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53篇文章
< 1 2 8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南海常见硬骨鱼类COⅠ条码序列 被引量:38
1
作者 王中铎 郭昱嵩 +3 位作者 陈荣玲 何晓莹 刘楚吾 刘筠 《海洋与湖沼》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5期608-614,共7页
运用一对特异性引物扩增并测定了南海硬骨鱼类40个物种89个样本的线粒体DNA的细胞色素c氧化酶Ⅰ(COⅠ)约660bp的部分序列,即COⅠ条码序列。综合比较了《中国鱼类系统检索》、《海洋鱼类志》、FishBase鱼类形态学分类库、ITIS综合分类学... 运用一对特异性引物扩增并测定了南海硬骨鱼类40个物种89个样本的线粒体DNA的细胞色素c氧化酶Ⅰ(COⅠ)约660bp的部分序列,即COⅠ条码序列。综合比较了《中国鱼类系统检索》、《海洋鱼类志》、FishBase鱼类形态学分类库、ITIS综合分类学信息系统和生物条码系统(The Barcode of Life Data System,BOLD)的相应形态学与DNA序列资料,在揭示完善我国鱼类检索系统必要性基础上,探讨了COⅠ条码序列在硬骨鱼类辅助物种鉴别和适用性,并对运用该条码序列库完善我国鱼类检索系统的可能途径进行了初步摸索。结果表明,COⅠ条码序列获取便捷,广泛适用硬骨鱼类物种鉴别,并可用于低级分类阶元的系统进化分析。本研究结果可为分子生物学辅助分类、市场监督、资源有序利用和保护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DNA条码 co 物种鉴别 硬骨鱼类
下载PDF
真菌DNA条形码技术研究进展 被引量:24
2
作者 周均亮 赵瑞琳 《微生物学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8期1468-1477,共10页
DNA条形码(DNA barcoding)技术作为一门新兴的物种鉴定方法以其灵敏、精确、方便和客观的优势,在动植物和微生物的分类鉴定中已经得到广泛应用。真菌鉴定中常用作标准条形码的是核核糖体DNA内转录间隔区(Internal transcribed spacer,IT... DNA条形码(DNA barcoding)技术作为一门新兴的物种鉴定方法以其灵敏、精确、方便和客观的优势,在动植物和微生物的分类鉴定中已经得到广泛应用。真菌鉴定中常用作标准条形码的是核核糖体DNA内转录间隔区(Internal transcribed spacer,ITS),如今也有一些新型条形码被发现和应用到实际操作中,如微条形码、ND6、EF3。本文对DNA条形码技术的产生和发展做出了总结,通过研究其在真菌中应用的实际案例分析了DNA条形码技术的优缺点及发展趋势,并指出DNA条形码技术将以全新的视角来弥补传统分类学的不足,最终实现生物自身的序列变异信息与现有形态分类学的结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真菌 DNA条形码技术 co iTS
原文传递
中药穿山甲的DNA分子鉴定研究 被引量:18
3
作者 尹艳 刘逊 +2 位作者 王兵 高琳惠 张夏楠 《中国中药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1期2078-2084,共7页
对中药穿山甲及其混伪品进行分子鉴定研究,建立一个稳定、准确的位点特异性PCR鉴别体系。收集整理穿山甲属动物组织样本及NCBI序列,提取基因组总DNA,PCR扩增Cytb和COⅠ序列并测序,通过Bio Edit软件进行序列比对,应用MEGA 6.0构建序列系... 对中药穿山甲及其混伪品进行分子鉴定研究,建立一个稳定、准确的位点特异性PCR鉴别体系。收集整理穿山甲属动物组织样本及NCBI序列,提取基因组总DNA,PCR扩增Cytb和COⅠ序列并测序,通过Bio Edit软件进行序列比对,应用MEGA 6.0构建序列系统聚类树,并根据序列特异位点设计和筛选中华穿山甲特异性鉴别引物,并对PCR反应条件进行退火温度、DNA模板上样量和PCR循环数等条件的适应性考查。结果表明:Cytb和COⅠ序列均能有效对穿山甲正、伪品进行聚类分析;在位点特异性PCR反应体系中,当退火温度为55~60℃,DNA模板量3~100 ng,PCR扩增35个循环时,基于COⅠ序列的引物COⅠ-S10/A5能使中华穿山甲扩增出约400 bp的特异性条带,而其他穿山甲品种扩增结果为阴性。该文基于COⅠ序列的引物COⅠ-S10/A5能实现中华穿山甲与伪品印度穿山甲、马来穿山甲、树穿山甲等的准确、稳定鉴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穿山甲 co CYTB 分子鉴定
原文传递
基于CO I和Cytb DNA条形码在鲌属鱼类物种鉴定中的应用 被引量:15
4
作者 王利华 罗相忠 +4 位作者 王丹 李伟 李忠 邹桂伟 梁宏伟 《淡水渔业》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22-28,共7页
为探究线粒体CO I和Cyt b基因作为DNA条形码在鲌属鱼类鉴定中的可行性,分别扩增达氏鲌(Culter dabryi)、海南鲌(C.recurviceps)、尖头鲌(C.oxycephalus)、蒙古鲌(C.mongolicus)、拟尖头鲌(C.oxycephaloides)和翘嘴鲌(C.alburnus)六种鲌... 为探究线粒体CO I和Cyt b基因作为DNA条形码在鲌属鱼类鉴定中的可行性,分别扩增达氏鲌(Culter dabryi)、海南鲌(C.recurviceps)、尖头鲌(C.oxycephalus)、蒙古鲌(C.mongolicus)、拟尖头鲌(C.oxycephaloides)和翘嘴鲌(C.alburnus)六种鲌属鱼类线粒体细胞色素C氧化酶亚基I(Cytochrome C oxidase subunit I,CO I)和细胞色素b(Cytochrome b,Cyt b)的基因片段,并对六种鲌属鱼类同源序列的碱基组成、种内与种间遗传距离以及系统进化分别进行分析。结果表明:长度为645 bp的CO I基因片段中,A、T、G、C4种碱基平均含量分别为25.65%、28.18%、18.33%和27.84%;长度为970 bp的Cyt b序列片段中,A、T、G、C碱基平均含量分别为27.97%、27.93%、14.53%和29.57%。基于CO I基因序列的种间平均遗传距离为3.54%,种内平均遗传距离为0.17%,种间遗传距离为种内遗传距离的20.82倍;基于Cyt b基因序列的种间平均遗传距离为5.92%,种内平均遗传距离为0.18%,种间遗传距离为种内遗传距离的32.89倍。基于CO I基因的系统进化关系显示除尖头鲌与拟尖头鲌外,其余4种鲌均形成独立分支,而基于Cyt b基因的系统发育关系显示六种鲌属均能独立形成分支,鲌属六种鱼能够进行有效区分,将CO I和Cyt b作为DNA条形码进行鲌属鱼类的物种鉴定是可行的,联合使用可以获得更好的鉴定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鲌属 coi CYTB 物种鉴定 系统进化
下载PDF
DNA条形码技术在常见中药材蛇类鉴别中的应用 被引量:14
5
作者 黄勇 张月云 +5 位作者 赵成坚 徐永莉 谷颖乐 黄文琦 林葵 李力 《中国中药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5期868-874,共7页
中药材的准确鉴别是中药材研究、生产和应用至关重要的一步。DNA条形码技术以线粒体细胞色素氧化酶Ⅰ亚基(COⅠ)基因序列作为标记,在中药材鉴别中的应用日益增多。研究应用DNA条形码通用引物扩增测序,探讨DNA条形码技术在常见中药材蛇... 中药材的准确鉴别是中药材研究、生产和应用至关重要的一步。DNA条形码技术以线粒体细胞色素氧化酶Ⅰ亚基(COⅠ)基因序列作为标记,在中药材鉴别中的应用日益增多。研究应用DNA条形码通用引物扩增测序,探讨DNA条形码技术在常见中药材蛇类(6科15属19种共109个样品)鉴别的可行性,采用邻接法构建该类群分子系统发育树。结果表明,该片段的G+C平均量为43.9%,低于A+T平均量(56.1%)。基于Kimura双参数模型计算,白唇竹叶青、乌梢蛇和赤练蛇的种内平均遗传距离均大于2%。通过构建系统发育关系后进一步分析发现,白唇竹叶青一样品鉴别有误。乌梢蛇中的某些样品也可能存在鉴别有误,即原本是灰鼠蛇的可能被错误鉴定为乌梢蛇。造成赤练蛇种内遗传距离差异大的因素需进一步分析。DNA条形码用于常见中药材蛇类种间的鉴别是可行的,极大程度地弥补统形态学分类方法的缺陷,值得加大推广应用和进一步深入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o 遗传距离 系统分类 乌梢蛇
原文传递
山东近海习见鱼类DNA条形码及其电子芯片分析 被引量:9
6
作者 柳淑芳 李献儒 +1 位作者 杜腾飞 庄志猛 《中国水产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777-790,共14页
从GenBank下载到13目50科73属77种山东近海鱼类的线粒体细胞色素c氧化酶I(CO I)序列,通过分析其遗传距离及系统进化,并基于CO I序列筛选物种特异性探针来分析DNA芯片技术在进行物种鉴定时的可行性。结果表明,在CO I基因DNA条形码的分析... 从GenBank下载到13目50科73属77种山东近海鱼类的线粒体细胞色素c氧化酶I(CO I)序列,通过分析其遗传距离及系统进化,并基于CO I序列筛选物种特异性探针来分析DNA芯片技术在进行物种鉴定时的可行性。结果表明,在CO I基因DNA条形码的分析中,77种鱼类的种间遗传距离(平均0.117)明显大于种内遗传距离(平均0.0034),且每个物种的不同个体在进化树上都能聚在一起,提示DNA条形码能全部区分77个物种;根据CO I基因设计的用于芯片的特异性探针中,77个物种最终有64个可以筛选出物种特异性探针,占总物种数的83.1%,本研究旨在为山东近海鱼类物种鉴定提供了技术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山东近海 co i DNA条形码 DNA芯片
下载PDF
东海带鱼DNA条形码的建立及COⅠ序列变异分析 被引量:9
7
作者 李鹏飞 朱文斌 +3 位作者 贺舟挺 徐开达 薛利建 张洪亮 《浙江海洋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13年第1期6-9,共4页
采用聚合酶链反应(PCR)技术对浙江近海水域带鱼群体(n=15)的mtDNA COⅠ基因序列进行扩增,获得了大小约为650 bp的扩增产物。对PCR产物进行双向测序,得到了609 bp的基因片段(除去两端的部分序列),获得了带鱼的DNA条形编码。用DNAMAN软件... 采用聚合酶链反应(PCR)技术对浙江近海水域带鱼群体(n=15)的mtDNA COⅠ基因序列进行扩增,获得了大小约为650 bp的扩增产物。对PCR产物进行双向测序,得到了609 bp的基因片段(除去两端的部分序列),获得了带鱼的DNA条形编码。用DNAMAN软件进行了排序比较发现,东海带鱼的COⅠ基因序列同源性高达99.69%;用DNASP软件分析得知,15个序列共有10个单倍型(在GenBank登录号:GU970070-GU970075,GU970079-GU970082),在15个个体中,共检测到13个变异位点,包括11个转换和2个颠换位点。运用MEGA软件计算出了不同个体间的遗传距离,并据此构建了UPGMA和NJ系统树。用DNASP软件计算出的多态位点数为13、核苷酸多样性指数和平均核苷酸差异数分别为0.005 13和3.124。研究结果表明,东海带鱼的COI基因个体变异程度比较小,对研究带鱼的种群结构和不同地理种群的遗传分化具有一定的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海 带鱼 DNA条形编码 co 遗传多样性
下载PDF
基于CO I及Cyt b基因的6种蜚蠊分子系统关系 被引量:8
8
作者 陈壮志 何苗 +5 位作者 张成桂 杨红 闫爽 赵海荣 李成功 巫秀美 《广州化工》 CAS 2016年第10期48-51,共4页
对美洲大蠊等6种蜚蠊的线粒体CO I和Cyt b基因序列进行了分析,6种蜚蠊的CO I基因片段长度为659 bp,共存在221个核苷酸位点变异,变异率为33.54%;6种蜚蠊的Cyt b基因片段长度均为433 bp,共存在154个核苷酸位点变异,变异率为35.57%。本文... 对美洲大蠊等6种蜚蠊的线粒体CO I和Cyt b基因序列进行了分析,6种蜚蠊的CO I基因片段长度为659 bp,共存在221个核苷酸位点变异,变异率为33.54%;6种蜚蠊的Cyt b基因片段长度均为433 bp,共存在154个核苷酸位点变异,变异率为35.57%。本文以蜚蠊目近缘昆虫Neocapritermes taracua为外群,对CO I和Cyt b两个基因合并序列采用Neighbor-Joining法和Minimum Evolution法构建分子系统树。结果显示:两种方法均能区分美洲大蠊和另外5种蜚蠊,美洲大蠊和黑胸大蠊亲缘关系比较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美洲大蠊 线粒体 co i CYT b 分子系统树
下载PDF
两种杂交石斑鱼子一代及其亲本的线粒体COⅠ基因遗传变异分析 被引量:8
9
作者 周翰林 杨森 +7 位作者 高川 张磊 张海发 李水生 张勇 蒙子宁 刘晓春 林浩然 《热带生物学报》 2012年第1期1-10,共10页
对两种杂交石斑鱼子一代(青龙斑和虎龙斑)及其亲本(斜带石斑鱼、棕点石斑鱼和鞍带石斑鱼)的线粒体DNA细胞色素氧化酶Ⅰ(COⅠ)基因序列进行了测序分析。在15个样本中,同源序列片段(1 551bp)中共检测到9个单倍型和249个核苷酸多态位点。... 对两种杂交石斑鱼子一代(青龙斑和虎龙斑)及其亲本(斜带石斑鱼、棕点石斑鱼和鞍带石斑鱼)的线粒体DNA细胞色素氧化酶Ⅰ(COⅠ)基因序列进行了测序分析。在15个样本中,同源序列片段(1 551bp)中共检测到9个单倍型和249个核苷酸多态位点。序列差异分析和遗传距离比较结果显示,核苷酸序列同源性在88.1%~100%之间,无明显遗传分化。虎龙斑的2个COⅠ基因单倍型与母本棕点石斑鱼单倍型的同源性为99%和100%,而与父本鞍带石斑鱼的同源性均为88.1%。青龙斑的2个单倍型与母本斜带石斑鱼的3个单倍型的同源性在99.7%~100%之间,而与父本鞍带石斑鱼的同源性分别为89.3%和89.4%,结果表明两种杂交子一代在线粒体DNA COⅠ基因上严格遵循母性遗传规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斜带石斑鱼 鞍带石斑鱼 棕点石斑鱼 杂交子代 co 遗传变异
下载PDF
小蠹科昆虫基因组DNA提取方法的比较研究 被引量:7
10
作者 常虹 郝德君 +4 位作者 杨晓军 肖荣堂 刘勇 钱路 安榆林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75-79,共5页
为探讨小蠹科昆虫基因组DNA的提取方法,分别以单头削尾材小蠹、削尾材小蠹足部肌肉组织以及多年75%酒精浸渍标本为研究对象,采用经典的酚仿抽提法、改良的CTAB法、SDS法及动物组织/细胞基因组DNA提取试剂盒(即磁珠法)4种方法提取小蠹基... 为探讨小蠹科昆虫基因组DNA的提取方法,分别以单头削尾材小蠹、削尾材小蠹足部肌肉组织以及多年75%酒精浸渍标本为研究对象,采用经典的酚仿抽提法、改良的CTAB法、SDS法及动物组织/细胞基因组DNA提取试剂盒(即磁珠法)4种方法提取小蠹基因组DNA,对提取的基因组DNA进行分光光度值的测定以及COⅠ基因扩增。结果表明:4种方法均可从单头标本中提取总DNA;对于75%酒精浸渍2年的标本,4种方法均适用,大于2年的浸渍标本,仅磁珠法适用,且磁珠法适合微量组织总DNA的提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蠹科 基因组DNA co 分子鉴定
下载PDF
河南境内四水系宽鳍鱲野生群体的遗传多样性 被引量:7
11
作者 刘慧芬 张超 +8 位作者 王静 顾钱洪 周传江 孟晓林 张建新 宋东蓥 李学军 孔祥会 聂国兴 《中国水产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269-277,共9页
为准确掌握河南野生宽鳍鱲(Zacco platypus)群体遗传结构,本研究利用线粒体CO I基因检测了海河、黄河、淮河和长江水系宽鳍鱲群体的遗传多样性和种群分化情况。110个样品共检测出40个单倍型,平均单倍型多样性为0.92077,平均核苷酸多样性... 为准确掌握河南野生宽鳍鱲(Zacco platypus)群体遗传结构,本研究利用线粒体CO I基因检测了海河、黄河、淮河和长江水系宽鳍鱲群体的遗传多样性和种群分化情况。110个样品共检测出40个单倍型,平均单倍型多样性为0.92077,平均核苷酸多样性为0.02439。AMOVA分析显示,大多数遗传变异存在于宽鳍鱲群体间(60.59%),群体内的遗传变异为37.67%。系统发育树结果表明,长江水系宽鳍鱲群体遗传分化较大,一部分群体单独聚为一支,另外一部分群体与海河、黄河、淮河水系宽鳍鱲聚在一起,没有显示出明显的南北分化格局。种群历史动态结果推测宽鳍鱲群体经历过瓶颈效应,且该过程可能与第四纪中更新世气候波动有关。建议对河南境内的宽鳍鱲种群,特别是遗传多样性低的种群(海河水系)进行保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宽鳍鱲 coi 遗传多样性 群体遗传结构
下载PDF
DNA条形码在浙江沿海浮游鱼卵和仔鱼分类鉴定中的应用 被引量:5
12
作者 陈永久 陈定标 蒋日进 《浙江海洋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17年第3期202-206,247,共6页
本研究的目的是对鱼卵和仔鱼进行分类鉴定,了解浙江沿海水域产卵区的物种组成。样品收集于2014年5月-2015年11月,在浙江沿海水域租用渔船采用大型浮游生物网(网长280 cm、网口内径80 cm、网口面积0.5 m2、网目0.5mm、拖速2 n mile/h、... 本研究的目的是对鱼卵和仔鱼进行分类鉴定,了解浙江沿海水域产卵区的物种组成。样品收集于2014年5月-2015年11月,在浙江沿海水域租用渔船采用大型浮游生物网(网长280 cm、网口内径80 cm、网口面积0.5 m2、网目0.5mm、拖速2 n mile/h、拖网时间10 min)通过分析CO I DNA序列,结果显示从24个样本一共鉴定出10个鱼类物种,分属于7个科,即鳀鱼、小黄鱼、龙头鱼、康氏小公鱼、矛尾刺虾虎鱼、褐菖鲉和沙带鱼仔鱼,及凤鲚、蓝点马鲛、黄姑鱼鱼卵。种内平均K-2-P遗传距离0.47%,科内属间平均遗传距离21.7%,目内科间平均遗传距离24.6%,表明种内距离远小于种间距离,与绝大多数条形码研究结果一致。研究结果表明,DNA条形码技术是传统形态学强有力的补充。它是一种准确的,规范化的,有效的物种鉴定工具,在鱼类生物多样性研究中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鱼卵 仔稚鱼 分类 DNA条形码 co i 生物多样性
下载PDF
基于线粒体Cytb和COⅠ基因对珠江、海南和红河长臀鮠群体遗传结构分析 被引量:5
13
作者 谢少林 吕子君 +3 位作者 周爱国 陈金涛 李正光 邹记兴 《生态科学》 CSCD 2016年第3期65-72,共8页
为了解3个种群的野生资源状况,并对3个种群的物种有效性进行分析,采用Cytb和COⅠ基因序列测定技术,分析了珠江水系、海南水系和越南红河水系长臀鮠种群的群体遗传结构及其变异,结果发现,三个群体平均遗传距离分别为0.003(cytb)和0.002(c... 为了解3个种群的野生资源状况,并对3个种群的物种有效性进行分析,采用Cytb和COⅠ基因序列测定技术,分析了珠江水系、海南水系和越南红河水系长臀鮠种群的群体遗传结构及其变异,结果发现,三个群体平均遗传距离分别为0.003(cytb)和0.002(coⅠ);94尾个体分别存在35(Cytb)和13(COⅠ)个变异位点,分别检测出24(Cytb)和13(COⅠ)个单倍型,总群体单倍型多样性(Hd)分别为0.875(Cytb)和0.787(COⅠ),平均核苷酸差异数(K)分别为3.194(Cytb)和1.328(COⅠ),核苷酸多样性指数(Pi)分别为0.00295(Cytb)和0.00213(COⅠ)。珠江长臀鮠单倍型多样性(Hd)和核苷酸多样性(Pi)最高,海南最低;对长臀鮠群体进行历史动态分析,三个种群各自无明显扩张趋于稳定,但将三个种群作为一个群体时发现长臀鮠可能在某一个时期产生了扩张。研究结果表明,三个种群遗传距离显著小于临界值2%,应为同一个种;长臀鮠野生资源较为贫乏,且海南群体最为严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南长臀鮠 珠江长臀鮠 红河长臀鮠 CYTB co 群体遗传结构
下载PDF
基于ITS和COⅠ基因对于我国璃眼蜱的分类研究 被引量:5
14
作者 苟惠天 薛慧文 +2 位作者 殷宏 孙晓林 罗建勋 《中国兽医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563-567,共5页
为了重建我国璃眼蜱的分类地位,厘清一些分类争议,首次将ITS和COⅠ作为标记基因进行璃眼蜱的分类研究。从新疆、甘肃、内蒙古等地共收集到7种璃眼蜱样品,提取样品基因组后,以ITS和COⅠ为目的基因进行扩增,将测序结果与GenBank中其他相... 为了重建我国璃眼蜱的分类地位,厘清一些分类争议,首次将ITS和COⅠ作为标记基因进行璃眼蜱的分类研究。从新疆、甘肃、内蒙古等地共收集到7种璃眼蜱样品,提取样品基因组后,以ITS和COⅠ为目的基因进行扩增,将测序结果与GenBank中其他相关序列进行相似性比对及系统进化分析。结果,从样品中扩增到ITS基因序列长度为2 925-3 121 bp,COⅠ基因的长度为707 bp;基于ITS和COⅠ基因对我国璃眼蜱的分类结果显示,盾糙璃眼蜱与残缘璃眼蜱为同物异种,边缘璃眼蜱与麻点璃眼蜱为2个独立种,亚洲璃眼蜱与亚东璃眼蜱是否为亚种关系还需进一步研究证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璃眼蜱 iTS co 分类
原文传递
慈竹叶蝉类害虫DNA条形码分析 被引量:4
15
作者 姚亚林 罗强 +2 位作者 董梦书 陈祥盛 杨琳 《四川动物》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127-138,共12页
叶蝉类昆虫形态结构多样,在农林生态系统的物种多样性和植物保护工作中扮演着重要角色,但其物种的准确鉴定一直是农林植保工作中的难点。DNA条形码技术极大促进了农林生态系统物种的快速、准确鉴定。本研究经过连续2年的野外调查采集慈... 叶蝉类昆虫形态结构多样,在农林生态系统的物种多样性和植物保护工作中扮演着重要角色,但其物种的准确鉴定一直是农林植保工作中的难点。DNA条形码技术极大促进了农林生态系统物种的快速、准确鉴定。本研究经过连续2年的野外调查采集慈竹Bambusa emeiensis主要叶蝉种类,扩增了广泛分布于中国慈竹的12种主要叶蝉类害虫的线粒体基因COⅠ和16S rRNA序列片段,并进行了遗传距离、系统发育及矢量Klee-diagram图分析。结果显示:慈竹叶蝉昆虫COⅠ基因序列片段(590 bp)种内遗传距离为0.004,种间遗传距离为0.283;16S rRNA基因序列片段(463 bp)种内遗传距离为0.003,种间遗传距离为0.257;不同种间存在明显的条形码间隔。2个基因序列片段的分子系统发育分析结果与形态学研究谱系关系一致。Klee-diagram图分析结果和分子系统发育结果一致。上述结果表明,COⅠ和16S rRNA基因适用于慈竹叶蝉类昆虫的物种鉴定,可为竹林叶蝉类昆虫的准确快速鉴定提供参考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DNA条形码 co 16S RRNA 物种鉴定 叶蝉 慈竹
下载PDF
2016年山东口岸常见鼠类分子鉴定及携带汉坦病毒的调查 被引量:4
16
作者 滕新栋 朱可 +5 位作者 张娟 张瑾 陈晓光 徐翮飞 徐颖 张齐 《中国国境卫生检疫杂志》 CAS 2017年第3期177-178,187,共3页
目的掌握山东口岸鼠类种类以及携带汉坦病毒的情况。方法 2016年在山东滨州、董家口、东营、黄岛、莱州、青岛、青岛机场、威海等口岸用夹夜法捕获鼠类,进行形态学鉴定。从鼠尾中提取线粒体DNA,用通用引物扩增细胞色素C氧化酶亚基I(CO I... 目的掌握山东口岸鼠类种类以及携带汉坦病毒的情况。方法 2016年在山东滨州、董家口、东营、黄岛、莱州、青岛、青岛机场、威海等口岸用夹夜法捕获鼠类,进行形态学鉴定。从鼠尾中提取线粒体DNA,用通用引物扩增细胞色素C氧化酶亚基I(CO I)基因进行分子鉴定。用实时荧光PCR法检测汉坦病毒。结果共捕获4种76只鼠类,全部扩增到CO I基因,序列比对结果与形态学鉴定相同。褐家鼠和黑线姬鼠的汉坦病毒检测阳性率分别为6.67%和11.11%,小家鼠和小麝鼩未检测到汉坦病毒。结论褐家鼠和黑线姬鼠是山东口岸常见鼠类,均携带汉坦病毒,应加强山东口岸鼠类监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山东 鼠类 细胞色素C氧化酶亚基i 汉坦病毒
原文传递
7个地方鸡种的分子评估 被引量:4
17
作者 屠云洁 高玉时 +3 位作者 陈国宏 唐修君 王克华 张学余 《家禽科学》 2008年第9期6-10,共5页
成熟的基因扩增及测序技术,结合比较发达的网络与信息技术,给我们提供了以DNA为基础的系统分类方法。一种新的DNA分类方法——DNA条形编码(DNABar c oding)技术应运而生。本研究以线粒体细胞色素C氧化酶亚基Ⅰ(cytochrome c oxidaseⅠ,C... 成熟的基因扩增及测序技术,结合比较发达的网络与信息技术,给我们提供了以DNA为基础的系统分类方法。一种新的DNA分类方法——DNA条形编码(DNABar c oding)技术应运而生。本研究以线粒体细胞色素C氧化酶亚基Ⅰ(cytochrome c oxidaseⅠ,COⅠ)基因的特定序列作为DNA条形码,对我国7个地方鸡种进行分子评估。研究结果表明:选择的这段COⅠ基因序列有22个突变位点,为13个单倍型,其中11个单倍型为各品种所特有;6个鸡种有其特异位点,这些特异单倍型和特异位点作为DNA条形码可以对其进行分子评估,并可以作为辅助各品种鉴定的依据。7个品种间Kimura双参数遗传距离为0.017~0.389。7个品种的DNA分类和形态学分类基本一致,该基因可以探讨地方鸡种分类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方鸡种 分子评估 细胞色素C氧化酶亚基i
下载PDF
七彩神仙鱼和神仙鱼的DNA条形码研究 被引量:3
18
作者 陈信忠 袁芳 +3 位作者 许奕宸 郭书林 龚艳清 杨俊萍 《检验检疫学刊》 2016年第6期1-6,共6页
应用通用引物测定了观赏鱼市场上具有较高价值的7个品系七彩神仙鱼和3个品系神仙鱼的16S r RNA基因和CO I基因部分序列,并应用DNA序列分析软件,对这些基因进行了同源性比较和系统发育分析。通过Gen Bank中的核酸BLAST和BOLD SYSTEMS数... 应用通用引物测定了观赏鱼市场上具有较高价值的7个品系七彩神仙鱼和3个品系神仙鱼的16S r RNA基因和CO I基因部分序列,并应用DNA序列分析软件,对这些基因进行了同源性比较和系统发育分析。通过Gen Bank中的核酸BLAST和BOLD SYSTEMS数据库对这些基因序列进行比对,结果表明16S r RNA基因和CO I基因可以在物种水平对神仙鱼进行准确鉴定,但对七彩神仙鱼只能进行有限度的鉴别。由于不同品系的七彩神仙鱼或神仙鱼,尽管其体色和斑纹具有明显差异,但16S r RNA基因和CO I基因序列高度相似。因此,对这些观赏鱼依靠16S r RNA基因或CO I基因都无法准确鉴定,需要研究进化速度更快的DNA基因条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基因条码 七彩神仙鱼 神仙鱼 物种鉴定 16S r RNA co i
下载PDF
利用实时荧光PCR鉴定小体鲟物种的快速方法 被引量:4
19
作者 丁健 刘淑艳 +4 位作者 苏旺 孙晓飞 林长军 吴斌 蒋丹 《分子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144-148,共5页
从小体鲟线粒体基因筛选出位于COI(细胞色素氧化酶)基因中的一段保守序列,针对其设计引物,优化SYBRGreen实时荧光PCR反应体系,建立了一种鉴定小体鲟的实时荧光PCR定性检测方法.该方法检测小体鲟DNA灵敏度为0.04mg/L.通过对采... 从小体鲟线粒体基因筛选出位于COI(细胞色素氧化酶)基因中的一段保守序列,针对其设计引物,优化SYBRGreen实时荧光PCR反应体系,建立了一种鉴定小体鲟的实时荧光PCR定性检测方法.该方法检测小体鲟DNA灵敏度为0.04mg/L.通过对采集和市售小体鲟鱼样品检测,该方法可检测出样品中的小体鲟成分.实验证明该方法可对血液样品和组织样品中的小体鲟进行种源鉴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体鲟 SYBR Green 物种鉴定 coi
原文传递
塞罕坝自然保护区硬蜱调查及分子鉴定 被引量:3
20
作者 高杨 许士奇 +2 位作者 李丽静 王丽娜 刘铭 《中国病原生物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9期1054-1057,1075,共5页
目的掌握河北省承德市塞罕坝自然保护区内硬蜱种类及其分子特征,明确该地区蜱类的分类地位,为相关蜱媒传染病的防控制提供参考。方法2018年4-9月间,采用布旗法捕捉该地区森林、草地、灌丛3种生境内自由生活的蜱类;提取蜱基因组,PCR扩增... 目的掌握河北省承德市塞罕坝自然保护区内硬蜱种类及其分子特征,明确该地区蜱类的分类地位,为相关蜱媒传染病的防控制提供参考。方法2018年4-9月间,采用布旗法捕捉该地区森林、草地、灌丛3种生境内自由生活的蜱类;提取蜱基因组,PCR扩增2种硬蜱的线粒体16S rDNA和COⅠ基因片段,并进行同源性分析。基于邻接法和最大简约法,用Mega 7.0软件分别构建系统发生树,进行遗传进化分析。结果在植被上共采集蜱231头,分为1科2属2种,其中全沟硬蜱212头,嗜群血蜱19头。PCR扩增嗜群血蜱标本(QS11)16S rDNA和COⅠ扩增基因片段长度分别是434 bp和712 bp,全沟硬蜱标本(QG13)16S rDNA、COⅠ基因片段长度是445 bp、735 bp。嗜群血蜱标本和全沟硬蜱标本的16S rDNA序列、COⅠ序列与GenBank中已登录的2种硬蜱对应基因聚类,且在一个进化分支上;嗜群血蜱标本16S rDNA、COⅠ序列与已登录嗜群血蜱相同基因序列的同源性分别为98.2%和98.1%,遗传距离分别为0.035和0.028;全沟硬蜱2个基因与已登录基因的同源性分别为98.3%和97.4%,遗传距离分别为0.067和0.104。结论塞罕坝自然保护区内优势蜱种是全沟硬蜱且存在嗜群血蜱。两蜱种16S rDNA、COⅠ与序列存在多样性和地域差异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塞罕坝 硬蜱 16S RDNA co 系统发生树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8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