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73篇文章
< 1 2 19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环渤海地区土地利用的时空变化分析 被引量:515
1
作者 朱会义 李秀彬 +1 位作者 何书金 张明 《地理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3期253-260,共8页
根据 1 985和 1 995年 2期 TM影像资料 ,运用遥感影像机助解译方法、地理信息系统空间分析方法以及数理统计方法 ,全面分析了环渤海地区 3省 2市 1 985~ 1 995年间分类土地利用的数量变化和空间变化特征。揭示了该区各类土地利用数量... 根据 1 985和 1 995年 2期 TM影像资料 ,运用遥感影像机助解译方法、地理信息系统空间分析方法以及数理统计方法 ,全面分析了环渤海地区 3省 2市 1 985~ 1 995年间分类土地利用的数量变化和空间变化特征。揭示了该区各类土地利用数量变化的幅度、速度和区域差异以及土地利用空间变化的主要类型、分布特征和区域方向。阐明了该区土地利用变化的区域特点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环渤海地区 土地利用 时空变化 遥感影像 地理信息系统
下载PDF
环渤海地区区域承载力研究 被引量:232
2
作者 毛汉英 余丹林 《地理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3期363-371,共9页
环渤海地区目前资源环境负荷已处于过载状态 ,成为制约今后全区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限制性因素。从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出发 ,采用定量方法研究该区的资源环境综合承载力 ,并对其今后变化的趋势进行了预测 。
关键词 环渤海地区 区域承载力 趋势预测 对策 措施 资源环境负菏 可持续发展
下载PDF
环渤海地区土地利用变化的驱动力分析 被引量:206
3
作者 朱会义 何书金 张明 《地理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6期669-678,共10页
198 5到 1995年间 ,环渤海地区占总面积 30 %的土地发生了利用方式的变化 ,耕地变化是其核心类型。耕地变化的主要流向依次为农村居住用地、林草地、城市居住建设用地以及果园和水域。本文通过对耕地流向及其与人口变化、农业经济发展... 198 5到 1995年间 ,环渤海地区占总面积 30 %的土地发生了利用方式的变化 ,耕地变化是其核心类型。耕地变化的主要流向依次为农村居住用地、林草地、城市居住建设用地以及果园和水域。本文通过对耕地流向及其与人口变化、农业经济发展的关系等进行分析 ,确认土地管理政策、人均居住用地的增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环渤海地区 土地利用变化 驱动机制 人口 农业经济增长 城市化
下载PDF
长三角与环渤海区域旅游合作条件对比研究——兼论环渤海次区域旅游合作道路选择 被引量:86
4
作者 殷柏慧 吴必虎 《旅游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4年第6期33-37,共5页
本文从区域旅游角度对长三角和环渤海地区旅游合作条件进行对比分析 ,认为两个区域都具有经济圈的背景支撑、旅游业发展水平高、资源优势度大、旅游合作尝试早等共性 ;差异性在于区域内部均衡性、空间结构和旅游合作阶段等方面。试图从... 本文从区域旅游角度对长三角和环渤海地区旅游合作条件进行对比分析 ,认为两个区域都具有经济圈的背景支撑、旅游业发展水平高、资源优势度大、旅游合作尝试早等共性 ;差异性在于区域内部均衡性、空间结构和旅游合作阶段等方面。试图从区域客观属性来解释环渤海区域旅游合作进展缓慢的问题 ,并针对环渤海区域特点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次区域旅游合作 长江三角洲地区(长三角) 环渤海地区 对比研究
下载PDF
环渤海地区耕地变化及动因分析 被引量:87
5
作者 何书金 李秀彬 +1 位作者 朱会义 张明 《自然资源学报》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3期345-352,共8页
环渤海地区改革开放20多年来得到了快速的发展,但也导致了城镇迅速扩张和耕地不断减少。根据环渤海地区20世纪80年代以来的农村社会经济统计资料、土地概查、土地详查分析和实地调查研究,对环渤海地区近20年的耕地变化态势及非农业人口... 环渤海地区改革开放20多年来得到了快速的发展,但也导致了城镇迅速扩张和耕地不断减少。根据环渤海地区20世纪80年代以来的农村社会经济统计资料、土地概查、土地详查分析和实地调查研究,对环渤海地区近20年的耕地变化态势及非农业人口增加、非农产业发展、农业结构调整、退耕与灾毁、土地整理开发复垦和土地管理政策等影响耕地减少的主要动因进行了探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环渤海地区 耕地变化 动因分析 耕地面积 土地整理开发 土地管理 土地使用
下载PDF
基于格网的农村居民点用地时空特征及空间指向性的地理要素识别——以环渤海地区为例 被引量:107
6
作者 杨忍 刘彦随 +1 位作者 龙花楼 陈呈奕 《地理研究》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6期1077-1087,共11页
科学辨识农村居民点演变特征及其空间指向性机理,将丰富乡村地理学及村庄规划学科的研究内容。以农村居民点用地矢量数据为基础,集成格网统计、地理探测器和Logistic回归等研究方法,定量识别环渤海地区农村居民点时空地域格局及空间指... 科学辨识农村居民点演变特征及其空间指向性机理,将丰富乡村地理学及村庄规划学科的研究内容。以农村居民点用地矢量数据为基础,集成格网统计、地理探测器和Logistic回归等研究方法,定量识别环渤海地区农村居民点时空地域格局及空间指向性特征。主要结论如下:1农村聚落密度和分散程度自东北向西南逐渐增加,传统农区乡村聚落密度较高。2黄淮海、鲁南等传统农区,大多农民处于"城乡双漂"的生计状态,助推农村聚落用地持续扩张,在5 km×5 km网格单元内,农村居民点用地面积多数超过3 km2。3中心地城市的持续外扩,外围农村居民点用地类型随之转变消失。4农村聚落的空间分布呈现出一定的交通指向、中心地指向、耕地资源禀赋指向、环境宜居地域指向等指向性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村居民点 地理探测器 乡村空间重构 乡村地理学 环渤海地区
原文传递
典型相关分析在土地利用结构研究中的应用——以环渤海地区为例 被引量:45
7
作者 张明 朱会义 何书金 《地理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6期761-767,共7页
典型相关分析是一种揭示两组多元随机变量之间相关关系的统计模型方法。本文通过介绍这一多元统计方法的内涵、特点和思路 ,将其引入有关地学问题的分析———判别土地利用类型分布与其影响因子之间的相关关系。以环渤海地区为例 ,通过... 典型相关分析是一种揭示两组多元随机变量之间相关关系的统计模型方法。本文通过介绍这一多元统计方法的内涵、特点和思路 ,将其引入有关地学问题的分析———判别土地利用类型分布与其影响因子之间的相关关系。以环渤海地区为例 ,通过数据准备、操作过程和统计检验等几个方面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利用 典型相关分析 环渤海地区
下载PDF
环渤海地区土地利用效益综合测度及空间分异 被引量:74
8
作者 王国刚 刘彦随 方方 《地理科学进展》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649-656,共8页
土地利用的多功能性决定了土地利用效益的多样化。通过构建土地利用效益评价指标体系、效益测度指数与耦合协调发展度模型,探讨了环渤海地区县域土地利用的社会效益、经济效益、生态效益、耦合格局及其协调发展特征。研究表明:环渤海地... 土地利用的多功能性决定了土地利用效益的多样化。通过构建土地利用效益评价指标体系、效益测度指数与耦合协调发展度模型,探讨了环渤海地区县域土地利用的社会效益、经济效益、生态效益、耦合格局及其协调发展特征。研究表明:环渤海地区土地利用效益的空间分异性与集聚性特征显著;经济社会中高值区主要分布在沿海地区和内陆平原区,生态高值区以冀西北间山盆地、坝上高原和辽宁山地丘陵区为主;从土地利用效益耦合度类型看,环渤海地区磨合阶段区域数量最多,占研究区的63.9%,集中分布于冀中冀南和山东省;低度耦合、拮抗阶段的区域呈带状环绕环渤海北部地区;高度耦合区域呈现出散乱的点状空间分布格局;协调发展度指数显示,轻度失调区占据主导地位,其次是初级协调区域,滞后失调区域数量较少,分别占环渤海地区总面积的51.09%、31.76%和10.87%。通过划分土地利用类型区,制定差别化区域土地利用政策,加强区域土地管理与规划,建立健全区域利益协调与补偿机制,是今后统筹协调土地利用的社会经济生态效益的重要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利用 效益 耦合关系 空间分异 环渤海地区
原文传递
环渤海地区生态脆弱性评价及其空间自相关分析 被引量:65
9
作者 卢亚灵 颜磊 许学工 《资源科学》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期303-308,共6页
基于生态敏感性-生态恢复力-生态压力度概念框架,建立了环渤海地区五省市生态脆弱性评价的指标体系。考虑到指标体系中各评价因子之间可能存在相关性,所以首先在ArcGIS9.2平台上,用主成分分析方法剔除各因子的相关性,并对该区的生态脆... 基于生态敏感性-生态恢复力-生态压力度概念框架,建立了环渤海地区五省市生态脆弱性评价的指标体系。考虑到指标体系中各评价因子之间可能存在相关性,所以首先在ArcGIS9.2平台上,用主成分分析方法剔除各因子的相关性,并对该区的生态脆弱性进行了评价,然后对脆弱性进行了空间自相关分析。结果表明:生态环境好的、相对不脆弱区主要分布在低山、丘陵等植被状况好、人类活动少的地区;重脆弱区主要分布在农牧交错带、海陆过渡带和城市周围等生态系统不稳定、人类活动剧烈的地区;脆弱区的空间聚集程度呈现出较高的正相关;不同地区之间脆弱性高相关区域主要分布在南部的低脆弱地区,脆弱性低相关区域主要分布在西北部的重脆弱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学 生态脆弱性 空间自相关分析 环渤海地区
原文传递
基于DMSP/OLS夜间灯光数据的土地城镇化水平时空测度研究——以环渤海地区为例 被引量:63
10
作者 杨洋 黄庆旭 章立玲 《经济地理》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141-148,168,共9页
在遥感和GIS技术支持下,发展出一种基于长时间序列DMSP/OLS夜间灯光数据的土地城镇化水平测度方法,并以环渤海地区为例进行1992—2010逐年土地城镇化水平时空测度研究。结果表明,在1992—2010年间:1基于DMSP/OLS夜间灯光数据提取的城镇... 在遥感和GIS技术支持下,发展出一种基于长时间序列DMSP/OLS夜间灯光数据的土地城镇化水平测度方法,并以环渤海地区为例进行1992—2010逐年土地城镇化水平时空测度研究。结果表明,在1992—2010年间:1基于DMSP/OLS夜间灯光数据提取的城镇用地信息总体精度和Kappa系数平均值分别达到了88.11%和0.61,能较好地反映区域城镇发展的实际情况,具有一定的可信度;2从总体上看,环渤海地区土地城镇化水平增长迅速,由1992年的0.82%增至2010年的3.20%,年均增长率指数为7.80%;3从区域差异上看,环渤海地区三大城市群之间、滨海城市与非滨海城市之间、距海岸线不同距离的区域之间土地城镇化水平差异显著并呈进一步扩大趋势;4从空间特征上看,土地城镇化水平高值区呈现出一定的向海性。本研究可为快速有效地测度分析区域土地城镇化水平,进而调整和优化区域城镇化格局,推进区域新型城镇化建设提供决策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城镇化水平 城镇用地 夜间灯光数据 时空测度 环渤海地区
原文传递
基于DMSP/OLS灯光数据的快速城市化过程的生态效应评价研究——以环渤海城市群地区为例 被引量:53
11
作者 李景刚 何春阳 +3 位作者 史培军 陈晋 潘耀忠 一之瀬俊明 《遥感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期115-126,共12页
快速有效地评估城市化过程带来的生态环境后果,对于优化城市土地利用格局、降低和防范城市生态环境风险,非常必要。因此本文综合利用DMSP/OLS夜间灯光数据和SPOT/VGT时间序列数据等多源遥感信息,以NDVI与时间的积分值来表征一定时间段... 快速有效地评估城市化过程带来的生态环境后果,对于优化城市土地利用格局、降低和防范城市生态环境风险,非常必要。因此本文综合利用DMSP/OLS夜间灯光数据和SPOT/VGT时间序列数据等多源遥感信息,以NDVI与时间的积分值来表征一定时间段内的植被初级生产力,探讨了环渤海城市群地区城市化过程对植被初级生产力的季节性变化影响。发现:(1)研究区全年总的平均初级生产力总体表现为城市地区低于非城市地区的特征。(2)研究区平均初级生产力一般是在8月份最高,而在1月份最低;同时,一个生长季内,平均初级生产力总体呈现为4—11月城市地区低于非城市地区,而12月到次年3月则是城市地区要高于非城市地区的趋势,但这种趋势在各土地覆盖类型间也存在很大的不同。(3)研究区全年总的平均初级生产力,城市地区NDVI为110.23d/km2,而非城市地区为123.94d/km2,两者相差13.71d/km2,即城市化过程已经在一定程度上减弱了研究区的植被初级生产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化 初级生产力 环渤海地区 DMSP/OLS 生态效应
下载PDF
Spatio-temporal characteristics of rural settlements and land use in the Bohai Rim of China 被引量:50
12
作者 YANG Ren LIU Yansui +1 位作者 LONG Hualou QIAO Luyin 《Journal of Geographical Sciences》 SCIE CSCD 2015年第5期559-572,共14页
Based on multiple remote-sensing image interpretation and classification, and economic and social data, this study focused on rural settlement and land use change amidst rapid urbanization. Rural settlements, spatial ... Based on multiple remote-sensing image interpretation and classification, and economic and social data, this study focused on rural settlement and land use change amidst rapid urbanization. Rural settlements, spatial and temporal patterns of land use and influ- encing factors in the Bohai Rim were explored within 5x5 km grid cells, as per GIS spatial analysis and geostatistical analysis. Results show that the spatial distribution of rural settle- ments in the Bohai Rim is remarkably varied. The number of rural settlement sites in a 5x5 km grid cell exceeding 5.0 are distributed in a six-area pattern in the Bohai Rim; rural settlement dispersion is particularly high in agricultural regions in south Hebei and southwest Shandong, suggesting rural settlement density keeps increasing from northeast to southwest, charac- terized by high density and dispersed spatial distribution in traditional agricultural regions. Furthermore, rural settlements show dramatic spatial differences in terms of distribution and dynamic change degrees in the Bohai Rim. In terms of spatial distribution, rural residential land is always extensive in plains, with a high density of rural settlements, on the North China Plain in particular, and rural residential land in the south of Shandong province is also exten- sive, with most rural settlement land use areas in the 5x5 km grid cells exceeding 3 km2. However, traditional agricultural regions have underdeveloped economies, industrialization and tertiary industries, characterized by low urbanization rates, with farmers not feeling as- similated in rural or urban areas. In terms of the temporal sequence, urban expansion rapidly promotes the transformation of rural residential lands in rural-urban transitional belts of pro- vincial capital or prefecture-level city into urban lands, and in traditional rural areas, residen- tial lands are growing. The natural environment, transportation conditions, economic devel- opment and farmers' incomes all have effects on type of land use change and patter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rural residential lands influence mechanism rural geography bohai rim China
原文传递
1992-2010年基于DMSP-OLS图像的环渤海城市群空间格局变化分析 被引量:49
13
作者 范俊甫 马廷 +1 位作者 周成虎 周玉科 《地球信息科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280-288,共9页
从DMSP-OLS数据提取城市区域的经验阈值法存在固有的缺陷,经验阈值对不同的空间区域不具备通用性,不适用的经验阈值,将导致城区面积提取具有较大误差,可采用统计数据对经验阈值进行修正以降低误差。本文在大时空尺度条件下以少量样本城... 从DMSP-OLS数据提取城市区域的经验阈值法存在固有的缺陷,经验阈值对不同的空间区域不具备通用性,不适用的经验阈值,将导致城区面积提取具有较大误差,可采用统计数据对经验阈值进行修正以降低误差。本文在大时空尺度条件下以少量样本城市的统计数据对经验阈值方法进行了修正;另采用Elvidge二次多项式模型对DMSP-OLS时间序列数据进行了校正。在此基础上选取总斑块数量、景观总面积、平均斑块大小、最大斑块面积比、斑块密度、景观形状指数、总边界长度、平均边界密度和斑块平均回旋半径共9个景观生态学指标,采用FRAGSTATS 3.3软件计算分析了1992-2010年环渤海区域城市发展的空间格局变化特征。结果表明:1992-2010年间,环渤海区域城市化进程持续较快发展,城市建成区总面积增加了2.14倍,平均城市建成区面积增加了76%,提取到的城市斑块平均回旋半径增加了约26.5%,并且城市景观斑块的复杂度明显上升,可检测到的城镇总个数增加了82%。但是,每100km2内孤立的城市景观斑块数却降低了约76%;大城市持续扩张的相对速度慢于中小城市,城市区域边界密度和整体城市分布景观格局破碎度逐渐降低,核心城市与周围卫星城市的景观斑块的联通性逐步增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DMSP-OLS 经验阈值修正 环渤海城市群 建成区 空间格局
原文传递
环渤海滨海湿地时空格局变化遥感监测与分析 被引量:47
14
作者 温庆可 张增祥 +5 位作者 徐进勇 左丽君 汪潇 刘斌 赵晓丽 易玲 《遥感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期183-200,共18页
基于多期Landsat TM等遥感数据,采用目视解译和实地样点采集相互支撑的方法,完成了环渤海地区2000年、2005年及2008年湿地提取和分类;运用单一类型变化率模型、区域动态度模型和动态转移矩阵,揭示了环渤海湿地的时空格局、变化特点和驱... 基于多期Landsat TM等遥感数据,采用目视解译和实地样点采集相互支撑的方法,完成了环渤海地区2000年、2005年及2008年湿地提取和分类;运用单一类型变化率模型、区域动态度模型和动态转移矩阵,揭示了环渤海湿地的时空格局、变化特点和驱动机制。研究显示环渤海地区的8类湿地中,属于人工湿地类型的盐场和水库坑塘面积比例大且近8年增长速度也最快,年均分别增加205.52 km^2和146.10 km^2,滩地和海涂减少最明显;环渤海地区的三大流域中,黄河流域湿地变化最显著,其动态度接近海河流域及辽河流域的2倍,且仍在上升,海河流域动态度已经呈现出降低趋势;人类活动驱动下的湿地变化比自然驱动更明显,近海域、海涂及滩地开发,用于建设水库坑塘、建筑用地、盐场等,是环渤海湿地变化的重要形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环渤海 湿地变化 遥感监测 时空分析
原文传递
“十五”时期环渤海城市群经济联系分析 被引量:45
15
作者 姜博 修春亮 赵映慧 《地理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347-352,共6页
环渤海城市群是中国北方重要的经济增长区域,未来发展前景十分广阔,分析"十五"时期环渤海城市群经济联系的动态变化规律必将为"十一五"乃至更长一段时期环渤海城市群空间经济联系产生"抛砖引玉"的功效。... 环渤海城市群是中国北方重要的经济增长区域,未来发展前景十分广阔,分析"十五"时期环渤海城市群经济联系的动态变化规律必将为"十一五"乃至更长一段时期环渤海城市群空间经济联系产生"抛砖引玉"的功效。选取"十五"时期环渤海地区京津冀、辽中南、山东半岛共28座城市的市区从业人员、GDP、人均GDP等指标,利用城市流强度等模型测度了三大城市群内部经济联系强度,并与长三角、珠三角共25座城市相比较。结果表明:京津冀城市群经济联系强度居环渤海地区首位,辽中南次之,山东半岛位居最后;"十五"期末与期初相比,京津冀、辽中南的经济联系强度均呈上升态势,其中,尤以京津冀上升幅度最大,而山东半岛则出现了明显的下降;与长三角、珠三角相比,京津冀经济联系强度虽弱于长三角,但略强于珠三角,而辽中南、山东半岛与长三角、珠三角的差距则更为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济联系 环渤海 城市群 “十五”时期
下载PDF
环渤海地区城市旅游业发展效率时空特征及其演化阶段——以三大城市群为例 被引量:44
16
作者 李瑞 郭谦 +3 位作者 贺跻 吴殿廷 殷红梅 叶倩 《地理科学进展》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773-785,共13页
以环渤海地区京津冀、山东半岛和辽东半岛三大城市群地级以上城市为单元,采用数据包络分析和全要素生产率指数模型测算和分析三大城市群城市旅游业发展效率及其时空特征分解效率差异及其影响因素的演化阶段。结果表明:①2000年以来京津... 以环渤海地区京津冀、山东半岛和辽东半岛三大城市群地级以上城市为单元,采用数据包络分析和全要素生产率指数模型测算和分析三大城市群城市旅游业发展效率及其时空特征分解效率差异及其影响因素的演化阶段。结果表明:①2000年以来京津冀和山东半岛城市群城市旅游业平均投入资源利用综合水平呈无效向中等转变,而辽东半岛城市群始终处于无效状态,各城市群主要直辖市、省会城市和核心城市旅游业投入资源利用综合水平呈无效向中等转变;②2000年以来京津冀和山东半岛城市群城市旅游业综合效率受纯技术效率的影响和制约程度略强于规模效率,而辽东半岛城市群则反之;③2000年以来环渤海地区三大城市群城市旅游业平均全要素生产率变化呈依次下降态势,且大多数城市提高幅度大但趋于下降,京津冀和山东半岛城市群主要直辖市、省会城市和核心城市全要素生产率变化提高幅度明显高于辽东半岛城市群。④环渤海地区三大城市群城市旅游业发展效率分别受旅游投资、旅游技术和旅游市场因素、旅游产品和旅游技术因素、旅游资源、旅游政策和旅游项目(产品)因素的影响,各自处于技术创新阶段、技术学习阶段和规模主导阶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旅游业 效率 城市群 环渤海地区
原文传递
1985年来环渤海地区港口体系位序—规模分布及作用机制 被引量:44
17
作者 郭建科 陈园月 +1 位作者 于旭会 王海壮 《地理学报》 EI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0期1812-1826,共15页
运用位序—规模法则与核密度方法,以近30年来各港口货物吞吐量及集装箱吞吐量为主要指标,刻画环渤海地区港口体系的规模分布特征,分析其作用机制。结果表明:(1)总体看,环渤海地区港口体系具有一定位序—规模分布特征,但不同阶段、不同... 运用位序—规模法则与核密度方法,以近30年来各港口货物吞吐量及集装箱吞吐量为主要指标,刻画环渤海地区港口体系的规模分布特征,分析其作用机制。结果表明:(1)总体看,环渤海地区港口体系具有一定位序—规模分布特征,但不同阶段、不同规模的港口在位序分布上出现明显分化,港口区域化特征愈发明显。(2)港口货物吞吐量位序—规模分布的无标度区数量先增后减,最终由单分形变为双分形结构。区域港口体系经历了高位序平衡发展、中小港口突破、大中小港口差异化发展、枢纽港竞合下的港口融合四个阶段。港口集装箱吞吐量位序—规模分布的变化轨迹呈现外接式分割发展、枢纽港形成及新兴港口融入、支线港大型化和集装箱网络整合四个阶段。两者在发展节点上基本吻合;港口集中化与分散化交织进行,货物总吞吐量的分散化早于集装箱运输,分散趋势较为明显。(3)环渤海地区港口体系位序—规模演化的作用机制突出表现为自然经济地理约束下的大港口主导作用明显、区域化和竞争压力倒逼港口合作并推动港口实现自组织协调、能源输出特征及转型推动新兴港口快速成长三方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环渤海地区 港口体系 位序—规模法则 kernel密度估计
原文传递
环渤海地区滩涂资源特点与开发利用模式 被引量:29
18
作者 何书金 李秀彬 刘盛和 《地理科学进展》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1期25-34,共10页
环渤海地区滩涂资源不仅占全国的 1 /3以上 ,而且滩涂面积随着河流泥沙人海淤积不断增加 ,具有巨大的开发潜力。但滩涂生态环境脆弱 ,其开发利用必须遵循综合、立体、高效和持续利用的原则。因地制宜地采用保护性农业综合开发、鱼塘 -... 环渤海地区滩涂资源不仅占全国的 1 /3以上 ,而且滩涂面积随着河流泥沙人海淤积不断增加 ,具有巨大的开发潜力。但滩涂生态环境脆弱 ,其开发利用必须遵循综合、立体、高效和持续利用的原则。因地制宜地采用保护性农业综合开发、鱼塘 -台田立体生态利用、农田生态林网建设、滨海草地综合改良、绿色环保产业与海水养殖、海侵防治保高产技术和生态旅游开发利用等模式进行滩涂资源的持续开发利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环渤海地区 滩涂资源 开发 利用 环保产业 海水养殖 生态旅游
下载PDF
渤海海冰作为淡水资源的开发利用与区域可持续发展 被引量:36
19
作者 王静爱 苏筠 刘目兴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3年第3期85-92,共8页
渤海海冰作为淡水资源估算结果及开发利用的可行性已确认,而通过对比和区域分析,在环渤海地区,由海岸向内陆分期进行开发利用海冰作为淡水资源也完全是做得到的。这对于促进环渤海地区可持续发展、缓解淡水资源紧缺将起着重要作用。
关键词 环渤海地区 渤海海冰 水资源--人口--经济
下载PDF
环渤海地区三大城市群城市规模分布动态比较——基于1992—2012年夜间灯光数据的分析和透视 被引量:36
20
作者 杨洋 李雅静 +2 位作者 何春阳 刘志锋 黄庆旭 《经济地理》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59-69,共11页
利用从DMSP/OLS夜间灯光数据中获取的1992—2012年城市用地信息,以城市首位度、城市基尼系数、位序—规模法则等理论方法为基础,系统比较了环渤海湾地区三大城市群城市规模时空动态特征。结果表明:1环渤海地区三大城市群1992—2012年城... 利用从DMSP/OLS夜间灯光数据中获取的1992—2012年城市用地信息,以城市首位度、城市基尼系数、位序—规模法则等理论方法为基础,系统比较了环渤海湾地区三大城市群城市规模时空动态特征。结果表明:1环渤海地区三大城市群1992—2012年城市用地规模及其等级都在迅速扩张与提升,首位城市的辐射带动作用都仍需进一步加强,城市群内各城市之间城市用地规模差异都在不断缩小,城市用地规模分布总体上都在日趋平衡。2京津冀城市群中"多中心"发展模式初显,城市用地规模分布最为集中,高位序城市突出而中小城市发育不够;山东半岛城市群呈"双核"发展模式,城市用地规模分布最为平衡,高位序城市不够突出而中小城市发育相对较好;辽中南城市群持续呈"单核"发展模式,首位城市的规模优势地位在缓慢增强,但中小城市发育不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规模分布 时空动态 夜间灯光数据 城市群 环渤海地区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19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