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9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国粹学报》与“古学复兴” 被引量:20
1
作者 王东杰 《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0年第5期102-112,共11页
古学复兴是清末国学保存会同人对他们所参与的国粹保存运动的定位。一方面,文艺复兴被当时的思想界描述为欧洲近代化史的起点,另一方面,国学保存会所谓的“古学复兴”,又有其独特内涵。它包含三层含义,一、打破官学独尊,提倡独立... 古学复兴是清末国学保存会同人对他们所参与的国粹保存运动的定位。一方面,文艺复兴被当时的思想界描述为欧洲近代化史的起点,另一方面,国学保存会所谓的“古学复兴”,又有其独特内涵。它包含三层含义,一、打破官学独尊,提倡独立思考;二、继承有清汉学传统,“复兴”古学;三、倡导国语写作。因此,古学复兴的思路看似西学影响的结果,但对它的解读,又离不开对中国、尤其是晚清以来的学术史的了解。本文从清代学术史发展变化的角度对这一问题做了初步解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古学复兴 清代 学术史 国文 《国粹学报》
下载PDF
回望“轴心时代”——“五四”文艺复兴的理路 被引量:4
2
作者 洪峻峰 《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3年第4期106-113,共8页
胡适等新文化人提出"五四文艺复兴"之说,认为五四新文化运动实质上是中国的文艺复兴运动。他们发现先秦诸子并立、百家争鸣的辉煌时期,是中国历史上可以与古希腊罗马文化媲美的"轴心时代",发掘了久已衰落的先秦诸... 胡适等新文化人提出"五四文艺复兴"之说,认为五四新文化运动实质上是中国的文艺复兴运动。他们发现先秦诸子并立、百家争鸣的辉煌时期,是中国历史上可以与古希腊罗马文化媲美的"轴心时代",发掘了久已衰落的先秦诸子之学,从而确立了"五四文艺复兴"的目标和内容。通过对"轴心时代"思想文化和精神传统的复兴,为新文化的创造提供本土资源与动力,这是新文化人倡导的"五四文艺复兴"的理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五四新文化运动 中国文艺复兴 轴心时代 诸子学
下载PDF
胡适的白话译诗与中国文艺复兴 被引量:4
3
作者 廖七一 《四川外语学院学报》 2004年第5期134-139,共6页
胡适的译诗是其"中国文艺复兴"说的组成部分。白话译诗引发了白话新诗的草创,宣扬了反抗封建礼教、尊重人的价值、个性与尊严的人文主义精神。然而,胡适的白话译诗具有更深的文化意义;译诗是他探索历史可译性的尝试,即通过诗... 胡适的译诗是其"中国文艺复兴"说的组成部分。白话译诗引发了白话新诗的草创,宣扬了反抗封建礼教、尊重人的价值、个性与尊严的人文主义精神。然而,胡适的白话译诗具有更深的文化意义;译诗是他探索历史可译性的尝试,即通过诗歌现代化来探索传统文学转型,乃至中国民主政治现代化的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胡适 译诗 中国文艺复兴
下载PDF
二十一世纪中国道路的抉择——走向拉美陷阱,还是走向中华复兴 被引量:4
4
作者 刘明国 《改革与战略》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26-33,共8页
中国要避免走向"拉美陷阱"或避免苏联解体的后尘,打破中国古代一再重演的"周期律",走向中华复兴,只有走立足于中国实现可持续的国强民富和国泰民安的、独立自主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这是由中国所面临的国际、国... 中国要避免走向"拉美陷阱"或避免苏联解体的后尘,打破中国古代一再重演的"周期律",走向中华复兴,只有走立足于中国实现可持续的国强民富和国泰民安的、独立自主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这是由中国所面临的国际、国内约束条件和时代特征所决定了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拉美陷阱 中华复兴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新常态 产业发展道路
原文传递
胡适文学改良主张中三个尚待澄清的问题 被引量:3
5
作者 段怀清 《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2007年第3期111-119,共9页
五四新文学运动初期,在对于胡适文学改良主张形成之缘起上,就已经有“外来说”昭示于众,而随着“本土主义”文学观的反弹,以及对于20世纪初期新文学和新文化运动的检讨,上述“外来说”甚至一度被贬斥为“舶来品”。与此同时,也有观点指... 五四新文学运动初期,在对于胡适文学改良主张形成之缘起上,就已经有“外来说”昭示于众,而随着“本土主义”文学观的反弹,以及对于20世纪初期新文学和新文化运动的检讨,上述“外来说”甚至一度被贬斥为“舶来品”。与此同时,也有观点指出,将胡适文学改良主张仅仅依附于西方思潮的影响,事实上忽略了胡适文学思想和改良主张中的本土语境和本土要素。而在对上述两大派观点形成过程的检视中可以发现,无论是所谓“外来说”还是“本土说”,都与言说者所处时代语境以及言说者个人对于胡适之态度存在着或隐或显的关联。而正是这些关联,影响到对于胡适文学改良主张的全面细致考察。重新检视胡适文学改良主张中三个一度存在争议之问题,可以让我们进一步澄清这些对五四新文学运动产生了一定影响的观点主张形成的过程及其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胡适 《文学改良刍议》 新文学运动 历史的文学观念论
下载PDF
胡适的高等教育发展方略初探 被引量:2
6
作者 李运昌 刘冬梅 《河北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5期200-203,共4页
胡适把高等教育置于为祖国"再造文明"的战略地位,强调办好国内大学的重要性;主张集中精力优先发展成绩突出的大学;强调了科学研究在高等教育中的核心地位和"学术独立"的重要性;注重人才培养与科学发展之间的相互关... 胡适把高等教育置于为祖国"再造文明"的战略地位,强调办好国内大学的重要性;主张集中精力优先发展成绩突出的大学;强调了科学研究在高等教育中的核心地位和"学术独立"的重要性;注重人才培养与科学发展之间的相互关系。胡适的高等教育发展方略在一定程度上对中国的现代高等教育起到了奠基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胡适 高等教育 再造中华文明 科研与人才并重
下载PDF
“文学革命”:“文艺复兴”的前驱——以顾毓琇《中国的文艺复兴》(1948)为中心 被引量:1
7
作者 于阿丽 《宁波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 2018年第2期32-36,共5页
顾毓琇是一位世界知名的华裔科学家,他曾在《中国的文艺复兴》(1948)中提出,尽管"五四"新文化运动是一场"文学革命",从表面上看似乎与"中国文艺复兴"运动相冲突,但也许更好的理解是把之作为"文艺复... 顾毓琇是一位世界知名的华裔科学家,他曾在《中国的文艺复兴》(1948)中提出,尽管"五四"新文化运动是一场"文学革命",从表面上看似乎与"中国文艺复兴"运动相冲突,但也许更好的理解是把之作为"文艺复兴"的前驱,看到二者前后承继、缺一不可的紧密联系。顾毓琇的这一观点既不同于胡适、蔡元培等人直接把"五四"看作"中国文艺复兴"的观点,也不同于李长之强调"中国文艺复兴"与"五四"之间存在着断裂转向的看法,而为当今学界提供了一种理解"五四"新文化运动与"中国文艺复兴"关系的新视角。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顾毓琇 《中国的文艺复兴》 文学革命 文艺复兴 “五四”新文化运动
下载PDF
“中国文艺复兴”再思考 被引量:2
8
作者 李小玲 马悦 《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5期150-156,共7页
胡适将中国的"五四"文学革命以及整个新思潮运动称为"中国的文艺复兴"。这一名称固然有对于西方文艺复兴理念的借鉴,但是更多的是基于胡适立足本土、立足传统、立足民间的理论预设。"中国的文艺复兴"并... 胡适将中国的"五四"文学革命以及整个新思潮运动称为"中国的文艺复兴"。这一名称固然有对于西方文艺复兴理念的借鉴,但是更多的是基于胡适立足本土、立足传统、立足民间的理论预设。"中国的文艺复兴"并不局限于史学领域的判断,而包含着胡适对于民间话语的挖掘,对于传统文化与西化等问题的诸多理性思考。由于理论与现实的落差,学界对"中国的文艺复兴"多有误读,故而有必要对这一名称的提出及理论、现实背景等进行梳理,以尽可能的还原胡适的原初本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文艺复兴 胡适 启蒙运动 民间
下载PDF
李长之“寓通于专”思想与当今高校通识教育改革 被引量:2
9
作者 于阿丽 《教育与教学研究》 2021年第4期28-40,共13页
21世纪以来,通识教育成为我国高校进行教育改革的重要趋势之一。其实,早在20世纪40年代,与美国通识教育思想产生的时间几乎同步,李长之等中国学者就已经开始关注通识教育。经过了三个阶段的思想探索,李长之深刻反思了中国传统“通才教... 21世纪以来,通识教育成为我国高校进行教育改革的重要趋势之一。其实,早在20世纪40年代,与美国通识教育思想产生的时间几乎同步,李长之等中国学者就已经开始关注通识教育。经过了三个阶段的思想探索,李长之深刻反思了中国传统“通才教育”与西方现代“专才教育”各自的优劣,最终明确提出了“寓通于专”的教育主张。李长之这一思想对于当今高校的通识教育改革具有重要的参考与启示,既有助于人们认识通识教育与中国传统人文教育的紧密联系,也有助于开拓“寓通于专”的新型通识教育思路,还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通识教育与“中国文艺复兴”事业之间的紧密关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李长之 《谈通才教育》 “中国文艺复兴” “寓通于专” 通识教育
下载PDF
第三次出发——乐黛云教授80华诞访谈录 被引量:1
10
作者 乐黛云 张辉 《中国比较文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1-12,共12页
这是一篇师生访谈录。在中国比较文学学会会长乐黛云教授80岁生日之际,她的弟子试图以此别样的方式为她贺寿。此次访谈中,乐黛云教授结合她的个人经历回顾了新时期中国比较文学发生与发展的历程,讲述了她对比较文学之真精神的理解,... 这是一篇师生访谈录。在中国比较文学学会会长乐黛云教授80岁生日之际,她的弟子试图以此别样的方式为她贺寿。此次访谈中,乐黛云教授结合她的个人经历回顾了新时期中国比较文学发生与发展的历程,讲述了她对比较文学之真精神的理解,并与大家分享了她“80后”的事业计划。乐教授特别介绍了1980年代初期她协助季羡林、杨周翰、李赋宁等先生共同创建中国比较文学学会以及中国第一个比较文学专业研究机构——北京大学比较文学与比较文化研究所的过程。在回顾她与国内外优秀比较文学学者交往与交流经历的同时,乐先生还特别强调了中国比较文学的特殊性,即它的兴起不仅与人文学术发展的内在逻辑相契合,更与现代以来中国文化面对外来挑战寻求复兴与发展的进程相呼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乐黛云与中国比较文学 新时期 文化复兴
原文传递
大转型时代美术性质和功能的诠释--刘海粟美育革命思想述论 被引量:1
11
作者 封钰 《南京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期118-123,129,共7页
尽管刘海粟的美学思想有其不足,但其始终围绕人这个中心而站在美术的超越性立场来伸张自由个性和创造性,这是"五四"运动和整个新文化运动的启蒙维度。在中国现代美术革命中,这也是一种深入与持久的历史趋势。在救亡压倒启蒙... 尽管刘海粟的美学思想有其不足,但其始终围绕人这个中心而站在美术的超越性立场来伸张自由个性和创造性,这是"五四"运动和整个新文化运动的启蒙维度。在中国现代美术革命中,这也是一种深入与持久的历史趋势。在救亡压倒启蒙这个总体革命势态中,他发挥了蔡元培"以美育代宗教"说,站在启蒙立场上,形成了以纯粹美术为美术革命的方向、以生命表现为美术的本质、以美术为社会进步的杠杆以及中国美术革命具有文艺复兴的启蒙性质的美育革命思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美术性质和功能 纯粹美术 生命表现 文艺复兴
下载PDF
信心、反省与再造文明:论胡适文化自信思想的多维建构
12
作者 黎保荣 《晋阳学刊》 2021年第4期50-64,共15页
胡适经常被人误解为文化上的虚无主义者,但实际上胡适也存在着文化自信的一面,他指出中国古代文化的价值,以及唐以后文化依然保持进步的趋势。但与此同时,胡适以其开阔的比较视野,看到中国文化的不足,他从未放弃批判的态度,具有“信心... 胡适经常被人误解为文化上的虚无主义者,但实际上胡适也存在着文化自信的一面,他指出中国古代文化的价值,以及唐以后文化依然保持进步的趋势。但与此同时,胡适以其开阔的比较视野,看到中国文化的不足,他从未放弃批判的态度,具有“信心与反省”的两面性。胡适提倡文化反省并非不爱国,也并非反民族主义,只不过并非狭义的民族主义,旨在做中国文化的诤友,只是胡适没有被浓厚的民族主义情绪困扰,但也因此忽略了当时中国处于半殖民地的悲凉处境以及国人对此进行抵触的民族主义情绪的合理性。此外,胡适认识中西文化的价值,批判中国文化的弊病,挖掘中国文化的病原,反对中体西用论、“西洋也有臭虫”论、“人有我也有”论、中国文化“优劣并提”论,以“充分世界化”的态度来借鉴西方文化,致力于整理国故与文学革命,都是旨在再造中国文明,实现中国的文艺复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胡适 文化自信 中国的文艺复兴 充分世界化 批判
下载PDF
再论中华文艺复兴
13
作者 萧君和 《广东教育学院学报》 2002年第1期38-44,共7页
旨在创造新的中华先进文化 ,以中华科技文化艺术普遍持久高涨为突出表现和主要特征的中华文艺复兴一定要实现。江泽民“三个代表”
关键词 中华文艺复兴 “三个代表” 先进文化 文化建设 文化变兴
下载PDF
“浪漫主义的文艺复兴”——解析李长之的民族文化理想
14
作者 於璐 《华中师范大学研究生学报》 2014年第1期98-102,共5页
实现"中国的文艺复兴"是李长之的文化理想,希望在西方文化视野中对自身的文化传统进行再认识,发现中国文化的"内生之光"。他在批评实践中秉承主观历史观的理念创造性地重新阐释中国传统文化,将部分传统浪漫化,以期... 实现"中国的文艺复兴"是李长之的文化理想,希望在西方文化视野中对自身的文化传统进行再认识,发现中国文化的"内生之光"。他在批评实践中秉承主观历史观的理念创造性地重新阐释中国传统文化,将部分传统浪漫化,以期发掘理想的中国文化应有的浪漫主义精神。对李长之文化理想的考察将有助于重审近年来一系列"文艺复兴"规划的真正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李长之 中国的文艺复兴 浪漫主义 理想人格
原文传递
后哲学问题与汉语之思——由孙周兴《后哲学的哲学问题》所想到的
15
作者 王鸿生 《徐州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4年第4期31-35,共5页
作为西方文化核心之形而上学所遭遇的危机,不仅在于真理之"起源"或"终极"的缺失,也不单单呈现为后现代主义者津津乐道的"不确定性"与"内在性"之间所构成的悖论,更在于"超越"于实践... 作为西方文化核心之形而上学所遭遇的危机,不仅在于真理之"起源"或"终极"的缺失,也不单单呈现为后现代主义者津津乐道的"不确定性"与"内在性"之间所构成的悖论,更在于"超越"于实践本身之优先性的一切理论建树形式的不可避免的塌方。文章认为,在后哲学时代,以返回"原始伦理"为契机,继续发掘和创造性地转化中国传统伦理智慧,直面以技术统治和价值虚无互为表征的现代性难题,构成了当代汉语思想复兴的重要前提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后哲学 原始伦理 汉语思想复兴
下载PDF
中国和平发展大战略探析
16
作者 杨达 徐梅 《贵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1年第2期6-11,共6页
和平发展,作为对以对抗方式进入世界体系的大国崛起之路的否定和超越,具有旧式大国崛起无以比拟的世界接受度和进入力,因而创造了令世界瞩目的"中国奇迹"。然而面对这一"奇迹",处于世界不同利益链接点上的不同国家... 和平发展,作为对以对抗方式进入世界体系的大国崛起之路的否定和超越,具有旧式大国崛起无以比拟的世界接受度和进入力,因而创造了令世界瞩目的"中国奇迹"。然而面对这一"奇迹",处于世界不同利益链接点上的不同国家,有着不同的心态和认知,这些心态和认知设定了中国和平发展大战略推进中的若干待解难题。本文以中华民族复兴大业的实现为背景主线,以中国和平发展大战略的推进为现实目标,重点探讨了中国和平发展大战略推进中的几大深层应对:"韬光养晦"待正解,"地缘冲突"待破解,"共赢困境"待化解,"崛起目标"待深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族复兴 和平发展 大战略
下载PDF
抗战时期钱穆的文化复兴思想及评价 被引量:4
17
作者 郑大华 《齐鲁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2期24-29,共6页
抗战时期钱穆的文化复兴思想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对历史虚无主义的批判,反对清末以来一些“革新派”的史学家和思想家以西方文化为评价标准,不加分析地把中西历史文化传统与性格的不同,看成是先进(西方)与落后(中国)的区别,把自秦... 抗战时期钱穆的文化复兴思想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对历史虚无主义的批判,反对清末以来一些“革新派”的史学家和思想家以西方文化为评价标准,不加分析地把中西历史文化传统与性格的不同,看成是先进(西方)与落后(中国)的区别,把自秦以来二千年的中国历史都说成是“中古时代”或“封建时代”的历史,否认中国历史文化的发展和进步,甚至自我菲薄,把中国历史文化说得一无是处,而主张对中国历史文化要有“温情与敬意”;二是对中国文化特殊性的阐释,在考察中国文化赖以产生的独特环境的基础上,就中国文化与欧洲文化在政治、经济、人生观念和宗教等方面的不同进行了比较,并提出了自己独特的中国文化演进过程的四期说;三是对文化复兴之道路的探索,主张以“儒家思想为中心”来接纳或吸取西方的科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抗战时期 钱穆 文化复兴思想 文化特性 历史发展
下载PDF
王国维与胡适:回归古典与文学革命 被引量:5
18
作者 彭玉平 《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5期47-54,155,共8页
在20世纪20年代的北京文化、学术界,王国维与胡适都是卓有影响的人物,他们不仅都大致有从倾慕西方学术文化到回归中国古典的经历,而且因为这种经历在时序上前后相承,共同构成了中国新文学与新文化进程中的重要关节。在两人的关系中,胡... 在20世纪20年代的北京文化、学术界,王国维与胡适都是卓有影响的人物,他们不仅都大致有从倾慕西方学术文化到回归中国古典的经历,而且因为这种经历在时序上前后相承,共同构成了中国新文学与新文化进程中的重要关节。在两人的关系中,胡适一直保持着"请教"的姿态,这也使得他们在文学观念(特别是词学观念)上形成了相当程度的共识。追踪现代学术史,王国维与胡适的关系是值得考量的重要篇章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王国维 胡适 清华学校 境界 意境 新文学运动
原文传递
从李长之的文化理想反思“中国的文艺复兴”规划之路 被引量:1
19
作者 於璐 《中国比较文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67-77,共11页
《迎中国的文艺复兴》是李长之的文化理想之雏形及建设提纲。李长之所谓的"中国的文艺复兴",就是要在西方文化视野中对自身的文化传统进行再认识,发现中国文化的"内生之光",这是对胡适的文化建设思想的延续。尽管... 《迎中国的文艺复兴》是李长之的文化理想之雏形及建设提纲。李长之所谓的"中国的文艺复兴",就是要在西方文化视野中对自身的文化传统进行再认识,发现中国文化的"内生之光",这是对胡适的文化建设思想的延续。尽管李长之对"文艺复兴规划"的修正版本在当时并未得到热烈回响,但后来顾毓琇、叶维廉、李振声、余英时、周策纵等多位学者却对他的观点产生共鸣。对李长之文化理想的考察将有助于重审近年来一系列"文艺复兴"规划的真正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李长之 《迎中国的文艺复兴》 胡适 余英时
原文传递
先秦子学到宋明国学的诠释理路——朱熹《太极图说解》的理学述略 被引量:1
20
作者 郑忠平 宁英烈 《学术界》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8期157-164,310,共8页
朱熹处在中华国学南北转换时期,继承周敦颐《太极图说》以及子学讲习模式,重新以理学的立场对《太极图说》进行了诠释与发挥。学术宗奉二程,明确地把《太极图说》纳入"理"学思想体系,融合宋明道学中的诸多问题,由此推阐出理... 朱熹处在中华国学南北转换时期,继承周敦颐《太极图说》以及子学讲习模式,重新以理学的立场对《太极图说》进行了诠释与发挥。学术宗奉二程,明确地把《太极图说》纳入"理"学思想体系,融合宋明道学中的诸多问题,由此推阐出理学体系的基本框架,完善国与学的进一步建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朱熹 《太极图说》 周敦颐 国学复兴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