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多光谱法、分子对接模拟和生物膜干涉研究槲皮素与小窝蛋白-1的相互作用 被引量:1
1
作者 侯倩宜 董壮壮 +1 位作者 原红霞 李青山 《光谱学与光谱分析》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890-896,共7页
小窝蛋白-1(CAV-1)在动脉粥样硬化等心血管疾病的发生发展中发挥关键作用。为了解槲皮素与CAV-1的相互作用,在模拟生理环境和不同温度条件下,采用多光谱法、同源模建、分子对接模拟和生物膜(BLI)技术进行研究。荧光猝灭数据结果显示,猝... 小窝蛋白-1(CAV-1)在动脉粥样硬化等心血管疾病的发生发展中发挥关键作用。为了解槲皮素与CAV-1的相互作用,在模拟生理环境和不同温度条件下,采用多光谱法、同源模建、分子对接模拟和生物膜(BLI)技术进行研究。荧光猝灭数据结果显示,猝灭速率常数Kq值远大于2.0×10^(10) L·mol^(-1)·s^(-1),且猝灭常数KSV随温度升高而降低,证明槲皮素和CAV-1相互作用的猝灭过程为静态猝灭;而热力学参数,焓变ΔH<0、熵变ΔS<0且ΔG<0,表明二者的结合过程是自发、焓驱动的,其相互作用的主要类型为范德华力和氢键作用。通过对槲皮素与CAV-1相互作用的同步荧光光谱和三维荧光光谱分析,随着槲皮素的加入,CAV-1的荧光强度逐渐降低,证明二者之间发生了相互作用。进一步分析发现,同步荧光光谱中槲皮素使CAV-1中的芳香族氨基酸残基的最大发射波长发生了轻微红移,周围的微环境极性增强,亲水性增加,表明槲皮素的加入使CAV-1的蛋白质构象发生了改变。紫外-可见光谱结果显示,CAV-1与槲皮素之间形成了一个基态复合物,进一步证实了CAV-1与槲皮素之间的静态猝灭机制。采用同源模建技术建立CAV-1的X射线晶体结构模板。分子对接模拟结果显示两者结合力为-7.372 kcal·mol^(-1)。对接结果表明槲皮素结合点位于由GLU20,ASP70,VAL16和ARG19等氨基酸形成的活性口袋中,与GLN21,VAL16和ARG19位点产生范德华力作用,与GLU20,ASP70位点存在氢键作用力。各种作用力影响了CAV-1的微环境变化,导致其荧光猝灭,是参与复合物形成的关键因素。最后,利用BLI技术对槲皮素和CAV-1的结合进行定量研究,研究结果显示,二者具有良好的的结合活性,结合解离平衡常数K_(D)值为2.50×10^(-5) mol·L^(-1);其响应信号值随槲皮素浓度的升高而增强,表明CAV-1与槲皮素之间存在特异性结合。该研究有助于了解槲皮素与CAV-1的相互作用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槲皮素 小窝蛋白-1 相互作用 多光谱法 同源模建 分子对接 生物膜干涉技术
下载PDF
生物膜干涉法研究STX与适配体间的相互作用 被引量:2
2
作者 郑欣 胡波 +3 位作者 高顺祥 刘德婧 孙铭娟 王梁华 《中国生化药物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4年第9期17-19,共3页
目的研究石房蛤毒素与其适配体间的相互作用。方法采用生物膜干涉法测定石房蛤毒素与适配体间的亲和常数,结合常数及解离常数,以其类似物河豚毒素和随机序列分析该适配体的特异性。结果该适配体可以与石房蛤毒素结合,Kd值为7.44μM,且... 目的研究石房蛤毒素与其适配体间的相互作用。方法采用生物膜干涉法测定石房蛤毒素与适配体间的亲和常数,结合常数及解离常数,以其类似物河豚毒素和随机序列分析该适配体的特异性。结果该适配体可以与石房蛤毒素结合,Kd值为7.44μM,且不与河豚毒素结合。随机序列以较低的亲和力与石房蛤毒素结合。结论该适配体可以进行进一步优化,提高其与石房蛤毒素的亲和力与稳定性,以用于石房蛤毒素的检测,并用于石房蛤毒素的中毒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适配体 石房蛤毒素 相互作用 膜干涉技术
下载PDF
β-乳球蛋白对VE热稳定性的影响
3
作者 李萌 康佳欣 +5 位作者 宁雪楠 魏子凯 廖敏和 巨欢欢 辛秋艳 刘宁 《食品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6期42-48,共7页
为改善超高温瞬时灭菌(ultra-high temperature instantaneous sterilization,UHT)乳中VE的热稳定性,以β-乳球蛋白(β-lactoglobulin,β-LG)和VE为材料制备复合物,探究β-LG对VE热稳定性的影响。通过浊度、粒径、Zeta电位、扫描电子显... 为改善超高温瞬时灭菌(ultra-high temperature instantaneous sterilization,UHT)乳中VE的热稳定性,以β-乳球蛋白(β-lactoglobulin,β-LG)和VE为材料制备复合物,探究β-LG对VE热稳定性的影响。通过浊度、粒径、Zeta电位、扫描电子显微镜、十二烷基硫酸钠-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红外光谱和荧光光谱研究β-LG与VE的结合情况;利用生物膜干涉技术进一步分析β-LG与VE之间的结合程度;通过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普通强化乳(添加VE)和复合物强化乳(添加β-LG/VE复合物)中UHT前后的VE含量并计算VE热损失率,以确定β-LG对VE热稳定性的影响。结果表明,β-LG可以通过氢键和疏水相互作用与VE结合形成复合物,β-LG与VE结合后,可以减少VE在水溶液中的聚集,使VE的溶解性增加;生物膜干涉技术也证明β-LG与VE之间存在结合,亲和力常数为7.493×10^(-2) mol/L;复合物强化乳中VE损失率为(4.01±0.18)%,显著低于普通强化乳((10.90±0.17)%)(P<0.05)。以上说明,β-LG可以显著提高VE的热稳定性,为开发维生素强化乳制品提供理论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Β-乳球蛋白 VE 生物膜干涉技术 超高温瞬时灭菌乳 热稳定性
下载PDF
嗜肺军团菌快速检测胶体金试纸的研制 被引量:5
4
作者 张秋 李杰 +3 位作者 王猛 王毅 杨波 胡征 《检验医学》 CAS 2020年第7期726-733,共8页
目的研制特异性检测嗜肺军团菌(Lp)的胶体金免疫层析试纸条。方法通过基因工程制备Lp-肽聚糖关联脂蛋白(PAL)重组蛋白并进行纯化,筛选分泌抗Lp-PAL重组蛋白单克隆抗体(简称单抗)的杂交瘤细胞株,采用间接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和免疫... 目的研制特异性检测嗜肺军团菌(Lp)的胶体金免疫层析试纸条。方法通过基因工程制备Lp-肽聚糖关联脂蛋白(PAL)重组蛋白并进行纯化,筛选分泌抗Lp-PAL重组蛋白单克隆抗体(简称单抗)的杂交瘤细胞株,采用间接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和免疫印迹法鉴定筛选到的Lp-1和Lp-2单抗的特异性,采用生物膜层干涉(BLI)技术鉴定抗原抗体反应的特异性。依据双抗体夹心原理制备胶体金免疫层析试纸条,并初步评价其检测性能(特异性、灵敏度及稳定性)。结果筛选到2株高效分泌抗Lp-PAL蛋白抗体的杂交瘤细胞株Lp-1和Lp-2,纯化得到2种单抗Lp-1和Lp-2。间接ELISA检测结果表明,Lp-1及Lp-2单抗只与Lp发生阳性反应,与其他10种呼吸道常见病原菌(肺炎链球菌、卡他莫拉菌、流感嗜血杆菌、肺炎支原体、金黄色葡萄球菌、肺炎克雷伯菌、产酸克雷伯菌、鲍曼不动杆菌、铜绿假单胞菌、奇异变形杆菌)无交叉反应。免疫印迹法结果显示,Lp-1和Lp-2单抗与Lp-PAL天然蛋白和重组蛋白有强反应,与肺炎链球菌、流感嗜血杆菌和卡他莫拉菌无目的反应条带。BLI技术的验证结果显示,抗原抗体的相互作用力均较强,解离速率慢,Lp-1和Lp-2单抗识别的是同一抗原的不同抗原表位,且只与Lp有强反应,与其他10种细菌均无特异性结合反应。制备的胶体金免疫层析试纸条最低检出限为1×107 CFU/mL,与Lp常见4种血清型(Lp14、Lp12、Lp9和Lp6)均有特异性反应,与肺炎链球菌、卡他莫拉菌等10种常见呼吸道病原菌均无交叉反应,可在25℃环境下稳定6个月。结论 PAL蛋白具有高度的表面暴露性和较强的抗原性,可作为Lp的检测标志物,以此为基础制备的胶体金免疫层析试纸条具有快速、简便、灵敏的特点,适用于Lp感染的快速检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嗜肺军团菌 单克隆抗体 肽聚糖关联脂蛋白 生物膜层干涉技术 胶体金免疫层析法
下载PDF
生物薄膜干涉技术和ELISA法检测抗体药物免疫原性的方法学比较 被引量:3
5
作者 衡磊 王冲 +2 位作者 钱卫珠 张大鹏 王皓 《现代免疫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282-286,共5页
采用生物薄膜干涉技术(BLI)开发快速检测治疗性单抗(抗EGFR单抗,Cetuximab)的抗抗体(ADAs)的检测方法。本研究利用ForteBio公司开发的Octet系统,在光纤制成的生物传感器底端覆盖生物分子相容层,偶联配体,形成生物膜层。当分析物结合传... 采用生物薄膜干涉技术(BLI)开发快速检测治疗性单抗(抗EGFR单抗,Cetuximab)的抗抗体(ADAs)的检测方法。本研究利用ForteBio公司开发的Octet系统,在光纤制成的生物传感器底端覆盖生物分子相容层,偶联配体,形成生物膜层。当分析物结合传感器底端偶联的配体时,生物膜层厚度增加,反射光干涉光谱曲线产生可测量的漂移,从而可以实现对分子间相互作用的实时测量,同时以传统的抗体桥ELISA法作为平行对照。SA(Streptavidin)传感器结合生物素化的单抗,用免疫原性试剂孵育血清样品后,利用传感器检测血清样品的ADA。分别应用BLI和ELISA两种方法确定cutpoint,并进行剂量反应曲线的分析。研究结果表明BLI快速分析法具有同ELISA法极其相似的免疫原性检测行为,均能准确检测出筛选分析中的20例正常人血清的基线反应值。同时,BLI法在竞争抑制实验中体现出了很高的特异性。与ELISA相比,BLI技术用于治疗性抗体的临床免疫原性分析,更加省时,快捷,准确,而且可避免低亲和力ADA易受洗板干扰的弊端。因此,BLI技术可能成为抗体药物免疫原性检测的一种新的有效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妥昔单抗 EusA 生物薄膜干涉技术 抗抗体 检测
原文传递
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受体2双价单链抗体的构建表达及其活性研究 被引量:2
6
作者 丁笠 王秀云 +5 位作者 齐海迪 李海鑫 周雅琼 陈耀祖 张娟 王旻 《中国生物工程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8期1-6,共6页
为了竞争性抑制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与其受体(VEGFR-2)的结合,构建表达了能够与VEGFR-2胞外3区(KDR3)特异结合的双价单链抗体(bivalent single-chain Fv,BsFv),并鉴定其生物活性。以KDR3特异结合单链抗体AK404(scFv AK404)基因为模板... 为了竞争性抑制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与其受体(VEGFR-2)的结合,构建表达了能够与VEGFR-2胞外3区(KDR3)特异结合的双价单链抗体(bivalent single-chain Fv,BsFv),并鉴定其生物活性。以KDR3特异结合单链抗体AK404(scFv AK404)基因为模板,设计引物引入中间连接肽(G4S)3连接两个scFv片段,将其克隆入原核表达载体pET22b,并转化至大肠杆菌BL21(DE3)中诱导表达,表达产物依次经过镍柱亲和层析纯化和透析复性;基于生物膜层表面干涉技术(Bio-LayerInterferometry,BLI)技术的体外亲和力监测实验和VEGF诱导的人脐静脉内皮细胞(HUVEC)增殖实验鉴定表达产物与KDR结合的活性。酶切鉴定和DNA测序结果表明BsFv构建成功;SDS-PAGE显示37℃下1 mmol/L IPTG诱导细菌6 h获得包涵体,经镍柱亲和层析纯化和透析复性得到纯度为90%的BsFv;经Western blotting鉴定为目的蛋白;体外结合实验表明:BsFv特异性结合KDR胞外3区的亲合力约为单价抗体AK404的2倍;内皮细胞增殖抑制实验表明:BsFv可剂量依赖性地抑制HUVEC细胞增殖,且其抑制效果强于AK404。上述结果表明:BsFv在抗血管生成活性方面比其scFv具有明显优势,为进一步用于抗血管生成抗肿瘤治疗和肿瘤诊断奠定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受体2 双价单链抗体 生物膜层表面干涉技术 抗血管生成抗肿瘤治疗
原文传递
中药药效物质识别与作用靶标的表征确证技术研究进展 被引量:2
7
作者 袁露萍 方文秀 +4 位作者 李梦颖 吴优 许晓莹 秦路平 王小艳 《中草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0期3370-3377,共8页
中药复杂体系中药效物质的识别及与作用靶标相互作用的表征确证,是困扰中药现代化研究的瓶颈难题。近年来,多种分子互作表征技术被成功应用于中药研究领域,用来识别和表征中药的关键药效物质与疾病作用靶点的分子间相互作用。这些研究... 中药复杂体系中药效物质的识别及与作用靶标相互作用的表征确证,是困扰中药现代化研究的瓶颈难题。近年来,多种分子互作表征技术被成功应用于中药研究领域,用来识别和表征中药的关键药效物质与疾病作用靶点的分子间相互作用。这些研究结果为探索疾病发生发展的病理基础、诠释中药关键药效物质与其作用靶点精准互作的药效机制提供理论依据。通过对表面等离子体共振、等温滴定量热、生物膜干涉和微量热泳动4种主要的分子互作表征技术的原理、优势特点与应用进展进行综述,为中药现代化研究提供方法策略的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药药效物质 药物靶点 分子间相互作用 表面等离子体共振 等温滴定量热 生物膜干涉 微量热泳动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