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发病机制及诊疗研究进展
1
作者 迪丽胡玛尔·扎衣尔 张斌 +6 位作者 朱彬 田进 黄红明 张诗雨 王俊忠 郑昕 王宝菊 《中国病毒病杂志》 CAS 2024年第2期189-195,共7页
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severe fever with thrombocytopenia syndrome,SFTS)是由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病毒(severe fever with thrombocytopenia syndrome virus,SFTSV),又称大别班达病毒(Dabie bandavirus,DBV)感染所致的急性蜱媒... 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severe fever with thrombocytopenia syndrome,SFTS)是由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病毒(severe fever with thrombocytopenia syndrome virus,SFTSV),又称大别班达病毒(Dabie bandavirus,DBV)感染所致的急性蜱媒传染病。SFTSV能够影响天然免疫和获得性免疫中的多种免疫细胞,通过细胞因子和趋化因子的释放,使机体产生发热、血小板减少、白细胞减少、器官功能损害等,甚至导致多器官衰竭而造成患者死亡。尽管目前临床上暂无针对SFTSV的具有确切疗效的抗病毒药,但积极的支持对症治疗仍能挽救大部分SFTS患者的生命。为进一步了解SFTS,并探讨有效的SFTS诊疗手段,本文针对其发病机制及最新诊疗进展予以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 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病毒 新型布尼亚病毒 大别班达病毒 发病机制 治疗
原文传递
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患者临床特征及预后分析
2
作者 潘琳琳 余强 袁春 《罕少疾病杂志》 2024年第3期114-117,共4页
目的分析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SFTS)流行病学、临床特征及预后,并进一步明确预后不良独立性风险因素,以期为SFTS预防及诊疗提供关键指导。方法以2021年3月~2022年11月经联勤保障部队第九九〇医院感染科收治的869例SFTS病例作回顾性分... 目的分析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SFTS)流行病学、临床特征及预后,并进一步明确预后不良独立性风险因素,以期为SFTS预防及诊疗提供关键指导。方法以2021年3月~2022年11月经联勤保障部队第九九〇医院感染科收治的869例SFTS病例作回顾性分析,运用描述流行病学方案分析SFTS流行特点及临床特征,且根据预后情况分为预后良好组(n=754例)、预后不良组(n=115例),收集两组人口学信息、临床特征(包括临床表现及实验室指标)行单因素及Logistic回归模型多因素分析明确预后不良独立性风险因素。结果869例SFTS病例中2021年收治412例(47.41%)、2022年收治457例(52.59%);男376例,女493例,男女比例1:1.31;发病年龄中位数61岁,60~69年龄段发病率最高,达35.44%(308/869);发病时间分布于4~11月,以5~8月为发病高峰期,尤以5月发病率最高,达24.28%(211/869);信阳市下辖8县2区中以商城县、光山县发病率居1、2位,占比依次为28.65%(249/869)、22.90%(199/869),固始县最低,占比为1.96%(17/869);发病人群中职业以农民为主,占比达94.02%(817/869),其他职业5.98%(52/869);852例(98.04%)于发病2周内存在户外活动或劳作史,302例(34.75%)明确有蜱叮咬史;869例SFTS病例均因急性发作前来就诊,就诊时间1-18d,平均(5.45±2.10)d,首发症状以发热为主,占比99.54%(865/869),其次为食欲不振、恶心、呕吐、乏力及淋巴结肿大等,部分病例存在腹泻、肌肉酸痛、咳嗽咳痰及皮疹。若病情严重者,还可引发早期出血及神经系统症状;869例SFTS病例中WBC下降857例(98.62%),PLT下降854例(98.27%),HGB下降157例(18.07%);尿蛋白阳性532例(61.22%);尿潜血阳性72例(8.29%);LDH升高843例(95.74%)、CK升高627例(72.15%)、AST升高857例(98.62%),ALT升高561例(64.56%),ALB下降415例(47.76%),Tn I上升316例(36.36%)、Scr上升165例(18.99%)、BUN上升184例(21.17%);PT延长89例(10.24%),APTT延长406例(46.72%),FIB降低149例(17.15%)、D-D升高43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 布尼亚病毒 流行病学 临床特征 预后
下载PDF
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40例临床分析 被引量:3
3
作者 周一萌 李尧 +1 位作者 吕月 牛志强 《疑难病杂志》 CAS 2019年第7期692-695,共4页
目的回顾性分析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SFTS)患者的流行病学特征、临床特征,为早期识别该病提供依据。方法收集2013年8月-2018年9月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感染科收治SFTS患者40例的临床资料,分析其流行病学、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 目的回顾性分析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SFTS)患者的流行病学特征、临床特征,为早期识别该病提供依据。方法收集2013年8月-2018年9月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感染科收治SFTS患者40例的临床资料,分析其流行病学、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及预后特征。结果40例患者中60~69岁最多(35.00%),男性多于女性(23∶17)。患者多于8~9月发病。有明确蜱虫叮咬史15例(37.50%),有明确田间或野外作业史者30例(75.00%)。症状主要表现为发热、乏力、食欲减退、恶心、呕吐、肌肉酸痛等中毒症状;主要体征为淋巴结肿大,皮肤瘀点瘀斑,部分出现神经系统异常。主要实验室检查异常为WBC、PLT减低,肝功能ALT、AST升高,心肌酶谱CK、CK-MB、肌钙蛋白I、肌红蛋白升高。胰腺受累以血脂肪酶升高为主。电解质紊乱表现为低钾血症及低钠血症。铁蛋白增高36例(90.00%),降钙素原均轻度升高。经治疗后恢复正常35例(87.5%),昏迷状态自动出院5例(12.5%)。结论有蜱虫叮咬史及野外作业史人群为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的易感人群,该病临床表现多种多样,实验室检查表现为多脏器功能受损。早期出现严重神经系统症状患者提示预后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 临床特征 布尼亚病毒
下载PDF
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患者外周血T淋巴细胞检测及免疫功能研究 被引量:2
4
作者 赵红 韩莹 +4 位作者 潘晶 韩秀云 吕燕 丁小满 杨国樑 《预防医学论坛》 2018年第8期614-617,共4页
目的通过检测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SFTS)患者外周血中T淋巴细胞亚群的变化特点以及外周血清中部分细胞因子的表达水平,探讨SFTS布尼亚病毒感染后机体的免疫功能改变。方法收集2017年4~11月济南市所属辖区内医院36例SFTS患者和10例... 目的通过检测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SFTS)患者外周血中T淋巴细胞亚群的变化特点以及外周血清中部分细胞因子的表达水平,探讨SFTS布尼亚病毒感染后机体的免疫功能改变。方法收集2017年4~11月济南市所属辖区内医院36例SFTS患者和10例健康对照者外周血。采用流式细胞仪检测其外周血中CD3+、CD4+及CD8+T淋巴细胞数量;采用液态芯片仪检测外周血清中部分细胞因子表达水平。结果 SFTS患者急性期外周血CD4+T淋巴细胞绝对数(323±94.38)低于对照组(987±42.73)(P <0.01);CD8+T淋巴细胞绝对数(476±45.34)低于对照组(683±68.55)(P <0.05)。SFTS患者急性期IFN-r、IL-6、TNF-α因子表达水平(38.18±26.86、148.5±129.77、110.97±46.67)明显高于对照组(20.11±5.62、28.67±9.00、55.5±13.54)(P <0.05、0.01);IL-1b、IL-2、IL-8、IL-10表达水平(30.44±30.78、8.82±5.58、1269.42±2333.75、53.68±43.22)明显低于对照组(52.83±25.89、18.83±5.57、2 975.83±2 742.38、92.89±20.30)(P <0.05、0.05、0.01、0.05);IL-4表达水平(16.67±8.67)与对照组(19.72±5.77)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SFTS患者恢复期IL-1b、IL-2、IL-6、IL-8、IL-10细胞因子表达水平(236.86±231.26、17.88±15.92、903.02±380.31、9 032.5±7 929.88、112.35±102.45)较急性期(30.44±30.78、8.82±5.58、148.5±129.77、1269.42±2333.75、53.68±43.22)有不同程度升高(P <0.01、0.05);IL-4、IFN-r、TNF-α细胞因子表达急性期与恢复期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SFTSV感染后患者体内CD3+、CD4+T淋巴细胞降低明显,CD4+/CD8+比值降低。SFTS患者外周血清中细胞因子表达水平在SFTSV感染后发生明显改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 布尼亚病毒 T淋巴细胞亚群 细胞因子
原文传递
新布尼亚病毒感染致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的危险因素分析 被引量:20
5
作者 尤爱国 杨建华 +4 位作者 唐晓燕 许汴利 康锴 杜燕华 黄学勇 《中国人兽共患病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8期704-708,共5页
目的探讨新布尼亚病毒感染致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发病的危险因素。方法采用1∶2配对的病例-对照研究,对40例病例和80例对照进行问卷调查,同时采集患者血清标本,应用荧光RT-PCR和IgM、IgG抗体试剂盒检测新布尼亚病毒核酸及抗体。采用... 目的探讨新布尼亚病毒感染致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发病的危险因素。方法采用1∶2配对的病例-对照研究,对40例病例和80例对照进行问卷调查,同时采集患者血清标本,应用荧光RT-PCR和IgM、IgG抗体试剂盒检测新布尼亚病毒核酸及抗体。采用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发病的危险因素。结果病例组农民占90.00%(36/40),显著高于对照组62.50%(50/80)(P<0.01)。病例组暴露于养狗、养猫、养牛、家禽养殖、生活区周围有蜱、病前1月被蜱叮咬、从事田间作业、工作区及住宅周围有杂草灌木的风险显著高于对照组(OR值均大于1,P值均小于0.05)。多因素分析表明,在调整了性别、年龄、民族和职业因素后,生活区周围有蜱(OR=5.44,P<0.01)是新布尼亚病毒感染致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发病的危险因素。结论不同形式的蜱暴露为新布尼亚病毒感染致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的危险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 新布尼亚病毒 危险因素 病例-对照研究
下载PDF
新型布尼亚病毒感染的临床特征及预后影响因素分析 被引量:9
6
作者 马于琪 梁明明 尹华发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3期3231-3236,共6页
目的分析新型布尼亚病毒(SFTSV)致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SFTS)患者临床特征及预后影响因素,为早期诊治提供临床依据。方法收取2019年1月至2020年6月于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感染病科收治的80例SFTS确诊患者的病例资料,分为生存组(5... 目的分析新型布尼亚病毒(SFTSV)致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SFTS)患者临床特征及预后影响因素,为早期诊治提供临床依据。方法收取2019年1月至2020年6月于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感染病科收治的80例SFTS确诊患者的病例资料,分为生存组(59例)与死亡组(21例),比较两组患者一般资料、症状体征、实验室指标、病毒载量等。实验室检测结果与预后的相关性采用Spearman相关分析。采用多因素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预后相关影响因素。结果生存组患者住院时间长于死亡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生存组eGFR1、Ca、PLT、CD4、CD8均高于死亡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生存组K、ALT、AST、ALP、GGT、LDH、CRE、CK、CKMB、空腹血糖、CRP、PCT、I1B、I6、I8、IL⁃10、IL⁃2R、TNA、APTT、TT、D⁃D、FDP、布尼亚病毒载量低于死亡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神经系统表现(脑膜刺激征阳性或不同程度意识障碍)、APTT水平及病毒载量对数值可能是疾病预后的影响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 新型布尼亚病毒 临床特征 预后影响因素
下载PDF
高新型布尼亚病毒载量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患者141例的临床特征及预后影响因素分析 被引量:7
7
作者 周麟玲 贾荣娟 +4 位作者 董崇林 于军华 林勇 常爱娜 黄德瑜 《中华传染病杂志》 CAS CSCD 2020年第9期578-583,共6页
目的分析高新型布尼亚病毒载量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患者的临床特征及其预后影响因素。方法收集2013年5月20日至2019年10月30日于威海市中心医院经实验室确诊的新型布尼亚病毒RNA≥1×104拷贝/mL的141例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住... 目的分析高新型布尼亚病毒载量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患者的临床特征及其预后影响因素。方法收集2013年5月20日至2019年10月30日于威海市中心医院经实验室确诊的新型布尼亚病毒RNA≥1×104拷贝/mL的141例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住院患者的临床资料,并进行回顾性分析。按照预后分为生存组和死亡组,对比分析其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结果和病毒载量对病情的影响及其预后影响因素。统计学分析采用χ2检验、秩和检验和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生存组76例,中位年龄为64岁;死亡组65例,中位年龄为71岁。生存组和死亡组在神经系统损伤、昏迷、出血、心房颤动伴快速心室率、肾损伤中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16.45、64.06、11.25、6.98、33.80,均P<0.01)。生存组和死亡组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天冬氨酸转氨酶、肌酸激酶、肌酸激酶同工酶、乳酸脱氢酶、羟丁酸脱氢酶、肌酐、血小板计数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Z=6.33、4.51、2.93、4.65、5.00、4.93、5.36、-4.34,均P<0.01)。138例新型布尼亚病毒RNA定量在1.06×104~6.53×107拷贝/mL,3例≥1.00×108拷贝/mL,生存组和死亡组病毒载量分别为4.63(4.32,5.22)和5.29(4.92,6.17)lg拷贝/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4.91,P<0.01)。病毒载量为1.00×104~<1.00×105拷贝/mL患者的病死率为29.33%(22/75);病毒载量为1.00×105~<1.00×106拷贝/mL患者的病死率为51.28%(20/39);病毒载量为1.00×106~<1×107拷贝/mL患者的病死率为80.95%(17/21),病毒载量≥1.00×107拷贝/mL的6例患者均死亡。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患者年龄≥60岁,病毒载量>1.00×106拷贝/mL,血小板计数<30.00×109/L,乳酸脱氢酶≥5000.00 U/L,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84.00 s时,患者的死亡风险增加。结论昏迷、出血、心房颤动伴快速心室率、肾损伤等并发症的发生提示患者病情较重,死亡风险更高。患者年龄、病毒载量、血小板计数、乳酸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型布尼亚病毒 病毒载量 临床特征 预后
原文传递
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患者临床特征 被引量:2
8
作者 时学秀 张晓娟 +2 位作者 孙利敏 贠文晶 孙同文 《河南医学研究》 CAS 2023年第14期2502-2506,共5页
目的分析和探讨通过宏基因组高通量测序(mNGS)诊断的8例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SFTS)患者的临床特点,提高对mNGS在SFTS诊断中的应用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至2022年10月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8例SFTS患者的临床资料,总结m... 目的分析和探讨通过宏基因组高通量测序(mNGS)诊断的8例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SFTS)患者的临床特点,提高对mNGS在SFTS诊断中的应用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至2022年10月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8例SFTS患者的临床资料,总结mNGS的诊断价值及该病的临床特点、实验室检查、影像学检查、治疗方法及短期预后。结果8例患者中男4例,女4例,发病年龄(52.88±9.31)岁,均为农民,3例为重型,5例为危重型,均有发热、乏力、纳差、肌肉酸痛、血小板减少、多器官功能障碍。血或肺泡灌洗液mNGS检出新型布尼亚病毒(SFTSV)序列,给予抗病毒等对症治疗后6例患者好转,2例患者死亡,该2例SFTSV序列数较高。结论SFTS患者易出现发热、乏力、肌肉酸痛、血小板减少、多器官功能障碍,mNGS对SFTS的诊断具有重要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 布尼亚病毒感染 宏基因组高通量测序
下载PDF
表达SFTSV Gn基因的重组5型腺病毒的构建与鉴定
9
作者 张璇 王新宇 +4 位作者 刘宇婷 涂影叶 梁耀文 易昌华 殷国平 《黑龙江畜牧兽医》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8-12,17,共6页
为了构建出表达新布尼亚病毒(SFTSV)Gn基因的重组5型腺病毒,试验根据GenBank上发表的SFTSV Gn基因序列(登录号为ADZ04482.1)设计合成引物,采用特异性PCR方法在Gn基因前添加了KOZAK序列和tPA信号肽序列;然后通过酶切、连接等方法构建重... 为了构建出表达新布尼亚病毒(SFTSV)Gn基因的重组5型腺病毒,试验根据GenBank上发表的SFTSV Gn基因序列(登录号为ADZ04482.1)设计合成引物,采用特异性PCR方法在Gn基因前添加了KOZAK序列和tPA信号肽序列;然后通过酶切、连接等方法构建重组穿梭质粒PGA-KOZAK-tPA-Gn,与腺病毒骨架质粒pAd5-ΔE1ΔE3-5E4在BJ5183感受态细胞中进行同源重组,得到重组腺病毒质粒rAd5-KOZAK-tPA-Gn,用PacⅠ酶酶切重组腺病毒质粒,并将线性化的质粒转染至HEK 293细胞中进行病毒包装、扩繁和纯化;采用PCR扩增、Western-blot等技术检测病毒基因的表达情况,并测定重组腺病毒效价。结果表明:通过PCR扩增获得了1 546 bp的KOZAK-tPA-Gn基因,并成功构建了重组穿梭质粒;SFTSV Gn基因在重组腺病毒传代过程中稳定存在;重组腺病毒在HEK 293细胞中表达出分子量约为61 ku的SFTSV Gn蛋白;测得重组腺病毒效价为1×10^(-7.63)/0.1 mL TCID_(50)。说明试验成功构建出表达SFTSV Gn基因的重组5型腺病毒。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布尼亚病毒 Gn基因 重组5型腺病毒 质粒构建 HEK 293细胞
原文传递
大连市2011-2013年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布尼亚病毒监测分析 被引量:4
10
作者 于蕾 于鹏 +2 位作者 肖冰 侯君 陈玉凤 《医学动物防制》 2015年第4期422-424,427,共4页
目的研究大连市2011-2013年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布尼亚病毒(SFTSV)流行病学特点及感染状况,为制定防控策略提供依据。方法采用PCR-荧光探针法进行血清标本的检测。采用Excel电子表格进行资料整理及SPSS 13.0进行数据分析。结果 201... 目的研究大连市2011-2013年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布尼亚病毒(SFTSV)流行病学特点及感染状况,为制定防控策略提供依据。方法采用PCR-荧光探针法进行血清标本的检测。采用Excel电子表格进行资料整理及SPSS 13.0进行数据分析。结果 2011-2013年共检测标本111份。2011-2013年的发热伴血小板减少核酸检测阳性率分别为35.71%(10/28)、37.04%(10/27)、58.93%(33/56),合计为47.75%(53/111)。经显著性检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趋势=4.79,P=0.03﹤0.05),发热伴血小板减少核酸检测阳性率有逐年上升趋势。病例以农民为主,发病无性别差异,年龄以50~79岁组为主,6~10月份为高发季节,瓦房店、庄河、普兰店为疾病高发地区。结论大连市是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布尼亚病毒流行地区,标本的及时检测对病例治疗有重要作用。农民是主要宣传保护对象。本地病毒宿主等病毒相关研究需持续开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 监测 新型布尼亚病毒
原文传递
1例新型布尼亚病毒感染病人迟发性皮下血肿的护理
11
作者 郭春玲 邓娟 +2 位作者 熊杰 黄素芳 凃莉娜 《全科护理》 2023年第22期3166-3168,共3页
总结1例新型布尼亚病毒感染病人发生迟发性皮下血肿的护理经验。从病房管理、病人管理、工作人员管理三方面进行感控管理;动静脉血管穿刺前进行风险评估,做好穿刺计划;密切观察有创穿刺后病人皮肤局部情况及全身情况,如有异常尽早上报... 总结1例新型布尼亚病毒感染病人发生迟发性皮下血肿的护理经验。从病房管理、病人管理、工作人员管理三方面进行感控管理;动静脉血管穿刺前进行风险评估,做好穿刺计划;密切观察有创穿刺后病人皮肤局部情况及全身情况,如有异常尽早上报疑难危重病例讨论系统并申请专家会诊;在会诊专家的指导下实施喜辽妥、0.5%活力碘、50%硫酸镁的联合应用,促进血肿消退。病人在重症监护室(ICU)治疗10 d后病情稳定转至普通科室继续治疗,住院34 d病人皮肤伤口完全愈合、血肿缩小,康复出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型布尼亚病毒 皮下血肿 风险管理 护理
下载PDF
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神经系统损害78例临床特征及预后分析 被引量:2
12
作者 刘庆辉 《临床医药实践》 2020年第8期572-574,共3页
目的:探讨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SFTS)伴神经系统损害的临床特点。方法:选择2012年6月—2018年9月治疗的SFTS伴神经系统损害的患者78例,分析临床特点及辅助检查结果。结果:SFTS伴神经系统损害症状主要表现方式为精神萎靡不振(89.7%)... 目的:探讨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SFTS)伴神经系统损害的临床特点。方法:选择2012年6月—2018年9月治疗的SFTS伴神经系统损害的患者78例,分析临床特点及辅助检查结果。结果:SFTS伴神经系统损害症状主要表现方式为精神萎靡不振(89.7%)、伸舌震颤(29.5%)、下颌震颤(23.1%)、四肢不自主抖动(24.4%)、反应迟钝(3.8%)、躁动不安(3.8%)、四肢频繁抽搐(3.8%)、神志恍惚或昏迷(19.2%)、一过性意识障碍、言语不清(1.3%);辅助检查结果:血小板(PLT)、白细胞(WBC)均有不同程度下降,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肌酸激酶(CK)、血肌酐(SCr)、乳酸脱氢酶(LDH)升高。心电图及脑电图表现无特异性。78例患者均积极治疗,16例(20.5%)患者因病情危重死亡。结论:SFTS伴神经系统损害症状表现方式多种多样,高龄、意识障碍、高LDH、高CK对于SFTS伴神经系统损害有预测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型布尼亚病毒 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 神经系统损害
下载PDF
极速实时荧光聚合酶链反应与常规方法对新型布尼亚病毒检测的评价 被引量:2
13
作者 刘靓雯 孙晔 +3 位作者 王丽 耿大影 冯照雷 苑广盈 《中华传染病杂志》 CAS CSCD 2020年第2期99-104,共6页
目的探讨极速实时荧光聚合酶链反应(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PCR)、实时荧光PCR、酶联免疫吸附测定(enzyme-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ELISA)和胶体金免疫层析法(gold immunochromatography assay,GICA)4种方法检测新型布尼亚病毒... 目的探讨极速实时荧光聚合酶链反应(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PCR)、实时荧光PCR、酶联免疫吸附测定(enzyme-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ELISA)和胶体金免疫层析法(gold immunochromatography assay,GICA)4种方法检测新型布尼亚病毒的特异度和灵敏度,为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的早期诊断提供依据。方法采集2017年6月1日至9月30日山东大学附属济南市传染病医院86例临床诊断为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患者的血清样本,分别应用极速实时荧光PCR、实时荧光PCR、ELISA和GICA 4种方法进行检测。统计学分析采用χ^2检验。结果86份患者血清标本中,极速实时荧光PCR、实时荧光PCR、IgM-ELISA、IgG-ELISA、IgM-GICA、IgG-GICA的新型布尼亚病毒阳性分别为82份(95.34%)、79份(91.86%)、41份(47.67%)、8份(9.3%)、19份(22.09%)和3份(3.49%)。极速实时荧光PCR特异度为100%,灵敏度达到1×103拷贝/mL,3次重复扩增试验显示其Ct值变异系数均<2%。在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进展的1期、2期、3期病程中,极速实时荧光PCR的阳性检出率为41份(97.62%)、34份(94.44%)、7份(87.50%),实时荧光PCR的阳性检出率为39份(92.86%)、33份(91.67%)、7份(87.50%),在1期和2期两个病程,极速实时荧光PCR阳性检出率略高;IgM-ELISA阳性检出率从1期(28.57%)到3期(87.50%)显著增高,2期、3期与1期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8.347、7.561,均P<0.01);IgM-GICA的阳性检出率从1期(14.29%)到2期(33.33%)也有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962,P<0.05),但与其他方法相比,其检出率偏低。1期,实时荧光PCR阳性检出率显著高于ELISA(IgM和IgG)和GICA(IgM和IgG),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33.740、55.080、49.010、64.340,均P<0.01)。2期,实时荧光PCR的阳性检出率高于ELISA(IgM和IgG)和GICA(IgM和IgG),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7.700、46.720、23.700、50.630,均P<0.01)。3期,极速实时荧光PCR、实时荧光PCR和IgM-ELISA表现出同样高的阳性检出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型布尼亚病毒 酶联免疫吸附测定 极速实时荧光聚合酶链反应 实时荧光聚合酶链反应 免疫胶体金
原文传递
7例人感染新型布尼亚病毒病临床分析 被引量:1
14
作者 杜景华 徐慧宁 刘珺 《中国实用医药》 2012年第31期42-43,共2页
目的分析我院2011~2012年确诊人感染新型布尼亚病毒病患者的临床特征,为预防控制提供依据。方法采用统一的诊断标准对病例进行调查。结果 7例患者均经大连市疾控中心监测新型布尼亚病毒核酸阳性。临床表现主要为发热,乏力,呕吐,腹泻,... 目的分析我院2011~2012年确诊人感染新型布尼亚病毒病患者的临床特征,为预防控制提供依据。方法采用统一的诊断标准对病例进行调查。结果 7例患者均经大连市疾控中心监测新型布尼亚病毒核酸阳性。临床表现主要为发热,乏力,呕吐,腹泻,心肌损害;血常规检查有血小板和白细胞减少;病例均为农民,中老年为主,发病时间6~9月,部分病例发病前有明确蜱叮咬史。结论人感染新型布尼亚病毒病发病初期临床症状不典型,散发病例多见,及早治疗,大多预后良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小板减少 发热 布尼亚病毒感染 诊断 治疗
下载PDF
原子力显微镜观察新布尼亚病毒HB29株结果的初步分析 被引量:1
15
作者 张丽萍 王玉春 +3 位作者 赵勇 马雪征 甄维 胡孔新 《检验检疫学刊》 2014年第2期58-61,共4页
[目的]利用原子力显微镜对新布尼亚病毒进行观察。[方法]超速离心制备新布尼亚病毒HB29株,采用磷钨酸负染透射电子显微镜进行观察;制备新布尼亚病毒的原子力显微镜样片,在此基础上对病毒进行原子力显微镜观察,采用轻敲模式在大气常温下... [目的]利用原子力显微镜对新布尼亚病毒进行观察。[方法]超速离心制备新布尼亚病毒HB29株,采用磷钨酸负染透射电子显微镜进行观察;制备新布尼亚病毒的原子力显微镜样片,在此基础上对病毒进行原子力显微镜观察,采用轻敲模式在大气常温下进行扫描成像。[结果]透射电子显微镜观察到新布尼亚病毒球形病毒粒子,并提供病毒二维图像,可见刺突结构;原子力显微镜则呈现了新布尼亚病毒三维图像,且可见病毒表面有凹凸不平的特征和边缘不平滑,同时获得表面粗糙度等可量化指标。两种方法最终得到相似的形态学结果。[结论]利用原子力显微镜首次观察到新布尼亚病毒的三维形态结构,与透射电镜观察相比,原子力显微镜是一种制样简单,观察直观的新型病毒形态学研究工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布尼亚病毒 形态学 原子力显微镜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