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8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夏代是杜撰的吗——与陈淳先生商榷 被引量:12
1
作者 沈长云 《河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05年第3期89-96,共8页
夏王朝是否存在,过去由于史证较少曾被一些学者所怀疑。随着考古发掘和研究工作不断取得进展,绝大多数国内学者对夏王朝的存在已不怀疑,然仍有部分外国学者出于种种原因,捡拾过去学者的论点而对夏的存在持否定态度。陈淳博士发表于《复... 夏王朝是否存在,过去由于史证较少曾被一些学者所怀疑。随着考古发掘和研究工作不断取得进展,绝大多数国内学者对夏王朝的存在已不怀疑,然仍有部分外国学者出于种种原因,捡拾过去学者的论点而对夏的存在持否定态度。陈淳博士发表于《复旦学报》2004年第4期的《二里头、夏与中国早期国家研究》一文,采取转述国外学者有关批评的方法并基本站在他们的立场上,认为夏是“杜撰”的。此论很值得商榷:一、不能带着“周人杜撰夏朝历史”的先入为主的成见;二、甲骨卜辞中并非没有丝毫夏的踪迹;三、夏与商、周一样,同属于“早期国家”;四、不能否定二里头文化遗址对于研究夏朝历史及中国早期国家的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夏文化 杜撰 陈淳
下载PDF
《北溪字义》与理学范畴体系的诠释和建构 被引量:9
2
作者 张加才 《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4年第3期115-122,共8页
南宋陈淳的《北溪字义》是解读理学、尤其是朱子思想的重要文本,也是东亚最早的哲学辞典。《北溪字义》首次建构了一个理学范畴体系的完整的逻辑结构,同时还自觉地将诠释方法作为它的重要内容,在中国哲学范畴发展史上具有十分重要的意... 南宋陈淳的《北溪字义》是解读理学、尤其是朱子思想的重要文本,也是东亚最早的哲学辞典。《北溪字义》首次建构了一个理学范畴体系的完整的逻辑结构,同时还自觉地将诠释方法作为它的重要内容,在中国哲学范畴发展史上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北溪字义》具有完整的逻辑体系,在结构上也有精心的安排。其卷上为内圣之学,包括心性论和道德论(或功夫论);卷下为外王之学,包括理本论、教化论和异端批判。《北溪字义》还探讨了范畴关系的诠释方法:"字义"的界分与脉络———范畴的界限与联系,"字义"的竖观、横观与交错言之———范畴的纵横交错关系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陈淳 《北溪字义》 理学 范畴体系 诠释方法
下载PDF
略论朱子学中的穷理精密派——以“北溪之陈、双峰之饶”为中心 被引量:8
3
作者 许家星 《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2022年第5期29-35,66,共8页
陈淳与饶鲁被吴澄视为朱子学中穷理精密派之代表,陈淳的穷理精密充分体现于《北溪字义》对朱子《四书》范畴的训释,饶鲁的穷理之学则见诸对朱子《四书集注》的批判性阐释。饶鲁通过对文本之义的细致解析,剖析了朱注存在过粗、隔层等偏... 陈淳与饶鲁被吴澄视为朱子学中穷理精密派之代表,陈淳的穷理精密充分体现于《北溪字义》对朱子《四书》范畴的训释,饶鲁的穷理之学则见诸对朱子《四书集注》的批判性阐释。饶鲁通过对文本之义的细致解析,剖析了朱注存在过粗、隔层等偏离文意的多种情况,并以通贯比较的方法,指出朱注在综合与分析上的差失,又从工夫实践着眼批评朱注的空泛不足。陈淳、饶鲁治学虽皆具穷理精密之特点,然陈淳以畅通发明朱注为宗旨,更具照着讲的意味;饶鲁对朱注的各种挑刺,则颇有入室操戈而接着讲的精神。从穷理精密这一治学特色的角度来考察朱子学派,是对据地域、师承等因素划分朱子学派的有益补充,有助于更全面深入地理解朱子学发展脉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陈淳 饶鲁 朱子学 穷理精密派
下载PDF
徐渭画史地位的历史构建 被引量:5
4
作者 刘玉龙 张文清 《美术》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2期93-99,共7页
明末清初,徐渭的绘画在朱谋垔《画史会要》等著述中始有辑录;至清乾隆年间,其绘画逐渐进入鉴藏家的视野,并不断被传布;但在20世纪初的诸多美术史著述中,却少有论及。然通过现当代美术的不断构建,徐渭在美术史上的地位终被确立,并被视为... 明末清初,徐渭的绘画在朱谋垔《画史会要》等著述中始有辑录;至清乾隆年间,其绘画逐渐进入鉴藏家的视野,并不断被传布;但在20世纪初的诸多美术史著述中,却少有论及。然通过现当代美术的不断构建,徐渭在美术史上的地位终被确立,并被视为明代写意花鸟画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徐渭画史地位构建的历史,也是其作品逐渐被接受的历史,更是后世审美观念衍变的历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徐渭 青藤白阳 绘画 画史地位
原文传递
陈淳花鸟画师承初探 被引量:3
5
作者 徐泳霞 《南京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4年第2期14-16,共3页
陈淳是中国明朝著名的写意花鸟画家 ,他在花鸟画的创作上 ,曾经师承文征明 ,走工整一路 ;后又在创作题材、笔墨技巧及画面境界方面师承沈周 ,并不断开拓创新 ,完成了花鸟画向水墨大写意的飞跃。
关键词 陈淳 画家 花鸟画 师承关系 写意性 创作题材 笔墨技巧 意境
下载PDF
陈淳对“克己复礼”的诠释及其与朱熹的差异
6
作者 祁博贤 《朱子学研究》 2024年第1期199-215,共17页
陈淳对“克己复礼”的解读是对朱熹的继承和推进。陈淳延续了朱熹对“克己”的训释,将“克己”理解为对私欲的彻底去除,将其与“天理—人欲”的观念结合起来,定位为人心之上的求仁工夫,并对“克己”与“穷理”的关系给出了完整、全面的... 陈淳对“克己复礼”的解读是对朱熹的继承和推进。陈淳延续了朱熹对“克己”的训释,将“克己”理解为对私欲的彻底去除,将其与“天理—人欲”的观念结合起来,定位为人心之上的求仁工夫,并对“克己”与“穷理”的关系给出了完整、全面的说明。对于“复礼”,陈淳将“复”理解为复归到本然的性理,而“礼”则是人心本具的“天理之节文”。基于天理的观念,陈淳说明了“礼”与“仁”的同一性。他将“复礼”理解为克己工夫所至之境界、效验,这不同于朱熹晚年以“复礼”为事上工夫的说法。陈淳的“克己复礼”说与朱熹早年的讲法基本一致,又在具体问题上有所开拓,展现出丰富的面向,对于了解理学的工夫论思想有重要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陈淳 朱熹 克己复礼 工夫论
原文传递
在理学与心学之间徘徊——浅析陈淳心性论思想的一大特征 被引量:3
7
作者 傅小凡 《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5期87-92,共6页
陈淳是朱子闽学南传的第一人。他从人的本性的角度,辨析了"性"、"命"、"道"、"理"等范畴,回答了人之所以为人的依据。他把心中之"理"解释为心的主宰,将"未发"理解为动机,... 陈淳是朱子闽学南传的第一人。他从人的本性的角度,辨析了"性"、"命"、"道"、"理"等范畴,回答了人之所以为人的依据。他把心中之"理"解释为心的主宰,将"未发"理解为动机,并从天性中寻找道德自觉的依据,这些均继承了理学的传统观点。他将理既释为心的依据,又解释为心对道理的把握,这一矛盾则表现出他在理学与心学之间的徘徊。陈淳论证了情的合理性和普遍性,将情与天地阴阳之神联系起来,使得情具有天然的合理性,这种观点则接近心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陈淳 心性论 理学
下载PDF
声音的印记:播音艺术的风格流变--基于陈醇口述史 被引量:2
8
作者 邵鹏 徐晓依 虞涵 《浙江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0年第4期390-394,399,共6页
陈醇相伴中国播音事业走过了整整60个年头,其“深沉稳健、舒展自如”的播音艺术风格已是家喻户晓,并成为此后播音员效仿学习的典范。陈醇的播音艺术风格源于时代变迁与个人积淀,使其成为见证中国播音艺术风格流变的重要历史佐证,也成为... 陈醇相伴中国播音事业走过了整整60个年头,其“深沉稳健、舒展自如”的播音艺术风格已是家喻户晓,并成为此后播音员效仿学习的典范。陈醇的播音艺术风格源于时代变迁与个人积淀,使其成为见证中国播音艺术风格流变的重要历史佐证,也成为大历史背景下广播电视历史发展的独特注脚。以历史研究为路径,对陈醇的口述资料进行收集和梳理,试图通过文本资料的质化研究理清其播音艺术风格的流变历程,探索影响播音风格形成的多重因素,构建新时代广播电视工作者的信仰体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陈醇 播音员 广播电视史 播音艺术风格
下载PDF
理学与心学:陈淳孝道思想的两重性研究 被引量:1
9
作者 石真龙 《西安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3年第6期87-93,共7页
陈淳孝道思想既继承了理学思想的要旨,同时其自身还表现出心学主义倾向。对陈淳孝道思想中理学与心学两重性进行研究可通过以下三条逻辑进路来发微:一是在理学方面陈淳认为孝源自天理,这是陈淳孝道思想的终极依据;二是陈淳同时具有心学... 陈淳孝道思想既继承了理学思想的要旨,同时其自身还表现出心学主义倾向。对陈淳孝道思想中理学与心学两重性进行研究可通过以下三条逻辑进路来发微:一是在理学方面陈淳认为孝源自天理,这是陈淳孝道思想的终极依据;二是陈淳同时具有心学主义倾向,其认为“天之理”与“心之理”的关联使孝由心发用所生,这是孝被发用的原由以及运行理路;三是陈淳结合理学与心学对“人为何行孝”与“人如何行孝”的问题给出答案:孝在根原需要“所以然之故”,天命作为一种先天的品格和道德驱动为孝本原提供合理的形而上依据;而孝由心发用后需要落实到现实关怀中,在具体践行层次需要真情实意和及时行孝来以求心安,此谓“所当然之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天理 天命 行孝 陈淳
下载PDF
礼制下移:陈淳礼学思想与实践 被引量:1
10
作者 李毅婷 《集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8年第1期13-20,共8页
在思想上,以祖述师说为基础,陈淳进一步延伸论证。其因应礼下庶人之潮流,以天命、人心论证士庶通行宗法伦理制度的合法性,主张行小宗之法;主张以诚祭祀鬼神,要求合礼的致祭者秉持诚敬之心,采用正礼祭祀合礼的祭祀对象。在定礼时,其对《... 在思想上,以祖述师说为基础,陈淳进一步延伸论证。其因应礼下庶人之潮流,以天命、人心论证士庶通行宗法伦理制度的合法性,主张行小宗之法;主张以诚祭祀鬼神,要求合礼的致祭者秉持诚敬之心,采用正礼祭祀合礼的祭祀对象。在定礼时,其对《朱子家礼》采取辩证的态度,同时参酌礼经、官礼及张栻之制。通过规范民间丧葬仪轨、地方吉礼等活动,陈淳将其礼学思想渗透至地方社会,对兴化、泉州、漳州三地礼制社会的形成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陈淳 礼制下移
下载PDF
从书画关联性角度试析陈淳的花鸟画风格 被引量:1
11
作者 李隽 《四川民族学院学报》 2014年第5期69-72,共4页
陈淳是明代重要的书画家,在融汇书法和绘画上都具有重要的桥梁作用。他书画出于吴门,而能青出于蓝,顺应自身天性,淡泊自知,将书法与绘画融通,以别具一格的书画面貌为时人所重。本文即是想从书法及绘画相关性的角度,来谈谈其绘画风格的... 陈淳是明代重要的书画家,在融汇书法和绘画上都具有重要的桥梁作用。他书画出于吴门,而能青出于蓝,顺应自身天性,淡泊自知,将书法与绘画融通,以别具一格的书画面貌为时人所重。本文即是想从书法及绘画相关性的角度,来谈谈其绘画风格的演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陈淳 花鸟画 书法 艺术相关性
下载PDF
陈淳早期思想进路之检讨 被引量:1
12
作者 张加才 《北方工业大学学报》 2000年第2期62-68,共7页
从朱子门人到朱子传人 ,是陈淳学行演进的历史和逻辑主线。本文从早年心路、临漳从学、书札问学三个阶段 ,围绕陈淳初次从学进行了比较全面的历史与逻辑的考察 。
关键词 陈淳 早期思想 学行演进
下载PDF
历代学者对陈淳思想评价简述
13
作者 叶明义 《闽台文化研究》 2023年第2期63-71,共9页
陈淳是朱子理学南传的最重要门人。历代学者在肯定陈淳的贡献时,逐步提升对陈淳的评价,主要呈现出三个阶段特征:第一,宋元时期是陈淳学术地位与社会评价的速升期,奠定了陈淳在朱子学派中的地位,开启了陈淳学术地位与社会评价的上升大门... 陈淳是朱子理学南传的最重要门人。历代学者在肯定陈淳的贡献时,逐步提升对陈淳的评价,主要呈现出三个阶段特征:第一,宋元时期是陈淳学术地位与社会评价的速升期,奠定了陈淳在朱子学派中的地位,开启了陈淳学术地位与社会评价的上升大门;第二,明代是陈淳学术地位与评价美誉度稳中有升期,扩大陈淳学术思想在士大夫中的接受度,并巩固陈淳在朱子学派中的历史地位;第三,清代是陈淳学术地位与评价的盖棺定论期,最终确定了陈淳在朱子学派中最重要的传人之一的地位。由此可见,历代对陈淳的评价呈现由普通及门弟子到最重要传人地位的变化规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陈淳 历代评价 逐步提高
下载PDF
陈淳理学问道旨趣变迁——以“下学上达”为中心的讨论 被引量:1
14
作者 李毅婷 《闽台文化研究》 2017年第1期55-68,共14页
入理学之门后,陈淳问道旨趣经历了由偏重上达功夫到融会下学上达功夫的变化。在其《自警诗》中,已初步显露出偏重穷理尽性上达功夫的倾向。临漳问学时,朱熹指出其缺乏一贯之道,告知颜子乐处在天地万物之间,并授以"根原"二字... 入理学之门后,陈淳问道旨趣经历了由偏重上达功夫到融会下学上达功夫的变化。在其《自警诗》中,已初步显露出偏重穷理尽性上达功夫的倾向。临漳问学时,朱熹指出其缺乏一贯之道,告知颜子乐处在天地万物之间,并授以"根原"二字。陈淳仅领悟到"根原"二字,未能领会另二者的含义,因而穷究根原。此后,其偏重上达天理之倾向日益加深,甚而有流入陆学、佛老之虞。庆元二年,其完成《与点说》,开始注意到下学功夫。然后其剥离下学上达,过于强调上达之意义,表现出认可天理脱离天地万物存在的倾向。庆元五年,经朱熹当头棒喝,陈淳终于领悟到天理即在天地万物间、下学上达乃一以贯之之道。此后,其融会贯通下学上达,思想日臻成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陈淳 与点 下学上达 一以贯之
下载PDF
论《宋元学案》对朱熹弟子的评价——以黄榦、辅广、陈淳、真德秀、魏了翁为例 被引量:1
15
作者 连凡 《闽江学院学报》 2017年第6期1-8,共8页
《宋元学案》编纂者明确了黄榦作为朱熹道统继承人的思想史地位,肯定其阐发和传播朱子学的贡献,批判了持门户之见的朱陆末流。编纂者基于学术传承不问社会地位的纯粹学术态度,肯定辅广传承朱子学的贡献,并依据魏了翁本人的记述纠正了前... 《宋元学案》编纂者明确了黄榦作为朱熹道统继承人的思想史地位,肯定其阐发和传播朱子学的贡献,批判了持门户之见的朱陆末流。编纂者基于学术传承不问社会地位的纯粹学术态度,肯定辅广传承朱子学的贡献,并依据魏了翁本人的记述纠正了前人关于其师承记载的失误,确定了魏了翁与辅广的讲友关系。编纂者肯定陈淳在本体论、人性论、道德观、工夫论、异端论等方面对师说的阐发,同时指出其不免持门户之见而挑起朱陆两派之争端。黄宗羲受明末清初回归先秦原典的经学思潮影响,一反成说将以经学为主的魏了翁的学术成就和地位置于以理学为主的真德秀之上,肯定了魏了翁不迷信朱熹权威的实事求是精神。全祖望进而基于史家立场对真德秀的人品提出了非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宋元学案》 黄榦 辅广 陈淳 真德秀 魏了翁
下载PDF
陈淳论“经权” 被引量:1
16
作者 岳天雷 《辽东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2年第3期113-117,共5页
陈淳的经权思想可归纳为三:在经权观上,他阐述了经权相对不相悖的辩证经权观,由此建构起权衡权变理论框架;在权中观上,论述了权衡权变以"得中"为原则,即权衡权变的适度性问题;在用权条件上,提出了"理明义精"是权衡... 陈淳的经权思想可归纳为三:在经权观上,他阐述了经权相对不相悖的辩证经权观,由此建构起权衡权变理论框架;在权中观上,论述了权衡权变以"得中"为原则,即权衡权变的适度性问题;在用权条件上,提出了"理明义精"是权衡权变主体的必备条件。陈淳的经权思想具有传承性、周延性和历史性等特征。他尽管没有其师朱熹那样博大精深,但在理学经权史上也占有一定的地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陈淳 经权观 权中观 用权条件
下载PDF
精微之教——陳淳學術與《四書大全》徴引内容考察
17
作者 陳逢源 《岭南学报》 CSSCI 2023年第1期197-218,共22页
陳淳,字安卿,號北溪,朱熹紹熙元年(1190)任漳州知府,陳淳入於門下,朱熹先指點“根原”,後又提醒“下學”,傳授達於性天的日用之學,道德既是日常中驗之有得的結果,也是於義理當中詳審分判得來,以道與學爲核心,道以顯學,學以入道,從而體... 陳淳,字安卿,號北溪,朱熹紹熙元年(1190)任漳州知府,陳淳入於門下,朱熹先指點“根原”,後又提醒“下學”,傳授達於性天的日用之學,道德既是日常中驗之有得的結果,也是於義理當中詳審分判得來,以道與學爲核心,道以顯學,學以入道,從而體現學術完整架構。朱熹與陸象山鵝湖之辯,朱熹採取含容兼取立場,陳淳則勇於與辯,同樣言“心”,陳淳依從朱學思考,“心”之所在,由根原而達於下學,理氣一貫。四書作爲朱學要籍乃是朱門共識,然而陳淳以《近思録》作爲四書楷梯,乃是重申朱熹學術承濂洛之淵源而達於洙泗之正學,四書意義於兹而顯,盡其精微之思,成爲《四書大全》援以印證朱學地位材料,轉爲彰顯朱注價值、深化工夫内涵,擴大性命之教的詮釋内容,對於朱學地位確立,饒有推進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陳淳 朱門 四書 近思録 四書大全
下载PDF
陈淳对朱子礼学思想的践行与奥义开显
18
作者 陈平 《莆田学院学报》 2023年第3期27-32,共6页
陈淳以“理”为形上基础,“礼”为实践准则,在躬行与推阐礼教的过程中开显朱子礼学之奥义。陈淳认为礼兼具修身与治世之用,因此他积极推动礼的教育与礼俗改革。他系统论证了“仁”“理”“礼”之间的相互关系,不仅从本体论的层面昭示了... 陈淳以“理”为形上基础,“礼”为实践准则,在躬行与推阐礼教的过程中开显朱子礼学之奥义。陈淳认为礼兼具修身与治世之用,因此他积极推动礼的教育与礼俗改革。他系统论证了“仁”“理”“礼”之间的相互关系,不仅从本体论的层面昭示了天理的实有性与实存性,还从工夫论的层面论证了躬行礼乐制度达成天理境界的可能性与现实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陈淳 朱子 下学上达
下载PDF
陈淳哲学知行论研究 被引量:1
19
作者 张加才 《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4年第4期23-28,共6页
知行问题是理学尤其是朱子学研究的重要课题之一,讨论的问题涉及知行关系、致知与涵养、致知与主敬等方面。作为朱子重要门人和传人的陈淳,在知行关系上继承和发扬了朱熹“知行相须”的观点,提出了致知力行“随时更迭,交进互发”的思想... 知行问题是理学尤其是朱子学研究的重要课题之一,讨论的问题涉及知行关系、致知与涵养、致知与主敬等方面。作为朱子重要门人和传人的陈淳,在知行关系上继承和发扬了朱熹“知行相须”的观点,提出了致知力行“随时更迭,交进互发”的思想,而对“知先行后”论有所修正,同时,对“行重于知”则以“以行为主,知行一事”作了新的概括和拓展。在主体修养上,陈淳把主敬仍看作是与致知力行相始终的修养的重要内容。陈淳还对凸现儒学工夫与境界的“下学上达”作出了新的探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陈淳 致知 力行 主敬 下学上达
下载PDF
陈淳论鬼神之妖怪
20
作者 张震宇 《闽台文化研究》 2023年第4期57-63,共7页
陈淳继承了朱子对鬼神妖怪的看法,他认为“妖”是客观的,是由于人未能遵循天理伦常,以致人死后“气”未能完全消散,所以产生“妖”;另一方面,他又认为“妖由人兴”,是人心念虑发动之后,“妖”才随之感召而来,“妖”的灵验和怪异与否取... 陈淳继承了朱子对鬼神妖怪的看法,他认为“妖”是客观的,是由于人未能遵循天理伦常,以致人死后“气”未能完全消散,所以产生“妖”;另一方面,他又认为“妖由人兴”,是人心念虑发动之后,“妖”才随之感召而来,“妖”的灵验和怪异与否取决于人心如何对待。陈淳对于妖怪鬼神的理性化论述对于破除当时迷信的社会风俗,扶正儒家教化有着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陈淳 妖怪 鬼神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