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3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双源CT静脉造影对上矢状窦旁脑膜瘤显微手术的价值探讨 被引量:11
1
作者 姜保东 闫华 +5 位作者 李笃民 马祥兴 王青 张晓明 王茜 于富华 《医学影像学杂志》 2012年第7期1053-1055,1062,共4页
目的探讨脑双源CT静脉造影(CTV)显示上矢状窦旁脑膜瘤与上矢状窦关系、显示中央沟静脉和代偿回流静脉情况,从而为神经外科制定手术方案提供重要信息。方法 32例上矢状窦旁脑膜瘤患者行脑CTV检查,在工作站重建三维图像,术前判断肿瘤与静... 目的探讨脑双源CT静脉造影(CTV)显示上矢状窦旁脑膜瘤与上矢状窦关系、显示中央沟静脉和代偿回流静脉情况,从而为神经外科制定手术方案提供重要信息。方法 32例上矢状窦旁脑膜瘤患者行脑CTV检查,在工作站重建三维图像,术前判断肿瘤与静脉窦关系、显示中央沟静脉和代偿回流静脉并与术中情况对照。结果根据CTV显示的窦腔狭窄程度,将上矢状窦旁脑膜瘤分为三型:Ⅰ型,瘤体与一侧静脉窦壁外层附着,静脉窦壁正常或轻度受压,窦腔通畅;Ⅱ型,肿瘤沿静脉窦壁生长,窦壁不规则增厚,窦腔变窄但尚通畅;Ⅲ型,瘤体长入静脉窦内或跨越生长,静脉窦腔内形成充盈缺损,窦腔闭塞,同时有静脉侧支循环建立。本组Ⅰ型8例,Ⅱ型15例,Ⅲ型9例。术中观察到代偿扩张的浅静脉以及肿瘤与中央沟静脉、上矢状窦的关系均与CTV结果相符。本组无术后严重神经功能受损和死亡病例。结论上矢状窦旁脑膜瘤患者术前行CTV检查可以明确肿瘤部位、矢状窦阻塞程度及引流静脉代偿情况,为手术入路的选择及手术方案的制定提供重要信息,在全切肿瘤的同时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膜瘤 上矢状窦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ct静脉造影
下载PDF
非血栓性髂静脉受压综合征合并下肢静脉曲张的诊疗进展 被引量:8
2
作者 李维一 杨镛 《医学综述》 2021年第2期345-349,共5页
近年来,诊断非血栓性髂静脉受压综合征(NIVCS)的医学影像技术(血管彩色多普勒超声、血管腔内超声、CT静脉造影、磁共振静脉造影、下肢静脉造影等)的进步,提高了NIVCS的诊断率。随着血管腔内技术的迅速普及,NIVCS合并下肢静脉曲张的治疗... 近年来,诊断非血栓性髂静脉受压综合征(NIVCS)的医学影像技术(血管彩色多普勒超声、血管腔内超声、CT静脉造影、磁共振静脉造影、下肢静脉造影等)的进步,提高了NIVCS的诊断率。随着血管腔内技术的迅速普及,NIVCS合并下肢静脉曲张的治疗方法逐渐多样化。通过血管腔内治疗解除髂静脉狭窄,再联合不同静脉曲张手术治疗下肢静脉曲张,而在解除髂静脉狭窄所致下肢静脉回流障碍的情况下,根据不同临床分期及大隐静脉返流情况决定是否保留大隐静脉主干以获得满意的临床疗效尚需进一步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血栓性髂静脉受压综合征 下肢静脉曲张 血管内超声 ct静脉造影
下载PDF
双能量CT直接增强法在双下肢静脉成像中的优势 被引量:3
3
作者 欧阳裕锋 胡秋根 +2 位作者 岑玉坚 张辉 欧阳富盛 《分子影像学杂志》 2019年第1期5-9,共5页
目的探讨双能量CT快速扫描对双侧下肢静脉直接增强(双侧下肢DE-DSCTV)的应用,以及直接增强法相对于间接增强法的优势。方法选择30例患有下肢静脉病变的患者,通过改进高压注射器的注射模式,进行双侧下肢静脉双能量CT直接增强扫描。通过... 目的探讨双能量CT快速扫描对双侧下肢静脉直接增强(双侧下肢DE-DSCTV)的应用,以及直接增强法相对于间接增强法的优势。方法选择30例患有下肢静脉病变的患者,通过改进高压注射器的注射模式,进行双侧下肢静脉双能量CT直接增强扫描。通过后处理获取三维血管图像,与该名患者之前的间接增强法CTV图像进行对比。判断直接增强法对双侧下肢静脉造影的可行性,以及直接增强法DE-DSCTV是否更具有优势。结果 30例患者均获得对比度更高,更为清晰准确的图像,大大的提高了病灶检出率。结论双侧下肢静脉双能量CT直接增强法DE-DSCTV扫描是一种低辐射量,低造影剂量的检查方法。一次扫描就可以同时得到双侧下肢的直接增强图像。相对于间接增强法,直接增强法所获得的图像具有更高的对比度,更有利于病灶的检出,成像效果令人满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侧下肢静脉 双能量ct 静脉ct造影 直接增强
下载PDF
低千伏大螺距及迭代重建联合技术128层双源下肢静脉CTV的图像质量和辐射剂量研究 被引量:4
4
作者 周文珍 刘圣华 +2 位作者 杨春霞 王丽萍 殷信道 《中国医疗设备》 2019年第9期80-84,共5页
目的比较128层双源CT下肢静脉成像120 kVp标准螺距与100 kVp大螺距联合迭代重建两种扫描技术血管强化程度、图像质量及辐射剂量之间的差异。方法60例怀疑下肢深静脉血栓及静脉曲张患者分为两组:A组,30例患者,扫描方式为100 kVp,大螺距(3... 目的比较128层双源CT下肢静脉成像120 kVp标准螺距与100 kVp大螺距联合迭代重建两种扫描技术血管强化程度、图像质量及辐射剂量之间的差异。方法60例怀疑下肢深静脉血栓及静脉曲张患者分为两组:A组,30例患者,扫描方式为100 kVp,大螺距(3.2),迭代重建;B组,30例患者,120 kVp,标准螺距(1.0),滤过反投影法重建。比较两组下腔静脉、股静脉和腘静脉血管强化程度、图像噪声、图像质量评分和辐射剂量。结果下腔静脉、股静脉及腘静脉的血管强化程度两组之间具有统计学差异,A组比B组高。A组较B组图像噪声高,且有统计学意义。两组图像质量评分无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平均剂量长度乘积存在统计学差异[A组:(226.2±9.60)mGy·cm,B组:(797.2±96.8)mGy·cm,P<0.001]。结论低千伏、大螺距联合迭代重建双源CT下肢静脉成像技术可以获得满足诊断用图像,提高血管强化程度,并且大幅降低放射剂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螺距 低千伏 ct静脉成像 辐射剂量 图像质量
下载PDF
血管超声对下肢骨折患者术前下肢深静脉血栓的诊断价值研究 被引量:4
5
作者 古园园 《哈尔滨医药》 2021年第5期12-13,共2页
目的探究血管超声对下肢骨折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DVT)的诊断价值。方法选择325例单侧下肢骨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术前行血管超声检查及CT造影检查,比较两种检查方式对DVT的检出情况。结果超声共检出DVT患者68例,检出78支静脉血栓... 目的探究血管超声对下肢骨折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DVT)的诊断价值。方法选择325例单侧下肢骨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术前行血管超声检查及CT造影检查,比较两种检查方式对DVT的检出情况。结果超声共检出DVT患者68例,检出78支静脉血栓;CT静脉造影检查检出血栓形成患者69例,检出81支静脉血栓。共78支血管经两种方式检查完全一致,分别有1支髂静脉、胫后静脉、胫前静脉血栓未被超声检出。以CT静脉造影结果作为标准,超声诊断深静脉血栓的敏感度为96.29%,漏诊率为3.71%;超声及CT静脉造影对完全梗阻、不完全梗阻、机化后再通、侧支循环建立等类型检出率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超声在诊断下肢骨折患者深静脉血栓方面具有与CT静脉造影相当的诊断效能,可为临床诊断有较高的参考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管超声 下肢骨折 深静脉血栓 ct静脉造影
下载PDF
CT静脉成像在颈内静脉狭窄减压术治疗难治性脑鸣中的应用
6
作者 任海燕 董健 +6 位作者 朱广通 毛贝贝 关峰 黄辉 肖智勇 胡志强 吉训明 《中华神经外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712-716,共5页
目的探讨CT静脉成像(CTV)在颈内静脉狭窄减压术治疗难治性脑鸣中的应用。方法纳入2020年9月至2022年12月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世纪坛医院诊治的因颈内静脉狭窄相关的难治性脑鸣而行颈内静脉狭窄减压术的患者进行回顾性研究,共16例。... 目的探讨CT静脉成像(CTV)在颈内静脉狭窄减压术治疗难治性脑鸣中的应用。方法纳入2020年9月至2022年12月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世纪坛医院诊治的因颈内静脉狭窄相关的难治性脑鸣而行颈内静脉狭窄减压术的患者进行回顾性研究,共16例。通过客观和主观评价指标评估CTV诊断颈内静脉狭窄的可行性,其中采用CT值(>200 HU的图像符合要求)、图像信噪比(SNR)及对比噪声比(CNR)客观评价颈内静脉的强化程度。主观评价由2名放射科医生采用盲法评估图像质量并给予评分(1~4分,分值越高图像质量越好),采用Kappa检验评估2名观察者主观评分的一致性。术后6个月采用CTV随访狭窄静脉管腔的复张情况(管腔周径增宽>50%为复张)。结果16例患者术前CTV图像的CT值、SNR、CNR分别为(277.5±20.0)HU、9.1±3.0、4.1±2.7,术后分别为(280.0±19.7)HU、8.4±3.0、4.2±2.7。主观评分一致性检验显示,术前、术后的Kappa值分别为0.82和0.81。16例患者中,术前图像质量评分为4分者14例,3分者2例;术后随访时4分者12例,3分者4例。CTV显示左侧颈内静脉狭窄4例,右侧9例,双侧均狭窄3例;因寰椎横突增生压迫颈内静脉导致狭窄者9例,颈内静脉走行于寰椎横突与茎突夹角间导致受压狭窄者7例。术后6个月,CTV显示颈内静脉管腔复张者12例(临床症状好转6例,无明显改善6例),未复张者4例(临床症状均无明显改善)。结论CTV可用于颈内静脉管腔狭窄的诊断和减压术后的随访;CTV显示寰椎横突的骨性结构是颈内静脉节段性狭窄的结构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内静脉狭窄 脑鸣 减压术 外科 ct静脉成像
原文传递
多模态CT静脉造影在静脉腔内激光治疗联合泡沫硬化杂交手术中的应用 被引量:4
7
作者 钱丽霞 严俭 黄虹 《医学综述》 2018年第17期3520-3524,共5页
目的探讨多模态CT静脉造影(CTV)在静脉腔内激光治疗(EVLT)联合泡沫硬化杂交手术治疗下肢静脉曲张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至2014年4月无锡市第三人民医院放射科收治的96例原发性大隐静脉曲张患者共156侧患肢的相关资... 目的探讨多模态CT静脉造影(CTV)在静脉腔内激光治疗(EVLT)联合泡沫硬化杂交手术治疗下肢静脉曲张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至2014年4月无锡市第三人民医院放射科收治的96例原发性大隐静脉曲张患者共156侧患肢的相关资料,均实施EVLT联合泡沫硬化杂交手术,术前及术后3个月行多模态CTV评估病变血管情况。结果 96例患者(156侧患肢)术前多模态CTV下肢静脉曲张检出率及诊断准确率均为100%,其中轻度35例(22.43%),中度58例(36.71%),重度63例(39.87%)。术前VR及横断图像分析质量分级优94.87%(148/156)、中5.12%(8/156)。穿支静脉总显示率为98.71%(154/156),图像质量满足诊断(优+中)的比率为94.23%(147/156)。小腿静脉、股静脉、髂外静脉显示率分别为99.35%(155/156)、92.30%(144/156)和76.28%(119/156),图像质量优+中的比率分别为99.35%(155/156)、91.02%(142/156)和35.25%(55/156)。术后3个月复查有111侧(71.15%)患肢下肢曲张静脉消失,45侧(28.84%)患肢下肢曲张静脉明显减少,143侧(91.67%)患肢大隐静脉主干闭塞,13侧(8.33%)患肢大隐静脉管腔变窄,未见血管复发再通。结论多模态CTV诊断下肢静脉曲张准确率高,能提供全面的病变血管及穿支血管信息,对EVLT联合泡沫硬化杂交手术的术前评估、手术方式的确定以及术后复查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静脉曲张 杂交手术 ct静脉造影
下载PDF
CT静脉造影与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在左髂静脉压迫综合征诊断中的临床价值
8
作者 陈春梅 王琪 石岩峰 《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 2024年第8期875-879,共5页
目的 研究CT静脉造影(CTV)与彩色多普勒超声(CDS)检查在左髂静脉压迫综合征(IVCS)诊断中的临床价值。方法 选取2022年1月至2023年6月入大庆龙南医院的81例左侧静脉曲张患者作为观察对象,所有患者均接受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检查,参考... 目的 研究CT静脉造影(CTV)与彩色多普勒超声(CDS)检查在左髂静脉压迫综合征(IVCS)诊断中的临床价值。方法 选取2022年1月至2023年6月入大庆龙南医院的81例左侧静脉曲张患者作为观察对象,所有患者均接受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检查,参考下肢静脉检查结果有无左IVCS分别作为观察组(n=27)与对照组(n=54)。两组患者均接受CTV或者CDS检查,比较两组患者的CTV左髂静脉前后径、CDS参数(压力梯度、血流速度、前后径),同时比较单一CTV、CDS与CTV联合CDS诊断左IVCS准确性,并采用受试者操作特征(ROC)曲线评估CTV、CDS单独及联合检测对IVCS的诊断价值。结果 观察组患者CTV及CDS左髂静脉前后径分别为(6.09±1.38)、(3.02±0.47) mm,均明显低于对照组[(7.41±1.72)、(5.11±0.58) mm],压力梯度、血流速度分别为(2.69±0.48) mmHg、(40.47±9.25) cm/s,均明显高于对照组[(0.89±0.32) mmHg、(27.53±6.92) cm/s],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左IVCS诊断中CTV左髂静脉前后径、CDS左髂静脉前后径及联合检查的准确率依次为87.95%、84.34%、91.57%。ROC曲线显示,以10.00 mm为临界值,左IVCS诊断中CTV的ROC曲线下面积(AUC)为0.905,灵敏性为81.47%,特异性为90.38%;CDS的AUC为0.839,灵敏性为74.09%,特异性为88.46%;CTV联合CDS的AUC为0.935,灵敏性为96.28%,特异性为86.49%。结论 左IVCS诊断中IVCS、CDS均具有良好效果,但两种技术联合诊断的准确性、灵敏性更高,早期阶段可为左IVCS诊断提供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左髂静脉压迫综合征 ct静脉造影 彩色多普勒超声 诊断价值
下载PDF
低管电压间接法下肢CT静脉成像在静脉曲张术前评价的价值研究 被引量:4
9
作者 董健 杨磊 +8 位作者 孙莹 沈丽辉 颜煖 温静 魏海亮 孙小丽 陈孝柏 温廷国 王仁贵 《CT理论与应用研究(中英文)》 2017年第3期365-372,共8页
目的:探讨低管电压间接法下肢CT静脉成像(CTV)在静脉曲张术前评价的临床价值研究。材料和方法:本研究通过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55名疑诊为下肢静脉曲张患者(F/M,23/32,年龄范围15~77岁)纳入本研究。所有患者均行下肢CTV,将原始图像进行... 目的:探讨低管电压间接法下肢CT静脉成像(CTV)在静脉曲张术前评价的临床价值研究。材料和方法:本研究通过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55名疑诊为下肢静脉曲张患者(F/M,23/32,年龄范围15~77岁)纳入本研究。所有患者均行下肢CTV,将原始图像进行MPR和VR重建,对图像质量评价。客观评价指标为大隐静脉(GSV)和曲张静脉(VV)的信号强度(SI),信噪比(SNR)和对比噪声比(CNR)。主观评分由2名放射科医师阅片评价,并记录直径大于2 mm的交通静脉和最终辐射剂量。结果:44名患者(F/M,17/27,年龄范围36~67岁)诊断为下肢静脉曲张,其中单侧31名,双侧13名,其他患者中2名诊断为动静脉瘘,3名诊断为静脉发育不全,6名诊断为下肢静脉血栓。所有44名下肢静脉曲张患者的GSV全程显示,GSV近端与VV的客观评价指标比较无统计学差异,平均SI、SNR、和CNR分别为((122±16.4)HU Versus(125.9±23.6)HU),(9.62±2.71 Versus 9.91±3.12),(4.08±2.39 Versus 4.36±2.81),主观评价指标中,图像质量好35例(79.5%),一般8例,差1例(2.3%)。共22支交通静脉被检出,平均直径为(3.21±0.87)mm,并在后续手术中证实。平均辐射剂量(804.7±96.7)mGy·cm。结论:低管电压迭代重建间接法下肢CTV在静脉曲张的应用中,能够以较好的图像质量显示静脉回流路径,并检出交通静脉,有助于术前更完善的评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t静脉成像 下肢静脉曲张 交通静脉 低管电压
下载PDF
CT静脉造影与彩色多普勒超声在布加综合征图像质量及诊断效能的对比研究 被引量:4
10
作者 祁冬 乔晓春 +3 位作者 姚木子 沈艳 胡淑敏 李娟 《实用医学影像杂志》 2020年第5期492-494,共3页
目的探讨CT静脉造影与彩色多普勒超声在布加综合征图像质量及诊断效能的差异。方法回顾性分析临床怀疑37例布加综合征患者,该37例患者均行CT静脉造影及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且结果均经数字减影血管造影验证,观察两者在布加综合征的影像表... 目的探讨CT静脉造影与彩色多普勒超声在布加综合征图像质量及诊断效能的差异。方法回顾性分析临床怀疑37例布加综合征患者,该37例患者均行CT静脉造影及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且结果均经数字减影血管造影验证,观察两者在布加综合征的影像表现,检查结果以数字减影血管造影为金标准,分别计算两者的敏感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及准确率,比较两者在布加综合征的诊断准确率及图像质量是否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以数字减影血管造影为金标准,对CT静脉造影诊断布加综合征的结果进行一致性检验。结果CT静脉造影的诊断准确率及图像质量均高于彩色多普勒超声,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T静脉造影的敏感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及准确率分别为90%,88%,96%,70%,89%,均高于彩色多普勒超声相应数据。CT静脉造影诊断布加综合征的结果与数字减影血管造影诊断结果一致性较好(Kappa=0.725)。结论CT静脉造影在布加综合征的诊断效能及图像质量上明显优于彩色多普勒超声,值得临床推广使用,可作为诊断布加综合征的首选影像学检查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t静脉造影 布加综合征 数字减影血管造影
下载PDF
以脑鸣为主要症状的头颈部静脉狭窄CT静脉成像分型研究
11
作者 董健 任海燕 +6 位作者 朱广通 毛贝贝 关峰 黄辉 肖智勇 胡志强 吉训明 《中华神经外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810-814,共5页
目的探讨以脑鸣为主要症状的头颈部静脉狭窄的CT静脉成像(CTV)分型特点及不同分型患者部分临床资料的差异。方法2020年9月至2022年12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世纪坛医院基于CTV确诊43例头颈部静脉狭窄患者,患者均以脑鸣为主要症状。根据... 目的探讨以脑鸣为主要症状的头颈部静脉狭窄的CT静脉成像(CTV)分型特点及不同分型患者部分临床资料的差异。方法2020年9月至2022年12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世纪坛医院基于CTV确诊43例头颈部静脉狭窄患者,患者均以脑鸣为主要症状。根据CTV表现将头颈部静脉狭窄分为颅内静脉窦型、颈内静脉型和复合型(同时存在颅内静脉窦和颈内静脉狭窄),回顾性分析3种分型患者的影像学特点及部分临床资料的差异。结果43例患者中,颅内静脉窦型14例(32.6%),其中10例狭窄位于横窦,为蛛网膜颗粒增生压迫所致;4例为窦汇与横窦移行部的线性狭窄。颈内静脉型16例(37.2%),狭窄均位于寰椎横突节段,其中6例为寰椎横突增生压迫狭窄,10例为颈内静脉走行于寰椎横突与茎突夹角之间,导致局部管腔受压狭窄。复合型13例(30.2%),狭窄位于横窦和寰椎横突节段,其中3例为窦汇与横窦移行部狭窄,10例为蛛网膜颗粒增生压迫横窦;有3例患者单侧颅内静脉窦及颈内静脉全程细小。颅内静脉窦型的女性患者占比高于颈内静脉型和复合型,而病程短于颈内静脉型和复合型,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3种分型患者的年龄和狭窄侧别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基于CTV显示,以脑鸣为主要症状的头颈部静脉狭窄的3种分型构成比接近,其中蛛网膜颗粒压迫是颅内静脉窦型狭窄的常见原因;骨质增生压迫是颈内静脉型的常见原因;部分患者的静脉狭窄可能与先天发育因素有关。3种分型的头颈部静脉狭窄患者的临床特点可能存在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静脉 颅内静脉窦 ct静脉成像 狭窄 脑鸣 分型
原文传递
子宫源性静脉内平滑肌瘤病7例临床分析 被引量:3
12
作者 李璇 辛世杰 《中国实用外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2期1311-1313,共3页
目的总结子宫源性静脉内平滑肌瘤病(IVL)的诊断及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2004年9月至2015年9月收治的7例IVL的临床资料。结果 7例病人中5例行手术治疗,2例行保守治疗。手术病人术后病理学检查均证实为子宫源... 目的总结子宫源性静脉内平滑肌瘤病(IVL)的诊断及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2004年9月至2015年9月收治的7例IVL的临床资料。结果 7例病人中5例行手术治疗,2例行保守治疗。手术病人术后病理学检查均证实为子宫源性平滑肌瘤病。术中见5例病人均累及子宫静脉、髂静脉、卵巢静脉及下腔静脉,累及右心房4例,累及右心室及肺动脉1例。5例病人IVL均来源于子宫肿瘤。随访结果:7例病人均获随访。1例病人术后2个月因呼吸、循环功能衰竭死亡,2例未手术病人分别于出院后3年及4年死亡。1例低级别子宫内膜间质肉瘤病人术后1年复发。结论 IVL是一种少见但高危的疾病,手术复杂、困难,应在临床诊断上予以足够的重视,防止漏诊及误诊。术前应详细制定手术方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子宫源性静脉内平滑肌瘤病 ct 血管成像
原文传递
土三七致肝小静脉闭塞症的临床特征与影像学表现分析 被引量:2
13
作者 郑君仪 李梦亚 +2 位作者 张月浪 和水祥 殷燕 《疑难病杂志》 CAS 2017年第7期724-727,F0003,共5页
目的分析土三七致肝小静脉闭塞症(HVOD)的临床特征及多层螺旋CT静脉造影(CTV)的诊断价值。方法对2010年1月—2016年12月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消化内科明确诊断HVOD患者8例的临床表现、CTV表现及肝穿刺活检结果进行分析。结果 8例HVO... 目的分析土三七致肝小静脉闭塞症(HVOD)的临床特征及多层螺旋CT静脉造影(CTV)的诊断价值。方法对2010年1月—2016年12月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消化内科明确诊断HVOD患者8例的临床表现、CTV表现及肝穿刺活检结果进行分析。结果 8例HVOD患者既往均有长期口服土三七史,服药后逐渐出现肝大、腹水、肝功能异常等临床表现,CTV出现肝实质不均匀强化,肝内静脉不显影,下腔静脉肝段受压变窄,远端无扩张及侧支循环等改变,其中4例患者同时行肝穿刺活检确诊为HVOD。结论 CTV可提高肝小静脉闭塞症的诊断准确性,弥补了肝穿刺活检风险大、应用不广泛等不足,有较高的诊断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小静脉闭塞症 土三七 ct静脉造影 诊断
下载PDF
CTV与颅骨CT三维重建融合影像在小脑桥脑角肿瘤经乙状窦后入路手术中的运用 被引量:2
14
作者 陆波 莫永彪 +5 位作者 陈刚 龙飞 唐雄伟 吴军 沈国洪 谢延风 《中国临床神经外科杂志》 2021年第7期524-526,共3页
目的探讨CT静脉成像(CTV)与颅骨CT三维重建融合影像在小脑桥脑角(CPA)肿瘤经乙状窦后入路手术中的指导作用。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至2019年6月经乙状窦后入路手术治疗的36例CPA肿瘤的临床资料。术前应用容积再现技术将CTV与颅骨CT三... 目的探讨CT静脉成像(CTV)与颅骨CT三维重建融合影像在小脑桥脑角(CPA)肿瘤经乙状窦后入路手术中的指导作用。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至2019年6月经乙状窦后入路手术治疗的36例CPA肿瘤的临床资料。术前应用容积再现技术将CTV与颅骨CT三维重建影像融合,明确横窦、乙状窦与颅骨标志(星点)的位置关系,确定横窦-乙状窦交界处在颅骨表面投影并设置"关键孔",指导开颅手术。结果"关键孔"位于星点正下方或内下方,星点到"关键孔"正下方垂直距离在7~21mm,平均(12.8±3.8)mm;星点到"关键孔"水平距离在0~9 mm,平均(3.6±2.5)mm。术中清晰暴露横窦-乙状窦交界处,均无静脉窦损伤。术中骨瓣一次成型,用时平均38 min,视野充分暴露,显微镜下全切除肿瘤,术后无明显骨质缺损,无皮下积液、切口脑脊液漏、颅内感染,乳突积液等并发症,均恢复良好。结论CPA肿瘤经乙状窦后入路手术中,CTV与颅骨CT三维重建融合影像对手术有一定指导意义,有利于静脉窦保护,且操作简单高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脑桥脑角肿瘤 显微手术 枕下乙状窦后入路 ct静脉成像 颅骨标志 星点
下载PDF
下肢深静脉血栓的超声诊断分析 被引量:1
15
作者 范丽群 《中国血液流变学杂志》 CAS 2020年第1期136-138,共3页
目的 分析超声检查技术对于诊断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实际运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比较2015年2月—2019年10月56例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的超声检查结果 及CT静脉造影随访结果 .结果 按照血栓超声回声特点判断血栓形成时间,在56例患者中,急性... 目的 分析超声检查技术对于诊断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实际运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比较2015年2月—2019年10月56例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的超声检查结果 及CT静脉造影随访结果 .结果 按照血栓超声回声特点判断血栓形成时间,在56例患者中,急性血栓23例,亚急性血栓15例,慢性血栓18例.31例外院CT静脉造影患者随访结果 :双侧深静脉单部位血栓形成5例(超声检查结果 与之相符),双侧深静脉多部位血栓形成2例(超声检查部分漏诊1例),单侧深静脉单部位血栓形成11例(超声检查与之相符),单侧深静脉多部位血栓形成13例(超声检查部分漏诊2例).对比该组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的两种检查方法 的诊断结果 ,显示二者具有较高的一致性.结论 超声对于下肢深静脉血栓诊断较之CT静脉造影技术具有诸多优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声检查技术 静脉血栓形成 ct静脉造影
下载PDF
CT静脉成像用于慢性静脉功能不全精确诊断的研究
16
作者 温志国 鲁达 +3 位作者 梁德安 胡灵 韩万里 杜丽苹 《中国社区医师》 2022年第29期97-99,共3页
目的:探讨CT静脉成像在慢性静脉功能不全患者精确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9年10月-2021年5月就诊于郑州大学附属洛阳中心医院的慢性静脉功能不全患者174例,根据完成检查情况分为计算机断层扫描静脉造影组(CTV组,76例)和超声组(98... 目的:探讨CT静脉成像在慢性静脉功能不全患者精确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9年10月-2021年5月就诊于郑州大学附属洛阳中心医院的慢性静脉功能不全患者174例,根据完成检查情况分为计算机断层扫描静脉造影组(CTV组,76例)和超声组(98例)。两组患者均以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检查结果为金标准,统计异常交通支检出情况,分析结果一致性。结果:CTV组和超声组分别检出异常交通支80支和94支,占DSA检出的88%和82%。CTV组Kappa值为0.774,具有较好的一致性(P<0.001),符合率为86%;超声组Kappa值为0.642,一致性尚可(P<0.001),符合率为73%。结论:CTV在慢性静脉功能不全患者精确诊断中具有较好的临床价值,对临床制定诊疗方案及手术方法具有参考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t静脉成像 慢性静脉功能不全 CEAP分级 精确诊断
下载PDF
高频超声联合腹部彩超在下肢静脉血栓诊断中的应用价值分析
17
作者 张青华 《系统医学》 2021年第9期112-114,117,共4页
目的探讨高频超声联合腹部彩超在下肢静脉血栓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该研究选取2017年1月—2019年12月该院收治的319例疑似下肢静脉血栓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接受CT静脉造影检查,超声阳性患者进一步进行下肢深静脉造影检查,对... 目的探讨高频超声联合腹部彩超在下肢静脉血栓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该研究选取2017年1月—2019年12月该院收治的319例疑似下肢静脉血栓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接受CT静脉造影检查,超声阳性患者进一步进行下肢深静脉造影检查,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该组319例疑似下肢静脉血栓患者超声共检出203例下肢静脉血栓,总检出率为63.64%(203/319);203例下肢静脉血栓患者中共计267支静脉发现血栓;对203例超声诊断为下肢静脉血栓的患者进一步进行CT静脉造影检查,共检出83例下肢静脉血栓,总检出率为40.89%(83/203);83例下肢静脉血栓患者中共计96支静脉发现血栓。高频超声联合腹部彩超用于诊断下肢静脉血栓的准确性为31.09%(83/267),敏感性为100.00%(83/83);高频超声联合腹部彩超用于诊断不同部位下肢静脉血栓的准确性为35.96%(96/267),敏感性为100.00%(96/96);高频超声联合腹部彩超用于诊断侧支循环形成的准确性为100.00%(116/116),敏感性为100.00%(116/116)。结论高频超声联合腹部彩超作为下肢深静脉血栓检查的重要手段,用于诊断下肢静脉血栓具有一定应用价值,将彩超检查作为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唯一诊断标准仍需进一步大样本数据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下肢静脉血栓 诊断 超声 高频超声 ct静脉造影
下载PDF
64层螺旋CT直接法静脉造影对下肢深静脉血栓的临床应用价值初步研究 被引量:13
18
作者 赵雁鸣 刘白鹭 +1 位作者 张黎黎 王海波 《临床放射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9期1293-1295,共3页
目的探讨64层螺旋CT直接法静脉造影在下肢深静脉血栓(DVT)中的诊断价值。资料与方法19例临床怀疑DVT患者行64层螺旋CT直接法下肢深静脉造影检查,着重分析DVT的CT征象,探讨影响其诊断准确性的因素。结果64层螺旋CT直接法静脉造影对DVT显... 目的探讨64层螺旋CT直接法静脉造影在下肢深静脉血栓(DVT)中的诊断价值。资料与方法19例临床怀疑DVT患者行64层螺旋CT直接法下肢深静脉造影检查,着重分析DVT的CT征象,探讨影响其诊断准确性的因素。结果64层螺旋CT直接法静脉造影对DVT显示较好,在15例患者中共发现DVT25处,分别位于髂静脉(4)、股静脉(7)、腘静脉(9)和腓静脉(5)。结论64层螺旋CT直接法下肢深静脉造影结合多种后处理技术可以清楚显示DVT,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层螺旋ct 静脉造影 深静脉血栓
原文传递
血液透析中血管通路的CT造影 被引量:9
19
作者 李惠民 刘士远 +2 位作者 于红 董生 叶朝阳 《中国医学计算机成像杂志》 CSCD 2005年第5期350-354,共5页
维持性血液透析需要建立血管通路,但血管通路有其寿命,并常出现并发症。CT血管造影(CTA)可以提供优秀的通路血管三维影像,帮助临床症状体征的解释或提供治疗相关信息。本文就16层CT在血管通路成像中的应用技术、影像表现及其意义作一阐述。
关键词 慢性肾功能衰竭 血管通路 自体动静脉瘘 ct静脉造影 ct血管造影 维持性血液透析 血管通路 ct造影 ct血管造影 三维影像 治疗相关 症状体征 影像表现 并发症
下载PDF
64层CT正常颅内静脉成像 被引量:10
20
作者 杨飞 刘斌 《临床放射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2期1101-1104,共4页
目的观察横窦和小脑幕侧窦的常见形态、变异及其临床意义,比较最大密度投影(MIP)和容积再现(VR)对颅内静脉(窦)结构的显示率。资料与方法25例CT脑静脉成像(CTV),分别观察VR、MIP对13个颅内静脉(窦)的显示情况。结果25例总共显示494个结... 目的观察横窦和小脑幕侧窦的常见形态、变异及其临床意义,比较最大密度投影(MIP)和容积再现(VR)对颅内静脉(窦)结构的显示率。资料与方法25例CT脑静脉成像(CTV),分别观察VR、MIP对13个颅内静脉(窦)的显示情况。结果25例总共显示494个结构。VR显示481个,MIP显示431个,经χ2检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上矢状窦、直窦、窦汇、大脑大静脉、海绵窦、大脑内静脉和下矢状窦在VR、MIP两种重组方法中显示率均为100%。大脑中浅静脉、岩下窦、Labbe静脉、Trolard静脉VR优于MIP。小脑幕侧窦两者未见显著性差异。左侧横窦优势型4例,右侧横窦优势型11例,其中横窦发育不良2例,10例为中间型。小脑幕侧窦可分三型。结论CTV可较完整地显示颅内静脉及静脉窦,显示颅内静脉(窦)VR优于MIP;正确认识横窦、小脑幕侧窦的形态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静脉 ct脑静脉成像 横窦 小脑幕侧窦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