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6篇文章
< 1 2 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中国碳市场的碳减排效应研究——基于市场机制与行政干预的协同作用视角 被引量:247
1
作者 吴茵茵 齐杰 +1 位作者 鲜琴 陈建东 《中国工业经济》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8期114-132,共19页
建立碳市场是中国通过市场机制实现碳减排目标的重要实践探索。中国碳市场尚处于发展初期,"重履约轻交易"现象较为普遍,市场机制的减排有效性有待检验。本文基于市场机制与行政干预的协同作用视角,从理论和实证两个角度分析... 建立碳市场是中国通过市场机制实现碳减排目标的重要实践探索。中国碳市场尚处于发展初期,"重履约轻交易"现象较为普遍,市场机制的减排有效性有待检验。本文基于市场机制与行政干预的协同作用视角,从理论和实证两个角度分析与检验北京等8个地区碳市场促进碳减排的理论机理与实际效果。研究发现,碳市场具有显著的碳减排效应,体现为显著降低了当地的碳排放与碳强度且未抑制地区经济增长。然而,以碳价和市场流动性衡量的市场机制均未产生显著的碳减排效应,以相对市场交易规模衡量的市场机制仅部分解释碳市场的碳减排效应,因而市场机制对促进碳减排的作用有限。进一步研究发现,碳市场中的政府行政干预力度越大,则碳市场的碳减排效应越强,因而基于市场机制与行政干预的协同作用实现碳减排是中国当前碳市场的一大特色。为实现既定的碳达峰、碳中和目标,未来地区及全国碳市场均应注重构建完善的碳交易平台,增强市场机制的成本效益激励作用,引导控排主体通过碳市场降低减排成本。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市场试点 碳减排效应 市场机制 行政干预
原文传递
数字经济的碳减排效应:理论分析与经验证据 被引量:122
2
作者 杨刚强 王海森 +1 位作者 范恒山 岳子洋 《中国工业经济》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80-98,共19页
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是一场系统性变革,需要全社会共同发力。数字经济作为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新引擎,理应为推动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发挥重要作用。本文构建了一个内生增长模型,揭示了数字经济促进碳减排的新机制,并进行了实证检验。研... 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是一场系统性变革,需要全社会共同发力。数字经济作为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新引擎,理应为推动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发挥重要作用。本文构建了一个内生增长模型,揭示了数字经济促进碳减排的新机制,并进行了实证检验。研究表明,数字经济发展具有显著的碳减排效应,在考虑变量选择偏误、剔除其他政策影响和容忍“不外生工具变量”等稳健性、内生性检验后该结论依然成立。机制分析发现,除技术进步和能源利用效率渠道以外,数字经济促进了技术多样化,为碳减排提供了更稳定的激励,且技术相关性越高,数字经济对技术多样化的提升效应越明显。异质性分析表明,要素禀赋差异、跨界污染转移和主体功能定位是影响省际交界地区数字经济碳减排效应的重要因素。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对碳减排的影响具有区域差异,在低数字产业化与高产业数字化的地区,数字经济的碳减排作用更加显著。本文不仅为系统理解数字经济的碳排放影响提供了新的分析视角,也为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积极稳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提供了政策启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字经济 技术相关性 技术多样化 碳减排效应
原文传递
中国碳排放权交易的空间减排效应:准自然实验与政策溢出 被引量:111
3
作者 李治国 王杰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26-36,共11页
碳排放权交易制度已然成为我国节能减排的重要环境规制手段之一,但碳交易市场建设在空间维度上的溢出减排效应评估仍然存在不足,减排作用发挥的具体渠道和综合效果亦有待明晰。基于我国碳交易试点2007—2017年的样本数据,利用合成控制... 碳排放权交易制度已然成为我国节能减排的重要环境规制手段之一,但碳交易市场建设在空间维度上的溢出减排效应评估仍然存在不足,减排作用发挥的具体渠道和综合效果亦有待明晰。基于我国碳交易试点2007—2017年的样本数据,利用合成控制法进行准自然实验并结合动态空间杜宾模型综合评估碳交易政策实施的空间减排效应;进而立足于经济发展、能源消费和技术进步渠道分析碳交易政策发挥减排作用的具体路径。研究发现:碳排放权交易试点政策整体上有效促进试点地区的碳减排,其中天津、湖北等地响应迅速且显著。碳交易试点政策在有效抑制试点地区碳排放的基础上,通过政策溢出效应同时有助于抑制邻近地区的碳排放。碳交易政策减排效应发挥存在较长的周期性,长期内其减排作用逐渐显著,且直接减排作用要远强于间接减排作用。经济发展渠道是现阶段碳交易政策发挥减排作用的重要路径,但同时对周边地区碳排放具有促增威胁,而能源消费则是导致碳排放增长的主要阻碍。长期来看,技术进步将成为碳交易政策潜在减排效应有效发挥的关键所在。基于此,积极推动全国性碳交易市场建设,注重区域碳交易市场的均衡发展和有序推进,同时强化区域间绿色经济协同发展和知识技术交流合作,从而形成区域间良性协作的低碳发展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排放权交易 减排效应 合成控制法 政策溢出
下载PDF
数字经济赋能区域绿色发展的低碳减排效应 被引量:42
4
作者 杨昕 赵守国 《经济与管理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2期85-100,共16页
本文基于扩展的STIRPAT方程和环境库兹涅茨曲线等理论,利用中国省级面板数据解析数字经济对区域碳排放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数字经济发展能够显著降低区域碳排放水平,且该结果在经过一系列稳健性检验后仍然成立。就其作用机制而言,数... 本文基于扩展的STIRPAT方程和环境库兹涅茨曲线等理论,利用中国省级面板数据解析数字经济对区域碳排放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数字经济发展能够显著降低区域碳排放水平,且该结果在经过一系列稳健性检验后仍然成立。就其作用机制而言,数字经济能够通过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和优化能源消费结构的方式降低区域碳排放。进一步考虑数字经济低碳减排效应的空间关联特征后发现,数字经济不仅可以推动本地区实现低碳发展,同时也有助于降低邻近地区的碳排放。非线性关系检验表明,在研究时段内,数字经济对区域碳排放的影响在整体上已经跨越环境库兹涅茨曲线的顶点,即中国当前的数字经济发展已经进入低碳减排阶段。伴随经济发展水平的演变,数字经济对区域碳排放的负向影响存在显著的单门槛效应。当地区经济发展水平跨越门槛值后,数字经济的低碳减排效应呈现边际递增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字经济 碳排放 减排效应 能源利用 低碳发展
下载PDF
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建设如何助力实现“双碳”目标?——基于合成控制法的实证研究 被引量:20
5
作者 陈军 肖雨彤 《中国地质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87-101,共15页
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是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是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中国式现代化的应有之义。探究典型区域“双碳”目标的实现机理和内在规律,对推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具有重要启示意... 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是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是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中国式现代化的应有之义。探究典型区域“双碳”目标的实现机理和内在规律,对推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具有重要启示意义。本文运用合成控制法与中介效应模型评估了中国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建设的碳减排效应。研究发现:在考察期内,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的碳减排成效总体优于全国其他地区,示范区建设对实现“双碳”目标具有重要引领作用;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建设的碳减排效应具有区域异质性,福建、贵州和云南的碳减排成效较为突出,江西的碳减排成效尚不明显;环境规制、结构优化、生态碳汇等因素在示范区碳减排过程中发挥着链式中介效应,其中生态碳汇的中介效应较为突出。尽管示范区建设未诱发明显的技术创新中介效应,但是,技术创新在抑制示范区碳排放过程中发挥着直接显著的作用。为此,深入推进我国生态文明建设,需要建立以“双碳”为目标导向的生态系统治理多元规制体系,优化产业结构和能源结构推动生产方式绿色低碳转型,加强零碳负碳技术创新促进区域生态系统碳平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 “双碳”目标 合成控制法 碳减排效应
下载PDF
数字经济发展对农业碳排放的影响及其时空效应 被引量:18
6
作者 陈中伟 汤灿 《科技管理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2期137-146,共10页
在中国“双碳”目标背景下,关注数字经济减碳效应在农业领域的影响。利用2010—2020年中国区域面板数据,引入社会化服务角度,通过回归分析模型实证检验区域数字经济发展对农业碳排放的影响机制,并从时间和空间两维度刻画数字经济发展对... 在中国“双碳”目标背景下,关注数字经济减碳效应在农业领域的影响。利用2010—2020年中国区域面板数据,引入社会化服务角度,通过回归分析模型实证检验区域数字经济发展对农业碳排放的影响机制,并从时间和空间两维度刻画数字经济发展对农业碳排放的动态效应和溢出效应,以期为依靠数字化路径实现农业低碳转型和“双碳”目标、推动农业绿色发展提供量化支撑和理论依据。结果发现:区域数字经济发展对农业碳排放强度有显著抑制作用,且通过提升农业社会化服务水平这一路径会间接影响该抑制作用;区域数字经济发展对农业碳排放强度影响确实存在滞后效应,对将来的农业碳排放强度仍存在较强抑制效果;数字经济发展具有显著空间溢出效应,即本地区数字经济发展对其他省份农业碳排放强度也存在显著抑制作用;数字经济发展降低农业碳排放强度的作用由经济发展落后地区向经济发达地区增强,呈现明显的空间异质性特征。基于此,提出要提升相关农业社会化服务数字化水平、充分利用数字技术和数据要素的时间红利等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字经济 农业碳排放 农业减碳 农业社会化服务 减碳效应 低碳转型 绿色发展 “双碳”
下载PDF
基于投入产出的中国行业碳排放及减排效果模拟 被引量:21
7
作者 赵巧芝 闫庆友 《自然资源学报》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9期1528-1541,共14页
基于投入产出模型对中国30个行业的碳排放和相互流动进行评估,在利用双比例尺度法对投入产出数据进行更新的基础上,针对不同目标情景下的行业减排效果进行模拟。结果表明:1)行业间的碳排放流动普遍存在,30个行业中有24个高碳型,其中12... 基于投入产出模型对中国30个行业的碳排放和相互流动进行评估,在利用双比例尺度法对投入产出数据进行更新的基础上,针对不同目标情景下的行业减排效果进行模拟。结果表明:1)行业间的碳排放流动普遍存在,30个行业中有24个高碳型,其中12个全过程型、1个表观高碳型和11个传导型;2)碳排放流动网络中的关键节点行业有煤炭采选业、石油天然气采选业、化学产品业、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电力生产供应业和交通运输仓储邮政业,其处于网络中心地位;3)行业间技术经济联系变动引起的减排幅度为12.43%,最终需求规模上升引起碳排放上升幅度在70%~90%左右;生产排放系数下调10%的减排效果为8.76%,下调15%带来的可能减排效果为13.14%。通过行业减排目标控制的减排政策效果不太显著,但随着政策目标的严格程度上升有所改善。研究结论有利于中国差异化行业减排对策的制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排放流动 投入产出模型 双比例尺度法 减排效果
原文传递
中国碳交易政策的减排效应及其机制研究 被引量:19
8
作者 陈道平 廖海凤 谭洪 《技术经济》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7期106-119,共14页
全球气候变暖对环境和经济发展影响巨大,碳排放是气候变暖的主要原因,碳交易政策是基于市场机制控制碳排放及推动绿色低碳发展的一项核心政策工具。采用2004—2019年中国30个省的面板数据(因数据缺失,未包含西藏地区和港澳台地区数据),... 全球气候变暖对环境和经济发展影响巨大,碳排放是气候变暖的主要原因,碳交易政策是基于市场机制控制碳排放及推动绿色低碳发展的一项核心政策工具。采用2004—2019年中国30个省的面板数据(因数据缺失,未包含西藏地区和港澳台地区数据),基于双重差分和中介效应模型对碳交易政策的减排效应及其作用机制进行了实证研究。研究结果表明,不论从总体看还是分区域看,碳交易政策均具有显著的减排效应,但效应的大小存在区域差异,碳交易政策在东部地区的减排效应比中西部地区更大。机制分析发现,碳交易政策可通过减少能源消耗规模、促进技术创新、促进产业结构升级、增加外商直接投资等渠道实现减排,能源规模、技术创新、产业结构、外商投资等在碳交易政策传导中具有显著的中介效应,但这种传导机制存在区域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交易政策 减排效应 双重差分模型 中介效应模型
下载PDF
碳排放与经济增长关系的实证研究--基于国际面板数据的经验证据 被引量:17
9
作者 席艳玲 牛桂敏 《现代管理科学》 北大核心 2021年第8期13-25,共13页
选择碳排放衡量环境质量,从排放总量、人均排放量和排放强度对碳排放情况进行了国际比较,并利用1996—2019年68个国家的面板数据对人均碳排放量与经济增长的关系进行了实证研究。结果表明:(1)主要发达国家已经实现碳排放总量达峰,主要... 选择碳排放衡量环境质量,从排放总量、人均排放量和排放强度对碳排放情况进行了国际比较,并利用1996—2019年68个国家的面板数据对人均碳排放量与经济增长的关系进行了实证研究。结果表明:(1)主要发达国家已经实现碳排放总量达峰,主要发展中国家碳排放总量及人均排放量仍处于上升态势,但就人均碳排放量而言,前者明显高于后者;中国尽管碳排放总量世界第一,人均碳排放量却仍远低于美国,近年来碳排放总量及人均排放量的增速都明显放缓。(2)人均国民收入与人均CO2排放量呈“N”型关系,表明单靠收入增长并不能自然而然产生减排效应,即收入减排效应是不确定的。(3)对高收入国家而言,产业结构高级化的减排效应和市场开放的减排效应均比较明显;对于中等收入国家而言,因它们在产业的国际分工体系和国际贸易体系中处于中低端和相对被动地位,两种效应都尚未显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排放 经济增长 环境库兹涅茨曲线(EKC) 减排效应
下载PDF
规模依赖型节能政策的碳泄漏效应研究 被引量:15
10
作者 陆菁 鄢云 黄先海 《中国工业经济》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9期64-82,共19页
重点用能企业节能目标责任考核政策在中国节能政策体系中占有基础性地位,并具有鲜明的规模依赖型特征。本文通过构建基于行业的一般均衡模型,揭示了具有规模依赖型特征的节能政策能够产生直接减碳效应、碳排放泄漏效应的理论机制。以“... 重点用能企业节能目标责任考核政策在中国节能政策体系中占有基础性地位,并具有鲜明的规模依赖型特征。本文通过构建基于行业的一般均衡模型,揭示了具有规模依赖型特征的节能政策能够产生直接减碳效应、碳排放泄漏效应的理论机制。以“十一五”期间实施的“千家企业节能行动”为自然实验,采用中国工业企业数据库与污染企业排放数据库,对上述理论进行验证。研究发现,“千家企业节能行动”显著抑制了受政策管制企业化石燃料消耗产生的直接碳排放,且受管制企业的销售收入、工业总产值、生产要素投入均显著下降。在此基础上,进一步研究发现“千家企业节能行动”在受管制企业所在的四分位行业内引起显著的正向碳泄漏效应。机制分析表明,行业均衡价格调整引致资源再配置,是该政策引起行业内碳泄漏的主要作用机制。异质性分析表明,行业内碳泄漏效应因行业内产品差异程度、行业可贸易程度、行业技术差距、省份—行业比较优势、企业初始规模、企业外部融资约束程度等行业(企业)特征而异。本文为完善节能减碳政策体系提供了理论依据与微观证据,也为正处于起步阶段的中国碳排放权交易体系有效防范碳泄漏风险提供经验启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规模依赖型节能政策 “千家企业节能行动” 碳泄漏效应 减碳效应
原文传递
基于碳回收期理论的城市轨道交通碳减排效应测算 被引量:12
11
作者 杨洋 王雪纯 +2 位作者 袁振洲 陈进杰 那艳玲 《交通运输系统工程与信息》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1-11,23,共12页
合理量化城市轨道交通的碳减排效应,对于测算城市轨道交通外部成本、丰富交通运输领域碳交易理论体系乃至制定城市轨道交通补贴政策都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本文考虑了城市轨道交通建成后乘客出行行为的差异性,建立生命周期视角下... 合理量化城市轨道交通的碳减排效应,对于测算城市轨道交通外部成本、丰富交通运输领域碳交易理论体系乃至制定城市轨道交通补贴政策都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本文考虑了城市轨道交通建成后乘客出行行为的差异性,建立生命周期视角下的城市轨道交通基准线碳排放模型与项目活动碳排放模型;进而,构建碳回收期理论模型,作为城市轨道交通碳减排效应量化指标,碳回收期指通过运营期碳减排回收建设期碳排放的周期,即累计碳足迹首次由正值转向负值的时间;而后,实现城市轨道交通在基准线、项目建设及活动期的数据收集,同时,标定模型;最后,以石家庄3号线为例进行情景分析,测算其基准线碳排放量、项目建设期及项目活动期的碳排放量,并在未来发展的两大模式下测算碳回收期。结果显示,在客流量常态化增长情景、快速增长情景以及缓慢增长情景下,其碳回收期分别为27,22,29年;在能源结构和能效水平常态发展、迅速发展以及缓步发展的情景下,其碳回收期分别为25,24,29年。结论表明,大规模客运量和高效的客运强度是城市轨道交通碳减排正效应的重要支撑;能源结构调整和能效水平提升带来的系统性变革,可以对城市轨道交通碳减排带来显著正效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交通 碳减排效应 碳回收期理论 城市轨道交通 生命周期 情景分析
下载PDF
碳强度约束的模拟:宏观效应、减排效应和结构效应 被引量:12
12
作者 董梅 徐璋勇 李存芳 《管理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5期53-65,共13页
基于碳强度约束的行政型减排措施是中国应对气候变化的主要手段之一,分析碳强度约束对经济系统的影响,是碳减排机制设计的重要内容。本文通过动态CGE模型,模拟2012-2030年碳强度约束和非化石能源比重提高对中国宏、微观经济和碳减排的... 基于碳强度约束的行政型减排措施是中国应对气候变化的主要手段之一,分析碳强度约束对经济系统的影响,是碳减排机制设计的重要内容。本文通过动态CGE模型,模拟2012-2030年碳强度约束和非化石能源比重提高对中国宏、微观经济和碳减排的影响。研究表明:在保持经济适度增长的情况下,2020年和2030年,碳强度分别比基准情景下降15. 176%和36. 586%,但仍略低于碳强度目标值;碳强度约束引起综合国内销售价格大幅上涨,投资、出口和进口小幅上升,消费少量下降;该约束还导致煤炭、原油和成品油价格大幅上涨;大多数非能源部门的产出和出口受到抑制,国内需求和进口显著上升。总体而言,行政型减排措施能够有效降低碳强度,但不能完全实现碳减排目标,需要适时推出碳税、碳交易等举措,形成碳减排的长效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强度约束 宏观效应 减排效应 结构效应 动态CGE模型
原文传递
不同配额分配方式对中国碳交易市场运行的影响——基于流动性、波动性与有效性视角的考察 被引量:12
13
作者 王勇 王丁玉 陈彦汝 《资源科学》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2期2503-2513,共11页
碳市场交易是通过市场机制降低碳排放量的有效方式,不同配额分配方式对碳交易市场运行的影响值得深入研究。本文以中国碳交易市场为例,选取北京、天津、广东、上海、福建和深圳6个碳交易试点地区为研究对象,采用流动性比率指标、对数收... 碳市场交易是通过市场机制降低碳排放量的有效方式,不同配额分配方式对碳交易市场运行的影响值得深入研究。本文以中国碳交易市场为例,选取北京、天津、广东、上海、福建和深圳6个碳交易试点地区为研究对象,采用流动性比率指标、对数收益率指标、随机游走过程以及双重差分模型,对不同配额分配方式下中国碳交易市场运行的流动性、波动性、有效性三方面进行分析。研究结论显示:①历史法下碳交易市场的流动性好于基准线法,提高拍卖法在混合配额分配方式中的占比也能提高碳交易市场的流动性。②基准线法、历史法和混合配额分配方式下碳交易市场的波动性均较小,提高拍卖法在混合配额分配方式中的占比会稍许增大碳交易市场的波动幅度。③混合配额分配方式比单一配额分配方式更有利于提高碳交易市场的信息有效性。④基准线法下的碳交易市场减排效果较好。本文研究结论揭示了不同配额分配方式对碳交易市场运行的影响,对制定更加科学的碳配额分配方式具有一定的启示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交易市场 配额分配方式 市场运行 碳减排效果 随机游走过程 双重差分模型
原文传递
垃圾焚烧发电项目碳排放核算与减排效应研究 被引量:11
14
作者 张炳康 李云玉 +3 位作者 张欣 王诗颖 周霖 吕石磊 《环境保护科学》 CAS 2023年第1期75-81,共7页
采用IPCC国家温室气体清单指南法计算了合肥市某生活垃圾焚烧发电项目的碳排放,分析了项目碳减排效应,并给出了垃圾焚烧的减排路径。结果表明,该生活垃圾焚烧发电项目碳排放强度为398.89 kgCO_(2)e/t,其中焚烧过程碳排放为384.7 kgCO_(2... 采用IPCC国家温室气体清单指南法计算了合肥市某生活垃圾焚烧发电项目的碳排放,分析了项目碳减排效应,并给出了垃圾焚烧的减排路径。结果表明,该生活垃圾焚烧发电项目碳排放强度为398.89 kgCO_(2)e/t,其中焚烧过程碳排放为384.7 kgCO_(2)e/t,占比96.44%。塑料等含化石碳组分垃圾的碳排放占整个焚烧项目碳排放的92%以上,是主要排放源。项目通过替代垃圾填埋基准线排放为557.75 kgCO_(2)e/t,替代燃煤发电的基准线排放为385.73 kgCO_(2)e/t,综合净减排量为544.59 kgCO_(2)e/t,表明生活垃圾焚烧发电项目具有很好的减排效益。通过系统规范核算了焚烧发电项目温室气体排放的基础数据,为垃圾焚烧发电行业摸清碳排放底数、参与碳排放交易等提供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垃圾焚烧 国家温室气体清单指南法 碳排放 减排效应
下载PDF
基于LCA法的3D打印建筑碳排放量及减碳效果分析 被引量:10
15
作者 孟庆成 胡垒 +3 位作者 李明健 万达 吴浩杰 齐欣 《安全与环境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7期2523-2533,共11页
气候变暖已成为全球生态环境问题,而建筑业占据碳排放总量的近三分之一,建筑建造过程减碳潜力巨大。针对3D打印建筑碳排放及减碳效果评价问题,采用全生命周期评价方法定义3D打印建筑碳排放计算模型,对比分析3D打印建造与传统建造和常规... 气候变暖已成为全球生态环境问题,而建筑业占据碳排放总量的近三分之一,建筑建造过程减碳潜力巨大。针对3D打印建筑碳排放及减碳效果评价问题,采用全生命周期评价方法定义3D打印建筑碳排放计算模型,对比分析3D打印建造与传统建造和常规绿色建造方式物化阶段碳排放。量化分析得到以下结果:首先,3D打印混凝土掺入粉煤灰、硅灰等材料替代部分水泥用量,对比普通混凝土其每立方米碳排放有效降低10%~30%。其次,3D打印建造材料运输及施工过程碳排放低于传统和常规绿色建造方式。最后,建筑物化阶段中3D打印建造比传统建造和常规绿色建造方式碳排放总量分别降低15.97%和8.78%。3D打印建造物化阶段碳排放均低于传统建造和常规绿色建造方式,且减碳效果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环境科学技术基础学科 3D打印 全生命周期评价 建筑碳排放 减碳效果
下载PDF
市场机制、政府干预与碳市场减排效应研究 被引量:11
16
作者 王雪峰 廖泽芳 《干旱区资源与环境》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8期9-17,共9页
碳市场是将二氧化碳作为商品进行交易的场所,碳排放市场化是中国实现减排目标的重要举措。基于中国碳试点地区和其它非试点地区2005-2020年的省级碳排放面板数据,利用多期双重差分法,从政府干预和市场机制视角实证检验了建立碳市场对碳... 碳市场是将二氧化碳作为商品进行交易的场所,碳排放市场化是中国实现减排目标的重要举措。基于中国碳试点地区和其它非试点地区2005-2020年的省级碳排放面板数据,利用多期双重差分法,从政府干预和市场机制视角实证检验了建立碳市场对碳减排效应的影响。结果表明:以碳价和市场流动性表示的市场机制促进了碳减排效应;政府干预比市场机制更能促进试点地区的碳减排放;当碳市场运行缺乏效率时,政府对控排主体的干预力度越大,减排效应越显著。因此,应积极发挥政府干预对碳减排的促进作用,逐步建立和完善碳市场机制,充分发挥市场能动性作用,以最节约的成本完成减排目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市场机制 政府干预 碳市场 碳减排效应
原文传递
寒冷气候区近零能耗建筑减碳路径探索 被引量:9
17
作者 徐伟 张天平 +5 位作者 康一亭 线登洲 刘瑞捷 王丹阳 于震 张时聪 《建筑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1-8,共8页
本文对比国外近零能耗建筑节能减碳技术标准及路径,对寒冷气候区国内外40个近零能耗建筑调研案例及国内典型近零能耗建筑案例的减碳效果进行分析,并通过我国近零能耗建筑增量成本分析,探索我国未来寒冷气候区近零能耗建筑减碳路径。
关键词 寒冷气候区 近零能耗建筑 技术路径 减碳效果
原文传递
“宽带中国”战略和低碳城市双试点的减污效应研究 被引量:7
18
作者 郭秋秋 马晓钰 《产业经济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129-142,共14页
立足于数字经济和绿色发展的新时代背景,基于2009—2019年285个城市的面板数据,以“宽带中国”战略和低碳城市双试点建设作为准自然实验,采用多期双重差分法对“宽带中国”战略和低碳城市双试点的减污效应进行实证检验。研究发现,在不... 立足于数字经济和绿色发展的新时代背景,基于2009—2019年285个城市的面板数据,以“宽带中国”战略和低碳城市双试点建设作为准自然实验,采用多期双重差分法对“宽带中国”战略和低碳城市双试点的减污效应进行实证检验。研究发现,在不影响城市经济发展的条件下,相较于非双试点城市,双试点城市环境污染水平显著降低,这一结论经过多种稳健性检验后仍然成立。双试点政策的减污效应存在显著的异质性特征。其中,相较于分布在中西部的城市,位于东部的城市减污效果更强;非资源型城市的减污效果较资源型城市的更为理想。双试点政策主要通过优化产业结构和促进技术创新两条途径对城市发挥减污效应。此外,双试点政策具有明显的空间溢出效应,不仅能够有效降低本地的污染排放,而且能够显著抑制“邻地”的环境污染。进一步研究发现,“宽带中国”战略单试点和低碳城市单试点均具有减污效应,但弱于双试点的减污效应,“宽带中国”战略试点和低碳城市试点对减少环境污染具有协同作用,实现了“1+1>2”的政策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宽带中国”战略 低碳城市 双试点 双重差分法 减污效应 协同作用
原文传递
“双碳”目标下中国区域数字贸易的碳减排效应研究 被引量:7
19
作者 王亚飞 刘静 《软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2期73-79,共7页
将社会再生产过程中的“生产端”和“消费端”纳入数字贸易与碳排放分析框架,讨论数字贸易对碳减排的影响机制,基于2011—2020年中国30个省级样本数据,采用动态空间计量模型、系统GMM估计方法进行实证检验。结果表明:数字贸易具有明显... 将社会再生产过程中的“生产端”和“消费端”纳入数字贸易与碳排放分析框架,讨论数字贸易对碳减排的影响机制,基于2011—2020年中国30个省级样本数据,采用动态空间计量模型、系统GMM估计方法进行实证检验。结果表明:数字贸易具有明显的碳减排效应,该效应在地区之间呈现出北方强于南方、中西部强于东部的异质性特征;生产端的中介效应检验发现,数字贸易通过产出规模效应会削弱碳减排效应,而通过结构效应及技术效应增强碳减排效应;在消费端方面,农村居民消费结构升级的中介效应表现为碳减排增强效应,城市居民消费结构升级的中介效应表现为碳减排削弱效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字贸易 碳减排效应 动态空间计量模型
原文传递
非位似偏好、碳市场与异质性政策协调的减排效应 被引量:4
20
作者 马广程 曹建华 丁徐轶 《中国工业经济》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42-60,共19页
中国经济绿色复苏需要正确处理好“双碳”目标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基于现实政策背景,本文构建了包含居民消费非位似偏好和异质性生产者的环境动态随机一般均衡模型,探讨非位似偏好下碳市场与宏观经济政策搭配的碳减排效应。研究发现... 中国经济绿色复苏需要正确处理好“双碳”目标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基于现实政策背景,本文构建了包含居民消费非位似偏好和异质性生产者的环境动态随机一般均衡模型,探讨非位似偏好下碳市场与宏观经济政策搭配的碳减排效应。研究发现:碳市场通过碳配额影响绿色部门减排约束,激励其产生相对净排放量实现碳减排,且非位似偏好提高会引起绿色消费产生“棘轮效应”。进一步研究显示,在绿色技术冲击下,碳市场与其他政策组合的影响幅度提升,政策间更具协同作用。不同政策组合受非位似偏好的影响会产生异质性效应,其中,结构性货币政策与财政绿色信贷贴息政策组合受偏好影响有限,但在引入碳市场政策后可提高降碳速度,在低非位似偏好时将碳市场政策引入该组合不会产生减排效应。福利效应分析发现,非位似偏好提高后产生的跨期替代为低碳生产赋予优势,尤其是包含碳市场的政策组合能使高非位似偏好家庭利用冲击进行跨期替代的能力增强。本文揭示了非位似偏好对政策实施效果的作用,强调了碳市场与宏观经济政策搭配的重要性,为碳市场建设与“一揽子”环境政策协调搭配提供了重要启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位似偏好 碳市场 结构性货币政策 财政绿色信贷贴息政策 减排效应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