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当代翻译学建构理路略论──《文学翻译学》序 被引量:73
1
作者 辜正坤 《中国翻译》 CSSCI 北大核心 2001年第1期9-13,共5页
本文以《文学翻译学》为契机,强调了中国学者的翻译理论著作须至少具备高度的理论性、有机系统性及以民族性为立足点的中西合璧性。同时指出,中国翻译理论的优势得益于汉语言文字自身的综合立体性和形象简洁性,往往长于高度的理论概... 本文以《文学翻译学》为契机,强调了中国学者的翻译理论著作须至少具备高度的理论性、有机系统性及以民族性为立足点的中西合璧性。同时指出,中国翻译理论的优势得益于汉语言文字自身的综合立体性和形象简洁性,往往长于高度的理论概括,一语中的、直逼真理,但同时亦往往弱于条分缕析的量化陈述,流于模糊、抽象的定性概括,在具体论证上显得草率。而西方的理论(例如翻译理论)则多半与此相反。当务之急是要发挥中西译论优势互补的原则。最后,作者以“和谐”论为题从新的角度重申了翻译标准多元互补论中的观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西语言文字与中西理论模型 民族性 中西合璧性 翻译标准 近似与最佳近似度
原文传递
翻译学的建设:传统的定位与选择 被引量:45
2
作者 张柏然 张思洁 《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1年第4期87-94,共8页
翻译理论赖以构建的原始语言文字的选择是翻译理论研究与教学界所关注的重大问题之一。现代翻译理论赖以构筑的核心理论应以民族语言文化为立足点 ,挖掘、发扬中国传统译论的长处 ;同时 ,运用西方科学、系统的研究方法对传统译论进行改... 翻译理论赖以构建的原始语言文字的选择是翻译理论研究与教学界所关注的重大问题之一。现代翻译理论赖以构筑的核心理论应以民族语言文化为立足点 ,挖掘、发扬中国传统译论的长处 ;同时 ,运用西方科学、系统的研究方法对传统译论进行改造和升华 ,从而生成既蕴含了中国丰厚文化内涵 ,又融合了西方研究方法优点而且体现了时代精神和风貌的新型翻译理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现代翻译理论 民族文化 创新 翻译学 文化
原文传递
现代诗视野中的老舍诗学理想与话语表达 被引量:1
3
作者 王巨川 《杭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42-53,共12页
老舍“一生的创作是从旧体诗开始,以旧体诗结束”,期间写有叙事长诗《成渝路上》《剑北篇》等新诗,虽然文坛对其诗歌的整体认同不如小说、话剧,但老舍诗歌中显示出本真的人格气质和诗学理想。他结合自己的创作经验持之以恒地在传统与现... 老舍“一生的创作是从旧体诗开始,以旧体诗结束”,期间写有叙事长诗《成渝路上》《剑北篇》等新诗,虽然文坛对其诗歌的整体认同不如小说、话剧,但老舍诗歌中显示出本真的人格气质和诗学理想。他结合自己的创作经验持之以恒地在传统与现代文化元素中寻找中国诗歌的创作路径,并由此形成老舍式思考与见解。老舍在1930年代对诗歌形式与格式、文字与言语、思想与内容等系列问题进行实践性思考,提出“诗是创造的”“人的文调”和“新旧相融”等观点,其理想主义式的命题指向的是作为诗歌创作主体的“人”的意义和价值,对当时诗坛中以“内容”“主题”为创作中心的思潮给予了观念上的补充。老舍对中国现代诗歌理论创建的努力,彰显出其深厚的传统文化涵养与开阔的中西交融视野,在一定程度上也为现代诗歌创作与发展提供了一个方向、指出了一条路径、贡献了一份经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老舍 现代诗歌 诗学理论 中西视野
下载PDF
中西视野交融下的《墨辩》逻辑学研究(1912—1948)
4
作者 童恒萍 谭嘉碧 《系统科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82-87,共6页
近代中国西学东渐背景之下,《墨辩》所蕴含的科技与逻辑学因子,因此机缘而备受学界关注。在中西视野交融背景下,1912—1948年间国内学界的《墨辩》逻辑学研究方法以“以西释中”和“以中释中”为主,现今研究《墨辩》有必要依据历史性与... 近代中国西学东渐背景之下,《墨辩》所蕴含的科技与逻辑学因子,因此机缘而备受学界关注。在中西视野交融背景下,1912—1948年间国内学界的《墨辩》逻辑学研究方法以“以西释中”和“以中释中”为主,现今研究《墨辩》有必要依据历史性与现实性统一原则,探讨近代《墨辩》逻辑学研究方法的价值所在,同时梳理近代国内学界相关研究思路和方法,并以墨家学说及相关历史背景为根据,以西方逻辑学为参照系,对墨家辩学自身特质进行分析和阐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西视野交融 《墨辩》逻辑学 以西释中 以中释中
原文传递
体大思精,见微知著——评张建军教授《中国古代山水画理论史》
5
作者 乔志强 《岭南师范学院学报》 2023年第3期118-124,共7页
中国古代山水画理论著述卷帙浩繁,成果丰硕,然亦良莠参差,真伪杂糅,迫切需要研究者对之进行系统的梳理和研究。张建军教授的新著《中国古代山水画理论史》一书,聚焦中国古代山水画理论的核心命题、重要概念及其美学嬗变,探讨和辨析了诸... 中国古代山水画理论著述卷帙浩繁,成果丰硕,然亦良莠参差,真伪杂糅,迫切需要研究者对之进行系统的梳理和研究。张建军教授的新著《中国古代山水画理论史》一书,聚焦中国古代山水画理论的核心命题、重要概念及其美学嬗变,探讨和辨析了诸多重要的学术论题,勾勒出中国古代山水画理论发展的历史脉络,呈现出山水画创作与理论相互促动、赓续创新的生动图景。该著体大思精,中西互观,持论精审,见微知著,是中国古代画论史研究的一部最新力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张建军 《中国古代山水画理论史》 体大思精 见微知著 中西互观
下载PDF
中西不同视域下的协商民主 被引量:2
6
作者 张红国 《宁夏党校学报》 2011年第2期36-40,共5页
中国的协商民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自己的产生和发展逻辑。中西不同视域下的协商民主既存在本质上的区别,又有着民主价值目标所体现出的共性。正确认识和区分两种视域下的协商民主,是对协商民主进行深入研究的基本... 中国的协商民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自己的产生和发展逻辑。中西不同视域下的协商民主既存在本质上的区别,又有着民主价值目标所体现出的共性。正确认识和区分两种视域下的协商民主,是对协商民主进行深入研究的基本前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西视域 协商民主 比较分析
下载PDF
古今中西视野下新中国70年文学理论的演变(1949—2019) 被引量:10
7
作者 曾军 《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9年第5期42-49,共8页
新中国70年文学理论在古今中西的视野中按“新中国(含‘文革’)文论”“新时期(含‘后新时期’)文论”和“新世纪(含‘新时代’)文论”展开其文论话语形成、转型和发展的演变轨迹。以毛泽东文艺思想作为标识的新中国文论话语体系具有承... 新中国70年文学理论在古今中西的视野中按“新中国(含‘文革’)文论”“新时期(含‘后新时期’)文论”和“新世纪(含‘新时代’)文论”展开其文论话语形成、转型和发展的演变轨迹。以毛泽东文艺思想作为标识的新中国文论话语体系具有承担贯彻国家文化战略的文艺政策、明确指导新中国文艺的创作与批评实践的重要功能;进入改革开放新时期的文论在西方文论的巨大影响下推进了中国马克思主义文论话语体系的建设;新世纪文学形态和格局的剧变与文论界的自我反思成为新世纪文论话语建设的发展动力;“当代中国文论话语体系建设”成为“新时代”赋予文论建设的特殊内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古今中西 新中国70年文学理论 文论话语体系
下载PDF
论西学研究的地位和方法 被引量:1
8
作者 何辉斌 《文化艺术研究》 2008年第3期70-79,共10页
中国的西学研究应当纳入中国学术的范畴,其基本的研究方法有三种:以西格西、以西格中和以中格西。以西格西的方法要求人们不断地将西学深化,直接进入西方人的境界,但其目的仍然在于为本国学术输入新鲜血液,否则就会外不如西方人,内不为... 中国的西学研究应当纳入中国学术的范畴,其基本的研究方法有三种:以西格西、以西格中和以中格西。以西格西的方法要求人们不断地将西学深化,直接进入西方人的境界,但其目的仍然在于为本国学术输入新鲜血液,否则就会外不如西方人,内不为本国所用。以西格中就是创造性地运用西学,为发展中国学术服务,但不能将西学教条化,并毫无同情之了解地用来解剖中国的学问,否则就会陷入西方中心主义的陷阱。以中格西就是在充分掌握了中西学术的真谛之后,自觉地将本国的智慧运用到西学的研究中去,使中国学术走向西方,使西学因此得到巨大的发展,但这一充满希望的向度还有待于进一步开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国学 西学 以西格西 以西格中 以中格西
下载PDF
中西互鉴的审美研究:《英国形式主义美学及其文学创作实践研究》介评
9
作者 王爱素 《浙江外国语学院学报》 2022年第5期109-112,共4页
英国形式主义美学是20世纪初兴起并盛行于英国的美学思潮,其创立者罗杰·弗莱和克莱夫·贝尔以全新的美学理论促成了欧洲审美趣味的剧变,催生了欧美现代主义文学并推进了其发展。高奋教授的专著《英国形式主义美学及其文学创作... 英国形式主义美学是20世纪初兴起并盛行于英国的美学思潮,其创立者罗杰·弗莱和克莱夫·贝尔以全新的美学理论促成了欧洲审美趣味的剧变,催生了欧美现代主义文学并推进了其发展。高奋教授的专著《英国形式主义美学及其文学创作实践研究》不仅阐明了英国形式主义美学对西方传统美学的继承性和创新性,而且系统揭示了其内涵和价值。从总体上看,该专著具有以下三方面的价值:一是从中西双重审美视域切入,阐明了弗莱、贝尔、弗吉尼亚·伍尔夫和利顿·斯特拉奇的美学思想及伍尔夫和斯特拉奇的文学创作实践的渊源、内涵、特性和价值,拓宽了外国文论与文学研究的视野;二是从中国学者的视角切入,实践了以中国诗学观照外国文论与文学的批评模式,探索了有中国特色的外国文学研究新路径;三是融文艺理论与文艺批评为一体,促进了我们对实践美学及审美批评之价值的深度认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英国形式主义美学 文学创作实践 中西双重审美视域
下载PDF
从《欧游心影录》看梁启超的中西文化观
10
作者 左银凤 《郧阳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11年第2期83-86,共4页
《欧游心影录》是梁启超撰写的访欧游记,集中反映了他访欧回国后的中西文化观。欧游归来的梁启超既批判西方物质文明和科技文明,又肯定西方文明中诸如"自由精神"、"科学的价值、方法"以及尊重"人的个性"... 《欧游心影录》是梁启超撰写的访欧游记,集中反映了他访欧回国后的中西文化观。欧游归来的梁启超既批判西方物质文明和科技文明,又肯定西方文明中诸如"自由精神"、"科学的价值、方法"以及尊重"人的个性"的思想等优越部分。同时,梁启超对中国人的精神状况进行了批判,并提出了对中国传统文化思想如何继承和发扬的想法。梁启超中西文化观的变化并非传统观点所认为的是一种保守或倒退,而是对中西文化有了更加清醒的认识,是对其之前过于偏重西学的一种纠正,可以说,这时他的中西文化观恰是非常理性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欧游心影录》 梁启超 中西文化观
下载PDF
林语堂思想感力造成及相关问题思考
11
作者 潘水萍 《石河子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1年第4期97-106,共10页
林语堂在20世纪西传中华文化智慧及其所作出的贡献,需要人们作出更为公正的评价与全面的理解。从根本上说,林语堂仍旧是现当代中国文化“走出去”这一域境的标杆。将林语堂思想感力的造成及其精神视点定位这一命题的思考放置于20世纪中... 林语堂在20世纪西传中华文化智慧及其所作出的贡献,需要人们作出更为公正的评价与全面的理解。从根本上说,林语堂仍旧是现当代中国文化“走出去”这一域境的标杆。将林语堂思想感力的造成及其精神视点定位这一命题的思考放置于20世纪中国现代文艺思想史的历史语境及新兴的跨学科的比较视野中,透视林语堂脚踏中西文化比较研究产生的伏在影射,同时从这一角度来重新了解林语堂“浪漫兼古典”风味书写的精神特质与现代学术批判价值立场,并且挖掘出林语堂思想得以孕育与催生的内涵镜像与审美起点有重要意义。该文从原生态的家学渊源与情感启蒙、审美旨趣的生发与精神观念的发轫、脚踏中西方文化的期待视野,三方面进行透视与研究,以期让人们更清晰而深刻地把握20世纪中国现代知识分子与时代共命运的自我精神世界暗处的一种历史共振节点,同时有助于人们理解中国文化精神传承者站在中西文化比较的视野中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守正创新的文化血脉内涵及固本思源的殷殷人格风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林语堂 文化自信 民族智慧 中西比较视野
下载PDF
论汤一介先生的中国哲学史方法论思想
12
作者 高秀昌 《中州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2期98-105,共8页
在汤一介先生近70年的学术生涯中,他一直都关注中国哲学史方法论问题。如果说1949年前汤先生自主奉行的是"为学术而学术"的研究方法,1949年至20世纪70年代末奉行的是"两个对子"的教条主义的研究方法,那么自1980年以... 在汤一介先生近70年的学术生涯中,他一直都关注中国哲学史方法论问题。如果说1949年前汤先生自主奉行的是"为学术而学术"的研究方法,1949年至20世纪70年代末奉行的是"两个对子"的教条主义的研究方法,那么自1980年以后,他一改过去的不成熟和错误,自主而自觉地而且是大胆而坚定地提出并践行了研究中国哲学史的范畴研究法、解释学方法以及"以西方哲学为参照系"的"以西释中"方法等,为中国哲学史的研究和中国哲学史学科的发展,为中国哲学史方法论的构建以及中国哲学的创新做出了重要贡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哲学史 方法论 范畴研究法 解释学方法 “以西释中”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