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6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通过量效关系评价CO_(2)超临界提取肉豆蔻挥发油质量
1
作者 王小宁 董馨 +3 位作者 布仁 王跃武 于娟 陆景坤 《中国药事》 CAS 2024年第9期1020-1031,共12页
目的:气相色谱-三重四极杆质谱(GC-MS/MS)法定量分析16批次肉豆蔻挥发油中4-萜烯醇、α-蒎烯、甲基丁香酚、榄香素、黄樟素和肉豆蔻醚,结合抗炎活性量效分析,对肉豆蔻的药效成分进行质量评价。方法:采用CO_(2)超临界萃取法提取肉豆蔻挥... 目的:气相色谱-三重四极杆质谱(GC-MS/MS)法定量分析16批次肉豆蔻挥发油中4-萜烯醇、α-蒎烯、甲基丁香酚、榄香素、黄樟素和肉豆蔻醚,结合抗炎活性量效分析,对肉豆蔻的药效成分进行质量评价。方法:采用CO_(2)超临界萃取法提取肉豆蔻挥发油,建立GC-MS/MS法分析肉豆蔻中6个成分的检测方法,进行方法学考察并对16批次挥发油样品中6个成分进行含量测定。气相色谱条件:J&W DB-17ms气相色谱柱(30 m×0.25 mm,0.25μm);升温程序:50℃,保持1 min,以10℃·min^(-1)的速率升高到150℃,保持3 min;再以20℃·min^(-1)的速率升高到250℃,保持3 min。进样口温度280℃;载气为氮气,流速为1 mL·min^(-1),分流比为10∶1,进样量为1μL;建立16批次挥发油处理脂多糖(LPS)诱导的Raw264.7巨噬细胞炎症模型,并进行药效分析;对挥发油中6个成分进行主成分分析(PCA-X)、Pearson相关性分析及药效分析,并将变量重要性投影(VIP)值>1及Pearson系数为正的化合物作为贡献性成分。结果:4-萜烯醇、α-蒎烯、甲基丁香酚、榄香素、黄樟素、肉豆蔻醚在相应的浓度范围内呈现良好的线性关系;6个成分精密度试验的RSD在0.18%~0.90%,重复性试验的RSD在1.53%~2.90%,稳定性试验的RSD在2.11%~2.94%;平均加样回收率(n=9)分别为98.32%、99.41%、94.79%、98.82%、96.14%、97.81%,RSD分别为1.51%、1.62%、1.87%、0.71%、1.82%、1.31%。16批次挥发油样品中4-萜烯醇、α-蒎烯、甲基丁香酚、榄香素、黄樟素、肉豆蔻醚的含量范围分别为4.674~12.432、2.316~11.121、0.201~4.653、1.047~10.488、201.776~402.163、7.888~39.570 mg·g-1。量效关系分析显示,抗炎活性与6个成分含量具有一定的相关性,甲基丁香酚、榄香素、肉豆蔻醚对抗炎活性有贡献,其中榄香素贡献最大。结论:建立了肉豆蔻16批次挥发油中6个成分的抗炎活性量效关系分析方法,本法简便快速,为肉豆蔻的质量控制及安全、有效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肉豆蔻挥发油 co_(2)超临界萃取 气相色谱-三重四极杆质谱 含量测定 量效关系
下载PDF
正交试验优化CO_(2)超临界萃取黄芪甲苷的工艺研究
2
作者 崔凤玲 陈锐琪 +2 位作者 黄慕芸 辛海钏 林天贤 《日用化学品科学》 CAS 2024年第9期31-34,共4页
为获得高的黄芪甲苷提取率,以黄芪粉末为原料,采用CO_(2)超临界萃取法提取黄芪甲苷,运用正交实验分析方法分析CO_(2)超临界萃取工艺以及夹带剂对黄芪甲苷提取率的影响,并得出最佳工艺条件。实验结果表明,在考虑经济成本以及运行条件基础... 为获得高的黄芪甲苷提取率,以黄芪粉末为原料,采用CO_(2)超临界萃取法提取黄芪甲苷,运用正交实验分析方法分析CO_(2)超临界萃取工艺以及夹带剂对黄芪甲苷提取率的影响,并得出最佳工艺条件。实验结果表明,在考虑经济成本以及运行条件基础下,在萃取压力为30 MPa、萃取温度为40℃、萃取时间为6 min、夹带剂流速为5 mL/min的条件下,黄芪甲苷提取率为0.237%。当夹带剂加入方式为“预浸+动态”,加入种类为95%无水乙醇,加入量为200 m L时,可达到较高的黄芪甲苷提取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o_(2)超临界萃取 黄芪甲苷 正交试验
下载PDF
水蒸馏与CO_(2)超临界法提取杠香挥发油成分对比分析 被引量:4
3
作者 陈晓庆 张丹雁 +3 位作者 范紫颖 班梦梦 曾业达 杨丽 《广州中医药大学学报》 CAS 2021年第7期1462-1466,共5页
【目的】对比分析杠香挥发油不同提取方式的优劣及其提取化学成分的异同,为寻找不同应用途径的精油及相关副产品生产提供科学方法和依据。【方法】分别采取水蒸气蒸馏法、二氧化碳(CO_(2))超临界流体萃取法提取杠香的挥发油,测定提取率... 【目的】对比分析杠香挥发油不同提取方式的优劣及其提取化学成分的异同,为寻找不同应用途径的精油及相关副产品生产提供科学方法和依据。【方法】分别采取水蒸气蒸馏法、二氧化碳(CO_(2))超临界流体萃取法提取杠香的挥发油,测定提取率,应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GC-MS)技术进行挥发油化学成分对比分析。【结果】CO_(2)超临界法提取时间短,提取率高,挥发油色泽稍深,提取所剩粉渣仍存香气,可用做熏香产品基础原料,但经济成本高;水蒸馏法经济成本低,其提取所得挥发油色泽浅,透明度好,额外可获得纯露原料,可作芳香露剂用途,但水蒸馏法提取时间长,提取率低。经GC-MS检测技术分析,水蒸馏油检出39个组分,超临界油检出25个组分。两者共有组分13个,其相对百分含量有一定差异,但主要成分类型均为醇类、酯类及烯类,主成分均为橙花叔醇。【结论】应用水蒸气蒸馏法、CO_(2)超临界流体萃取法提取杠香挥发油各有优势。可根据杠香提取精油用途合理选择不同提取方法生产不同类型的挥发油产品及不同用途副产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杠香 水蒸气蒸馏 co_(2)超临界流体萃取 挥发油 成分分析
原文传递
不同方法提取沙田柚柚皮精油成分的研究 被引量:18
4
作者 宋平 宋元德 《保鲜与加工》 CAS 2014年第1期41-46,共6页
以长寿沙田柚柚皮作为试验材料,采用冷压法、水蒸气蒸馏法和CO2超临界萃取法三种方法提取柚皮精油,研究不同方法提取柚皮精油的成分与含量。结果表明,三种提取方法的精油提取率分别为0.126%、0.401%和0.252%;采用GC-MS检测分析结果表明... 以长寿沙田柚柚皮作为试验材料,采用冷压法、水蒸气蒸馏法和CO2超临界萃取法三种方法提取柚皮精油,研究不同方法提取柚皮精油的成分与含量。结果表明,三种提取方法的精油提取率分别为0.126%、0.401%和0.252%;采用GC-MS检测分析结果表明,三种方法所得精油有效成分的种类分别为49种、35种和37种,其中有22种成分相同,包括6种最高含量的成分(0.4%);水蒸气蒸馏法在提取过程中的高温会导致部分精油成分挥发或分解,CO2超临界萃取法提取前的冻干过程也会使部分精油成分随水分流失,冷压法依然是可保持沙田柚柚皮精油成分最有效的提取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柚皮精油 成分 冷压 水蒸气蒸馏 co2超临界萃取 气质联用
下载PDF
β-胡萝卜素萃取工艺研究 被引量:15
5
作者 白英 母智森 张广信 《内蒙古农业科技》 2002年第4期12-13,26,共3页
选用L9(34)正交实验,研究了在超临界状态下,不同的萃取压力、萃取温度、CO2流量和萃取时间对胡萝卜中β-胡萝卜素萃取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胡萝卜中β-胡萝卜素的CO2超临界适宜萃取条件为:萃取压力40MPa,萃取温度40℃,CO2流量5L/h,萃... 选用L9(34)正交实验,研究了在超临界状态下,不同的萃取压力、萃取温度、CO2流量和萃取时间对胡萝卜中β-胡萝卜素萃取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胡萝卜中β-胡萝卜素的CO2超临界适宜萃取条件为:萃取压力40MPa,萃取温度40℃,CO2流量5L/h,萃取时间90min。在此条件下,提取率为6520μg/100g。4个因素中,对提取率影响大小依次为压力>时间>温度>流量。且在最适条件下,超临界CO2萃取效果均优于有机溶剂,并对此作了讨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Β-胡萝卜素 萃取工艺 co2超临界萃取 胡萝卜 天然色素
下载PDF
鹿茸多肽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5
6
作者 王响 鞠贵春 《野生动物学报》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518-522,共5页
鹿茸多肽是指鹿茸在再生发育过程中其组织器官中表达的具有功能的短肽,是鹿茸中的主要生物活性成分之一。本文综述了鹿茸多肽的研究现状和研究进展,着重归纳出多种常见的鹿茸多肽提取方法,总结出国内外已发现的鹿茸多肽的不同药理作用,... 鹿茸多肽是指鹿茸在再生发育过程中其组织器官中表达的具有功能的短肽,是鹿茸中的主要生物活性成分之一。本文综述了鹿茸多肽的研究现状和研究进展,着重归纳出多种常见的鹿茸多肽提取方法,总结出国内外已发现的鹿茸多肽的不同药理作用,并对鹿茸多肽的应用前景进行了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鹿茸多肽 co2超临界萃取 酶解 氧化物歧化酶 肝纤维化
下载PDF
藏药安神丸的超临界提取工艺 被引量:10
7
作者 杜玉枝 李玉林 索有瑞 《中成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11期831-833,共3页
目的 :探寻藏成药安神丸的制备工艺。方法 :用CO2 超临界萃取和石油醚抽提两种工艺进行比较并对所得提取物进行GC/MS分析。结果 :CO2 超临界萃取比石油醚抽提优越 ,它收率高、提取时间短、无溶剂残留。结论 :CO2 超临界提取工艺可行 。
关键词 co2超临界萃取 藏成药 安神丸 制备工艺 中药
下载PDF
CO_2超临界萃取沙棘油酸价测定 被引量:8
8
作者 张素华 《山西林业科技》 2001年第2期15-17,共3页
通过对 CO2 超临界萃取沙棘油酸价的测定 ,发现不同分离条件所得的沙棘油酸价差别较大 ;相同分离条件所得的沙棘油 ,由于样品取样后放置时间不同 ,所测的酸价大不相同。从中发现了 CO2 超临界萃取沙棘油酸价变化规律及 CO2
关键词 co2超临界萃取 沙棘油 酸价测定
下载PDF
雪峰蜜橘果皮色素的稳定性研究 被引量:13
9
作者 夏湘 赵良忠 +2 位作者 袁其丽 张丹 张冠华 《食品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2期102-106,共5页
利用CO2超临界萃取技术提取雪峰蜜橘果皮色素,用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测定色素在不同条件下最大吸收波长处的吸光度研究色素的稳定性。结果表明,光照、时间、温度、金属离子、氧化剂对雪峰蜜橘果皮色素的稳定性有不同程度的影响,其中长时... 利用CO2超临界萃取技术提取雪峰蜜橘果皮色素,用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测定色素在不同条件下最大吸收波长处的吸光度研究色素的稳定性。结果表明,光照、时间、温度、金属离子、氧化剂对雪峰蜜橘果皮色素的稳定性有不同程度的影响,其中长时间的光照对色素稳定性影响明显,氧化剂双氧水的存在对橘皮色素的稳定性有一定影响,但0.5%、1%、2%、3%四个浓度的H2O2对同一样品色素的稳定性影响不大,该类色素有一定的抗氧化作用。同时研究发现,不同萃取条件下得到的果皮色素对光照、时间、温度、金属离子、氧化剂的稳定性不同,说明不同萃取条件下得到的果皮色素组分、含量有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雪峰蜜橘 果皮色素 co2超临界萃取 紫外可见分光光度 稳定性
下载PDF
CO_2超临界萃取印楝素的研究 被引量:7
10
作者 赵淑英 王秋芬 宋湛谦 《福建林学院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期153-156,共4页
文中利用超临界CO2 萃取印楝素 通过考察萃取压力、萃取温度、CO2 的流量、提携剂的种类以及料液比等因素对萃取产率的影响, 发现较适宜的萃取条件为: 萃取温度为32℃,萃取压力为32MPa, CO2 流量为10kg·h-1, 较佳提携剂为甲醇, 料... 文中利用超临界CO2 萃取印楝素 通过考察萃取压力、萃取温度、CO2 的流量、提携剂的种类以及料液比等因素对萃取产率的影响, 发现较适宜的萃取条件为: 萃取温度为32℃,萃取压力为32MPa, CO2 流量为10kg·h-1, 较佳提携剂为甲醇, 料液比为1∶3 该条件下印楝素A的萃取率为0 22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o2超临界萃取 印楝 印楝素A
下载PDF
白术挥发油成分的研究 被引量:10
11
作者 王敏娟 宿廷敏 阮时宝 《长春中医药大学学报》 2008年第4期375-376,共2页
目的:对白术主要成分挥发油的研究进展作一总结。方法:采用文献回顾法进行归纳总结。结果:对于白术挥发性成分的研究主要有提取分析以及药理作用研究。结论:白术挥发性成分的药理作用现研究主要为抗癌作用。目前对白术挥发油提取及成分... 目的:对白术主要成分挥发油的研究进展作一总结。方法:采用文献回顾法进行归纳总结。结果:对于白术挥发性成分的研究主要有提取分析以及药理作用研究。结论:白术挥发性成分的药理作用现研究主要为抗癌作用。目前对白术挥发油提取及成分的研究也比较全面。提取方法的不同以及产地的不同其结果有较大的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术 挥发油 渗漉 水蒸气蒸馏 co2超临界萃取 药理作用
下载PDF
椒目油的β-环糊精包合工艺研究 被引量:8
12
作者 王宏阳 蒋剑平 +2 位作者 盛云杰 陈华 熊耀康 《中草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491-494,共4页
目的考察用β-环糊精包合椒目CO2超临界萃取油的工艺条件。方法以包合物收率和油利用率的综合评分作为评价指标,选择椒目油与β-环糊精的用量比、包合温度及搅拌时间为主要影响因素,进行L9(34)正交试验,优化包合椒目油的工艺条件。结果... 目的考察用β-环糊精包合椒目CO2超临界萃取油的工艺条件。方法以包合物收率和油利用率的综合评分作为评价指标,选择椒目油与β-环糊精的用量比、包合温度及搅拌时间为主要影响因素,进行L9(34)正交试验,优化包合椒目油的工艺条件。结果最佳包合工艺条件为椒目油与β-环糊精的用量比1∶8,包合温度50℃,搅拌时间3 h。结论椒目油的β-环糊精包合工艺合理、可行,有效地提高了椒目油的稳定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椒目油 co2超临界流体萃取 Β-环糊精 包合工艺 正交试验
原文传递
板栗花挥发油的提取和GC-MS分析 被引量:7
13
作者 刘俊芳 杨越冬 +2 位作者 杜彬 张建旺 周艳 《河北科技师范学院学报》 CAS 2016年第1期26-29,34,共5页
采用CO2超临界萃取技术对板栗花挥发油进行提取,并利用GC-MS技术对其进行成分分析。在提取压力15 MPa,提取温度45℃和提取时间2 h条件下,板栗花挥发油的提取率为1.16%。本次实验在板栗花挥发油中检测出31种化合物,其中26种化合物首次在... 采用CO2超临界萃取技术对板栗花挥发油进行提取,并利用GC-MS技术对其进行成分分析。在提取压力15 MPa,提取温度45℃和提取时间2 h条件下,板栗花挥发油的提取率为1.16%。本次实验在板栗花挥发油中检测出31种化合物,其中26种化合物首次在板栗花中发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板栗花 挥发油 co2超临界萃取 气相质谱联用
下载PDF
烤烟花挥发性成分的萃取及分析 被引量:6
14
作者 许春平 肖源 +1 位作者 孙斯文 刘绍华 《中国烟草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23-27,共5页
通过CO2超临界萃取法萃取烤烟花中的挥发性成分,然后用蒸馏萃取法对其萃取物进行前处理,通过GC-MS分析萃取物的挥发性成分。分析结果鉴定出,挥发性成分中含有醇类11种,酯类7种,酸类8种,烷烃类8种,萜烯类8种,酮类5种,醛类2种,氮杂环化合... 通过CO2超临界萃取法萃取烤烟花中的挥发性成分,然后用蒸馏萃取法对其萃取物进行前处理,通过GC-MS分析萃取物的挥发性成分。分析结果鉴定出,挥发性成分中含有醇类11种,酯类7种,酸类8种,烷烃类8种,萜烯类8种,酮类5种,醛类2种,氮杂环化合物4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烤烟花蕾 co2超临界萃取 挥发性成分 GC-MS
下载PDF
何首乌药材中蒽醌类成分的提取工艺研究 被引量:5
15
作者 董金香 贾艾玲 +1 位作者 董雪莲 邱智东 《长春中医药大学学报》 2012年第1期150-151,共2页
目的:优选何首乌中蒽醌类成分的最佳提取工艺条件。方法:采用正交试验法,优选出CO2-超临界流体最佳提取条件,确定最佳提取工艺。结果:CO2-超临界流体萃取法为最佳提取方法,萃取最佳条件为:温度40℃,压力20 mPa,时间1 h,以75%乙醇为夹带... 目的:优选何首乌中蒽醌类成分的最佳提取工艺条件。方法:采用正交试验法,优选出CO2-超临界流体最佳提取条件,确定最佳提取工艺。结果:CO2-超临界流体萃取法为最佳提取方法,萃取最佳条件为:温度40℃,压力20 mPa,时间1 h,以75%乙醇为夹带剂,用量为药材量的1.8倍。结论:本实验优选出的提取方法及工艺条件合理、可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何首乌 总蒽醌 co2-超临界流体萃取 夹带剂
下载PDF
HPLC-DAD同时测定川芎CO_2超临界流体萃取物中阿魏酸、洋川芎内酯A和藁本内酯含量 被引量:4
16
作者 刘芳 吴萍 +3 位作者 王宇红 蔡光先 柳绍龙 沈晓明 《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0期48-51,共4页
目的:建立川芎CO_2超临界流体萃取物中药效组分的定性及定量分析方法。方法:采用HPLC-DAD,Elipse XDB-C18色谱柱(4.6 mm250 mm,5 μm),流动相0.3%乙酸水(A)-乙腈(B)梯度洗脱(0-4 min,40%-41.5%B;4-10 min,41.5%-70%B;10... 目的:建立川芎CO_2超临界流体萃取物中药效组分的定性及定量分析方法。方法:采用HPLC-DAD,Elipse XDB-C18色谱柱(4.6 mm250 mm,5 μm),流动相0.3%乙酸水(A)-乙腈(B)梯度洗脱(0-4 min,40%-41.5%B;4-10 min,41.5%-70%B;10-15 min,70%B),阿魏酸、藁本内酯和洋川芎内酯A检测波长分别为325,328,280 nm。结果:川芎CO_2超临界流体萃取物中3种药效组分在15 min内能实现分离,阿魏酸、洋川芎内酯A、藁本内酯的线性范围分别为0.024-2.4,0.15-15,0.3-30 μg;平均加样回收率分别为95.87%(RSD 0.99%),96.85%(RSD 1.04%),102.2%(RSD 1.29%)。3种药效组分在川芎药材中质量分数分别为0.35%,3.13%,7.17%。结论:该方法快速简单、客观可靠,适用于川芎CO_2超临界萃取物的综合质量评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川芎 co_2超临界流体萃取 阿魏酸 洋川芎内酯A 藁本内酯
原文传递
响应曲面法优化超临界二氧化碳萃取荷叶复方活性组分的工艺研究 被引量:4
17
作者 甘露菁 邓泽元 +2 位作者 范亚苇 李静 刘蓉 《食品工业科技》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期208-211,214,共5页
运用CO2超临界萃取装置同时对荷叶、山楂、决明子和泽泻的复方物进行萃取,用Box-Bebnken响应曲面设计法,以萃取压力、萃取温度、夹带剂用量为自变量,以总生物碱、总蒽醌、总三萜类物质得率3个指标用多指标实验全概率法处理后所得的全概... 运用CO2超临界萃取装置同时对荷叶、山楂、决明子和泽泻的复方物进行萃取,用Box-Bebnken响应曲面设计法,以萃取压力、萃取温度、夹带剂用量为自变量,以总生物碱、总蒽醌、总三萜类物质得率3个指标用多指标实验全概率法处理后所得的全概率公式分为响应指标,用回归方程的方差分析检验模型的准确性。最优化的条件为萃取压力30.93MPa,萃取温度50.04℃,夹带剂用量2.16mL/g。在此条件下提取3次结果与理论预测值相近。因此,基于多指标实验全概率公式分的响应曲面法所得的优化提取工艺参数准确可靠,具有实用价值,可用于荷叶复方降脂产品的开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o2超临界萃取 响应曲面 多指标实验全概率评分 荷叶复方活性组分
下载PDF
猪牙皂的萃取方法研究及萃取成分的GC-MS分析 被引量:4
18
作者 邓铋莉 董娜娜 +2 位作者 王旭兰 罗成月 陈晓兰 《中国药房》 CAS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0期2469-2472,共4页
目的:建立猪牙皂的萃取方法并优化,同时分析鉴定萃取物的化学成分。方法:采用CO2超临界流体萃取(SFE)法对猪牙皂进行萃取;在单因素试验的基础上,以萃取率为评价指标,萃取温度、萃取压强、萃取时间为考察因素,采用正交试验优化SFE工艺并... 目的:建立猪牙皂的萃取方法并优化,同时分析鉴定萃取物的化学成分。方法:采用CO2超临界流体萃取(SFE)法对猪牙皂进行萃取;在单因素试验的基础上,以萃取率为评价指标,萃取温度、萃取压强、萃取时间为考察因素,采用正交试验优化SFE工艺并进行验证。采用气质联用技术对萃取物的化学成分进行鉴定,并采用面积归一化法计算各成分的相对百分含量。结果:猪牙皂的最优SFE萃取工艺为萃取温度60℃、萃取压强300 MPa、萃取时间15 min;3次验证试验的平均萃取率为1.73%(RSD=1.78%,n=3)。共鉴定出猪牙皂萃取物中的48个成分,占萃取物总量的98.31%;其中,有机酸类成分最多,占总成分的36.99%;其次是生物碱类成分,占总成分的12.59%;主要成分包括棕榈酸(16.62%)、油酸(14.12%)、N-氨基四氢吡咯(9.79%)、2,6-二甲基辛烷-1,7-二烯-3-醇(5.95%)、四氢吡喃(3.83%)、香兰素(3.39%)等。结论:成功建立猪牙皂萃取的SFE法,萃取物主要为有机酸类成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猪牙皂 co2超临界流体萃取 单因素试验 正交试验 气质联用技术
下载PDF
山杏叶中角鲨烯提取工艺的研究 被引量:3
19
作者 彭艳芳 段晓玮 +1 位作者 徐岩岩 李洁 《浙江林业科技》 2020年第2期36-41,共6页
以山杏Armeniaca sibirica叶为原料,采取SEF-CO2(CO2超临界萃取法)法提取山杏叶油,用气相色谱-质谱(GC-MS)对其化学成分进行分析。共鉴定出20种化合物,包括角鲨烯、烷烃、不饱和脂肪酸、酯类、植醇等化合物,其中角鲨烯占精油总组分的38.... 以山杏Armeniaca sibirica叶为原料,采取SEF-CO2(CO2超临界萃取法)法提取山杏叶油,用气相色谱-质谱(GC-MS)对其化学成分进行分析。共鉴定出20种化合物,包括角鲨烯、烷烃、不饱和脂肪酸、酯类、植醇等化合物,其中角鲨烯占精油总组分的38.49%,可见山杏叶油中以角鲨烯为主要成分。以单因素试验、正交试验对山杏叶中角鲨烯提取工艺进行研究,确定提取山杏叶角鲨烯的最佳工艺条件为:提取溶剂为石油醚60~90℃,提取温度为60℃,料液比为1:10,提取时间为2.5 h。在最佳工艺条件下从山杏叶中提取出的角鲨烯含量最高可达2.19 mg·g^-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山杏叶 co2超临界萃取 角鲨烯 提取工艺
下载PDF
杨树树皮挥发物的超临界萃取及对青杨脊虎天牛行为的影响 被引量:1
20
作者 程立超 迟德富 +1 位作者 谢兴 王广利 《林业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1期109-114,共6页
通过正交试验研究以收率为指标的CO2超临界萃取小叶杨树皮挥发物的最佳萃取工艺条件。结果表明:萃取压力25MPa、温度50℃、时间60min为小叶杨树皮挥发物的最佳萃取条件,收率为3.56%;依此条件分别萃取白城二号杨、小黑杨、俄罗斯杨、中... 通过正交试验研究以收率为指标的CO2超临界萃取小叶杨树皮挥发物的最佳萃取工艺条件。结果表明:萃取压力25MPa、温度50℃、时间60min为小叶杨树皮挥发物的最佳萃取条件,收率为3.56%;依此条件分别萃取白城二号杨、小黑杨、俄罗斯杨、中东杨、小青杨、小青×黑杨、大青杨、斯大林杨、银中杨和小叶杨的树皮挥发物。采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GC-MS)技术对挥发物的化学组成及相对含量进行测定。结果表明:挥发性物质主要包括醛类、酯类、酸类、烃类等化合物,其中以酸类物质含量最高,其他物质含量均较低;萘、醌、、酮等大分子物质含量较少;中东杨和斯大林杨树皮中特异化合物种类较多。同时利用"Y"形嗅觉仪测定青杨脊虎天牛对10种杨树树皮100μL挥发物的行为反应。结果表明,雄成虫对小青杨的选择率54.17%,为最高;雌成虫对小青×黑杨的最大选择率为58.33%,其次是对小青杨和中东杨的选择率54.17%。雄成虫对10种杨树树皮CO2超临界萃取液的选择率差异不显著(P>0.05),而雌成虫呈显著差异(P<0.0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杨脊虎天牛 杨树 co2超临界萃取 挥发物 行为反应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