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9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布宁生态思想研究 被引量:9
1
作者 叶琳 《外语教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4期80-84,共5页
俄罗斯现实主义作家伊凡.布宁一生热爱自然,立足于自然探寻人类可能的生存方式:早期作品侧重自然生态,强调人与自然的同源平等,主张人与自然的融合互动;中期作品关注社会生态,倡导人与社会的和谐发展;后期作品聚焦精神生态,探寻人类诗... 俄罗斯现实主义作家伊凡.布宁一生热爱自然,立足于自然探寻人类可能的生存方式:早期作品侧重自然生态,强调人与自然的同源平等,主张人与自然的融合互动;中期作品关注社会生态,倡导人与社会的和谐发展;后期作品聚焦精神生态,探寻人类诗意的精神生态家园。布宁作品生态焦点的变化既反映了布宁生态思想的不断演进与深化,也最终建构起了布宁丰富而独特的生态思想体系,即自然生态、社会生态和精神生态的和谐统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布宁 生态思想 自然 和谐
原文传递
布宁爱情小说的自然原型叙事 被引量:5
2
作者 叶琳 《外语教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69-72,共4页
运用神话原型理论,对俄罗斯作家布宁爱情小说的全方位解读发现,神话原型在布宁爱情小说中集中体现为自然原型,且形成独特的自然原型叙事模式:以春夏秋冬四季循环叙事,使人的情感世界与自然世界的运动发生应和,并形成稳定的内在叙事结构... 运用神话原型理论,对俄罗斯作家布宁爱情小说的全方位解读发现,神话原型在布宁爱情小说中集中体现为自然原型,且形成独特的自然原型叙事模式:以春夏秋冬四季循环叙事,使人的情感世界与自然世界的运动发生应和,并形成稳定的内在叙事结构;以太阳和月亮等宇宙发光体为载体,揭示爱的永恒与神圣,肯定生命的存在,并形成了自然之光的启示叙事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布宁 神话原型叙事 自然原型 四季循环 光的启示
原文传递
“轻盈的气息”与“沉重的十字架”——《轻盈的气息》之结构主义叙事学解读 被引量:4
3
作者 杨明明 《南京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2期123-128,共6页
《轻盈的气息》是俄罗斯第一位诺贝尔文学奖得主伊.阿.蒲宁的代表作之一。自问世起,即以其高超的叙事艺术成就、清晰展现的体裁"修辞特征"、情节发展不落"社会理性"小说窠臼以及阅读引发的独特审美体验等因素为研... 《轻盈的气息》是俄罗斯第一位诺贝尔文学奖得主伊.阿.蒲宁的代表作之一。自问世起,即以其高超的叙事艺术成就、清晰展现的体裁"修辞特征"、情节发展不落"社会理性"小说窠臼以及阅读引发的独特审美体验等因素为研究者对其文本进行多元解读提供了充分的可能性。本文从叙事时间理论、行动元模型、符号矩阵方法等结构主义叙事学角度对其进行解读与阐释,具体分析和展现了小说中轻盈与沉重、生命与死亡、灵魂与肉身之对立这一基本思想主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蒲宁 轻盈的气息 结构主义 格雷马斯
下载PDF
布宁诗歌中的生态观念与审美共鸣
4
作者 陈红 刘淑梅 《文化创新比较研究》 2024年第13期1-5,共5页
该文以布宁创作的诗歌为主要研究对象,从审美角度入手,分析布宁作品中的人与自然的主题,论述了他的诗歌创作中不同的意象特点,并从中寻找布宁诗歌在当代的现实价值和意义。论文从审美角度细致分析布宁诗歌作品的表达方法与艺术效果,体... 该文以布宁创作的诗歌为主要研究对象,从审美角度入手,分析布宁作品中的人与自然的主题,论述了他的诗歌创作中不同的意象特点,并从中寻找布宁诗歌在当代的现实价值和意义。论文从审美角度细致分析布宁诗歌作品的表达方法与艺术效果,体会诗人的情感,通过类比,结合东西方的哲学思想和艺术作品,体现布宁诗歌中人与自然这个永恒主题的必要性,进一步提高读者对人与自然关系的关注度。最后总结归纳其对当代的价值和启示。希望通过对其诗歌创作中人与自然的同源与共生研究,为人类审美求同存异、建构美学共同体提供新思路。由此得出,在布宁不同阶段的创作中,他的诗歌从早期的浪漫主义走向现实主义,无不寄托着他的美学追求。而他这种立足于全人类的审美共同体意识,更是深深注入字里行间,带给我们一场别致的审美共鸣盛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布宁 诗歌 人与自然 同源 共生 审美共鸣
下载PDF
布宁小说体裁的演变与俄罗斯庄园文学 被引量:2
5
作者 刘淑梅 《俄罗斯文艺》 CSSCI 2019年第4期99-106,共8页
从体裁上看,布宁的小说经历了短篇小说—中篇小说——长篇小说—中短篇小说的变化。布宁有着浓厚的庄园情结,在内容上,从始至终布宁关注着俄罗斯的庄园世界,在他的小说中俄罗斯庄园形象日渐清晰,从物质层面到精神层面不断深化,最终形成... 从体裁上看,布宁的小说经历了短篇小说—中篇小说——长篇小说—中短篇小说的变化。布宁有着浓厚的庄园情结,在内容上,从始至终布宁关注着俄罗斯的庄园世界,在他的小说中俄罗斯庄园形象日渐清晰,从物质层面到精神层面不断深化,最终形成自己独特的庄园文学创作风格。我们也可以通过品读和研究布宁的作品了解俄罗斯庄园文化的历史价值及庄园在俄罗斯精神遗产中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布宁 小说体裁 俄罗斯庄园 俄罗斯庄园文学
原文传递
无辜的欲望:布宁爱情小说的意识形态话语建构策略 被引量:2
6
作者 张变革 《外国文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31-40,共10页
本文以布宁爱情小说为研究对象,探讨其中意识形态话语与文本策略的关系问题。不同于传统的爱情主题作品,布宁以本能欲望为核心要素,重构爱情叙事,通过多种文本手段,使在道德伦理体系中遭到贬斥的本能、情欲等话语得到辩护。这主要体现... 本文以布宁爱情小说为研究对象,探讨其中意识形态话语与文本策略的关系问题。不同于传统的爱情主题作品,布宁以本能欲望为核心要素,重构爱情叙事,通过多种文本手段,使在道德伦理体系中遭到贬斥的本能、情欲等话语得到辩护。这主要体现为以视角转换肯定审美人生,颠覆道德伦理话语。作家调动自然、记忆、死亡等叙事资源,使其承担重要的叙事功能:自然以本真性与情欲形成共谋,使其呈现出无辜样态;记忆以筛选原则肯定情欲,使其具有合理性;死亡以悲剧性力量升华欲望,使其获得形而上品质。布宁通过诸多叙述策略建构出的意识形态话语是:在审美人生观照下,爱情欲望拥有持久价值,美丑对峙置换善恶评判成为必然。这种价值取向呼应了审美现代性原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布宁 爱情欲望 文本策略 审美人生
原文传递
布宁小说中西方“他者”形象的文本建构——以《四海之内皆兄弟》和《旧金山来的先生》为例 被引量:2
7
作者 叶琳 《西安外国语大学学报》 CSSCI 2019年第4期106-110,共5页
在《四海之内皆兄弟》与《旧金山来的先生》两部小说中,布宁通过将西方形象符号纳入"西方∕东方""先进∕落后"的二元对话和冲突范畴,构建起了包含西方人、西方社会和西方文明的西方"他者"多层立体形象,... 在《四海之内皆兄弟》与《旧金山来的先生》两部小说中,布宁通过将西方形象符号纳入"西方∕东方""先进∕落后"的二元对话和冲突范畴,构建起了包含西方人、西方社会和西方文明的西方"他者"多层立体形象,在迎合20世纪初俄罗斯社会主流意识形态的同时,体现了布宁对俄罗斯民族文化身份和发展道路的探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布宁 东西方 他者形象 俄罗斯 文化身份
原文传递
灵·救·美:论布宁创作中的犹太调性 被引量:1
8
作者 王文毓 《外国语言文学》 2023年第3期40-50,134,共12页
犹太人在俄罗斯文学、文化事业中起着不容忽视的作用。布宁一生都与犹太人有着密切关系,使得其作品中存在鲜明的“犹太调性”。布宁作品中对死亡与复活的描写彰显了神秘性的“灵”,异象与梦境则昭示着启示性的“救”,弥赛亚救赎展现了... 犹太人在俄罗斯文学、文化事业中起着不容忽视的作用。布宁一生都与犹太人有着密切关系,使得其作品中存在鲜明的“犹太调性”。布宁作品中对死亡与复活的描写彰显了神秘性的“灵”,异象与梦境则昭示着启示性的“救”,弥赛亚救赎展现了普世性的“美”。三者互补融合,极大丰富了对人的本质、人的处境以及人的归宿的思考,共同构筑了布宁创作中“犹太调性”的强劲张力,交织出宏大境界和奇异风采,折射出作者的生存情怀、境界与态度,具有深邃的精神内涵和象征内涵的超越性意义,使其成为精神文化瑰宝。“犹太调性”是布宁创作的神髓之所在,是解开俄罗斯文化的有效符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布宁 犹太调性 神秘性 启示性 普世性
原文传递
布宁与东方哲学——读布宁作品《净身周一》 被引量:1
9
作者 陈辉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学报》 2005年第3期38-40,共3页
20世纪末,西方文艺学发生了文化的转向,文学的文本批评转向了文学的文化批评。文本不仅反映作者的个人意识,同时也体现了作者背后所存在的社会文化、民族文化。读者阅读文本,阐释的不仅仅是文本、作者,还有文本所代表的历史与文化。本... 20世纪末,西方文艺学发生了文化的转向,文学的文本批评转向了文学的文化批评。文本不仅反映作者的个人意识,同时也体现了作者背后所存在的社会文化、民族文化。读者阅读文本,阐释的不仅仅是文本、作者,还有文本所代表的历史与文化。本文旨在从文化批评的角度解读布宁作品《净身周一》中所体现出的布宁的东方文化倾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布宁 东方哲学 《净身周一》
下载PDF
伊万·布宁小说《套索耳》中的“罪无罚” 被引量:1
10
作者 胡颖 《俄罗斯文艺》 CSSCI 2018年第3期77-83,共7页
《套索耳》是伊万·布宁创作于1916年的短篇小说,该作品展现了不同于俄罗斯文学史上同题材作品的思想探索——"罪无罚"主张及其内因的讨论。《套索耳》中的"罪无罚"主张是布宁对人性之异化的剖析,是对人与社会... 《套索耳》是伊万·布宁创作于1916年的短篇小说,该作品展现了不同于俄罗斯文学史上同题材作品的思想探索——"罪无罚"主张及其内因的讨论。《套索耳》中的"罪无罚"主张是布宁对人性之异化的剖析,是对人与社会、环境、自然、历史、时空的各层关系的解读,本文通过作品手稿比对分析了布宁对于人类行为深层动机由个人到普世的探索历程,通过布宁与多重历史时空的思想对话阐述其对于原罪论、刑事人类学理论的接受,解释了以战争与革命为背景的特殊历史语境下"罪无罚"的内涵与本质指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布宁 《套索耳》 罪无罚 原罪观
原文传递
论布宁小说创作的新现实主义特色——透过小说《从旧金山来的先生》的视点 被引量:1
11
作者 张蕾 《湖北第二师范学院学报》 2019年第1期8-13,共6页
伊万·布宁是俄罗斯第一位荣获诺贝尔文学奖的作家,在俄罗斯文学史上占据着独特的地位。作为19到20世纪之交的作家,布宁的创作在继承19世纪俄国经典现实主义的基础上有所推陈出新,吸纳了现代主义的一些美学特征,将两者有机地融合,... 伊万·布宁是俄罗斯第一位荣获诺贝尔文学奖的作家,在俄罗斯文学史上占据着独特的地位。作为19到20世纪之交的作家,布宁的创作在继承19世纪俄国经典现实主义的基础上有所推陈出新,吸纳了现代主义的一些美学特征,将两者有机地融合,丰富和开拓了传统的现实主义,为"新现实主义"的形成和发展做出贡献。布宁的短篇小说《从旧金山来的先生》清晰地体现了新现实主义的美学特征,作家在描绘客观现实时并未严格遵循19世纪批判现实主义的典型化原则,而是运用了一些现代主义的技巧,呈现出对生存、死亡等一系列重大问题的哲理性思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布宁 新现实主义 从旧金山来的先生
下载PDF
基于诗章结构三分法的蒲宁抒情诗分析——以《日暮》为例
12
作者 刘婧 《文化创新比较研究》 2023年第9期20-24,共5页
1933年蒲宁凭借长篇小说《阿尔谢尼耶夫的一生》成为俄罗斯第一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作家,众所周知,作家是凭借小说家的身份闻名世界,然而蒲宁最初却是踏着诗歌这一体裁走上创作之路的,早在1903年他就凭借诗歌集《落叶》获得普希金奖,... 1933年蒲宁凭借长篇小说《阿尔谢尼耶夫的一生》成为俄罗斯第一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作家,众所周知,作家是凭借小说家的身份闻名世界,然而蒲宁最初却是踏着诗歌这一体裁走上创作之路的,早在1903年他就凭借诗歌集《落叶》获得普希金奖,无疑彰显了蒲宁在诗艺上的非凡才能,正如作家本人对自己的定位那样,“相对于作家而言,我首先是诗人,我主要是诗人”。蒲宁诗歌中的自然图景、深刻哲理都极具生命力和启示意义。该文在加斯帕罗夫诗章结构三层分析法的基础上,对蒲宁抒情诗《日暮》(Вечер)进行语音层、修辞层、题旨形象层三个维度的分析,探析蒲宁在诗歌创作中的音韵、语言、意象特色,深入蒲宁构建的诗意抒情世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蒲宁 诗章分析 加斯帕罗夫 语音层 修辞层 题旨形象层
下载PDF
《阿尔谢尼耶夫的一生》的现象学解读 被引量:1
13
作者 赵晓彬 《俄罗斯文艺》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44-51,共8页
俄罗斯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布宁的《阿尔谢尼耶夫的一生》是一部超越了传统意义上的长篇小说。作者在思考自然、生死、爱情等人类永恒主题的同时,将叙述视角、情节构思、时空处理等方面都游离于传统小说的模式。这是一部思想内涵丰富、... 俄罗斯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布宁的《阿尔谢尼耶夫的一生》是一部超越了传统意义上的长篇小说。作者在思考自然、生死、爱情等人类永恒主题的同时,将叙述视角、情节构思、时空处理等方面都游离于传统小说的模式。这是一部思想内涵丰富、体裁独具匠心的现象学小说。本文运用现象学哲学理论,试图对这部小说深层的思想意蕴及其独特的体裁风格进行开拓性分析和阐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布宁《阿尔谢尼耶夫的一生》 现象学
原文传递
布宁小说集《幽暗的林荫道》的出版史及篇目考证
14
作者 李新龙 《语言与文化论坛》 2023年第2期209-218,共10页
小说集《幽暗的林荫道》是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布宁的“天鹅之歌”。这部作品在中国得到了充分的研究。纵观中国学者的研究成果,不难发现,他们对该小说集中篇目数量的提法莫衷一是。本文通过溯源《幽暗的林荫道》的出版史,对小说集的篇目... 小说集《幽暗的林荫道》是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布宁的“天鹅之歌”。这部作品在中国得到了充分的研究。纵观中国学者的研究成果,不难发现,他们对该小说集中篇目数量的提法莫衷一是。本文通过溯源《幽暗的林荫道》的出版史,对小说集的篇目和版本进行了考证,认为1988年莫斯科的文学出版社出版的6卷本《布宁文集》的第五卷收录的《幽暗的林荫道》是较为优秀的版本:它首次收录了全部的40篇小说,且在附录中提供了较为丰富的注释。在溯源这部作品曲折的出版史的过程中,可以看到布宁在祖国逐步回归的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布宁 《幽暗的林荫道》 出版史 版本 篇目
下载PDF
短暂中的永恒——布宁《中暑》之爱情观分析 被引量:1
15
作者 叶琳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0年第2期70-74,共5页
在爱情小说杰作《中暑》中,布宁试图透过个体爱情的浪漫与现实、欢乐与痛苦、短暂与永恒三种冲突对立的情感体验,折射出爱情的永恒意义,以此揭示人生命情感的悖谬本相,从而传达作者矛盾的爱情观———爱情是上帝赐予人类无上珍贵的馈赠... 在爱情小说杰作《中暑》中,布宁试图透过个体爱情的浪漫与现实、欢乐与痛苦、短暂与永恒三种冲突对立的情感体验,折射出爱情的永恒意义,以此揭示人生命情感的悖谬本相,从而传达作者矛盾的爱情观———爱情是上帝赐予人类无上珍贵的馈赠,是人本性世界中最神圣的情感;爱情是交融着人类情感的两极———至高幸福与痛苦的矛盾体,它既能激荡人心,给人带来无比愉悦的感受,又能将人抛入痛苦的深渊;在情感跌宕起落而引发的精神升华和情感洗礼中人会实现对生存真谛的醒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布宁 中暑 爱情 矛盾 永恒
下载PDF
新现实主义美学视角下的《幽暗的林荫道》 被引量:1
16
作者 陈辉 《俄罗斯文艺》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期45-50,共6页
小说集《幽暗的林荫道》是俄国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布宁的晚年封笔之作;小说集体现了布宁"新现实主义"美学风格的最高成就。《幽暗的林荫道》具有短小叙事、存在叙事、哲学叙事等特点,这些与经典现实主义的美学追求大相径庭,... 小说集《幽暗的林荫道》是俄国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布宁的晚年封笔之作;小说集体现了布宁"新现实主义"美学风格的最高成就。《幽暗的林荫道》具有短小叙事、存在叙事、哲学叙事等特点,这些与经典现实主义的美学追求大相径庭,历史上称之为"新现实主义"。"新现实主义"小说,作为经典与现代之间的过渡,对其细致而深入的研究,对于整体认识小说的发展脉络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幽暗的林荫道》 新现实主义 布宁
原文传递
蒲宁《米佳的爱情》的心理艺术分析
17
作者 张婉玲 《林区教学》 2017年第10期39-40,共2页
《米佳的爱情》是俄罗斯作家伊万·蒲宁的代表作之一,作家凭借此作闻名遐迩,并于1933年一举荣获诺贝尔文学奖,是获此殊荣的第一位俄罗斯作家。在这部俄式"少年维特的烦恼"小说中,讲述的是俄罗斯青年米佳的爱情悲剧。蒲宁不负举世... 《米佳的爱情》是俄罗斯作家伊万·蒲宁的代表作之一,作家凭借此作闻名遐迩,并于1933年一举荣获诺贝尔文学奖,是获此殊荣的第一位俄罗斯作家。在这部俄式"少年维特的烦恼"小说中,讲述的是俄罗斯青年米佳的爱情悲剧。蒲宁不负举世公认的"语言大师"之名,以娴熟、细腻的手法刻画了主人公痛苦的内心世界,将他的双重性、异化性极尽描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蒲宁 米佳的爱情 心理分析 双重性 异化性
下载PDF
轻轻地呼吸,轻轻地爱——蒲宁《轻轻的呼吸》细读
18
作者 张蕴艳 张赪蕾 《语文学刊》 2018年第3期33-37,共5页
蒲宁小说《轻轻的呼吸》中,无论是风景描写还是人物形象的塑造,主题都围绕着"轻轻的呼吸"来展开。借由美丽的"轻轻的呼吸",颠覆了现实的沉重。这里蕴含着蒲宁深刻的回忆美学,他试图探讨的是爱与死、记忆与复活、永... 蒲宁小说《轻轻的呼吸》中,无论是风景描写还是人物形象的塑造,主题都围绕着"轻轻的呼吸"来展开。借由美丽的"轻轻的呼吸",颠覆了现实的沉重。这里蕴含着蒲宁深刻的回忆美学,他试图探讨的是爱与死、记忆与复活、永恒与美的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蒲宁 《轻轻的呼吸》 回忆 永恒的美
下载PDF
蒲宁小说创作中的民间文化因素
19
作者 付美艳 《俄罗斯文艺》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23-27,共5页
作为俄罗斯文学优秀传统的继承人,蒲宁的很多作品都体现了对民间文化的吸收和借鉴,如作家小说创作中的民间体裁、民俗形象、民间语言等。其作品中流淌着的民间文化基因,不仅代表了他对祖国传统文化的认可、继承与发展,也体现了作家强烈... 作为俄罗斯文学优秀传统的继承人,蒲宁的很多作品都体现了对民间文化的吸收和借鉴,如作家小说创作中的民间体裁、民俗形象、民间语言等。其作品中流淌着的民间文化基因,不仅代表了他对祖国传统文化的认可、继承与发展,也体现了作家强烈的民族意识和民族情感。本文通过剖析作家各个时期小说创作中的民间文化因素,通过分析其对俄罗斯民族性格、民族灵魂、民族命运的探索与思考,旨在揭示作家小说中的民族精神,阐释其深刻的民族认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蒲宁 民间文化因素 民俗文化 民族性格 民族灵魂 民族认同
原文传递
蒲宁:在悖论中成就伟大与深邃
20
作者 李春林 《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6年第5期61-81,共21页
蒲宁作为俄罗斯第一个获得诺贝尔奖的作家,却是一位充满了悖论的作家。蒲宁的国民性格的书写与自然环境的抒写构成了强烈反差,他将俄罗斯的大自然作为自己文学王国的主角,显现出由人类中心主义向生态中心主义的过渡趋向。蒲宁乃是今日... 蒲宁作为俄罗斯第一个获得诺贝尔奖的作家,却是一位充满了悖论的作家。蒲宁的国民性格的书写与自然环境的抒写构成了强烈反差,他将俄罗斯的大自然作为自己文学王国的主角,显现出由人类中心主义向生态中心主义的过渡趋向。蒲宁乃是今日所倡导的大自然文学的先行者之一,但他对于宗教是称颂与质疑相互纠结:一方面,宗教之美同自然之美、艺术之美构成了蒲宁的美的三元世界;另一方面,他又不时发出质疑宗教的声音;美,特别是爱,才是蒲宁至高无上的宗教。蒲宁往往将自己的创作同人类的苦难胶结于一,但他否定文艺在社会变革方面的作用,主张为自我而创作,创作成为他获得生命存在感的方式。蒲宁的创作方法首先是现实主义的;他反对现代主义,但又多所汲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蒲宁 自然观 宗教观 创作动机 创作方法 悖论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