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9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莎士比亚十四行诗仿词翻译策略研究
1
作者 黎志卓 唐其敏 熊霞 《中国民航飞行学院学报》 2022年第2期67-72,共6页
莎士比亚十四行诗的词曲体研究,目前已在词曲体翻译的适用性、译者的主体选择、读者的接受,以及中英诗歌的诗作风格、格律对比等方面有了广泛研究,但却有一个问题还没有涉及,就是译者如何从汉语填词的策略和技巧角度来对译文进行二次打... 莎士比亚十四行诗的词曲体研究,目前已在词曲体翻译的适用性、译者的主体选择、读者的接受,以及中英诗歌的诗作风格、格律对比等方面有了广泛研究,但却有一个问题还没有涉及,就是译者如何从汉语填词的策略和技巧角度来对译文进行二次打磨,使之对原作诗情诗意“保真”的同时,“归化”得更完美。本文从词调选择、平仄和抑扬对比、诗性语言的选择等方面,探讨莎士比亚十四行诗仿词翻译的策略和技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莎士比亚十四行诗 平仄 抑扬 翻译策略
下载PDF
中国型CI的重新界定
2
作者 林亚红 《宁波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04年第4期30-33,共4页
区别于美日两国的中国型CI概念在九十年代末初步成型,但理论上的归结对中国CI的实践却没有产生应有的指导与影响作用。面对这CI实践中出现理论脱离于实际而流于形式化表面化的困惑,本篇论文试图从基础层面出发对中国型CI进行重新界定:... 区别于美日两国的中国型CI概念在九十年代末初步成型,但理论上的归结对中国CI的实践却没有产生应有的指导与影响作用。面对这CI实践中出现理论脱离于实际而流于形式化表面化的困惑,本篇论文试图从基础层面出发对中国型CI进行重新界定:中国型CI是具有塑造企业形象并将企业形象成功传达给受众两种功能,从而使受众形成一致的良好的企业形象印象的战略。在此基础上,对实践中国型CI提出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 ci 企业形象 战略 理论 成功 层面 受众 实践 实际
下载PDF
和歌与词的意象对比
3
作者 张全辉 《保山学院学报》 2010年第3期65-70,共6页
日本和歌与词在总体艺术风貌上十分接近。从二者意象的内容与表达方式、意象的审美特征、意象的容量与结构三个方面展开对比,辅之具体的作品分析,可以见出和歌与词诸多相近的艺术追求,也有微妙的文学传统的差异。
关键词 和歌 意象 对比
下载PDF
汉词英译形-义-格趋同研究--以毛泽东词《清平乐·会昌》英译为例 被引量:8
4
作者 代正利 黄忠廉 《西安外国语大学学报》 CSSCI 2020年第1期99-102,共4页
采用文本分析法分析了毛泽东词《清平乐·会昌》的英译,发现英译可经由"直译尽其可能,意译按其所需"的路径高度逼近原词,实现译词与原词形-义-格类比转换上的趋同,再现原词的文学性,可为汉词英译乃至经典文学外译提供借鉴。
关键词 形-义-格 趋同 汉词 外译
原文传递
日本学者吉川幸次郎的中国词学研究
5
作者 杨衍亮 邱美琼 《洛阳师范学院学报》 2023年第4期53-57,共5页
吉川幸次郎对中国文学的研究是全面的,关于词的起源问题,他把握住了诗与词的关系,也注重从创作主体的需求这个角度去探讨。吉川幸次郎认为,诗和词是宋代的主流文学,但词比诗更能体现宋人的抒情精神。“雅俗”是吉川幸次郎论及词的一个... 吉川幸次郎对中国文学的研究是全面的,关于词的起源问题,他把握住了诗与词的关系,也注重从创作主体的需求这个角度去探讨。吉川幸次郎认为,诗和词是宋代的主流文学,但词比诗更能体现宋人的抒情精神。“雅俗”是吉川幸次郎论及词的一个重要维度,他关注的主要是语言层面,认为混用俗语是北宋词的普遍现象,而修辞性是南宋词的一大特征,指出南宋的词和六朝齐梁的文学一样,在中国文学中最讲究修辞。吉川幸次郎对清词的关注建构起了他研究中国词学的整体视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吉川幸次郎 中国词学 词学研究
下载PDF
现代词学的研究价值、现状及方法反思 被引量:4
6
作者 陈水云 《江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66-72,共7页
现代词学是一块尚未完全开发的处女地,从中国词学发展史的角度,从传统到现代对接的角度,现代词学都有不可忽视的研究价值。当前,关于现代词学研究的成果还不是太多,大多以少数几位成就比较突出的大家的个案分析作为主要的研究方向,研究... 现代词学是一块尚未完全开发的处女地,从中国词学发展史的角度,从传统到现代对接的角度,现代词学都有不可忽视的研究价值。当前,关于现代词学研究的成果还不是太多,大多以少数几位成就比较突出的大家的个案分析作为主要的研究方向,研究水平还停留在史实还原的阶段,缺少宏观研究成果。这一领域有着广泛的发展空间,能引发出许多重要的理论话题,比如"大家"的魅力、家学的传承、学校的影响、学术的进步等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词学 现代学术 研究价值 方法反思
下载PDF
历代词人次韵苏轼词的定量分析 被引量:4
7
作者 刘尊明 《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113-120,共8页
从北宋中后期至清康熙朝约600余年间,历代词人共有230人次韵东坡词凡531首,追和东坡词原作共计36调67首。宋代即有40人102首次韵东坡词,显示出东坡词在宋代词坛的强劲影响力;金元是次韵东坡词创作的一个低潮时期,只有9人共14首次韵词产... 从北宋中后期至清康熙朝约600余年间,历代词人共有230人次韵东坡词凡531首,追和东坡词原作共计36调67首。宋代即有40人102首次韵东坡词,显示出东坡词在宋代词坛的强劲影响力;金元是次韵东坡词创作的一个低潮时期,只有9人共14首次韵词产生;明代则以74人凡210首的巨大数量,将次韵东坡词的创作推上一个新的高峰;清代顺、康两朝则以107人凡205首的丰硕成果,继续保持着次韵东坡词创作的巨大热情。历代对《念奴娇.赤壁怀古》一词的次韵数量最为巨大,多达109人共247首,强力彰显出她独一无二的经典地位和经久不衰的艺术魅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苏轼 历代词人 次韵 和韵 定量分析
原文传递
论柳永词对苏轼的启示和影响 被引量:3
8
作者 韩珊珊 《赣南师范学院学报》 2004年第4期72-75,共4页
柳永和苏轼一向被认为是词风迥异的两位词人。其实,柳永的词作曾经启发和影响了苏轼的词创作,主要表现在五个方面:赋式的铺叙范式、鲜明的主体意识、通俗性的题材、明白如话的语言和雄浑博大的气象。
关键词 柳永 苏轼 词创作
下载PDF
译者显形与译本呈现——苏轼“明月词”三译本比较 被引量:3
9
作者 任东升 王芳 《外国语言与文化》 2017年第2期137-147,共11页
翻译关乎作者、译者、译文读者三个主体,译本在各主体间的交互中产生。在此过程中译者受各类社会文化因素的影响在翻译内显形,称为"译内显形"。译内显形又可分为"显性"与"隐性"。"译内隐性显形"... 翻译关乎作者、译者、译文读者三个主体,译本在各主体间的交互中产生。在此过程中译者受各类社会文化因素的影响在翻译内显形,称为"译内显形"。译内显形又可分为"显性"与"隐性"。"译内隐性显形"是译者无意识中将各类社会文化因素表征于译文中,令译本呈现出译者特色。本文通过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林语堂、许渊冲和沙博理三个英译本比照,探究译者"译内隐性显形"与译本呈现之间的互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译者显形 译本呈现 中华词翻译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原文传递
论中国的“日本词”研究 被引量:1
10
作者 萩原正树 郭帅 《徐州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0年第4期46-55,共10页
文章对中国学者关于日本词的研究作了系统评述。论文共分三部分。第一部分论夏承焘先生对日本词的关注与评述;第二部分论中国词学家对日本词的评价;第三部分对中国的三部涉及日本词的选本即《域外词选》、《日本词选》、《日本三家词笺... 文章对中国学者关于日本词的研究作了系统评述。论文共分三部分。第一部分论夏承焘先生对日本词的关注与评述;第二部分论中国词学家对日本词的评价;第三部分对中国的三部涉及日本词的选本即《域外词选》、《日本词选》、《日本三家词笺注》分别作了论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日本词 中国词学 夏承焘 词选
下载PDF
论吕碧城的海外词 被引量:1
11
作者 王忠禄 《甘肃高师学报》 2006年第1期42-45,共4页
近代作家吕碧城,不仅是一位优秀的诗人和个性鲜明的散文作家,同时,也是一位成就突出的词人。钱仲联誉之为“近代女词人第一”。她的词内容丰富,情感真挚,有些词不仅艺术性高,而且在题材的开拓和词境的创造上,都具有新的突破。也因此,她... 近代作家吕碧城,不仅是一位优秀的诗人和个性鲜明的散文作家,同时,也是一位成就突出的词人。钱仲联誉之为“近代女词人第一”。她的词内容丰富,情感真挚,有些词不仅艺术性高,而且在题材的开拓和词境的创造上,都具有新的突破。也因此,她在近代词坛、女性词史乃至千年词史上,均占有重要地位。吕碧城的海外词,更以其雄奇瑰丽的特色和独具韵味的艺术魅力,受到人们的关注和好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吕碧城 海外词 思想内容 艺术特色
下载PDF
中国古典词论中的东坡论
12
作者 邱美琼 《重庆三峡学院学报》 2001年第3期22-26,共5页
中国古典词论中对于苏东坡词的评价,是我国古代文学理论审美观照发展历程的一束折影。两宋时期,由持论各异到褒扬之声占主流地位;南宋末暨金源,显露出词派论评端倪,有“豪徽,并驾“婉约”曲体,拓宽词作发展创造空间的理论见解,... 中国古典词论中对于苏东坡词的评价,是我国古代文学理论审美观照发展历程的一束折影。两宋时期,由持论各异到褒扬之声占主流地位;南宋末暨金源,显露出词派论评端倪,有“豪徽,并驾“婉约”曲体,拓宽词作发展创造空间的理论见解,昭示苏词“以诗为词”的创造意义;发展到明清,在偏重词派论评的基础上,步入“正”、“变”论辩,与诗骚传统的内在沟通,揭示出东坡词儒化的现实意义。东坡论绵延数百年,日趋切要,既是苏词本身的意义决定,更反映出文学审美观念历史形成的漫长曲折,以及我们民族富有理论思维的审美创造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坡词 古典词论 以诗为词 正变
下载PDF
“小词”考述 被引量:1
13
作者 许兴宝 《新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3年第4期96-101,共6页
“小词”在宋人词话中出现频率颇高,其内涵是指词体篇幅短小者,并非宋人给词附加的蔑称。宋人以小为美,将绝句也称作小诗,还有更多以“小”称物的语言现象,因此,小词与小诗表达了宋人同样的文化心态。
关键词 宋朝 “小词” “小曲” “小品”
下载PDF
近代词人生卒年岁再考——兼订《中国词学大辞典》 被引量:1
14
作者 朱德慈 《南阳师范学院学报》 CAS 2005年第4期71-76,共6页
学界迄今对近代词人的研究还不够深入,许多词人的生卒年岁尚待澄清。认真查考词人别集,充分应用新出史料,可对未为《中国词学大辞典》所悉之知名词人之生卒年岁,如沈传桂、潘遵璈、张茂炯、周曾锦、万钊、汪承庆、成肇麐、刘恩黻等,作... 学界迄今对近代词人的研究还不够深入,许多词人的生卒年岁尚待澄清。认真查考词人别集,充分应用新出史料,可对未为《中国词学大辞典》所悉之知名词人之生卒年岁,如沈传桂、潘遵璈、张茂炯、周曾锦、万钊、汪承庆、成肇麐、刘恩黻等,作出新的正确推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词学大辞典》 生年 卒年
下载PDF
《中国辞赋研究》和《全汉赋评注》评析
15
作者 李美新 《洛阳大学学报》 2004年第3期58-60,共3页
龚克昌先生在中国辞赋研究方面的新作,代表了新时期辞赋研究的新成就。新作批驳了针对汉赋的不实之辞,为辞赋在中国文学史上作了正确定位。为全汉赋所作的评注是新作的第一次尝试,有极高的学术价值。对辞赋研究中历来争论较多的学术问题... 龚克昌先生在中国辞赋研究方面的新作,代表了新时期辞赋研究的新成就。新作批驳了针对汉赋的不实之辞,为辞赋在中国文学史上作了正确定位。为全汉赋所作的评注是新作的第一次尝试,有极高的学术价值。对辞赋研究中历来争论较多的学术问题,新作中也不乏真知灼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辞赋研究》 《全汉赋评注》 龚克昌 浪漫主义手法 词风
下载PDF
持守与破解:中国古典词风本色之论的承衍
16
作者 胡建次 《浙江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7-12,共6页
我国古典词风本色之论的承衍,主要体现在两个维面:一是主张与维护以婉约词风为本色之论的承衍,二是对传统婉约词风本色观念予以破解之论的承衍。此两方面论说形成交集,相反而相成,共同构筑了传统词风本色论的主体空间,成为推动传统词学... 我国古典词风本色之论的承衍,主要体现在两个维面:一是主张与维护以婉约词风为本色之论的承衍,二是对传统婉约词风本色观念予以破解之论的承衍。此两方面论说形成交集,相反而相成,共同构筑了传统词风本色论的主体空间,成为推动传统词学演变与发展的内在助推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古典词学 词作风格 本色论 持守之论 破解之论
下载PDF
《梦回茵湖》:意象理论视角下的词式重译
17
作者 潘家云 《江苏理工学院学报》 2019年第5期15-18,共4页
叶芝的名诗《梦回茵湖》是乡愁、寻根、静心之诗,整诗充满了对茵湖的宁静的记忆和想象。刻画宁静,是古今文学难题之一。叶芝此处采用了三法:反衬法,使静意从闹像中出;具象法,使空灵的情感落实到具体物象之中;意象并置法,使象立意生、象... 叶芝的名诗《梦回茵湖》是乡愁、寻根、静心之诗,整诗充满了对茵湖的宁静的记忆和想象。刻画宁静,是古今文学难题之一。叶芝此处采用了三法:反衬法,使静意从闹像中出;具象法,使空灵的情感落实到具体物象之中;意象并置法,使象立意生、象立情生。若从意象理论看,此诗多是意象叠加,稍加删减,简洁明快的意象派诗歌即刻呼之欲出,为后期庞德的意象派诗歌打下了基础。前人多用韵文和散文诗方式译此诗,若以长短句的词式、意象叠加法重译之,便可重新发掘其意境和情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宁静 意象先驱 词式翻译诗歌 重译
下载PDF
潜能转化如何可能?——北美中国词学研究现状局外观
18
作者 马里扬 《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5期187-192,共6页
北美学者的中国词学研究在最近20年延伸到民国词学、词的音乐史与文化史等方面,并呈现出两个趋势。一是对包括女性、说话人、语言结构、历史文化语境在内的研究话题的接续性质的讨论,同时将"场域""作者""景观&... 北美学者的中国词学研究在最近20年延伸到民国词学、词的音乐史与文化史等方面,并呈现出两个趋势。一是对包括女性、说话人、语言结构、历史文化语境在内的研究话题的接续性质的讨论,同时将"场域""作者""景观"等文化理论引入词学研究。二是试图消解文本语言结构与历史文化语境。强调文本的历史性以及将根源于文本物质形态变迁的"变异"作为运用口头诗学与表演理论的切入口,用以挑战传世文本的权威并展开文本意义的重建,是其典型特征。而对歌词文本的理解方式则是从文本意义的"误读原点"出发、带有延迟性质的"放慢理解",亦即不同于立足于语言结构的"贴近理解"、以突出文本和取消作者为目标的"札束"式研究。北美词学研究在问题、方法、理论等方面已经形成自己的系统,其蕴藏的多层次、多面向的发展潜能是转化为"显能"并产生更多成果,还是在消解文本意义的过程中最终消解自身研究的意义,尚有待时间来给出答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美汉学家 中国词学 文化语境 表演 贴近理解 放慢理解
原文传递
中国词者皆为男,中国词性皆为雄——中国词作男性性别论
19
作者 陈虎东 《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09年第2期93-95,共3页
历代论及唐宋词作,都将词的各种研究定格在其表面的审美角度,以探讨词之思想等方面。本文欲从当时的历史时代背景,及当时文人的审美心态之源,揭示词作者的心理层面,从而将研究的方向定位在词作的性格方面,并结合当时特定的社会背景与人... 历代论及唐宋词作,都将词的各种研究定格在其表面的审美角度,以探讨词之思想等方面。本文欲从当时的历史时代背景,及当时文人的审美心态之源,揭示词作者的心理层面,从而将研究的方向定位在词作的性格方面,并结合当时特定的社会背景与人之"双性"理论,对词进行了分析,从而得出了与传统研究观点不同的结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词作性别 歌妓 双性体 情理冲突
下载PDF
21世纪以来中国传统词学古今演变研究述论
20
作者 胡建次 《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117-123,共7页
21世纪以来,中国传统词学古今演变研究主要体现在5个方面:一是对传统词史演变的综合考察,二是对传统词体演变的辨析,三是对传统词作艺术风格演变的观照,四是对传统词学流派演变的论说,五是对传统词学理论批评演变的探讨。上述几个维面内... 21世纪以来,中国传统词学古今演变研究主要体现在5个方面:一是对传统词史演变的综合考察,二是对传统词体演变的辨析,三是对传统词作艺术风格演变的观照,四是对传统词学流派演变的论说,五是对传统词学理论批评演变的探讨。上述几个维面内容,多方位显示出传统词学古今演变研究所取得的成绩,将我国传统词学研究有力地往前予以了推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21世纪 传统词学 古今演变 研究维面 成就述论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