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1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儿童死亡后居丧父母悲伤护理研究现状 被引量:3
1
作者 刘霞 陈京立 《国际护理学杂志》 2006年第11期867-869,共3页
儿童死亡是父母生活中遇到的严重负性生活事件。相对于成人死亡而言,父母悲伤反应强烈,不仅影响到其身心健康和彼此之间的关系,还会进一步影响到整个家庭乃至社会。该文从儿童死亡对家庭产生的应激和影响,父母悲伤反应的影响因素及相应... 儿童死亡是父母生活中遇到的严重负性生活事件。相对于成人死亡而言,父母悲伤反应强烈,不仅影响到其身心健康和彼此之间的关系,还会进一步影响到整个家庭乃至社会。该文从儿童死亡对家庭产生的应激和影响,父母悲伤反应的影响因素及相应的干预措施三方面进行了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儿童 死亡 居丧父母 悲伤 护理
原文传递
5.12地震重灾区丧子者孤独感研究 被引量:3
2
作者 胡晓林 李小麟 +1 位作者 李蓉 豆欣蔓 《中南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2期1279-1284,共6页
目的:描述汶川地震后重灾区丧子者孤独感的现状及其影响因素,了解丧子者孤独感和家庭功能的关系,为丧子者灾后心理和家庭重建提供依据。方法:本研究为横断面调查,采用一般资料调查表、家庭关怀度指数量表、UCLA孤独量表和感情与社交孤... 目的:描述汶川地震后重灾区丧子者孤独感的现状及其影响因素,了解丧子者孤独感和家庭功能的关系,为丧子者灾后心理和家庭重建提供依据。方法:本研究为横断面调查,采用一般资料调查表、家庭关怀度指数量表、UCLA孤独量表和感情与社交孤独量表于汶川地震18个月后对重灾区的190名丧子家庭进行调查。结果:丧子者孤独感、情感孤独和社交孤独得分分别为24~69(43.58±9.61)分,5~24(11.95±3.60)分和6~24(13.99±3.69)分。丧子者家庭孤独感、情感孤独和社交孤独水平均比非丧子的丧亲者高,且两者情感孤独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元回归分析显示,丧子者的再生育状态和家庭功能是其孤独感的影响因素。丧子者家庭功能与孤独感、情感孤独和社交孤独呈负相关(P<0.05)。结论:汶川地震丧子者孤独感较高。丧子者的再生育状态、家庭功能是其孤独感的影响因素。在后期干预中需更加关注丧子者群体,帮助丧子者学会改善和提高家庭功能及情感交流的有效技巧,同时提供医疗技术支持帮助丧子者重新孕育后代,以减轻其孤独感,更好地促进丧子者的灾后心理和家庭重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丧子 地震 孤独感 家庭功能
下载PDF
失独(伤残)家庭父母医养需求及签约服务研究 被引量:2
3
作者 王洪兴 朱晓艳 +2 位作者 李君 付雪莲 樊爱青 《中国初级卫生保健》 2022年第1期46-48,共3页
目的:了解失独(伤残)家庭父母医养需求及影响因素,并基于家庭医生"1+1+1"签约服务来满足其医养需求。方法:应用生活自理量表(ADL)和老年抑郁量表(GDS)对上海市浦东新区某街道20个居委274名失独(伤残)家庭父母进行医养需求及... 目的:了解失独(伤残)家庭父母医养需求及影响因素,并基于家庭医生"1+1+1"签约服务来满足其医养需求。方法:应用生活自理量表(ADL)和老年抑郁量表(GDS)对上海市浦东新区某街道20个居委274名失独(伤残)家庭父母进行医养需求及签约服务调查,调查内容包括基本情况、生活自理能力情况、抑郁症状情况等。结果:68.2%的失独(伤残)家庭父母具备生活自理能力,不同年龄、家庭医生"1+1+1"签约、高血压和糖尿病的失独(伤残)家庭父母的生活能力自理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值分别为78.574、19.854、111.203和49.843,P值均<0.05)。52.2%的失独(伤残)家庭父母有抑郁症状,不同性别、年龄、婚姻及家庭医生"1+1+1"签约服务的失独(伤残)家庭父母抑郁症状检出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值分别为5.408、57.520、29.088和26.737,P值均<0.05)。结论:随着年龄的增长,失独(伤残)家庭父母生活自理能力和抑郁症状趋于加重,家庭医生提供签约服务时,应予以关注并提供相关危险因素干预措施,防止疾病及并发症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失独家庭 父母 医养需求 签约服务
下载PDF
你并不理解我:失独者体验“感知被误解”的质性研究 被引量:2
4
作者 张婷婷 张曙 +1 位作者 虞骥 杜丽娜 《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5期913-918,共6页
目的:探索失独者在社会交往中感知被误解的体验。方法:基于研究团队与南京市7位失独者2年半的交往经历,使用诠释现象学的方法,在日常交往中观察和收集失独者感知被误解的叙事,并对资料进行分析,与研究参与者共同就研究结果达成共识。结... 目的:探索失独者在社会交往中感知被误解的体验。方法:基于研究团队与南京市7位失独者2年半的交往经历,使用诠释现象学的方法,在日常交往中观察和收集失独者感知被误解的叙事,并对资料进行分析,与研究参与者共同就研究结果达成共识。结果:失独者感知被误解的经验结构包括认同危机、关系隐裂、抗逆力丧失、负向情感以及努力。结论:失独者在社会交往中感知被误解的现象是常态并包含复杂的经验结构。这启示临床工作者关注并评估失独者的社会交往状态和自我感知,开展跨专业合作,更好地促进失独者与他人的相互理解,提高失独者的社会交往质量,顺利度过哀伤阶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失独者 感知被误解 诠释现象学
原文传递
失独人群的适应困境及社会工作干预研究——以湖北省Y县的失独人群为例 被引量:2
5
作者 彭扬帆 《社会工作与管理》 2021年第2期24-31,共8页
在中国失独人群愈发庞大的背景下,关注其适应进程成为一个值得探究的议题。通过长期实地访谈与跟踪研究发现,失独人群的适应困境不仅以结构因素作为基础,与个体能动要素相联系,同时还内在地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心理因素。他们普遍面临着应... 在中国失独人群愈发庞大的背景下,关注其适应进程成为一个值得探究的议题。通过长期实地访谈与跟踪研究发现,失独人群的适应困境不仅以结构因素作为基础,与个体能动要素相联系,同时还内在地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心理因素。他们普遍面临着应激心理创伤及躯体化表现、文化创伤体验与失序的情境仪式、混乱的社会角色以及熟人社会的陌生化趋势。基于此,提出借助个案工作、小组工作和社区工作三大专业手法,通过纠正失独人群自我认知与社会认同、整合失独自组织内部功能建设、增进社区机构的服务供给能力等途径来破解失独人群的适应困境,助其早日重返社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失独人群 文化创伤 社会适应 社会工作介入
下载PDF
失独者边缘性人格障碍的形成与移情焦点治疗 被引量:1
6
作者 刘炳琴 《河南教育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0年第4期89-94,共6页
克恩伯格的整合性客体关系理论及其移情焦点治疗不仅在西方边缘性人格障碍诊断与治疗中取得了突破性的成果,而且在应用于我国文化下的边缘性人格障碍治疗中也有很好的心理病理解释效度和治疗效果。能否把这些理论和方法应用于分析中国... 克恩伯格的整合性客体关系理论及其移情焦点治疗不仅在西方边缘性人格障碍诊断与治疗中取得了突破性的成果,而且在应用于我国文化下的边缘性人格障碍治疗中也有很好的心理病理解释效度和治疗效果。能否把这些理论和方法应用于分析中国失独父母因丧失独生子女(核心客体)而引发的类边缘性人格障碍,值得探索。根据客体关系理论,独生子女死亡就是失独父母核心客体及其关系的丧失,有且只有政府主导并(已经在)替补(着)他们丧失的核心客体及其关系,是修复他们边缘化人格障碍的关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核心客体 边缘人格障碍 移情焦点治疗 失独父母 政府主导
下载PDF
丧子父母的精神障碍及临床干预研究进展 被引量:1
7
作者 申晓艳 李涵贵 刘铁榜 《神经疾病与精神卫生》 2019年第7期725-730,共6页
子女的丧失被认为是父母生活中压力最大的事件之一,以往研究表明丧子父母在子女死亡后的一段时间内罹患精神障碍的风险提高,尤其是复杂性哀伤.现回顾丧子父母的精神障碍问题及临床干预措施,旨在为开展丧子父母精神障碍患者临床干预提供... 子女的丧失被认为是父母生活中压力最大的事件之一,以往研究表明丧子父母在子女死亡后的一段时间内罹患精神障碍的风险提高,尤其是复杂性哀伤.现回顾丧子父母的精神障碍问题及临床干预措施,旨在为开展丧子父母精神障碍患者临床干预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精神障碍 丧子父母 临床干预 复杂性哀伤 综述
原文传递
失独父母延长哀伤反应、意义系统改变与丧子经历的意义建构的关系 被引量:1
8
作者 史晓宇 修代明 何丽 《社区心理学研究》 2019年第2期36-49,共14页
考察失独父母对丧子经历意义建构、延长哀伤症状严重程度和意义系统改变三者之间的关系。在北京地区共招募有独生子女去世经历的父母35例,采用延长哀伤问卷测量其哀伤症状的严重程度,并通过结构化访谈让失独者对丧子经历的意义建构(包... 考察失独父母对丧子经历意义建构、延长哀伤症状严重程度和意义系统改变三者之间的关系。在北京地区共招募有独生子女去世经历的父母35例,采用延长哀伤问卷测量其哀伤症状的严重程度,并通过结构化访谈让失独者对丧子经历的意义建构(包括理解意义和寻求益处)以及意义系统的改变(信念改变和目标改变)进行了自我评分。相关分析显示,丧子经历的意义理解水平与延长哀伤引发的分离痛苦和创伤痛苦严重程度均呈负相关;从丧子经历中获得的益处水平与创伤痛苦呈负相关,与目标系统的改变呈正相关。潜变量分析显示,延长哀伤严重程度与意义建构水平呈负相关,与意义系统的改变的相关不显著。因此,支持失独父母对丧子经历的意义建构有助于减少延长哀伤症状的严重程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失独父母 延长哀伤 意义建构
原文传递
参与志愿服务对失独者自我理解的干预效果
9
作者 张婷婷 施超 +1 位作者 吴思宇 王丹 《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176-181,共6页
目的:探索参与志愿服务对失独者自我理解的干预效果及其发生机制。方法:在南京市某街道招募失独父母15人,邀请他们参与社区志愿服务,在参与志愿服务前后,对失独父母进行一对一的半结构式访谈,并对访谈内容进行质性分析。结果:研究发现,... 目的:探索参与志愿服务对失独者自我理解的干预效果及其发生机制。方法:在南京市某街道招募失独父母15人,邀请他们参与社区志愿服务,在参与志愿服务前后,对失独父母进行一对一的半结构式访谈,并对访谈内容进行质性分析。结果:研究发现,参与志愿服务可以帮助失独者发展肯定的自我理解,生成积极的自我意义,具体表现在参与者自我的三个向度:自信、尊严和自尊的改变。而参与志愿服务所带来的直接心理经验和与他人互动的社会经验是这种改变发生的关键因素。结论:参与志愿服务对失独者自我理解的干预是有效果的,失独者应积极寻找机会参与志愿服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失独者 志愿服务 自我理解 质性研究
原文传递
地震重灾区丧失子女者的创伤后应激症状2年随访 被引量:9
10
作者 柳武妹 范方 +1 位作者 周翠玲 梅雯 《中国心理卫生杂志》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252-256,共5页
目的:了解地震重灾区丧失子女者创伤后应激症状(PTSS)变化情况及相关因素。方法:汶川地震后1.5年和2年时,对极重灾区155名丧失子女者(研究组)和35名未丧失子女者(对照组),采用心理创伤后应激障碍自评量表(PTSD-SS)和一般人口学资料调查... 目的:了解地震重灾区丧失子女者创伤后应激症状(PTSS)变化情况及相关因素。方法:汶川地震后1.5年和2年时,对极重灾区155名丧失子女者(研究组)和35名未丧失子女者(对照组),采用心理创伤后应激障碍自评量表(PTSD-SS)和一般人口学资料调查表进行评估与调查。结果:震后1.5年时,研究组的PTSS检出率和PTSD-SS总分高于对照组(均P<0.001)。震后2年时,研究组的PTSS检出率和PTSD-SS总分仍高于对照组(均P<0.001),研究组的PTSD-SS总分低于震后1.5年(P<0.05)。研究组中,尚未再孕者的PTSS检出率和PTSD-SS总分均仅在震后2年时高于已孕或已育者(均P<0.05);受教育程度低者的PTSD-SS总分仅在震后2年时高于受教育程度高者(P<0.01);与震后1.5年时相比,震后2年时男性的PTSD-SS总分上升,女性总分下降(P<0.01)。结论:本研究显示,与震后1.5年时相比,丧失子女者的PTSS检出率在震后2年时下降,且症状减轻;但丧失子女者中尚未再孕再育者、受教育程度低者以及男性的症状呈加重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震 丧失子女者 创伤后应激症状(PTSS) 随访
下载PDF
浅谈丧亲新生儿父母的护理指导
11
作者 杜姗姗 李霞 《临床护理杂志》 2006年第1期75-76,共2页
关键词 居丧 新生儿父母 护理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