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0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仁义与审慎:董仲舒“原心定罪”主张新解
1
作者 洪博文 《衡水学院学报》 2024年第3期28-35,共8页
董仲舒的‚原心定罪‛主张直接催生了汉代法治的‚《春秋》决狱‛实践。通常对‚原心定罪‛的解释会援引董仲舒的‚德主刑辅‛‚阳德阴刑‛思想,将阴阳与刑德比附论证。然而,这一解读方式忽略了董仲舒‚原心定罪‛主张在其篇章中与仁义、审慎论述的... 董仲舒的‚原心定罪‛主张直接催生了汉代法治的‚《春秋》决狱‛实践。通常对‚原心定罪‛的解释会援引董仲舒的‚德主刑辅‛‚阳德阴刑‛思想,将阴阳与刑德比附论证。然而,这一解读方式忽略了董仲舒‚原心定罪‛主张在其篇章中与仁义、审慎论述的相关性。从伦理视角看,董仲舒将‚仁‛理解为泛爱与理性思考,推究得到‚慎‛这一态度;将‚义‛理解为内在规范力量,推究得到‚以经正义‛这一方式,因而‚原心定罪‛无需通过阴阳比附论证也可成立。这种对董仲舒德刑思想的解读方式,有助于董仲舒伦理思想和政治思想的现代化理解。此外,董仲舒对道德主体的行为自主性有更明显的肯定,动机在确定主体道德责任时有更重要的地位,这展现出他有在当代被解读为理由内在主义者的可能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董仲舒 原心定罪 仁义 理由内在主义
下载PDF
孔子责任伦理思想新诠 被引量:6
2
作者 白如祥 《周易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106-112,共7页
当前对于孔子责任伦理思想的研究虽然取得了较多的成果,但仍存在诸多问题。其中原因,一方面是拘泥于马克思·韦伯关于责任伦理的思想框架,一方面是因为对责任伦理概念的内涵还没有一个相对一致的看法。因此在研究中亟需转换思路,从... 当前对于孔子责任伦理思想的研究虽然取得了较多的成果,但仍存在诸多问题。其中原因,一方面是拘泥于马克思·韦伯关于责任伦理的思想框架,一方面是因为对责任伦理概念的内涵还没有一个相对一致的看法。因此在研究中亟需转换思路,从孔子伦理思想本身出发,以责任为出发点和核心观念进行重新解释。孔子认为,责任来自人的忧患意识,来自人的仁爱本性,最终来自天的'生生之德'。所以人在履行责任的时候,不能背离仁的要求,而必须以仁为依归,要遵循忠恕之道,遵守礼的规范,还要能够通权达变。这样一种社会责任伦理思想传统,无论对儒家思想,还是对中国社会,都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孔子 责任 仁义 忠恕 权变
原文传递
张炜小说的民间情怀 被引量:1
3
作者 宗元 《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02年第4期59-61,共3页
在张炜的创作心理中潜在着浓重的民间情结 ,创作立场逐渐向民间转移。作品的思想倾向明显受到民间“仁义”观念的影响 ,表现出对民间文化中自由自在与原始生命力的情感认同。
关键词 民间情结 民间文化 仁义 自由自在 生命力
下载PDF
并存不废,会通所长——《淮南子》治国思想论析 被引量:5
4
作者 李秀华 《辽宁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9年第5期85-89,共5页
《淮南子》一书包含了丰富的治国思想,但历来学者由于过分强调其道家色彩而未能揭示其全貌。实际上,关于如何治国,刘安对道、法、儒等各家主张并不偏废。大致说来,《淮南子》治国思想表现出以下四端:1.继承和发展了道家无为而治的思想;2... 《淮南子》一书包含了丰富的治国思想,但历来学者由于过分强调其道家色彩而未能揭示其全貌。实际上,关于如何治国,刘安对道、法、儒等各家主张并不偏废。大致说来,《淮南子》治国思想表现出以下四端:1.继承和发展了道家无为而治的思想;2.吸收了法家的法治主义;3.张扬了儒家的人治思想;4.追求变通以及会通诸家所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淮南子 刘安 无为 法治 仁义
下载PDF
“治以道德为上,行以仁义为本”——陆贾《新语》的思想系统与历史地位 被引量:1
5
作者 祁志祥 《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125-133,共9页
陆贾是汉高祖的“政治设计师”,他奉高祖之命而作的《新语》对汉初政治方针由攻转守、由武到文的转向起到了至关重要的奠基作用。陆贾的政治设计是从反思秦暴而亡、反对君主多为扰民、主张实行儒家仁政和道家无为之道开始的。他以儒家... 陆贾是汉高祖的“政治设计师”,他奉高祖之命而作的《新语》对汉初政治方针由攻转守、由武到文的转向起到了至关重要的奠基作用。陆贾的政治设计是从反思秦暴而亡、反对君主多为扰民、主张实行儒家仁政和道家无为之道开始的。他以儒家经典为依据立论,从儒家仁政理想出发,梳理了“圣人之道”的历史流变,提出了“尚贤去佞”“进忠退谗”的政治要求和“俯仰进退,与道为依”的修身要求,将儒家的“道德”天命化为“灾诫”说,成为孔子《春秋》以天统君的“灾异”说到董仲舒“天谴说”之间的重要过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陆贾 《新语》 秦鉴 仁义 无为 天命灾诫
原文传递
杞柳与骈拇——人性的真与善
6
作者 赵金刚 《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173-181,208,共10页
在《孟子·告子上·性犹杞柳也章》中,孟子反对将人性视为材料、将仁义视为后天制作的成品的观点,孟子认为此种说法会导致“祸仁义”。在思想史上,这其实就是以《庄子·骈拇》为代表的人性论表达,即强调人性的真,以真来反... 在《孟子·告子上·性犹杞柳也章》中,孟子反对将人性视为材料、将仁义视为后天制作的成品的观点,孟子认为此种说法会导致“祸仁义”。在思想史上,这其实就是以《庄子·骈拇》为代表的人性论表达,即强调人性的真,以真来反对后天制作出来的善。孟子的人性论,将仁义视作人性的内容,同时也摄真于善。孟子的人性论是真善合一的,也是人性的最终实现,也是人性之真的自然展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杞柳 骈拇 自然 制作 仁义
下载PDF
兼宗儒道的“未定之论”——周敦颐《太极图说》新解
7
作者 张斯珉 《周易研究》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79-88,共10页
周敦颐的《太极图说》旨在依托《周易》建构一套由天道贯通人道,涵盖本体论、宇宙论、工夫论的哲学系统,为新儒学奠基。为此,他引入了道家的“无极”作为形上本体,以“太极”作为元气,提出了“无极而太极”的论断,并将二者的关系诠释为... 周敦颐的《太极图说》旨在依托《周易》建构一套由天道贯通人道,涵盖本体论、宇宙论、工夫论的哲学系统,为新儒学奠基。为此,他引入了道家的“无极”作为形上本体,以“太极”作为元气,提出了“无极而太极”的论断,并将二者的关系诠释为在无极的主导下元气逐渐展开并化生万物的过程。在人道方面,周敦颐将知觉作为人的根本特征,强调人之为人的规范即“人极”由圣人订立,其内容是中正仁义,而修养方法是主静。《太极图说》的形上体系与人道规范之间存在着思想断裂:一方面,“中正仁义”无法从“无极”中直接推出,是一种外在的道德要求;另一方面,“主静”的工夫路径亦难以达成“中正仁义”的修养目标。因此,《太极图说》应当被视为一部兼宗儒道的“未定之论”。周敦颐在《通书》中完全回归了儒家立场,以《中庸》之“诚”作为核心概念建构新的理学体系,有效地解决了《太极图说》中的理论困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太极图说》 无极而太极 中正仁义 主静
原文传递
儒家,还是杂家?——《颜氏家训》思想归属辨析
8
作者 颜炳罡 吴奇萍 《孔子研究》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89-95,158,159,共9页
从《颜氏家训》作者的家族文化底色、思想来源、作品主题、核心价值来看,《颜氏家训》的思想归属是儒家,而不是某些学者所认为的杂家。第一,从《颜氏家训》的“务先王之道,绍家世之业”的学术追求与使命担当来看是儒家而非杂家;第二,从... 从《颜氏家训》作者的家族文化底色、思想来源、作品主题、核心价值来看,《颜氏家训》的思想归属是儒家,而不是某些学者所认为的杂家。第一,从《颜氏家训》的“务先王之道,绍家世之业”的学术追求与使命担当来看是儒家而非杂家;第二,从《颜氏家训》的“整齐门内,提撕子孙”的宗旨来说,是儒家的齐家之道,不是佛家的出家之法;第三,从《颜氏家训》坚守仁义诚孝的核心价值来看,《颜氏家训》是儒家而非杂家。虽然《颜氏家训》有“曼衍旁涉”之处,只能说其博大,但这不能作为判断其思想归属的根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颜之推 儒家 杂家 仁义 先王之道 家世之业
原文传递
莫贵于人:董仲舒天人之学中的人贵思想
9
作者 曾力 《衡水学院学报》 2023年第6期46-55,共10页
“天”在董仲舒的学问中处于至高的本体地位,具有无上的权威,“天人合一”是其学问的根本构建,但“人”才是天的目的,不能只是蔽于“天”而不知“人”。“人”在其哲学体系中显得尤为可贵,人贵能与天合一、贵有仁心、贵有志、贵能长物... “天”在董仲舒的学问中处于至高的本体地位,具有无上的权威,“天人合一”是其学问的根本构建,但“人”才是天的目的,不能只是蔽于“天”而不知“人”。“人”在其哲学体系中显得尤为可贵,人贵能与天合一、贵有仁心、贵有志、贵能长物、贵于能保天命。仁义是贯穿“天人”的精神根基,天将仁义之精神付诸人,且要通过“人”来推行仁义之精神。理解董仲舒天人思想的要义就要抓住仁义之核心,在体会仁义之中理解人的可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董仲舒 仁心 长物 天命 仁义
下载PDF
阿罗频多思想与徐梵澄的精神哲学——也谈章太炎·鲁迅·徐梵澄
10
作者 孙波 《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167-174,共8页
从章太炎到鲁迅再到徐梵澄,是现代“心学”即精神哲学之一脉的传承与发扬。章氏从唯识学楔入,但“心”的结构未尝打开。鲁迅自“超人”说立起,他将“心”分解为“神思”与“学”,成其为对立统一的关系,然而仍未达到“心”之结构的关系整... 从章太炎到鲁迅再到徐梵澄,是现代“心学”即精神哲学之一脉的传承与发扬。章氏从唯识学楔入,但“心”的结构未尝打开。鲁迅自“超人”说立起,他将“心”分解为“神思”与“学”,成其为对立统一的关系,然而仍未达到“心”之结构的关系整体(大全)。徐梵澄以阿罗频多思想为借鉴,依其“超心思”哲学而笃行,用“知觉性”这一概念,“创造了一个全新的局面”。他将鲁迅“立人”“改造国民性”的主旨调整为“变化气质,并终期转化社会与人生”的理想。其中“变化”一词,包含“保存”“改造”(扬弃)“同化”三义,乃为一“正、反、和”的圆圈,其超上依据乃为“心灵”(仁),故可称之为“永恒中介”(雅斯贝尔斯)。而“心灵”在此世间之自身增殖的过程与完成就是“性灵”。徐梵澄特别强调对孟子“义”的概念的诠释,这是人与人(族与族、国与国)之间横向的实践原则,他的目的不外是告诉人们——“我就是我们”(黑格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精神哲学 知觉性 变化气质 仁与义 心灵与性灵
原文传递
宋襄公“仁义”之举新诠释 被引量:2
11
作者 朱凤祥 《商丘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2年第2期51-53,共3页
宋襄公以“让国”而博得“仁义”之名,又以“仁义”之师在泓水之战中败覆。其实,自矜仁义的宋襄公是一个凶狠残忍的伪君子。宋襄公这种畸形的“仁义”心态,是一种文化现象,有其产生的特殊原因。
关键词 宋襄公 虚伪 仁义
下载PDF
天下文明的重建:孟子儒学的仁义政教论 被引量:2
12
作者 张广生 《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1期102-112,共11页
孟子仁义政教论的历史语境是战国之乱世,理论语境则是华夏天下文明的重建。孟子以其仁义儒学为华夏政教文明复兴的宏业重新奠立了心性论的基础,仁义不是天志之法,而是心性之德,无论大人君子的皇皇高德,还是普通人民的庸常善德都要依赖... 孟子仁义政教论的历史语境是战国之乱世,理论语境则是华夏天下文明的重建。孟子以其仁义儒学为华夏政教文明复兴的宏业重新奠立了心性论的基础,仁义不是天志之法,而是心性之德,无论大人君子的皇皇高德,还是普通人民的庸常善德都要依赖于心性的自觉与情识的成长。相对于杨朱学说政治虚无主义的绝望和墨子学说道德理想主义的热望,孟子的仁义学说提供了“中道”的道德现实主义方案:通过仁义政教,建设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的“可能的中心之国”。仁义政教不能像天志之法那样强力重构所有的人伦,君子只能在反躬自省的自我校正中,顺应人的自然性情,以伦类之知和差序之爱,开辟“权以归经”的文明重建之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天下文明 仁义 政教 孟子 儒学
下载PDF
张栻义利双彰视域下之王道政治伦理思想探微 被引量:1
13
作者 陈力祥 汪美玲 《中原文化研究》 2021年第6期55-62,共8页
张栻以义利双彰理解孟子之义利观,并以义利双彰为自己政治伦理思想的逻辑肇始。一方面,义利双彰之“以义为先”是张栻政治伦理思想逻辑起点之重点;另一方面,义利双彰之合理之利(而非私利)则是张栻政治伦理思想逻辑起点中的难点,因为它... 张栻以义利双彰理解孟子之义利观,并以义利双彰为自己政治伦理思想的逻辑肇始。一方面,义利双彰之“以义为先”是张栻政治伦理思想逻辑起点之重点;另一方面,义利双彰之合理之利(而非私利)则是张栻政治伦理思想逻辑起点中的难点,因为它涉及主体内躬自省的自我剖析和克己。义利双彰之思想蕴含了张栻在政治上的义政和利政的双重诉求:义政关涉礼义,其重心在维护国家和社会的合理秩序上;而利政则主要涉及经济,它是社会稳定的物质保障。同时,张栻主张无论是义政还是利政都需要以仁义为衡断之圭臬,而因为义实内涵于仁之中,所以政治伦理中的圭臬实际上就是仁,而仁在现实中的载体则为礼制。最后,无论是义政还是利政都需要行政主体(君、臣)将其落实,具体而言是要求君仁、臣义,也即是君主应以民为本,臣子出仕应秉持意图正义和行为正当。张栻之政治伦理思想的特色在其义利双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张栻 义利双彰 王道 仁义 政治伦理
下载PDF
孟子思想中“仁义”与现实联系的中介——“时” 被引量:2
14
作者 刘海龙 卢姝姝 《合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2年第4期40-43,共4页
孟子思想中"仁义"的实现离不开对"时"的把握。孟子"时"的思想主要体现在身、家、国、天下这四个层面。在"身"层面上的"时",主要是讲个体行为不应拘泥于"仁义"之名;在"... 孟子思想中"仁义"的实现离不开对"时"的把握。孟子"时"的思想主要体现在身、家、国、天下这四个层面。在"身"层面上的"时",主要是讲个体行为不应拘泥于"仁义"之名;在"家"层面上的"时",主要是讲家庭成员之间不应拘泥于"人伦"之名;在"天下"与"国"层面上的"时",主要是讲执政者不应拘泥于尊卑有别之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孟子 仁义
下载PDF
“公子友如陈”:《公羊传》与“亲亲”“尊尊”儒家思想 被引量:1
15
作者 保罗·那比尔 《衡水学院学报》 2022年第3期44-54,共11页
中国传统思想偏向于不直言抽象原则,而是通过论述具体事件来表达普遍真理。据此理,本文将以庄公二十五、二十七年《春秋》经:“冬,公子友如陈”之经文为例而阐释出儒家思想基本性之“亲亲”“尊尊”对立面概念结构。通过仔细分析公子友... 中国传统思想偏向于不直言抽象原则,而是通过论述具体事件来表达普遍真理。据此理,本文将以庄公二十五、二十七年《春秋》经:“冬,公子友如陈”之经文为例而阐释出儒家思想基本性之“亲亲”“尊尊”对立面概念结构。通过仔细分析公子友之性格、政治背景以及历史角色,将讨论“亲亲”“尊尊”与一系列对立面概念之亲密关系,即“质”与“文”,“阴”与“阳”,“仁”与“义”,“内”与“外”等因素,然后考之于先秦典籍,既指出其张力以及互相排除关系,又解释其相辅相成而互相依赖之本质。最后,将“亲亲”“尊尊”与其对应概念系列置于妥当哲学背景下,论述为先秦儒家思想之普遍思维形式之一,有客观重要性于人性、道德、社会、历史以及政治思想。以期能够揭露《春秋》公羊学连贯一致逻辑结构之一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董仲舒 《春秋》 公羊学 亲亲 尊尊 仁义 质文
下载PDF
儒家思想与传统节操观简论 被引量:1
16
作者 李绍强 《齐鲁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5期23-28,共6页
节操是中国传统的重要伦理范畴。节操包含气节和操守两方面,涉及仁、义、忠、信、廉、耻等诸多道德内容,与儒家传统的伦理道德修养有着密切的关系。"仁"是具有节操观念的前提与核心,因而节操又与以人为本、遵守社会规范及理... 节操是中国传统的重要伦理范畴。节操包含气节和操守两方面,涉及仁、义、忠、信、廉、耻等诸多道德内容,与儒家传统的伦理道德修养有着密切的关系。"仁"是具有节操观念的前提与核心,因而节操又与以人为本、遵守社会规范及理想人格密切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儒家思想 节操观 仁义 理想人格
下载PDF
荀子礼制构建的价值基础
17
作者 许美平 《中州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0期108-114,共7页
“礼义”一向是荀子研究的焦点,而作为“礼义”价值基础的“仁义”思想却被长期忽视。近来论者虽已措意于此并有所阐发,却鲜有内在于荀子论证系统的专门探究。荀子的“礼论”明确以自然状态下人群的争夺论证先王制作礼义的必要性;与此... “礼义”一向是荀子研究的焦点,而作为“礼义”价值基础的“仁义”思想却被长期忽视。近来论者虽已措意于此并有所阐发,却鲜有内在于荀子论证系统的专门探究。荀子的“礼论”明确以自然状态下人群的争夺论证先王制作礼义的必要性;与此相应还有一条不为人关注的“仁义暗线”,即先王之所以愿意制作礼义以止息人群的争夺,是因为先王爱人利民的道义担当。先王爱人利民的道义担当构成其制作礼义的可能性。爱人利民的担当来自自爱修德的内在驱动。为了实现爱民利民,荀子一方面强调礼制以“能群”的作用来满足民众的“天养”,另一方面需要以礼义的“分”“辨”止息民众的纷争。荀子对礼制的论证,不是基于统治阶层的血缘宗法,而是基于人类社会和民众生活需要,从而以仁爱思想奠定礼义制度的价值基础,也支撑了贤贤原则。仁义构成礼制论证的终极价值,保证了荀子制度设计的儒家特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荀子 仁义 礼义 自爱修德 爱人利民
下载PDF
论明代钟祥历史发展史图
18
作者 周冬梅 《科教导刊》 2019年第27期176-177,共2页
明朝的封藩制,是中国封建社会的一种独特而且重要的政治制度,明代钟祥的历史上共有三位藩王封藩到此.尤其是明朝第11个皇帝嘉靖帝出生于钟祥,他从一个藩王顺利登基并在早期统治时期,出现"嘉靖中兴的"局面,这与他个人智慧和早... 明朝的封藩制,是中国封建社会的一种独特而且重要的政治制度,明代钟祥的历史上共有三位藩王封藩到此.尤其是明朝第11个皇帝嘉靖帝出生于钟祥,他从一个藩王顺利登基并在早期统治时期,出现"嘉靖中兴的"局面,这与他个人智慧和早期深受父亲的教育密不可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仁义兴王 文化礼仪 仁孝 治国
下载PDF
传递圣王之道 彰显仁义典则——论荀悦《申鉴》的治国策略 被引量:1
19
作者 张建会 《海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2017年第2期166-172,共7页
东汉末年,军阀混战,宦官与外戚交替专权,社会混乱不堪,国家日益走入困境。荀悦积极参与政治,将自己探索和总结国家改革与发展的治国策略汇编成《申鉴》一书。在《申鉴》中,他倡导统治者不仅要学习和践行圣王之道,还要在国家制度建设中... 东汉末年,军阀混战,宦官与外戚交替专权,社会混乱不堪,国家日益走入困境。荀悦积极参与政治,将自己探索和总结国家改革与发展的治国策略汇编成《申鉴》一书。在《申鉴》中,他倡导统治者不仅要学习和践行圣王之道,还要在国家制度建设中体现仁义。荀悦以儒家仁义为原则去总结历史得失,为当时和后来的统治者成就王治之世提供了重要的政治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荀悦 申鉴 圣王 仁义 策略
下载PDF
《表记》对孔子的君子文质观的继承与发展
20
作者 郑义成 《牡丹江教育学院学报》 2022年第1期5-9,共5页
孔子的文质观主要是从君子的视角进行论述,表现为“文质彬彬”与“文犹质也,质犹文也”。《表记》作为“七十子”之作品,表现出对孔子的君子文质观的继承和发展。具体来说,《表记》认为君子应当“文”“德”表里循环,“表里”结合;认为... 孔子的文质观主要是从君子的视角进行论述,表现为“文质彬彬”与“文犹质也,质犹文也”。《表记》作为“七十子”之作品,表现出对孔子的君子文质观的继承和发展。具体来说,《表记》认为君子应当“文”“德”表里循环,“表里”结合;认为为政者应当追求“有至”或“至道”,即仁义兼顾,仁义相半,以合于儒家王道政治的理想;认为虞帝能够兼顾“亲尊”和“仁义”,表现出对夏商周三代之治的纠偏和超越,成为后世王朝治理的典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表记》 孔子 文质 仁义 亲尊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