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中国古典诗歌之美感特质 |
叶嘉莹
|
《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
2012 |
9
|
|
2
|
赋比兴的发生与心理辨析 |
孙绿江
|
《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
2007 |
6
|
|
3
|
《文心雕龙》“比兴”论解析——兼与新批评隐喻观念比较 |
郭勇
|
《青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05 |
3
|
|
4
|
论《论语》的语言艺术 |
徐柏青
|
《湖北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07 |
3
|
|
5
|
从赋比兴看原始诗性思维结构 |
王磊
李爱华
|
《洛阳大学学报》
|
2006 |
2
|
|
6
|
刘勰的“赋比兴”论及其承前启后意义 |
祁志祥
|
《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
2015 |
3
|
|
7
|
朱熹《诗集传》赋比兴标诗探微 |
王龙
|
《贵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
2008 |
2
|
|
8
|
《文心雕龙·比兴》“兴”义简约之原因新探 |
杨宁宁
|
《古代文学理论研究》
|
2019 |
1
|
|
9
|
唐代诗学“兴”范畴体系研究之一——关于“兴”范畴的溯源 |
王抒凡
|
《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
2016 |
0 |
|
10
|
清人整理郑玄《毛诗笺》的成就与局限 |
郑伟
王子君
|
《太原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
2018 |
2
|
|
11
|
《诗经》《楚辞》比兴艺术之比较 |
薛胜男
|
《湘潭矿业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
2004 |
1
|
|
12
|
《文心雕龙》意象论的易学阐释 |
李瑞卿
|
《古代文学理论研究》
|
2021 |
2
|
|
13
|
“赋比兴”的现代诗学含义及其现代有效性 |
闾海燕
|
《淮海工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
2013 |
2
|
|
14
|
论刘勰“比兴”观的美学内涵 |
张婧雅
|
《学术问题研究》
|
2011 |
1
|
|
15
|
郑玄“比兴”观浅释 |
袁长江
|
《衡水学院学报》
|
2016 |
0 |
|
16
|
比较诗学视域下的“花儿”起兴考察 |
王晓云
|
《北京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
2014 |
1
|
|
17
|
试论比兴修辞对于中国古典诗学的本体论意义 |
殷满堂
|
《长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
2005 |
0 |
|
18
|
碧山词“沉郁”特征论析——以咏物词为中心 |
马德青
高献红
|
《保定学院学报》
|
2014 |
1
|
|
19
|
严粲《诗缉》的诗法研究 |
熊祥军
|
《湖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
2016 |
1
|
|
20
|
再论比兴 |
周啸天
|
《绵阳师范学院学报》
|
2012 |
1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