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7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从中庸之道到“无知之幕”:四种媒体伦理理论评析 被引量:10
1
作者 展江 彭桂兵 《南京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2期106-114,共9页
如果从亚里士多德时代开始考察,在具有两千多年历史的域外伦理学世界中,人类已经发展出若干种经典的理论。在经历了漫长的中世纪的相对沉寂之后,到18世纪后期,康德的道义论和英国的功利主义相继问世,彼此形成了一种强烈的关照和反差,极... 如果从亚里士多德时代开始考察,在具有两千多年历史的域外伦理学世界中,人类已经发展出若干种经典的理论。在经历了漫长的中世纪的相对沉寂之后,到18世纪后期,康德的道义论和英国的功利主义相继问世,彼此形成了一种强烈的关照和反差,极大地丰富了伦理学世界。20世纪新产生的伦理学视角林林总总,其中罗尔斯正义理论中的"无知之幕"假设,被认为是一种重要的情境性的伦理视角。以上理论视角的运用,尤其是综合性的运用,为我们探讨复杂的媒体伦理议题提供了强大的分析工具。本文简要地推介了这四种可运用的伦理理论,并对于它们在媒体伦理研究中的前景和不足做了概要分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媒体伦理 中庸之道 绝对命令 功利主义 “无知之幕”
下载PDF
对康德《道德形而上学奠基》第Ⅰ章中三条原理的分析 被引量:8
2
作者 邓晓芒 《哲学分析》 2010年第2期80-90,163,共12页
康德在《道德形而上学奠基》的第一章中列出了三条道德理性知识的原理:(1)你行动的准则要出于义务而不仅仅符合义务;(2)出于义务的行动的道德价值只在于它的准则的普遍性形式,而不在于任何质料;(3)义务就是由敬重法则而来的行动的必然... 康德在《道德形而上学奠基》的第一章中列出了三条道德理性知识的原理:(1)你行动的准则要出于义务而不仅仅符合义务;(2)出于义务的行动的道德价值只在于它的准则的普遍性形式,而不在于任何质料;(3)义务就是由敬重法则而来的行动的必然性。这三条原理正是要从普通的道德理性知识中过渡到哲学的道德理性知识,从而为向下一章即道德形而上学的提升打下一个基础。这三条原理其实已经暗示着道德形而上学的至上原理即定言命令的内在结构了,这就是在义务概念中所包含的主观准则、客观法则和由敬重而实现出来的主客统一的必然性三个环节,它们后来扩展为定言命令的三个变形的公式。当然,这三个环节的真正意义单凭形式逻辑的分析和停留于词句的表层上是看不出来的,只有深入到康德思想的深处才有可能真切地把握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道德形而上学 义务 准则 敬重 定言命令
下载PDF
完美神圣的理性存在者的意志:定言命令之第三者——《道德形而上学的奠基》中一个重要问题的解答 被引量:7
3
作者 舒远招 《山东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2年第5期1-18,共18页
在康德哲学中,所有先天综合判断都存在着将其主词与谓词联结起来的第三者问题。在《道德形而上学的奠基》中,康德由追问"定言命令作为一个先天综合命题何以可能?"而专门提出了"何谓定言命令的第三者?"这个异常难解... 在康德哲学中,所有先天综合判断都存在着将其主词与谓词联结起来的第三者问题。在《道德形而上学的奠基》中,康德由追问"定言命令作为一个先天综合命题何以可能?"而专门提出了"何谓定言命令的第三者?"这个异常难解的问题。对此难题,学界有一条很有影响的解答思路可称为"混合思路",它不想从完全先天的角度把握定言命令的第三者,而是将既受感性欲望刺激、又属于知性世界的同一个意志即二重化的意志当作第三者,该思路从根本上背离了康德道德形而上学奠基的基本方向。它存在着一个严重的逻辑上的问题,即第三者和定言命令之主词的重叠问题。它将第三者类比于有关自然的先天综合命题的先验图型,这一认识也是对第三者的一个重大误解。惟有试图完全先天地去寻找第三者的先天思路才是可取的,它借助于———在一个先天的理念中———完美神圣的理性存在者的意志这个第三者,将定言命令的主词与谓词综合地联结起来。因为在完美神圣的理性存在者的意志中,可以同时找到"意愿准则成为法则"的目的意愿和"按此准则行动"的行动意愿,即找到康德所说的"两种认识"。第三者是一个理想,是一个纯粹理性的概念,以此理想为基础的定言命令所要求的,无非就是要使人这种不完美、非神圣的理性存在者以那个完美而神圣的理性存在者为原型,促使心灵不断升华,成为康德心目中理想的理性存在者即完美而神圣的理性存在者而已。康德其实是把自己的道德形而上学完全奠基于纯粹理性的一个先天理念即有关完美神圣的理性存在者的意志的理念之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康德 定言命令 第三者 同一个意志 完美神圣的理性存在者的意志 《道德形而上学的奠基》
下载PDF
应当与是——从道德命令到道德关怀 被引量:2
4
作者 马云驰 《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1999年第3期52-56,共5页
现代伦理学特别是境遇伦理学实现了伦理思维由作为道德命令的应当到作为道德关怀的是之转变。
关键词 应当 道德命令 道德关怀 道德生存空间
下载PDF
法权义务在何种意义上是伦理义务?——对康德义务体系的讨论
5
作者 刘作 《中国人民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62-171,共10页
在康德哲学中,法权义务存在着外在性与无条件的规范性之间的矛盾。这个矛盾可以在康德强调的“法权义务是间接的伦理义务”的观点中得到澄清。将定言命令运用于人的特殊本性,就得到了伦理义务。考虑到人的特殊本性,伦理义务可以被区分... 在康德哲学中,法权义务存在着外在性与无条件的规范性之间的矛盾。这个矛盾可以在康德强调的“法权义务是间接的伦理义务”的观点中得到澄清。将定言命令运用于人的特殊本性,就得到了伦理义务。考虑到人的特殊本性,伦理义务可以被区分出法权义务。基于人的实践活动的特点,伦理义务必须被区分出法权义务。由于法权义务的基本原则可以从定言命令推导而来,因而法权义务属于伦理学。从法权义务可以被外在强制来看,法权义务是间接的伦理义务。我们不能把“法权义务是间接的伦理义务”理解为法权义务只是道德的手段,而应该理解为它是可以被外在强制的伦理义务。由此,从法权义务与伦理义务的关系来看,它具有无条件的规范性,从法权义务可以被外在强制来看,它又具有外在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康德 法权义务 伦理义务 定言命令
原文传递
论康德伦理学中的自我关切
6
作者 董滨宇 《云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4年第1期28-38,共11页
在斯洛特(Michael Slote)等一些研究者看来,康德声称只有促进他人的幸福才是道德主体所应该承担的德性义务,而促进个人的幸福并不属于这种义务的范畴。对此,斯洛特批评其理论由于缺乏自我关切的维度而将导致“自我—他人的不对称性”,... 在斯洛特(Michael Slote)等一些研究者看来,康德声称只有促进他人的幸福才是道德主体所应该承担的德性义务,而促进个人的幸福并不属于这种义务的范畴。对此,斯洛特批评其理论由于缺乏自我关切的维度而将导致“自我—他人的不对称性”,这不仅与康德所提出的定言命令相冲突,而且将产生实际行动上的不良后果。同时,康德在谈及人们是否有追求自身幸福的义务时,其表述始终是含糊不清,论证上也存在着矛盾性。本文将反驳这些批评与质疑,指出在康德的道德理论中,定言命令首先从根本意义上保证了自我关切,而且也能够支持“自我—他人的对称性”,一方面,从某种意义上来说,符合道德要求的对个人幸福的追求实际上仍然属于我们的德性义务,另一方面,只有在主观上将促进他人的幸福作为“直接义务”,我们才能够达到保证每一个人利益实现的整体性幸福的境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定言命令 幸福 自我关切 康德
下载PDF
帕通的康德研究及其意义
7
作者 李科政 《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27-36,共10页
20世纪上半叶,苏格兰学者H.J.帕通对《纯粹理性批判》与《道德形而上学的奠基》的研究对当代康德学术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青年时代的帕通是不列颠理念论的代表人物,深受格林、布拉德雷与凯尔德的影响,以其“善的一贯论”反对爱德华·... 20世纪上半叶,苏格兰学者H.J.帕通对《纯粹理性批判》与《道德形而上学的奠基》的研究对当代康德学术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青年时代的帕通是不列颠理念论的代表人物,深受格林、布拉德雷与凯尔德的影响,以其“善的一贯论”反对爱德华·摩尔的直观主义元伦理学。后来,通过对康德哲学的深入研究,帕通自觉突破了原有的学派立场,转型为康德著作的释义者。他在《经验形而上学》中批评了以阿迪克斯、费英格与斯密为代表的拼凑论,为《纯粹理性批判》提出了融贯论的阐释,促进了康德哲学在英语世界的普及与接受。他在《定言命令式》中澄清了许多关于康德伦理学的传统误解,将意志立法公式视为定言命令式的最高原则,改变了传统上以普遍法则公式为核心的诠释范式,对当代康德伦理学研究产生了深远影响,催生了建构主义诠释与实在论诠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帕通 康德 康德哲学 经验形而上学 定言命令式
下载PDF
论康德对罗尔斯正义理论的影响——兼谈哲学史对于当代哲学研究的启发意义 被引量:6
8
作者 杨云飞 《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26-34,127,共9页
康德的道德哲学对罗尔斯的正义理论具有重要影响。首先,罗尔斯证明正义原则的纯粹程序正义方法正是对康德定言命令程序的运用与发挥。其次,罗尔斯正义论的人性论基础,即自由平等的人的理念,来源于康德通过定言命令的目的公式和自律公式... 康德的道德哲学对罗尔斯的正义理论具有重要影响。首先,罗尔斯证明正义原则的纯粹程序正义方法正是对康德定言命令程序的运用与发挥。其次,罗尔斯正义论的人性论基础,即自由平等的人的理念,来源于康德通过定言命令的目的公式和自律公式所表达出来的理性存在者的概念。最后,罗尔斯正当与善一致的论证以康德德福一致的论证为原型,这两个论证的结构体现了康德与罗尔斯所共享的正当优先于善的理论模式。康德对罗尔斯的深刻影响表明:哲学史作为启发当代哲学思考的源泉,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作为公平的正义 定言命令 自由平等的理性存在者 正当优先于善
下载PDF
康德的道德自由理论述评 被引量:1
9
作者 曹海英 《北方工业大学学报》 2001年第2期71-77,共7页
文章通过对康德的道德自由理论的论述 ,从新的角度和思维方式 ,发掘其中所蕴函的内在价值和启发意义。
关键词 康德 自由 理性 绝对命令 善良意志 至善 道德自由理论
下载PDF
再议艾希曼承担个人国际刑事责任的合理性基础
10
作者 刘泽 刘昕甫 《国际法学刊》 2023年第2期86-105,156,157,共22页
1961年以色列地方法院对纳粹战犯,犹太问题“最终解决方案”的重要组织者阿道夫·艾希曼进行了审判。该案所牵涉证人证言与证据材料十分庞杂,同时纽伦堡审判所确定的上级命令不得作为公然性质犯罪的抗辩这一判决要旨贯穿了庭审的始... 1961年以色列地方法院对纳粹战犯,犹太问题“最终解决方案”的重要组织者阿道夫·艾希曼进行了审判。该案所牵涉证人证言与证据材料十分庞杂,同时纽伦堡审判所确定的上级命令不得作为公然性质犯罪的抗辩这一判决要旨贯穿了庭审的始终,这些元素均为该案赋予了现实的研究意义。但或许是因为管辖法院系以色列这一主权国家的国内法院而非如同纽伦堡审判意义上的国际法庭,艾希曼案在个人国际刑事责任承担理论领域引起的关注远不及道德哲学与行政组织学领域。除此之外,随着研究的深入,底层的基础性问题不断涌现,其中最为典型的是艾希曼承担个人刑事责任的伦理学基础与行政组织体系框架下个人责任与集体责任的分配问题。针对该系列问题,单纯依靠现有的国际法理论似乎难以给出令人满意的答案,因此有必要借鉴上述学科相对较为成熟的研究成果为艾希曼承担个人刑事责任的合理性基础进行补强论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艾希曼案 上级命令 平庸之恶 绝对律令 行政忠诚责任
原文传递
实践理性与自主性
11
作者 钟世文 《哲学评论》 2023年第1期67-79,共13页
康德主义者认为实践理性的原则除了工具理性原则之外还有绝对命令这一原则。他们认为,正是因为人类的反思自我意识能把自我和自我的欲望区分开来,所以人类需要遵循绝对命令来重新构建起自我,成为一个统一的行动者。而构建自我体现的就... 康德主义者认为实践理性的原则除了工具理性原则之外还有绝对命令这一原则。他们认为,正是因为人类的反思自我意识能把自我和自我的欲望区分开来,所以人类需要遵循绝对命令来重新构建起自我,成为一个统一的行动者。而构建自我体现的就是自主性。本文将试图表明自主性并不像一些康德主义者想象的那样必须遵循绝对命令才能实现,但这种没有遵循绝对命令而实现的自主性反而会导致自主性的消亡,而这也恰好体现了实践非理性的行为。因此对实践理性康德式的理解依然是合理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主性 绝对命令 能动性
下载PDF
论芬利的目的-关系理论及其绝对性问题
12
作者 张昱顾 《贵州师范学院学报》 2023年第10期15-22,共8页
史蒂芬·芬利的目的-关系理论致力于站在自然主义还原论的立场为“应当”概念提供统一的语义分析。理论通过“目的”的限定功能对规范性语言的意义作出说明,将规范性语句还原为关于“是”的认知判断。理论的不足在于“应当”作绝对... 史蒂芬·芬利的目的-关系理论致力于站在自然主义还原论的立场为“应当”概念提供统一的语义分析。理论通过“目的”的限定功能对规范性语言的意义作出说明,将规范性语句还原为关于“是”的认知判断。理论的不足在于“应当”作绝对性使用时,绝对命令的语言形式和“目的限定”这一关键要素之间的冲突。对此芬利的回应把绝对命令“无目的引入”的语言特征解释为一种省略目的的“修辞手法”,但仅仅提供了散乱的推测。目的-关系理论的模糊之处实质在于制度性规范与非制度性规范的理解混淆和意义分歧,这亟待探究规范性的最终本质来解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应当 规范性 绝对命令 目的-关系理论
下载PDF
如何分辨善与恶?——兼评桑德尔教授的“正义论”公开课 被引量:2
13
作者 陈晓平 《晋阳学刊》 CSSCI 2015年第6期78-85,共8页
对日常生活中的善与恶的分辨最终需要追溯到道德哲学的基本分野,即功利论与道义论。功利论评价善与恶的基本标准是"最大幸福原则",因而是相对的和有条件的;道义论评价善与恶的标准是基于善良意志的,因而是绝对的和无条件的。... 对日常生活中的善与恶的分辨最终需要追溯到道德哲学的基本分野,即功利论与道义论。功利论评价善与恶的基本标准是"最大幸福原则",因而是相对的和有条件的;道义论评价善与恶的标准是基于善良意志的,因而是绝对的和无条件的。就日常生活的道德规范而言,功利主义具有更强的适用性和可行性。在此,由功利主义基本原则派生出"自愿原则"和"随机原则"等,用以解决桑德尔在其"正义"公开课上讨论的若干案例,并得出不同的结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功利论 道义论 最大幸福原则 绝对命令
下载PDF
康德关于自由论题的理路及其现实困境 被引量:2
14
作者 李成旺 《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0期125-132,共8页
康德撇开基督教以启示方式对自由及其实现问题所作的思考路径,指出了幸福论法则在自由问题上所必然导致的自我困境,因而完全从理性存在者自身所具有的善良意志出发,通过"理性为自身立法"的哲学革命完成了对自由及其实现问题... 康德撇开基督教以启示方式对自由及其实现问题所作的思考路径,指出了幸福论法则在自由问题上所必然导致的自我困境,因而完全从理性存在者自身所具有的善良意志出发,通过"理性为自身立法"的哲学革命完成了对自由及其实现问题的系统理性建构。由于康德把自由理解为有理性的存在者完全凭借自身的理性,自身为自身颁布"定言命令"这一普遍法则并将之表象化为实际行动,最终却公设"灵魂不朽"和"上帝存有"来保证自由的实现,因而呈现出在该问题思考上从"人—人"关系到"人—神"关系的基本思路。马克思认为,人的自由问题是一个现实实践问题,因而仅仅诉诸康德的纯粹形式法则不可能真正得以实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康德 自由 实践理性 定言命令 现实困境
下载PDF
阿多诺对康德绝对命令的批判与重构 被引量:2
15
作者 汪行福 陈旭东 《河北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5期24-29,共6页
作为自由意志的根本原则,绝对命令是康德道德哲学的基石。但阿多诺认为,康德的绝对命令具有双重局限性:在理论上,它把绝对命令的有效性建立在理性的自明事实之上,然而,这一自明事实却无法获得理性的保证;在实践上,它把绝对命令理解为与... 作为自由意志的根本原则,绝对命令是康德道德哲学的基石。但阿多诺认为,康德的绝对命令具有双重局限性:在理论上,它把绝对命令的有效性建立在理性的自明事实之上,然而,这一自明事实却无法获得理性的保证;在实践上,它把绝对命令理解为与任何实质性价值相分离的形式规定,使绝对命令成为软弱无力的"应当"。最重要的是,康德的道德绝对命令由于其抽象性和形式化,极易走向对肉体痛苦和感性幸福的无动于衷及道德冷漠,而这种道德冷漠正是德国纳粹大屠杀得以可能的重要条件。面对纳粹大屠杀,阿多诺提出了一条新的绝对命令:调整思想和行动,以使奥斯维辛不再重复。对于阿多诺来说,奥斯维辛事件具有绝对的重要性,它不仅以否定形式赋予新的绝对命令以内容,而且提供了其成立的经验和历史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阿多诺 绝对命令 康德 道德冷漠 道德冲动
下载PDF
再论定言命令诸公式之间的关系 被引量:1
16
作者 刘作 《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167-176,238,239,共12页
定言命令本质上是理性对意志的规范性要求,普遍法则公式是定言命令的基本公式,体现了这种要求。由于它很抽象,因而康德分别从准则的形式、质料和完备规定来阐明普遍法则公式。通过这三种不同的公式,行动者从客观上认识到准则如何能够成... 定言命令本质上是理性对意志的规范性要求,普遍法则公式是定言命令的基本公式,体现了这种要求。由于它很抽象,因而康德分别从准则的形式、质料和完备规定来阐明普遍法则公式。通过这三种不同的公式,行动者从客观上认识到准则如何能够成为普遍法则,从主观上意识到意志与理性之间的内在关系。依照定言命令行动,恰好是服从自身的法,彰显了他作为一个目的王国的成员的身份。这种解读清晰地说明,康德伦理学何以是形式的,却以完善和发展人的理性能力为内容。分析派忽略了诸公式间的差异,综合派忽略了它们的同一性,视角主义对普遍公式与“总公式”的区分没有文本根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定言命令 普遍法则公式 理性 意志 康德伦理学
原文传递
世界历史的“新冠时刻” 被引量:1
17
作者 汪行福 《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评论》 2021年第1期29-43,共15页
新冠病毒大流行是新世纪人类遭遇的重大事件,它不仅给人的生命和健康造成巨大的伤害,而且给人类文化和生活方式、经济全球化、国家体制和治理方式以及国际秩序带来巨大的伤害,也促使人类思想和行动的许多方面发生积极的变化。新冠病毒... 新冠病毒大流行是新世纪人类遭遇的重大事件,它不仅给人的生命和健康造成巨大的伤害,而且给人类文化和生活方式、经济全球化、国家体制和治理方式以及国际秩序带来巨大的伤害,也促使人类思想和行动的许多方面发生积极的变化。新冠病毒大流行给人类思想提出一个绝对命令:面对疫情,我们如何重新安排我们的思想和行动,以使新冠疫情和类似的灾难不会重演。不仅需要团结起来战胜疫情,而且要全面反思造成大流行及其次生灾难的思想观念、行为模式、治理体系和国际关系秩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世界历史 新冠病毒 次生灾害 绝对命令
下载PDF
对胡塞尔伦理学思想演变的文本考察
18
作者 周建昊 《天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2年第3期280-285,共6页
作为现象学运动的发起人,胡塞尔一度被认为是位对伦理漠不关心的学者。实际上,他整个研究生涯中都在思考和关注着伦理学。一战之前他受老师布伦塔诺的影响,对以康德为代表的道德理性主义和以休谟为代表的道德情感主义分别进行批判,但其... 作为现象学运动的发起人,胡塞尔一度被认为是位对伦理漠不关心的学者。实际上,他整个研究生涯中都在思考和关注着伦理学。一战之前他受老师布伦塔诺的影响,对以康德为代表的道德理性主义和以休谟为代表的道德情感主义分别进行批判,但其思想实质更接近前者;战时他做了有关费希特的演讲,战后他愈加意识到对人性进行规范和改造的必要性。他在自己战前思想的基础上、在费希特的启发和舍勒的影响下,又为自己的思考增添了诸如爱、责任、共同体等丰富的内容。胡塞尔对伦理学的研究有着属于现象学的独到之处,在不同的时代都有着指导日常生活的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理性-形式主义 定言命令 人格 自身负责 共同体
下载PDF
为什么克拉丽莎非死不可?——“美德”在小说《克拉丽莎》里的内涵 被引量:1
19
作者 庄晴 梁建华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学报》 2019年第6期93-101,126,155,共11页
继《帕梅拉》的成功以后,理查逊出乎意料地在他的第二部小说《克拉丽莎》中一改以往圆满的结局,让他的女主人公在心碎和悲痛中死去。小说的悲剧结局引发了评论界的争议和不同的解读。评论界少有提及的是,以教化读者为己任的书信体小说... 继《帕梅拉》的成功以后,理查逊出乎意料地在他的第二部小说《克拉丽莎》中一改以往圆满的结局,让他的女主人公在心碎和悲痛中死去。小说的悲剧结局引发了评论界的争议和不同的解读。评论界少有提及的是,以教化读者为己任的书信体小说巨匠理查逊正是借女主人公克拉丽莎的死来展现他所推崇的美德的真正涵义。因此把克拉丽莎的死置于对美德自身的讨论中才能深刻地揭示她的死的真正意义:美德是具有感化和改造力的楷模,也是如康德所提出的理性主体自觉遵守的定言命令。美德只有把美德本身而非世俗的报偿作为其目的,才能征服以男主人公洛夫雷斯为代表的贵族。在此意义上,克拉丽莎非死不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死亡 美德 楷模 定言命令
下载PDF
道德的规范性证明——从康德到格沃思 被引量:1
20
作者 李建会 王小伟 《当代中国价值观研究》 2017年第2期100-107,共8页
本文以康德哲学的绝对律令为背景,介绍了艾伦·格沃思的道德最高原则(principle of generic consistency,简称PGC)的证成。持道德基础论主义(foundationalism)的学者,如康德和格沃思,都认同道德是为行为提供了普遍有效的规范性标准... 本文以康德哲学的绝对律令为背景,介绍了艾伦·格沃思的道德最高原则(principle of generic consistency,简称PGC)的证成。持道德基础论主义(foundationalism)的学者,如康德和格沃思,都认同道德是为行为提供了普遍有效的规范性标准,并认可道德有唯一最高原则。康德的道德哲学建立在三个前提之上:第一,康德预设了道德是普遍有效的,在此基础上通过先验分析法解释了绝对律令的可能;第二,康德的道德哲学建立在现象和物自体的区分之上;第三,康德对自然抱有特定的目的论理解,在此基础上认为人的本能和理性要求人对德福一致有根本诉求。格沃思的道德哲学并不做这三条预设,他从人人共享的施为能力着手,分析施为能力存在的必要条件。在此基础上,通过施为主体内在辩证慎思,解释了道德最高原则的可能。这一哲学思路虽然同康德道德哲学有相似之处,但因其放弃了康德的三条前提,所以在当代生活中更具有规范性说服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格沃思 康德 绝对律令 普遍一致性原则(PGC)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