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82篇文章
< 1 2 1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天津大气PM2.5中碳组分特征和来源分析 被引量:28
1
作者 史国良 陈刚 +3 位作者 田瑛泽 彭杏 徐娇 冯银厂 《环境污染与防治》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1-7,共7页
于2014年1—4月在天津城区采集PM25样品,采用热光反射法测定样品中有机碳(OC)、元素碳(EC)及8个碳组分(OCl、OC2、OC3、OC4、ECl、EC2、EC3、裂解碳(OP))的含量。结果表明,天津城区空气PM“中OC、EC质量浓度分别为(18.7... 于2014年1—4月在天津城区采集PM25样品,采用热光反射法测定样品中有机碳(OC)、元素碳(EC)及8个碳组分(OCl、OC2、OC3、OC4、ECl、EC2、EC3、裂解碳(OP))的含量。结果表明,天津城区空气PM“中OC、EC质量浓度分别为(18.7±9.9)、(3.9±2.6)μg/m3,两者之和占PM25质量浓度的18.0%。采样期间OC与EC变化趋势一致,均呈现春节期间、普通采暖季浓度较高,非采暖季浓度较低的特点。对8个碳组分进行相关性分析,发现OC1~OC4及ECl~EC3分别来自相似的来源或受大气中类似的二次过程影响,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燃煤、生物质燃烧和机动车排放对天津城区PM。。中碳组分贡献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司天津PM2.5 碳组分来源分析
下载PDF
农业管理措施对新垦荒漠沙地农田土壤有机碳及其组分的影响 被引量:21
2
作者 苏永中 杨荣 +1 位作者 杨晓 范桂萍 《中国农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4期2867-2876,共10页
【目的】通过在黑河流域中游边缘绿洲新垦沙地农田安排的田间试验,分析不同施肥措施、不同覆盖耕作管理和种植方式对沙地农田土壤有机碳(SOC)及其活性组分的短期影响,为新垦荒漠砂质农田土壤有机质快速提升和土壤培肥提供理论依据。【... 【目的】通过在黑河流域中游边缘绿洲新垦沙地农田安排的田间试验,分析不同施肥措施、不同覆盖耕作管理和种植方式对沙地农田土壤有机碳(SOC)及其活性组分的短期影响,为新垦荒漠砂质农田土壤有机质快速提升和土壤培肥提供理论依据。【方法】测定不同农业管理措施下不同处理的土壤有机碳(SOC)、全氮(TN)和有机碳不同组分包括颗粒有机碳(POC)、易氧化有机碳(EOC)、热水浸提有机碳(HWC)和微生物生物量碳(MBC)。【结果】不同施肥措施6年后,单施有机肥和有机无机配施处理耕层(0—20 cm)SOC和全氮含量分别增加32.1%—98.7%和1.5%—40.9%,以高量单施有机肥处理增幅最大,但单施高量氮、磷、钾化肥,SOC和TN仍维持在试验前的极低水平。不同覆盖和耕作处理4年后,SOC和TN含量较试验前分别增加5.4%—34.0%和9.3%—34.9%,少耕秸秆覆盖(RSM)处理增幅最大,RSM处理较常规耕作地膜覆盖(CK)SOC含量高27.2%,但在秸秆覆盖和地膜覆盖下减少耕作对SOC的短期影响均不显著。种植10年的苜蓿地和5年苜蓿5年玉米地较连续种植10年的玉米地,SOC分别高72.7%和27.7%,TN含量分别高54.3%和17.1%。不同农业管理措施的不同处理之间,POC、EOC、HWC和MBC的变化趋势与SOC的变化基本一致,但处理之间的差异更大。高量施用有机肥、秸秆覆盖和苜蓿地的POC占总有机碳的比例显著高于其相应的其它处理。【结论】干旱区荒漠土壤开垦为灌溉农田后,增施有机肥、秸秆覆盖还田、种植多年生苜蓿或苜蓿插入轮作体系是快速提升SOC水平,培肥地力的有效措施。颗粒有机碳是指示SOC动态对短期农业管理措施响应的理想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施肥 覆盖耕作 种植方式 土壤有机碳 有机碳组分 荒漠砂质土壤
下载PDF
长期封育对内蒙古羊草草地土壤有机碳组分的影响 被引量:17
3
作者 王春燕 张晋京 +2 位作者 吕瑜良 王莉 何念鹏 《草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5期31-39,共9页
封育是当前恢复和改良内蒙古草地的重要措施,也是实现草地固碳效应最有效的途径之一。本文利用内蒙古封育32年和自由放牧的羊草草地,分析了其土壤有机碳组分、土壤团聚体和土壤腐殖质组分碳含量的变化,并运用13 C核磁共振波普法对土... 封育是当前恢复和改良内蒙古草地的重要措施,也是实现草地固碳效应最有效的途径之一。本文利用内蒙古封育32年和自由放牧的羊草草地,分析了其土壤有机碳组分、土壤团聚体和土壤腐殖质组分碳含量的变化,并运用13 C核磁共振波普法对土壤腐殖质的有机碳组分进行波普分析,探讨了长期封育对羊草草地土壤有机碳组分和土壤有机质结构的影响,期望能为科学地评估长期封育状况下草地固碳效应及其稳定性提供理论依据。实验结果表明:长期封育显著提高了草地土壤有机碳含量;在土壤有机碳组分中,除土壤微生物碳(MBC )含量降低外,其碳组分含量都相应增加。其中,易氧化有机碳(EOC)含量增加最为明显,长期封育草地是自由放牧草地土壤的4.53倍;长期封育显著提高了草地土壤0.25~2 mm 团聚体所占比例及其有机碳含量;长期封育提高了草地土壤腐殖质中的胡敏酸碳(HAC)、胡敏素碳(HUC)含量和胡敏酸/腐殖质碳,降低了富里酸碳(FAC)的含量,封育草地土壤的 H AC/FAC是自由放牧草地土壤的5.66倍。此外,长期封育草地土壤的脂族碳含量显著增加,芳香度相应增加,疏水碳/亲水碳增大。总之,长期封育不仅提高了草地土壤有机碳贮量,还能改善草地土壤结构、增强土壤有机碳的稳定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草地 土壤有机碳 碳组分 封育 团聚体 腐殖质 胡敏酸
下载PDF
生态恢复对石漠化地区土壤有机碳累积特征及其机制的影响 被引量:10
4
作者 龙启霞 蓝家程 姜勇祥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8期7390-7402,共13页
为从土壤碳组分对团聚体及其结合有机碳的影响的角度去解析生态恢复下土壤有机碳积累特征及其机制,以典型干热河谷石漠化地区生态恢复措施(次生林,15—20a;花椒林,15—20a)和对照耕地(>50 a)为研究对象,测定0—10 cm和10—20 cm土层... 为从土壤碳组分对团聚体及其结合有机碳的影响的角度去解析生态恢复下土壤有机碳积累特征及其机制,以典型干热河谷石漠化地区生态恢复措施(次生林,15—20a;花椒林,15—20a)和对照耕地(>50 a)为研究对象,测定0—10 cm和10—20 cm土层土壤有机碳(SOC)、颗粒有机碳(POC)、易氧化有机碳(EOC)、矿物结合有机碳(MOC)、非活性有机碳(NLOC)、团聚体、团聚体有机碳含量,研究了生态恢复对SOC及组分、团聚体以及团聚体有机碳的影响。结果表明:(1)与耕地相比,生态恢复显著增加0—20 cm土层SOC及组分的含量与储量(MOC除外),含量与储量的增幅范围为10.4%—151.7%和6.3%—134.5%,其中POC、EOC含量和储量增幅最大,且POC、EOC与SOC相关性较强;(2)生态恢复显著提高>2 mm团聚体数量、MWD和MGD,其中以次生林0—10 cm土层的增幅最大(379.3%、172.0%、265.2%);(3)生态恢复显著增加各粒径团聚体有机碳含量,团聚体有机碳含量增幅随团聚体粒径增大而减小,然而生态恢复后>2 mm团聚体有机碳贡献率显著上升,<2 mm团聚体有机碳贡献率显著减小,土壤团聚体对有机碳的贡献率转为以>2 mm团聚体贡献为主,且>2 mm团聚体数量的显著增加是>2 mm团聚体有机碳贡献率高的主要原因;(4)土壤SOC、POC、EOC、NLOC与>2 mm团聚体数量、MWD、MGD、>2 mm团聚体有机碳贡献率显著正相关(P<0.05),其中POC、EOC与这些指标的相关性较强(P<0.01)。此外,从土壤有机碳及组分、团聚体数量及稳定性、>2 mm团聚体有机碳贡献率的增幅来看,自然恢复措施(次生林)较人工种植恢复措施(花椒林)增幅较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恢复 碳组分 团聚体组成 稳定性 团聚体结合有机碳
下载PDF
外源添加磷石膏对堆肥碳组分及腐殖质品质的影响 被引量:11
5
作者 刘媛媛 徐智 +1 位作者 陈卓君 汤利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1期2483-2490,共8页
为探究磷石膏的高效资源化利用方式,本文以鸡粪和玉米秸秆为原料,按照有机物料质量(以干物质计),添加磷石膏0%(对照)、磷石膏10%(PG10%)和磷石膏20%(PG20%)3个处理,研究外源添加磷石膏对堆肥碳组分及腐殖质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至堆肥... 为探究磷石膏的高效资源化利用方式,本文以鸡粪和玉米秸秆为原料,按照有机物料质量(以干物质计),添加磷石膏0%(对照)、磷石膏10%(PG10%)和磷石膏20%(PG20%)3个处理,研究外源添加磷石膏对堆肥碳组分及腐殖质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至堆肥结束时,CK、PG10%和PG20%处理均可腐熟,均可达到堆肥无害化标准。PG10%处理可延长堆肥高温持续时间(2 d)。与对照相比,PG10%和PG20%处理均显著降低了堆肥总有机碳、水溶性有机碳、腐殖质碳含量、胡敏酸碳含量和富里酸碳含量。PG10%处理的堆肥总有机碳、水溶性有机碳、腐殖质碳含量、胡敏酸碳含量和富里酸碳含量均显著高于PG20%处理,增幅分别为4.50%、51.79%、14.52%、16.99%和8.22%。与对照相比,PG10%处理的堆肥腐殖化指数、腐殖化率、胡敏酸百分含量和胡富比分别增加了3.44%、1.08%、2.36%和8.70%。因此,适量磷石膏添加(10%)可促进堆肥腐殖化进程,提高腐殖质品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磷石膏 堆肥 碳组分 腐殖化进程 腐殖质品质
下载PDF
天津市春季道路降尘PM_(2.5)和PM_(10)中碳组分特征 被引量:11
6
作者 张伟 姬亚芹 +2 位作者 李树立 王士宝 张蕾 《环境科学研究》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239-244,共6页
为研究天津市春季道路降尘PM_(2.5)和PM_(10)中碳组分特征,丰富道路降尘的成分谱库,于2015年3月22日—5月23日在天津市主干道、次干道、支路、快速路和环线5种道路类型道路两侧采集道路降尘样品,通过再悬浮装置得到PM_(2.5)和PM_(10)的... 为研究天津市春季道路降尘PM_(2.5)和PM_(10)中碳组分特征,丰富道路降尘的成分谱库,于2015年3月22日—5月23日在天津市主干道、次干道、支路、快速路和环线5种道路类型道路两侧采集道路降尘样品,通过再悬浮装置得到PM_(2.5)和PM_(10)的滤膜样品,并用热光碳分析仪测定PM_(2.5)和PM_(10)中OC(有机碳)和EC(元素碳)的百分含量,利用两相关样本非参数检验、OCEC比值法以及相关分析法,定性分析天津市春季道路降尘PM_(2.5)和PM_(10)的碳组分的特征及其主要来源;利用因子分析法,进一步分析道路降尘PM_(2.5)和PM_(10)的主要来源.结果表明:道路降尘PM_(2.5)中w(OC)为10.27%(主干道)~13.94%(快速路)、w(EC)为1.24%(支路)~1.77%(环线),PM_(10)中w(OC)为8.48%(主干道)~12.56%(快速路)、w(EC)为1.01%(次干道)~1.59%(快速路),可见快速路中碳组分含量相对较高,这可能与其车流量较大,导致道路扬尘和机动车尾气排放量较大有关,也可能与其路面保养及保洁状况有关.对于大部分碳组分而言,其在PM_(2.5)中的百分含量均高于PM_(10);除EC2,其他碳组分在PM_(2.5)和PM_(10)间均无显著性差异.不同道路类型PM_(2.5)和PM_(10)中OCEC的大小顺序基本相同,与其车质量变化趋势相反.道路降尘中PM_(2.5)中碳组分主要来源于道路扬尘、机动车尾气、生物质燃烧以及燃煤源的混合源,PM_(10)主要受道路扬尘、燃煤和柴油车尾气等污染源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道路降尘 PM2.5 PM10 碳组分 来源解析
下载PDF
矿区复垦土壤碳组分对外源碳输入的响应特征 被引量:8
7
作者 张云龙 郜春花 +3 位作者 刘靓 靳东升 卢晋晶 李建华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中英文)》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8期1219-1229,共11页
研究外源碳输入对复垦土壤有机碳及组分的影响,对于深入探究矿区复垦土壤有机碳提升及培肥管理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依托山西省襄垣县采煤沉陷复垦区的长期定位试验,研究了矿区复垦土壤碳组分对不同外源碳(生物炭、堆肥、沼渣、牛粪与秸秆... 研究外源碳输入对复垦土壤有机碳及组分的影响,对于深入探究矿区复垦土壤有机碳提升及培肥管理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依托山西省襄垣县采煤沉陷复垦区的长期定位试验,研究了矿区复垦土壤碳组分对不同外源碳(生物炭、堆肥、沼渣、牛粪与秸秆)输入的响应特征。分别在2011年与2016年对矿区复垦土壤样品进行采集,测定0~20 cm土层土壤有机碳、易氧化有机碳、活性碳库Ⅰ、Ⅱ的含量。结果表明,生物炭处理的土壤有机碳增长率和年变化量较对照(CK,无外源碳添加)分别增加101.80%和0.56g·kg–1·a–1,且均显著高于其他有机物料处理;生物炭、牛粪处理土壤0~20 cm土层固碳量较CK分别提高100.52%和91.52%,二者间差异不显著,均显著高于其他有机物料处理,堆肥、沼渣和秸秆处理间对土壤固碳量的提升作用不显著。添加有机物料均能显著增加复垦土壤易氧化有机碳的增长率和年变化量,均表现为堆肥处理最高,较CK分别增加12.37%和0.16 g·kg–1·a–1。复垦土壤活性碳库Ⅰ、Ⅱ的增长率和年变化量均为牛粪处理显著高于其他有机物料处理。有机物料添加均能提高土壤稳定性有机碳含量,与CK相比,生物炭和牛粪处理的提高幅度最大,显著高于其他有机物料,而牛粪与生物碳之间差异不显著。生物炭处理碳库管理指数最高,分别较堆肥、沼渣、牛粪、秸秆处理提高36.30%、52.23%、41.50%、52.02%。施用生物炭、堆肥、沼渣、牛粪与秸秆都能显著提升复垦土壤各碳组分含量和碳库管理指数,施用生物炭的效果最优,因此施用生物炭可作为矿区复垦土壤有机碳提升的有效管理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复垦土壤 有机物料 有机碳 碳组分 碳库管理指数
下载PDF
Fertilization and Soil Ploughing Practices under Changing Physical Environment Lead to Soil Organic Carbon Dynamics under Conservation Agriculture in Rice-Wheat Cropping System: A Scoping Review
8
作者 Salwinder Singh Dhaliwal Arvind Kumar Shukla +8 位作者 Sanjib Kumar Behera Sarwan Kumar Dubey Agniva Mandal Mehakpreet Kaur Randhawa Sharanjit Kaur Brar Gagandeep Kaur Amardeep Singh Toor Sohan Singh Walia Priyadarshani Arun Khambalkar 《Agricultural Sciences》 2024年第1期82-113,共32页
Ploughing and fertilization practices in rice-wheat system have deteriorated the soil carbon (C) pools. Conservation agriculture (CA) based management approaches have proven to enhance C sequestration and reverse the ... Ploughing and fertilization practices in rice-wheat system have deteriorated the soil carbon (C) pools. Conservation agriculture (CA) based management approaches have proven to enhance C sequestration and reverse the loss of soil-organic-carbon (SOC), which further enhances soil fertility. Different fractions of SOC pools react to the alterations in management practices and indicate changes in SOC dynamics as compared to total C in the soil. Higher SOC levels in soil have been observed in case of reduced/no-till (NT) practices than conventional tillage (CT). However, between CT and zero tillage/NT, total SOC stocks diminished with an increase in soil depth, which demonstrated that the benefits of SOC are more pronounced in the topsoil under NT. Soil aggregation provides physical protection to C associated with different-sized particles, thus, the improvement in soil aggregation through CA is an effective way to mitigate soil C loss. Along with less soil disturbance, residual management, suitable crop rotation, rational application of manures and fertilizers, and integrated nutrient management have been found to be effective in not only improving soil C stock but also enhancing the soil health and productivity. Thus, CA can be considered as a potential method in the build-up of SOC of soil in rice-wheat syste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ILLAGE Conservation Agriculture Soil Organic carbon carbon fractions Rice-Wheat System Organic Amendments
下载PDF
广州城郊森林公园常绿阔叶林土壤有机碳及组分特征 被引量:8
9
作者 习丹 旷远文 《生态科学》 CSCD 2019年第1期226-232,共7页
为探讨森林公园土壤有机碳的分布特征,以广州城郊的石门国家森林公园和云髻山森林公园为研究对象,采用分层采样方法 (0—5、5—10、10—20、20—40和40—60 cm)对天然常绿阔叶林的土壤总有机碳、惰性有机碳、易氧化有机碳、水溶性有机... 为探讨森林公园土壤有机碳的分布特征,以广州城郊的石门国家森林公园和云髻山森林公园为研究对象,采用分层采样方法 (0—5、5—10、10—20、20—40和40—60 cm)对天然常绿阔叶林的土壤总有机碳、惰性有机碳、易氧化有机碳、水溶性有机碳、微生物生物量碳含量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土壤惰性有机碳、活性有机碳及总有机碳含量随土层加深均表现下降趋势。不同组分的活性有机碳含量及其所占总有机碳比例在土壤剖面分布存在差异,均表现为易氧化有机碳>微生物生物量碳>水溶性有机碳。土壤惰性有机碳占总有机碳的比例显著高于活性有机碳,随土层加深呈先下降后增加趋势,深层土壤有利于维护有机碳的稳定性。土壤惰性有机碳、易氧化有机碳、水溶性有机碳及微生物生物量碳含量与总有机碳、微生物生物量氮含量均呈显著正相关,土壤各组分碳间转化依赖于总有机碳量的变化,同时受微生物生物量氮的支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森林公园 常绿阔叶林 惰性有机碳 碳组分
下载PDF
拉萨市夏季含碳气溶胶的浓度水平与组成特征研究
10
作者 蔡肯敏 郑雪芹 +7 位作者 钟冰倩 尼玛楚多 边巴 王雨静 刘俊文 俞鹏飞 李军 张干 《地球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496-503,共8页
利用颗粒物采样器采集拉萨市夏季(2021年8月30日~2021年9月23日)大气细颗粒物(PM_(2.5))样品,并对不同含碳气溶胶组分进行测定和探讨。根据碳组分挥发性的强弱,将有机碳(OC)分为易挥发组分(HOC)、中等挥发组分(MOC)和难挥发组分(LOC),... 利用颗粒物采样器采集拉萨市夏季(2021年8月30日~2021年9月23日)大气细颗粒物(PM_(2.5))样品,并对不同含碳气溶胶组分进行测定和探讨。根据碳组分挥发性的强弱,将有机碳(OC)分为易挥发组分(HOC)、中等挥发组分(MOC)和难挥发组分(LOC),元素碳(EC)分为焦碳(char)和烟炱(soot)。结果显示,拉萨市夏季大气环境白天OC和EC的平均浓度分别为4.39±0.98μg/m^(3)和1.09±0.69μg/m^(3),夜晚OC和EC的平均浓度分别为4.39±1.43μg/m^(3)和1.17±0.57μg/m^(3)。系统比较OC/EC和char/soot源示踪指标在源辨识上的差异,发现char/soot值比OC/EC值可以更准确地识别关键排放源对含碳气溶胶的影响,说明char/soot值是一个可靠的源解析工具。本研究测定的char/soot平均值为0.20,符合机动车尾气污染特征,远小于生物质燃烧和煤炭燃烧特征值,说明拉萨夏季大气环境主要受机动车尾气排放影响。LOC是拉萨夏季含碳气溶胶最丰富的OC组分,在所有碳组分中的占比为47.7%,其次为MOC(18.2%)和HOC(10.8%)。不同碳组分之间的相关性分析表明,HOC主要通过大气化学反应生成,未来可成为评估二次有机气溶胶的一个潜在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含碳气溶胶 有机碳 元素碳 碳组分 OC/EC char/soot
下载PDF
长白山阔叶红松林表层矿质土壤不同组分中有机碳及氮库特征研究 被引量:5
11
作者 汲常萍 王慧梅 +1 位作者 王文杰 韩士杰 《植物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372-379,共8页
以长白山天然阔叶红松林为研究对象,采用物理化学分级方法将其土壤分成5个具有不同稳定性特征的组分:沙和团聚体组分(sA)、酸不溶组分(AI)、易氧化组分(EO)、颗粒态组分(P)和可溶性组分(S)。分析各组分的质量分数、有机碳... 以长白山天然阔叶红松林为研究对象,采用物理化学分级方法将其土壤分成5个具有不同稳定性特征的组分:沙和团聚体组分(sA)、酸不溶组分(AI)、易氧化组分(EO)、颗粒态组分(P)和可溶性组分(S)。分析各组分的质量分数、有机碳及氮浓度、C/N及其有机碳、氮的分配比例,旨在探讨阔叶红松林的碳截获和肥力供应潜力机制。研究结果显示:稳定土壤组分(AI和sA)的C/N比活跃土壤组分(P和EO)大2—8倍,显示了土壤组分对于土壤微生物分解的不同稳定性特征;接近90%的土壤质量集中在稳定(AI和sA)土壤组分上,导致土壤组分中有机碳的分配比例最大者为AI(42.7%)和SA(29.5%);活跃土壤组分(P、EO和S)中的有机碳比稳定性组分(AI和sA)高出2—6倍,而氮浓度则高出4—37倍,这使得氮库由活跃组分EO(33.6%)、P(19.7%)和稳定组分AI(21.1%)、Sa(24.3%)构成。本研究揭示长白山阔叶红松林土壤有机碳主要截获于稳定性组分,而氮则在活跃组分与稳定组分中分配相当,这种土壤组分特征利于碳的长期累积和肥力(N)持续快速供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组分 氮组分 碳氮比 分配比例
下载PDF
内蒙古温带草地土壤有机碳组分含量和分解速率的空间格局及其影响因素 被引量:1
12
作者 陈颖洁 房凯 +2 位作者 秦书琪 郭彦军 杨元合 《植物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9期1245-1255,共11页
草地是陆地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陆地碳循环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然而,目前地球系统模型对草地土壤碳动态的预测仍存在较大不确定性,其主要原因是对土壤有机碳组分含量和分解速率的空间格局及其影响因素的认识尚不充分。该研究基于... 草地是陆地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陆地碳循环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然而,目前地球系统模型对草地土壤碳动态的预测仍存在较大不确定性,其主要原因是对土壤有机碳组分含量和分解速率的空间格局及其影响因素的认识尚不充分。该研究基于在内蒙古温带草地开展的样带调查,按土壤颗粒的粒径大小进行土壤分级,并通过室内培养方法测定土壤碳分解速率,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利用方差分解探究气候、土壤、植物和矿物4类因素对内蒙古温带草地表层土壤有机碳组分含量和分解速率影响的相对重要性。结果显示:(1)土壤有机碳及其组分含量呈现自西南向东北增加的空间格局,草甸草原中整土及不同组分碳含量最大,典型草原次之,荒漠草原最小;而有机碳标准化的碳分解速率呈现相反的趋势。(2)气候和矿物是驱动土壤有机碳组分含量空间变异的主要因素,且两者在不同组分中的相对重要性存在差异,即随土壤粒径减小,矿物的相对重要性逐渐增加。(3)碳分解速率受矿物、土壤和气候因素共同影响。上述结果表明不同土壤碳组分含量和碳分解速率空间变异的影响因素存在差异,矿物因素对细颗粒组分的影响尤为重要,意味着地球系统模型中应考虑矿物因素在不同碳组分中的作用,从而更准确地预测全球变化背景下的草地土壤碳动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有机碳 碳组分 碳分解 矿物 温带草地
原文传递
Effect of six years of nitrogen additions on soil chemistry in a subtropical Pleioblastus amarus forest, Southwest China 被引量:4
13
作者 Guan-tao Chen Li-hua Tu +2 位作者 Guang-sheng Chen Jin-yao Hu Zhou-lin Han 《Journal of Forestry Research》 SCIE CAS CSCD 2018年第6期1657-1664,共8页
Soil chemistry influences plant health and carbon storage in forest ecosystems. Increasing nitrogen(N) deposition has potential effect on soil chemistry. We studied N deposition effects on soil chemistry in subtropica... Soil chemistry influences plant health and carbon storage in forest ecosystems. Increasing nitrogen(N) deposition has potential effect on soil chemistry. We studied N deposition effects on soil chemistry in subtropical Pleioblastus amarus bamboo forest ecosystems. An experiment with four N treatment levels(0, 50, 150,and300 kg N ha-1a-1,applied monthly, expressed as CK,LN,MN, HN,respectively) in three replicates. After6 years of N additions, soil base cations, acid-forming cations, exchangeable acidity(EA), organic carbon fractions and nitrogen components were measured in all four seasons. The mean soil pH values in CK,LN,MN and HN were 4.71, 4.62, 4.71, and 4.40, respectively, with a significant difference between CK and HN. Nitrogen additions significantly increased soil exchangeable Al3+,EA, and Al/Ca,and exchangeable Al3+ in HN increased by 70%compared to CK. Soil base cations(Ca2+, Mg2+, K+, and Na+) did not respond to N additions. Nitrogen treatments significantly increased soil NO3--N but had little effect on soil total nitrogen, particulate organic nitrogen, or NH4~+-N. Nitrogen additions did not affect soil total organic carbon, extractable dissolved organic carbon,incorporated organic carbon, or particulate organic carbon.This study suggests that increasing N deposition could increase soil NO3--N, reduce soil pH, and increase mobilization of Al3+. These changes induced by N deposition can impede root grow and function, further may influence soil carbon storage and nutrient cycles in the futur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Base cations carbon fractions Nitrogen deposition Soil chemistry Soil acidification
下载PDF
基于分形理论与碳分析的柴油机颗粒物特性 被引量:5
14
作者 梅丛蔚 梅德清 +1 位作者 陈鬃 袁银男 《内燃机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131-135,共5页
颗粒物外在形貌与内在含碳属性的表征已成为大气颗粒物源解析的重要手段.应用分形理论及热光碳分析法,研究高、低负荷工况下不同粒径级柴油机颗粒物形貌的盒维数及其碳组分特性.结果表明:颗粒物粒径级越小,其吸附的可溶性有机物(SOF)越... 颗粒物外在形貌与内在含碳属性的表征已成为大气颗粒物源解析的重要手段.应用分形理论及热光碳分析法,研究高、低负荷工况下不同粒径级柴油机颗粒物形貌的盒维数及其碳组分特性.结果表明:颗粒物粒径级越小,其吸附的可溶性有机物(SOF)越多,由分形理论计算得到的盒维数数值增大.低负荷工况下的颗粒物聚集现象严重,从而导致其分形盒维数比高负荷的高;在较小粒径级或低负荷工况时,因细颗粒物的吸附效应,最易挥发的OC1组分增多.低负荷工况下,元素碳(EC)中的EC1(char-EC)大量生成,其m(OC)/m(EC)值大于10;而高负荷工况下,EC几乎主要由EC2(soot-EC)组成,其m(OC)/m(EC)值小于1.此外,颗粒物形貌的盒维数与其有机碳与无机碳组分含量具有一定的关联,颗粒物的m(OC)/m(EC)比值越大,其对应形貌图的盒维数越大,反之亦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颗粒物 分形理论 热光碳分析 形貌 碳组分
下载PDF
Changes in soil organic carbon contents and fractionations of forests along a climatic gradient in China 被引量:4
15
作者 Xiaolu Sun Zuoxin Tang +2 位作者 Michael G.Ryan Yeming You Osbert Jianxin Sun 《Forest Ecosystems》 SCIE CSCD 2019年第1期1-12,共12页
Background: Soil organic carbon(SOC) is a large reservoir of terrestrial carbon(C); it consists of different fractions of varying complexity and stability. Partitioning SOC into different pools of decomposability help... Background: Soil organic carbon(SOC) is a large reservoir of terrestrial carbon(C); it consists of different fractions of varying complexity and stability. Partitioning SOC into different pools of decomposability help better predict the trend of changes in SOC dynamics under climate change. Information on how physical fractions and chemical structures of SOC are related to climate and vegetation types is essential for spatial model ing of SOC processes and responses to global change factors.Method: Soil samples were col ected from multiple representative forest sites of three contrasting climatic zones(i.e. cool temperate, warm temperate, and subtropical) in eastern China. Measurements were made on SOC contents and physical fractions of the 0–20 cm soil layer, and the chemical composition of SOC of the 0–5 cm soil layer, along with measurements and compilation of the basic site and forest stand variables. The long-term effects of temperature, litter inputs, soil characteristics and vegetation type on the SOC contents and factions were examined by means of "space for time substitution" approach and statistical analysis.Result: Mean annual temperature(MAT) varied from 2.1 °C at the cool temperate sites to 20.8 °C at the subtropical sites. Total SOC of the 0–20 cm soil layer decreased with increasing MAT, ranging from 89.2 g·kg^(-1) in cool temperate forests to 57.7 g·kg^(-1) in subtropical forests, at an average rate of 1.87% reduction in SOC with a 1 °C increase in MAT.With increasing MAT, the proportions of aromatic C and phenolic C displayed a tendency of decreases, whereas the proportion of alkyl C and A/O-A value(the ratio of alkyl C to the sum of O-alkyl C and acetal C) displayed a tendency of increases. Overall, there were no significant changes with MAT and forest type in either the physical fractions or the chemical composition. Based 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SOC content and MAT, we estimate that SOC in the top 20 soil layer of forests potentially contribute 6.58–26.3 Pg C globally to t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arb on fractions FOREST soil Global WARMING SOLID-STATE 13C-CPMAS NMR
下载PDF
粤北山区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土壤有机碳及其组分特征 被引量:4
16
作者 付志蓝 卢瑛 《热带作物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627-632,共6页
土壤碳库影响土壤肥力和全球气候变化,土壤有机碳及其组分能够敏感地反映土壤碳库的变化。研究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土壤有机碳及其组分特征对指导土壤资源的合理利用与管理具有重要意义。采集粤北山区6种土地利用方式(林地、茶园、果园... 土壤碳库影响土壤肥力和全球气候变化,土壤有机碳及其组分能够敏感地反映土壤碳库的变化。研究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土壤有机碳及其组分特征对指导土壤资源的合理利用与管理具有重要意义。采集粤北山区6种土地利用方式(林地、茶园、果园、弃耕地、水田、水旱轮作)的表层土壤(0~20 cm),测定土壤有机碳(SOC)及其易氧化有机碳(EOC)、颗粒有机碳(POC)、胡敏酸碳(HAC)、富里酸碳(FAC)和胡敏素碳(HMC)等组分,分析SOC及其组分对不同土地利用的响应以及SOC各组分之间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1)水田和林地土壤SOC含量(16.70和16.42 g/kg)比茶园、果园和弃耕地土壤分别高出28.86%和26.99%、21.54%和20.56%、37.79%和35.48%(P<0.05);(2)水田土壤EOC(4.83 g/kg)、HAC(2.81 g/kg)、胡/富比(0.83),HAC占SOC比例(16.80%)显著高于其他5种利用方式土壤;而林地土壤FAC(5.01 g/kg)含量显著高于其他5种利用方式土壤;(3)SOC与EOC、fPOC、POC、HAC、FAC、HMC呈显著正相关。综上所述,粤北山区HMC是土壤有机碳优势组分,土壤有机碳各组分含量随着有机碳含量增加而增加。种植水稻和林业利用有利于SOC的积累,可增加土壤有机碳库、提高土壤肥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有机碳 有机碳组分 利用方式 粤北山区
下载PDF
洪泽湖湿地土壤有机碳组分的空间分布特征及其生态环境效应 被引量:2
17
作者 李亚萍 卢妍 +3 位作者 赵文祥 徐晓猛 陈晨 司妍晨 《黑龙江畜牧兽医》 CAS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103-104,108,共3页
为了研究洪泽湖湿地土壤有机碳组分的空间分布特征及生态环境效应,试验采用野外调研采样和室内试验分析相结合的方法,测定了3种类型湿地土壤总有机碳(SOC)、可溶性有机碳(DOC)和土壤微生物量碳(MBC)含量。结果表明:洪泽湖不同湿地的土... 为了研究洪泽湖湿地土壤有机碳组分的空间分布特征及生态环境效应,试验采用野外调研采样和室内试验分析相结合的方法,测定了3种类型湿地土壤总有机碳(SOC)、可溶性有机碳(DOC)和土壤微生物量碳(MBC)含量。结果表明:洪泽湖不同湿地的土壤活性有机碳含量差异较大,但在空间分布上具有明显的规律性,表现为河口湿地>河漫滩地>出湖湿地;土壤微生物量碳及可溶性有机碳与土壤总有机碳呈正相关;可溶性有机碳与土壤总有机碳比值和土壤微生物量碳与土壤总有机碳比值均表现为河漫滩地>出湖湿地>河口湿地,河口湿地土壤可溶性有机碳与土壤总有机碳、土壤微生物量碳与总有机碳比值低于其他两种类型湿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湿地 土壤 碳组分 生态环境效应 洪泽湖
原文传递
成都市铺装道路积尘碳组分特征及排放因子研究 被引量:1
18
作者 乔玉红 叶芝祥 +1 位作者 杨怀金 张罡 《四川环境》 2019年第5期7-13,共7页
为了研究成都市区内各级铺装道路积尘中碳组分特征,于2014年4~6月采集了成都市各类道路路面积尘,并利用DRI Model 2001A热光碳分析仪测定样品碳组分含量,AP-42模型计算碳排放因子。结果显示:成都市铺装道路积尘中OC浓度支路(64.28±... 为了研究成都市区内各级铺装道路积尘中碳组分特征,于2014年4~6月采集了成都市各类道路路面积尘,并利用DRI Model 2001A热光碳分析仪测定样品碳组分含量,AP-42模型计算碳排放因子。结果显示:成都市铺装道路积尘中OC浓度支路(64.28±30.59mg/g)>次干路(49.25±20.28mg/g)>主干路(35.32±14.95mg/g),EC浓度支路(19.06±10.66mg/g)>次干路(17.16±7.81mg/g)>主干路(13.37±6.25mg/g);碳排放因子支路>次干路>主干路;支路沥青路面积尘的碳组分浓度高于水泥路面,排放因子低于水泥路面;来源解析结果显示,成都市铺装道路碳主要来源于汽油车排放和柴油车排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成都市 铺装道路 碳组分
下载PDF
树叶烟尘中的有机碳和元素碳
19
作者 陈惠雨 刘刚 +2 位作者 徐慧 李久海 吴丹 《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824-830,共7页
为了探讨不同燃烧条件下树叶烟尘中有机碳(OC)、元素碳(EC)及8种碳组分(OC1~OC4、POC、EC1~EC3)的质量分数及分布,利用自制的燃烧采样装置,对10种绿叶进行了阴、明燃两种条件的燃烧,并用热/光碳分析仪对产生的烟尘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1... 为了探讨不同燃烧条件下树叶烟尘中有机碳(OC)、元素碳(EC)及8种碳组分(OC1~OC4、POC、EC1~EC3)的质量分数及分布,利用自制的燃烧采样装置,对10种绿叶进行了阴、明燃两种条件的燃烧,并用热/光碳分析仪对产生的烟尘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10种绿叶阴燃烟尘中的OC、EC质量分数均值分别为48.9%和4.5%,焦炭char-EC(定义为EC1-POC)的质量分数均值为4.4%.该条件下绿叶燃烧的烟尘(PM)、OC及EC的排放因子均值分别为102.4、50.0和4.7 g·kg-1,烟尘中OC/EC、OC1/OC2及焦炭和炭灰的比值char-EC/soot-EC(定义为EC1-POC/EC2+EC3)的均值分别为11.5、1.9和48.1.明燃条件下,10种绿叶烟尘中OC、EC及char-EC的质量分数均值分别为44.9%、10.9%和10.7%,PM、OC及EC的排放因子均值分别为59.2、26.6和6.0 g·kg-1.10种绿叶明燃烟尘中上述三特征比值的均值分别为4.8、1.1和133.0.树叶阴燃烟尘中OC1质量分数及OC1/OC2值均显著高于明燃,而明燃烟尘中的char-EC质量分数及char-EC/soot-EC显著大于阴燃.树叶烟尘中OC、EC的组成在不同树种及燃烧条件间均体现出一些差异,同时也明显区别于其他生物质烟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绿叶 烟尘 有机碳 元素碳 碳组分
原文传递
生物质炭对土壤有机质活性的影响 被引量:131
20
作者 章明奎 Walelign D Bayou 唐红娟 《水土保持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127-131,137,共6页
为了解施用生物质炭对土壤碳组分的潜在影响,通过室内2年盆栽培养试验研究施用不同用量生物质炭对土壤有机碳积累、有机碳稳定性、微生物量碳和水溶性有机碳的影响,并与施用等碳量的小麦秸秆、酸洗生物质炭(去除生物质炭中的速效养分)... 为了解施用生物质炭对土壤碳组分的潜在影响,通过室内2年盆栽培养试验研究施用不同用量生物质炭对土壤有机碳积累、有机碳稳定性、微生物量碳和水溶性有机碳的影响,并与施用等碳量的小麦秸秆、酸洗生物质炭(去除生物质炭中的速效养分)及同时施用小麦秸秆与生物质炭的处理进行比较。结果表明,施用生物质炭可显著提高土壤有机碳的积累,增加土壤有机碳的氧化稳定性,降低土壤水溶性有机碳。施用生物质可在短时间内增加微生物量碳,但随着培养时间的增加,其微生物量碳逐渐下降,最终明显低于对照土壤(不施有机物料的处理)。土壤水溶性有机碳的下降可能与生物质炭对其吸附固定有关,而短时间内激发微生物量碳增加可能与施入生物质炭增加了土壤有效养分、改善土壤微生物生长环境有关。研究结果认为,长期单一施用生物质炭可能会引起土壤有机质生物活性的下降,但生物质炭与一般生物质有机肥配合施用可减免这些负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质炭 土壤活性有机物质 有机碳的氧化稳定性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