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The Light Timing Calculations of the Interferometer in the Quest to Detect Light Speed Anisotropy and a Case Study of the Michelson-Morley and Miller Mt Wilson Experiments
1
作者 Declan Traill 《Journal of Applied Mathematics and Physics》 2022年第3期802-827,共26页
This paper formulates the light timing calculations for each interferometer arm;one that is parallel to the direction of motion of the interferometer through space and the other that is perpendicular. The calculations... This paper formulates the light timing calculations for each interferometer arm;one that is parallel to the direction of motion of the interferometer through space and the other that is perpendicular. The calculations are done for a vacuum-mode interferometer and then for a gas-mode interferometer. The calculations show that no light timing difference is detectable in a vacuum-mode interferometer, but once an optical medium is present in the light path down the arms of the interferometer, this is no longer the case and a timing difference is detectable. Further to this, the timing equations obtained from the analysis are used to model the historical experiments of Michelson-Morley and Miller (Mt Wilson) and predictions are made by the model that accurately match the actual recorded results from those experiments. Thus, this timing analysis confirms that there is a light speed anisotropy in a reference frame that is moving through space, indicating the presence of a preferred Aether reference frame through which the Earth is moving. 展开更多
关键词 INTERFEROMETER Luminiferous Aether Michelson Morley MILLER WILSON LIGHT Interference Fringe TIMING Isotropic Anisotropic Preferred Reference Frame NASA Doppler Anomaly cahill Computer Model Gas Mode Vacuum
下载PDF
决断者
2
作者 亚历克斯·格林伯格 赵伟(译) 刘铁军(译) 《艺术工作》 2022年第1期121-128,共8页
是谁或什么决定了未来一年或更远的将来衡量艺术的标准?是艺术家、策展人、画廊艺术家、博物馆馆长、拍卖专家、社会和政治活动家们。这些艺术界活跃的参与者的阵容是兼容并蓄与多样化的。此外,还有一些机构也帮助铸造了这个舞台。在这... 是谁或什么决定了未来一年或更远的将来衡量艺术的标准?是艺术家、策展人、画廊艺术家、博物馆馆长、拍卖专家、社会和政治活动家们。这些艺术界活跃的参与者的阵容是兼容并蓄与多样化的。此外,还有一些机构也帮助铸造了这个舞台。在这一期文章《决断者》中,《艺术新闻》的编辑们着眼于现在,试图预见未来一年将会发生些什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NXTHVN艺术中心 德斯蒂妮·罗斯·萨顿[Destinee Ross Sutton] 杰西明·瓦伊[Jasmine Wahi] 梅格·昂利[Meg Onli] 南希·贝克·卡希尔[Nancy Baker cahill] 寺濑由纪[Terase Yuki] 卢卡斯叙事艺术博物馆[Lucas Museum of Derrative Art] 大卫·施拉德
原文传递
高居翰中国画研究“再现”视角再审视
3
作者 彭智 《文化艺术研究》 CSSCI 2020年第1期129-136,共8页
美国著名艺术史家高居翰在系列中国绘画史著作之中,以"再现"为标尺裁量中国画,肯定院体画自然主义和叙事主义倾向的再现手法,高扬"形似"的审美趣味,对中国画研究方法具有一定的启示意义。但不对高氏的审美判断标准... 美国著名艺术史家高居翰在系列中国绘画史著作之中,以"再现"为标尺裁量中国画,肯定院体画自然主义和叙事主义倾向的再现手法,高扬"形似"的审美趣味,对中国画研究方法具有一定的启示意义。但不对高氏的审美判断标准及其艺术史学理论渊源进行追问,不加区别地接受高氏的方法来观照中国所有的绘画风格类型,或陷入以西方"再现"视角审视中国文人画的危险境地。高居翰在形式主义上的局限性,在一定程度上消解了形式与思想的紧密关系,割裂了中国绘画与中国古典美学思想之间的紧密联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居翰 中国画 再现 自然主义 叙事
下载PDF
隐喻的世界与符号化的人——卡西尔《人论》文化哲学思想管窥
4
作者 王慧娟 《攀枝花学院学报》 2016年第3期71-74,共4页
这里所说的隐喻与符号化是一种互文的关系,也就是说世界与人都是符号化的,这种符号化经过隐喻的力量而实现。卡西尔的文化哲学理论是建立在将世界与人符号化的基础之上来研究人类文化的本质与功能,并且他分阶段解读了人类文化的进程与... 这里所说的隐喻与符号化是一种互文的关系,也就是说世界与人都是符号化的,这种符号化经过隐喻的力量而实现。卡西尔的文化哲学理论是建立在将世界与人符号化的基础之上来研究人类文化的本质与功能,并且他分阶段解读了人类文化的进程与同质、异质文化本身所存在的冲突与和谐关系。从而在哲学史上真正确立了文化哲学的开创性地位,并深深影响了人类文化的发展史。本文则在其理论基础上,着力于从隐喻的功能角度重新阐释卡西尔文化哲学的符号化实质。借此证明隐喻思维的先验存在是符号的能指与其所指间产生新义与文本张力的中介,也是世界与人构成的人类文化可以符号化的重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卡西尔 《人论》 文化哲学 符号化 隐喻
下载PDF
知识翻译学视角下的文化回译与知识反哺——以高居翰中国绘画史著述中amateur painters的回译为例 被引量:8
5
作者 李娟娟 任文 《当代外语研究》 CSSCI 2022年第6期46-54,共9页
随着中外学术交流的拓展,海外学者关于中国文化现象的异语写作日益增多,其研究成果经由汉译传播至国内,受到国内学界关注。这一文化回译现象逐渐成为当下中国译学界探究以外语为语言载体的异语写作作品汉译特点、规律和价值的重要视角... 随着中外学术交流的拓展,海外学者关于中国文化现象的异语写作日益增多,其研究成果经由汉译传播至国内,受到国内学界关注。这一文化回译现象逐渐成为当下中国译学界探究以外语为语言载体的异语写作作品汉译特点、规律和价值的重要视角。本文从知识翻译学视角出发,以美籍中国绘画史学者高居翰英文著述中amateur painters的回译为例,通过梳理其在中外语境中的含义及在文化回译中经历的还原与重构,以及可能对本土艺术史知识生产产生的影响,提出并阐述文化回译在知识生产中独有的反哺功能,进而深化对翻译价值的认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知识翻译学 文化回译 知识反哺 高居翰 中国绘画史
原文传递
风格、画意与画史重构——高居翰与中国艺术史研究 被引量:1
6
作者 宋石磊 《民族艺术研究》 CSSCI 2024年第4期91-99,共9页
高居翰是海外中国艺术史研究的先驱,他以“风格即观念”的假设为基础,将艺术史、社会史、思想史和文化史融为一体,开创了全新的研究范式。他强调“视觉命题”,主张以图像材料分析为中心,并通过对晚明绘画的深入研究,重构了17世纪中国绘... 高居翰是海外中国艺术史研究的先驱,他以“风格即观念”的假设为基础,将艺术史、社会史、思想史和文化史融为一体,开创了全新的研究范式。他强调“视觉命题”,主张以图像材料分析为中心,并通过对晚明绘画的深入研究,重构了17世纪中国绘画史,挑战了传统绘画史的局限。高居翰还将艺术置于社会史的框架之中,从社会、政治、经济等外部因素来审视艺术风格的生成机制,拓展了艺术社会史研究的新方法论。他的研究不仅拓展了中国艺术史的研究范围,也为海外中国艺术史研究提供了一个与西方自文艺复兴以来的艺术史学迥异的理论维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艺术史 高居翰 风格分析 重写艺术史 方法论
下载PDF
“他者”视域下的中国绘画史研究--刍评《气势撼人》见高居翰艺术史学的双重面向
7
作者 黄祥科 《浙江艺术职业学院学报》 2024年第3期133-140,共8页
在中国绘画史领域,高居翰采用内外兼修的研究方法,通过以视觉为中心的形式挖掘隐藏在作品“不和谐”因素背后的时代变局与社会真相,突破了以往学界的研究藩篱,冲击了历史文本模式。同时也把非主流的研究对象纳入中国绘画史,进一步消解... 在中国绘画史领域,高居翰采用内外兼修的研究方法,通过以视觉为中心的形式挖掘隐藏在作品“不和谐”因素背后的时代变局与社会真相,突破了以往学界的研究藩篱,冲击了历史文本模式。同时也把非主流的研究对象纳入中国绘画史,进一步消解了大众对于业余精神的崇拜感,为艺术史研究提供了新的参考范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居翰 《气势撼人》 形式分析法 艺术社会学 图像证史
下载PDF
中国美术史研究中的“临仿”现象探析——以美国学者高居翰和班宗华对董其昌创作手法来源研究为例 被引量:4
8
作者 王洪伟 《民族艺术研究》 CSSCI 2019年第5期151-160,共10页
美国学者高居翰于1982年提出,董其昌《葑泾访古图》受到利玛窦所携铜版画之影响。16年后(1998),另一位美国学者班宗华以研究董其昌《婉娈草堂图》的新颖风格为基础,高度“临仿”了高居翰的论证思路,并以此向后者表达了特别“致敬”。班... 美国学者高居翰于1982年提出,董其昌《葑泾访古图》受到利玛窦所携铜版画之影响。16年后(1998),另一位美国学者班宗华以研究董其昌《婉娈草堂图》的新颖风格为基础,高度“临仿”了高居翰的论证思路,并以此向后者表达了特别“致敬”。班宗华的研究也带有一些创意,基于新的史料与作品证据将董、利二人的“一面之缘”由万历壬寅(1602)的“南京”改为万历丁酉(1597)的“南昌”。然而,《婉娈草堂图》并非惯常意义上的“草堂图”,所采用的“李郭”风格不仅是对受画者陈继儒早年“绝意仕进”的同情,更与作画前两个月发生的焦竑“科场案”密切相关。科举取士和士大夫流放等现实问题,使得董其昌当时根本无暇沉浸于西方铜版画的新异风格与趣味当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班宗华 高居翰 《葑泾访古图》 《婉娈草堂图》 外来影响 “李郭”风格
下载PDF
高居翰的中国绘画史观探析 被引量:3
9
作者 徐杰 《天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5期454-457,共4页
作为中国艺术史研究的权威之一,美国学者高居翰不仅在中国绘画史的撰写上作出了巨大贡献,而且提出了自己的绘画史观:一是强调对绘画作品本身的研究——视觉研究,这种内部文本研究不同于传统的画论研究;二是主张结合绘画的外部语境进行... 作为中国艺术史研究的权威之一,美国学者高居翰不仅在中国绘画史的撰写上作出了巨大贡献,而且提出了自己的绘画史观:一是强调对绘画作品本身的研究——视觉研究,这种内部文本研究不同于传统的画论研究;二是主张结合绘画的外部语境进行分析。高居翰认为绘画的内部研究和外部研究并不是分裂甚至对立的,绘画和历史的断裂关系可以通过他提出的"风格"研究来弥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居翰 绘画史观 艺术 社会
下载PDF
高居翰的中国绘画史研究方法及其问题 被引量:3
10
作者 李永强 《南京艺术学院学报(美术与设计)》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6期45-48,共4页
高居翰的中国绘画史研究方法是内外兼修的,一方面他运用社会学的方法注重对画家、作品的外部因素进行研究,如作品产生的背景、创作时心情、用途、功能以及画家的社会地位、教育程度等;另一方面他运用艺术风格形式分析的视觉研究方法,对... 高居翰的中国绘画史研究方法是内外兼修的,一方面他运用社会学的方法注重对画家、作品的外部因素进行研究,如作品产生的背景、创作时心情、用途、功能以及画家的社会地位、教育程度等;另一方面他运用艺术风格形式分析的视觉研究方法,对作品的内容、题材、风格以及作品反映的主题、意义、作用等进行深入的研究。而他在中国绘画史研究的"问题"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其一是以西方绘画的认知方式与知识解读中国画。其二是先入为主的西方绘画影响论。这两方面的隔阂是源于他对中华文化以及中国画特殊性等方面的有限认知与作为西方人常规的"西方中心论"观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居翰 中国绘画史研究方法 问题
下载PDF
方闻与高居翰中国绘画史研究的比较分析 被引量:2
11
作者 赵琼琼 《浙江艺术职业学院学报》 2014年第1期104-108,64,共6页
方闻与高居翰的中国绘画史研究存在着概念阐释、艺术史观和操作方法的差异。对于夏皮罗的"风格"概念,方闻将其理解为以视觉结构及组合方式为主的形式系统,高居翰则注重其表示绘画特殊品质的内涵。在绘画史观上,方闻将中国绘... 方闻与高居翰的中国绘画史研究存在着概念阐释、艺术史观和操作方法的差异。对于夏皮罗的"风格"概念,方闻将其理解为以视觉结构及组合方式为主的形式系统,高居翰则注重其表示绘画特殊品质的内涵。在绘画史观上,方闻将中国绘画史看作一个具有自我更新功能的自足连续系统,高居翰则认为其是融合多种因素的辩证发展过程。这两方面的差异促使二人采取不同的方法,并且在中国绘画史的研究上渐行渐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方闻 高居翰 风格 艺术史观 方法论
下载PDF
西方汉学中沃尔夫林中国艺术研究的影响——兼论高居翰的视觉研究方法 被引量:1
12
作者 吴佩烔 《南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4期112-118,共7页
20世纪前半期西方文艺理论的理性现代性思潮,催生了各种以艺术语言学取向和作品本体论为根本特点的形式主义流派。沃尔夫林的形式分析和艺术风格学也是构成这一思潮并反映其特点的一部分,不但奠定了现当代西方艺术研究的一些基本面,也... 20世纪前半期西方文艺理论的理性现代性思潮,催生了各种以艺术语言学取向和作品本体论为根本特点的形式主义流派。沃尔夫林的形式分析和艺术风格学也是构成这一思潮并反映其特点的一部分,不但奠定了现当代西方艺术研究的一些基本面,也符合了西方汉学领域的中国艺术研究的一些特定需求,从而在这一领域构成了基础性的影响。高居翰以作品和画面分析为中心的视觉研究方法,即是沃尔夫林理性化的艺术语言学取向与西方汉学中艺术研究需求相结合的一个典型例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沃尔夫林 高居翰 理性化 艺术语言学 作品本体论
下载PDF
高居翰国画研究的美学支柱 被引量:1
13
作者 吴佩烔 《南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94-98,共5页
美国汉学家高居翰的中国画研究以其视觉研究方法闻名学界。因为是美国汉学家,其视觉研究方法中的美学基础亦包含了美国美学的背景,主要为二十世纪中期美国流行的苏珊·朗格的符号论美学和阿恩海姆的格式塔心理学美学。这些美学背景... 美国汉学家高居翰的中国画研究以其视觉研究方法闻名学界。因为是美国汉学家,其视觉研究方法中的美学基础亦包含了美国美学的背景,主要为二十世纪中期美国流行的苏珊·朗格的符号论美学和阿恩海姆的格式塔心理学美学。这些美学背景主要体现为:在视觉核心地位的奠定中运用朗格"虚幻空间"观念;以人为符号秩序的建构解读董其昌"仿"的绘画理论与实践;运用格式塔心理学观念和方法于分析中国画的视觉构成和其中的张力结构与张力感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居翰 视觉研究 符号论美学 格式塔心理学
下载PDF
高居翰“中国绘画史终结论”评析
14
作者 李所期 《岭南师范学院学报》 2020年第5期107-113,共7页
高居翰以西方“风格学”理论和他的“视觉分析”原则观察中国艺术史,发现中国传统的“再现”艺术风格的创作在宋元之际达到顶峰,后来者难以超越前人,以此得出“中国绘画史的终结”理论。这个理论,有西方画论的基础,也有中国绘画史的依... 高居翰以西方“风格学”理论和他的“视觉分析”原则观察中国艺术史,发现中国传统的“再现”艺术风格的创作在宋元之际达到顶峰,后来者难以超越前人,以此得出“中国绘画史的终结”理论。这个理论,有西方画论的基础,也有中国绘画史的依据。高居翰的“终结论”是对中国画论的补充和批评,并对新的“中西融合”做出了有益的提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居翰 中国绘画史终结论 风格学 视觉分析法 文本分析法
下载PDF
为南宋院体“诗意画”一辩——论高居翰《诗之旅》中的“视觉叙事”
15
作者 陈芸 《浙江外国语学院学报》 2016年第5期46-51,共6页
美国艺术史家高居翰在《诗之旅:中国和日本的诗意绘画》一书中,通过对南宋院体画中"叙事元素"的提炼,将画中隐士的旅行生活概括为一种"理想的四段式叙事",向读者呈现了一场精彩的"诗之旅"("抒情的漫... 美国艺术史家高居翰在《诗之旅:中国和日本的诗意绘画》一书中,通过对南宋院体画中"叙事元素"的提炼,将画中隐士的旅行生活概括为一种"理想的四段式叙事",向读者呈现了一场精彩的"诗之旅"("抒情的漫游")。虽然他对画作的取舍带有较强的个人审美趣味,但他的研究纠正了之前对南宋院体画的不少误解,从院体画与皇家审美趣味、院体画对市井风俗画的影响及院体画的格调趣味等角度,重现了一个亦真亦幻的山水世界。这个意义世界既表现了南宋士人生活的闲适自在,又隐含着深深的忧患意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居翰 《诗之旅》 视觉叙事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