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0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青蒿素生物合成机理研究现状 被引量:13
1
作者 赵兵 王玉春 欧阳藩 《广西植物》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2期154-158,共5页
本文总结了目前有关青蒿素生物合成机理方面的研究,主要包括青蒿素生物合成中生理因子的影响,青蒿素生物合成中间体及前体,青蒿素生物合成细胞定位等。指出了存在的一些问题及今后的研究发展前景。
关键词 青蒿素 生物合成 机理
下载PDF
山茱萸水提液银纳米颗粒的制备及其抑菌活性的研究 被引量:15
2
作者 魏思敏 唐志书 +2 位作者 李慧敏 张可可 宋忠兴 《中草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52-58,共7页
目的使用山茱萸水提液在温和条件下制备银纳米颗粒(Ag NPs)、探究还原反应机制并研究其抑菌活性。方法采用紫外-可见光谱监测Ag NPs的生成,红外光谱研究还原机制,激光粒度仪和透射电镜表征粒径,表面性质和形貌,2倍稀释法研究Ag NPs的抑... 目的使用山茱萸水提液在温和条件下制备银纳米颗粒(Ag NPs)、探究还原反应机制并研究其抑菌活性。方法采用紫外-可见光谱监测Ag NPs的生成,红外光谱研究还原机制,激光粒度仪和透射电镜表征粒径,表面性质和形貌,2倍稀释法研究Ag NPs的抑菌活性。结果山茱萸水提液在pH 9.0时超声反应4 h是还原制备AgNPs的最佳条件,得近球形AgNPs,平均粒径58.73 nm,均匀稳定、分散性好。黄酮类化合物可能起还原作用,同时水提液中活性成分在Ag NPs表面形成保护层,防止团聚,增加了Ag NPs的稳定性,制得的Ag NPs对大肠杆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抑制率比化学法制备的Ag NPs分别增加20、40倍。结论山茱萸水提液可在温和条件下制备Ag NPs,该Ag NPs与化学制备法相比有更强的抗菌性能。结果表明该方法合成出的Ag NPs性能稳定,可以作为新型抗菌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还原法 山茱萸水提液 银纳米颗粒 抗菌活性 大肠杆菌 金黄色葡萄球菌
原文传递
赤霉素在非生物胁迫中的作用 被引量:8
3
作者 蒋超 卢天成 +1 位作者 李毅丹 姚丹 《生物技术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11-15,共5页
赤霉素作为重要的植物激素,在植物种子萌发、叶片伸展、茎和根的伸长、开花调控和果实形成等方面均起到了调控的作用。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研究证实赤霉素还参与了植物耐受诸多非生物胁迫的过程。在低温、高盐、干旱和高渗等环境胁迫下,... 赤霉素作为重要的植物激素,在植物种子萌发、叶片伸展、茎和根的伸长、开花调控和果实形成等方面均起到了调控的作用。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研究证实赤霉素还参与了植物耐受诸多非生物胁迫的过程。在低温、高盐、干旱和高渗等环境胁迫下,植物可通过赤霉素减少的方式使生长减缓从而适应外界环境;与此相反,植物也会通过赤霉素的增加产生逃离机制,从而摆脱水淹等环境胁迫。另外,赤霉素信号途径中的DELLAs会与ABA信号通路中的某些组分共同参与了植物耐受非生物胁迫的调控过程。对赤霉素调控参与非生物胁迫响应过程的研究成果进行了整理和汇总,试图通过讨论相关机理机制,明确赤霉素与非生物胁迫响应的未来研究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赤霉素 非生物胁迫 合成代谢 信号传导 调控基因
下载PDF
生物素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7
4
作者 刘鑫 刘克武 喻东 《四川食品与发酵》 CAS 2004年第2期15-16,共2页
本文时生物素的生理功能、代谢,生物素的化学合成、生物合成,生物素的最新应用进展等作了简要综述,可为广大食品与发酵工作者提供参考。
关键词 生物素 生理功能 化学合成 生物合成 食品添加剂
下载PDF
西柏烯类化合物研究进展 被引量:6
5
作者 贾春晓 何峰 +2 位作者 马宇平 陈芝飞 毛多斌 《轻工学报》 CAS 2016年第1期46-54,共9页
对西柏烯类化合物的分离鉴定与含量分析、生物合成与降解、化学合成等方面的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纵观目前出现的分离与分析方法、烟草中西柏烯类化合物的形成与降解等方面的研究发现,柱层析和HPLC法可用于这类化合物的分离与定性定量分... 对西柏烯类化合物的分离鉴定与含量分析、生物合成与降解、化学合成等方面的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纵观目前出现的分离与分析方法、烟草中西柏烯类化合物的形成与降解等方面的研究发现,柱层析和HPLC法可用于这类化合物的分离与定性定量分析,而GC和GC\|MS方法对这类半挥发性化合物的分析灵敏度较低;烟草中西柏烯类化合物的形成与降解一般认为与光照、氧化和生物催化有关,并进行了大量的研究,但该问题目前尚无定论.未来对西柏烯类化合物的研究应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建立更直接、准确和快速的分离与分析方法;深入开展烟草中西柏烯类化合物经过生物降解形成香味物质的方法研究和该类化合物的形成机制和降解机理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柏烯 分离 鉴定 生物降解 生物合成
下载PDF
纳他霉素毒性及生产研究进展 被引量:5
6
作者 董贤慧 高维娟 《微生物学杂志》 CAS CSCD 2009年第5期73-77,共5页
纳他霉素(Natamycin)是一种广谱的多烯大环内酯类抗真菌抗生素。由于它高效的抑菌效果而被广泛应用于食品防腐和真菌引起的疾病的治疗。对纳他霉素抗菌活性、作用机制、毒性、特别是当前纳他霉素的生产研究状况进行综述。
关键词 生物防腐剂 纳他霉素 生物合成 发酵
下载PDF
State of arts on the bio-synthesis of noble metal nanoparticles and their biological application 被引量:2
7
作者 Kok Bing Tan Daohua Sun +2 位作者 Jiale Huang Tareque Odoom-Wubah Qingbiao Li 《Chinese Journal of Chemical Engineering》 SCIE EI CAS CSCD 2021年第2期272-290,共19页
Nanomaterials are materials in which at least one of the dimensions of the particles is 100 nm and below.There are many types of nanomaterials,but noble metal nanoparticles are of interest due to their uniquely large ... Nanomaterials are materials in which at least one of the dimensions of the particles is 100 nm and below.There are many types of nanomaterials,but noble metal nanoparticles are of interest due to their uniquely large surface-to-volume ratio,high surface area,optical and electronic properties,high stability,easy synthesis,and tunable surface functionalization.More importantly,noble metal nanoparticles are known to have excellent compatibility with bio-materials,which is why they are widely used in biological applications.The synthesis method of noble metal nanoparticles conventionally involves the reduction of the noble metal salt precursor by toxic reaction agents such as NaBH4,hydrazine,and formaldehyde.This is a major drawback for researchers involved in biological application researches.Hence,the bio-synthesis of noble metal nanoparticles(NPs)by bio-materials via bio-reduction provides an alternative method to synthesize noble metal nanoparticles which are potentially non-toxic and safer for biological application.In this review,the bio-synthesis of noble metal nanoparticle including gold nanoparticle(AuNPs),silver nanoparticle(AgNPs),platinum nanoparticle(PtNPs),and palladium nanoparticle(PdNPs)are first discussed.This is followed by a discussion of these biosynthesized noble metal in biological applications including antimicrobial,wound healing,anticancer drug,and bioimaging.Based on these,it can be concluded that the study on bio-synthesized noble metal nanoparticles will expand further involving bio-reduction by unexplored bio-materials.However,many questions remain on the feasibility of bio-synthesized noble metal nanoparticles to replace existing methods on various biological applications.Nevertheless,the current development of the biological application by bio-synthesized noble metal NPs is still intensively ongoing,and will eventually reach the goal of full commercializatio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Noble metal nanoparticles bio-synthesis bio-templating bio-material bio-logical application NANOMATERIALS
下载PDF
红球菌LSJ-6介导的金纳米颗粒的合成及其对亚甲基蓝的吸附去除 被引量:4
8
作者 刘志进 段晋明 王莉瑛 《环境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6期2092-2098,共7页
从湖南省冷水江市的土样中分离筛选到一株对重金属具有高抗性的菌株.16S rRNA基因序列分析可知,该菌株属于红球菌属(Rhodococcus),命名为Rhodococcus sp.LSJ-6.最适生长条件为30℃,pH为7,好氧.研究发现该菌株可以介导金纳米颗粒的合成,... 从湖南省冷水江市的土样中分离筛选到一株对重金属具有高抗性的菌株.16S rRNA基因序列分析可知,该菌株属于红球菌属(Rhodococcus),命名为Rhodococcus sp.LSJ-6.最适生长条件为30℃,pH为7,好氧.研究发现该菌株可以介导金纳米颗粒的合成,且纳米颗粒的大小随体系pH升高(pH 5~9)而减小(15~3 nm).当温度升高时(20~40℃),颗粒大小无显著性差异,但形貌的多样性减小.进一步研究了不同条件下合成的纳米颗粒对亚甲基蓝的吸附去除,发现在pH为9,30℃时合成的金纳米颗粒对亚甲基蓝的吸附去除率最高,可达96%.本研究为生物合成金纳米颗粒的环境应用奠定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球菌 金纳米颗粒 生物合成 亚甲基蓝 吸附
原文传递
重组大肠杆菌补救途径合成2′-岩藻糖基乳糖的分子克隆和产物合成分析
9
作者 李娜 徐铮 +4 位作者 韩子钰 徐虹 李古月 夏洪志 牛堃 《食品与发酵工业》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3期1-8,共8页
2′-岩藻糖基乳糖作为人乳寡糖中含量最多的一种,对婴幼儿健康生长发育有重要作用,是极具应用价值的母乳概念配方奶粉添加剂。该研究通过比较不同来源的α-1,2-岩藻糖基转移酶,选定幽门螺杆菌来源的α-1,2-岩藻糖基转移酶基因fucT2与脆... 2′-岩藻糖基乳糖作为人乳寡糖中含量最多的一种,对婴幼儿健康生长发育有重要作用,是极具应用价值的母乳概念配方奶粉添加剂。该研究通过比较不同来源的α-1,2-岩藻糖基转移酶,选定幽门螺杆菌来源的α-1,2-岩藻糖基转移酶基因fucT2与脆弱拟杆菌来源的L-岩藻糖激酶基因fkp共表达,构建了2′-FL的补救合成途径。对乳糖转运蛋白LacY以及2′-FL运出蛋白伯氏耶尔森氏菌来源的糖转运蛋白Tpyb或大肠杆菌来源的糖转运蛋白SetA适量过表达,大幅增加了胞外产物浓度。比较BL21(DE3)、C41(DE3)、JM109(DE3)这3种菌株的2′-FL合成能力,得到了基于JM109(DE3)的2′-FL最终合成菌株J2-V8。通过发酵条件优化,在摇瓶中48 h得到2′-FL的胞外质量浓度为2.67 g/L,较初始菌株提高了5倍,转化率为0.82 mol/mol岩藻糖,以上结果为2′-FL的生物制备技术开发提供了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乳寡糖 2′-岩藻糖基乳糖 补救途径 微生物细胞工厂 生物合成
下载PDF
Enhancing the Activity of Glutamate Decarboxylase from Lactobacillus brevis by Directed Evolution 被引量:2
10
作者 林玲 胡升 +5 位作者 郁凯 黄俊 姚善泾 雷引林 胡桂香 梅乐和 《Chinese Journal of Chemical Engineering》 SCIE EI CAS CSCD 2014年第Z1期1322-1327,共6页
Glutamate decarboxylase(GAD, EC4.1.1.15) can catalyze the decarboxylation of L-glutamate to form γ-aminobutyrate(GABA), which is in great demand in some foods and pharmaceuticals. In our previous study,gad, the gene ... Glutamate decarboxylase(GAD, EC4.1.1.15) can catalyze the decarboxylation of L-glutamate to form γ-aminobutyrate(GABA), which is in great demand in some foods and pharmaceuticals. In our previous study,gad, the gene coding glutamate decarboxylase from Lactobacillus brevis CGMCC 1306, was cloned and its soluble expression was realized. In this study, error-prone PCR was conducted to improve its activity, followed by a screening. Mutant Q51 H with high activity [55.4 mmol·L-1·min-1·(mg protein)-1, 120% higher than that of the wild type at p H 4.8] was screened out from the mutant library. In order to investigate the potential role of this site in the regulation of enzymatic activity, site-directed saturation mutagenesis at site 51 was carried out,and three specific mutants, N-terminal truncated GAD, Q51 P, and Q51 L, were identified. The kinetic parameters of the three mutants and Q51 H were characterized. The results reveal that aspartic acid at site 88 and N-terminal domain are essential to the activity as well as correct folding of GAD. This study not only improves the activity of GAD, but also sheds new light on the structure–function relationship of GA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Directed evolution RECOMBINANT DNA MUTAGENESIS ENZYME activity KINETIC parameter bio-synthesis
下载PDF
基于食品原料合成纳米硒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2
11
作者 张贝 钟启明 +4 位作者 金伟平 祝振洲 何静仁 程水源 黄庆荣 《食品科技》 CAS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0期5-10,共6页
硒是人类所必需的微量元素,然而我国硒资源分布不均,近70%为缺硒地区,因此补硒变得尤为重要。纳米硒是一种纳米尺寸的零价态硒,具有更低的毒性和较高的生物活性。近年来,以食品原料天然合成纳米硒的研究被广泛关注,且制备成本低、合成... 硒是人类所必需的微量元素,然而我国硒资源分布不均,近70%为缺硒地区,因此补硒变得尤为重要。纳米硒是一种纳米尺寸的零价态硒,具有更低的毒性和较高的生物活性。近年来,以食品原料天然合成纳米硒的研究被广泛关注,且制备成本低、合成效果好,被用于抑制癌细胞增殖、体外抗氧化等潜在治疗,是制备医疗或可食用纳米硒的最佳选择。对近年来基于食品原料合成纳米硒的制备条件、纳米硒形态及其生物活性进行综述,为纳米硒的天然合成及补硒营养剂的开发提供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食品原料 生物合成 纳米硒 应用
原文传递
The quantized chemical reaction resonantly driven by multiple MIR-photons:From nature to the artificial 被引量:1
12
作者 Feng Zhang Bo Song Lei Jiang 《Nano Research》 SCIE EI CSCD 2021年第12期4367-4369,共3页
Biochemical reactions in vivo occur at the temperature usually lower than that in vitro,however the underlying mechanism still remains a challenge.Inspired by our recent studies of adenosine triphosphate(ATP)releasing... Biochemical reactions in vivo occur at the temperature usually lower than that in vitro,however the underlying mechanism still remains a challenge.Inspired by our recent studies of adenosine triphosphate(ATP)releasing photons to resonantly drive DNA replication in a quantum way,we propose a quantized chemical reaction driven by multiple mid-infrared(MIR)photons.The space confinement effect of enzymes on a reactant molecule increases the lifetime of excitation state of its bond vibration,providing a chance for the bond to resonantly absorb multiple photons.Although the energy of each MIR photon is significantly lower than that of chemical bond,the resonant absorption of multiple photons can break the appointed bond of confined molecules.Different from the traditional thermochemistry and photochemistry,the quantized chemical reactions could have a high energy efficiency and ultrahigh selectivity.In addition,we also suggest a quantum driving source for our quantum-confined superfluid reactions proposed previously.The quantized chemical reaction resonantly driven by multiple MIR photons holds great promise to develop novel approaches for the chemical engineering in futur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quantized chemical reaction quantized bio-synthesis quantized chemical engineering multiple mid-infrared(MIR)/far-infrared(FIR)-photon driving high efficiency and ultrahigh selectivity
原文传递
大葱槲皮素研究进展综述 被引量:1
13
作者 冯希环 刘倩倩 刘维信 《安徽农学通报》 2017年第11期73-74,共2页
大葱是我国重要的蔬菜品种之一,长期以来,大葱主要是作为调味蔬菜使用,而对其富含的槲皮素以及保健作用认识欠缺。该文综述了近年来大葱槲皮素的研究进展,包括槲皮素的结构、生物合成、测定方法、分布以及影响因素等。
关键词 大葱 槲皮素 分布 影响因素 生物合成
下载PDF
生物法制备的纳米FeS颗粒的减摩性能研究
14
作者 马子建 韦习成 +1 位作者 王武荣 梅滨 《润滑与密封》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71-75,80,共6页
采用从电镀污泥中分离的一种厌氧杆菌制备FeS纳米微粒;通过X射线衍射(XRD)、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对其成分、形态及粒径进行表征;采用面-面接触形式在MM-W1立式万能摩擦磨损试验机上研究纳米FeS颗粒作为润滑油添加剂在10W-40发动机... 采用从电镀污泥中分离的一种厌氧杆菌制备FeS纳米微粒;通过X射线衍射(XRD)、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对其成分、形态及粒径进行表征;采用面-面接触形式在MM-W1立式万能摩擦磨损试验机上研究纳米FeS颗粒作为润滑油添加剂在10W-40发动机油中的减摩性能;基于SEM和二次离子质谱(SIMS)对磨损表面的形貌及成分分析,讨论纳米FeS颗粒作为润滑油添加剂的减摩机制。结果表明:微生物法制备的非定型结构的FeS球状颗粒直径在50-100nm之间;添加纳米FeS可使10W-40发动机油的摩擦因数下降43.7%-77.5%。推测是由于摩擦过程中纳米FeS吸附于摩擦副表面阻碍摩擦副的直接接触,并且形成具有持续减摩作用的减摩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合成 FES 纳米粒子 减摩性能
下载PDF
空心菜WRKY基因家族成员鉴定与表达分析 被引量:4
15
作者 张宇欣 刘征 +6 位作者 张唐权 郝园园 成善汉 汪志伟 朱婕 马武强 包文龙 《分子植物育种》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55-66,共12页
为了更好地了解植物特有的WRKY转录因子在调控空心菜(Ipomoea aquatica)花青素生物合成途径中的作用,利用课题组前期发表的高质量基因组数据,对空心菜WRKY基因家族成员(IaWRKY)进行了全基因组鉴定与表达分析。结果显示,空心菜拥有82个Ia... 为了更好地了解植物特有的WRKY转录因子在调控空心菜(Ipomoea aquatica)花青素生物合成途径中的作用,利用课题组前期发表的高质量基因组数据,对空心菜WRKY基因家族成员(IaWRKY)进行了全基因组鉴定与表达分析。结果显示,空心菜拥有82个IaWRKY基因。其中,80个IaWRKY基因可以分为3组(Ⅰ组,Ⅱ组和Ⅲ组)。另有2个IaWRKY基因(IaWRKY10和IaWRKY75)没有与拟南芥WRKY基因(AtWRKY75)聚类在一起。此外,Ⅱ组可以进一步分为5个亚组。motif分析显示,同一亚组的IaWRKY蛋白具有相似的motif分布模式。基因结构分析显示,大多数IaWRKY基因拥有3个外显子。染色体定位分析显示,IaⅢWRKY基因不均匀分布在15条染色体和4条Scaffold上。启动子序列分析显示,IaWRKY基因具有多种顺式作用元件。RNA-seq与RT-qPCR结果分析显示,IaWRKY26基因在紫色茎秆空心菜中的转录本丰度是绿色茎秆空心菜中的30倍以上。本研究为探索植物花青素合成机理提供了重要的基因资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空心菜 WRKY转录因子 生物信息学 表达分析 花青素生物合成
原文传递
平贝母体细胞胚胎发生中的核酸与蛋白质合成研究 被引量:2
16
作者 唐巍 吴绛云 《生物技术》 CAS CSCD 1991年第1期34-38,共5页
在获得比较理想的平贝母体细胞胚胎发生体系的基础上,我们应用放射性同位素液体闪烁计数技术测定了平贝母体细胞胚胎发生过程中球形胚、心形胚、鱼雷胚、子叶胚和成熟胚等时期的DNA、RNA和蛋白质合成动态,实验表明,从球形胚到子叶胚,核... 在获得比较理想的平贝母体细胞胚胎发生体系的基础上,我们应用放射性同位素液体闪烁计数技术测定了平贝母体细胞胚胎发生过程中球形胚、心形胚、鱼雷胚、子叶胚和成熟胚等时期的DNA、RNA和蛋白质合成动态,实验表明,从球形胚到子叶胚,核酸与蛋白质的合成速度递增。在子叶胚前期RNA合成达到高峰,在子叶胚期蛋白质合成达到高峰,在子叶胚后期DNA合成达到高峰,核酸与蛋白质合成速度的变化与胚体细胞增殖及器官分化相关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平贝母 体细胞胚发生 核酸 蛋白
下载PDF
金丝桃苷的合成与应用展望 被引量:1
17
作者 赵家成 《当代化工研究》 2017年第9期146-148,共3页
金丝桃苷是一种天然小分子化合物,因其多样化的特性和作用效果而被人们重视。目前人们已经实现它的全合成、半合成和生物合成,有望进行药物研究,投入使用。本文对金丝桃苷的理化性质、提纯与合成及生理活性进行了概述,并提出了作者认为... 金丝桃苷是一种天然小分子化合物,因其多样化的特性和作用效果而被人们重视。目前人们已经实现它的全合成、半合成和生物合成,有望进行药物研究,投入使用。本文对金丝桃苷的理化性质、提纯与合成及生理活性进行了概述,并提出了作者认为的该化合物下一步可能的研究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金丝桃苷 人工合成 生物合成 药理
下载PDF
腮腺炎病毒的多肽及其在感染细胞中的合成 被引量:1
18
作者 李雁春 吴柏桦 《微生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89年第4期244-251,共8页
以差异离心和蔗糖密度梯度离心法提纯了在鸡胚尿囊腔中繁殖的腮腺炎病毒粒子。并用DS-PAGE分析病毒粒子的结构多肽,发现其结构多肽为11种,分子量在35K到72K之间。同时还检测到HN蛋白的多聚体和F蛋白的大亚基F1。将腮腺炎病毒分别感染Hel... 以差异离心和蔗糖密度梯度离心法提纯了在鸡胚尿囊腔中繁殖的腮腺炎病毒粒子。并用DS-PAGE分析病毒粒子的结构多肽,发现其结构多肽为11种,分子量在35K到72K之间。同时还检测到HN蛋白的多聚体和F蛋白的大亚基F1。将腮腺炎病毒分别感染Hela、Vero和CE细胞,比较这三种细胞对ME株腮腺炎病毒的敏感性,发现CE细胞是ME株的敏感宿主。用[^(35)S]蛋氨酸标记病毒感染的CE细胞,以SDS-PAGE及放射自显影法检测到腮腺炎病毒在宿主细胞中合成了至少8种多肽,分子量在26.5K到94K之间。对这些多肽在细胞中不同时期合成情况进行了研究。还用脉冲追踪(Pulsechase)技术在感染细胞中发现了F0到F这一转译后加工(Posttranslational procession)现象。此外也研究了放线菌素D和高浓度氯化钠对细胞蛋白质合成的抑制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腮腺炎病毒 多肽生物合成
下载PDF
Synthesis and Characterisation of In2O3 Na-noparticles from Astragalus gummifer
19
作者 Kanchana Latha Chitturi Aparna Yaramma +2 位作者 Ramchander Merugu Ravinder Dachepalli Jaipal Kandhadi 《Advances in Nanoparticles》 2016年第1期114-122,共9页
Exploitation of green chemistry approach for the synthesis of Indium Oxide nanoparticles using green synthesis has received a great attention in the field of nanotechnology. To demonstrate a biogenic method that invol... Exploitation of green chemistry approach for the synthesis of Indium Oxide nanoparticles using green synthesis has received a great attention in the field of nanotechnology. To demonstrate a biogenic method that involves the Katira gum (Astragalus gummifer) leading to the formation of different morphological In<sub>2</sub>O<sub>3</sub> using the precursor Indium (III) Acetylacetonate and TG-DTA is characterised for calcination temperature and it is found to be above 500℃. Different techniques such as XRD, UV-VIS, SEM and EDAX have been used for the characterisation of In<sub>2</sub>O<sub>3</sub> nanoparticles. The average crystallite size of Indiumoxide nanoparticles is determined as 19 nm by using Scherrer’s Equation and PSA and studying optical propertie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In2O3 Nanoparticles bio synthesis XRD UV-VIS SEM and EDAX PSA RAMAN FTIR and PL
下载PDF
花生及其他植物中木犀草素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23
20
作者 王后苗 雷永 +5 位作者 晏立英 万丽云 程珂 李前波 李振动 廖伯寿 《中国油料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383-393,共11页
花生壳中木犀草素含量较高,是木犀草素的理想来源之一,开发利用花生壳中的木犀草素,可以提高花生的综合利用价值。本文阐述了木犀草素的理化特性及生物活性,并简述了木犀草素等黄酮类化合物在植物体内的生物合成途径及其人工合成方法,... 花生壳中木犀草素含量较高,是木犀草素的理想来源之一,开发利用花生壳中的木犀草素,可以提高花生的综合利用价值。本文阐述了木犀草素的理化特性及生物活性,并简述了木犀草素等黄酮类化合物在植物体内的生物合成途径及其人工合成方法,为进一步开展花生及其他植物木犀草素的研究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花生 木犀草素 生物活性 合成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