时登记工作,并阐述了华侨人口登记之意义。南京国民政府对海外华侨进行人口调查总登记,其目的是通过了解收集侨民信息概况,确认海外侨民身份以资保护或控制,增强华侨对中华民族的认同感。但因复杂的国内外因素和南洋殖民现状,人口登记进展缓慢且时间跨度较长。为此,国民政府结合当地实际情况不断调整华侨登记措施,以实现该项调查目标效果的最大化。海外华侨登记工作因受到多方掣肘,登记效果并不理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洋华侨 人口统计 华侨登记 驻外使领馆 侨务工作
下载PDF
清末中国外交官群体变化论略
2
作者 任云仙 《西安外事学院学报》 2006年第1期49-53,共5页
清末(1895—1911)中国外交官的群体构成与知识结构发生了明显的变化,总体专业水平有了明显的提高,显示出职业化的发展趋势。但不可否认,清末中国外交官的专业素质与真正意义上的职业外交官有着很大距离,表现出明显的过渡特征。
关键词 清末 外交官 群体变化
下载PDF
档案学视野中的古文书学:西方经验与中国路径鸟瞰
3
作者 梁继红 《档案学通讯》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64-72,共9页
古文书学是西方自17世纪末以来创建的独立学科,与档案学有深刻的渊源与互动关系。自晚清开始,西方古文书学经由不同渠道传入中国。在它的参照下,中国现代档案学视野下的中国古文书学研究开始规划与组织,并与中国治牍传统相呼应,呈现出... 古文书学是西方自17世纪末以来创建的独立学科,与档案学有深刻的渊源与互动关系。自晚清开始,西方古文书学经由不同渠道传入中国。在它的参照下,中国现代档案学视野下的中国古文书学研究开始规划与组织,并与中国治牍传统相呼应,呈现出以中国文书为对象的属性特征。1980年代初,张我德在档案学框架下自觉以中国古文书学研究为目标,创建面向清代文书的古文书学知识体系,奠定中国古文书学作为档案学分支学科的基础。中国古文书辞典及其编纂,具有重要意义。这是自1930年代学者提出但最终未能实现的百年学术课题,是当代中国古文书学研究必须接续的重要历史使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古文书学 古文书批判 中国古文书学 中国古文书辞典
原文传递
互联网、市民社会与中国外交关系之辨析——评《网络民族主义与中国外交》 被引量:1
4
作者 赵洋 《黑龙江民族丛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189-192,共4页
王军博士的《网络民族主义与中国外交》一书,紧紧抓住互联网、民族主义等学术热点,紧跟时代脉搏,立基于学术前沿,开拓性地探索了互联网的发展赋予中国民族主义、市民社会和中国外交事务的意义。探讨的问题具有前沿性,是一项新的研究议程... 王军博士的《网络民族主义与中国外交》一书,紧紧抓住互联网、民族主义等学术热点,紧跟时代脉搏,立基于学术前沿,开拓性地探索了互联网的发展赋予中国民族主义、市民社会和中国外交事务的意义。探讨的问题具有前沿性,是一项新的研究议程,它给出的也许不是现成的答案,而是一种方向性的探索和思考。该书兼顾了学术性和实证性,所用语言较为通俗易懂,所列举的实证研究案例都是人们日常生活中经常接触到的,无论是对专业研究人员还是对中国外交问题感兴趣的人士而言,该书都值得一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网络 民族主义 市民社会 中国外交
下载PDF
冷战后美国霸权合法化路径探讨
5
作者 王伟 蒲丽娟 《枣庄学院学报》 2011年第3期134-136,共3页
将国内政治中的"合法性"理论引入国际政治分析,理性审视国际社会霸权合法性问题,通过对冷战后美国霸权合法化路径的系统梳理,借此对中国外交提供有益的镜鉴和启示。
关键词 美国霸权 权力合法化 中国外交
下载PDF
中国特色大国外交术语英译在英美印等国的传播与接受研究--以“一带一路”英译为例 被引量:30
6
作者 胡开宝 陈超婧 《外语电化教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43-50,共8页
本文采用语料库方法,依据批评话语分析理论,探讨了中国特色大国外交术语"一带一路"英译在英美印等国传播与接受的趋势和特征及其背后的意识形态。研究发现,我国政府发布的"一带一路"最新英译"Belt and Road&qu... 本文采用语料库方法,依据批评话语分析理论,探讨了中国特色大国外交术语"一带一路"英译在英美印等国传播与接受的趋势和特征及其背后的意识形态。研究发现,我国政府发布的"一带一路"最新英译"Belt and Road"在英美印等国主流英文媒体报道中的应用愈来愈频繁,且有取代其他英译的趋势。研究还表明,英国认可并积极参与"一带一路"战略,而美国在认可"一带一路"战略实施对于经济发展好处的同时持怀疑的态度,认为该战略会对地缘政治产生负面影响。印度对"一带一路"战略持强烈的反对态度,认为"一带一路"战略是中国地缘政治的野心和军事扩张的图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特色大国外交术语 英译 一带一路 传播与接受
原文传递
基于语料库的中国外交话语主题词演变研究 被引量:23
7
作者 田绪军 李晓倩 《中国外语》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16-25,共10页
本文基于中国外交话语历时语料库(1949-2018),依据批评话语分析,对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外交话语主题词进行考察,发现中国外交长期以来的主要对象包括美国、英国、日本和其他一些亚非拉国家,中国外交的目的是维护世界和平、反对战争、与... 本文基于中国外交话语历时语料库(1949-2018),依据批评话语分析,对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外交话语主题词进行考察,发现中国外交长期以来的主要对象包括美国、英国、日本和其他一些亚非拉国家,中国外交的目的是维护世界和平、反对战争、与世界各国人民建立良好的关系,通过合作促进共同发展。此外,通过对中国外交话语的考察,我们发现中国外交经历了政治优先的立国安邦时期、经济优先的富国强民时期,现在正处于中国特色大国外交时期。不同时期的国际国内政治、经济和社会环境的不断变化导致中国外交战略和外交客体、内容、范围与目的也随之演变,并通过外交话语在语言层面进行表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演变 语料库 批评话语分析
原文传递
外交话语中规避回答策略及其仪式化关系联结 被引量:12
8
作者 刘风光 刘诗宇 《现代外语》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6期768-780,共13页
规避回答是外交话语中常见的语用策略。与日常言语交际相比,外交话语的交际参与者更加复杂多元,继而会影响在该仪式情境中语用规避的实现方式。本研究以中国外交部例行记者会转写文本为语料,从仪式礼貌视角探究中国外交规避回答策略特... 规避回答是外交话语中常见的语用策略。与日常言语交际相比,外交话语的交际参与者更加复杂多元,继而会影响在该仪式情境中语用规避的实现方式。本研究以中国外交部例行记者会转写文本为语料,从仪式礼貌视角探究中国外交规避回答策略特征并对Goffman提出的关系联结概念进行深入阐发。具体而言,挖掘中国发言人如何在媒体互动中遵循仪式规程模式,以及如何通过规避回答与第三方公众实现关系联结。研究发现,中国外交部发言人采用"陈述立场"、"给予建议"、"直接拒绝"、"暂时规避"、"其他策略+陈述立场"等回答策略,避开或回击记者的提问,从而表达出中方立场,并通过"和平观"、"义利观"、"责任观"等道德观念,以及"陈则蕴理"、"意于言外"的语言风格加强主体间情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仪式化关系联结 中国外交话语 规避回答策略
原文传递
中国大国外交的政治学理论基础 被引量:10
9
作者 苏长和 《世界经济与政治》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8期4-19,154,共17页
大国的外交总是具有深厚的国内政治渊源。中国的大国外交理论与中国的政治学理论存在一致性和连贯性,两者在学理上义理相贯、逻辑互通。从中国自身的政治学理论知识出发,可以丰富和拓展对中国大国外交理论的理解。中国大国外交追求“天... 大国的外交总是具有深厚的国内政治渊源。中国的大国外交理论与中国的政治学理论存在一致性和连贯性,两者在学理上义理相贯、逻辑互通。从中国自身的政治学理论知识出发,可以丰富和拓展对中国大国外交理论的理解。中国大国外交追求“天下为公”的国际秩序,体现了中国政治思想对更好政治秩序的理解;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一种新型政党制度,其避免了党争政治对外交政策的干扰,为大国外交提供了更强的确定性和连续性;中国政治学中的政府观丰富了政府理论的内涵,中国政府内在的公道属性则界定了中国大国外交的利益观、角色观和责任观;中国自身对民主政治的理解和实践赋予了国际关系民主化进程以新的内涵;与流行的对抗式制度体系相比,中国合作协商的制度体系为国际合作的持续开展提供了更为可靠的国内制度支持。中国大国外交的发展道路与政治发展道路在逻辑上是一贯的、相互联系的,中国外交理论和中国政治学理论具有相互启发的效果和意义,两者的更多交流与融合有助于推动中国特色政治学知识体系的构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外交理论 中国政治理论 知识体系 大国外交
原文传递
中国特色大国外交战略思想的发展和挑战 被引量:8
10
作者 杨洁勉 《同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30-36,共7页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战略思维日益创新,战略目标不断深化,战略规划逐步完善,战略任务更加明确。但是,随着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的提升,中国受到的来自各方的战略关注不断提升,承担的国际责任和义务持续增加,因而需要从理论...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战略思维日益创新,战略目标不断深化,战略规划逐步完善,战略任务更加明确。但是,随着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的提升,中国受到的来自各方的战略关注不断提升,承担的国际责任和义务持续增加,因而需要从理论和实践上加强发展创新,特别要全面和有重点地确立战略重点,提高塑造周边和全球国际秩序的能力,处理好同关键国家和地区的关系,为实现"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和中国梦而创造更好的内外环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外交 外交战略 战略定位 战略思维
下载PDF
基于仪式规程理论的外交话语冲突性回应策略研究 被引量:6
11
作者 毕卓 刘风光 《现代外语》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6期767-779,共13页
本研究基于仪式规程理论,以中国外交部例行记者会转写文本为语料,考察外交话语中冲突性回应策略的实现方式及其规约化仪式特征,旨在探讨政治外交话语分析的新路径。研究发现:仪式规程框架下外交冲突性回应策略中“趋异性”与“求同性”... 本研究基于仪式规程理论,以中国外交部例行记者会转写文本为语料,考察外交话语中冲突性回应策略的实现方式及其规约化仪式特征,旨在探讨政治外交话语分析的新路径。研究发现:仪式规程框架下外交冲突性回应策略中“趋异性”与“求同性”特点并存,外交部发言人以此实现“趋异取向”的调和,进而加强与不在场第三方受众的关系联结。该研究拓宽了仪式规程理论在外交话语分析中的适用范围,同时为政治语言学研究及中国外交话语体系建设提供有益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仪式规程 外交话语 冲突性回应策略
原文传递
仪式-语类模式下中国外交警告言语行为研究
12
作者 刘风光 柴宜林 《东北亚外语研究》 2024年第3期19-38,共20页
警告言语行为是外交话语中常见的仪式化语用现象。本研究将外交警告言语行为视作目标明确且结构相对稳定的语类,融合仪式理论和语类结构潜势理论,探究仪式化语境配置影响下中国外交警告言语行为的仪式-语类语言形式、语用策略和结构潜势... 警告言语行为是外交话语中常见的仪式化语用现象。本研究将外交警告言语行为视作目标明确且结构相对稳定的语类,融合仪式理论和语类结构潜势理论,探究仪式化语境配置影响下中国外交警告言语行为的仪式-语类语言形式、语用策略和结构潜势,进而考察外交发言人语言选择背后的道德秩序。研究发现,在语言形式层面,外交发言人通常采用指示视角类仪式框架指示表达及构式实施警告;在语用策略层面,直接性程度较低的非规约性间接警告出现频率最高;在结构潜势层面,外交警告言语行为的宏观话语模式为(ME)■FA,其中评价、将来行动为必要成分。三个层面的警告实现方式体现出坚持独立自主和坚持和平发展这两个主要道德秩序。本研究验证了仪式理论和语类理论融合框架对外交话语分析的可行性。对外交警告仪式-语类特征的考察有利于加深对政治外交仪式特征的理解,为其他机构性话语研究提供启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警告言语行为 仪式-语类模式 中国外交话语 宏观话语 语境配置
下载PDF
语用视域下意象在中国外交话语中的表意研究
13
作者 吴杰文 周凌 《外国语言文学》 2024年第1期28-39,133,134,共14页
意象在外交场域中是较为凸显且重要的信息载体,当前仍缺乏充分的语言学观照。文章以习近平外交演讲为范例,从语用视角出发,系统探究中国外交话语中意象的语用属性。结果表明,意象在中国外交语境中并非等同于文学作品中静态的“物象”,... 意象在外交场域中是较为凸显且重要的信息载体,当前仍缺乏充分的语言学观照。文章以习近平外交演讲为范例,从语用视角出发,系统探究中国外交话语中意象的语用属性。结果表明,意象在中国外交语境中并非等同于文学作品中静态的“物象”,主要由动态的“事象”进行表征,而“物象”可以视为“事象”的内容成分。意象是由话语创构的表“象”性间接言语行为,通过“具身体验+关联”的方式识解,传递出丰富的语用效果,因而能被外交语境优选。意象表意有其自身局限性。中国外交话语中的意象创构需兼顾其宏观性与具体性,开放性与封闭性维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外交话语 意象 事象 言语行为 识解
原文传递
中国外交转型的微观社会互动分析 被引量:5
14
作者 尹继武 《教学与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5期34-43,共10页
社会认同的转化,成为中国外交转型和变化的非物质性动因。中国面对国际社会时,如何展现一个积极的国家自我,进行印象管理和身份展示,以及在此过程中的内在认知差异和张力,是中国外交转型的微观社会互动内容。中国外交的目标维度包括权... 社会认同的转化,成为中国外交转型和变化的非物质性动因。中国面对国际社会时,如何展现一个积极的国家自我,进行印象管理和身份展示,以及在此过程中的内在认知差异和张力,是中国外交转型的微观社会互动内容。中国外交的目标维度包括权力、地位和价值三个方面,但三种外交仪式具有多重性和模糊性特点,中国外交在印象管理和身份展示过程中,需要契合话语与行为、政府与社会以及主我与客我之间的一致性;权力、地位和价值仪式的挫折会产生中国的情感反应,以及外交的管理策略调整。中国与国际社会的微观社会互动研究,对于中国公共外交、国际形象管理等具有启示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外交转型 社会认同 印象管理 情感
原文传递
反抗帝国主义的另一条道路——论蒋廷黻的琦善研究 被引量:5
15
作者 蔡乐苏 尹媛萍 《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2008年第6期37-40,共4页
蒋廷黻的琦善研究以中外档案为依据,填补了中国近代外交史研究的空白,并且成为了这一研究领域的新标准。他对琦善的一些论断即便在今天的研究水平下也是不能被推翻的。时人对他做翻案文章的理解与他的真实意图存在着差距。他的目的在于... 蒋廷黻的琦善研究以中外档案为依据,填补了中国近代外交史研究的空白,并且成为了这一研究领域的新标准。他对琦善的一些论断即便在今天的研究水平下也是不能被推翻的。时人对他做翻案文章的理解与他的真实意图存在着差距。他的目的在于为中国抵抗帝国主义侵略找一条切实可行的道路,即运用外交手段求得和平,以现代化的方法来与帝国主义相抗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琦善 鸦片战争 反抗帝国主义 中国近代外交史
下载PDF
批评译学视域下的当代中国外交核心术语英译研究 被引量:1
16
作者 韩洋 胡开宝 《山东外语教学》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103-113,共11页
本文以批评译学为理论依据,采用语料库方法,对比分析三个当代中国外交核心术语在不同时期的我国官方文件以及外媒中的英译。研究发现,我国官方文件和外媒对“新型大国关系”的译法较为一致,但对“国”的措辞存在较大差异;“一带一路”... 本文以批评译学为理论依据,采用语料库方法,对比分析三个当代中国外交核心术语在不同时期的我国官方文件以及外媒中的英译。研究发现,我国官方文件和外媒对“新型大国关系”的译法较为一致,但对“国”的措辞存在较大差异;“一带一路”在我国有明确的规范译文和禁用译法,外媒总体与我国一致,但也有使用禁用词的情况;“命运共同体”在我国官方文件和外媒中的英译存在相似的历时变化。外交术语的英译特征反映了意识形态的作用,具体表现为翻译主体对术语的认识及其自身的政治意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批评译学 当代中国外交术语 英译 意识形态
下载PDF
中国旅游外交理论内涵的认知和建构 被引量:3
17
作者 项文惠 《国际展望》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96-113,156,157,共20页
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的发展阶段,旅游业在国家对外交流合作中发挥的作用越来越显著,渐成一种新的外交形态。在跨学科视野下,围绕中国旅游外交问题的讨论和研究,对中国旅游外交的政策调整和实践推进具有重要影响,有助于全方位、... 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的发展阶段,旅游业在国家对外交流合作中发挥的作用越来越显著,渐成一种新的外交形态。在跨学科视野下,围绕中国旅游外交问题的讨论和研究,对中国旅游外交的政策调整和实践推进具有重要影响,有助于全方位、多层次、立体化的中国特色大国外交布局的形成。目前学界对中国旅游外交的科学认知和理论挖掘仍不充分。本文从中国旅游发展的示范意义、中国旅游外交蓝图的描绘、对和平发展时代主题的把握和放大、对外交流合作模式的丰富和创新四方面,归纳中国旅游外交对世界的巨大贡献。基于中国旅游外交已经积累的丰厚的实践经验,我们需要解读中国旅游外交认知和建构的互利性、协同性和整体性三方面理论内涵。在新冠肺炎疫情导致全球范围内国际旅游处于停滞向“重启”转变状态的背景下,围绕中国旅游外交实施进程中面临的突出矛盾和新问题,本文对互惠互利与世界旅游共同体、旅游与外交的结合与协同、多样性的“旅游外交”现象、数字技术与研究方法的创新四方面关键议题进行了必要探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外交理论 人文交流 旅游外交 领域外交
下载PDF
论当代中国外交战略思想的逻辑原初性 被引量:4
18
作者 金应忠 《国际观察》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1-27,共27页
外交战略思想研究是关于世界大势研究的学问。当代世界大势源自于由世界万事万物的"一物两体"性造就的世界多元共生性。当代世界多元共生性为当代世界大势既开辟了逻辑演绎的原初性,又提供了动力原初性;既开创了全球性共生关... 外交战略思想研究是关于世界大势研究的学问。当代世界大势源自于由世界万事万物的"一物两体"性造就的世界多元共生性。当代世界多元共生性为当代世界大势既开辟了逻辑演绎的原初性,又提供了动力原初性;既开创了全球性共生关系网络结构体系建构的历史过程、全球化演变过程,又让历史跨入了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历史过程。因此,当代世界在寻求全球体系与国际体系矛盾对立统一过程中持续打造全球性共生关系网络结构体系公正合理性、包容开放性的过程,同时也是建构人类命运共同体多维、多层次、复合性凝聚体系的过程。蓄大势要立足于当代世界的多元共生性,谋大势要立足于人类命运共同体,审大势要坚持辨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外交战略思想 “一物两体”性 结构体系性 多元共生性
原文传递
美国外交:从现实主义到进攻性现实主义的路径——兼论对中国外交战略的影响 被引量:3
19
作者 李宝俊 王彬若 《教学与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2期46-52,共7页
米尔斯海默的进攻性现实主义理论提出以来,引起了中国学界的广泛关注。纵观近年来美国外交政策的走向,不难发现这一理论给小布什政府的外交实践带来了巨大影响。本文由美国的现实主义外交传统出发,阐述了美国外交从现实主义外交传统向... 米尔斯海默的进攻性现实主义理论提出以来,引起了中国学界的广泛关注。纵观近年来美国外交政策的走向,不难发现这一理论给小布什政府的外交实践带来了巨大影响。本文由美国的现实主义外交传统出发,阐述了美国外交从现实主义外交传统向进攻性现实主义外交演变的过程,并对进攻性现实主义逻辑的危险性做出了分析,同时指出了美国这一外交路径的变化对中国外交战略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美国外交 现实主义 进攻性现实主义 中国外交战略
原文传递
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与中国外交方略的转变 被引量:3
20
作者 金卫星 《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06年第3期121-129,共9页
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建立的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中,中国的外交方略发生了重要转变。巴黎和会期间,中国就山东问题据理力争,将“以夷制夷”为基础的既定方略转变为诉诸国际法进行抗争;华盛顿会议期间,中国又通过主动参与国际条约体系、运... 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建立的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中,中国的外交方略发生了重要转变。巴黎和会期间,中国就山东问题据理力争,将“以夷制夷”为基础的既定方略转变为诉诸国际法进行抗争;华盛顿会议期间,中国又通过主动参与国际条约体系、运用国际法准则制衡列强的方略,维护了国家的主权和利益。以这两次重要的国际会议为起点,中国外交开始与现代国际政治逐步接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外交 外交方略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 国际法准则 华盛顿会议 巴黎和会 山东问题 以夷制夷 国际条约 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