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马寅初面斥孔祥熙”辨析 被引量:1
1
作者 孙大权 《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3年第5期141-144,共4页
潘伦在《马寅初先生面斥孔祥熙纪实》这篇回忆录中,详细叙述了在1939年秋中国经济学社年会上,马寅初当面斥责孔祥熙的史迹。此文被众多著述家作为信史加以引用,在有关马寅初、孔祥熙等研究领域产生了广泛影响。笔者经过细致考证,证实了... 潘伦在《马寅初先生面斥孔祥熙纪实》这篇回忆录中,详细叙述了在1939年秋中国经济学社年会上,马寅初当面斥责孔祥熙的史迹。此文被众多著述家作为信史加以引用,在有关马寅初、孔祥熙等研究领域产生了广泛影响。笔者经过细致考证,证实了历史上并无"马寅初面斥孔祥熙"之事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经济学社 法币汇率 马寅初 孔祥熙
下载PDF
王亚南与20世纪30年代中国经济学界的互动
2
作者 邱士杰 《开放时代》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5期49-59,M0004,共12页
20世纪30年代是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家王亚南踏入经济研究领域的第一个十年,也是王亚南经济思想较少获得关注的阶段。本文将以30年代王亚南与同时代中国思想界的互动为线索,分析其经济思想的形成。其中包含四个问题:一是如何确定政治经济... 20世纪30年代是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家王亚南踏入经济研究领域的第一个十年,也是王亚南经济思想较少获得关注的阶段。本文将以30年代王亚南与同时代中国思想界的互动为线索,分析其经济思想的形成。其中包含四个问题:一是如何确定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与中国的社会性质,二是如何建构适合中国现实的经济学体系,三是如何看待以中国经济学社为代表的主流经济学界及其理论观点,四是如何评价国民党政权的经济建设能力。上述问题虽然在30年代并未得王亚南的彻底解答,却为其40年代的代表作《中国经济原论》锚定了理论进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政治经济学研究对象 生产经济学 中国经济学社 经济建设能力 《资本论》
原文传递
中国现代经济史研究的最新进展——中国经济史学会2004年年会现代经济史综述 被引量:1
3
作者 武力 《当代中国史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期101-102,共2页
中国经济史学会2004年年会于8月17~19日在成都西南财经大学召开.这次会议的主题是历史上的经济增长与发展问题.就中国现代经济史专业委员会来看,会议共提交论文22篇,涉及的领域和研究对象,既有宏观问题,也有微观问题;既有全国性的、综... 中国经济史学会2004年年会于8月17~19日在成都西南财经大学召开.这次会议的主题是历史上的经济增长与发展问题.就中国现代经济史专业委员会来看,会议共提交论文22篇,涉及的领域和研究对象,既有宏观问题,也有微观问题;既有全国性的、综合性的问题,也有专题的、个案的研究;既有区域经济研究,也有行业和企业研究.会议围绕主题和提交的论文,展开了热烈的讨论,推进了研究的深入,并就以下几个焦点问题做了较为深入的探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现代经济史 中国经济史学会2004年年会 综述
原文传递
建构主义理论框架下“化学与社会”课程建设与实践--以“一带一路”知识体系构建为例 被引量:4
4
作者 朱彬琰 王程 +2 位作者 李万梅 章鹏飞 徐伟明 《大学化学》 CAS 2021年第7期8-12,共5页
建构主义理论强调学习者的主动性,其中情景教学是实现知识建构的重要手段。"一带一路"作为推动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顶层合作倡议,是全球治理的新路径,是化学与社会课程中不断拓展和延伸的核心知识点。本文以"一带一路&q... 建构主义理论强调学习者的主动性,其中情景教学是实现知识建构的重要手段。"一带一路"作为推动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顶层合作倡议,是全球治理的新路径,是化学与社会课程中不断拓展和延伸的核心知识点。本文以"一带一路"为时代情境,采用建构主义理论指导下的情景教学模式,探讨将中巴经济走廊建设、全球变暖与冰上丝绸之路以及半岛无核化与东北亚经济共同体建设中的化学与社会关系归纳成一个完整的、可构建的知识与思想体系,促进化学与社会一流课程建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一带一路 建构主义理论 中巴经济走廊 冰上丝绸之路 半岛无核化 化学与社会
下载PDF
用唯物史观促进中国的科学发展——评《中国社会经济形态大变革:基于马克思和恩格斯的新发展观》 被引量:1
5
作者 何干强 《政治经济学评论》 CSSCI 2012年第3期199-208,共10页
《新发展观》这本著作全面阐释了唯物史观关于社会经济形态发展的规律,展现了分析国情世情的科学思想方法;阐释了唯物史观关于一定社会发展阶段历史定位的原理,深入揭示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国情;阐释了形成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新形态的科... 《新发展观》这本著作全面阐释了唯物史观关于社会经济形态发展的规律,展现了分析国情世情的科学思想方法;阐释了唯物史观关于一定社会发展阶段历史定位的原理,深入揭示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国情;阐释了形成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新形态的科学理论根据,概括了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新品性";反思了改革开放的经验和问题,揭示了转向科学发展的历史"新拐点"。这对于促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对于当前人们深入理解科学发展观,推进中国的科学发展,具有重要理论和应用价值,是一部很有深度的学术力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唯物史观 新发展观 中国社会经济形态 科学发展
原文传递
《中国农村》研究多维透视
6
作者 杨宏雨 郭子愉 《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4年第1期48-62,151,共16页
《中国农村》是20世纪三四十年代由受中国共产党秘密领导的中国农村经济研究会编辑出版的进步刊物。《中国农村》是20世纪三四十年代由受中国共产党秘密领导的中国农村经济研究会编辑出版的进步刊物。20世纪80年代以来,学界对《中国农... 《中国农村》是20世纪三四十年代由受中国共产党秘密领导的中国农村经济研究会编辑出版的进步刊物。《中国农村》是20世纪三四十年代由受中国共产党秘密领导的中国农村经济研究会编辑出版的进步刊物。20世纪80年代以来,学界对《中国农村》本身与该刊涉及的主办机构、人物、论战等进行了诸多研究。从刊物本身看,相关研究主要集中在“对《中国农村》的历史地位和价值的评价”“对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农村》的研究”“对《中国农村》作者群、编辑理念、封面设计等的探讨”三个方面。从主编《中国农村》的机构——中国农村经济研究会看,相关研究主要集中在对农研会“成立的原因”“主要成员”“会务问题”“主要活动和贡献”等四个方面。对“中国农村派”的研究,从群像看,研究的内容主要有中国农村派对近代中国农村“经济性质”“贫困原因”的认知,以及“解决中国农村问题的关键是什么”等;从具体成员看,对陈翰笙、薛暮桥、钱俊瑞、孙冶方、千家驹等与《中国农村》的关系及其在农研会的活动有较多的研究。学界对《中国农村》所积极参与的中国农村社会改造问题论战研究最早、成果最多。相关研究的主题有“关于农村经济研究方法的争论”“中国农村社会性质论战”“对梁漱溟乡村改良主义的批判”等。近年来,学者们在充分肯定《中国农村》和“中国农村派”理论贡献的同时,也指出了其不足的一面,如“对生产力的技术因素重视不够”“无条件地反对改良主义”等。《中国农村》杂志及其背后的机构、群体、思想活动是一个有机整体,但目前学界对《中国农村》及其相关主题的研究大多从单一维度展开,因此,在未来的研究中,应在继续聚焦单个主题基础上,高度重视对该刊的整体性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农村》 中国农村经济研究会 中国农村派 论战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