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83篇文章
< 1 2 1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膜法二氧化碳分离技术研究进展及展望 被引量:25
1
作者 罗双江 白璐 +1 位作者 单玲珑 张香平 《中国电机工程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1209-1216,共8页
二氧化碳的排放导致了严重的环境和生态问题,而碳捕集、利用和封存技术(carbon capture,utilization and storage,CCUS)是减缓CO_(2)排放的有效途径。在众多的CCUS方法中,膜分离因其能效高、成本低、投资少、维护运行简单等优点引起了... 二氧化碳的排放导致了严重的环境和生态问题,而碳捕集、利用和封存技术(carbon capture,utilization and storage,CCUS)是减缓CO_(2)排放的有效途径。在众多的CCUS方法中,膜分离因其能效高、成本低、投资少、维护运行简单等优点引起了广泛关注。综述了燃烧前捕集、燃烧后捕集和天然气脱碳中的膜材料及其膜分离性能,分析影响CO_(2)捕集效率的关键膜结构因素和调控规律,膜组件开发关键问题及产业化情况,膜分离系统集成及经济性规律。结合研究现状和CO_(2)捕集需求,提出未来膜法CO_(2)捕集的研究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二氧化碳捕集 气体分离膜 溶解-扩散机理 促进传递膜 膜组件 系统集成
下载PDF
天然气脱碳技术研究进展 被引量:23
2
作者 洪宗平 叶楚梅 +6 位作者 吴洪 张鹏 段翠佳 袁标 严硕 陈赞 姜忠义 《化工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2期6030-6048,共19页
天然气是一种高燃烧热值的清洁能源,但开采出来的天然气中含有一定量的酸性气体CO_(2),会造成热值降低、管道腐蚀等问题,因此在管道运输和使用前需对其进行脱碳处理。分别对低温精馏、溶剂吸收、吸附和膜分离四种脱碳技术进行了介绍,详... 天然气是一种高燃烧热值的清洁能源,但开采出来的天然气中含有一定量的酸性气体CO_(2),会造成热值降低、管道腐蚀等问题,因此在管道运输和使用前需对其进行脱碳处理。分别对低温精馏、溶剂吸收、吸附和膜分离四种脱碳技术进行了介绍,详析了每一种技术的工艺特点和典型工业应用情况,并从原料气进料条件、脱碳效率、能耗及成本等方面进行了分析比较,为不同实际工况脱碳工艺的选择提供指导,具有重要的工程意义。膜分离技术在装置占地面积、能耗及成本等方面具有一定优势,可灵活调变的级数工艺也使其能够实现高CO_(2)脱除率和低烃损失,具有良好的发展和应用前景,特别是适用于空间受限的场合,如在海上平台进行天然气脱碳处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天然气 二氧化碳捕集 分离 低温精馏 吸收 吸附
下载PDF
CO_(2)捕集技术的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 被引量:11
3
作者 刘志刚 《石油与天然气化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24-32,共9页
目的在全球节能减排的大背景以及我国“碳达峰、碳中和”的双碳战略目标指导下,有针对性地研究适用于不同工况的CO_(2)捕集技术成为极其重要的研究趋势。方法结合碳捕集领域最新发展动态,针对燃烧过程中CO_(2)的排放,对比了吸收法、吸... 目的在全球节能减排的大背景以及我国“碳达峰、碳中和”的双碳战略目标指导下,有针对性地研究适用于不同工况的CO_(2)捕集技术成为极其重要的研究趋势。方法结合碳捕集领域最新发展动态,针对燃烧过程中CO_(2)的排放,对比了吸收法、吸附法、深冷分离、膜吸收法、超重力法等技术的优缺点以及应用动态,分析总结了CO_(2)捕集技术的发展趋势。结果阐明了几种CO_(2)燃烧后捕集技术的技术特点。明晰了当前吸收法中吸收剂的选择是核心,反应器与操作条件的优化是重点。对于吸附法,面向大规模工业应用,开发选择性高、吸附容量高、解吸能力强、价格便宜的吸附剂是关键。而对于膜技术,其特点是操作简便、灵活,但提高膜的性能依然是需要持续进行的研究。总体而言,阐明了几种捕集技术的特点、应用潜力和研究方向。结论尽管当前已经有较多CO_(2)吸收与分离技术得到广泛的研究与应用,但在具体应用中仍存在诸多问题,针对CO_(2)吸收与分离的新材料、新溶剂的研究仍是碳捕集领域研究的前沿与热点课题。从碳捕集技术层面出发,今后的发展趋势很可能是两种或两种以上技术串联使用,以满足更多工况条件下的脱碳需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o_(2) 捕集 吸收法 吸附法 膜吸收法 深冷分离法 超重力法
下载PDF
多法联用CO_(2)捕集提纯工艺模拟 被引量:8
4
作者 史博会 王靖怡 +7 位作者 廖清云 王婷 王珊珊 杨蒙 肖亚琪 张昊月 宋晨曦 宫敬 《天然气工业》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110-120,共11页
将CO_(2)驱油气产出气中的CO_(2)捕集提纯后再循环回注,不仅能提高油气采收率,而且还可实现CO_(2)的地质封存,具有良好的社会经济效益。随着CO_(2)驱油气开发模式的投运推进,单一的捕集提纯工艺难以应对产出气中CO_(2)含量逐年增加并呈... 将CO_(2)驱油气产出气中的CO_(2)捕集提纯后再循环回注,不仅能提高油气采收率,而且还可实现CO_(2)的地质封存,具有良好的社会经济效益。随着CO_(2)驱油气开发模式的投运推进,单一的捕集提纯工艺难以应对产出气中CO_(2)含量逐年增加并呈现大范围变化的状况。为了给油气田CO_(2)-EOR技术的推广提供支持,提出了4种多法联用的CO_(2)捕集提纯工艺方案,包括两级醇胺法、一级膜分离+一级醇胺法、二级膜分离+一级醇胺法、一级膜分离+两级醇胺法,并结合某油田CO_(2)驱工况数据开展了HYSYS软件模拟,重点分析了不同方案捕集提纯CO_(2)的富集程度及其能耗与经济性。研究结果表明:①产出气中CO_(2)浓度低时,可先投产两级醇胺循环工艺实现天然气脱酸工艺,同时须外购纯CO_(2)气按一定比例掺混后才能满足回注气CO_(2)纯度要求;②产出气中所含CO_(2)浓度增加时,宜在两级醇胺循环工艺前投用膜分离技术,可满足富集提纯气直接回注CO_(2)纯度的要求。结论认为,该研究成果可以为CO_(2)驱油产出气中CO_(2)富集提纯气工艺方案的确定提供工程实践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膜分离 醇胺吸收 co_(2)捕集 co_(2)驱 脱酸 回注 地质封存 HYSYS软件
下载PDF
相变离子液体体系吸收分离CO_(2)的研究现状及展望 被引量:5
5
作者 杨灿 孙雪琦 +3 位作者 尚明华 张建 张香平 曾少娟 《化工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1419-1432,共14页
全球工业化的迅速发展及人口增长使得化石燃料消耗不断增加,导致二氧化碳(CO_(2))排放量逐年递增,引发全球化气候问题。醇胺吸收法目前在工业CO_(2)捕集应用最广泛,主要以单乙醇胺、甲基二乙醇胺等水溶液为吸收剂,存在溶剂损耗大、再生... 全球工业化的迅速发展及人口增长使得化石燃料消耗不断增加,导致二氧化碳(CO_(2))排放量逐年递增,引发全球化气候问题。醇胺吸收法目前在工业CO_(2)捕集应用最广泛,主要以单乙醇胺、甲基二乙醇胺等水溶液为吸收剂,存在溶剂损耗大、再生能耗高等问题,开发高效低能耗的新型吸收剂是实现CO_(2)大规模捕集的关键。离子液体具有气体亲和性好、蒸气压低、结构性质可调等特点,其中相变离子液体体系因节能潜力大被认为是新一代CO_(2)吸收剂,其吸收CO_(2)后由均相变为互不相溶的液-液或液-固两相,再生时仅需对CO_(2)富相加热处理,可有效减少吸收剂再生体积,降低再生能耗。重点总结近五年相变离子液体体系在CO_(2)分离的研究现状和进展,对不同相变行为的液-液和液-固相变离子液体体系分类阐述和讨论,并对其发展趋势进行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离子液体 相变 co_(2)吸收 低能耗 分离
下载PDF
二氧化碳驱采出流体特性及其分离研究进展 被引量:8
6
作者 熊小琴 廖涛 +3 位作者 邢晓凯 张准玺 董正淼 毕苑峻 《新疆石油天然气》 CAS 2022年第2期33-39,共7页
CO_(2)驱采出流体气液分离是CCUS(碳捕获、利用与封存)过程中的重要环节。其效率直接影响后续原油脱水、伴生气处理和污水处理的效果以及相关设备的选型和运行寿命。根据CO_(2)驱采出流体的基本组成,阐明CO_(2)对伴生气、原油及采出水... CO_(2)驱采出流体气液分离是CCUS(碳捕获、利用与封存)过程中的重要环节。其效率直接影响后续原油脱水、伴生气处理和污水处理的效果以及相关设备的选型和运行寿命。根据CO_(2)驱采出流体的基本组成,阐明CO_(2)对伴生气、原油及采出水性质的影响,剖析原油发泡、伴生气解吸的主要影响因素及机理,提出气液高效分离的解决方案,评述气液分离的主要方法及应用效果,指明气液分离下一步研究的方向及趋势。结果表明,降压速率与原油发泡特性的关系是确定气液分离压力及分离级数的关键科学问题;建立多因素协同作用下原油泡沫体积与消泡时间关系预测模型有助于分离时间的确定;超声波解吸技术与机械分离技术的有机结合可望形成经济高效的气液分离新技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o_(2)驱 采出流体 发泡特性 解吸特性 气液分离
下载PDF
煤化学链燃烧载氧体研究进展 被引量:9
7
作者 白歆慰 刘金昌 白磊 《洁净煤技术》 CAS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31-44,共14页
煤的化学链燃烧是清洁煤燃烧的重要技术之一。化学链中载氧体的使用可以避免煤和空气直接接触,从而避免氮氧化物等污染物的产生并提高能量转化效率。一般来说,煤的化学链燃烧有2种反应途径:煤气化化学链燃烧和氧解耦化学链燃烧;不同反... 煤的化学链燃烧是清洁煤燃烧的重要技术之一。化学链中载氧体的使用可以避免煤和空气直接接触,从而避免氮氧化物等污染物的产生并提高能量转化效率。一般来说,煤的化学链燃烧有2种反应途径:煤气化化学链燃烧和氧解耦化学链燃烧;不同反应途径将极大影响载氧体组分以及结构设计。详细论述了2015-2020年煤化学链燃烧中固态金属载氧体的研究进展,包括铁基、锰基、铜基、镍基、硫酸钙以及其他复合金属载氧体。总结了不同金属载氧体的优缺点、反应路径、气-固和固-固反应机理、金属与载体的相互作用以及载氧体失活原理。铁基载氧体被广泛应用于气化化学链燃烧中,但单一铁基载氧体的反应速率较低。适量添加碱金属或碱土金属可以提升载氧体的反应活性。锰基载氧体在化学链燃烧中具有两面性:一方面可以在高温缺氧气氛中释放气态氧,另一方面也可以与还原性气体发生气-固反应。通过使用惰性载体以及碱金属添加剂可以提高锰基载氧体的机械强度和氧解耦能力。含铜载氧体具有出色的氧解耦能力和反应活性而被广泛关注,然而铜及其氧化物低熔点所带来的金属聚集导致载氧体的失活问题亟需克服。研究发现使用铁、锰和铜矿石制得的载氧体具有良好的反应性能。硫酸钙载氧体具有较好的反应活性,但煤的化学链燃烧时潜在的二氧化硫和硫化氢副产物需要引起重视。镍基载氧体虽然在煤的化学链燃烧中反应性能较好,但硫毒化、成本较高和环保性能不佳等缺点导致近年来镍基载氧体的研究较少。新型双金属或多金属载氧体可以同时结合2种金属的反应特性,从而显著提高载氧体的整体反应活性。基于载氧体的研究现状,对未来的发展方向提出了4点建议:结合2种煤的化学链燃烧机理设计新型氧解耦辅助化学链燃烧载氧体;发展新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化学链燃烧 载氧体 洁净煤燃烧 co_(2)分离
下载PDF
油田伴生气中CO_(2)捕集与液化技术研究 被引量:2
8
作者 穆中华 张平 +4 位作者 白剑锋 郄海霞 林亮 王昌尧 胡兵 《油气田地面工程》 2023年第7期1-5,共5页
CO_(2)驱油技术引起的伴生气中高含量的CO_(2)气体不仅影响伴生气品质且增加了碳排量,不符合国家“双碳”目标的相关要求。目前国内对CO_(2)驱油采出伴生气中CO_(2)气体的捕集及回收利用的研究较少。以长庆油田CO_(2)驱油与埋存示范区... CO_(2)驱油技术引起的伴生气中高含量的CO_(2)气体不仅影响伴生气品质且增加了碳排量,不符合国家“双碳”目标的相关要求。目前国内对CO_(2)驱油采出伴生气中CO_(2)气体的捕集及回收利用的研究较少。以长庆油田CO_(2)驱油与埋存示范区伴生气处理流程为基础,通过Unisim软件模拟的方式,得出了CO_(2)驱油采出伴生气中CO_(2)气体的捕集及液化流程中的关键参数。模拟结果显示,膜加变压吸附的工艺可使分离后的CO_(2)气体纯度和天然气纯度均达到95%以上;捕集的CO_(2)气体在脱水及冷却提纯后纯度可超过99%。模拟结果可以为天然气加工过程中的天然气组分预分离工艺的选取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o_(2)捕集 co_(2)液化 co_(2)提纯 膜分离 变压吸附
下载PDF
二氧化碳捕集技术研究进展 被引量:4
9
作者 张力婕 张英 黎晓璇 《中外能源》 CAS 2023年第12期73-81,共9页
CO_(2)是造成温室效应的主要气体,如何有效解决CO_(2)引起的气候问题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近年来,通过大力发展可再生能源和清洁能源试图从源头上降低碳排放,但由于短期内人类生产生活离不开对能源的消耗,要做到完全脱碳是不现实的。... CO_(2)是造成温室效应的主要气体,如何有效解决CO_(2)引起的气候问题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近年来,通过大力发展可再生能源和清洁能源试图从源头上降低碳排放,但由于短期内人类生产生活离不开对能源的消耗,要做到完全脱碳是不现实的。事实上,二氧化碳不仅是一种温室气体,也是一种潜在的碳资源。因此,如何捕集并有效利用CO_(2)成为业界一直在探索关注的研究方向。通过介绍和分析化学吸收法、多孔固体吸附法、膜分离法、深冷分离法、水合物法和微生物法等各类CO_(2)捕集技术的研究现状、适用场景和技术发展重点,总结对比不同CO_(2)捕集方法的优点和局限性,并针对不同技术的未来前景和建议方向进行了展望。以期为CO_(2)捕集和利用途径提供有益的借鉴和参考,推动CO_(2)捕集技术实现大规模商业化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o_(2)捕集 化学吸收法 膜分离法 深冷分离法
下载PDF
燃烧后二氧化碳捕集材料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4
10
作者 于小荣 吉仁静 +2 位作者 杨欢 王尔珍 苏高申 《低碳化学与化工》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82-94,共13页
二氧化碳(CO_(2))的过量排放造成了气候变化、生态失衡和海洋酸化等一系列严重问题,CO_(2)捕集与封存(CCS)技术是目前能缓解CO_(2)过量排放的有效手段。在CCS技术中,CO_(2)捕集环节所需的成本最高,为了使CCS技术得到有效推广和应用,应... 二氧化碳(CO_(2))的过量排放造成了气候变化、生态失衡和海洋酸化等一系列严重问题,CO_(2)捕集与封存(CCS)技术是目前能缓解CO_(2)过量排放的有效手段。在CCS技术中,CO_(2)捕集环节所需的成本最高,为了使CCS技术得到有效推广和应用,应重点研究CO_(2)捕集技术和材料以降低该环节的成本。在3种CO_(2)捕集技术中,与燃烧前捕集技术和富氧燃烧技术相比,燃烧后捕集技术因技术成熟、对设备改造要求低而被广泛应用。重点综述了燃烧后CO_(2)捕集材料的研究进展,包括液体吸收剂(有机胺、氨水溶液和离子液体)、固体吸附剂(生物炭、沸石和金属有机框架材料等)以及膜材料,并对比分析了各种材料的优缺点。最后提出干水因其独特的“固包液”结构可作为一种固液复合CO_(2)捕集材料,有望克服单一材料的缺点,提高CO_(2)捕集效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o_(2)捕集 液体吸收剂 固体吸附剂 膜分离 干水
下载PDF
油田伴生气中CO_(2)和轻烃的纯膜分离新技术
11
作者 张春威 刘瑛 +4 位作者 孙晓 梁全胜 王涛 李鹤 康宇龙 《天然气工业》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68-75,共8页
在油田开发过程中,大量用于驱油并伴随原油采出的CO_(2)和轻烃(C_(2)~C_(5))被直接排放,不仅浪费资源,还污染环境,不符合CO_(2)驱油环保理念,回收CO_(2)和高附加值的轻烃势在必行。为此,通过分析某CO_(2)捕集、利用与封存(CCUS)示范区... 在油田开发过程中,大量用于驱油并伴随原油采出的CO_(2)和轻烃(C_(2)~C_(5))被直接排放,不仅浪费资源,还污染环境,不符合CO_(2)驱油环保理念,回收CO_(2)和高附加值的轻烃势在必行。为此,通过分析某CO_(2)捕集、利用与封存(CCUS)示范区建成后伴生气组分的变化,优选聚乙烯胺膜、聚二甲基硅氧烷膜针对伴生气中的CO_(2)和轻烃开展室内分离试验,采用PROⅡ软件对伴生气分离整体流程进行了模拟仿真、开展了流程优化设计和装置试制,确定了膜技术分离油田伴生气中CO_(2)和轻烃的适用性,并开展了现场试验。研究结果表明:①随着CCUS示范区CO_(2)的注入,CO_(2)对地层中的轻烃组分具有一定的萃取作用,并导致其含量逐渐上升,需要回收被采出至地面的CO_(2)和高附加值的轻烃;②聚乙烯胺膜对CO_(2)具有强促进传递作用,CO_(2)浓度、温度、湿度为主要影响因素,CO_(2)两级分离率可达到96%;③聚二甲基硅氧烷膜对轻烃具有良好的选择性,碳值越高选择性越好,压力比、温度为主要影响因素,分离率最高可达70%;④聚乙烯胺和聚二甲基硅氧烷2种膜均具有优异的长期运行稳定性,印证了膜法分离CO_(2)和轻烃的能力;⑤试制膜分离撬装装置600 h现场试验装置运行稳定,分离效果和室内试验及数值模拟数据基本吻合。结论认为,采用纯膜法分离油田伴生气中的CO_(2)和轻烃投资低、能耗低,节能环保,具备长期应用的潜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o_(2)驱油 聚乙烯胺膜 聚二甲基硅氧烷膜 油田伴生气 膜法分离 co_(2)分离 烃类分离
下载PDF
CO_(2)捕集和分离技术研究进展
12
作者 肖翠微 李文雄 +1 位作者 王永英 魏琰荣 《煤化工》 CAS 2024年第2期1-11,共11页
温室气体CO_(2)排放量巨大是导致全球气候变暖的主要原因之一,CO_(2)捕集、利用与封存(CCUS)技术是未来化石燃料大规模利用中实现CO_(2)近零排放的唯一路径。综述了燃烧前CO_(2)捕集、燃烧后烟气中CO_(2)捕集、燃烧中CO_(2)捕集(富氧燃... 温室气体CO_(2)排放量巨大是导致全球气候变暖的主要原因之一,CO_(2)捕集、利用与封存(CCUS)技术是未来化石燃料大规模利用中实现CO_(2)近零排放的唯一路径。综述了燃烧前CO_(2)捕集、燃烧后烟气中CO_(2)捕集、燃烧中CO_(2)捕集(富氧燃烧和化学链燃烧)技术的研究与应用现状,总结了吸收法、吸附法、膜分离法等CO_(2)分离技术的研究进展,并指出:未来在积极开发高效、节能CO_(2)捕集技术的同时,应着重提高CO_(2)气体高值利用技术的研究力度,以降低CCUS的成本。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o_(2)捕集 co_(2)分离 吸收法 吸附法 膜分离法
下载PDF
具有气-液-固三相界面的二维/二维石墨相氮化碳@碘氧铋S型异质结高效光催化二氧化碳还原 被引量:1
13
作者 杨超 张庆贺 +3 位作者 王往 程蓓 余家国 曹少文 《Science China Materials》 SCIE EI CAS CSCD 2024年第6期1830-1838,共9页
在过去几十年中,将二氧化碳光还原转化为有用的化学燃料(甲烷、一氧化碳和甲醇等)受到了极大的关注.然而,由于光生电荷的复合速度快,二氧化碳和水分子的共吸附不足,目前的二氧化碳光还原系统的效率还远远不能令人满意.本文报道了在疏水... 在过去几十年中,将二氧化碳光还原转化为有用的化学燃料(甲烷、一氧化碳和甲醇等)受到了极大的关注.然而,由于光生电荷的复合速度快,二氧化碳和水分子的共吸附不足,目前的二氧化碳光还原系统的效率还远远不能令人满意.本文报道了在疏水碳纤维纸上构建一个紧密的二维/二维石墨相氮化碳@碘氧铋梯型(S型)异质结,用于高效的二氧化碳光还原.所制备的异质结具有良好的一氧化碳选择性(77.8%)和活性(458.0μmol h^(-1)m^(-2)).良好的光催化性能归因于良好设计的S型异质结结构,提高了电荷分离效率,以及形成了气-液-固三相界面,充分保证了二氧化碳和水的同时供给.这项工作为高效光催化二氧化碳还原系统的设计提供了新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o_(2)photoreduction S-scheme heterojunction tri-phase interface separation of charge carriers co-adsorption of co_(2)and H2O
原文传递
机械化学法合成多配体MOF填料用于高效CO_(2)分离 被引量:7
14
作者 赵新 乔志华 +2 位作者 孙玉绣 郭翔宇 仲崇立 《膜科学与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11-16,25,共7页
以ZIF-8为母体材料通过机械化学手段引入苯并咪唑(Bim)和咪唑-2-甲醛(Ica)两种配体,得到多配体的MOF材料ZIF-8-Bim-Ica.与聚醚共聚酰胺(Pebax-1657)混合制得混合基质膜(MMMs).利用XRD、FT-IR、核磁共振氢谱等方法确定了ZIF-8-Bim-Ica的... 以ZIF-8为母体材料通过机械化学手段引入苯并咪唑(Bim)和咪唑-2-甲醛(Ica)两种配体,得到多配体的MOF材料ZIF-8-Bim-Ica.与聚醚共聚酰胺(Pebax-1657)混合制得混合基质膜(MMMs).利用XRD、FT-IR、核磁共振氢谱等方法确定了ZIF-8-Bim-Ica的化学结构,利用SEM对混合基质膜的断面进行表征.结果表明,引入Bim和Ica配体后,ZIF-8的结构没有被破坏,ZIF-8-Bim-Ica颗粒均匀分散于Pebax聚合物中.加入ZIF-8-Bim-Ica提高了混合基质膜的CO_(2)渗透通量和对CO_(2)/CH_(4)的选择性.与纯膜相比,掺杂质量分数为10%时,混合基质膜的CO_(2)渗透通量可达269.3Barrer,提高了29.3%,CO_(2)/CH_(4)的选择性由18.5提高到43.8,并且膜性能至少可保持40h的稳定性.由本方法制备的ZIF-8-Bim-Ica/Pebax混合基质膜对CO_(2)的选择性较高,在CO_(2)气体分离领域展现出良好的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机械化学法 ZIF-8-Bim-Ica 多配体 混合基质膜 co_(2)分离
下载PDF
一例超微孔氢键有机框架用于CO_(2)/CH_(4)和CO_(2)/N_(2)的分离 被引量:1
15
作者 肖仙仙 李经鸿 +3 位作者 薛玮 周浩龙 林锐标 陈小明 《科学通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6期2308-2314,共7页
二氧化碳(CO_(2))的有效捕获和分离对能源的高效利用和温室效应等环境问题的解决具有重要意义.氢键有机框架(hydrogen-bonded organic framework,HOF)具有制备条件温和、易再生、溶液加工性能好等优点,对CO_(2)的捕获和分离具有很大的... 二氧化碳(CO_(2))的有效捕获和分离对能源的高效利用和温室效应等环境问题的解决具有重要意义.氢键有机框架(hydrogen-bonded organic framework,HOF)具有制备条件温和、易再生、溶液加工性能好等优点,对CO_(2)的捕获和分离具有很大的应用潜力.本文使用一例高稳定性电荷辅助型氢键有机磺酸胍框架HOF-GS-10实现了从CH_(4)和N_(2)中有效捕获CO_(2).在298 K和100 k Pa条件下,该材料能吸附1.23 mmol g^(–1)的CO_(2),对CO_(2)/N_(2)(1/1)和CO_(2)/CH_(4)(1/1)混合气体的理想吸附溶液理论(ideal adsorption solution theory,IAST)选择性分别为19.1和5.1,且展现出较低的CO_(2)吸附热(Q_(st)=27.1 kJ mol^(–1)).通过穿透吸附分离实验证实了HOF-GS-10对CO_(2)/N_(2)和CO_(2)/CH_(4)混合物的分离效果.本研究表明,电荷辅助型氢键有机框架在碳捕获和分离方面具有应用潜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氢键有机框架 多孔材料 气体吸附分离 co_(2)捕获
原文传递
CO_(2)捕集分离的功能离子液体及材料研究进展 被引量:3
16
作者 曾少娟 孙雪琦 +4 位作者 白银鸽 白璐 郑爽 张香平 张锁江 《化学学报》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627-645,共19页
CO_(2)排放是一个严峻的全球性问题,要实现我国双碳战略目标,CO_(2)捕集技术不可或缺.离子液体作为一类新型分离介质,因其特有的低挥发性、良好的气体溶解性和结构可设计性等优势,在CO_(2)捕集分离领域备受关注.重点讨论了近五年来所报... CO_(2)排放是一个严峻的全球性问题,要实现我国双碳战略目标,CO_(2)捕集技术不可或缺.离子液体作为一类新型分离介质,因其特有的低挥发性、良好的气体溶解性和结构可设计性等优势,在CO_(2)捕集分离领域备受关注.重点讨论了近五年来所报道的氨基和非氨基功能离子液体、离子液体复配溶剂、离子液体杂化吸附和膜材料在CO_(2)捕集分离方面的研究进展,总结了氨基、电负性等功能位点对CO_(2)分离性能及机理的影响规律,以及功能离子液体在复配溶剂、吸附和膜材料中发挥的作用,并对离子液体法CO_(2)捕集技术的未来发展方向和前景提出了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离子液体 co_(2)捕集 吸收 吸附 膜分离
原文传递
In-situ embedded ultrafine Bi_(12)O_(17)Br_(2)nanotubes in MOF-derived hierarchical porous carbon for enhanced photocatalytic CO_(2)conversion to CO
17
作者 Xing Sun Mengxia Ji +7 位作者 Yi Zhang Qingzeng Xing Zihan Liu Nianhua Liu Emmanuel Nkudede Huaming Li Sheng Yin Jiexiang Xia 《Journal of Materials Science & Technology》 SCIE EI CAS CSCD 2024年第4期47-53,共7页
Increasing the utilization efficiency of photogenerated electrons is highly recognized as one of the ef-ficient approaches to boost the photocatalytic CO_(2)conversion efficiency.Herein,ZIF-67-derived porous carbon(PC... Increasing the utilization efficiency of photogenerated electrons is highly recognized as one of the ef-ficient approaches to boost the photocatalytic CO_(2)conversion efficiency.Herein,ZIF-67-derived porous carbon(PC)material was employed for the construction of PC@ultrafine Bi_(12)O_(17)Br_(2)nanotubes(PC@BOB NTs)composites through a facile solvothermal synthesis in order to optimize the use of excited elec-trons in the BOB NTs.Photoelectrochemical characterization results revealed that the introduction of PC material achieved a faster charge separation rate in the PC@BOB composites,ensuring more photogener-ated electrons participate in the CO_(2)adsorption and activation process.Moreover,the pore structures of ZIF-67-derived PC material provided abundant confined spaces for the enrichment of CO_(2)molecules.Af-ter 5 h of Xenon lamp irradiation,PC@BOB composites exhibited obviously increased photocatalytic CO_(2)reduction activity in the pure water.When the addition amount of PC was 5 wt%,the PC@BOB-2 com-posite showed the highest CO evolution rate of 359.70μmol/g,which was 2.95 times higher than that of the pure BOB NTs.This work provides some independent insights into the applications of Metal-Organic Framework(MOF)-derived hierarchical porous structures to strengthen the CO_(2)enrichment,as well as the excited charge utilization efficiency,thus achieving a high solar-to-fuel conversion efficiency. 展开更多
关键词 Bi_(12)O_(17)Br_(2)nanotubes Hierarchical porous structure co_(2)enrichment Charge separation co_(2)photoreduction
原文传递
UiO-66-NH_(2)/聚醚酰亚胺中空纤维膜的制备及其用于CO_(2)分离的研究
18
作者 朱海山 刘向东 +3 位作者 郑海敏 何明 段翠佳 陈赞 《现代化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94-199,共6页
以高比表面积、纳米尺寸的UiO-66-NH_(2)作分散相,以聚醚酰亚胺(PEI)作连续相,通过干-湿相转化纺丝法分别制备了PEI和UiO-66-NH_(2)/PEI中空纤维气体分离膜。通过FT-IR、XRD、SEM等研究了UiO-66-NH_(2)对中空纤维膜结构和性能的影响。... 以高比表面积、纳米尺寸的UiO-66-NH_(2)作分散相,以聚醚酰亚胺(PEI)作连续相,通过干-湿相转化纺丝法分别制备了PEI和UiO-66-NH_(2)/PEI中空纤维气体分离膜。通过FT-IR、XRD、SEM等研究了UiO-66-NH_(2)对中空纤维膜结构和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UiO-66-NH_(2)的引入使中空纤维膜过渡层结构从树枝状结构变为泡孔状结构;在UiO-66-NH_(2)/PEI中空纤维膜的CO_(2)/N_(2)选择性与PEI中空纤维膜相比基本保持不变的情况下,UiO-66-NH_(2)/PEI中空纤维膜的CO_(2)渗透通量从8.09 GPU提升到32.09 GPU。 展开更多
关键词 UiO-66-NH_(2) 聚醚酰亚胺 中空纤维混合基质膜 co_(2)分离
下载PDF
MOFs/PEI混合基质膜的制备及CO_(2)分离性能研究 被引量:2
19
作者 马英楠 何兴艳 +2 位作者 唐少华 刘娜 曾乐林 《化学工业与工程》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84-95,共12页
二氧化碳的分离和捕获对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聚醚酰亚胺(PEI)具有优异的耐溶剂、耐高温、选择性高等优势,然而CO_(2)渗透性能低成为限制其进一步发展的关键瓶颈。通过引入2种三维MOFs颗粒[UIO-66和MIL^(-1)01(Cr)]及2种二维MOFs纳... 二氧化碳的分离和捕获对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聚醚酰亚胺(PEI)具有优异的耐溶剂、耐高温、选择性高等优势,然而CO_(2)渗透性能低成为限制其进一步发展的关键瓶颈。通过引入2种三维MOFs颗粒[UIO-66和MIL^(-1)01(Cr)]及2种二维MOFs纳米片[CuBDC和Zn2(bim)4]制备了4种MOFs/PEI混合基质膜(MMMs),对膜的物理化学性质及CO_(2)分离性能展开深入研究。结果表明MOFs的引入大幅提高了PEI膜的CO_(2)扩散系数及分离性能,并改善了PEI膜的抗CO_(2)塑化性能。同时,相比三维MOFs颗粒,二维CuBDC纳米片与PEI表现出更高的相容性,其填料含量为20%时MMMs的CO_(2)渗透通量相比纯PEI膜提高了3.5倍,其CO_(2)/CH4选择性提高了2.2倍。以二维MOFs纳米片为功能性填料制备混合基质膜用于CO_(2)分离是一种有效的策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o_(2)分离 膜分离 混合基质膜 二维MOFs纳米片
下载PDF
乙基修饰的氮化碳增强光催化CO_(2)转化 被引量:1
20
作者 陈冻冻 王中辽 +2 位作者 傅俊伟 张金锋 代凯 《Science China Materials》 SCIE EI CAS CSCD 2024年第2期541-549,共9页
光催化剂的表面官能团对光生载体的转移和反应的活性位点起着关键作用,对光催化转化过程影响很大.因此,合理准确地调控表面基团可以极大地优化光催化性能.本文通过引入给电子能力强的乙基,对氮化碳(g-C_(3)N_(4))未聚合的NH_(2)基团进... 光催化剂的表面官能团对光生载体的转移和反应的活性位点起着关键作用,对光催化转化过程影响很大.因此,合理准确地调控表面基团可以极大地优化光催化性能.本文通过引入给电子能力强的乙基,对氮化碳(g-C_(3)N_(4))未聚合的NH_(2)基团进行优化.通过X射线光电子能谱证实了乙基包埋的成功.时间分辨光谱和密度泛函理论(DFT)计算证实了光生载流子沿有利方向变化.最后,Gibbs自由能表明,乙基改性的氮化碳具有显著降低的CO_(2)转化为*COOH的能垒.其CO_(2)到CO的转化率为47.08μmolg^(-1)h^(-1).本研究为通过优化表面官能团来提高光催化剂性能的研究提供了可靠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hotocatalytic co_(2)reduction ethyl group carbon nitride charge separation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1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