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3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Role of intestinal flora imbalance in pathogenesis of pouchitis 被引量:6
1
作者 Xiao-Bo Feng Jun Jiang +3 位作者 Min Li Gang Wang Jin-Wei You Jian Zuo 《Asian Pacific Journal of Tropical Medicine》 SCIE CAS 2016年第8期764-768,共5页
Objective: To discuss the role of intestinal flora imbalance in the pathogenesis of pouchitis. Methods: The puochitis rat model was established and the faeces sample and the mucous membrane sample were collected regul... Objective: To discuss the role of intestinal flora imbalance in the pathogenesis of pouchitis. Methods: The puochitis rat model was established and the faeces sample and the mucous membrane sample were collected regularly, in which the bacterial nucleic acids were extracted for quantitative analysis of the intestinal flora in the samples through using the real-time quantitative PCR technique and high energy sequencing technology. Results: The disorder phenomenon of the intestinal flora appeared at the 7th day of the experiment, and the pouchitis was presented at the 21 th day of the experiment. At the 31 th day of the experiment, compared to control group and non-pouchitis group, the quantity of Bifidobacterium and the Lactobacillusof the pouchitis model rats in the mucous membrane sample and the faeces sample were significantly decreased(P<0.05), and the Bacteroidetes, Faecalibacterium prausnitzii and 桛 Clostridium leptum subgroup in the mucous membrane of pouchitis were significantly decreased(P<0.05). The Clostridium coccoides group was the main flora in the mucous membrane of pouchitis, the bacterial diversity of non-puochitis group and control group was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at of the puochitis group(P<0.05). Conclusions: The intestinal flora imbalance is one of the factors that cause the incidence of the pouhitis; this study provides a clue of the pathogenesis and treatment direction of the intestinal inflammatory diseas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Intestinal FLORA POUCHITIS BIFIDOBACTERIUM LACTOBACILLUS bacteroid
下载PDF
PHB颗粒在红豆草根瘤细菌发育中的动态变化 被引量:5
2
作者 韩善华 郑国锠 《微生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5年第2期136-140,共5页
红豆草根瘤胞间隙和侵入线中另有个别细菌含有PHB颗粒,而且数量很少,一个细菌通常仅有一个。随着细菌被从侵入线中释放到寄主细胞中,这些PHB颗粒立即消失。幼龄细菌不含PHB颗粒,成熟细菌一般也不含这种内含物。当细菌衰老时,它们又再度... 红豆草根瘤胞间隙和侵入线中另有个别细菌含有PHB颗粒,而且数量很少,一个细菌通常仅有一个。随着细菌被从侵入线中释放到寄主细胞中,这些PHB颗粒立即消失。幼龄细菌不含PHB颗粒,成熟细菌一般也不含这种内含物。当细菌衰老时,它们又再度出现,并大量增加,而后很快减少,直至完全消失。从未发现这种颗粒存在于解体细菌中,尽管它们处于各种不同的解体状态。PHB颗粒在细菌发育中的变化表明,它的多少不仅与根瘤细菌发育密切有关,而且也受制于根瘤品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豆草根瘤 细菌 发育 聚Β-羟基丁酸 生物固氮
下载PDF
肯氏相思根瘤亚显微结构观察 被引量:2
3
作者 章宁 黄维南 +1 位作者 黄志宏 黄绳全 《亚热带植物通讯》 1997年第2期35-39,共5页
肯氏相思根瘤亚显微结构观察结果表明:刚受侵染的寄主细胞的细胞核和质体膨大,线粒体内嵴消失成为圆球状体,内质网膜松散;幼年类菌体细胞外型较小,呈圆形和椭圆形,细胞质浓密,染色深而均匀;成熟类菌体外型较大,形态多样,细胞... 肯氏相思根瘤亚显微结构观察结果表明:刚受侵染的寄主细胞的细胞核和质体膨大,线粒体内嵴消失成为圆球状体,内质网膜松散;幼年类菌体细胞外型较小,呈圆形和椭圆形,细胞质浓密,染色深而均匀;成熟类菌体外型较大,形态多样,细胞内聚-β-羟基丁酸(PHB)累积增多;随着根瘤细胞逐渐发育成熟,在类菌体包被内可允1至数个类菌体;在根瘤衰老细胞中,类菌体包被周膜解离破裂,流出电子透明物质。本文还对周膜扩增的问题进行了讨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肯氏相思 根瘤 类菌体 亚显微结构
下载PDF
豌豆根瘤侵染细胞衰老过程的电镜观察 被引量:5
4
作者 韩善华 A.F.Yang 《Acta Botanica Sinica》 1988年第2期124-128,共5页
用透射电镜观察了豌豆根瘤侵染细胞在衰老过程中的超微结构变化,结果表明,侵染细胞和拟菌体的衰老有一定的规律和特征,首先是一些包裹拟菌体的包囊变得疏松,包囊和拟菌体之间出现较大间隙,间隙中常有一些纤维状和泡状物质。然后,细胞质... 用透射电镜观察了豌豆根瘤侵染细胞在衰老过程中的超微结构变化,结果表明,侵染细胞和拟菌体的衰老有一定的规律和特征,首先是一些包裹拟菌体的包囊变得疏松,包囊和拟菌体之间出现较大间隙,间隙中常有一些纤维状和泡状物质。然后,细胞质失去正常结构,逐渐凝聚为染色很深的团块,进而完全泡状化。伴随着拟菌体的衰老,寄主细胞质染色由深变浅,细胞器逐渐减少。最后,液泡和质膜相继破裂,细胞完全瓦解。有时在衰老细胞的胞间隙,或在衰老的细胞质中有一些年轻的细菌,甚至在一片崩溃的拟菌体中还有侵染丝,有的还正在向寄主细胞质释放细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细胞衰老 超微结构 豌豆根瘤 侵染细胞 拟菌体
全文增补中
降香黄檀根瘤以及根瘤菌形态和超微结构特征 被引量:3
5
作者 邓家珍 叶绍明 +4 位作者 林铭业 蓝雅惠 燕羽 樊容源 潘彩玲 《南京林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259-267,共9页
【目的】探明降香黄檀(Dalbergia odorifera)根瘤的形态特征、组织学特点以及超微结构,明晰瘤内根瘤菌的超微特征,为豆科植物根瘤的分类研究提供新的基础资料。【方法】以降香黄檀根瘤为材料,制作石蜡切片、超薄切片和扫描电镜样品,利... 【目的】探明降香黄檀(Dalbergia odorifera)根瘤的形态特征、组织学特点以及超微结构,明晰瘤内根瘤菌的超微特征,为豆科植物根瘤的分类研究提供新的基础资料。【方法】以降香黄檀根瘤为材料,制作石蜡切片、超薄切片和扫描电镜样品,利用光学显微镜观察降香黄檀根瘤形态和显微结构,利用透射电镜和场发射扫描电镜观察根瘤细胞和根瘤菌在超微视野下的特征,并测定不同瘤龄的根瘤豆血红蛋白含量,分析根瘤结构与固氮功能的关系。【结果】①形态特征:降香黄檀根瘤从1 d发育至60 d,形状由圆形逐渐分化为椭圆形、杠铃形及不规则椭圆形等,颜色由黄白色向黄褐色转变,着生部位由侧根和基部逐渐向主根扩散;根瘤发育过程中,豆血红蛋白含量呈先升后降的趋势,在瘤龄3-5 d的根瘤中达到最高。②组织学特点:降香黄檀根瘤含有2-3个侵染区域;维管束分布于侵染区域周围,其内的环纹导管以端壁首尾相连。③超微结构:透射电镜观察下,降香黄檀根瘤侵染细胞与非侵染细胞存在明显不同。侵染细胞体积膨大,不含液泡,内含多个含有膜结构的泡囊,膜内包被着由根瘤菌分化成的类菌体,而线粒体和内质网等细胞器被挤至细胞壁边缘;非侵染细胞几乎被液泡充满,细胞壁厚薄不均,淀粉粒和一些质体围绕细胞核存在。形态各异的类菌体拥有细胞壁和细胞膜,内含多磷酸盐(PP)颗粒和聚-β-羟基丁酸盐(PHB)颗粒。降香黄檀根瘤侵染细胞内存在两种膜合成状态,一是膜小泡参与泡囊膜的合成,二是泡囊膜附近出现絮状膜物质,泡囊膜可解离。扫描电镜观察发现,大量长杆状根瘤菌类菌体交织缠绕,多个泡囊膜贴合在一起呈现连续状,形成紧密的膜系统。【结论】降香黄檀根瘤属于“有限型”根瘤。瘤龄显著影响降香黄檀根瘤豆血红蛋白含量。降香黄檀根瘤维管组织发达,瘤内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降香黄檀 根瘤 根瘤菌 超微结构 类菌体 共生固氮
原文传递
花生根瘤形态发生及其超微结构研究 被引量:4
6
作者 艾云灿 曹燕珍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1年第2期169-176,共8页
以花生根瘤菌009和栽培花生(红花一号)为材料,利用石蜡切片、超薄切片、免疫荧光抗体技术,研究花生根瘤形态发生、发育及其功能体(含菌细胞、类菌体)的超微结构特征。结果表明:在水培条件下,花生根瘤菌从侧生根出现处的裂隙侵染。根瘤... 以花生根瘤菌009和栽培花生(红花一号)为材料,利用石蜡切片、超薄切片、免疫荧光抗体技术,研究花生根瘤形态发生、发育及其功能体(含菌细胞、类菌体)的超微结构特征。结果表明:在水培条件下,花生根瘤菌从侧生根出现处的裂隙侵染。根瘤原基起源于次生根内皮层,次生根维管束与根瘤维管束起源于原生根中柱鞘上同一位点。成熟根瘤由根瘤皮层、根瘤维管束、含菌细胞区组成。根瘤为有限生长型。接种60天时乙炔还原活性达7750n mol C_2H_4/hr/g(鲜)。菌体形态具有阶段性变化,营养体为杆状(0.5×1.3μm),随瘤龄增加逐渐变为球状体,至成熟根瘤中全部为球状类菌体(直径为0.9μm)。成熟类菌体包括类菌体周膜、类菌体膜、膜间隙、菌体核区、气泡、内含颗粒等几部分。随着根瘤衰老,类菌体周膜发生融合。不同互接种族的快生型大豆根瘤菌ZA18,GH35与花生根瘤菌009所成类菌体超微结构相同,均为一个类菌体周膜内含一个球状类菌体,但前者比后者小得多。表明寄生植物基因决定类菌体形态分化,而根瘤菌菌株特性影响类菌体大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花生根瘤 形态分化 超微结构
下载PDF
花生根瘤菌类菌体氢酶的分离提纯及特性 被引量:3
7
作者 黄南仲 许良树 +1 位作者 张凤章 龙敏南 《植物生理学报(0257-4829)》 CSCD 1995年第1期43-49,共7页
花生根瘤菌类菌体经超声波破碎,TritonX-100溶解,正已烷-硫酸铵处理后,再经DEAE-纤维素和Sephacryl凝胶柱层析等纯化步骤,获得凝胶电泳纯的膜结合态氢酶,比活为71.4μmolH2mg-1Protm... 花生根瘤菌类菌体经超声波破碎,TritonX-100溶解,正已烷-硫酸铵处理后,再经DEAE-纤维素和Sephacryl凝胶柱层析等纯化步骤,获得凝胶电泳纯的膜结合态氢酶,比活为71.4μmolH2mg-1Protmin-1,为类菌体吸H2活性的211倍。纯化的氢酶分子量为110kD。经SDS-PAGE后,呈现两个蛋白带,分子量分利为65kD和35kD。纯酶的Ni含量为0.62molNi/mol氢酶。在磷酸缓冲液中其活性的最适pH为6.5。DCIP、亚甲蓝、铁氰化钾、细胞色素C均可作为氢酶的电子受体,其中以DCIP为最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花生 类菌体 氢酶 提纯 特性 根瘤菌
下载PDF
Symbiosis of nodule bacteria with perennial xerophyte leguminous plants of Central Asia
8
作者 Zair S. Shakirov Sardor A. Khakimov 《Agricultural Sciences》 2010年第1期24-38,共15页
From nodules of perennial xerophyte desert leguminous plants – Ammodendron conollyi, Astragalus villossimus, Astragalus unifoliolatus – 151 bacterial isolates have been isolated. The study of nodulation showed that ... From nodules of perennial xerophyte desert leguminous plants – Ammodendron conollyi, Astragalus villossimus, Astragalus unifoliolatus – 151 bacterial isolates have been isolated. The study of nodulation showed that AC8-1, AC11, AC21, AC1-1, AC12-1 isolates (from Ammodendron conollyi), AV1, AV8-1, AV9, AV26-1, AV36-1 isolates (from Astragalus villossimus) and AU17-1, AU30-1, AU30-2, AU20-1, AU23 isolates (from Astragalus unifoliolatus) formed an effective nitrogen-fixing symbiosis with the host plants. As a result of 16S rRNA gene study of the salt-resistant nodule bacteria it has been determined that bacteria were related to Rhizobium, Burkholderia and Achromobacter genera. The study of isolates growth has revealed that there were fast-growing and moderately-grow- ing isolates that possessed with doubling-time varying from 20 to 45 min. Their examination for antibiotic-resistance showed that the number of bacterial colonies of selected strains decreased to some extent in the presence of chloramphenicol, but in all strains the resistance to antibiotics was detected. The further investigations of resistance of the formed symbiosis to stresses (drought, salinity) showed that at 6.41% of moisture the maximal height and biomass of inoculated plants of Ammodendron conollyi were 21 cm and 2320 mg, but at 3.8% moisture the height reduced by 4 times (up to 4.5 cm) and the biomass – by 11 times (203 mg). The analogous effect was observed in Astragalus villossimus and Astragalus unifoliolatus symbiosises. The salinity equal to 100-200 mM NaCl did not affect practically on normal growth and development of desert leguminous plants symbiosis, while for Astragalus villossimus such affecting concentration comprised up to 100 mM NaCl. The light microscopy and electron microscopy of Astragalus villossimus nodule sections showed that V1 nodule bacteria strain efficiently colonized the internal space within nodules, where they were transformed into bacteroids. At 100 mM NaCl salinity concentration the colonization of nodule b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mmodendron conollyi ASTRAGALUS villossimus ASTRAGALUS unifoliolatus NODULATION Nitrogen Fixation Salinity bacteroid Rhizobium BURKHOLDERIA ACHROMOBACTER
下载PDF
三叶草、豌豆和快生型大豆根瘤菌类菌体繁殖研究的进展 被引量:2
9
作者 周俊初 汪石青 颜玲琳 《核农学报》 CAS CSCD 1989年第2期75-84,共10页
采用单个原生质体分离和微室培养技术研究了三叶草、豌豆和快生型大豆根瘤菌在根瘤中的分化和繁殖。结果表明:快生型大豆根瘤菌体的分化和繁殖特性与慢生型大豆根瘤菌类似,多个杆状类茵体包含在一个共同的类菌体周膜中,可区分出未成熟... 采用单个原生质体分离和微室培养技术研究了三叶草、豌豆和快生型大豆根瘤菌在根瘤中的分化和繁殖。结果表明:快生型大豆根瘤菌体的分化和繁殖特性与慢生型大豆根瘤菌类似,多个杆状类茵体包含在一个共同的类菌体周膜中,可区分出未成熟的细小杆状类菌体和成熟的杆状类菌体;其繁殖率在刚现瘤时<0.01%,到10周瘤龄时增加到40%以上。而三叶草和豌豆根瘤菌在根瘤中的分化过程是从小杆菌→未成熟细长杆状类菌体→成熟的棒状或Y状类菌体。在一般条件下,只有小杆菌才能繁殖,其繁殖率也随瘤龄而增加。在根瘤发育后期,少数成熟的三叶草和豌豆根瘤类菌体,在含水量较多时,可以转化为活跃运动的大杆菌,然后在分裂过程中逐次缩小并最终转变为正常的根瘤小杆菌;含水量较少时,大杆菌继续生长形成假丝状体,最后再断裂为大杆菌或停止生长。渗透压保护不是根瘤类菌体或小杆菌繁殖的必要条件,除对幼小根瘤的未成熟类菌体外,它妨碍成熟类菌体或小杆菌的生长和繁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根瘤菌 类菌体
下载PDF
箭舌豌豆根瘤中细菌衰老的研究 被引量:2
10
作者 韩善华 《微生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2年第1期42-46,共5页
箭舌豌豆根瘤中的细菌在开始衰老时,首先是细菌周膜增大,接着细胞壁变得不光滑,质膜附近出现大量含有纤维状物质的小泡。其中少数小泡体积特别大,几乎被纤维状物质充满,或将附近的细胞质连同其小泡一道卷入泡中,形成一个游离的细胞质小... 箭舌豌豆根瘤中的细菌在开始衰老时,首先是细菌周膜增大,接着细胞壁变得不光滑,质膜附近出现大量含有纤维状物质的小泡。其中少数小泡体积特别大,几乎被纤维状物质充满,或将附近的细胞质连同其小泡一道卷入泡中,形成一个游离的细胞质小球。随着细菌进一步衰老,长度大大缩短,电子透明区显著减小,原生质结构消失并出现凝聚,形成一些电子密度很高的团絮状物质,而且在质膜附近还产生小的空泡。最后细菌完全解体,变成为一团泡状和膜状结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箭舌豌豆根瘤 细菌 衰老
下载PDF
花生根瘤菌类菌体氢氧化体系的研究 被引量:1
11
作者 许良树 张凤章 +1 位作者 龙敏南 黄南仲 《亚热带植物通讯》 1994年第2期1-7,共7页
花生根瘤菌类菌体含有吸H2酶,以O2或亚甲蓝为电子受体均表现吸H2活性。类菌体还原减氧化的吸收差示光谱在424、500、520、550、560、585及595nm处呈现吸收峰,表明细胞色素c、b、和o参与H2的氧化过... 花生根瘤菌类菌体含有吸H2酶,以O2或亚甲蓝为电子受体均表现吸H2活性。类菌体还原减氧化的吸收差示光谱在424、500、520、550、560、585及595nm处呈现吸收峰,表明细胞色素c、b、和o参与H2的氧化过程。CN-明显影响520、550、560nm处的吸收峰,意味着有些细胞色素c和b对CN-敏感,在H2代谢中充当末端氧化酶的作用。抗霉素A、HONO、CN-、N3-和DBMIB均强烈抑制吸H2活性,但鱼藤酮不抑制吸H2活性。说明细胞色素b、c、a和泛配参与H2氧化的电子传递,而NADH脱氢酶不参与。花生根瘤菌类菌体的H2氧化系统是个复杂具分支的电子传递体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花生根瘤 类菌体 H2氧化体系
下载PDF
类杆菌分类的脱氢酶系列 被引量:1
12
作者 李爱国 何道生 +1 位作者 林万明 汪美先 《中国微生态学杂志》 CAS CSCD 1992年第4期9-13,共5页
国外已建立了4h水解酶色原底物系列,成功地用于厌氧菌的分类与鉴定,鉴于国内的无系列水解底物,我们对厌氧菌系列脱氢酶进行了研究,以便建立一种快速鉴定系列。为此选择类杆菌的参考株作为分类单位,以不同的糖、氨基酸和有机酸的天然底... 国外已建立了4h水解酶色原底物系列,成功地用于厌氧菌的分类与鉴定,鉴于国内的无系列水解底物,我们对厌氧菌系列脱氢酶进行了研究,以便建立一种快速鉴定系列。为此选择类杆菌的参考株作为分类单位,以不同的糖、氨基酸和有机酸的天然底物纸片与细菌完整细胞进行酶学反应,并以四唑盐受氢后以变色效应来指示酶的存在。筛选了18项脱氢底物与色氨酸、尿素一起,组成20项以检测细菌脱氢酶为主的系列,研究发现完整的菌细胞可以较好地表现底物的脱氢酶活性,酶的分布具有菌种特征,这个系列在有氧条件下,30~60min出现明显的可见反应。以4株脆类杆菌参考株进行24次重复试验,其中9项的阳性概率为0.99,7项为0.01,其它4项分别是0.03,0.125,0.5和0.66。尤其胆酸脱氢酶与常规胆汁抑制试验有较好的相关性,有可能取代厌氧菌分类中有要意义的20%胆汁抑制实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类杆菌 分类 脱氢酶
下载PDF
沙打旺根瘤超微结构研究 被引量:1
13
作者 蔡霞 何一 王卫卫 《西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6期695-697,F003,共4页
目的 对沙打旺根瘤中心组织的超微结构进行研究,并讨论拟菌体的衰老及PHB颗粒的变化。方法 石蜡切片法和超薄切片法。结果 通过对沙打旺根瘤的显微和超微结构观察发现:其根瘤显微结构由4部分组成,由外向内依次为:保护层、皮层、鞘细... 目的 对沙打旺根瘤中心组织的超微结构进行研究,并讨论拟菌体的衰老及PHB颗粒的变化。方法 石蜡切片法和超薄切片法。结果 通过对沙打旺根瘤的显微和超微结构观察发现:其根瘤显微结构由4部分组成,由外向内依次为:保护层、皮层、鞘细胞层和中心组织(侵染组织)。在中心组织的侵染细胞中,拟菌体的衰老具有一定的规律,开始拟菌体的周膜和细胞壁变得凹凸不平,但周膜仍几乎较紧地包裹着拟菌体,细胞质染色变浅,纤维状的核物质不明显,并出现大量的β 多羟基丁酸盐(PHB)颗粒,沿着拟菌体的细胞壁分布。后来,拟菌体的周膜开始变得模糊,细胞质凝缩为电子致密的团块状物质,与电子透明的区域相间排列,此时PHB颗粒消失。结论 沙打旺根瘤中心组织的侵染细胞中,拟菌体的衰老具有一定的规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沙打旺 根瘤 拟菌体 衰老 β-多羟基丁酸盐
下载PDF
苜蓿根瘤菌自生与共生状态下核糖体蛋白的比较
14
作者 谢荣 刘望夷 +1 位作者 朱家壁 俞冠翘 《微生物学杂志》 CAS CSCD 2006年第6期11-14,共4页
苜蓿根瘤菌在与宿主植物建立共生关系的过程中,以自生状态进入宿主植物细胞,经过分化发育转变为共生状态的类菌体(Bacteroid)。由于生存环境发生了变化,类菌体在形态、结构和功能方面都产生了很大的改变,其中最为明显的改变是类菌体获... 苜蓿根瘤菌在与宿主植物建立共生关系的过程中,以自生状态进入宿主植物细胞,经过分化发育转变为共生状态的类菌体(Bacteroid)。由于生存环境发生了变化,类菌体在形态、结构和功能方面都产生了很大的改变,其中最为明显的改变是类菌体获得了共生固氮的能力。此时,类菌体中许多与共生相关的基因被激活,蛋白的表达量显著增加。为了探明这种改变是否与合成蛋白质的细胞器-核糖体有关,比较分析了苜蓿根瘤菌在自生和共生状态下核糖体蛋白的表达谱。蛋白质双向电泳结果显示二者之间没有明显的差别,说明类菌体的分化发育过程中核糖体蛋白的形成没有改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苜蓿根瘤菌 类菌体 核糖体蛋白 双向凝胶电泳
下载PDF
普通田菁根瘤菌及其类菌体的碳源研究
15
作者 莫文英 倪水松 陈美慈 《浙江农业大学学报》 CSCD 1991年第4期365-370,共6页
普通田菁(Sesbania cannabina)根瘤菌属快生型,24小时形成菌落,杆状,大小为0.28~0.47μm×1.3~2.5 μm,运动,具两根侧生鞭毛,类菌体形态与其培养基上形态相似。能广泛利用碳源。产能基质试验结果表明,类菌体不能利用蔗糖,丙酮酸... 普通田菁(Sesbania cannabina)根瘤菌属快生型,24小时形成菌落,杆状,大小为0.28~0.47μm×1.3~2.5 μm,运动,具两根侧生鞭毛,类菌体形态与其培养基上形态相似。能广泛利用碳源。产能基质试验结果表明,类菌体不能利用蔗糖,丙酮酸是最有效的能源,其次是葡萄糖、α-酮戊二酸、延胡索酸、琥珀酸、草酰乙酸、乳酸和苹果酸,果糖利用较差。类菌体的固氮酶活性从 10 m mol·L^(-1)始随基质浓度递增而增加,琥珀酸和丙酮酸分别在 200和300mmol·L^(-1)时达最高活性,而葡萄糖达 500 mmol·L^(-1)时乙炔还原活性还在上升,未出现抑制现象。葡萄糖为产能基质要求低氧浓度,当氧浓度为反应瓶气体体积的2%时,类菌体乙炔还原活性最高,6%时活性很低,而丙酮酸,琥珀酸为基质,类菌体适应氧浓度范围比较宽,在6%时固氮酶活性最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田菁 根瘤菌 类菌体 碳源
下载PDF
用ESR方法研究大豆根瘤细胞和类菌体对环境的敏感性
16
作者 韩行采 徐玲玫 +2 位作者 呼俊改 贾文英 张锦珠 《生物物理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6年第1期135-138,共4页
用ESR波谱方法研究了完整大豆根瘤里的根瘤细胞及根瘤细胞中的类菌体对环境的敏感性,分别比较了三种不同类型(快生,慢生,超慢生)的根瘤菌侵染所结的根瘤,测量了不同的发育时期和不同氧化时间ESR波谱的变化,观察到根瘤细胞... 用ESR波谱方法研究了完整大豆根瘤里的根瘤细胞及根瘤细胞中的类菌体对环境的敏感性,分别比较了三种不同类型(快生,慢生,超慢生)的根瘤菌侵染所结的根瘤,测量了不同的发育时期和不同氧化时间ESR波谱的变化,观察到根瘤细胞及根瘤内类菌体的豆血红蛋白和钼铁蛋白的ESR波谱由氧化而产生的改变,表明了大豆根瘤细胞和根瘤内类苗体所处的状态以及对环境敏感性的不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豆 根瘤 根瘤细胞 类菌体 顺磁共振 环境
下载PDF
广谱根瘤菌NGR234在大翼豆根瘤中的分化和繁殖能力
17
作者 罗艳梅 周俊初 《湖北农业科学》 北大核心 2008年第3期287-290,共4页
利用盆栽法验证了广谱根瘤菌NGR234在大翼豆、白灰毛豆、扁豆、豇豆和大豆上的结瘤与固氮能力,用光学显微镜和电镜比较了其根瘤类菌体的形状,并采用稀释平板测数和显微微室培养法对大翼豆根瘤类菌体的繁殖能力进行了深入的比较研究。结... 利用盆栽法验证了广谱根瘤菌NGR234在大翼豆、白灰毛豆、扁豆、豇豆和大豆上的结瘤与固氮能力,用光学显微镜和电镜比较了其根瘤类菌体的形状,并采用稀释平板测数和显微微室培养法对大翼豆根瘤类菌体的繁殖能力进行了深入的比较研究。结果表明,根瘤菌NGR234不能在大豆上结瘤,在白灰毛豆上结无效瘤,能在扁豆、豇豆和大翼豆上结有效瘤,其根瘤类菌体以棒状类菌体为主。对大翼豆根瘤压碎汁的微室培养表明,不同瘤龄根瘤的类菌体的形态和繁殖率略有差异,杆状的根瘤小杆菌和多数棒状类菌体均能在人工培养条件下繁殖,其中类菌体的繁殖率随瘤龄的增加而增大,并在衰败前的根瘤中有明显的增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根瘤菌NGR234 类菌体 分化 繁殖能力
下载PDF
侵染细胞质膜附近小泡的来源及其作用
18
作者 韩善华 张红 《西北植物学报》 CAS CSCD 1999年第3期434-438,共5页
箭舌豌豆根瘤幼龄侵染细胞的壁和质膜比较光滑,成熟侵染细胞与此不同,不仅细胞壁厚薄不均,有较多的胞间连丝,而且质膜常常内陷形成各种突起,然后脱离质膜形成小泡。这些位于质膜附近的小泡体积较小,多呈圆形,既可单独存在,也可... 箭舌豌豆根瘤幼龄侵染细胞的壁和质膜比较光滑,成熟侵染细胞与此不同,不仅细胞壁厚薄不均,有较多的胞间连丝,而且质膜常常内陷形成各种突起,然后脱离质膜形成小泡。这些位于质膜附近的小泡体积较小,多呈圆形,既可单独存在,也可多个聚在一起。在向细胞中央移动中,有的小泡靠近细胞质膜,甚至与细菌周膜融合。有的小泡还可与附近的小液泡融合变为较大液泡,并常有降解程度不同的细菌位于其中。在衰老侵染细胞中,细胞壁附近有小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侵染细胞 细胞质膜 小泡 细菌 细菌周膜 根瘤
下载PDF
银合欢根瘤细胞的超微结构 被引量:4
19
作者 吴以德 《林业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2年第3期257-260,T001,共5页
银合欢是热带豆科固氮树种,已引起世界各国的普遍重视。我国大陆沿海亚热带地区已有60—70年的引种史。在过去引种栽培的基础上,80年代由国际固氮树种协会(NFTA)和麦威夷大学提供我们一批新银合欢种籽。厦门引种栽培的银合欢,与在其它... 银合欢是热带豆科固氮树种,已引起世界各国的普遍重视。我国大陆沿海亚热带地区已有60—70年的引种史。在过去引种栽培的基础上,80年代由国际固氮树种协会(NFTA)和麦威夷大学提供我们一批新银合欢种籽。厦门引种栽培的银合欢,与在其它热带地区有同样表现,速生快长、结果荚早、种籽成熟弹出,就地萌发丛生,压倒附近的其它植物。它的根系生长十分发达。幼苗期就结瘤很多,根瘤直径2.5—15mm,呈现不同形状的复式分叉瘤。测出固氮活性8.069—12.207βmC_2H_4·g^(-1)鲜瘤·时^(-1)。另外植株各部分蛋白质含量丰富,其中还含有一种特殊的氨基酸,与其固氮细胞累积转运有着密切关系。本文仅介绍银合欢根瘤细胞结构变化特征,和与其它豆科根瘤的比较进行了讨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银合欢 根瘤细胞 超微结构
下载PDF
Sinorhizobium meliloti lsrB is involved in alfalfa root nodule development and nitrogen-fixing bacteroid differentiation 被引量:4
20
作者 TANG GuiRong LU DaWei +1 位作者 WANG Dong LUO Li 《Chinese Science Bulletin》 SCIE EI CAS 2013年第33期4077-4083,共7页
Rhizobia interact with host legumes to induce the formation of nitrogen-fixing nodules,which is very important in agriculture and ecology.The development of nitrogen-fixing nodules is stringently regulated by host pla... Rhizobia interact with host legumes to induce the formation of nitrogen-fixing nodules,which is very important in agriculture and ecology.The development of nitrogen-fixing nodules is stringently regulated by host plants and rhizobial symbionts.In our previous work,a new Sinorhizobium meliloti LysR regulator gene(lsrB)was identified to be essential for alfalfa nodulation.However,how this gene is involved in alfalfa nodulation was not yet understood.Here,we found that this gene was associated with prevention of premature nodule senescence and abortive bacteroid formation.Heterogeneous deficient alfalfa root nodules were induced by the in-frame deletion mutant of lsrB(lsrB1-2),which was similar to the plasmid-insertion mutant,lsrB1.Irregular senescence zones earlier appeared in these nodules where bacteroid differentiation was blocked at different stages from microscopy observations.Interestingly,oxidative bursts were observed in these nodules by DAB staining.The decreased expression of lipopolysaccharide core genes(lpsCDE)was correspondingly determined in these nodules.S.meliloti lipopolysaccharide is required for suppression of oxidative bursts or host cell defense.These findings demonstrate that the S.meliloti lsrB gene is involved in alfalfa root nodule development and bacteroid differentiation by suppressing oxidative bursts or defense responses in host cell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苜蓿根瘤菌 固氮根瘤 分化抑制 类菌体 发育 缺失突变体 调节基因 宿主细胞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