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9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中国CO_2地质埋存条件分析及有关建议 被引量:88
1
作者 张洪涛 文冬光 +2 位作者 李义连 张家强 卢进才 《地质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2期1107-1110,共4页
化石燃料燃烧产生的温室气体导致全球气候变暖是人类共同面临的重大环境问题。本文提出减排大气CO2含量最为现实和有效的对策是采取CO2地质埋存技术。在总结国际CO2地质埋存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全面分析了中国适宜CO2埋存的地质条件和潜... 化石燃料燃烧产生的温室气体导致全球气候变暖是人类共同面临的重大环境问题。本文提出减排大气CO2含量最为现实和有效的对策是采取CO2地质埋存技术。在总结国际CO2地质埋存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全面分析了中国适宜CO2埋存的地质条件和潜在的埋存区域。初步估算,中国CO2地下贮存总容量约为14548×108t。建议近期加强中国CO2埋存地质条件调查和相关重大科技问题的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温室气体 co2减排 co2地质埋存 沉积盆地
下载PDF
森林管理在全球CO_2减排中的作用 被引量:71
2
作者 胡会峰 刘国华 《应用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4期709-714,共6页
综述了各种森林管理措施在全球CO2减排中的作用.这些管理措施主要包括减少森林砍伐速度,增加森林覆盖面积,加强对现存森林的肥料、火灾及病虫害管理,以薪材替代化石燃料等.同时探讨了中国的森林管理存在的优势和不足.目前中国森林生态... 综述了各种森林管理措施在全球CO2减排中的作用.这些管理措施主要包括减少森林砍伐速度,增加森林覆盖面积,加强对现存森林的肥料、火灾及病虫害管理,以薪材替代化石燃料等.同时探讨了中国的森林管理存在的优势和不足.目前中国森林生态系统主要是植被碳库,在全球碳循环过程中扮演着“碳汇”的角色,但其“碳汇”功能较小.因此,如何加强对新建人工林的抚育、病虫害和火灾管理,增强中国森林的“碳汇”功能,充分发挥其在CO2减排中的作用,是我们面临的重要工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o2减排 森林管理 碳汇
下载PDF
中国电力工业CO_2减排战略分析 被引量:51
3
作者 徐钢 田龙虎 +1 位作者 刘彤 黄其励 《中国电机工程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7期1-8,共8页
对电力工业主要的碳减排方式的减排成本、减排潜力及对化石能源消耗量的影响进行分析对比,并在此基础上对中国电力工业的碳减排战略进行了分析预测。研究结果表明:各种减排方式综合应用是我国电力工业碳减排的必然趋势,其中节能、核电... 对电力工业主要的碳减排方式的减排成本、减排潜力及对化石能源消耗量的影响进行分析对比,并在此基础上对中国电力工业的碳减排战略进行了分析预测。研究结果表明:各种减排方式综合应用是我国电力工业碳减排的必然趋势,其中节能、核电以及水电、风电和太阳能发电等可再生能源发电在2050年的CO2减排潜力均可达到10亿吨以上,且可以节约大量化石能源,是应优先发展的重要减排技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o2减排 战略分析 电力工业 减排成本 排潜力 化石能源消耗量
下载PDF
我国能源现状及某些重要战略对策 被引量:34
4
作者 倪维斗 陈贞 李政 《中国能源》 2008年第12期5-9,共5页
进入21世纪,中国能源面临着5大严峻挑战:能源供应紧张;液体燃料短缺;环境污染严重;温室气体排放;农村和城镇清洁能源供应等,严重制约了我国的可持续发展。我国以煤为主的能源格局仍将持续,控制能源生产和消费总量,节能减排,提高能源的... 进入21世纪,中国能源面临着5大严峻挑战:能源供应紧张;液体燃料短缺;环境污染严重;温室气体排放;农村和城镇清洁能源供应等,严重制约了我国的可持续发展。我国以煤为主的能源格局仍将持续,控制能源生产和消费总量,节能减排,提高能源的综合利用效率,大力发展现代煤化工、可再生能源以及核能是我国能源发展的重要趋势。本文提出以煤气化为核心的多联产系统是我国能源发展的战略方向,各种能源(化石能源和可再生能源)都应在广义能源系统中找到"合适的位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能源挑战 可持续发展 多联产 co2减排
下载PDF
氢能经济·CO_2减排·IGCC 被引量:23
5
作者 倪维斗 张斌 李政 《煤炭转化》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3期1-10,共10页
从能量利用角度考察了纯粹用氢作燃料的氢能经济的可行性 ,阐述了燃料电池车自身发展的困难和矛盾所在 ,详细地研究了我国二氧化碳的排放源并指出了最切实可行的减排切入点——发电行业 .通过从效率、经济性等角度对发电厂减排 CO2 的... 从能量利用角度考察了纯粹用氢作燃料的氢能经济的可行性 ,阐述了燃料电池车自身发展的困难和矛盾所在 ,详细地研究了我国二氧化碳的排放源并指出了最切实可行的减排切入点——发电行业 .通过从效率、经济性等角度对发电厂减排 CO2 的各种方案的对比 ,发现 IGCC在CO2 减排方面具有很大的优势 .最后从考察 IGCC的进一步发展方向出发 ,提出了能够真正实现零排放的能源系统和切实可行的减排 CO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氢能经济 co2减排 IGCC 能量利用 煤气化联合循环 多联产 能源系统
下载PDF
煤的清洁高效利用是中国低碳经济的关键 被引量:21
6
作者 倪维斗 陈贞 李政 《太原理工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10年第5期454-458,463,共6页
煤现在是、将来仍是中国的主力能源,且煤用于发电的比例将越来越大。煤的直接燃烧已引起严重的生态和环境污染,并且其直接燃烧很难解决温室气体减排问题。解决煤炭的清洁高效利用问题是中国发展低碳经济的关键。以煤气化为核心的多联产... 煤现在是、将来仍是中国的主力能源,且煤用于发电的比例将越来越大。煤的直接燃烧已引起严重的生态和环境污染,并且其直接燃烧很难解决温室气体减排问题。解决煤炭的清洁高效利用问题是中国发展低碳经济的关键。以煤气化为核心的多联产能源系统是综合解决我国面临的能源挑战的重要方案,实施多联产能源战略刻不容缓,延误过渡到以煤气化为核心的多联产技术的时机,将会显著增加将来中国治理空气污染的成本、难以控制未来石油进口,以及大大增加减排温室气体的成本。中国CO2减排应从煤化工开始,积累经验,逐步过渡到"IGCC+多联产+CCU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煤的清洁高效利用 煤基多联产 co2减排 低碳经济
下载PDF
融入全球价值链有利于实现贸易隐含碳减排吗? 被引量:16
7
作者 陶长琪 徐志琴 《数量经济研究》 2019年第1期16-31,共16页
全球价值链分工为国际碳减排带来了机遇和挑战,当前文献大多集中于全球价值链分工地位和隐含碳排放的测度问题,尚未对二者的影响机制进行研究。本文运用1995~2011年39个国家的数据,分别构建动态面板模型和面板门槛模型实证分析融入全球... 全球价值链分工为国际碳减排带来了机遇和挑战,当前文献大多集中于全球价值链分工地位和隐含碳排放的测度问题,尚未对二者的影响机制进行研究。本文运用1995~2011年39个国家的数据,分别构建动态面板模型和面板门槛模型实证分析融入全球价值链对进出口隐含碳排放的直接影响,以及通过规模、结构、技术和环境规制四条传导路径对出口隐含碳排放的间接影响。结果表明,全球价值链分工地位和参与度对进出口隐含碳排放强度的作用方向截然相反,前者的负向作用明显。此外,融入全球价值链对出口隐含碳排放的间接效应均存在双重门槛。随着全球价值链分工地位的提高,规模效应的促进作用越来越小,结构、技术和环境规制效应的减排作用也逐渐显现。据此,建议一国鼓励服务业积极参与全球价值链分工,实现'制造'向'智造'升级,进而通过全球价值链嵌入有效实现贸易隐含碳减排。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球价值链 贸易隐含碳排放 碳减排
下载PDF
科学应对气候变化的若干因素及减排对策分析 被引量:13
8
作者 葛全胜 方修琦 《中国科学院院刊》 2010年第1期32-40,共9页
气候变化已从科学问题演变成国际政治和经济问题。在进行气候变化的相关决策中,需要综合权衡各方面的因素。本文对4个可能影响我国应对气候变化决策的因素进行了探讨,包括气候变化科学认识的不确定性、国际减排方案的公平性、中国未来CO... 气候变化已从科学问题演变成国际政治和经济问题。在进行气候变化的相关决策中,需要综合权衡各方面的因素。本文对4个可能影响我国应对气候变化决策的因素进行了探讨,包括气候变化科学认识的不确定性、国际减排方案的公平性、中国未来CO2排放空间与排放需求的矛盾以及中国应对CO2减排压力的可能途径和减排空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候变化 减排 中国 气候政策
下载PDF
中国城市减碳降霾的协同效应分析 被引量:8
9
作者 刘杰 刘紫薇 +2 位作者 焦珊珊 王丽 唐智亿 《城市与环境研究》 CSSCI 2019年第4期80-97,共18页
发挥减碳降霾的协同效应有助于更加有效地推进中国经济低碳化和绿色化发展,为生态文明建设和全球生态安全作出贡献。由于二氧化碳减排和大气PM2.5浓度控制存在双向因果关系,协同效应评估有必要将二者纳入一个分析框架。作者利用脱钩弹... 发挥减碳降霾的协同效应有助于更加有效地推进中国经济低碳化和绿色化发展,为生态文明建设和全球生态安全作出贡献。由于二氧化碳减排和大气PM2.5浓度控制存在双向因果关系,协同效应评估有必要将二者纳入一个分析框架。作者利用脱钩弹性指数测算中国城市减碳降霾的协同趋势,并基于中国2000—2015年省会城市面板数据构建联立方程模型对二者的协同效应进行定量评估。从协同趋势角度看,中国大多数省会城市处于从高碳、高PM2.5排放模式向低碳、低PM2.5排放模式转型过程中,但城市低碳转型与PM2.5治理呈现不协调特征。从协同效应测算结果看,二氧化碳减排与大气PM2.5浓度控制存在显著正向协同效应,并表现出空间和时间上的异质性。提升城市低碳发展水平、发挥技术创新和政策规制的有效作用是进一步提升城市减碳降霾协同效应的有效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 二氧化碳减排 大气PM 2.5 浓度 协同效应
原文传递
中国参与长期(2000—2050年)CO_2减排的情景选择 被引量:3
10
作者 于新文 《气候变化研究进展》 CSCD 2010年第1期53-59,共7页
利用国外较为成熟的气候与经济综合评估模型(DICE/RICE),通过调整CO2排放控制率,对我国2000—2050年的若干CO2排放情景进行了设定,在保证大气CO2总量稳定的前提下开展了若干CO2减排方案下我国CO2排放量、经济发展水平和效用水平的影响... 利用国外较为成熟的气候与经济综合评估模型(DICE/RICE),通过调整CO2排放控制率,对我国2000—2050年的若干CO2排放情景进行了设定,在保证大气CO2总量稳定的前提下开展了若干CO2减排方案下我国CO2排放量、经济发展水平和效用水平的影响评估。研究结果表明,若干CO2减排方案都可以使未来200年的全球平均地表温度增量控制在3.2℃的气候安全阈值范围内,都可以有效地保护全球气候安全。当我国到2050年的CO2排放量从2000年的253%控制为50%时,国内生产总值(GDP)的下降幅度从0.33%增加到12.22%,相对应的效用值的下降幅度从0.00422增加到0.09946,其下降幅度都随CO2减排额度的加大而增加。为此,我国将要追加621.96亿~13784.73亿美元的气候投资,占GDP的0.19%~10.5%。因此,从最大程度地减少实施减排所需要的气候投资和对我国经济影响的角度出发,我国应该优先选择到2050年CO2排放量控制为2000年的253%这个方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o2减排 情景分析 经济 中国
下载PDF
13X-APG沸石真空变压变温耦合工艺吸附捕集烟道气中CO_2 被引量:3
11
作者 梁辉 刘振 +2 位作者 王璐 李平 于建国 《过程工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期249-255,共7页
采用13X-APG沸石吸附捕集烟道气中CO2,并研发了五步循环真空变压变温(VTSA)耦合吸附捕集工艺.实验测定了循环吸附/解吸过程中吸附剂再生率、烟道气中CO2回收率、产品气量及产品气中CO2纯度,并与传统的真空变压吸附工艺(VSA)和变温吸附工... 采用13X-APG沸石吸附捕集烟道气中CO2,并研发了五步循环真空变压变温(VTSA)耦合吸附捕集工艺.实验测定了循环吸附/解吸过程中吸附剂再生率、烟道气中CO2回收率、产品气量及产品气中CO2纯度,并与传统的真空变压吸附工艺(VSA)和变温吸附工艺(TSA)比较.由于VTSA在真空解吸的同时加热吸附剂,减少了真空泵的电耗,可在较温和的真空下(约3×103Pa)操作,附加的吸附剂再生温度也不高,90~150℃下吸附剂再生率达97%以上,CO2回收率达98%以上.吸附剂捕集CO2的量可提高到1.8mol/kg,是VSA工艺产品气量的2倍,且产品气中CO2纯度提高到90%以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捕集 减排 真空变压吸附 变温吸附 变压变温耦合吸附
下载PDF
政府主导型低碳农业发展项目补偿标准探索研究 被引量:3
12
作者 王天穷 严晗 顾海英 《财经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8期46-60,共15页
根据农业温室气体的边际减排成本,政府可以通过其主导的低碳农业发展项目,对农户因采用"低碳"生产技术和管理模式引起的"额外"减排量进行补偿。文章通过参数化的方向产出距离函数,估算了1997-2014年我国大陆31个省... 根据农业温室气体的边际减排成本,政府可以通过其主导的低碳农业发展项目,对农户因采用"低碳"生产技术和管理模式引起的"额外"减排量进行补偿。文章通过参数化的方向产出距离函数,估算了1997-2014年我国大陆31个省、市、自治区农业二氧化碳当量的影子价格即边际减排成本,预判项目运行初期全国农业二氧化碳当量的平均补偿标准应不低于24 148.99元/吨;不同区域的补偿标准差异较大。并探讨和估计了补偿标准与农业二氧化碳当量的潜在关系。结果表明,补偿标准随着农业二氧化碳当量的增加而提高(或减少而降低)。稳健性检验表明,补偿标准随着促进排放的生产技术和管理措施(如氮肥施用)应用水平的上升而提高(或下降而降低),随着促进减排的生产技术和管理措施(如保护性耕作、机械化深施肥)应用水平的上升而降低(或下降而提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碳农业 二氧化碳当量 补偿标准 影子价格 方向产出距离函数
原文传递
低温太阳热与乙醇化学链燃烧的系统研究 被引量:2
13
作者 潘莹 韩涛 +1 位作者 洪慧 金红光 《工程热物理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9期1461-1465,共5页
探索并提出低温太阳热能与乙醇-氧化镍化学链燃烧相结合的新颖能量动力系统。该系统利用中低温太阳热能提供乙醇和氧化镍反应热,将低温太阳能转换为高品位化学能储存在固体金属氧化物中。基于图像(?)分析方法,明确地指出乙醇化学链燃烧... 探索并提出低温太阳热能与乙醇-氧化镍化学链燃烧相结合的新颖能量动力系统。该系统利用中低温太阳热能提供乙醇和氧化镍反应热,将低温太阳能转换为高品位化学能储存在固体金属氧化物中。基于图像(?)分析方法,明确地指出乙醇化学链燃烧能量释放过程燃烧(?)损失减小和低温太阳热品位提升的机理。本文对新循环进行了分析,相比常规联合循环,新系统热效率提高约8个百分点,同时可以实现CO_2无能耗分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温太阳热 乙醇化学链燃烧 能量品位 热力循环 co2减排
原文传递
“双气头”多联产系统CO_2减排特性方程研究 被引量:1
14
作者 王明华 李政 倪维斗 《洁净煤技术》 CAS 北大核心 2008年第6期21-24,50,共5页
以煤气化为核心的多联产能源系统是有效解决温室气体CO2排放的手段之一,其中,"双气头"多联产系统将气化煤气富碳、焦炉煤气富氢的特点相结合,实现了生产过程的CO2减排。笔者在与传统煤制甲醇生产过程相比的基础上,得到了"... 以煤气化为核心的多联产能源系统是有效解决温室气体CO2排放的手段之一,其中,"双气头"多联产系统将气化煤气富碳、焦炉煤气富氢的特点相结合,实现了生产过程的CO2减排。笔者在与传统煤制甲醇生产过程相比的基础上,得到了"双气头"多联产系统CO2减排特性方程,从而定量的描述了"双气头"系统生产过程的CO2排放量,为方案设计和将其纳入"清洁发展机制"项目提供了基础的理论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气头”多联产 气化煤气 焦炉煤气 co2减排
下载PDF
CO2减排对化学工程的挑战 被引量:1
15
作者 朱兵 周文戟 +1 位作者 李强 金涌 《清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5期733-738,共6页
气候变化和CO2减排问题是社会可持续发展所面临的一个巨大挑战。化学工程学科在CO2减排和可持续发展的背景之下面临着新的发展机遇及选择。对工业而言,CO2减排的根本途径是对现有能源系统的改造,这也不同程度地对化学工程学科提出了要... 气候变化和CO2减排问题是社会可持续发展所面临的一个巨大挑战。化学工程学科在CO2减排和可持续发展的背景之下面临着新的发展机遇及选择。对工业而言,CO2减排的根本途径是对现有能源系统的改造,这也不同程度地对化学工程学科提出了要求。对CO2不同减排方式的分析表明:对于化工行业,在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整体框架之下考虑成本有效的减排,其主要减排方式可分为提高能效、向低含碳量燃料转变、开发核能和可再生能源、对CO2进行捕获和封存等,每一种方式都在很大程度上要求化学工程师做出贡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化学工程 co2减排 可持续发展
原文传递
Prospects for Coalbed Methane and Shale Gas in a Carbon-Constrained World: A Preliminary Analysis
16
作者 Takayuki Takeshita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Clean Coal and Energy》 2013年第2期27-34,共8页
Using a regionally disaggregated global energy system model with a detailed treatment of the natural gas resource base,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competitiveness of coalbed methane and shale gas in the global primary en... Using a regionally disaggregated global energy system model with a detailed treatment of the natural gas resource base,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competitiveness of coalbed methane and shale gas in the global primary energy mix and the cost-optimal pattern of their production in regional detail over the period 2010-2050 under a constraint of halving global energy-related CO2 emissions in 2050 compared to the 2000 level. It is first shown that neither coalbed methane nor shale gas could become an important fuel in the global primary energy mix throughout the time horizon, although each of them could become an important source of world natural gas production from around 2030 onwards. It is then shown that unlike findings of previous studies, coalbed methane would be more attractive than shale gas as a primary energy source globally under the CO2 constraint used here. The results indicate that North America continues to be the world’s largest coalbed methane producer until 2030, after which China overtakes North America and retains this position until 2050. Also, India, Russia, South Africa, and Australia contribute noticeably to world coalbed methane production. The results also indicate that North America continues to dominate world shale gas production until 2040, after which a number of world regions, notably India, Europe, and China, begin to participate visibly in world shale gas productio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oalbed METHANE SHALE Gas co2 mitigation Regionally Detailed Analysis Global Energy System Model
下载PDF
Prospects for Renewable and Fossil-Based Electricity Generation in a Carbon-Constrained World
17
作者 Takayuki Takeshita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Clean Coal and Energy》 2013年第2期35-43,共9页
In this paper, a regionally disaggregated global energy system model with a detailed treatment of the electricity supply sector is used to derive the cost-optimal choice of electricity generation technologies for each... In this paper, a regionally disaggregated global energy system model with a detailed treatment of the electricity supply sector is used to derive the cost-optimal choice of electricity generation technologies for each of 70 world regions over the period 2010-2050 under a constraint of halving global energy-related CO2 emissions in 2050 compared to the 2000 level. It is first shown that the long-term global electricity generation mix under the CO2?constraint becomes highly diversified, which includes coal, natural gas, nuclear, biomass, hydro, geothermal, onshore and offshore wind, solar photovoltaics (PV), and concentrated solar power (CSP). In this carbon-constrained world, 89.9% of the electricity generation from coal, natural gas, and biomass is combined with CO2?capture and storage (CCS) in 2050. It is then shown that the long-term electricity generation mix under the CO2?constraint varies significantly by world region. Fossil fuels with CCS enter the long-term electricity generation mix in all world regions. In contrast, there is a sharp regional difference in the renewable generation technology of choice in the long term. For example, the world regions suitable for PV plants include the US, Western Europe, Japan, Korea, and China, while those suitable for CSP plants include the Middle East, Africa, Australia, and western Asia. Offshore wind is deployed on a large scale in the UK, Ireland, Nordic countries, the southern part of Latin America, and Japa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RENEWABLE POWER SOURCES FOSSIL POWER SOURCES co2 mitigation Regionally Detailed Analysis Global Energy System Model
下载PDF
CO_2 Mitigation in Coal Gasification Cogeneration Systems with Integration of the Shift Reaction, CO_2 Absorption and Methanol Production
18
作者 Yuanyuan DUAN Jin ZHANG Key Laboratory of Thermal Science and Power Engineering, Department of Thermal Engineering, Tsinghua University, Beijing 100084, China 《Journal of Thermal Science》 SCIE EI CAS CSCD 2004年第3期193-198,共6页
Cogeneration of electricity and liquid fuel can achieve higher efficiencies than electricity generation alone in Integrated Gasification Combined Cycle (IGCC), and cogeneration systems are also expected to mitigate CO... Cogeneration of electricity and liquid fuel can achieve higher efficiencies than electricity generation alone in Integrated Gasification Combined Cycle (IGCC), and cogeneration systems are also expected to mitigate CO2 emissions. A proposed methanol-electricity cogeneration system was analyzed in this paper using exergy method to evaluate the specified system. A simple cogeneration scheme and a complicated scheme including the shift reaction and CO2 removal were compared.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complicated scheme consumes more energy, but has a higher methanol synthesis ratio with partial capture of CO2.In those methanol and electricity cogeneration systems, the CO2 mitigation is not merely an additional process that consumes energy and reduces the overall efficiency, but is integrated into the methanol productio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oGENERATION system METHANOL synthesis co2 mitigation EXERGY analysis
原文传递
中国碳捕集、利用与封存技术研发与示范 被引量:38
19
作者 仲平 彭斯震 +1 位作者 贾莉 张九天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2期41-45,共5页
碳捕集、利用与封存(CCUS)是一项新兴的、具有大规模减排潜力的技术,有望实现化石能源使用的CO2近零排放,被认为是进行温室气体深度减排最重要的技术路径之一。开展CCUS技术的研发和储备,将为中国未来温室气体减排提供一种重要的战略性... 碳捕集、利用与封存(CCUS)是一项新兴的、具有大规模减排潜力的技术,有望实现化石能源使用的CO2近零排放,被认为是进行温室气体深度减排最重要的技术路径之一。开展CCUS技术的研发和储备,将为中国未来温室气体减排提供一种重要的战略性技术选择,受到政府、企业和学术界的广泛关注。本文从CCUS技术产生和发展的背景出发,概括了该技术的特点及存在的主要问题,总结了当前中国CCUS技术政策,介绍了中国CCUS技术研发、试点示范、国际合作等的开展情况,并通过与欧美等发达国家CCUS技术发展与示范活动现状的对比,初步分析了中国CCUS技术发展方面存在的主要不足。为进一步推动我国CCUS技术的研发与示范,文章提出应加强国家层面的技术政策指导和宏观协调、引导资源有效配置;推动建设行业间的CCUS技术合作平台;重视CCUS未来技术应用软环境建设等有针对性的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捕集与封存(CCS) 碳捕集、利用与封存(CCUS) co2减排技术 应对气候变化
下载PDF
CO2减排情景下中国能源发展若干问题 被引量:26
20
作者 何建坤 张希良 +1 位作者 李政 常世彦 《科技导报》 CAS CSCD 2008年第2期90-92,共3页
全球应对气候变化对中国社会经济发展带来越来越大的压力。按中国目前大力推进节能和优化能源结构的战略,到2020年能源消费和相应CO2排放仍会有较快增长,其后尽管增长速度放缓,但2050年前尚不能实现CO2排放的零增长。如果采取强力措施... 全球应对气候变化对中国社会经济发展带来越来越大的压力。按中国目前大力推进节能和优化能源结构的战略,到2020年能源消费和相应CO2排放仍会有较快增长,其后尽管增长速度放缓,但2050年前尚不能实现CO2排放的零增长。如果采取强力措施力图到2030年左右实现CO2排放零增长,并考虑改善国家能源安全,降低石油供应的对外依存度,除超常规发展低碳能源供应技术外,尚需大力发展与清洁煤发电相结合的碳埋存技术和煤基液态燃料,但这将降低能源系统的效率并导致能源总需求量的上升,同时也会大幅提高能源供应系统的成本。面对日益紧迫的全球减排温室气体形势,中国需要对外努力争取合理的碳排放空间,对内则应积极应对,大力推进能源领域的技术创新,尽快形成核能、风能、生物质发电和纤维素乙醇等低碳能源技术的大规模产业化的体系,为全球减缓温室气体排放做出积极贡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候变化 温室气体排放 co2减排技术 低碳经济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