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91篇文章
< 1 2 5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中国2000-2010年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和死亡原因分析 被引量:118
1
作者 冯江 袁秀琴 +4 位作者 朱军 李小洪 缪蕾 何春花 王艳萍 《中华流行病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6期558-561,共4页
目的评估2000--2010年中国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U5MR)及主要死因别死亡率的变化,评价实现《中国儿童发展纲要(2001--2010年)》(纲要)目标的进展。方法采用全国5岁以下儿童死亡监测网收集的2000--2010年以人群为基础的监测资料,计... 目的评估2000--2010年中国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U5MR)及主要死因别死亡率的变化,评价实现《中国儿童发展纲要(2001--2010年)》(纲要)目标的进展。方法采用全国5岁以下儿童死亡监测网收集的2000--2010年以人群为基础的监测资料,计算不同地区的婴儿死亡率(IMR)、U5MR及其主要死因别死亡率。结果2010年全国IMR和U5MR较2000年分别下降59.3%和58.7%,城市IMR和U5MR分别下降50.8%和47.1%,农村IMR和U5MR分别下降56.5%和56.0%。与2000年相比,2010年全国5岁以下儿童主要疾病的死因别死亡率均有下降,但城乡下降程度不同。位于前五位的死因是早产或低出生体重、肺炎、出生窒息、先天性心脏病和意外窒息,城乡儿童主要疾病顺位不完全相同。2010年农村IMR和U5MR均是城市的2.8倍,中、西部地区的IMR分别是东部的1.5倍和2.3倍,U5MR分别是东部的1.5倍和2.2倍。结论2000--2010年全国IMR、U5MR及主要死因别死亡率有明显下降趋势,且实现了纲要中提出的目标,但缩小地区和人群差异是今后促进儿童健康面临的重大挑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儿童死亡率 死亡原因
原文传递
上海市20年剖宫产产妇死亡原因分析 被引量:77
2
作者 朱丽萍 周冰华 +3 位作者 秦敏 许厚琴 秦张艳 华嘉增 《中华妇产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3期153-156,共4页
目的 了解剖宫产产妇死亡原因及剖宫产潜在危险性 ,以降低剖宫产产妇死亡率。方法 对上海市 1978~ 1997年间剖宫产产妇死亡病例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1) 1978~ 1987年的剖宫产率为 15 .5 5 % (2 5 815 8/ 16 5 9892 ) ,显著... 目的 了解剖宫产产妇死亡原因及剖宫产潜在危险性 ,以降低剖宫产产妇死亡率。方法 对上海市 1978~ 1997年间剖宫产产妇死亡病例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1) 1978~ 1987年的剖宫产率为 15 .5 5 % (2 5 815 8/ 16 5 9892 ) ,显著低于 1988~ 1997年的 2 9.39% (36 5 376 / 12 43337) ,两者比较 ,差异有极显著性 (P <0 .0 1)。(2 ) 2 0年间产妇死亡 430例 ,其中剖宫产产妇死亡 15 0例 ,占全部死亡产妇的 34 .88%。 (3)剖宫产产妇的死亡率为 2 4.0 5 / 10万 (15 0 / 6 2 35 34 ) ,显著高于阴道产产妇的 12 .2 8/ 10万 (2 80 / 2 2 796 95 )的死亡率 ,两者相比 ,差异有极显著性 (P <0 .0 1)。当剖宫产率大于30 .0 0 %时 ,剖宫产产妇死亡相对危险性上升。 (4)剖宫产产妇死亡原因依次为妊娠高血压综合征 (妊高征 )、心脏病、栓塞 (肺栓塞及羊水栓塞 )、产科出血、肝脏疾病和产褥感染。 (5 )前、后 10年因妊高征死亡的产妇中 ,其剖宫产与阴道产相对危险性有显著降低。 (6 ) 15 0例剖宫产产妇死亡病例中 ,与剖宫产直接相关的死亡有 43例 (2 8.6 7% ) ,其中栓塞最多 ,其次为产科出血、产褥感染及麻醉意外。结论 加强对妊高征、妊娠合并心脏病和栓塞的防治 ,正确掌握剖宫产指征 ,提高手术质量 ,重视术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剖宫产术 产妇死亡率 死亡原因
原文传递
2002~2009年中国大陆城乡居民死因分析 被引量:54
3
作者 刘佳 蔡亚平 《中国卫生统计》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510-513,共4页
目的分析比较中国大陆城乡居民死亡水平及死因分布的特点和变化趋势。方法采用描述流行病学方法对2002~2009年卫生统计资料进行比较分析。结果 2002~2009年中国大陆城乡居民粗死亡率分别为504.01/10万~620.32/10万和512.62/10万~655... 目的分析比较中国大陆城乡居民死亡水平及死因分布的特点和变化趋势。方法采用描述流行病学方法对2002~2009年卫生统计资料进行比较分析。结果 2002~2009年中国大陆城乡居民粗死亡率分别为504.01/10万~620.32/10万和512.62/10万~655.98/10万,标化死亡率分别为371.56/10万~501.59/10万和371.53/10万~517.48/10万,呈下降趋势,且城乡均男性高于女性。城乡居民前五位死因均为恶性肿瘤、心脏病、脑血管病、呼吸系统疾病、损伤和中毒等。机动车辆交通事故和病毒性肝炎的死亡率及构成比显著上升。结论近年来我国医疗卫生工作成效显著,但仍面临非传染性疾病与传染病的双重挑战;除传统的健康"三大杀手"外,机动车辆交通事故和病毒性肝炎应引起高度重视;乡村医疗卫生、疾病防治工作应作为今后我国医疗卫生工作的重中之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死因 死亡率 分布 趋势
下载PDF
老年糖尿病住院患者病死率及死因分析 被引量:45
4
作者 杨华章 赵淑媛 +2 位作者 邝建 陈亮 崔炎棠 《中华老年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3期194-196,共3页
目的 了解老年糖尿病住院患者病死率及主要死亡原因。 方法 回顾和总结 1992至 1999年间的住院患者中 ,老年糖尿病患者住院情况及 2 48例死亡病例的死亡时间和原因 ,并与非老年糖尿病患者比较。 结果  8年中 ,老年糖尿病患者占糖... 目的 了解老年糖尿病住院患者病死率及主要死亡原因。 方法 回顾和总结 1992至 1999年间的住院患者中 ,老年糖尿病患者住院情况及 2 48例死亡病例的死亡时间和原因 ,并与非老年糖尿病患者比较。 结果  8年中 ,老年糖尿病患者占糖尿病住院患者的比例呈显著增加趋势(1992~ 1995年为 5 6 93% ,1996~ 1999年为 6 7 6 3% ,P <0 0 0 1) ;老年糖尿病死亡病例占所有糖尿病死亡病例的 85 8% ;老年糖尿病患者病死率 (7 8% )明显高于非老年糖尿病患者 (2 3% ,P <0 0 0 1) ,并随年龄增加而显著上升 (6 0~ 6 9岁组 4 72 % ,70~ 79岁组 11 34 % ,80岁以上组 2 3 6 0 % ,P <0 0 0 1) ,男性病死率 (9 6 1% )显著高于女性 (5 82 % ,P <0 0 0 1) ;老年糖尿病患者前 5位死因顺序是 :心血管疾病、脑血管疾病、伴发肿瘤、糖尿病肾病、感染 ;死于心、脑、肾疾病的病例中 ,76 6 %伴高血压。 结论 老年糖尿病患者病死率随年龄增长而增高 ;男性显著高于女性 ;心、脑、肾并发症是其最重要的死亡原因 ;高血压是其主要危险因素。严格控制高血糖的同时早期控制血压 ,对防治糖尿病并发症和降低病死率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糖尿病 死亡原因 病死率 住院患者 老年人
原文传递
老年居民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的影响因素和死因分析 被引量:35
5
作者 徐静远 邵勇 +3 位作者 鲁晓岚 邓江 李小玲 史海涛 《中华肝脏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204-209,共6页
目的了解老年人群非酒精性脂肪肝(NAFLD)的检出率、危险因素和独立危险因素,以及死亡原因;分析NAFLD患者代谢综合征(MS)与死亡的关系,为老年人群NAFLD的预防和控制提供依据。方法以2016年江苏省昆山市某镇当地户口60岁以上老年人群7 61... 目的了解老年人群非酒精性脂肪肝(NAFLD)的检出率、危险因素和独立危险因素,以及死亡原因;分析NAFLD患者代谢综合征(MS)与死亡的关系,为老年人群NAFLD的预防和控制提供依据。方法以2016年江苏省昆山市某镇当地户口60岁以上老年人群7 619人为研究对象,分析NAFLD患者的发病率、影响因素及死亡原因,以及NAFLD患者合并MS与死亡的关系。根据资料不同采用H检验、方差分析、t检验、χ^2检验或logistic回归分析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2016年江苏省昆山市某镇60岁以上老人NAFLD患病率为14.10%(1 074/7 619),女性患病率显著高于男性(P<0.05);当体质量指数(BMI)<32 kg/m^2时,NAFLD的患病率随着BMI指数的升高而升高,在BMI为18.5~23.9 kg/m^2、24.0~27.9 kg/m^2、>32.0 kg/m^2时,女性患病率显著高于男性(P<0.05),而在BMI<18.5 kg/m^2及BMI为28~31.9 kg/m^2时,男性和女性的患病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随着年龄的增长,BMI逐渐下降(P<0.05),同时NAFLD的发病率也呈现下降趋势(P<0.05);性别(OR=0.616)、年龄(OR=0.970)、腰围(OR=1.065)、甘油三酯(OR=1.162)、BMI(OR=1.238)、舒张压(OR=1.012)为NAFLD的独立危险因素(P<0.01)。NAFLD合并3种及4种MS的概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随访期间研究对象的病死率为1.94%,NAFLD组为2.23%,对照组为1.89%;NAFLD组死亡人群的平均寿命为75.58岁,对照组78.68岁;所有NAFLD组的死亡者均合并MS,且70.83%合并3种及以上MS;NAFLD组的首要死亡原因为肿瘤(37.5%),其次为心血管意外(16.67%),直接死因为MS者3例。结论被调查人群NAFLD患病率较低,可能与当地老人饮食偏素、劳动强度较大有关,以肥胖、糖尿病为代表的MS紊乱与NAFLD的发病密切相关,其中肥胖为当地60岁以上老年人群NAFLD发病的最重要危险因素,控制体质量应作为预防和控制老年人群NAFLD最重要的手段。然而对正常BMI的人群,也不应忽视NAFLD的风险,尤其是老年女性。NAFLD可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脂肪肝 非酒精性 老年居民 死亡原因 代谢综合征 危险因素
原文传递
2012年四川省居民主要死因去死因期望寿命和减寿分析 被引量:34
6
作者 邓颖 胥馨尹 +1 位作者 季奎 何君 《预防医学情报杂志》 CAS 2014年第8期607-612,共6页
目的分析各类死因对四川省居民期望寿命的影响,为政府就提高期望寿命、促进居民健康制定措施提供依据。方法采用DeathReg2005软件收集、整理2012年四川省居民死因监测数据,采用Excell软件、SPSS软件编制蒋氏简略寿命表、去死因寿命表,... 目的分析各类死因对四川省居民期望寿命的影响,为政府就提高期望寿命、促进居民健康制定措施提供依据。方法采用DeathReg2005软件收集、整理2012年四川省居民死因监测数据,采用Excell软件、SPSS软件编制蒋氏简略寿命表、去死因寿命表,计算粗死亡率、标化死亡率、平均期望寿命、去死因期望寿命、潜在减寿年数、减寿率等。结果 2012年四川省居民粗死亡率621.78/10万,标化死亡率621.49/10万,平均期望寿命校正值75.22岁;去死因期望寿命分析显示循环系统疾病、呼吸系统疾病、肿瘤、损伤和中毒、消化系统疾病所致期望寿命损失年居前5位,去掉该死因,分别可增加4.51年、3.42年、3.34年、1.13年、0.39年。去单病种死因期望寿命分析,增值前5位为恶性肿瘤、脑血管病、慢性下呼吸道疾病、心脏病、机动车辆交通事故。潜在寿命分析,减寿率顺位为肿瘤、损伤和中毒、循环系统疾病、呼吸系统疾病、消化系统疾病,其导致每千人寿命缩短的人年数分别为18.67人年、12.21人年、10.35人年、5.44人年、2.55人年。不同性别和城市与农村间各类分析顺位略有差异。结论四川省居民期望寿命的提高需要加强对肿瘤、心脑血管疾病、呼吸道疾病及意外伤害等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预防和控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死亡率 死因顺位 期望寿命 去死因期望寿命 潜在减寿年数
原文传递
安徽省2013年居民死因分析 被引量:33
7
作者 贺琴 陈叶纪 +3 位作者 戴丹 徐伟 邢秀雅 刘志荣 《中华流行病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9期976-982,共7页
目的分析安徽省居民死因,为制定疾病防控策略提供依据。方法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按安徽省地理特征分片区对2013年安徽省国家疾病监测点(DSPs)常住人口多死因监测资料进行分析。结果2013年安徽省及各片区人口均呈老年型,老龄化... 目的分析安徽省居民死因,为制定疾病防控策略提供依据。方法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按安徽省地理特征分片区对2013年安徽省国家疾病监测点(DSPs)常住人口多死因监测资料进行分析。结果2013年安徽省及各片区人口均呈老年型,老龄化程度为江淮〉皖南〉淮北。居民死亡率为627.10/10万。疾病死亡率存在片区、性别、年龄差异。总死亡率及慢性病、伤害死亡率均为淮北〉江淮〉皖南;感染类疾病死亡率在不同片区间差异较小。无论片区和病种,男性死亡率普遍高于女性。从年龄看,慢性病死亡率在〉45岁人群较高,尤其65~84岁人群;伤害死亡率在15-岁和45-岁组人群中较高;感染类疾病呈现“两头高,中间低”的特点;不明原因疾病死亡多见于〉65岁人群。居民前5位死因依次为脑血管病、恶性肿瘤、心脏病、呼吸系统疾病和伤害。无论性别或片区,主要死因均相近,仅顺位略有不同。不同年龄组人群主要死因不同,在不同片区相同年龄组人群主要死因大致相同,0~岁组主要死因为围生期疾病和先天异常;1~14岁者主要死因为伤害、围生期疾病和先天异常;15~44岁人群主要死因均为伤害和恶性肿瘤;45—64岁人群主要死因为恶性肿瘤、伤害、脑血管病和心脏病;65~岁者主要死因为脑血管病、恶性肿瘤、心脏病和呼吸系统疾病;≥85岁者主要死因为心脏病、脑血管病、呼吸系统疾病和恶性肿瘤。结论脑血管病、恶性肿瘤和伤害是安徽省居民的主要死因。慢病防控工作应重点关注≥45岁人群脑血管病、恶性肿瘤和心脏病等疾病防控;15~44岁人群是伤害防控重点人群;淮北片区是安徽省疾病预防和控制工作关注的重点地区,尤其慢性病及伤害防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死因 监测
原文传递
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死亡原因及其相关因素分析 被引量:26
8
作者 高爱芹 邹作君 +2 位作者 李垟 隋小妮 林春华 《中国血液净化》 2009年第9期486-489,共4页
目的探讨维持性血液透析(MHD)患者死亡原因及相关因素。方法对2000年1月~2008年1月在青岛大学医院附属市立医院血液净化中心行MHD3个月以上的306例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死亡71例,其他原因退出治疗101例,统计截止期在透析患者134例... 目的探讨维持性血液透析(MHD)患者死亡原因及相关因素。方法对2000年1月~2008年1月在青岛大学医院附属市立医院血液净化中心行MHD3个月以上的306例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死亡71例,其他原因退出治疗101例,统计截止期在透析患者134例。对同期进入透析的死亡和在透析患者的年龄、性别、原发病、透析前后血压、透析间期体重增长率、透析前血肌酐(Scr.PHD)以及尿素清除指数(Kt/V)、血红蛋白(HGB)、红细胞压积(Hct)、白蛋白(ALB)、总胆固醇(CHO)、三酰甘油(TG)、钙(Ca)、磷(P)、甲状旁腺激素(PTH)等相关参数进行比较,并进行死亡危险因素的相关分析。结果死亡原因:心血管病25例(35.21%),脑血管病23例(32.39%),全身衰竭8例(11.27%),严重感染8例(11.27%),恶性肿瘤6例(8.45%)。死亡组平均年龄大(P<0.01),HGB、Hct、ALB、Kt/V、Scr.PHD、PTH均低于在透析组(P<0.001或P<0.05),CHO高于在透析组(P<0.01)。结论心、脑血管病、全身衰竭和严重感染是MHD患者常见的死亡原因,高龄、贫血、低蛋白血症、高胆固醇血症、低Kt/V及透析前血肌酐水平低是MHD患者死亡的重要危险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慢性肾衰竭 血液透析 死亡原因
下载PDF
终末期肾病新入血液透析患者3个月内死亡危险因素分析 被引量:23
9
作者 程梁英 付平 周莉 《临床肾脏病杂志》 2019年第8期598-604,共7页
目的分析终末期肾病(ESRD)新入血液透析患者3个月内死亡的原因,探讨影响血液透析患者3个月内生存的相关危险因素,为提高血液透析患者3个月内生存率提供研究思路。方法纳入2010年1月1日至2013年12月31日期间四川大学华西医院肾脏科所有E... 目的分析终末期肾病(ESRD)新入血液透析患者3个月内死亡的原因,探讨影响血液透析患者3个月内生存的相关危险因素,为提高血液透析患者3个月内生存率提供研究思路。方法纳入2010年1月1日至2013年12月31日期间四川大学华西医院肾脏科所有ESRD新入血液透析患者,随访至2017年3月1日,将所有进入透析后3个月内死亡的患者作为研究组,将所有存活大于3个月患者作为对照组。比较两组患者进入透析时基本情况、实验室检查等,采用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相关危险因素。结果纳入研究的ESRD新入血液透析患者1 268例,随访期死亡438例,基础疾病主要为:慢性肾小球肾炎(50.47%)、糖尿病(23.03%)、高血压病(9.31%)。新入患者死亡高峰在进入透析3个月内出现,共155例,占所有死亡患者的35.4%。3个月内死亡患者基础疾病主要为:糖尿病(32.26%)、慢性肾小球肾炎(23.23%),高血压病(15.48%)。Logistic分析提示进入透析时查尔森合并症指数(Charlson comorbidity index)较高、基础疾病为糖尿病、中性粒细胞比率升高、病程中曾接受连续性血液净化(CRRT)治疗比例更高、红细胞分布宽度增高是新入血液透析患者3月内死亡的危险因素;较高的血清白蛋白与高密度脂蛋白是保护性因素。研究人群中基础疾病为糖尿病患者292例,3月内死亡50例(17.1%),存活超过3个月的242例(82.9%)。Logistic分析提示病程中曾接受CRRT治疗、更高的查尔森合并症指数、中性粒细胞比率更高是基础疾病为糖尿病患者3个月内死亡的危险因素。结论 ESRD新入血液透析患者在开始3个月内死亡风险较高。积极治疗患者的合并症、改善患者低蛋白状况可能有助于提高患者早期生存率。糖尿病是ESRD患者常见原发病因和死亡危险因素之一,值得关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终末期肾病 血液透析 早期死亡 危险因素
下载PDF
2226例老年住院患者死亡原因分析 被引量:20
10
作者 贺美林 彭传薇 《中国病案》 2009年第12期44-44,43,共2页
目的探讨2226例老年住院患者死亡原因及变化规律,为防病治病提供有效信息依据,达到降低老年人发病率及病死率。方法收集9年期间老年住院死亡病例2226份,按国际疾病分类编码,以出院主要诊断进行统计汇总。结果男性明显多于女性,死因构成... 目的探讨2226例老年住院患者死亡原因及变化规律,为防病治病提供有效信息依据,达到降低老年人发病率及病死率。方法收集9年期间老年住院死亡病例2226份,按国际疾病分类编码,以出院主要诊断进行统计汇总。结果男性明显多于女性,死因构成前三位分别是肿瘤、循环系统、呼吸系统疾病,占死亡人数的77.72%。结论加强老年人常见病和多发病的防治工作,减少老年患者发病率和病死率应引起医疗卫生机构重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老年住院患者 死亡原因 死因分析
原文传递
1989-2010年云南省德宏州艾滋病病毒感染者死因分析 被引量:20
11
作者 段松 韩晶 +13 位作者 杨跃诚 项丽芬 叶润华 龚渝蓉 杨世江 杨忠桔 韩文香 杨建华 曹东冬 李维美 李洋 唐仁海 吴尊友 何纳 《中华流行病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9期896-901,共6页
目的了解1989—2010年云南省德宏州艾滋病病毒感染者/艾滋病患者(HIWAIDS)20年病死率及死因变化。方法在“艾滋病综合防治数据信息管理系统”中,下载1989—2010年的历史卡片,对相关数据进行调查核实和统计分析。结果1989--2010年... 目的了解1989—2010年云南省德宏州艾滋病病毒感染者/艾滋病患者(HIWAIDS)20年病死率及死因变化。方法在“艾滋病综合防治数据信息管理系统”中,下载1989—2010年的历史卡片,对相关数据进行调查核实和统计分析。结果1989--2010年共报告现住址及户籍地为德宏州的HIV/AIDS13493例,其中HIV8569例,死亡2036例;AIDS4924例,死亡2251例。少数病例已存活达15—20年。2004年以前报告的发病病例中,死亡病例数高于存活病例数,而此后历年报告的发病病例中,存活病例数则高于死亡病例数。HIV/AIDS当年发病当年死亡的病例数占当年发病总病例数的比例在1989--2010年的20年间则表现出由低到高再到低的变化趋势,其中2001--2003年该比例均高于10.0%,2003年达到最高的18.9%,此后逐年稳步下降,2010年该比例为5.8%;而年初存活当年死亡的比例则自2007年起逐年下降。HIV/AIDS死亡病例中,因艾滋病而死亡的比例逐年上升而因吸毒过量而死亡的比例下降,其中,曾接受过CD4+T淋巴细胞计数检测和抗病毒治疗的比例也逐年上升,至2010年时分别达到89.9%和25.5%。结论德宏州HIV/AIDS病死率近年来呈下降趋势,扩大CD4+T淋巴细胞计数检测和抗病毒治疗、降低病死率仍是今后一个时期艾滋病防治工作重点。农村地区应加强AIDS死因监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艾滋病 病死率 死因
原文传递
流动人口中的围产儿死亡分析 被引量:17
12
作者 徐美好 梁敬棠 林艳梅 《中国妇幼保健》 CAS 2004年第1期61-62,共2页
目的 :探讨流动人口中围产儿的死亡水平及其主要原因。方法 :采用流行病学前瞻性研究方法 ,对 1998~ 2 0 0 2年流动人口中围产儿死亡情况进行分析。结果 :流动人口和常住人口中围产儿死亡差异显著 ,流动人口中围产儿死亡的相对危险性高... 目的 :探讨流动人口中围产儿的死亡水平及其主要原因。方法 :采用流行病学前瞻性研究方法 ,对 1998~ 2 0 0 2年流动人口中围产儿死亡情况进行分析。结果 :流动人口和常住人口中围产儿死亡差异显著 ,流动人口中围产儿死亡的相对危险性高达 8.6倍。流动人口中围产儿死亡的孕期保健覆盖率低。流动人口中围产儿死亡原因主要是死胎原因不明、畸形、胎盘因素、脐带因素、窒息等。结论 :制定并采取相应政策 ,加强流动人口的孕期保健和健康教育 ,并制止非法接生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流动人口 围产儿死亡 死亡原因 孕期保健
下载PDF
北京市海淀区围产儿死亡特征与干预措施探讨 被引量:18
13
作者 胡美娜 张颖 《中国妇幼健康研究》 2017年第1期29-31,共3页
目的分析北京市海淀区近5年的围产儿死亡现状及原因,探讨有效的干预措施,以降低围产儿死亡率。方法对海淀区2011至2015年所有助产机构上报的围产儿死亡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海淀区2011至015年围产儿死亡率平均为4.73‰,处于较低水... 目的分析北京市海淀区近5年的围产儿死亡现状及原因,探讨有效的干预措施,以降低围产儿死亡率。方法对海淀区2011至2015年所有助产机构上报的围产儿死亡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海淀区2011至015年围产儿死亡率平均为4.73‰,处于较低水平。近5年围产儿死亡率总体呈下降趋势(χ2趋势=10.92,P<0.05),外地人口围产儿死亡率高于本市,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χ2=34.76,P<0.01)。出生缺陷是死胎的首位原因,占26.22%;其次是妊娠合并症及并发症,占25.04%;第三位原因是诊断不明,占19.11%。早期新生儿死亡的前三位原因依次为早产及低出生体重(43.30%)、出生缺陷(21.36%)、新生儿窒息(19.37%)。结论海淀区围产儿死亡率已达到发达国家水平,积极做好出生缺陷的防控,加强高危妊娠和流动人口孕产妇的管理,预防早产及提高早产儿存活率是进一步降低围产儿死亡率的关键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围产儿死亡率 死亡原因 出生缺陷 干预措施
下载PDF
湖南省2013年5岁以下儿童死亡情况分析 被引量:17
14
作者 李楠 秦家碧 杨芳 《中南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287-294,共8页
目的:分析湖南省2013年5岁以下儿童主要死亡原因及其死亡的基本特征,为减少儿童死亡、保护儿童健康,制定儿童生存、发展、保护战略措施提供依据。方法:对湖南省各市州2013年5 747例5岁以下儿童死亡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采用描述性统计的... 目的:分析湖南省2013年5岁以下儿童主要死亡原因及其死亡的基本特征,为减少儿童死亡、保护儿童健康,制定儿童生存、发展、保护战略措施提供依据。方法:对湖南省各市州2013年5 747例5岁以下儿童死亡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采用描述性统计的方法分析湖南省5岁以下儿童的死因构成及死亡的特征,应用卡方检验分析湖南省各市州2013年5岁以下儿童死亡情况的差异。结果:1)2013年湖南省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under-5 mortality rate,U5MR)为7.00‰;2)线性趋势卡方检验表明2002至2013年近10年内湖南省U5MR均呈下降趋势(均P<0.05);3)2013年湖南省5岁以下儿童死亡原因中溺水所占比重最大,为13.35%,其次是先天性心脏病、早产或低出生体质量、肺炎及意外窒息,所占比重依次为12.65%,11.66%,10.82%和8.13%;4)卡方检验表明:2013年湖南省各市州U5MR存在差异(χ2=163.185,P<0.05)。结论:2013年湖南省U5MR较之前明显下降;2013年各市州U5MR存在差异;2013年湖南省城市与农村的U5MR也存在差异;2013年湖南省5岁以下儿童死亡原因中溺水所占比重最大,肺炎所占比重是第4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5岁以下儿童 死亡率 死因 湖南省
下载PDF
高龄慢肾衰患者维持性血透死因分析及对策 被引量:16
15
作者 黄四邑 黄华 +4 位作者 肖文豪 吕路 管红斌 黄培华 桓文穆 《中华全科医学》 2008年第12期1218-1219,共2页
目的对慢性肾功能衰竭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死亡原因进行回顾性分析,探讨其风险因素及预防。方法随机选择我院接受维持性血液透析1月以上死亡的慢肾衰患者41例及30例在院接受维持性血透患者为对照进行分析。结果心脏原因死亡18例,脑血管... 目的对慢性肾功能衰竭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死亡原因进行回顾性分析,探讨其风险因素及预防。方法随机选择我院接受维持性血液透析1月以上死亡的慢肾衰患者41例及30例在院接受维持性血透患者为对照进行分析。结果心脏原因死亡18例,脑血管意外死亡8例,感染死亡12例,死亡组患者平均年龄高于对照组(P<0.001),平均血透时间短于对照组,血透期间体重增长率高于对照组,血清白蛋白浓度及红细胞压积低于对照组,因感染而死亡的患者血清白蛋白浓度及红细胞压积低于死亡组(P<0.001)。结论实验中心脏原因、肺部感染、脑血管意外为慢肾衰维持性血透患者最主要死亡原因,高龄、高血压、低蛋白血症、严重贫血和左心室肥厚是尿毒症患者维持性血透死亡的重要危险因素,积极控制透析患者的高血压、贫血、钙磷代谢及营养支持治疗,可提高患者生存率及生活质量,达到临床预防的目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维持性血液透析 慢性肾功能衰竭 死亡原因
下载PDF
Trends in the major causes of death in China, 1982-2010 被引量:14
16
作者 Lian Zuping Xie Youke +2 位作者 Lu Yunxin Huang Dingping Shi Huanzhong 《Chinese Medical Journal》 SCIE CAS CSCD 2014年第4期777-781,共5页
Since the introduction of a series of reform and open policies in its economic system in 1976,China has been in a boom period of social and economic fields.Rapid development in economy and the consequent improvement i... Since the introduction of a series of reform and open policies in its economic system in 1976,China has been in a boom period of social and economic fields.Rapid development in economy and the consequent improvement in living conditions,nutrition,and health care help to decrease infant mortality and deaths from infectious diseases,and notably effected the patterns of mortality.For example,respiratory diseases,acute infectious diseases,and tuberculosis were the leading causes of death in 1957,while diseases of heart,cerebrovascular disease,and malignant neoplasm were the fifth,sixth,and seventh leading causes of death.1 Up to 1975,cerebrovascular diseases,diseases of heart,and malignant neoplasm were the top three death causes,followed by respiratory diseases,digestive diseases,and pulmonary tuberculosis.1 A prospective cohort study involving a representative sample of the adult Chinese population was conducted in 2005,which revealed that the five leading causes of death were malignant neoplasm,diseases of heart,cerebrovascular disease,accidents,and infectious diseases among men and diseases of heart,cerebrovascular disease,malignant neoplasm,pneumonia and influenza,and infectious diseases among wome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auses of death MORTALITY CANCER
原文传递
行与未行HAART的艾滋病病人的死亡原因分析 被引量:15
17
作者 吴玉荣 蒋荣猛 +4 位作者 李春梅 马晓静 薛俊艳 屈文妍 徐克沂 《中国艾滋病性病》 CAS 2010年第5期467-469,共3页
目的分析进行和未进行高效抗反转录病毒治疗(HAART)的艾滋病(AIDS)病人的死亡原因,探索护理对策。方法回顾性分析1996-2009年北京地坛医院住院治疗的AIDS死亡病例的临床资料,并对进行和未进行HAART者的死亡原因、免疫状态和病程等进行... 目的分析进行和未进行高效抗反转录病毒治疗(HAART)的艾滋病(AIDS)病人的死亡原因,探索护理对策。方法回顾性分析1996-2009年北京地坛医院住院治疗的AIDS死亡病例的临床资料,并对进行和未进行HAART者的死亡原因、免疫状态和病程等进行比较分析。结果 1996-2009年共有66例AIDS病人住院治疗,未行HAART的48例病人的死亡原因为:44例(91.6%)死于艾滋病相关机会性感染,2例(4.2%)死于消耗综合征和非艾滋病相关性疾病,其中1例(2.1%)为失血性休克;18例行HAART的病人中,死于艾滋病相关机会性感染7例(38.9%),死于乳酸酸中毒、慢性重型肝炎所致的肝衰竭各3例(16.7%),死于消化道出血所致的失血性休克2例(11.1%),死于消耗综合征、脑梗死、极重度贫血/粒细胞缺乏症各1例(5.5%)。结论 HAART治疗后,AIDS病人临床相发生了明显变化,在临床实践中应注意观察并采取相应措施。在治疗过程中的护理,要提高病人服药依从性,并注意监测抗病毒药物的不良反应,做到早发现、早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艾滋病 死亡原因 机会性感染 乳酸酸中毒 护理对策
原文传递
三峡库区居民主要死因及潜在寿命损失分析 被引量:15
18
作者 张静 宁桂军 +3 位作者 毛德强 贺园园 颜朝阳 江斌 《中国公共卫生》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4期416-418,共3页
目的分析目前三峡库区居民主要死因,为制定疾病防治策略提供科学依据。方法系统收集三峡库区人群健康监测点居民死因资料,进行全死因分析和潜在寿命损失年(PYLL)分析。结果2005年,三峡库区居民死亡率前5位的死因依次为心脑血管疾病、肿... 目的分析目前三峡库区居民主要死因,为制定疾病防治策略提供科学依据。方法系统收集三峡库区人群健康监测点居民死因资料,进行全死因分析和潜在寿命损失年(PYLL)分析。结果2005年,三峡库区居民死亡率前5位的死因依次为心脑血管疾病、肿瘤、呼吸系统疾病、损伤与中毒和消化系统疾病,占全死因构成的87.96%;引起居民寿命损失的主要疾病为损伤与中毒、肿瘤、心脑血管疾病、内分泌营养代谢性疾病、呼吸系统疾病,PYLL合计为20406.43人年。结论三峡库区监测点人群的死亡以慢性疾病和损伤与中毒为主,加强慢性病防制,减少死亡和伤残是今后工作的重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死因 潜在寿命损失年(PYLL) 三峡库区
下载PDF
嘉兴市2009—2012年居民死因监测分析 被引量:14
19
作者 王建伟 陈文燕 +4 位作者 吴益康 李雪琴 洪霞 王婷婷 亓云鹏 《中华全科医学》 2014年第3期460-461,469,共3页
目的分析嘉兴市居民疾病死亡率和寿命损失情况,了解死因构成及变化趋势。方法通过浙江省慢性病监测信息管理系统死亡监测网络直报2009—2012年居民死亡数据,依据国际疾病分类ICD-10进行分类;采用死亡率、构成比、潜在减寿损失年数(PYLL... 目的分析嘉兴市居民疾病死亡率和寿命损失情况,了解死因构成及变化趋势。方法通过浙江省慢性病监测信息管理系统死亡监测网络直报2009—2012年居民死亡数据,依据国际疾病分类ICD-10进行分类;采用死亡率、构成比、潜在减寿损失年数(PYLL)、平均减寿年数(AYLL)、减寿率(PYLL‰)等指标分析。结果嘉兴市居民全死因平均粗死亡率为692.77/10万;其中男性为761.51/10万;女性为625.42/10万,男性高于女性;死亡率在逐年上升。居民前5位死因为肿瘤、脑血管疾病、呼吸系统疾病、心脏病、损伤和中毒,占全死因的85.71%;其中肿瘤死亡占前5位死因31.09%,男性高于女性,死亡率呈上升趋势;肿瘤造成潜在寿命损失最大,达35 378.75年;平均减寿年数最高的是损伤和中毒,达40.71年。结论肿瘤等慢性病及机动车辆交通事故是影响居民健康的主要死因,应重点防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死因监测 死亡率 寿命减寿年
原文传递
2005~2009年上海市孕产妇死亡情况 被引量:13
20
作者 朱丽萍 秦敏 +2 位作者 杜莉 张蕾 许厚琴 《中国妇幼保健》 CAS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2期1765-1767,共3页
目的:寻找影响孕产妇死亡率下降的相关因素,总结推广有效的保障母婴安全的干预措施。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的方法,对上海市近5年孕产妇死亡的所有个案及评审资料进行分析。结果:①上海市活产数从2005年的125 130例上升到2009年的187 335... 目的:寻找影响孕产妇死亡率下降的相关因素,总结推广有效的保障母婴安全的干预措施。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的方法,对上海市近5年孕产妇死亡的所有个案及评审资料进行分析。结果:①上海市活产数从2005年的125 130例上升到2009年的187 335例,增加了49.71%,外来流动孕产妇活产数比例从2005年的51.12%上升到2009年的54.8%。②5年中孕产妇死亡134例,死亡率16.28/10万(134/823 144);其中本地户籍者死亡25例,死亡率为7.10/10万;外地户籍者死亡109例,死亡率为23.15/10万。全市孕产妇死亡率从2005年的25.57/10万降至2009年的9.61/10万,下降62.42%,其中外来孕产妇死亡率从2005年的48.46/10万下降到2009年的11.69/10万,下降75.88%。③5年中孕产妇主要死因顺位为:产科出血(21.64%)、妊娠期高血压疾病(11.90%)、心脏疾病(11.19%)、肝脏疾病(7.46%)、羊水栓塞(7.46%)。上海本市户籍者主要死因顺位分别为:产科出血(20.00%)、肝脏疾病(16.00%)、妊娠期高血压疾病(12.00%)、心脏疾病(8.00%)和脑血管意外(6.00%);外地户籍孕产妇死因顺位依次为:产科出血(22.02%)、妊娠期高血压疾病(11.93%)、心脏疾病(11.93%)、羊水栓塞(8.26%)和子宫破裂(6.42%)。④5年中直接产科原因死亡者66例(49.25%),构成比从2005年的61.11%下降到2009年的27.78%。⑤在2004~2007年上海市采取了一系列干预措施来保障母婴安全,使上海市孕产妇死亡率显著下降。出血死亡专率从2005年的6.39/10万下降到2009年的1.08/10万。外来孕产妇出血、妊娠高血压疾病死亡率分别从12.51/10万和4.69/10万下降到0.97/10万和1.95/10万。外来孕产妇产科出血、异位妊娠,妊娠期高血压疾病死亡率从前5年的21.85/10万、4.37/10万和6.87/10万下降到到后5年的5.47/10万、0.68/10万和2.96/10万。结论:近5年上海市孕产妇死亡率(尤其是外来孕产妇死亡率)显著下降,提示了一系列干预措施的有效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孕产妇死亡 死亡率 死亡原因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5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