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庙底沟文化渊源探析 被引量:14
1
作者 薛新明 宋建忠 《中原文物》 2003年第2期14-17,29,共5页
庙底沟文化的渊源长期以来众说不一 ,2 0世纪 90年代初 ,在山西省翼城的枣园遗址和北橄遗址发现的文化遗存为我们重新认识这一问题提供了充分的依据。根据我们的研究 ,枣园文化北橄遗址一至四期遗存属于同一文化系统 ,枣园文化晚期与关... 庙底沟文化的渊源长期以来众说不一 ,2 0世纪 90年代初 ,在山西省翼城的枣园遗址和北橄遗址发现的文化遗存为我们重新认识这一问题提供了充分的依据。根据我们的研究 ,枣园文化北橄遗址一至四期遗存属于同一文化系统 ,枣园文化晚期与关中地区的半坡文化早期同时 ,庙底沟文化是以晋南、豫西地区枣园文化以来的传统文化为主体 ,接受了西部半坡文化的部分先进因素而形成的 ,东庄一期是北橄遗存与半坡文化融合的产物 ,庙底沟文化是不同文化交流、碰撞、融合的结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庙底沟文化 半坡文化 枣园文化 北橄遗存 文化交流
原文传递
从半坡型鱼纹的演变看庙底沟型彩陶纹样的来源 被引量:5
2
作者 高会卓 张玮 《艺术与设计(理论版)》 2019年第6期129-131,共3页
仰韶文化是中国古代文明的起源,也是中国文化传播的形成与发展的重要阶段,在中国古代占有重要的地位。在仰韶文化划分的众多种类型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半坡类型和庙底沟类型,而其中鱼纹是它们所共有的。通过对比二者的纹样造型及演变过... 仰韶文化是中国古代文明的起源,也是中国文化传播的形成与发展的重要阶段,在中国古代占有重要的地位。在仰韶文化划分的众多种类型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半坡类型和庙底沟类型,而其中鱼纹是它们所共有的。通过对比二者的纹样造型及演变过程发现,庙底沟文化中趋向于图案化、几何化的纹样如花瓣纹、叶片纹等与半坡类型中的鱼形纹样呈现出一脉相承的关系。这些纹饰的出现不仅体现了原始人们对于色彩、图案等的审美追求,也表达了原始人们的精神情感和文化特征。对半坡与庙底沟文化中纹样的艺术形式与文化内涵进行分析,为进一步感受本民族文化,不断寻找能代表本民族文化特征的设计语言为我们所用,为民族设计注入新鲜血液重焕生命力具有深刻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半坡文化 庙底沟文化 彩陶 鱼纹 演变 设计 象征
原文传递
再审半坡文化和庙底沟文化的年代关系——以叠压打破和共存关系为视角 被引量:5
3
作者 许永杰 《考古》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74-89,共16页
在中国考古学的学术史上有两大“学案”经久未决,一是夏商周考古中成汤居毫的地望,一是新石器时代考古中半坡文化和庙底沟文化的关系。关于前者,自20世纪70年代末邹衡《郑州商城即汤都毫说》发表后,郑州二里冈早商城址为成汤灭夏后... 在中国考古学的学术史上有两大“学案”经久未决,一是夏商周考古中成汤居毫的地望,一是新石器时代考古中半坡文化和庙底沟文化的关系。关于前者,自20世纪70年代末邹衡《郑州商城即汤都毫说》发表后,郑州二里冈早商城址为成汤灭夏后所建都城——毫之“郑毫说”渐成学界的主流认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半坡文化 庙底沟文化 叠压打破关系 共存关系 新石器时代
原文传递
龙岗寺半坡文化墓葬的几个问题 被引量:5
4
作者 李英华 《华夏考古》 CSSCI 北大核心 2005年第3期68-77,共10页
本文以《龙岗寺》发表的叠压打破关系和器物组合关系为基础探讨了器物演变过程,并对该遗址的半坡文化墓葬进行了分期与分段然后以尖底瓶这一半坡文化的典型陶器为主要线索,探讨其在空间上的分布特征,并结舍该墓葬中人口的年龄结构与死亡... 本文以《龙岗寺》发表的叠压打破关系和器物组合关系为基础探讨了器物演变过程,并对该遗址的半坡文化墓葬进行了分期与分段然后以尖底瓶这一半坡文化的典型陶器为主要线索,探讨其在空间上的分布特征,并结舍该墓葬中人口的年龄结构与死亡率,简要分析了该墓地所代表的人群状况,最后对该遗址的性质特征做了归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龙岗寺 半坡文化 问题 墓葬 龙岗 演变过程 组合关系 主要线索 分布特征 年龄结构
原文传递
半坡和庙底沟文化中的鱼形纹样探析 被引量:3
5
作者 徐跃之 王美艳 《设计艺术研究》 2016年第4期92-98,共7页
仰韶文化是黄河中游地区新石器时代的一种文化。仰韶文化在5000年前的中华史前文化中占居重要位置。仰韶文化中最具特色的彩陶是半坡类型和庙底沟类型,其鱼形纹样则是这两者所共有也是极富典型性和代表性的纹饰。特意将仰韶文化中的半... 仰韶文化是黄河中游地区新石器时代的一种文化。仰韶文化在5000年前的中华史前文化中占居重要位置。仰韶文化中最具特色的彩陶是半坡类型和庙底沟类型,其鱼形纹样则是这两者所共有也是极富典型性和代表性的纹饰。特意将仰韶文化中的半坡型和庙底沟型彩陶鱼纹的造型特征和发展变化进行对比,能够发现这一变化过程是由最初的写实、生动与形象的多样化表示逐步向图案化、格律化、规范化方向演化;对演变花瓣纹的全新解释是鱼纹鳃部与线条的重组;通过探讨获得了鱼纹内在的象征意义是对未来事物的好奇和对永恒生命的向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半坡文化 庙底沟文化 鱼形纹样 发展变化 象征意义
下载PDF
陕西潼关南寨子遗址人口的平均预期寿命与死亡模式 被引量:3
6
作者 于世永 康志海 《地球环境学报》 2012年第1期735-742,共8页
作为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和主体,人口因素在人类文明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我们通过编制生命表,对陕西潼关南寨子遗址4个墓葬出土的人骨进行古人口学分析,计算出关中平原东部地区仰韶文化中期人口的平均预期寿命为27.8岁,高出我国西北... 作为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和主体,人口因素在人类文明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我们通过编制生命表,对陕西潼关南寨子遗址4个墓葬出土的人骨进行古人口学分析,计算出关中平原东部地区仰韶文化中期人口的平均预期寿命为27.8岁,高出我国西北、东北地区和太湖流域新石器时期的人口平均预期寿命约8岁,而与山东沿海地区大汶口文化时期的王因遗址较为接近。这可能与本区中全新世较大暖期东亚夏季风主导下的较为适宜的气候条件和农业社会较高的经济状况有关。分析发现南寨子遗址男性的平均预期寿命显著高于女性,符合史前人口的普遍规律。我们的研究表明育龄妇女围产期较低的护理条件是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寨子遗址 半坡文化 生命表 平均预期寿命 死亡概率
下载PDF
陕西富县畔上遗址浮选植物遗存结果初步分析 被引量:2
7
作者 刘洋 生膨菲 +1 位作者 张鹏程 尚雪 《考古与文物》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116-124,共9页
畔上遗址位于陕西省延安市富县茶坊镇畔上村,文化层从半坡文化半坡类型、半坡文化东庄类型、庙底沟二期延续至战国晚期和西汉早期。我们对畔上遗址浮选出土炭化植物种子进行鉴定与分析,结果表明,畔上先民在仰韶文化时期就开始了以粟黍... 畔上遗址位于陕西省延安市富县茶坊镇畔上村,文化层从半坡文化半坡类型、半坡文化东庄类型、庙底沟二期延续至战国晚期和西汉早期。我们对畔上遗址浮选出土炭化植物种子进行鉴定与分析,结果表明,畔上先民在仰韶文化时期就开始了以粟黍为主的旱作农业生产活动,并持续到战国晚期。该地区农业结构的变化体现出区域性与历时性变化。长期以来,该地先民主要利用黍类作物,这与同时期该地区以北的陕北高原的研究结果类似。说明当时的农业活动主要受到降水条件的影响,人类为适应这种半干旱的水热条件,选择了更加耐旱的黍类作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畔上遗址 植物浮选 旱作农业 半坡文化
下载PDF
我国新石器时代中晚期“北彩南白”的陶器扩张格局
8
作者 刘文强 《湖南考古辑刊》 2022年第1期194-210,共17页
“北彩南白”分别指的是我国新石器时代中晚期的北方彩陶和南方白陶,这两种陶器不光是有着精美装饰的史前遗物,也是距今8000~5000年我国北方和南方地区文化扩张中表现最为明显的两类器物。“北彩南白”萌芽于距今8000年左右;半坡文化时... “北彩南白”分别指的是我国新石器时代中晚期的北方彩陶和南方白陶,这两种陶器不光是有着精美装饰的史前遗物,也是距今8000~5000年我国北方和南方地区文化扩张中表现最为明显的两类器物。“北彩南白”萌芽于距今8000年左右;半坡文化时期,“北彩南白”的二元格局正式形成,并开始在汉水上游一带接触甚至对峙;庙底沟文化时期,北方彩陶进一步扩展其分布范围,大大压缩了南方白陶的分布空间,二者在长江中游等地展开直接对话,或促成了目前发现年代最早的城头山史前城址的诞生,也使得南方白陶基本局限于长江中游至珠三角地区的狭长地带。“北彩南白”格局于庙底沟文化解体之时落幕。其后,以凌家滩、牛河梁、良渚等遗址为代表的新生考古学文化异军突起并再度交流融会,历史也迈入了新的进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方彩陶 南方白陶 半坡文化 庙底沟文化 高庙文化 大溪文化
原文传递
龙岗寺半坡文化墓地布局研究 被引量:1
9
作者 陈畅 唐雪梅 《江汉考古》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63-72,共10页
本文根据随葬品组合的变化,将龙岗寺半坡文化墓地分为三期十二段。又将各期墓葬还原至墓地平面得出了第六至第一层墓葬埋葬顺序,归纳三个期别墓地布局,揭示六层墓地平面布局两两对应的规划思想。
关键词 龙岗寺 半坡文化 墓地 形成过程 布局
原文传递
陕西潼关南寨子遗址发掘简报 被引量:4
10
作者 王炜林 郭小宁 +1 位作者 陈靓 马驰 《考古与文物》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6期10-15,96,共7页
南寨子遗址位于潼关县城东南约0.6公里(图一)处的台塬上,发现于上世纪80年代的陕西省第三次文物普查[1]。因西气东输二线管道工程建设,2010年6~9月,陕西省考古研究院对潼关南寨子遗址进行了考古调查和发掘。
关键词 南寨子遗址 庙底沟文化 半坡文化 半坡墓地
下载PDF
西阴文化勾连涡纹彩陶初步研究
11
作者 李能交 孟恬 《湖南省博物馆馆刊》 2024年第1期142-151,共10页
西阴文化彩陶是中国考古学研究最常被提及的课题之一,其中勾连涡纹彩陶多在新石器时代晚期的中国北方地区尤其是黄河沿线的诸多考古学文化遗存内出现,也是西阴文化彩陶纹饰中最具识别度的文化元素。西阴文化勾连涡纹彩陶的出现是立足于... 西阴文化彩陶是中国考古学研究最常被提及的课题之一,其中勾连涡纹彩陶多在新石器时代晚期的中国北方地区尤其是黄河沿线的诸多考古学文化遗存内出现,也是西阴文化彩陶纹饰中最具识别度的文化元素。西阴文化勾连涡纹彩陶的出现是立足于本土文化大发展的背景,主要是受史家期半坡文化变体鱼纹直接影响的结果。并在与以史家期半坡文化为代表的其他考古学文化的相互交流中,形成了以西阴文化为史前勾连涡纹彩陶的一个产生和传播中心,与周边彩陶交互影响的趋势。对该地区勾连涡纹的研究有助于理解史前各区域间、各文化间的交流与互动,并为研究西阴文化向外扩张的路线问题提供不同的观察视角,对研究新石器时代晚期各文化间发展形势的格局与变化具有较为重要的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阴文化 史家期半坡文化 勾连涡纹 变体鱼纹
原文传递
陕西潼关南寨子遗址出土人骨研究 被引量:3
12
作者 陈靓 张燕 +1 位作者 郭小宁 郭辉 《考古与文物》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6期93-96,共4页
2010年陕西省考古研究院在南寨子遗址半坡文化墓葬M2、M3、M4和M5中采集了一批人骨。因骨骼保存状况较差,头骨大多破成碎片,多数骨骼只能进行性别、年龄的推断,无法进行系统的种族人类学的研究。
关键词 南寨子遗址 半坡文化 人骨
下载PDF
古为今用——半坡船形彩陶壶设计之美的探析
13
作者 王莹莹 《陶瓷科学与艺术》 CAS 2007年第2期50-52,共3页
半坡船形彩陶壶是件彩陶珍品,它的造型和纹样反映了半坡时期人们的生活、生产及审美状态。笔者在看到从船形彩陶壶中透出的集远古与现代为一体的气息,有感而发从设计美学角度对船形彩陶壶进行探析。
关键词 半坡文化 彩陶壶 造型 文化
下载PDF
陕西高陵县杨官寨新石器时代遗址 被引量:40
14
作者 王炜林 袁明 +2 位作者 张鹏程 张伟 郭小宁 《考古》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7期3-9,I0001-I0003,共10页
在杨官寨遗址发现大量新石器时代遗迹和遗物。其中保存较好的环壕聚落,为探索庙底沟文化的聚落布局与社会结构等提供了极为重要的资料。大量半坡四期文化遗存的发现,丰富了关中中部地区特别是泾、渭河交汇地带该文化的内涵;尤其是制陶... 在杨官寨遗址发现大量新石器时代遗迹和遗物。其中保存较好的环壕聚落,为探索庙底沟文化的聚落布局与社会结构等提供了极为重要的资料。大量半坡四期文化遗存的发现,丰富了关中中部地区特别是泾、渭河交汇地带该文化的内涵;尤其是制陶作坊的发现,对认识当时的社会结构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陕西 杨官寨遗址 庙底沟文化 半坡四期文化
原文传递
渭河流域在中国文明形成与发展中的地位 被引量:14
15
作者 张忠培 《中国国家博物馆馆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1期6-12,共7页
渭河流域孕育出来的半坡—西阴文化,是一支强盛的考古学文化,是中华远古文化的主根;渭河流域发育出来的最初文明,是中华文明形成时期的满天星斗中的一颗亮星;渭河流域诞生的周人建立的西周王国,将王国文明推进到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渭... 渭河流域孕育出来的半坡—西阴文化,是一支强盛的考古学文化,是中华远古文化的主根;渭河流域发育出来的最初文明,是中华文明形成时期的满天星斗中的一颗亮星;渭河流域诞生的周人建立的西周王国,将王国文明推进到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渭河流域生长出来的秦人,使中国走出了王国文明,创建了管理统一国家的帝国国家政治体制;建都长安的西汉和唐朝,推进了帝国国家政治体制的建设。西汉是与罗马并立的强国,唐则成为当时世界的经济与文化交流的中心,成为当时世界的超强国家。西汉和唐为使汉族为主体的中华民族和汉文化为主体的中华文化成为中国的历史特色,沉淀成中国的基本国情,奠定了深厚根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渭河流域 半坡—西阴文化 西周王国 秦汉 唐代 帝国体制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