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0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八髎穴主治规律临床文献研究 被引量:54
1
作者 邬光福 王伟明 《中国针灸》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96-102,共7页
目的:总结临床文献中八髎穴的主治规律。方法:电子检索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1979-2017年)、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VIP,1989-2017年)、中国生物医学光盘数据库(CBM,1979-2017年)和PubMed(1966-2017年)中使用八髎穴治疗疾病的临床相关文... 目的:总结临床文献中八髎穴的主治规律。方法:电子检索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1979-2017年)、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VIP,1989-2017年)、中国生物医学光盘数据库(CBM,1979-2017年)和PubMed(1966-2017年)中使用八髎穴治疗疾病的临床相关文献,对纳入文献进行分析,总结八髎穴主治疾病和常用治疗方式,以及常见主治疾病的常用配穴、治疗方式、治疗频次、疗程及疗效。结果:共纳入临床文献160篇,使用八髎穴治疗泌尿系统疾病的文献占43.75%(70/160),其次是妇科疾病(34/160,21.25%)、肛肠科疾病(23/160,14.38%)、运动系统疾病(16/160,10.00%)等;就具体疾病而言,卒中后排尿障碍文献占比最多(26/160,16.25%),其次是脊髓损伤神经源性膀胱(15/160,9.38%)、痛经(14/160,8.75%)、便秘(14/160,8.75%)等;使用电针干预八髎穴治疗常见病的临床文献占30.36%(34/112),其次是普通针刺(30/112,26.79%)、温针灸(11/112,9.82%)、推拿(9/112,8.04%)等,治疗频次以每日1次常见,不同疾病的常用配穴、疗程各不相同,使用八髎穴为主治疗常见疾病的有效率可达75%以上。结论:临床上以八髎为主穴可用于治疗泌尿系统、运动系统、妇科、肛肠科、男科等多个系统或专科的疾病,主治疾病以卒中后排尿障碍、脊髓损伤神经源性膀胱、痛经和便秘等为主;在治疗方法上,以电针和普通针刺常见,治疗频次以每日1次常见,可根据不同疾病选择不同配穴和具体疗程,使用八髎穴治疗常见疾病的有效率较高,安全性好、不良反应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八髎穴 主治规律 主治疾病 治疗方法 文献研究
原文传递
八髎穴隔姜灸配合补肾活血方治疗卵巢储备功能下降疗效观察 被引量:36
2
作者 姜朵生 张迎春 +3 位作者 吴晓兰 汪艳明 范强芳 吴松 《中国针灸》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0期1057-1060,共4页
目的:比较八髎穴隔姜灸配合补肾活血方与单纯补肾活血方治疗卵巢储备功能低下患者的疗效差异。方法:将50例卵巢储备功能下降的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25例。观察组患者采用八髎穴隔姜灸配合补肾活血方治疗,艾灸一次治疗时间约... 目的:比较八髎穴隔姜灸配合补肾活血方与单纯补肾活血方治疗卵巢储备功能低下患者的疗效差异。方法:将50例卵巢储备功能下降的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25例。观察组患者采用八髎穴隔姜灸配合补肾活血方治疗,艾灸一次治疗时间约为1.5 h,7 d治疗1次,经期停用;对照组患者采用补肾活血方治疗。两组均1个月为一疗程,治疗3个疗程结束,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卵泡刺激素(FSH)、促黄体生成素(LH)、雌二醇(E_2)、抗苗勒管激素(AMH)、窦卵泡计数(AFC)、血流收缩期峰值流速(PSV)、阻力指数(RI)的改变情况。结果:两组治疗后血清FSH、FSH/LH及RI明显降低,血清E_2、AFC及PSV明显提高(均P<0.05),观察组治疗后血清FSH、FSH/LH、E_2低于对照组,而AFC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八髎穴隔姜灸配合补肾活血方在改善卵巢储备功能方面优于单纯补肾活血方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卵巢功能低下 八髎穴 隔姜灸 补肾活血方 卵巢储备功能
原文传递
八髎穴治疗盆底疾病的古代文献分析 被引量:31
3
作者 刘海蓉 张建斌 《中国针灸》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2期1327-1330,共4页
基于八髎穴古代文献中主治病症的研究,探讨八髎穴与盆底疾病之间的关系。发现八髎穴在不同系统盆底疾病的不同病症中均有运用,各八髎穴所治的病症虽有重叠,却各自有特点:上髎主治症主要集中在妇科病症;次髎、中髎更侧重于泌尿系统及生... 基于八髎穴古代文献中主治病症的研究,探讨八髎穴与盆底疾病之间的关系。发现八髎穴在不同系统盆底疾病的不同病症中均有运用,各八髎穴所治的病症虽有重叠,却各自有特点:上髎主治症主要集中在妇科病症;次髎、中髎更侧重于泌尿系统及生殖系统的病症;而中髎、下髎则偏重于生殖系统及肛肠系统的病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八髎穴 盆底疾病 主治症 综述
原文传递
盆底肌生物反馈和电刺激联合针刺治疗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的疗效 被引量:24
4
作者 唐虹 杨廷彦 +4 位作者 常有军 张远东 王其红 胡可慧 左冠超 《贵州医科大学学报》 CAS 2016年第11期1314-1317,共4页
目的:观察盆底肌生物反馈和电刺激联合针刺八髎穴对脊髓损伤(SCI)后神经源性膀胱(NB)的临床疗效。方法:60例SCI后NB患者,随机分为针刺治疗组(对照A组)、盆底肌生物反馈和电刺激治疗组(对照B组)以及盆底肌生物反馈和电刺激联合针刺治疗组... 目的:观察盆底肌生物反馈和电刺激联合针刺八髎穴对脊髓损伤(SCI)后神经源性膀胱(NB)的临床疗效。方法:60例SCI后NB患者,随机分为针刺治疗组(对照A组)、盆底肌生物反馈和电刺激治疗组(对照B组)以及盆底肌生物反馈和电刺激联合针刺治疗组(联合组),每组20例,均执行每日定时定量饮水和定时间歇清洁导尿;分别于治疗前后行尿流动力学检查比较患者的膀胱安全容量、残余尿量,患者通过排尿日记记录自解小便次数、漏尿次数、清洁导尿次数以及尿路感染情况。结果:与治疗前比较,治疗8周后3组患者最大膀胱安全容量和残余尿量均有一定程度改善(P<0.05);联合组患者的膀胱安全容量和残余尿量明显优于对照A组和对照B组(P<0.05);治疗后,3组患者的每次尿量增加,日排尿次数明显减少,漏尿和清洁导尿次数明显减少(P<0.05),其中以联合组减少最明显(P<0.05);治疗后,3组患者自解小便次数均明显减少(P<0.05),3组之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刺八髎穴、盆底肌生物反馈和电刺激治疗均能改善SCI后NB患者的排尿功能,而两者联合治疗效果更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髓损伤 神经源性膀胱 针刺 盆底肌生物反馈 八髎穴
下载PDF
电针深刺八髎穴治疗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的临床观察 被引量:23
5
作者 朱嘉民 孙忠人 +1 位作者 崔杨 尹洪娜 《广州中医药大学学报》 CAS 2022年第2期328-333,共6页
【目的】观察电针深刺八髎穴治疗脊髓损伤(SCI)后神经源性膀胱(NB)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4例SCI后NB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2例。2组均给予常规治疗,对照组采用常规电针治疗;观察组采用电针深刺八髎穴治疗,6次为1个疗程,... 【目的】观察电针深刺八髎穴治疗脊髓损伤(SCI)后神经源性膀胱(NB)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4例SCI后NB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2例。2组均给予常规治疗,对照组采用常规电针治疗;观察组采用电针深刺八髎穴治疗,6次为1个疗程,连续治疗3个疗程。治疗3周后,评价2组临床疗效,观察2组患者治疗前后24 h排尿次数、日均单次排尿量及尿失禁次数的变化情况,以及最大尿流率、最大膀胱容量及残余尿量的变化情况。比较2组患者治疗前后生活质量评分的变化情况。【结果】(1)治疗后,2组患者的24 h排尿次数、日均单次排尿量及尿失禁次数均明显改善(P<0.05),且观察组在改善24 h排尿次数、日均单次排尿量及尿失禁次数方面均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治疗后,2组患者的最大尿流率、最大膀胱容量及残余尿量均明显改善(P<0.05),且观察组在改善最大尿流率、最大膀胱容量以及残余尿量方面均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3)治疗后,2组患者的生活质量评分均明显改善(P<0.05),且观察组在改善生活质量评分方面均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4)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0.63%(29/32),对照组为71.88%(23/32)。观察组疗效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电针深刺八髎穴治疗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能够有效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提高膀胱的功能,从而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疗效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针 脊髓损伤 神经源性膀胱 八髎穴 深刺 临床观察
原文传递
针刺八髎穴联合推拿对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免疫功能及血清MMP-3、TGF-β1、PGE_(2)水平的影响 被引量:23
6
作者 杨振 马允 +2 位作者 刘颖杰 陈先进 郭庆军 《吉林中医药》 2021年第5期685-688,共4页
目的探讨针刺八髎穴联合推拿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对患者免疫功能及血清MMP-3、TGF-β1、PGE2水平的影响。方法选取2017年12月—2019年12月我科收治的60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各30例。对照组采用腰椎牵... 目的探讨针刺八髎穴联合推拿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对患者免疫功能及血清MMP-3、TGF-β1、PGE2水平的影响。方法选取2017年12月—2019年12月我科收治的60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各30例。对照组采用腰椎牵引进行治疗,研究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给予针刺八髎穴联合推拿进行治疗,2组均治疗15 d。比较2组治疗后的疗效,治疗前、治疗后的腰椎功能障碍、关节功能障碍及疼痛程度,免疫功能指标及血清细胞因子水平。结果治疗后,研究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治疗后,2组ODI、VAS评分及血清MMP-3、TGF-β1、PGE2水平较治疗前降低,研究组低于对照组(P<0.05);而JOA评分及血清IgA、IgG、IgM水平较治疗前升高,研究组高于对照组(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针刺八髎穴联合推拿可明显降低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血清MMP-3、TGF-β1、PGE2水平,改善免疫功能,同时可减轻患者疼痛,改善腰椎功能,进而有助于提高临床疗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腰椎间盘突出症 针刺 八髎穴 推拿
下载PDF
CT三维重建下深刺八髎穴进针角度和效应深度的研究 被引量:17
7
作者 金洵 丁曙晴 +3 位作者 时飞跃 王玲玲 吴正参 任军 《针刺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6期537-541,共5页
目的:探讨可供临床和教学参考的深刺八髎穴进针参数。方法:对南京医科大学附属南京医院2016年1月至6月的100例俯卧位盆腔CT片进行回顾性分析,以5mm层厚连续横断面扫描,建立3D图像。将针身沿骶前后孔中心轴线进针时的角度定义为最适进针... 目的:探讨可供临床和教学参考的深刺八髎穴进针参数。方法:对南京医科大学附属南京医院2016年1月至6月的100例俯卧位盆腔CT片进行回顾性分析,以5mm层厚连续横断面扫描,建立3D图像。将针身沿骶前后孔中心轴线进针时的角度定义为最适进针角度,观察针身与皮肤表面、人体后正中线的夹角。将骶骨背面软组织厚度加骶孔深距的1/2定义为效应进针深度,观察最适进针角度下的八髎穴深刺参数。结果:深刺八髎穴应采用斜刺法,针尖朝向内下方。针身与皮肤表面的最适进针角度为上髎(61.04±12.15)°,次髎(57.57±10.01)°,中髎(58.25±8.69)°,下髎(54.39±10.94)°。针身与人体后正中线的最适进针角度为上髎(24.54±6.21)°,次髎(18.58±7.76)°,中髎(17.36±7.90)°,下髎(30.73±9.45)°。最适进针角度下的八髎穴深刺效应深度呈上、次、中、下递减趋势,分别为上髎(58.16±12.43)mm,次髎(44.57±11.55)mm,中髎(33.96±10.74)mm,下髎(31.13±10.94)mm。效应深度与体质量指数呈正相关。结论:进针参数的研究应双重考量临床疗效及安全性,而CT三维重建能准确、合理、科学地进行穴位解剖测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八髎穴 深刺 进针参数 进针角度 进针效应深度
原文传递
经皮穴位电刺激对体外受精-胚胎移植反复种植失败患者子宫内膜血流的影响 被引量:15
8
作者 陶颖 王梦 《河南中医》 2017年第4期714-716,共3页
目的:观察经皮穴位电刺激对体外受精-胚胎移植(in vitro fertilization-embryo transfer IVF-ET)反复移植失败(repeated implantation failure RIF)患者子宫内膜血流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方法:将64例RIF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及对照组,每组... 目的:观察经皮穴位电刺激对体外受精-胚胎移植(in vitro fertilization-embryo transfer IVF-ET)反复移植失败(repeated implantation failure RIF)患者子宫内膜血流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方法:将64例RIF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及对照组,每组各32例。对照组仅给予常规用药,治疗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于月经干净后开始运用经皮穴位电刺激治疗,于排卵后停止刺激。检测子宫内膜螺旋动脉血流搏动指数(PI)、阻力指数(RI)和子宫内膜血流分型情况。结果:治疗组子宫内膜的血流分型治疗前后有明显改善,其子宫内膜螺旋动脉血流PI、RI值均较治疗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治疗组与对照组比较,子宫内膜血流分型改善较多,其子宫内膜螺旋动脉血流PI、RI值均较对照组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皮穴位电刺激八髎穴可以改善IVF-ET反复移植失败患者子宫内膜血流情况,从而提高子宫内膜的容受性,利于胚胎着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体外受精-胚胎移植 反复移植失败 经皮穴位电刺激 八髎穴 子宫内膜血流 容受性
下载PDF
电针八髎穴对不全流产清宫术后宫内组织物残留及宫腔容积复旧的影响 被引量:12
9
作者 苏文武 招敏虹 +2 位作者 潘清洁 霍志豪 高修安 《中国针灸》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8期871-875,共5页
目的:比较电针八髎穴联合口服米非司酮片与单独口服米非司酮片治疗不全流产清宫术后宫内组织物残留的临床疗效及对宫腔容积复旧的影响。方法:将58例不全流产清宫术后患者随机分为电针组和西药组,各29例。西药组口服米非司酮片治疗,每次2... 目的:比较电针八髎穴联合口服米非司酮片与单独口服米非司酮片治疗不全流产清宫术后宫内组织物残留的临床疗效及对宫腔容积复旧的影响。方法:将58例不全流产清宫术后患者随机分为电针组和西药组,各29例。西药组口服米非司酮片治疗,每次2片,每天1次;电针组在西药组基础上予以电针八髎穴(上髎、次髎、中髎、下髎),疏密波,每天1次,每次50min,两组均治疗3d为一疗程,1个疗程后休息1d,共治疗2个疗程。记录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宫内组织物残留面积及彩色多普勒血流成像(CDFI)血流信号阳性率;记录两组患者治疗后阴道出血天数、二次手术率,通过三维超声重建测算两组患者月经复潮后宫腔内膜容积,并评定临床疗效。结果:治疗后,两组患者宫内组织物残留面积较治疗前减小、CDFI血流信号阳性率均较治疗前下降(P<0.05);电针组宫内组织物残留面积小于西药组、CDFI血流信号阳性率低于西药组(P<0.05)。治疗后,电针组患者阴道出血天数短于西药组、二次手术率低于西药组(P<0.05),月经复潮后宫腔内膜容积大于西药组(P<0.05)。电针组总有效率为55.2%(16/29),高于西药组的37.9%(11/29,P<0.05)。结论:电针八髎穴联合口服米非司酮片可有效促进不全流产清宫术后患者子宫收缩,软化并排出宫内残留组织物,有利于宫腔容积复旧,疗效优于单独口服米非司酮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不全流产 清宫术 电针 八髎穴 米非司酮 宫内组织物残留 宫腔容积复旧
原文传递
中药熏洗联合揿针八髎穴治疗混合痔术后疼痛临床观察 被引量:11
10
作者 袁文贝 刘一灿 +1 位作者 李忠卓 孔祥瑞 《中国民族民间医药》 2021年第2期102-105,111,共5页
目的:观察中药熏洗联合揿针八髎穴治疗混合痔术后疼痛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混合痔术后疼痛患者60例,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0例。治疗组采用常规换药及中药熏洗联合揿针八髎穴疗法治疗,对照组采用常规换药及1∶5000高锰酸钾溶液熏洗疗... 目的:观察中药熏洗联合揿针八髎穴治疗混合痔术后疼痛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混合痔术后疼痛患者60例,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0例。治疗组采用常规换药及中药熏洗联合揿针八髎穴疗法治疗,对照组采用常规换药及1∶5000高锰酸钾溶液熏洗疗法治疗,观察记录两组在术后第1、3、5、7 d的疼痛评分,并采用统计学方法加以对比。结果:两组术后第1 d疼痛评分对比,未有显著差异(P>0.05)。术后第3、5、7 d疼痛评分对比,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对照组有效率为73.33%,治疗组有效率为93.33%,经秩和检验,具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中药熏洗联合揿针八髎穴治疗混合痔术后疼痛疗效可靠,明显优于高锰酸钾熏洗疗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药熏洗 揿针 八髎穴 混合痔术后疼痛
下载PDF
基于血清5-HT探讨深刺八髎穴对STC模型大鼠结肠动力的近期与远期效应 被引量:9
11
作者 金洵 丁曙晴 +2 位作者 吕兴 白桦 刘妍 《时珍国医国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6期1530-1533,共4页
目的通过观察血清5-HT水平变化,探讨深刺八髎穴改善结肠动力的近期和远期效应规律。方法建立慢传输型便秘大鼠模型,予深刺八髎穴治疗,治疗期第1天、第14天和恢复期第14天,分别检测大鼠体重、血清5-HT水平和肠道推进率等指标。结果治疗期... 目的通过观察血清5-HT水平变化,探讨深刺八髎穴改善结肠动力的近期和远期效应规律。方法建立慢传输型便秘大鼠模型,予深刺八髎穴治疗,治疗期第1天、第14天和恢复期第14天,分别检测大鼠体重、血清5-HT水平和肠道推进率等指标。结果治疗期第1天、第14天和恢复期第14天,模型组血清5-HT明显增多(P<0.05),深刺八髎可有效降低其水平(P<0.05)。治疗期第1天和第14天,针刺组血清5-HT显著高于空白组(P<0.05);但恢复期第14天,针刺组和空白组已无差异。说明针刺1次,深刺八髎的效应已经呈现;14次治疗后,针刺耐受尚未出现;停止针刺14天后,还能表现显著的后效应。肠道推进率结果与5-HT水平变化不完全吻合,治疗过程中针刺组肠道推进率的改善并不明显,但也可观察到针刺后效应。结论深刺八髎可下调STC大鼠血清5-HT水平,并随时间变化呈现一定规律,能观察到明显的效应期和后效应期,这可能是深刺八髎治疗STC的重要机制之一,血清5-HT水平可用作效应指标。但仍需进一步观察深刺八髎穴效应潜伏期及各期的持续时间,这对临床针灸效应的维持和积累、确定疗程具有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深刺 八髎 5-HT 结肠动力 效应规律
原文传递
电针八髎穴治疗脑卒中后勃起功能障碍:随机对照试验 被引量:4
12
作者 赖金树 陈远东 阮传亮 《中国针灸》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158-162,共5页
目的:观察电针八髎穴治疗脑卒中后勃起功能障碍的临床疗效。方法:将58例脑卒中后勃起功能障碍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29例,脱落1例、中止1例)和对照组(29例,脱落1例)。两组均予基础治疗,包括常规内科治疗、常规针刺治疗、康复训练和盆底生... 目的:观察电针八髎穴治疗脑卒中后勃起功能障碍的临床疗效。方法:将58例脑卒中后勃起功能障碍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29例,脱落1例、中止1例)和对照组(29例,脱落1例)。两组均予基础治疗,包括常规内科治疗、常规针刺治疗、康复训练和盆底生物反馈电刺激治疗。观察组加用电针八髎穴治疗,对照组于八髎穴旁对照点(八髎穴水平向外旁开20 mm处的8个点)浅刺联合电针治疗,予连续波,频率50 Hz,电流强度1~5 mA,均每周治疗5次,连续治疗4周。分别于治疗前后比较两组患者国际勃起功能指数(IIEF-5)评分、勃起功能障碍患者生活质量问卷(ED-EQoL)评分和盆底肌收缩幅度。结果:治疗后,两组患者IIEF-5评分及快肌、综合肌、慢肌收缩幅度均较治疗前升高(P<0.05),ED-EQoL评分均较治疗前降低(P<0.05);且观察组上述指标变化幅度大于对照组(P<0.05)。结论:电针八髎穴能改善脑卒中后勃起功能障碍患者的勃起功能,增加盆底肌收缩幅度,提升患者生活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卒中 勃起功能障碍 电针 八髎穴 盆底肌电
原文传递
磁共振坐骨神经成像指导腰椎间盘突出症穴位注射治疗 被引量:5
13
作者 刘锦灿 陆敏茹 +1 位作者 周围 刘健 《广州中医药大学学报》 CAS 2018年第4期651-655,共5页
【目的】比较运用磁共振坐骨神经成像指导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穴位注射治疗与普通穴位注射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0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0例。治疗组患者给予磁共振坐骨神经成像指导穴位注射治疗(即在磁共振坐骨神经... 【目的】比较运用磁共振坐骨神经成像指导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穴位注射治疗与普通穴位注射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0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0例。治疗组患者给予磁共振坐骨神经成像指导穴位注射治疗(即在磁共振坐骨神经成像指导下,选取夹脊穴、八髎穴、背俞穴等1~3个穴位为重点穴位,加大药物剂量进行注射治疗),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穴位注射治疗,疗程为14 d,治疗前后进行日本骨科学会(JOA)下腰痛评分法评分,评价2组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结果】(1)治疗14 d后,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治疗后,2组患者JOA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提高(P<0.05),且治疗组JOA评分改善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3)治疗后,2组患者的主观症状、临床体征、日常生活能力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提高(P<0.05),且治疗组的改善作用均优于对照组(P<0.05)。(4)在安全性方面,2组除5例出现注射针口疼痛外,未见其他不良反应情况发生。【结论】磁共振坐骨神经成像指导腰椎间盘突出症穴位注射治疗,临床疗效显著,安全性良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磁共振坐骨神经成像 穴位注射 腰椎间盘突出症 夹脊穴 八髎穴 背俞穴
原文传递
电针八髎穴联合督脉铺灸治疗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临床研究
14
作者 陈赛亚 张爱国 +2 位作者 王环芬 潘胜莲 陈双钱 《新中医》 CAS 2024年第1期150-154,共5页
目的:观察电针八髎穴联合督脉铺灸治疗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92例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6例。对照组给予常规康复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电针八髎穴联合督脉铺... 目的:观察电针八髎穴联合督脉铺灸治疗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92例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6例。对照组给予常规康复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电针八髎穴联合督脉铺灸治疗。连续治疗8周后,比较2组临床疗效、排尿功能、尿流动力学指标和生活质量。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1.30%,高于对照组76.09%(P<0.05)。治疗后,2组日均单次排尿量较治疗前增多,且观察组多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2组24 h排尿次数、24 h尿失禁次数较治疗前减少,且观察组少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2组残余尿量、充盈期膀胱压力较治疗前降低,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2组最大膀胱容量、最大尿流率较治疗前升高,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2组Qualiveen评分较治疗前降低(P<0.05),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电针八髎穴联合督脉铺灸治疗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可有效减轻临床症状,改善排尿功能,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髓损伤 神经源性膀胱 电针 八髎穴 艾灸 督脉 排尿功能 生活质量
原文传递
八髎穴齐刺联合红外偏振光治疗急性非特异性下腰痛临床研究
15
作者 苏毅 王怀泽 +2 位作者 王超 熊应宗 朱俊琛 《针灸临床杂志》 2024年第6期21-26,共6页
目的:观察八髎穴齐刺联合红外偏振光照射治疗急性非特异性下腰痛的临床疗效。方法:60例急性非特异性下腰痛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0例。两组患者均使用红外偏振光采用振荡模式照射针刺部位,1次/d;对照组采用常规针刺治疗,... 目的:观察八髎穴齐刺联合红外偏振光照射治疗急性非特异性下腰痛的临床疗效。方法:60例急性非特异性下腰痛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0例。两组患者均使用红外偏振光采用振荡模式照射针刺部位,1次/d;对照组采用常规针刺治疗,观察组采用八髎穴齐刺法针刺治疗,两组均治疗5 d。观察两组的临床疗效,比较两组治疗前后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价腰腿部疼痛程度,采用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评价腰椎功能,采用指地距离(FFD)评价腰部主动前屈受限程度,采用健康状况调查问卷SF-36在治疗前后评价患者的生活质量。结果:与治疗前比较,两组VAS评分、ODI评分和FFD评分均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观察组评分降低值均显著大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治疗前比较,两组SF-36评分明显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观察组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6.67%(29/30),显著高于对照组的80.00%(24/30),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均未出现明显不良反应。结论:以八髎穴齐刺针刺法联合红外偏振光照射治疗急性非特异性下腰痛疗效显著,在缓解患者疼痛及改善腰部前屈活动方面效果优于常规针刺方式,改善患者生活质量早期疗效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非特异性下腰痛 八髎穴 齐刺法 红外偏振光
下载PDF
八髎穴埋线治疗女性产后压力性尿失禁的临床效果
16
作者 杨素音 周丽莉 +1 位作者 林静 阮华婷 《中国卫生标准管理》 2024年第14期131-135,共5页
目的观察八髎穴埋线对女性产后压力性尿失禁(stress urinary incontinence,SUI)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21年8月—2023年8月在福建省中医药科学院综合门诊部治疗的60例产后SUI患者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功能训练组、电刺激组及... 目的观察八髎穴埋线对女性产后压力性尿失禁(stress urinary incontinence,SUI)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21年8月—2023年8月在福建省中医药科学院综合门诊部治疗的60例产后SUI患者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功能训练组、电刺激组及埋线组,每组20例。功能训练组进行常规盆底肌训练治疗,埋线组进行八髎穴埋线结合盆底肌功能训练,电刺激组进行电刺激-生物反馈结合盆底肌功能训练,治疗时间总计8周。3组治疗前后均采用盆底肌表面肌电检测、手检盆底肌肌力评估、国际尿失禁咨询委员会尿失禁问卷表简表(international consultation on incontinence questionnaire,ICIQ-SF)评分及1 h尿垫试验的漏尿量数据进行疗效评价。结果快肌阶段,3组受试者治疗前后的盆底肌表面肌电值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慢肌阶段,3组受试者治疗前盆底肌表面肌电值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埋线组、电刺激组和功能训练组盆底肌表面肌电值分别为(35.485±8.326)μV、(32.915±7.893)μV、(28.635±4.879)μV,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3组1 h尿垫试验漏尿量及ICIQ-SF量表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3组1 h尿垫试验漏尿量、差值以及ICIQ-SF评分、差值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八髎穴埋线在治疗女性产后SUI方面有助于提高盆底肌肌力,能够显著缓解患者尿失禁症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压力性尿失禁 针灸 八髎穴 埋线 电刺激-生物反馈 盆底肌功能训练
下载PDF
基于CT三维重建的八髎穴骨度折量定位探析 被引量:6
17
作者 金洵 丁曙晴 +3 位作者 时飞跃 王玲玲 任军 吴正参 《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143-146,156,共5页
目的探寻可供临床和教学参考的八髎穴骨度折量定位方法。方法对南京医科大学附属南京医院2016年1月至6月的100例俯卧位盆腔CT片进行回顾性分析,以5mm层厚连续横断面扫描,建立3D图像。测量L5棘突下至尾骨尖、L5棘突下至骶管裂孔、L5棘突... 目的探寻可供临床和教学参考的八髎穴骨度折量定位方法。方法对南京医科大学附属南京医院2016年1月至6月的100例俯卧位盆腔CT片进行回顾性分析,以5mm层厚连续横断面扫描,建立3D图像。测量L5棘突下至尾骨尖、L5棘突下至骶管裂孔、L5棘突下至髂后上棘、L5棘突下至八髎穴、后正中线至八髎穴、后正中线至髂后上棘等距离。结果 (1)设立骶部骨度表,得到4个骶部折量寸:即L5棘突下至尾骨尖约6寸,L5棘突下至骶管裂孔约3寸,L5棘突下至髂后上棘的垂直距离约1寸,髂后上棘至后正中线约2寸。(2)根据骶部骨度分寸,八髎穴可定位如下:上髎位于后正中线旁开1.1寸,L5棘突下1寸;次髎位于后正中线旁开1寸,L5棘突下1.7寸;中髎位于后正中线旁开0.9寸,L5棘突下2.5寸;下髎位于后正中线旁开0.9寸,L5棘突下3.5寸。(3)根据骶部体表标志,八髎穴可定位如下:从骶部纵向距离观察,上髎穴约平髂后上棘,次髎穴约平L5棘突下和骶管裂孔连线的中点,中髎穴约平L5棘突下和尾骨尖连线的中点,下髎穴约平骶管裂孔;从骶部横向距离观察,次髎穴位于髂后上棘至后正中线距离的一半,八髎穴呈"倒八字"型排列,其连线与后正中线的夹角约25°。结论以表面标志为基础,用比例关系和骨度分寸来定位八髎穴,具有临床参考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八髎 折量 骨度分寸 表面标志
下载PDF
透灸法作用于八髎穴在原发性痛经中的应用浅析 被引量:6
18
作者 彭家玺 尹海燕 +4 位作者 廖默 冯婷 李炅珂 陈莎莎 罗玲 《成都中医药大学学报》 2018年第1期97-99,共3页
"灸之要,气至而有效",透灸法是以患者感觉热力渗透、传导,以及舒适、胀痛、沉重、痒等感觉,强调以"透"为要。八髎穴具有强腰补肾、调理冲任、调经理气、行血散瘀等作用,在治疗妇科疾病中占据着重要地位,是针灸治疗... "灸之要,气至而有效",透灸法是以患者感觉热力渗透、传导,以及舒适、胀痛、沉重、痒等感觉,强调以"透"为要。八髎穴具有强腰补肾、调理冲任、调经理气、行血散瘀等作用,在治疗妇科疾病中占据着重要地位,是针灸治疗本病的常用穴位之一。透灸法作用于八髎穴可增强艾灸温阳、散寒、止痛、补虚之功,能够起到暖胞宫、止疼痛的作用,从而达到治疗原发性痛经的目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透灸法 八髎穴 原发性痛经
下载PDF
八髎穴电针联合中频脉冲电刺激对神经源性膀胱尿失禁患者排尿功能及生活质量的影响 被引量:5
19
作者 贾健 杨祎 +5 位作者 魏小利 吕敏 严雅洁 徐亚红 张星楠 袁媛 《山西医药杂志》 CAS 2020年第17期2261-2264,共4页
目的探讨八髎穴电针联合中频脉冲电刺激对神经源性膀胱尿失禁患者排尿功能及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选取64例神经源性膀胱尿失禁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2例。对照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中频脉冲电刺激治疗。观察组在采用对照... 目的探讨八髎穴电针联合中频脉冲电刺激对神经源性膀胱尿失禁患者排尿功能及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选取64例神经源性膀胱尿失禁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2例。对照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中频脉冲电刺激治疗。观察组在采用对照组治疗措施的同时,加用八髎穴电针治疗。对比2组患者的治疗效果;对比2组患者治疗前后排尿功能、尿流动力学指标和生活质量综合评定量表(GQOLI-74)的评分结果;对比2组患者治疗过程中泌尿系感染及不良反应的发生率。结果观察组的显效率为44%,总有效率为97%,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治疗后的自主排尿单次最大排尿量、单次尿量均显著多于治疗前和对照组,而24 h排尿次数、24 h尿失禁次数均显著少于治疗前和对照组(P<0.05);观察组治疗后的尿流速率最大值、膀胱测压容积最大值均显著高于治疗前和对照组,而残余尿量显著少于治疗前和对照组(P<0.05);观察组治疗过程中泌尿系感染发生率为6%,低于对照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八髎穴电针联合中频脉冲电刺激可显著改善神经源性膀胱尿失禁患者的排尿功能和生活质量,提高临床治疗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八髎穴 电针 电刺激疗法 膀胱神经原性 排尿 生活质量
下载PDF
不同针刺深度对八髎穴治疗功能性便秘的影响 被引量:2
20
作者 谢波 闫显栋 《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 2021年第24期106-109,共4页
目的观察不同针刺深度对八髎穴治疗功能性便秘(Functional constipation,FC)的影响。方法将常熟市第二人民医院康复科门诊2019年2月—2020年1月收治的75例FC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常规针刺组和深刺组,对照组口服乳果糖,深刺组八髎穴用0.3... 目的观察不同针刺深度对八髎穴治疗功能性便秘(Functional constipation,FC)的影响。方法将常熟市第二人民医院康复科门诊2019年2月—2020年1月收治的75例FC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常规针刺组和深刺组,对照组口服乳果糖,深刺组八髎穴用0.30 mm×40 mm毫针,常规针刺组用0.30 mm×40 mm毫针,每周5次,治疗4周,记录不良反应,比较各组治疗结束后的疗效及结束1个月后的便秘评分量表(Cleveland clinic score,CCS)评分及每周排便次数。结果治疗结束后,深刺组临床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与常规针刺组(P<0.05);3组的CCS评分、每周排便次数较治疗前均有明显改善(P<0.05);治疗后、治疗结束1个月后,深刺组与常规针刺组、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1个月后随访,常规针刺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深刺八髎穴治疗FC疗效明显优于常规针刺组,且操作安全,适合临床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功能性便秘 八髎穴 深刺疗法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