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38篇文章
< 1 2 7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中国古典诗歌之美感特质 被引量:9
1
作者 叶嘉莹 《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5期108-115,共8页
古今中外,诗歌都注重形象与情意的结合。西方的文学理论更注重表达的技巧,把形象与情意的关系分别得非常仔细,像明喻(Simile)、隐喻(Metaphor)、转喻(Metonymy)、象征(Symbol)等。而中国古典诗歌的美感特质在于兴发感动的作用,赋、比、... 古今中外,诗歌都注重形象与情意的结合。西方的文学理论更注重表达的技巧,把形象与情意的关系分别得非常仔细,像明喻(Simile)、隐喻(Metaphor)、转喻(Metonymy)、象征(Symbol)等。而中国古典诗歌的美感特质在于兴发感动的作用,赋、比、兴三种表现手法就很好地概括了中国诗歌形象与情意之间的这种关系。中华古典诗歌最基本、最重要的特质就是诗歌的感发生命,这是世界上其他国家都没有的宝贵特质,也是中国诗歌最美妙的地方。吟诵是得窥中国古典诗歌之美的重要法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古典诗歌 美感特质 兴发感动 赋比兴 吟诵
下载PDF
赋比兴的发生与心理辨析 被引量:6
2
作者 孙绿江 《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期109-117,共9页
原始语言在表现形式上是直言其事,在表现内容上是物我同一。随着理性精神的兴起,比得以诞生,原始语言由此分裂为赋与兴。赋放弃了物我同一的原始精神,承担起直言其事,直抒其情的责任,兴继承了原始思维的模式并使物我比附演化为审美认知... 原始语言在表现形式上是直言其事,在表现内容上是物我同一。随着理性精神的兴起,比得以诞生,原始语言由此分裂为赋与兴。赋放弃了物我同一的原始精神,承担起直言其事,直抒其情的责任,兴继承了原始思维的模式并使物我比附演化为审美认知与艺术表现方式。原始精神消亡后,兴的表现方式固化为写景+抒情的结构模式,审美认知则演化为含蓄深厚的美学品格。比是理性精神的产物,它通过对比物的相似点来认知与抒情,是理性时代的认知方式与艺术表现方式。比、兴具有相同的心理基础,因此比中有兴,兴中有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赋比兴 发生学 心理学 认知方式 表现方式
下载PDF
《文心雕龙》“比兴”论解析——兼与新批评隐喻观念比较 被引量:3
3
作者 郭勇 《青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5年第4期77-81,共5页
刘勰在《文心雕龙》中对“比兴”问题的阐发将中国古代诗学中的比兴研究推到了新的高度;新批评对比喻所作的研究则体现从语言入手研究文学的意义。本文主要从三个层面加以探讨:一、修辞层面。刘勰揭示了比、兴的成因、功能以及二者的关... 刘勰在《文心雕龙》中对“比兴”问题的阐发将中国古代诗学中的比兴研究推到了新的高度;新批评对比喻所作的研究则体现从语言入手研究文学的意义。本文主要从三个层面加以探讨:一、修辞层面。刘勰揭示了比、兴的成因、功能以及二者的关联,新批评则从比喻中发现语义的对立统一;二、心理层面。刘勰的意象论将构思与表达结合起来,新批评则排斥心理因素,标举语象;三、文化层面。刘勰的比兴论体现了天人合一观念,是一种文化修辞学,新批评则以比喻作为文学本质属性,是一种本体修辞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心雕龙》 比兴 新批评 隐喻
下载PDF
论《论语》的语言艺术 被引量:3
4
作者 徐柏青 《湖北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7年第6期12-15,共4页
《论语》的语言虽较为质朴,但在语言艺术上同样具有一些鲜明的特点。主要表现为:丰富多彩的修辞手法,增强了语言的生动性;"比兴"手法的运用,增强了语言的形象性;语言的诗化,增强了可读性,并具有浓郁的抒情色彩。
关键词 《论语》 语言艺术 修辞手法 “比兴” 语言的诗化
下载PDF
从赋比兴看原始诗性思维结构 被引量:2
5
作者 王磊 李爱华 《洛阳大学学报》 2006年第1期72-73,共2页
从原始诗性思维的角度,从语言结构或思维模式上对赋比兴进行了再次解读,从而再次佐证了一个从古至今一直在运行着的一个思维的图式:“赋比兴”的思维模式,其实本质上还是“物我”两极的原始思维模式。
关键词 赋比兴 隐喻 转喻 形象思维 逻辑思维 物我
下载PDF
刘勰的“赋比兴”论及其承前启后意义 被引量:3
6
作者 祁志祥 《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52-57,共6页
"赋比兴"是《周礼·大师》中作为"六诗"、《毛诗序》中作为"《诗》有六义"提出来的。首先对"赋比兴"同时作出解释的是郑玄,其后是刘熙、挚虞,但释义多出,莫衷一是。刘勰在继承前人阐释成... "赋比兴"是《周礼·大师》中作为"六诗"、《毛诗序》中作为"《诗》有六义"提出来的。首先对"赋比兴"同时作出解释的是郑玄,其后是刘熙、挚虞,但释义多出,莫衷一是。刘勰在继承前人阐释成果的基础上,辨彰然否,将"赋"解释为直接的"体物写志"之法,将"比"解释为"比喻",将"兴"解释为"起情"之法,并对"比"的本体与喻体的类别及"比兴"的异同作出了深入分析。刘勰此论奠定了后世"赋比兴"释义的基本走向,宋人李仲蒙将"赋"定义为"叙物以言情",朱熹将"比"解释为"以彼物比此物",将"兴"解释为"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成为关于"赋比兴"的最权威、最合理的解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刘勰 赋比兴 《文心雕龙》
下载PDF
朱熹《诗集传》赋比兴标诗探微 被引量:2
7
作者 王龙 《贵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8年第1期37-41,共5页
朱熹在《诗集传》中的标诗一直为人所困惑,但他确实是有严格的标准的。他在判标赋比兴时所依据的标准是:上下文是否都是"说事实"以及怎样"说实事"。他在《诗集传》中所作的赋比兴的兼标正体现了他标诗的严谨与精细... 朱熹在《诗集传》中的标诗一直为人所困惑,但他确实是有严格的标准的。他在判标赋比兴时所依据的标准是:上下文是否都是"说事实"以及怎样"说实事"。他在《诗集传》中所作的赋比兴的兼标正体现了他标诗的严谨与精细而并非缠夹不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朱熹 《诗集传》 赋比兴
下载PDF
《文心雕龙·比兴》“兴”义简约之原因新探 被引量:1
8
作者 杨宁宁 《古代文学理论研究》 2019年第2期42-59,共18页
《文心雕龙·比兴》虽以"比"、"兴"为题,但阐释力度并不均衡,"比"义详湛而"兴"义简扼。若从"兴"义的演进及分类层面着眼,对此一问题会有新的认识。"兴"义自出现伊始,... 《文心雕龙·比兴》虽以"比"、"兴"为题,但阐释力度并不均衡,"比"义详湛而"兴"义简扼。若从"兴"义的演进及分类层面着眼,对此一问题会有新的认识。"兴"义自出现伊始,即负载着启发、教化的经学内涵,魏晋六朝时期,随着个体生命意识的觉醒,人们对"兴"的理解越来越贴近于朴素的"兴感"维度。"兴"的审美发生意义与教化阐释功能发生碰撞。在此状况下,刘勰实际上是将关于"兴"义的审美思考放置到了"情以物兴"的"兴感"层面,将其经学意涵放置在了《比兴》篇中的"兴喻"层面。刘勰虽对审美式的"兴感"多有贡献,但在"兴喻"问题上,则摇摆于审美思维与经学思维之间。在此艰难的张力性夹缝中,刘勰似乎还是更多地偏向了道德、教化的"兴刺"一面,但却简明扼要、点到即止,而"兴隐"的提出也暗示出一些审美意味的端倪。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兴隐"之"兴",其实是刘勰宗经思想的一种个人化呈现,是一种"妥协"和"折中"的产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心雕龙》 比兴 情以物兴 兴隐
原文传递
唐代诗学“兴”范畴体系研究之一——关于“兴”范畴的溯源
9
作者 王抒凡 《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2016年第9期77-84,共8页
将唐代"兴"作为一个诗学范畴,对它的几个基本内涵即"讽喻美刺"的社会现实价值、"言有尽意无穷"的审美价值及"比兴"艺术等进行了溯源。弄清了"兴"的社会现实价值与儒家诗教理论的关系... 将唐代"兴"作为一个诗学范畴,对它的几个基本内涵即"讽喻美刺"的社会现实价值、"言有尽意无穷"的审美价值及"比兴"艺术等进行了溯源。弄清了"兴"的社会现实价值与儒家诗教理论的关系,"兴"与古代比兴艺术思维、比兴艺术手法的关系,以及"兴"的审美价值与儒、道、释三家美学的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比兴 兴寄 兴象
下载PDF
清人整理郑玄《毛诗笺》的成就与局限 被引量:2
10
作者 郑伟 王子君 《太原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8年第4期12-16,共5页
郑玄是经学史上极其重要的人物,其所笺注的《毛诗》成为《诗经》的唯一传本,乃至于后世诗经学在很大程度上就是对郑学所作出的回应。清代的郑学研究可谓极盛,清人继承郑玄诗礼之义,辨析毛郑异同,申郑或驳郑都取得了卓越的知识学成就,切... 郑玄是经学史上极其重要的人物,其所笺注的《毛诗》成为《诗经》的唯一传本,乃至于后世诗经学在很大程度上就是对郑学所作出的回应。清代的郑学研究可谓极盛,清人继承郑玄诗礼之义,辨析毛郑异同,申郑或驳郑都取得了卓越的知识学成就,切中了郑学训诂的某些症结。同时,清代研究者长于知识辨析,略于价值阐释,明显低估了郑玄诗学所蕴含的儒家意识形态诉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乾嘉汉学 郑玄 以礼笺诗 毛郑异同 比兴 意识形态
下载PDF
《诗经》《楚辞》比兴艺术之比较 被引量:1
11
作者 薛胜男 《湘潭矿业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4年第1期99-102,共4页
比兴是中国诗歌艺术的两种传统的创作手法,它伴随着诗歌的产生而产生,也伴随着诗歌的发展而发展。先秦是中国文学史上的第一高峰期,在这时期,比兴大致经历了一个由萌芽到成熟以至繁荣的发展过程,它完成了诗歌艺术由巫术的、功利的转化... 比兴是中国诗歌艺术的两种传统的创作手法,它伴随着诗歌的产生而产生,也伴随着诗歌的发展而发展。先秦是中国文学史上的第一高峰期,在这时期,比兴大致经历了一个由萌芽到成熟以至繁荣的发展过程,它完成了诗歌艺术由巫术的、功利的转化为抒情的、审美的这样一个伟大的质的飞跃,对其后文学的发展产生了不可估量的影响。比较而言,《诗经》以兴的大量出现、比的抒情因素增长、用法纯熟巧妙标志着比兴的成熟,而以《离骚》为代表的《楚辞》则以比的泛化延伸、比兴构成象征体系并具有形象美和意境美标志着比兴的繁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诗经》 《楚辞》 比兴手法 抒情艺术 意境
下载PDF
《文心雕龙》意象论的易学阐释 被引量:2
12
作者 李瑞卿 《古代文学理论研究》 2021年第1期194-215,共22页
刘勰引入易道模式来建构心物关系,在情志领域里建立起了自己的乾坤世界;将文学世界看作是在一定伦理秩序和自由天地之下的自然化生,而在这化生过程中又渗透着感物体道的理性色彩。《周易》意、象、言系统中"意"具有神圣性与理... 刘勰引入易道模式来建构心物关系,在情志领域里建立起了自己的乾坤世界;将文学世界看作是在一定伦理秩序和自由天地之下的自然化生,而在这化生过程中又渗透着感物体道的理性色彩。《周易》意、象、言系统中"意"具有神圣性与理性,言、象、意具有一体性,"象"、"言"共同来完成对"意"的阐释,这一阐释系统在刘勰的意、象、言诗学话语系统中隐性存在并衍化变形,这使得文道的神圣性和理性得以延续和贯彻;在处理言意问题时,刘勰几乎成为语言本体论者,以语言来表达情志,呈现和建构艺术世界;而意、象、言阐释系统背后的数学和逻辑模型,也成为刘勰诗学中"数"理念的基石。形神分离与佛至象应之观念进入刘勰诗学创作之中,丰富了其心物关系的易学模式,形成了中国感物论的重大变局;佛学色彩的"神"与易学中的"阴阳不测之谓神"融合为一,在意象思维中共同发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神理 易道 比兴 感悟
原文传递
“赋比兴”的现代诗学含义及其现代有效性 被引量:2
13
作者 闾海燕 《淮海工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3年第4期63-67,共5页
"赋比兴"自提出后就始终缠夹不清,一直未能成为纯正的诗学概念。缠夹的原因有二:一是论诗者以诗义阐释诗法,二是缺乏"赋比兴"作为表现方法的具体含义。过往的诗论都未能贴近诗歌本体来理解"赋比兴"。意... "赋比兴"自提出后就始终缠夹不清,一直未能成为纯正的诗学概念。缠夹的原因有二:一是论诗者以诗义阐释诗法,二是缺乏"赋比兴"作为表现方法的具体含义。过往的诗论都未能贴近诗歌本体来理解"赋比兴"。意象是诗的本体,是诗歌得以形构的基本单位。在现代诗学的视野中,"赋比兴"就是诗歌整体意象构造的方式。阐述了"赋"、"比"、"兴"三种意象表现方法,认为"赋比兴"不仅仅是《诗经》和古代诗歌的法则,对现代诗歌而言,也是有效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赋比兴 现代诗学 表现方法 本体 意象 现代有效性
下载PDF
论刘勰“比兴”观的美学内涵 被引量:1
14
作者 张婧雅 《学术问题研究》 2011年第2期96-100,共5页
刘勰在《文心雕龙》中的比兴观分成两个部分,一是比和兴,二是比兴。从前者来说,比和兴是两个词,两种方法,"比"为附理,"兴"为起情。就后者而言,比兴合二为一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概念,可解释为"一种艺术性的特征,近于我们今天所说... 刘勰在《文心雕龙》中的比兴观分成两个部分,一是比和兴,二是比兴。从前者来说,比和兴是两个词,两种方法,"比"为附理,"兴"为起情。就后者而言,比兴合二为一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概念,可解释为"一种艺术性的特征,近于我们今天所说的‘艺术形象’一语"。通过对《文心雕龙》中"比兴"观点的探讨,可以发现刘勰对于"比兴"有一种"唯务折中"的态度。一方面他标榜"原道"、"征圣"、"宗经",遵循先秦两汉儒家对"比兴"的传统解释,另一方面他又重视魏晋以来种种新变和讨论,提出"兴是起情"的观点,表现出浓厚的时代特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刘勰 文心雕龙 比和兴 比兴 美学内涵
下载PDF
郑玄“比兴”观浅释
15
作者 袁长江 《衡水学院学报》 2016年第6期67-71,共5页
郑玄对《毛传》116个"兴也"的笺注就是对《毛诗序》"六义"中"兴"的诠释,而后人却把郑玄对《周礼》"六诗"的注释当做是对《毛诗序》"六义"的解释,由是混淆了用诗之兴与作诗之兴的区... 郑玄对《毛传》116个"兴也"的笺注就是对《毛诗序》"六义"中"兴"的诠释,而后人却把郑玄对《周礼》"六诗"的注释当做是对《毛诗序》"六义"的解释,由是混淆了用诗之兴与作诗之兴的区别。然而,由于后人对郑玄两种比兴观念的误解,把用诗之兴当作了作诗之比兴,把本来是作诗之兴又切割为比和兴,遂使毛公"六义"真正涵义不明,郑玄对《毛传》兴体的论述也被抛弃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诗经》 郑玄 “比兴” 六义 六诗
下载PDF
比较诗学视域下的“花儿”起兴考察 被引量:1
16
作者 王晓云 《北京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4年第6期68-72,共5页
基于比较诗学的视域,参用诗之起兴句的研究成果,考察了西北地区"花儿"中起兴的实质。发现"花儿"中的起兴实质包括3层含义:由"兴"的本义"托事于物","引譬连类"征知"花儿"之... 基于比较诗学的视域,参用诗之起兴句的研究成果,考察了西北地区"花儿"中起兴的实质。发现"花儿"中的起兴实质包括3层含义:由"兴"的本义"托事于物","引譬连类"征知"花儿"之"兴"的实质,是由自然景物的某种特征而触发歌者心中的特定期待,因而发声为歌;由"兴"之本义演唱仪式的自然节奏唤起"花儿"歌者的情绪律动,使演唱气氛达到浑然醉境;而情趣与意象契合无间的经典"花儿"的形成,则标志着"花儿"比兴艺术的成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花儿” 比兴 诗学 情趣与意象
下载PDF
试论比兴修辞对于中国古典诗学的本体论意义
17
作者 殷满堂 《长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5年第6期18-21,共4页
比兴作为中国古典诗歌的一种独特的修辞方法,源于原始先民的缘象比附的原始思维。比兴修辞是原始思维形式在文学上的残存物,是中国古人诗性智慧的结晶。另外,在比兴的阐释史上,有一种共同的以美刺解释比兴的偏向,即大多赋予比兴以美刺... 比兴作为中国古典诗歌的一种独特的修辞方法,源于原始先民的缘象比附的原始思维。比兴修辞是原始思维形式在文学上的残存物,是中国古人诗性智慧的结晶。另外,在比兴的阐释史上,有一种共同的以美刺解释比兴的偏向,即大多赋予比兴以美刺的政治功用。以美刺释比兴的阐释模式也是原始法术思维模式积淀的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比兴 发生学 本体论
下载PDF
碧山词“沉郁”特征论析——以咏物词为中心 被引量:1
18
作者 马德青 高献红 《保定学院学报》 2014年第3期74-77,共4页
碧山咏物词所凸显的"沉郁"特征,既指凝重郁结的情感状态,又指蕴藉深厚的艺术境界。碧山词中悲悼家国之感恨与自伤身世之落寞紧密相连,形成沉厚郁结的情感内蕴;同时,碧山词为情造文,承继比兴传统、运用唱叹笔法,借咏物以抒情,... 碧山咏物词所凸显的"沉郁"特征,既指凝重郁结的情感状态,又指蕴藉深厚的艺术境界。碧山词中悲悼家国之感恨与自伤身世之落寞紧密相连,形成沉厚郁结的情感内蕴;同时,碧山词为情造文,承继比兴传统、运用唱叹笔法,借咏物以抒情,从而熔铸出其所独具的审美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碧山 咏物词 沉郁 情感蕴涵 比兴寄托 唱叹笔法
下载PDF
严粲《诗缉》的诗法研究 被引量:1
19
作者 熊祥军 《湖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6年第1期51-55,共5页
严粲是南宋末期的著名学者,其学术专著《诗缉》受到历代学人的推崇,清时钦定进入四库全书荟要本,他在对《诗经》写作方法的分析时,主要详解字法,细分句法,总括篇法;并从内容与表现手法方面解读,使传统赋、比、兴的接受上有了一丝新意;... 严粲是南宋末期的著名学者,其学术专著《诗缉》受到历代学人的推崇,清时钦定进入四库全书荟要本,他在对《诗经》写作方法的分析时,主要详解字法,细分句法,总括篇法;并从内容与表现手法方面解读,使传统赋、比、兴的接受上有了一丝新意;同时还从二雅入手,以较强的文章学文体分类法来论述《诗经》,显出自己的学术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严粲 诗缉 字句章法 比兴 二雅文体论
下载PDF
再论比兴 被引量:1
20
作者 周啸天 《绵阳师范学院学报》 2012年第4期1-4,共4页
比兴是中国古典诗学重要范畴,属诗之六义。分而言之,按朱熹之说,兴是"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有兴会和触物起情的意思;比是"以彼物比此物",简言之即比喻。然而,比兴经常合为一词,或称"比兴手法",就既... 比兴是中国古典诗学重要范畴,属诗之六义。分而言之,按朱熹之说,兴是"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有兴会和触物起情的意思;比是"以彼物比此物",简言之即比喻。然而,比兴经常合为一词,或称"比兴手法",就既不是简单的兴,也不是简单的比。而成为一个更大的诗学范畴。一加一大于二,有了更大的内涵:一可以是双关、二可以是比拟、三可以是寓言、四可以是咏物、五可以是囫囵话、六可以是作者无心而读者有意——某些"文字狱"就是这样造成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比兴手法 双关 比拟 寓言 咏物 文字狱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7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