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381篇文章
< 1 2 7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需氧菌性阴道炎及其混合感染的临床特征分析 被引量:128
1
作者 范爱萍 薛凤霞 《中华妇产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2期904-908,共5页
目的 探讨需氧菌性阴道炎(AV)及其混合感染的临床特征,为AV的临床诊治提供帮助.方法 2008年4-12月,在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选取以外阴不适、阴道分泌物异常等阴道炎症状就诊的患者516例,联合其症状、体征及相关实验室检查诊断常见阴道炎... 目的 探讨需氧菌性阴道炎(AV)及其混合感染的临床特征,为AV的临床诊治提供帮助.方法 2008年4-12月,在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选取以外阴不适、阴道分泌物异常等阴道炎症状就诊的患者516例,联合其症状、体征及相关实验室检查诊断常见阴道炎,即AV、细菌性阴道病(BV)、外阴阴道假丝酵母菌病(VVC)、滴虫阴道炎(TV),分析AV及其混合感染的临床特征.结果 516例患者中,AV 76例,占14.7%(76/516),北中混合感染44例,占58%(44/76).在44例AV混合感染中,以合并BV多见,占45%(20/44);其次为合并VVC,占30%(13/44);合并TV占25%(11/44).单纯AV患者的常见症状主要为黄绿色稀薄脓性阴道分泌物(63%,20/32),其次为阴道分泌物增多(44%,14/32);阴道pH值常〉4.5(84%,27/32),清洁度主要为Ⅲ~Ⅳ度(88%,28/32);细菌培养为粪肠球菌(6例)、链球菌(4例)等需氧菌.结论 AV是常见的下生殖道感染,易合并其他病原体感染,尤以合并BV、VVC及TV多见,混合感染时症状、体征不典型.在AV诊断中,注意有无合并其他阴道感染,并在诊断其他阴道感染时,注意是否合并AV.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阴道炎 细菌 需氧 阴道病 细菌性 念珠菌病 外阴阴道 滴虫性阴道炎
原文传递
中国成人念珠菌病诊断与治疗专家共识 被引量:106
2
作者 中国成人念珠菌病诊断与治疗专家共识组 朱利平 +1 位作者 翁心华 王贵强 《中华内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5-14,15-17,共13页
本共识主要包括念珠菌病的病原学、流行病学、危险因素、病原学诊断、临床诊断与治疗总则,以及各种常见念珠菌病的诊断与治疗细则。皮肤、黏膜念珠菌病,特别是口咽部、食管、阴道等局部感染虽然不属于侵袭性念珠菌病,但临床较为常见,又... 本共识主要包括念珠菌病的病原学、流行病学、危险因素、病原学诊断、临床诊断与治疗总则,以及各种常见念珠菌病的诊断与治疗细则。皮肤、黏膜念珠菌病,特别是口咽部、食管、阴道等局部感染虽然不属于侵袭性念珠菌病,但临床较为常见,又常为侵袭性念珠菌病的感染源,抑或受累器官,故本共识将其纳入。本共识暂不纳入国内尚未常规开展和应用的新技术及药物,对有别于国外指南之处,也给予相关观点表述。由于各种念珠菌病临床表现各异,各医院的菌种及耐药性也各不相同,故临床治疗应结合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个体化选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念珠菌病 诊断 治疗
原文传递
HPV感染与BV、VVC、TV的相关性基于1261例妇科门诊患者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69
3
作者 孟龄婷 薛艳 +3 位作者 岳婷 杨雷 高丽 安瑞芳 《中华妇产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0期730-733,共4页
目的探讨HPV感染与细菌性阴道病(BV)、外阴阴道假丝酵母菌病(VVC)、滴虫性阴道炎(TV)的相关性。方法收集2015年6—12月就诊于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妇科门诊,同时检测阴道微生态及HPV分型的1261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并进行分析。... 目的探讨HPV感染与细菌性阴道病(BV)、外阴阴道假丝酵母菌病(VVC)、滴虫性阴道炎(TV)的相关性。方法收集2015年6—12月就诊于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妇科门诊,同时检测阴道微生态及HPV分型的1261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并进行分析。结果1261例患者中,HPV感染者328例,HPV感染率26.01%(328/1261);328例HPV感染者中,患阴道感染性疾病者219例(66.8%,219/328),933例未感染HPV者中,患阴道感染性疾病者503例(53.9%,503/933),HPV感染者较未感染者患阴道感染性疾病的发生率高(x^2=5.87,P=0.01)。142例BV患者中感染HPV者54例(38.0%,54/142),296例中间型BV患者中感染HPV者88例(29.7%,88,296),231例阴道微生态正常者中感染HPV者51例(22.1%,51/231),99例VVC患者中感染HPV者15例(15.2%,15/99),2例TV患者中感染HPV者0例(0/2);BV、中间型BV患者与阴道微生态正常者之间HPV感染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VVC、TV患者与阴道微生态正常者之间HPV感染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BV、中间型BV与HPV感染呈正相关(OR=2.17,95%C,为1.37~3.43,P〈0.01;OR=1.49,95%CI为1.00—2.22,P=0.04),VVC、Tv与HPV感染无相关性(P〉O.05)。结论BV与HPV感染,尤其是与高危型HPV感染呈正相关,而VVC、TV与HPV感染无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头状瘤病毒感染 阴道病 细菌性 念珠菌病 外阴阴道 滴虫性阴道炎
原文传递
2015年美国疾病控制中心阴道感染诊断和治疗指南 被引量:67
4
作者 樊尚荣 黎婷 《中国全科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5期3046-3049,共4页
性传播疾病的流行对人类健康和社会发展构成了严重威胁,其有效防治是各个国家共同面临的难题。统一、规范的诊断和治疗指南对性传播疾病的防治起到关键性作用。2015年5月,美国疾病控制中心在《Morbidityand Mortality Weekly Report... 性传播疾病的流行对人类健康和社会发展构成了严重威胁,其有效防治是各个国家共同面临的难题。统一、规范的诊断和治疗指南对性传播疾病的防治起到关键性作用。2015年5月,美国疾病控制中心在《Morbidityand Mortality Weekly Report》上刊登了2015版性传播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指南,对阴道炎、盆腔炎、淋病、沙眼衣原体感染等多个性传播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指南进行了更新和完善,这对性传播疾病的进一步防治具有重要意义,同时对我国性传播疾病的诊断和治疗也具有重大参考意义。为此,本刊第一时间邀请北京大学深圳医院樊尚荣教授等对其进行了翻译和解读,本期就阴道炎的诊断和治疗指南进行报道,其他几种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指南也将在随后几期陆续报道,敬请关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阴道病 细菌性 滴虫病 念珠菌病 外阴阴道 诊断 治疗
下载PDF
白念珠菌性阴道炎动物模型的构建 被引量:47
5
作者 赵敬军 沈永年 +1 位作者 陈伟 刘维达 《中华皮肤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5期346-348,共3页
目的构建白念珠菌性阴道炎的小鼠模型。方法采用ICR雌性小鼠,预先给其皮下注射苯甲酸雌二醇以造成小鼠的假发情,再给予小鼠阴道内注射约5×104个白念珠菌稳态芽生孢子,动态观察其阴道分泌物生成及镜检情况;并进行阴道灌洗液的真菌... 目的构建白念珠菌性阴道炎的小鼠模型。方法采用ICR雌性小鼠,预先给其皮下注射苯甲酸雌二醇以造成小鼠的假发情,再给予小鼠阴道内注射约5×104个白念珠菌稳态芽生孢子,动态观察其阴道分泌物生成及镜检情况;并进行阴道灌洗液的真菌载量分析以及阴道组织病理观察。结果与未雌激素化的小鼠比较,雌激素化小鼠阴道灌洗液的真菌载量分析显示自第2天开始可分离出高水平的计数结果并直到接种后21d;阴道组织病理结果发现自第4天至实验结束均可见到阴道粘膜浅层有菌丝生长,并有炎性细胞浸润。结论此动物模型可以作为一个研究念珠菌性阴道炎发病机制的手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苯甲酸雌二醇 发病机制 白念珠菌性阴道炎 动物模型
原文传递
妇科门诊不同阴道症状就诊者阴道微生态状况调查 被引量:53
6
作者 肖冰冰 刘朝晖 廖秦平 《中华妇产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6-8,共3页
目的了解妇科门诊因不同阴道症状而就诊的女性阴道微生态状况。方法2006年3月至2007年10月,选择在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妇科门诊因外阴瘙痒、阴道分泌物增多、阴道分泌物有异味等症状就诊的6982例女性,取其阴道分泌物,进行pH值、H,O,... 目的了解妇科门诊因不同阴道症状而就诊的女性阴道微生态状况。方法2006年3月至2007年10月,选择在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妇科门诊因外阴瘙痒、阴道分泌物增多、阴道分泌物有异味等症状就诊的6982例女性,取其阴道分泌物,进行pH值、H,O,含量检测,并经革兰染色后在油镜下观察,进行阴道微生态(阴道菌群的密集度、多样性、优势菌、炎性反应状况等)状况评价。结果6982例就诊者中,阴道微生态正常750例,占10.74%(750/6982);阴道微生态失调6232例,占89.26%(6232/6982);后者包括细菌性阴道病(BV)患者729例,占10.44%(729/6982);外阴阴道假丝酵母菌病(VVC)患者1527例,占21.87%(1527/6982);BV合并VVC95例,占1.36%(95/6982);菌群异常1229例,占17.60%(1229/6982);菌群正常但阴道pH值、清洁度、乳杆菌功能异常2652例,占37.98%(2652/6982)。结论妇科门诊不同阴道症状就诊者阴道微生态可表现为正常状态,也可表现为失调状态;阴道微生态评价能够指导临床医师全面评价阴道微生态状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阴道病 细菌性 念珠菌病 外阴阴道 抗生作用 评价研究
原文传递
克霉唑阴道片联合乳酸杆菌阴道胶囊对妊娠合并念珠菌性阴道炎患者的疗效 被引量:44
7
作者 彭敏 罗琼 张玲 《中国医师杂志》 CAS 2020年第6期871-874,共4页
目的:分析克霉唑阴道片联合乳酸杆菌阴道胶囊对妊娠合并念珠菌性阴道炎患者的疗效。方法:对126例妊娠合并念珠菌性阴道炎患者展开前瞻性研究,简单随机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均为63例,其中对照组接受克霉唑阴道片治疗,观察组接受克霉唑... 目的:分析克霉唑阴道片联合乳酸杆菌阴道胶囊对妊娠合并念珠菌性阴道炎患者的疗效。方法:对126例妊娠合并念珠菌性阴道炎患者展开前瞻性研究,简单随机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均为63例,其中对照组接受克霉唑阴道片治疗,观察组接受克霉唑阴道片联合乳酸杆菌阴道胶囊治疗。观察两组疗效,治疗前后炎性因子水平、氧化应激产物水平及妊娠结局。结果:观察组临床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95.24%vs 80.95%,P<0.05)。治疗后,观察组肿瘤坏死因子α、白介素6、C反应蛋白等炎性因子水平均低于对照组(P<0.05),超氧化物歧化酶、一氧化氮水平高于对照组(P<0.05),且丙二醛、血浆内皮素-1水平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早产、胎膜早破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克霉唑阴道片联合乳酸杆菌阴道胶囊治疗妊娠合并念珠菌性阴道炎,疗效确切,减轻阴道炎症反应,改善氧化应激状态,减少早产、胎膜早破等不良妊娠结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克霉唑 乳酸杆菌 念珠菌病 外阴阴道 妊娠
原文传递
外阴阴道念珠菌病高发区与低发区患者的流行病学研究 被引量:36
8
作者 刘朝晖 廖秦平 《中国全科医学》 CAS CSCD 2006年第8期630-631,共2页
目的了解国内外阴阴道念珠菌病(VVC)高发区与低发区妇科门诊中VVC的发病特点。方法对2004年7月15日所选14所医院的所有就诊妇科、计划生育科的患者进行调查,对VVC患者采用VVC调查表进行登记,将14家医院的VVC患者按患病率高低分为高发区... 目的了解国内外阴阴道念珠菌病(VVC)高发区与低发区妇科门诊中VVC的发病特点。方法对2004年7月15日所选14所医院的所有就诊妇科、计划生育科的患者进行调查,对VVC患者采用VVC调查表进行登记,将14家医院的VVC患者按患病率高低分为高发区组和低发区组,比较两组患者的流行病学资料,并与同日就诊的非VVC对照者进行比较。结果(1)各医院VVC的患病率间差别有显著性意义(P<0.05)。(2)高发组VVC患者与非VVC对照者相比,更多地使用了不洁卫生用品。(3)低发组VVC患者与正常人群相比,平时不太重视清洗外阴而且更经常地使用抗菌药物。结论与非VVC人群相比,高发组VVC患者更多地使用了不洁卫生用品,低发组VVC患者平时不太重视清洗外阴且经常地使用抗菌药物。在我国,使用不洁卫生用品是造成VVC的主要因素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念珠菌病 外阴阴道 流行病学研究
下载PDF
广西地区64例人免疫缺陷病毒感染及艾滋病感染患者口腔病损的临床观察 被引量:34
9
作者 陶人川 邓华颉 +3 位作者 牙祖科 郭素贞 梁树雄 刘伟 《华西口腔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4期338-340,共3页
目的了解广西人免疫缺陷病毒感染及艾滋病感染(HIV/AIDS)患者口腔病损状况,为我国HIV/AIDS人群口腔疾病的防治提供依据.方法以经广西区疾病控制中心确诊为HIV/AIDS患者64例为调查对象,由专业人员采集病史,进行口腔专科检查,并将详细记... 目的了解广西人免疫缺陷病毒感染及艾滋病感染(HIV/AIDS)患者口腔病损状况,为我国HIV/AIDS人群口腔疾病的防治提供依据.方法以经广西区疾病控制中心确诊为HIV/AIDS患者64例为调查对象,由专业人员采集病史,进行口腔专科检查,并将详细记录的结果与世界卫生组织艾滋病感染口腔表征协作中心制定的艾滋病口腔表征分类及诊断标准相比较.结果64名HIV/AIDS患者,年龄范围为5月~64岁,平均年龄36.1岁,其中男53人,女11人.48名有口腔主诉,以口干、疼痛、吞咽困难为主;口腔表现为口腔念珠菌病39例、口干症20例、口腔溃疡11例、艾滋病相关的牙周病7例、单纯疱疹病毒感染口炎6例、带状疱疹3例、口腔毛状白斑2例、卡波济肉瘤和淋巴节炎各1例.结论口腔念珠菌病是HIV/AIDS患者最常见的口腔表征,多数患者伴有口干、唾液分泌减少.口腔溃疡患病率与正常群体相比没有提高,但是溃疡严重程度增加.提示HIV/AIDS患者常伴有口腔表征,并且部分口腔表征出现较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艾滋病 口腔表征 念珠菌病
下载PDF
4019例妇科门诊不同症状患者阴道微生态状况分析 被引量:32
10
作者 田泉 薛艳 +1 位作者 李娜 安瑞芳 《中国微生态学杂志》 CAS CSCD 2013年第12期1432-1435,共4页
目的探讨妇科门诊不同症状患者的阴道微生态状况。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11月至2012年9月西安交通大学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妇科门诊因不同症状就诊患者的阴道微生态评价(菌群的密集度、多样性、优势菌、病原菌、AV评分、Nugent评分及五项... 目的探讨妇科门诊不同症状患者的阴道微生态状况。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11月至2012年9月西安交通大学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妇科门诊因不同症状就诊患者的阴道微生态评价(菌群的密集度、多样性、优势菌、病原菌、AV评分、Nugent评分及五项菌群功能及炎症反应指标)检测结果。结果 4 019例被检查者平均年龄为33.56岁。其中阴道微生态正常占0.70%(28/4019);阴道微生态失调者占99.30%(3991/4019);后者包括未明确感染的阴道微生态失调患者占66.36%(2667/4019);明确感染的阴道微生态失调患者占32.94%(1324/4019);其中外阴阴道假丝酵母菌病(vulvovaginal candidiasis,VVC)患者占24.33%(978/4019);需氧菌性阴道炎(aerobic vaginitis,AV)患者占3.11%(125/4019);细菌性阴道病(bacterial vaginosis,BV)患者占3.14%(126/4019);滴虫阴道炎(trichomonas vaginitis,TV)患者占5.15%(207/4019);混合感染患者占8.31%(110/1324)。优势菌群异常患者占54.32%(2183/4019)。结论妇科门诊中未明确感染的阴道微生态失调患者构成比最高;在明确感染的患者中外阴阴道假丝酵母菌病构成比最高;因此阴道微生态评价成为阴道感染性疾病诊断首选检测方法,在临床诊疗实践中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阴道微生态 念珠菌病 需氧菌 细菌性阴道病 滴虫
原文传递
2066例妇女阴道微生态失调构成情况分析 被引量:27
11
作者 肖彩艳 张洪文 +2 位作者 王新 李菡 周英 《国际妇产科学杂志》 CAS 2012年第2期191-193,共3页
目的:了解妇科门诊妇女阴道微生态平衡失调者白带异常检出率、构成比和年龄分布情况。方法:收集2009年11月—2010年1月在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妇科门诊就诊的有明显症状妇女的阴道分泌物,采用革兰染色及阴道pH试纸方法检测,同时以问卷方... 目的:了解妇科门诊妇女阴道微生态平衡失调者白带异常检出率、构成比和年龄分布情况。方法:收集2009年11月—2010年1月在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妇科门诊就诊的有明显症状妇女的阴道分泌物,采用革兰染色及阴道pH试纸方法检测,同时以问卷方式采集受试者基本资料,并进行相应的统计学处理。结果:4 025例患者中有2 066例白带检测异常,总检出率为51.33%,其中外阴阴道假丝酵母菌病占28.99%,细菌性阴道病占8.57%,滴虫性阴道病为2.03%,混合性阴道炎为0.48%,未定义及未分类的阴道微生态失调为59.92%。阴道微生态失调妇女各年龄构成中<21岁组为2.4%,21~岁组为32.7%,31~岁组为38.2%,41~岁组为21.7%,>50岁组为5.0%。各种阴道微生态失调的中位数年龄中除混合性阴道炎位于21~30岁,其他均位于31~40岁。结论:阴道微生态平衡失调中外阴阴道假丝酵母菌病构成比明显高于细菌性阴道病、滴虫性阴道炎及混合性阴道炎。外阴阴道假丝酵母菌病、细菌性阴道病、滴虫性阴道炎及混合性阴道炎均好发于生育期年龄女性。除上述阴道炎症外,尚有大部分阴道微生态失调需要定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念珠菌病 外阴阴道 滴虫性阴道炎 细菌性阴道炎 阴道炎 诊断
下载PDF
复发性外阴阴道假丝酵母菌病患者反复发作期阴道分离菌株的同源性及耐药性分析 被引量:26
12
作者 张展 白会会 +4 位作者 王风娟 李婷 宗晓楠 尚晨光 刘朝晖 《中华妇产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177-182,共6页
目的检测复发性外阴阴道假丝酵母菌病(RVVC)患者反复发作期假丝酵母菌的核型同源性,了解假丝酵母菌菌株随临床进展对抗真菌药物的敏感性变化情况。方法2018年9月至2019年6月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妇产医院初次确诊的RVVC患者10例,收集... 目的检测复发性外阴阴道假丝酵母菌病(RVVC)患者反复发作期假丝酵母菌的核型同源性,了解假丝酵母菌菌株随临床进展对抗真菌药物的敏感性变化情况。方法2018年9月至2019年6月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妇产医院初次确诊的RVVC患者10例,收集其确诊RVVC时及在本院治疗后再发时的阴道分泌物,分离纯化并鉴定假丝酵母菌菌株,采用基因组DNA限制性内切酶分析方法(使用限制性内切酶BssHⅡ)联合脉冲场凝胶电泳方法检测分离自同一患者菌株的核型,同时检测临床分离的菌株对5种抗真菌药物(克霉唑、氟康唑、咪康唑、伊曲康唑及制霉菌素)的敏感性。结果(1)10例RVVC患者首诊及复发时分离的20株菌株均为白假丝酵母菌,其染色体DNA经内切酶BssHⅡ酶切后电泳图谱极其相似,来自同一患者的前后(首诊及复发时)分离菌株的电泳条带完全一致。(2)10例患者经药物治疗后复发时,临床分离的白假丝酵母菌菌株对除制霉菌素外的其他4种抗真菌药物的敏感性普遍下降,制霉菌素(首诊和复发:100%敏感、100%敏感)>克霉唑(首诊和复发:100%敏感、90%敏感)>氟康唑(首诊和复发:80%敏感、70%敏感)>伊曲康唑(首诊和复发:60%敏感、50%敏感)>咪康唑(首诊和复发:30%敏感、20%敏感)。结论(1)阴道内同一定植菌株的潜伏可能是RVVC反复发作的原因。(2)抗真菌药物对真菌存在选择性诱导耐药作用,同时真菌对抗真菌药物存在交叉耐药,RVVC患者反复发作时重复进行真菌培养及药物敏感性分析对正确选择敏感的抗真菌药物十分重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念珠菌病 外阴阴道 复发 序列同源性 抗药性 真菌 电泳 凝胶 脉冲场
原文传递
中国成人念珠菌病诊断与治疗专家共识 被引量:25
13
作者 王贵强 《中国医学前沿杂志(电子版)》 2020年第1期35-50,共16页
本共识主要包括念珠菌病的病原学、流行病学、危险因素、病原学诊断、临床诊断与治疗总则,以及各种常见念珠菌病的诊断与治疗细则。皮肤、黏膜念珠菌病,特别是口咽部、食管、阴道等局部感染虽然不属于侵袭性念珠菌病,但临床较为常见,又... 本共识主要包括念珠菌病的病原学、流行病学、危险因素、病原学诊断、临床诊断与治疗总则,以及各种常见念珠菌病的诊断与治疗细则。皮肤、黏膜念珠菌病,特别是口咽部、食管、阴道等局部感染虽然不属于侵袭性念珠菌病,但临床较为常见,又常为侵袭性念珠菌病的感染源,抑或受累器官,故本共识将其纳入。本共识暂不纳入国内尚未常规开展和应用的新技术及药物,对有别于国外指南之处,也给予相关观点表述。由于各种念珠菌病临床表现各异,各医院的菌种及耐药性也各不相同,故临床治疗应结合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个体化选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念珠菌病 诊断 治疗
下载PDF
侵袭性念珠菌院内感染的流行病学调查 被引量:24
14
作者 曹彬 王辉 +3 位作者 巫琳 孙闻嘉 栗方 刘颖梅 《中华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8期1970-1973,共4页
目的研究综合医院侵袭性念珠菌院内感染的流行病学特点。方法采用回顾性研究方法,连续收集2004年1月至2006年9月北京朝阳医院(CYH)和北京协和医院(PUMCH)诊断的侵袭性念珠菌院内感染资料,研究发生率和病死率,确定抗真菌治疗和预... 目的研究综合医院侵袭性念珠菌院内感染的流行病学特点。方法采用回顾性研究方法,连续收集2004年1月至2006年9月北京朝阳医院(CYH)和北京协和医院(PUMCH)诊断的侵袭性念珠菌院内感染资料,研究发生率和病死率,确定抗真菌治疗和预后的关系;采用微量肉汤稀释法判定念珠菌对常见抗真菌药物的体外敏感性。结果2家医院侵袭性念珠菌院内发生率逐年上升,CYH和PUMCH分别由2004年的0.053%和0.025%升高到2006年的0.074%和0.049%。菌血症是侵袭性念珠菌感染的主要类型(55.8%),其次是腹腔感染(26.0%)、胸腔感染(9.1%)和胆道感染(7.8%)。白念珠菌占院内侵袭性念珠菌感染的首位(57.1%),热带念珠菌第2位(19.5%),其次是光滑念珠菌(14.3%)和近平滑念珠菌(2.6%)。氟康唑对于白念珠菌、热带念珠菌、光滑念珠菌和近平滑念珠菌的敏感性分别为97.7%、86.7%、63.6%和100%;两性霉素B对不同念珠菌属的敏感性均为100%。侵袭性念珠菌感染粗病死率37.7%;其中43例念珠菌血症未接受抗真菌治疗者病死率为72.7%,接受抗真菌治疗者病死率37.5%,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43)。氟康唑的治愈率在PUMCH为63.6%,在CYH为52.6%。结论侵袭性念珠菌院内感染在大型综合医院发生率逐渐上升,病死率高,应该不断加强侵袭性念珠菌感染的监测,努力提高合理应用抗真菌药物的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念珠菌病 真菌血症 死亡率 氟康唑 发生率
原文传递
HIV/AIDS与口腔白色念珠菌病 被引量:22
15
作者 陈建钢 钟志华 +1 位作者 吴小燕 桂希恩 《武汉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2003年第1期83-85,共3页
目的 :研究白色念珠菌病 (白念病 )在艾滋病 (AIDS)中的发病机制和临床表现 ,提高临床医师对该病的警惕性。方法 :对 2 0例HIV AIDS患者进行系统体检 ,重点观察口腔病损情况 ,并行刮片检查和真菌培养。结果 :全身症状主要为间断咳嗽、... 目的 :研究白色念珠菌病 (白念病 )在艾滋病 (AIDS)中的发病机制和临床表现 ,提高临床医师对该病的警惕性。方法 :对 2 0例HIV AIDS患者进行系统体检 ,重点观察口腔病损情况 ,并行刮片检查和真菌培养。结果 :全身症状主要为间断咳嗽、长期腹泻、低热、肝脾肿大、进行性体重减轻。 18例发生严重的口腔白念病 ,1例伴消化道白念菌感染。结论 :HIV感染导致免疫功能低下 ,易引起真菌、细菌、病毒等机会性感染 ,口腔白念病常被认为是HIV感染的先兆症状 ,也易合并或继发于其它病损 (如毛状白斑、卡波济肉瘤及口腔溃疡 ) ,对其早期诊治 ,可防止感染向口咽、食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口腔白色念珠菌病 HIV感染 艾滋病 发病机制 临床表现 诊断 治疗
下载PDF
Spectrum and risk factors for invasive candidiasis and non-Candida fungal infections after liver transplantation 被引量:20
16
作者 SHI Shao-hua LU An-wei +6 位作者 SHEN Yan JIA Chang-ku WANG Wei-lin XIE Hai-yang ZHANG Min LIANG Ting-bo ZHENG Shu-sen 《Chinese Medical Journal》 SCIE CAS CSCD 2008年第7期625-630,共6页
Background Invasive fungal infections are an important cause of posttransplant mortality in solid-organ recipients. The current trend is that the incidence of invasive candidiasis decreases significantly and invasive ... Background Invasive fungal infections are an important cause of posttransplant mortality in solid-organ recipients. The current trend is that the incidence of invasive candidiasis decreases significantly and invasive aspergillosis occurs later in the liver posttransplant recipients. The understanding of epidemiology and its evolving trends in the particular locality is beneficial to prophylactic and empiric treatment for transplant recipients. Methods A retrospective analysis was made of recorded data on the epidemiology, risk factors, and mortality of invasive fungal infections in 352 liver transplant recipients. Results Forty-two (11.9%) patients suffered from invasive fungal infection. Candida species infections (53.3%) were the most common, followed by Aspergillus species (40.0%). There were 21 patients with a superficial fungal infection. The median time to onset of first invasive fungal infection was 13 days, first invasive Candida infection 9 days, and first invasive Aspergillus infection 21 days. Fifteen deaths were related to invasive fungSI infection, 10 to Aspergillus infection, and 5 to Candida infection. Invasive Candida species infections were associated with encephalopathy (P=0.009) and postoperative bacterial infection (P=0.0003) as demonstrated by multivariate analysis. Three independent risk factors of invasive Aspergillus infection were posttransplant laparotomy (P=-0.004), renal dysfunction (P=0.005) and hemodialysis (P=-0.001). Conclusions The leading etiologic species of invasive fungal infections are Candida and Aspergillus, which frequently occur in the first posttransplant month. Encephalopathy and postoperative bacterial infection predispose to invasive Candida infection. Posttransplant laparotomy and poor perioperative clinical status contribute to invasive Aspergillus infection. More studies are needed to determine the effect of prophylactic antifungal therapy in high risk patient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andidiasis ASPERGILLOSIS risk factors liver transplantation
原文传递
医院获得性念珠菌血症109例临床特点及预后因素分析 被引量:22
17
作者 吴吉芹 朱利平 +4 位作者 区雪婷 徐斌 胡秀平 王璇 翁心华 《中华传染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4期206-210,共5页
目的了解医院获得性念珠菌血症的临床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10年(1998—2007年)间医院获得性念珠菌血症109例,描述其基础特征、相关危险因素、临床表现、治疗和转归等,并采用x^2。检验或Fisher精确概率法进行预... 目的了解医院获得性念珠菌血症的临床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10年(1998—2007年)间医院获得性念珠菌血症109例,描述其基础特征、相关危险因素、临床表现、治疗和转归等,并采用x^2。检验或Fisher精确概率法进行预后单因素分析,采用多元Logistic回归进行预后多因素分析。结果念珠菌血症平均发病率为每天0.28/10000例患者。血流感染致病菌株中白念珠菌59例,占54.1%;其次为热带念珠菌20例,占18.3%;光滑念珠菌11例,占10.1%;近平滑念珠菌11例,占10.1%;其他念珠菌8例,占7.3%。常见基础疾病包括糖尿病50例,占45.9%;实体恶性肿瘤32例,占29.4%;脑部外伤13例,占11.9%;脑卒中12例,占11.0%。出院时死亡或病情恶化37例,总病死率为34.0%,其中归因病死率22.0%(24/109)。预后多元回归分析显示,与患者出院病死率增高独立相关的因素包括未置换深静脉导管(OR:5.42,95%CI:1.68~17.41,P=0.005)、使用糖皮质激素(OR:3.69,95%CI:1.10~12.34,P=0.034)以及血培养阳性当天重型脓毒症(OR:2.94,95%CI:1.72~15.21,P=0.003),而接受合理抗真菌治疗者出院病死率较低(0R:0.27,95%CI:0.09~O.78,P=0.015)。结论医院获得性念珠菌血症发病率近10年呈上升趋势,而早期诊断和及时治疗是降低其病死率的关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念珠菌病 菌血症 交叉感染 预后 早期诊断 糖皮质激素
原文传递
复发性外阴阴道念珠菌病危险因素分析 被引量:21
18
作者 姚冬梅 濮德敏 《中国优生与遗传杂志》 2007年第2期60-61,共2页
目的探讨复发性外阴阴道念珠菌病(RVVC)发病的危险因素。方法采用念珠菌镜检和培养的方法将160例患者中阳性者分为外阴阴道念珠菌病(WC)组和RVVC组,分析各种危险因素在3组中的差异。结果使用抗生素、阴道冲洗、口服避孕药、妊娠与RVVC... 目的探讨复发性外阴阴道念珠菌病(RVVC)发病的危险因素。方法采用念珠菌镜检和培养的方法将160例患者中阳性者分为外阴阴道念珠菌病(WC)组和RVVC组,分析各种危险因素在3组中的差异。结果使用抗生素、阴道冲洗、口服避孕药、妊娠与RVVC的发生有关。结论使用抗生素、阴道冲洗、口服避孕药、妊娠是RVVC的危险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念珠菌病 外阴-阴道 复发 危险因素
下载PDF
妊娠期妇女外阴阴道念珠菌病的病原学和治疗研究 被引量:21
19
作者 刘小平 樊尚荣 李建武 《中华围产医学杂志》 CAS 2004年第4期220-222,共3页
目的 调查孕妇外阴阴道念珠菌病 (vulvovaginalcandidiasis,VVC)的发病率 ,对检出的VVC进行病原学和治疗研究。 方法 连续对产科门诊 10 0 0例孕妇进行VVC发病情况调查。对分离的念珠菌进行体外抗真菌药物敏感试验。对 6 6例VVC患者... 目的 调查孕妇外阴阴道念珠菌病 (vulvovaginalcandidiasis,VVC)的发病率 ,对检出的VVC进行病原学和治疗研究。 方法 连续对产科门诊 10 0 0例孕妇进行VVC发病情况调查。对分离的念珠菌进行体外抗真菌药物敏感试验。对 6 6例VVC患者应用咪康唑栓治疗 ,4 0 0mg/d ,6d为一疗程。 结果 孕妇VVC的发病率为 12 .7% (12 7/ 10 0 0 )。 37.4 % (374 / 10 0 0 )的孕妇以往有VVC病史 ,0 .6 %的孕妇为复发性VVC。 12 7例VVC中 ,白念珠菌、光滑念珠菌、热带念珠菌和克柔念珠菌分别占 87.1%、9.9%、1.5 %和 1.5 %。有 4例患者同时感染 2种念珠菌。 114株白念珠菌对咪康唑、克霉唑、氟康唑、伊曲康唑、制霉菌素耐药率依次为 10 .5 %、2 .6 %、6 .1%、7.9%和 0。 13株光滑念珠菌对咪康唑和制霉菌素均敏感 ,对克霉唑、伊曲康唑和氟康唑均敏感或剂量依赖敏感。应用咪康唑栓治疗的患者在治疗完成后 1~ 2周及 4~ 6周的病原学治愈率分别为 84 .8%和 80 .3%。 结论 VVC是孕妇的常见病 ,白念珠菌仍然是主要致病菌 ,其次为光滑念珠菌。常用抗真菌药物对引起VVC的念珠菌存在不同程度的耐药率 ,应用咪康唑栓治疗孕妇VVC效果满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妊娠期 外阴阴道念珠菌病 病原学 治疗
原文传递
外阴阴道假丝酵母菌病的诊治进展 被引量:21
20
作者 吴文湘 刘朝晖 《国际妇产科学杂志》 CAS 2011年第6期490-493,共4页
外阴阴道假丝酵母菌病(VVC)是育龄女性的常见病和多发病。其病原体分为白色假丝酵母菌和非白色假丝酵母菌两大类,以白色假丝酵母菌为主。诊断主要依靠临床症状、体征和实验室检查。2010年美国疾病控制中心更新了VVC的诊治规范,根据VVC... 外阴阴道假丝酵母菌病(VVC)是育龄女性的常见病和多发病。其病原体分为白色假丝酵母菌和非白色假丝酵母菌两大类,以白色假丝酵母菌为主。诊断主要依靠临床症状、体征和实验室检查。2010年美国疾病控制中心更新了VVC的诊治规范,根据VVC的不同分类,选择个体化的抗真菌治疗。其他治疗如免疫治疗和乳酸杆菌治疗等仍处于研究阶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念珠菌病 外阴阴道 酵母菌属 诊断 治疗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7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