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线阵CCD采集系统的非线性度测量 被引量:5
1
作者 刘明华 余模智 +1 位作者 何平安 黄巧林 《武汉测绘科技大学学报》 CSCD 1996年第4期399-402,共4页
基于对光辐射的响应电压的测试,提出一种对线阵CCD采集系统光电变换非线性度测试的实验方法,并给出装置及测试结果。实验表明,该方法准确可靠,快速方便。
关键词 ccd采集系统 非线性度 传感器
原文传递
面阵CCD各像元光电变换非线性度探讨 被引量:6
2
作者 陈家凤 陈海清 陈卓 《华中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10期99-101,共3页
在对光辐射的响应电压进行测试的基础上 ,对面阵CCD采集系统光电变换非线性度测试方法进行了探讨 ,给出了测试原理、方法以及实验结果 ,分析了最小二乘拟合法在CCD采集系统中的应用 ,研究结果表明 :所测实验数据准确 ,方法可行 .
关键词 像元 光电变换 面阵ccd采集系统 非线性度 最小二乘法 光电检测 测试原理
下载PDF
基于网络的线阵CCD信号采集系统的设计 被引量:3
3
作者 何云龙 彭章君 李众立 《仪表技术与传感器》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85-87,共3页
针对现代数据采集领域的网络化趋势,设计出一种新型线阵CCD信号采集系统。采用FPGA为核心控制器,产生每个模块所需要的驱动时序。模拟前端处理器将采集到的CCD信号经过信号调理和A/D转换后,通过高速网络接口芯片W5300传送至PC机,PC机最... 针对现代数据采集领域的网络化趋势,设计出一种新型线阵CCD信号采集系统。采用FPGA为核心控制器,产生每个模块所需要的驱动时序。模拟前端处理器将采集到的CCD信号经过信号调理和A/D转换后,通过高速网络接口芯片W5300传送至PC机,PC机最终将采集到的CCD信号显示在接收软件上。不仅能够解决片上、专用的问题,而且使机器视觉技术结合网络技术,实现了高速、实时、网络化的信号采集系统。实践表明:该采集系统可以做到在任何有网络的地方都可以使用,有后期研究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FPGA 模拟前端处理器 网络技术 ccd信号采集系统
下载PDF
基于UPE技术对胃溃疡模型小鼠的探究 被引量:3
4
作者 曹家桢 王富春 +3 位作者 赵晋莹 刘雁泽 李铁 哈丽娟 《吉林中医药》 2020年第9期1216-1218,共3页
目的通过CCD图像采集系统观察胃溃疡模型小鼠自发光光子强度及图像情况,判断胃溃疡造模成功与否。方法 DBA/1J小鼠随机分成空白组(8只)、模型组(8只)。冷水束缚应激法制作胃溃疡模型。采用Guth标准计算溃疡损伤指数,CCD图像采集系统检... 目的通过CCD图像采集系统观察胃溃疡模型小鼠自发光光子强度及图像情况,判断胃溃疡造模成功与否。方法 DBA/1J小鼠随机分成空白组(8只)、模型组(8只)。冷水束缚应激法制作胃溃疡模型。采用Guth标准计算溃疡损伤指数,CCD图像采集系统检测小鼠CCD成像情况及光子强度。结果模型组小鼠溃疡损伤指数较空白组差异明显(P<0.05)。CCD成像观察到在注射鲁米诺后,模型组小鼠左上腹部近胃部光子强度明显增强,并可出现白色圆形光团,空白组小鼠无明显改变。模型组小鼠胃部光子强度较空白组差异不明显(P>0.05);空白组小鼠在注射鲁米诺前后光子强度差异不明显(P>0.05);模型组小鼠在注射鲁米诺前后光子强度差异显著(P<0.05);注射鲁米诺后,空白组和模型组光子强度差异显著(P<0.05)。结论确立了UPE技术为观察胃溃疡造模成功的有利手段,对后续针刺治疗胃溃疡的机制研究奠定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UPE技术 ccd图像采集系统 胃溃疡模型
下载PDF
双气泡间的聚并时间测量及其影响因素 被引量:1
5
作者 朱丽 王一平 +1 位作者 胡彤宇 王丽霞 《化工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6期1411-1416,共6页
聚并时间是研究气泡聚并行为过程中的一个重要参数。在消除气泡生长速度对聚并时间影响的条件下,利用自行开发的光学测试技术对双气泡间的聚并时间进行了精确的测量。考察了气泡尺寸、靠近速度、有机溶质的扩散、电解质和表面活性剂的... 聚并时间是研究气泡聚并行为过程中的一个重要参数。在消除气泡生长速度对聚并时间影响的条件下,利用自行开发的光学测试技术对双气泡间的聚并时间进行了精确的测量。考察了气泡尺寸、靠近速度、有机溶质的扩散、电解质和表面活性剂的加入对气泡聚并行为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双气泡间的聚并时间随着气泡直径的增加、气泡老化时间的延长、靠近速度的减小和有机溶质浓度的增大而增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光学衍射 ccd图像采集系统 气泡 聚并时间
下载PDF
基于ARM7的线阵CCD信号采集系统设计 被引量:1
6
作者 陈力 邹洁 +1 位作者 刘永智 龙再川 《半导体光电》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6期892-896,共5页
以ARM7内核微控制器LPC2148为核心,搭配CCD信号处理器AD9826,设计了一个线阵CCD信号采集系统。系统各部分的驱动时序都由LPC2148产生,采集到的数据通过USB向PC机传输,在PC机上的数据接收软件以坐标图的方式显示出CCD光敏面上各个像元上... 以ARM7内核微控制器LPC2148为核心,搭配CCD信号处理器AD9826,设计了一个线阵CCD信号采集系统。系统各部分的驱动时序都由LPC2148产生,采集到的数据通过USB向PC机传输,在PC机上的数据接收软件以坐标图的方式显示出CCD光敏面上各个像元上光强的大小。系统能够对CCD以及电路外围器件进行驱动和控制,同时也能采集到CCD输出信号,实现了CCD信号采集电路进一步的小型化和结构的简化,降低了成本。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cd信号采集系统 ARM7内核微控制器 USB
下载PDF
CCD数据采集系统中EZ-USB FX2的固件程序设计及应用
7
作者 张倩 陆建荣 刘有军 《北京生物医学工程》 2010年第2期149-153,共5页
CCD(电耦合器件)数据采集系统要求其接口能够实现快速稳定的数据传输。CY7C68013是一款集成USB2.0方案的芯片,其设计能充分体现USB2.0的数据带宽特征。本文结合CCD数据采集系统的特点,利用CY7C68013芯片设计USB2.0数据接口,重点分析了GP... CCD(电耦合器件)数据采集系统要求其接口能够实现快速稳定的数据传输。CY7C68013是一款集成USB2.0方案的芯片,其设计能充分体现USB2.0的数据带宽特征。本文结合CCD数据采集系统的特点,利用CY7C68013芯片设计USB2.0数据接口,重点分析了GPIF(通用可编程接口)模式下的固件程序设计,包括GPIF波形设计、端点配置和读事务处理等,实现基于USB2.0的单向数据传输功能。在测试实验中,将外部信号源发出的数据由外设FIFO(先入先出存储器)传输至上位机,实现了高速的数据传输,测得最大的传输速度为113.6Mb/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Y7C68013 ccd数据采集系统 USB2.0 固件程序 GPIF
下载PDF
CCD数据采集系统在常见干涉测量中的应用研究
8
作者 杨建坤 刘列 +1 位作者 兰勇 杨俊才 《大学物理实验》 1997年第2期5-8,共4页
本文介绍将CCD数据采集系统利用于几种常见干涉测量实验中,充分利用计算机系统,使测量速度和测量精度都有较大提高,并实现测量自动化。
关键词 ccd数据采集系统 干涉测量 干涉条纹
下载PDF
数字式透镜调制传递函数测试系统设计
9
作者 周哲海 吕乃光 《激光与红外》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期149-151,共3页
设计了一种数字式透镜调制传递函数(MTF)测试系统,分析了MTF测试算法,开发了CCD数据采集与处理系统,提供了用户操作界面;利用设计的测试系统,对已标定透镜的MTF值进行了测量,测试误差低于6%。
关键词 调制传递函数(MTF) 直方图 ccd数据采集与处理系统
下载PDF
北京大学玻色-爱因斯坦凝聚的实现及研究进展 被引量:1
10
作者 陈帅 周小计 +5 位作者 杨帆 夏林 马修泉 熊炜 王义遒 陈徐宗 《量子光学学报》 CSCD 2004年第B09期4-4,共1页
在这里我们报道北京大学玻色 -爱因斯坦凝聚的实现和研究进展。观察到单个和多个组分的 87Rb玻色 -爱因斯坦凝聚的形成。介绍了北京大学玻色 -爱因斯坦凝聚的实验系统 ,包括达到 10 - 11毫巴的双磁光阱超高真空系统 ,大功率半导体激光系... 在这里我们报道北京大学玻色 -爱因斯坦凝聚的实现和研究进展。观察到单个和多个组分的 87Rb玻色 -爱因斯坦凝聚的形成。介绍了北京大学玻色 -爱因斯坦凝聚的实验系统 ,包括达到 10 - 11毫巴的双磁光阱超高真空系统 ,大功率半导体激光系统 ,激光稳频和频率控制系统 ,QUIC磁阱及磁阱的控制系统 ,蒸发冷却系统 ,吸收成像和CCD数据采集处理系统 ,LabVIEW时序控制系统。实验中 ,我们首先在上磁光阱中捕获 87Rb冷原子 ,并通过连续装载 ,在下磁光阱中获得 10 9,30 0μK的冷原子 ;经过偏振梯度冷却 ,将 87Rb原子进一步冷却到 30 μK。经过磁阱装载过程 ,大约 10 8的原子被绝热的装载到QUIC磁阱中 ,原子在磁阱中的震荡频率为轴向wz =2 pμ 2 0Hz ,径向wr =2 pμ 2 2 0Hz。经过 18s的蒸发冷却 ,射频信号从 30MHz扫描到大约 1.15MHz左右 ,大约 2 μ 10 5个原子形成了玻色 -爱因斯坦凝聚。凝聚体的形成过程通过吸收成像法探测 ,观察原子从磁阱中释放 ,在空间自由扩散的状态而得到。在实验上得到了不同的扩散时间 ,原子在轴向和径向的尺度比的变化 ,并且和理论结果进行了比较 ,得到一致的结论。通过调整QUIC磁阱不同线圈中电流的关闭时间 ,观察到多组分的玻色 -爱因斯坦凝聚体。初步结论是由于关闭使磁场经过零点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京大学 玻色—爱因斯坦凝聚实验 QUIC磁阱 蒸发冷却系统 吸收成像系统 ccd数据采集处理系统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