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小戴礼记》称名“礼记”考
1
作者 陶广学 《商丘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5年第4期70-73,共4页
"礼记"一词,原为《仪礼》之名,后为《仪礼》与大、小戴《礼记》等文献之共名,最终则成为《小戴礼记》之专名。"礼记"指称对象的演变,不仅体现出《小戴礼记》及其修撰者与《仪礼》有着密切的联系,还体现了《小戴礼... "礼记"一词,原为《仪礼》之名,后为《仪礼》与大、小戴《礼记》等文献之共名,最终则成为《小戴礼记》之专名。"礼记"指称对象的演变,不仅体现出《小戴礼记》及其修撰者与《仪礼》有着密切的联系,还体现了《小戴礼记》学术地位不断提高的历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礼记》 《仪礼》 《大戴礼记》 戴圣 郑玄
下载PDF
中国古代冠类首服的造型分类与文化内涵 被引量:1
2
作者 程晓英 贾玺增 《纺织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0期98-101,共4页
在综合古代文献和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对"冠"之词义进行了广义与狭义的界定,按照冠类首服的冠体大小、束发和佩戴方式的区别,将其分为单体式、分体式和复体式3种形态。并对中国古代冠类首服的名称内涵、造型特征和演变传承进行... 在综合古代文献和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对"冠"之词义进行了广义与狭义的界定,按照冠类首服的冠体大小、束发和佩戴方式的区别,将其分为单体式、分体式和复体式3种形态。并对中国古代冠类首服的名称内涵、造型特征和演变传承进行了整体梳理与概括。指出中国古代冠类首服的戴用,不仅与国家建制、社会习俗、个人道德修养有直接关联,还与戴用者的身份相关,人们可以通过冠的式样清楚地辨识佩戴者的社会地位。同时冠也是封建社会贵族男子成年后拥有一定社会权力和地位的标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首服 冠类首服 社会礼仪 社会等级
下载PDF
儒家学说与社会进步——美国的“东方化” 被引量:10
3
作者 安乐哲 《东方论坛(青岛大学学报)》 2006年第6期9-13,17,共6页
在东西方文化的共生共成中,西方的“东方化”过程将变得日益重要。对西方的自由主义与民主政治所面临的困境,中国儒家传统中含有许多与桑德尔所开药方相通的一致之处。儒家“礼”的学说并不意味着个人与社会的相互依存必然导致“无我”... 在东西方文化的共生共成中,西方的“东方化”过程将变得日益重要。对西方的自由主义与民主政治所面临的困境,中国儒家传统中含有许多与桑德尔所开药方相通的一致之处。儒家“礼”的学说并不意味着个人与社会的相互依存必然导致“无我”的结果。在美国,我们只能把我们脆弱的自由主义民主与儒家思想所提倡的更深厚的社群观念调和起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方化” 文化共生共成 “礼”的学说 社群关系
下载PDF
從出土文物看《儀禮》内容的時代 被引量:1
4
作者 葉國良 《人文中国学报》 2015年第1期79-95,共17页
經籍著作的時代,和其内容反映的時代並不一定等同,需要分别看待。《儀禮》一書,筆者基本上同意沈文倬的觀點,即書本陸續撰成於春秋末期及戰國時代,而所載内容大多屬於西周曾經實行的禮典。但包括沈氏在内的學者對這些禮典的存在時代,論... 經籍著作的時代,和其内容反映的時代並不一定等同,需要分别看待。《儀禮》一書,筆者基本上同意沈文倬的觀點,即書本陸續撰成於春秋末期及戰國時代,而所載内容大多屬於西周曾經實行的禮典。但包括沈氏在内的學者對這些禮典的存在時代,論證較爲簡略,所以《儀禮》内容反映的時代,有待從多方面來論定。本文認爲能够確定時代的出土文物也可以運用在《儀禮》某些儀節的研究上,但不能徑用二重證據法來討論。方法是:如果殷周時代出土的文物反映了某些禮儀,到戰國時代業已不用,而《儀禮》仍然記載,這便説明了《儀禮》某些儀節源自殷周,亦即保留了殷周的禮儀。如果戰國時代出土的文物反映了某些禮儀,爲春秋時代以前所無,而《儀禮》亦未採用,這便説明了《儀禮》某些儀節保留了春秋時代以前的禮儀。以上二者均屬默證,但可局部證明:《儀禮》儘管陸續寫定於戰國時代,其内容卻反映了較早期的禮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儀禮》 禮典 出土文物
下载PDF
大学生不可无“礼” 被引量:3
5
作者 李聪亮 《鸡西大学学报(综合版)》 2010年第4期17-19,共3页
中华民族是一个文明的民族,中国文化是一种讲礼的文化。中国古代的礼则起着培养共同的民族心理,凝聚人心的重要作用。礼作为维系、调节人与人之间相互关系的行为规范和道德法则,往往因其教育功能而最终反映一个人的文明素质、精神状态,... 中华民族是一个文明的民族,中国文化是一种讲礼的文化。中国古代的礼则起着培养共同的民族心理,凝聚人心的重要作用。礼作为维系、调节人与人之间相互关系的行为规范和道德法则,往往因其教育功能而最终反映一个人的文明素质、精神状态,也反映一个国家的整体素质和社会风貌。"礼"浸润在生活中很多不经意处。作为时代栋梁、承继先辈们物质文化遗产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大学生们就更应该知礼,懂礼,讲礼,让中华礼仪文化薪火相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学生 重要性
下载PDF
荀子《诗》学与先秦“诗传” 被引量:2
6
作者 刘毓庆 郭万金 《晋阳学刊》 北大核心 2007年第6期97-102,共6页
荀子是战国末传道兼传经之儒,其《诗》学与《毛诗》非属同一系统。他一方面阐释经典喻意,推进《诗》的经典权威化进程;另一方面又以《诗》证礼,推进礼的制度化进程。其通经致用的基本精神,为汉代今文学派开启了先河。荀子当撰有"诗... 荀子是战国末传道兼传经之儒,其《诗》学与《毛诗》非属同一系统。他一方面阐释经典喻意,推进《诗》的经典权威化进程;另一方面又以《诗》证礼,推进礼的制度化进程。其通经致用的基本精神,为汉代今文学派开启了先河。荀子当撰有"诗传",《荀子》中存有的两种"诗传"的迻录文字,披露了荀子"诗传"的基本形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荀子诗学 以诗证礼 诗传
下载PDF
《列子·周穆王》晚出《穆天子传》考论 被引量:2
7
作者 刘伏玲 《江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6期49-57,共9页
今本《列子·周穆王》与《穆天子传》重合部分在《穆天子传》未出土前未见于其他文献。张湛注《列子》时,《穆天子传》已在上层知识分子中流传近百年。《穆天子传》中的“田猎钓弋”虽然有一定的游乐性,主要目的是提供祭礼之用和粮... 今本《列子·周穆王》与《穆天子传》重合部分在《穆天子传》未出土前未见于其他文献。张湛注《列子》时,《穆天子传》已在上层知识分子中流传近百年。《穆天子传》中的“田猎钓弋”虽然有一定的游乐性,主要目的是提供祭礼之用和粮草补给。而文中“乐”多指外交、军礼等礼乐中的“音乐”,故《穆天子传》中的周穆王并非淫乐的帝王。《列子·周穆王》中西见王母事件的序次、地点有所改动是伪作者受当时流行观点而窜改的。通过梳理《穆天子传》在两晋的传播情况及张湛同时代人对《穆天子传》的接受情况来看,《列子·周穆王》晚出于《穆天子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列子》 《穆天子传》 周穆王 礼乐 张湛
下载PDF
礼乐及仁:孔子美学思想的发展 被引量:1
8
作者 王亚贤 《临沂师范学院学报》 2006年第1期107-109,共3页
孔子的美学概而言之就是礼乐美学。从美学角度研究礼乐,它的核心是美与善的关系。孔子在中国美学史上最早奠定了礼乐相亲、善美相成的基本美学原则,这一原则成为儒家美学的核心。孔子以克己复礼为己任,他所要复的礼即为周礼,其核心是宗... 孔子的美学概而言之就是礼乐美学。从美学角度研究礼乐,它的核心是美与善的关系。孔子在中国美学史上最早奠定了礼乐相亲、善美相成的基本美学原则,这一原则成为儒家美学的核心。孔子以克己复礼为己任,他所要复的礼即为周礼,其核心是宗法制,宗法制的核心是继承制。礼乐美学的最终目标是仁,仁即是美,美即是仁。孔子的礼乐美学思想中有许多内容是具有创造性的,为其后几千年中国的封建社会奠定了基本的美学原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美学
下载PDF
荀子礼乐美学中的交往论思想探析 被引量:2
9
作者 刘衍军 《重庆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8年第1期71-75,共5页
荀子从建构"群居和一"的交往共同体出发阐释其礼乐美学思想,礼、乐、诗作为共同体整合的文化资源而被其赋予"先王之道"的价值权威。情性的约束规范是荀子礼乐美学交往论内涵的中心话题,他倡导"情文具尽"... 荀子从建构"群居和一"的交往共同体出发阐释其礼乐美学思想,礼、乐、诗作为共同体整合的文化资源而被其赋予"先王之道"的价值权威。情性的约束规范是荀子礼乐美学交往论内涵的中心话题,他倡导"情文具尽"的交往,追求礼义与情性的平衡美和礼义所建构的秩序美。荀子深入阐释乐的交往和合审美内涵,强化"乐"对君子品格美的培养。《诗》承载着礼的价值观念和信仰体系,具有深刻的交往意义。荀子礼乐美学中的交往论思想具有明显的经世致用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荀子 礼乐美学 交往论 情性
下载PDF
儒家审美的基石——孔子人格美学思想述要 被引量:1
10
作者 李文秋 《青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8年第2期28-31,共4页
本文将孔子的美学思想集中概括为三个方面:其一,以"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等为内容的礼乐美学思想,体现了一种以"礼乐相亲"为审美原则的规范之美或秩序之美;其二,以"游于艺"、"尽美尽善"、&qu... 本文将孔子的美学思想集中概括为三个方面:其一,以"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等为内容的礼乐美学思想,体现了一种以"礼乐相亲"为审美原则的规范之美或秩序之美;其二,以"游于艺"、"尽美尽善"、"绘事后素"等为内容的艺术美学思想,在标明了对待艺术的态度——"游"之外,一方面体现了一种以"绘事后素"为审美追求的自然美倾爱,另一方面提出了一种以"善美相成"为审美标准的"和谐之美"诉求;其三,以"仁"为核心,以"文质彬彬"为审美理想的人格美学思想,生发出了一种以"文质协调"为审美法度的人格美水准。孔子的这些美学思想成为儒家审美的基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儒家审美 孔子美学 礼乐美学 艺术美学 人格美学
下载PDF
《白鹿原》中的礼法、乡约与治理转型 被引量:1
11
作者 蔡富强 罗婷玉 《民间法》 CSSCI 2017年第2期403-413,共11页
小说《白鹿原》是一部清末至20世纪七八十年代的民族变迁史,也是探索乡村治理的典型文学范本.宗族与礼法奠定了白鹿村的治理基础.族长白嘉轩是传统宗法文化的典型代表,其艺术形象鲜明地体现了传统乡村治理体系的优长与困局.《白鹿原》... 小说《白鹿原》是一部清末至20世纪七八十年代的民族变迁史,也是探索乡村治理的典型文学范本.宗族与礼法奠定了白鹿村的治理基础.族长白嘉轩是传统宗法文化的典型代表,其艺术形象鲜明地体现了传统乡村治理体系的优长与困局.《白鹿原》的《乡约》包括行为引导、过失警戒、礼俗维护等综合内容,堪称白鹿村道德准则法律化的“法典”,族长身兼行政与司法双重功能,祠堂是自治机构场所,《白鹿原》的故事展现了封建礼法走向现代法律的交缠.在新时代浪潮的冲击下,白鹿村乡约松弛,礼治废弃,有着时代转型,但也有了阵痛撕裂甚至流血悲剧.彻底背离《乡约》、摈弃传统的极端做法需要反思,传统乡村治理秩序与现代法治需要辩证融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鹿原》 乡约 宗法社会 礼法 乡村
原文传递
徐松《中兴礼书》及《中兴礼书续编》论略——南宋国家典礼及礼书编纂的珍贵资料 被引量:1
12
作者 李军 《辽东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6年第1期45-49,共5页
清代学者徐松曾从《永乐大典》中辑录了大量的稀见文献,其中关于宋代的《中兴礼书》及《中兴礼书续编》就是其中之一,但至今在学界则鲜有研究者。《中兴礼书》及《续编》,虽然在体制和内容方面无大的创新,但对于研究南宋的典礼、历史、... 清代学者徐松曾从《永乐大典》中辑录了大量的稀见文献,其中关于宋代的《中兴礼书》及《中兴礼书续编》就是其中之一,但至今在学界则鲜有研究者。《中兴礼书》及《续编》,虽然在体制和内容方面无大的创新,但对于研究南宋的典礼、历史、音乐、官窑等诸多方面,却具有极其重要的参考价值,需要学界不断去挖掘和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徐松 礼书 《中兴礼书》 南宋
下载PDF
先秦及西汉的礼法之争
13
作者 向达 《江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5年第1期42-45,共4页
作为一种统治原则的论争,晚清的礼法之争并不是孤立地存在于中国历史的,早在先秦及西汉时期就存在着类似的争论。一是封建制度酝酿与确立时期———春秋战国的儒法之争,一是封建制度调整与修正时期的西汉的盐铁会议。这两次礼法之争与... 作为一种统治原则的论争,晚清的礼法之争并不是孤立地存在于中国历史的,早在先秦及西汉时期就存在着类似的争论。一是封建制度酝酿与确立时期———春秋战国的儒法之争,一是封建制度调整与修正时期的西汉的盐铁会议。这两次礼法之争与清末的礼法之争存在着内在的联系,并同时构成了中国历史上的礼与法矛盾演译逻辑线索上的重要环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先秦 西汉 礼法之争
下载PDF
日本藩校的“乐”实践——以弘前藩校稽古馆为例 被引量:1
14
作者 武内惠美子 唐权 《音乐文化研究》 2018年第3期4-21,共18页
"乐"在儒学中是与"礼"并列、受到同样尊崇的领域。尽管如此,"乐"的内容却十分模糊,因为没有具体的乐曲及演奏方法的记录,自古以来一直存有争论。在江户时代的日本,儒学在武士阶层中急速发展,尊重"乐... "乐"在儒学中是与"礼"并列、受到同样尊崇的领域。尽管如此,"乐"的内容却十分模糊,因为没有具体的乐曲及演奏方法的记录,自古以来一直存有争论。在江户时代的日本,儒学在武士阶层中急速发展,尊重"乐"被视作当然,同时在思想方面也出现了各种各样的议论。但是,"乐"并非只是单纯的思想话语,同时也应该是可以实际演奏的音乐。那么,在近代武家社会发展起来的儒学对于"乐"的实践究竟如何看待?同时又是怎样实际操作的呢?本文聚焦于各藩设置的武士教育机关即藩校,分析"乐"在那里受到的待遇,以弘前藩校稽古馆为例,考察的目的在于厘清近世以来"乐"的思想背景、实践以及围绕"乐"的文化状况展开论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藩校 昌平坂学问所 弘前藩 释奠
下载PDF
论荀子思想与奥林匹克思想的契合
15
作者 宋丽维 梁同福 《浙江体育科学》 2004年第5期25-28,共4页
奥林匹克主义具有开放性,推崇兼容并包和公正和平。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它需要以人文哲学为指导,来实现友谊、团结和公平精神的协调一致。中国文化博大精深,包涵了丰富的人文精神,奥林匹克针对自身所面临的人文危机,需要从中国传统文化... 奥林匹克主义具有开放性,推崇兼容并包和公正和平。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它需要以人文哲学为指导,来实现友谊、团结和公平精神的协调一致。中国文化博大精深,包涵了丰富的人文精神,奥林匹克针对自身所面临的人文危机,需要从中国传统文化中汲取养分,来丰富发展自身。荀子思想虽经历了二千多年,至今仍有较高的价值。其中的人定胜天的信仰,人当自救的观点以及进取人生的风格,对解决当今的社会问题有一定的指导意义。因此用荀子的思想对奥林匹克运动出现的人文危机进行分析、解释,以促进奥林匹克运动与中国文化的融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荀子 奥林匹克 天人关系 人性 礼和法
下载PDF
读斯文,悟其道——詹子庆教授《古史拾零》读后
16
作者 钱宗范 《古籍整理研究学刊》 2006年第6期94-95,共2页
本文向读者推荐詹子庆教授的新著《古史拾零》,对此书的内容和学术价值做了评介。
关键词 《古史拾零》 中国早期文明 札书礼学
下载PDF
祥林嫂与翁莲形象之比较
17
作者 高慧平 《长治学院学报》 2006年第4期30-31,共2页
祥林嫂和翁莲分别是鲁迅与郁达夫小说中着力塑造的艺术形象,是同时代的两位农村劳动妇女。她们都有着一段不幸的婚姻,都有着丧夫的历史,都背着克夫的罪名。由于两位女子的贞节观不同,作者对她们所寄予的主题也不同,所以祥林嫂死在封建... 祥林嫂和翁莲分别是鲁迅与郁达夫小说中着力塑造的艺术形象,是同时代的两位农村劳动妇女。她们都有着一段不幸的婚姻,都有着丧夫的历史,都背着克夫的罪名。由于两位女子的贞节观不同,作者对她们所寄予的主题也不同,所以祥林嫂死在封建礼教的迫害之下,翁莲获得了“迟桂花”式的爱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祥林嫂 翁莲 《迟桂花》
下载PDF
论春秋时期孔子不为列国所用的原因
18
作者 汤湘 《同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4年第3期45-49,共5页
孔子一生有志于仕途 ,希望以此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 ,但他的学说在春秋时代并未真正获得各诸侯国执政者的赏识 ,主要原因有二 :其一 ,尽管孔子是以“仁”作为其学说的核心 ,但他好周礼 ,把“礼”视为“仁”的外在表现形式 ,欲以“礼”规... 孔子一生有志于仕途 ,希望以此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 ,但他的学说在春秋时代并未真正获得各诸侯国执政者的赏识 ,主要原因有二 :其一 ,尽管孔子是以“仁”作为其学说的核心 ,但他好周礼 ,把“礼”视为“仁”的外在表现形式 ,欲以“礼”规范“仁” ,并以“复礼”作为其政治纲领 ,不合时宜 ;其二 ,孔子迂阔、直傲、不苟且的性情虽然难能可贵 ,但却使自己显得更象个狷者、狂者 ,而不适合从政 ,他既不愿降志辱身以求进取 ,被排除在官场之外 ,实乃必然之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孔子 复兴周礼 不合时宜 迂阔 直傲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