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松辽盆地古龙页岩油储层可动流体饱和度测定方法 被引量:10
1
作者 李斌会 邓森 +3 位作者 刘勇 曹胜 金大伟 董大鹏 《大庆石油地质与开发》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130-138,共9页
针对松辽盆地古龙页岩页理缝发育,孔隙度、渗透率极低,页岩油难以动用的问题,利用古龙页岩天然柱塞岩心,基于核磁共振扫描分析,分别开展离心法和气驱法2种方法的页岩可动流体饱和度评价,并与古龙地区致密砂岩进行了对比实验分析。结果表... 针对松辽盆地古龙页岩页理缝发育,孔隙度、渗透率极低,页岩油难以动用的问题,利用古龙页岩天然柱塞岩心,基于核磁共振扫描分析,分别开展离心法和气驱法2种方法的页岩可动流体饱和度评价,并与古龙地区致密砂岩进行了对比实验分析。结果表明:普通砂岩离心力选择标准已经不适合古龙页岩油,离心法也已经不适用于古龙页岩油可动流体评价,采用离心机最高转速,页岩岩心出现了严重的破碎,可动流体饱和度最高只达到了6.32%,远小于普通砂岩的可动流体饱和度,采用CO_(2)驱替可动用的页岩油达到了32.61%,远高于离心实验结果,显示CO_(2)驱替法在研究页岩油可动流体方面优于离心法。该方法评价古龙页岩油的可动流体饱和度是可行的,为古龙页岩油高效益开发提供了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古龙页岩油 可动流体饱和度 动用条件 离心实验 co_(2)驱 核磁共振
下载PDF
储层矿物类型对致密油藏CO_(2)驱替效果的影响 被引量:5
2
作者 吕利刚 张涛 +3 位作者 李杰 孙建伟 郑海亮 王刚 《大庆石油地质与开发》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159-168,共10页
为明确致密砂岩储层中石英、伊利石和绿泥石对CO_(2)驱油效率及孔隙动用特征的影响,分别选取以石英、伊利石、绿泥石为主要矿物类型的3种岩心,开展核磁共振扫描分析下的CO_(2)驱替实验,定量评价每种类型岩心在不同CO_(2)注入压力下小孔... 为明确致密砂岩储层中石英、伊利石和绿泥石对CO_(2)驱油效率及孔隙动用特征的影响,分别选取以石英、伊利石、绿泥石为主要矿物类型的3种岩心,开展核磁共振扫描分析下的CO_(2)驱替实验,定量评价每种类型岩心在不同CO_(2)注入压力下小孔隙、大孔隙的原油采出程度,并分析了产出水中离子质量浓度变化。结果表明:目标储层以石英型和黏土矿物型为主,其中黏土矿物以伊利石和绿泥石为主;石英型岩心的CO_(2)驱替过程中,当CO_(2)注入压力小于等于最小混相压力时,大孔隙的原油动用程度大于小孔隙,当CO_(2)注入压力大于最小混相压力时,小孔隙的原油动用程度增加,而大孔隙的原油动用程度下降;伊利石型岩心大、小孔隙的原油采出程度最大,驱油效果最好,绿泥石型岩心大孔隙的原油采出程度很高,小孔隙的原油采出程度非常低,整体驱油效果最差;随着CO_(2)注入压力的增加,石英型岩心产出水中金属离子质量浓度大幅增加,伊利石型、绿泥石型岩心溶蚀后的钙、镁等离子产生沉淀,且绿泥石型岩心沉淀量最大,最易堵塞小孔隙。研究成果为致密砂岩油藏CO_(2)驱提供了参考和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致密油藏 co_(2)驱替 矿物 孔喉结构 核磁共振 注入压力
下载PDF
古龙页岩油高温高压注CO_(2)驱动用效果
3
作者 李斌会 邓森 +4 位作者 张江 曹胜 郭天娇 徐全 霍迎冬 《大庆石油地质与开发》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42-51,共10页
为了明确古龙页岩油高温高压注CO_(2)驱动用效果,首先根据页岩压汞和氮气吸附实验结果,给出页岩T2值与孔喉半径转换系数,根据饱和页岩的T2谱特征,将页岩孔隙分为小孔、中大孔和页理缝;然后通过计算页岩油采出程度,考察吞吐周期、闷井时... 为了明确古龙页岩油高温高压注CO_(2)驱动用效果,首先根据页岩压汞和氮气吸附实验结果,给出页岩T2值与孔喉半径转换系数,根据饱和页岩的T2谱特征,将页岩孔隙分为小孔、中大孔和页理缝;然后通过计算页岩油采出程度,考察吞吐周期、闷井时间、裂缝对吞吐驱油效果的影响,并且分析吞吐后岩心孔隙结构的改变程度;最后对比页岩油CO_(2)吞吐和CO_(2)驱替的驱油效果,并给出最优的驱油方式。结果表明:吞吐动用幅度最大的是中大孔和页理缝中的页岩油,小孔中的页岩油采出程度最低,增加闷井时间,页岩油采出程度仅提高0.81百分点,压裂可以使小孔中的页岩油采出程度提高11.33百分点,使小孔中的页岩油得到有效动用;吞吐比驱替可以使页岩油采出程度提高30.98百分点,并且可以动用干岩样中的页岩油,效果优于驱替;驱吞结合驱油方式比只进行吞吐可以使页岩油采出程度提高12.88百分点以上,并且可以大幅度提高小孔中页岩油的采出程度;吞吐后岩心孔隙结构发生明显变化,页岩砂砾含量不同是导致页岩吞吐前后孔隙结构变化差异大的重要原因。研究成果可为古龙页岩油矿场实践提供重要的基础参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古龙页岩油 孔隙结构 co_(2)驱替 co_(2)吞吐 高温高压 核磁共振
下载PDF
夹层型页岩油储层CO_(2)驱替特征——以鄂尔多斯盆地长7页岩为例
4
作者 姚兰兰 杨正明 +4 位作者 李海波 周体尧 张亚蒲 杜猛 侯海涛 《大庆石油地质与开发》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01-107,共7页
针对鄂尔多斯盆地长7夹层型页岩油储层动用困难的问题,利用一维、二维核磁共振技术评价方法,从微观角度对页岩油注CO_(2)驱替特征进行研究。结果表明:随着驱替流量的增加,驱油效率增大,中孔与大孔驱油效率贡献也增大,绝对驱油贡献率均在... 针对鄂尔多斯盆地长7夹层型页岩油储层动用困难的问题,利用一维、二维核磁共振技术评价方法,从微观角度对页岩油注CO_(2)驱替特征进行研究。结果表明:随着驱替流量的增加,驱油效率增大,中孔与大孔驱油效率贡献也增大,绝对驱油贡献率均在60%以上;增大驱替流量可以显著提高基质渗透率较小的岩样驱油效率;岩样赋存状态以游离油为主,饱和原油后体积分数为40.51%~62.40%,驱替过程中游离油相对驱替体积分数在50%以上;随着驱替流量的增大,游离油/吸附油相对驱替体积分数减小;干样渗透率越大,渗透率随驱替流量的增长速率也越大。研究成果为页岩油有效开发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页岩油 co_(2)驱替 核磁共振 驱替特征 赋存状态 储层动用
下载PDF
考虑压敏效应的低渗透油藏CO_(2)辅助重力驱合理配产方法
5
作者 张辉 李忠诚 +5 位作者 李明义 李金龙 王昊 胡彧 田冷 黄文奎 《科学技术与工程》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2期9357-9364,共8页
高倾角低渗透油藏在进行水驱开发时,在油藏高部位存在大量剩余油,采收率较低,采用CO_(2)辅助重力驱,可以充分利用高倾角的地质特征,有效提高该类油藏的采出程度。但是由于CO_(2)对原油物性影响要远大于水对原油物性的影响,CO_(2)驱替过... 高倾角低渗透油藏在进行水驱开发时,在油藏高部位存在大量剩余油,采收率较低,采用CO_(2)辅助重力驱,可以充分利用高倾角的地质特征,有效提高该类油藏的采出程度。但是由于CO_(2)对原油物性影响要远大于水对原油物性的影响,CO_(2)驱替过程中流体的渗流过程更加复杂,因此有必要对低渗透油藏CO_(2)重力驱合理配产优化进行研究。首先,依据油藏中任意一点压力与最小混相压力的关系,分别建立了考虑压敏效应的低渗透油藏CO_(2)重力驱混相和非混相模型;其次,运用Python对模型进行求解,同时分析了压敏系数、地层倾角、注采井距和注气速度对油藏配产的影响;最后,结合现有工作制度法和增产倍数法,对比本模型计算结果,运用tNavigtor软件对3种方法进行采收率预测。研究结果表明:运用本文方法对油藏进行合理配产具有较好的开发效果,油藏采收率相对较高,研究结果对该类低渗油藏的开发具有较好的借鉴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倾角低渗透油藏 co_(2)驱 渗流理论 压敏效应 合理配产
下载PDF
二氧化碳在致密储层基质中的作用距离研究
6
作者 牟建业 闫骁伦 +3 位作者 张士诚 石磊 黎东 马新仿 《新疆石油天然气》 CAS 2024年第3期64-71,共8页
致密油衰竭开采过程中压力、产量下降较快,补充地层能量是提高原油采收率的必要措施。CO_(2)是常用补能介质之一(CO_(2)吞吐、前置蓄能),CO_(2)增产效果与其在储层中的作用距离息息相关,针对该问题从实验和数值模拟两方面开展了CO_(2)... 致密油衰竭开采过程中压力、产量下降较快,补充地层能量是提高原油采收率的必要措施。CO_(2)是常用补能介质之一(CO_(2)吞吐、前置蓄能),CO_(2)增产效果与其在储层中的作用距离息息相关,针对该问题从实验和数值模拟两方面开展了CO_(2)在致密储层基质中的作用距离研究。CO_(2)传质包括对流和扩散两种方式,首先采用高温高压反应釜和致密储层岩心进行CO_(2)扩散实验,结合Fick径向扩散模型,测得了CO_(2)在致密岩心中的扩散系数;然后采用CMG软件进行CO_(2)对流、扩散建模,基于模型进行广泛的数值模拟,分析渗透率、扩散系数、驱替时间对CO_(2)作用距离的影响。研究表明,扩散系数与渗透率有关,在目标储层岩心渗透率级别下,扩散系数在10^(-10)~10^(-8)m^(2)/s范围;CO_(2)作用距离取决于对流和扩散作用,扩散作用对CO_(2)作用距离影响明显,渗透率越低,扩散作用影响越明显,渗透率越高,对流作用越主导;渗透率是CO_(2)在基质中作用距离的决定性因素;CO_(2)在致密储层基质中的作用距离较小,60d的作用距离不到10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致密储层 co_(2)驱油 作用距离 扩散系数 提高采收率 数值模拟
下载PDF
注气驱替中CO_(2)置换煤体CH_(4)行为特性 被引量:5
7
作者 李菁华 张磊 +2 位作者 薛俊华 张村 黄梦牵 《煤炭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S01期385-395,共11页
在注气驱替过程中,渗流驱赶和注气置换是促采煤层气的关键作用。为研究注气置换作用的行为特性,以注气驱替尾气CH_(4)体积分数变化特征值为控制参数,在竞争吸附试验基础上,设计了研究注气置换作用的动态置换试验及对照试验。通过对比2... 在注气驱替过程中,渗流驱赶和注气置换是促采煤层气的关键作用。为研究注气置换作用的行为特性,以注气驱替尾气CH_(4)体积分数变化特征值为控制参数,在竞争吸附试验基础上,设计了研究注气置换作用的动态置换试验及对照试验。通过对比2类试验结果,发现注气置换作用可细分为压力势差和注气强化CH_(4)解吸2种子作用,并分析了2种子作用的变化特性,最终构建了描述动态置换行为的函数表达式。研究结果表明:①动态置换试验中共解吸CH_(4)0.024098 mol,变压解吸试验中共解吸CH_(4)0.017855 mol,注CO_(2)有效提高了煤体CH_(4)解吸量。②在压力势差作用下,固定时间内煤体CH_(4)的解吸总量随试验的进行呈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CO_(2)强化解吸作用则主要集中在试验初期,并随试验进行而快速衰减。③综合压力势差和强化解吸2种子作用,对动态置换试验进行拟合分析,得到的拟合曲线呈现出先下降后上升、再下降的双峰值复杂趋势;④分析发现2种子作用相对强弱关系的转变,是动态置换试验拟合曲线呈现双峰特征的本质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注气增产 co_(2)驱替 注气置换 扩散 解吸
下载PDF
注CO_(2)驱注入参数设计及井筒管柱应力变化规律研究
8
作者 袁本福 《西部探矿工程》 CAS 2021年第8期26-28,30,共4页
注CO_(2)驱油是提高油田采油率的三次采油重要技术手段,但对于超低渗储层CO_(2)驱管柱应力变化规律的研究较少。以HH156井数据为基础,结合超低渗油藏储层基本特征,确定了合理的CO_(2)每日注入量,井口最大注入压力,注入井井筒油管管柱。... 注CO_(2)驱油是提高油田采油率的三次采油重要技术手段,但对于超低渗储层CO_(2)驱管柱应力变化规律的研究较少。以HH156井数据为基础,结合超低渗油藏储层基本特征,确定了合理的CO_(2)每日注入量,井口最大注入压力,注入井井筒油管管柱。利用LandMark软件受力分析模块,通过对井筒油管管柱内压分布、轴向载荷分布、等效应力分布、变形及安全系数等分析,得出井筒油管管柱应力变化完全满足CO_(2)驱注入施工要求。为低渗透油藏注CO_(2)驱的开发和技术方案的编制提供重要的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o_(2)驱 管柱应力 变化规律 注入参数设计
下载PDF
二氧化碳驱替与埋存一体化数值模拟 被引量:13
9
作者 高冉 吕成远 +1 位作者 伦增珉 王锐 《特种油气藏》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102-107,共6页
目前数值模拟无法同时计算CO_(2)在油、气、水相中的分配及水相中溶解CO_(2)对储层物性的影响。针对该问题,应用CO_(2)驱替与埋存一体化数值模拟,通过耦合油气两相闪蒸、CO_(2)在水中的溶解和溶蚀作用,同时模拟CO_(2)在油气水三相中的... 目前数值模拟无法同时计算CO_(2)在油、气、水相中的分配及水相中溶解CO_(2)对储层物性的影响。针对该问题,应用CO_(2)驱替与埋存一体化数值模拟,通过耦合油气两相闪蒸、CO_(2)在水中的溶解和溶蚀作用,同时模拟CO_(2)在油气水三相中的分配、溶解CO_(2)对储层物性的影响、CO_(2)驱油与埋存全过程。研究结果表明:CO_(2)溶于地层水后形成碳酸溶蚀岩石,导致储层渗透率增加,作用时间越长,溶蚀效果越明显;CO_(2)在水相中的溶解和溶蚀作用对累计产油量和CO_(2)埋存量均有影响,在研究CO_(2)驱替与埋存问题时需要同时考虑溶解和溶蚀作用,才能反映生产实际。对濮城油田沙一下储层进行数值模拟研究,证明了CO_(2)驱替与埋存一体化数值模拟方法准确。该研究对CO_(2)驱油与埋存项目的方案设计和CO_(2)埋存潜力评价具有借鉴和指导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o_(2)驱替与埋存 一体化数值模拟 溶蚀 动态渗透率 耦合
下载PDF
“双碳”背景下二氧化碳海洋封存水合物利用技术研究进展
10
作者 王芳 林文静 +3 位作者 穆金池 安晓圣 张忠海 郭利红 《化工管理》 2024年第16期96-100,共5页
文章聚焦CO_(2)海洋封存进展,重点介绍了CO_(2)水合物海底封存和CO_(2)置换天然气水合物中CH4技术的研究现状。首先,探讨了CO_(2)水合物海洋封存水合物利用技术的基本原理、形成条件,以及海水中无机盐类型浓度以及沉积物层孔隙度对CO_(2... 文章聚焦CO_(2)海洋封存进展,重点介绍了CO_(2)水合物海底封存和CO_(2)置换天然气水合物中CH4技术的研究现状。首先,探讨了CO_(2)水合物海洋封存水合物利用技术的基本原理、形成条件,以及海水中无机盐类型浓度以及沉积物层孔隙度对CO_(2)水合物的形成动力学影响;其次,分析了温压条件、海底沉积物以及混合气体对CO_(2)置换天然气水合物影响因素研究;最后,阐述了CO_(2)海洋封存在技术、环保等方面存在的挑战与问题,展望了发展CO_(2)封存技术的迫切性与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o_(2)海洋封存 水合物利用技术 co_(2)水合物 天然气水合物 co_(2)置换法
下载PDF
苏北盆地江苏油田CO_(2)驱油技术进展及应用
11
作者 唐建东 王智林 葛政俊 《油气藏评价与开发》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8-25,F0002,共9页
CCUS(碳捕集、利用与封存)技术对绿色低碳转型、实现“双碳”目标意义重大,而CO_(2)驱油埋存是其重要内容。苏北盆地江苏油田针对复杂断块油藏提高采收率的技术瓶颈开展CO_(2)驱油技术攻关及多种类型矿场试验,形成了以重力稳定驱、驱吐... CCUS(碳捕集、利用与封存)技术对绿色低碳转型、实现“双碳”目标意义重大,而CO_(2)驱油埋存是其重要内容。苏北盆地江苏油田针对复杂断块油藏提高采收率的技术瓶颈开展CO_(2)驱油技术攻关及多种类型矿场试验,形成了以重力稳定驱、驱吐协同等为特点的复杂断块油藏CO_(2)驱油的4种差异化模式,成功开展了花26断块“仿水平井”重力稳定驱等技术先导试验,建成了10×10^(4) t的复杂断块油藏CCUS示范工程。江苏油田累计注入液碳量30.34×10^(4) t,累计增油量9.83×10^(4) t,实现了较好的增产效果及经济效益。技术研究及试验可为其他复杂断块油藏的CO_(2)驱开发提供参考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复杂断块 co_(2)驱油模式 重力稳定驱 提高采收率 co_(2)封存
下载PDF
基于数字资源的化学剂与二氧化碳改变地层油性质综合实验设计
12
作者 郭玲玲 胡绍彬 +1 位作者 苏冬娜 闻守斌 《化学教育(中英文)》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6期86-94,共9页
针对传统地层油性质测试实验教学存在的不足,结合新工科和双一流建设对提升实验课程广度与深度的需求,开展了双碳背景下化学剂与CO_(2)改变地层油性质综合实验设计。开发了“实验基础”“实验操作”和“实验安全”等数字教学资源,并以... 针对传统地层油性质测试实验教学存在的不足,结合新工科和双一流建设对提升实验课程广度与深度的需求,开展了双碳背景下化学剂与CO_(2)改变地层油性质综合实验设计。开发了“实验基础”“实验操作”和“实验安全”等数字教学资源,并以此为基础设计了方案制定、线下实操、结果分析等3个层次的实验内容。实践表明,学生能够在有限的学时内熟悉地层油性质测试全流程,开展CO_(2)改变原油性质规律探索,评价化学剂的作用效果。实验加深了学生对专业知识的理解,提升了学生解决复杂工程问题的实践能力,同时可以激发学生对CO_(2)利用和封存的研究兴趣,在高校碳中和人才培养体系构建中发挥积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化学剂 数字教学资源 原油性质 co_(2)驱油与埋存 实验设计
原文传递
CO_2混相驱驱油方式对榆树林油田采收率影响研究 被引量:10
13
作者 李孟涛 杨广清 李洪涛 《石油地质与工程》 CAS 2007年第4期52-54,共3页
CO_2混相驱中为减少气体发生指进,现场常用水气交替注入方式。为了研究CO_2混相驱不同水气驱方式对大庆榆树林油田提高采收率效果的影响,在长岩心上进行了采油工艺实验,研究了气体段塞总量和交替注入气体小段塞大小、含油饱和度大小和... CO_2混相驱中为减少气体发生指进,现场常用水气交替注入方式。为了研究CO_2混相驱不同水气驱方式对大庆榆树林油田提高采收率效果的影响,在长岩心上进行了采油工艺实验,研究了气体段塞总量和交替注入气体小段塞大小、含油饱和度大小和水气比对采收率的影响,结果证明了同条件下这些都是CO_2混相驱很重要的因素,注入气体0.3到0.4PV最佳,混相条件下最佳的水气交替驱工艺是至少要有先注入或者间断注入至少一个CO_2的0.1 PV以上的段塞,同条件下提高采收率最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二氧化碳混相驱 采油工艺 采收率
下载PDF
运移距离对CO_(2)混相驱重力超覆的影响规律及表征分析 被引量:1
14
作者 赵凤兰 王雨 +3 位作者 黄世军 宋黎光 刘淼淼 王聪 《科学技术与工程》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021-1028,共8页
CO_(2)驱油技术具有提高原油采收率和资源化利用与封存的双重目的,已在低渗-致密油藏得到广泛应用。为明确运移距离对CO_(2)混相驱油过程中密度差引起的重力超覆程度的影响规律,分别采用室内物理模型和数值模型开展研究。实验结果表明,... CO_(2)驱油技术具有提高原油采收率和资源化利用与封存的双重目的,已在低渗-致密油藏得到广泛应用。为明确运移距离对CO_(2)混相驱油过程中密度差引起的重力超覆程度的影响规律,分别采用室内物理模型和数值模型开展研究。实验结果表明,混相条件下,由于岩心长度减小,重力超覆的扩展空间受限,但油气混相程度的降低,导致重力超覆程度降低幅度较小;当岩心长度继续减小时,混相程度降低对重力超覆的影响大于岩心长度对重力超覆扩展空间限制的影响,从而使重力超覆程度加剧。数模结果表明,随着运移距离的减小,重力超覆程度减弱,混相驱采收率提高。因此,结合油田现场情况,为减缓重力超覆,应适当减小井距,缩短CO_(2)气体运移距离,从而提高CO_(2)驱的波及效率。研究结果对于CO_(2)驱油现场试验方案设计和参数优化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捕集利用与封存 重力超覆 运移距离 井距优化 co_(2)驱油
下载PDF
苏北油田CO_(2)驱油注气井套管错断原因分析及治理 被引量:1
15
作者 曹力元 《石油地质与工程》 CAS 2022年第3期118-121,共4页
CO_(2)驱油是苏北油田大规模应用的一种提高采收率的开发技术,目前已经取得较大进展。CO_(2)驱油注气井的油层套管是保证正常生产的重要因素,但在实际生产中,注气井多次发生油层套管错断事故,严重影响生产。通过对失效管材开展检测及分... CO_(2)驱油是苏北油田大规模应用的一种提高采收率的开发技术,目前已经取得较大进展。CO_(2)驱油注气井的油层套管是保证正常生产的重要因素,但在实际生产中,注气井多次发生油层套管错断事故,严重影响生产。通过对失效管材开展检测及分析,初步确定导致套管错断的主要原因为CO_(2)腐蚀、低温损伤和间歇式注气。从注气管柱、注入方式和环空保护液三方面开展治理试验,发生套管错断的概率明显降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o_(2)驱油 注气井 套管错断 失效分析 套管错断治理
下载PDF
基于核磁共振技术的火山岩油藏驱油特征试验研究——以XQ井区为例
16
作者 张宗斌 邱子刚 +4 位作者 米热尼沙·吐尔逊 华美瑞 刘德华 屈亚光 叶习文 《长江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21年第4期66-73,共8页
新疆XQ井区火山岩储层物性差,投入开发后存在地层能量不足、产量递减快、采出程度低的问题,为优选符合该类油藏的有效开采模式以及找出不同方式的驱油特点,提高油气采收率,以该井区安山质火山岩为研究对象,基于核磁共振技术,对岩心分别... 新疆XQ井区火山岩储层物性差,投入开发后存在地层能量不足、产量递减快、采出程度低的问题,为优选符合该类油藏的有效开采模式以及找出不同方式的驱油特点,提高油气采收率,以该井区安山质火山岩为研究对象,基于核磁共振技术,对岩心分别开展了CO_(2)驱油和水驱油试验,分析不同驱油方式对岩心孔隙油水动用情况以及驱油效率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岩心孔隙构成主要为小孔隙,少量为中孔隙和大孔隙,油相主要分布在小孔隙区域,小孔隙为主要产油贡献区;总体原油采收率较低,驱替采油作用主要发生在流体注入初期,注水开发方式的采收率高于注CO_(2)开发;岩石物性参数孔隙度与渗透率对于原油采收率有一定的影响,呈正线性关系,实际生产时应结合现场具体情况选取合适的注采方案。在制定实际开发方案时,可通过提高开采初期流体注入压力和注入量来提高初始阶段采出程度,提高经济效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火山岩 核磁共振 水驱油 co_(2)驱油 驱油效率 提高采收率
下载PDF
孔隙介质中超临界CO_(2)泡沫稳态传输机制及数值模拟方法
17
作者 魏兵 杨孟珂 +2 位作者 赵金洲 Kadet Valeriy 蒲万芬 《石油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1122-1129,共8页
CO_(2)泡沫是降低气相流度,扩大气体波及体积和提高CO_(2)封存效率的现实手段,其孔隙介质中的稳态传输行为对表征泡沫流变特征和流度控制能力至关重要。针对超临界CO_(2)泡沫稳态传输机制不清的问题,建立了模拟超临界CO_(2)泡沫长期稳... CO_(2)泡沫是降低气相流度,扩大气体波及体积和提高CO_(2)封存效率的现实手段,其孔隙介质中的稳态传输行为对表征泡沫流变特征和流度控制能力至关重要。针对超临界CO_(2)泡沫稳态传输机制不清的问题,建立了模拟超临界CO_(2)泡沫长期稳态流动的实验装置及方法,系统研究了气液表观流速、泡沫质量对其传输行为的影响规律,绘制了稳态压力梯度等值线图版,创建了表征低干度区域上翘行为的液膜拖拽力函数模型,建立了描述孔隙介质中超临界CO_(2)泡沫稳态传输机制的数值模拟方法。研究结果表明:①在渗透率为302 mD的孔隙介质中,超临界CO_(2)泡沫稳态传输产生的压力梯度在0.620~1.872 MPa/m;②超临界CO_(2)泡沫的稳态传输不符合传统的高、低干度机制,低干度区域压力梯度等值线上翘,即随着液相流速增大,压力梯度逐渐降低;③在传统隐性泡沫结构模型的基础上,引入液膜拖拽力函数模型,可以准确描述超临界CO_(2)泡沫的稳态传输机制,特别是低干度区域的上翘行为;④在高、低干度区域,超临界CO_(2)泡沫均表现出剪切变稠的流变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o_(2)驱油和封存 流动控制 超临界co_(2)泡沫 稳态传输机制 数值模拟方法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