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4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绿原酸和双黄连粉针剂致敏性比较评价 被引量:10
1
作者 张瑞霞 汤纳平 +3 位作者 林海霞 马璟 谢岑 陈笑艳 《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 2010年第6期1005-1008,共4页
目的:比较评价绿原酸和双黄连粉针剂的潜在致敏性,并初步探索可疑致敏原绿原酸的致敏机制。方法:绿原酸与含等剂量绿原酸的双黄连粉针剂同时进行BN大鼠全身主动致敏实验(ASA),激发前取血测定抗体(IgE、IgG、IgA、IgM)、补体(C3、C4)、... 目的:比较评价绿原酸和双黄连粉针剂的潜在致敏性,并初步探索可疑致敏原绿原酸的致敏机制。方法:绿原酸与含等剂量绿原酸的双黄连粉针剂同时进行BN大鼠全身主动致敏实验(ASA),激发前取血测定抗体(IgE、IgG、IgA、IgM)、补体(C3、C4)、淋巴细胞免疫表型(CD3/4/8),记录激发后症状;单次静脉给予绿原酸与含等剂量绿原酸的双黄连粉针剂,测定给药前,给药后5、10、30、60、120、240min血浆中绿原酸浓度。结果:比较ASA激发后过敏反应发生率和发生程度,可知绿原酸过敏反应程度低于含等剂量绿原酸的双黄连粉针剂;绿原酸组和双黄连组抗体(IgE、IgG、IgA、IgM)、补体(C3、C4)各有不同程度升高,淋巴细胞免疫表型也有一定变化;单次静脉给药测定绿原酸血药浓度,给药后5、10、30、60min时,绿原酸组血浆中绿原酸浓度显著低于双黄连粉针剂组。结论:绿原酸对BN大鼠致敏性低于含等剂量绿原酸的双黄连粉针剂,原因可能是单体和复方绿原酸的代谢差异,也可能是因为绿原酸并非唯一致敏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绿原酸 双黄连粉针剂 ASA bn大鼠 抗体 补体 免疫表型
下载PDF
5-羟甲基糠醛及其二聚体OMBF引发Ⅰ型超敏反应毒性评价与机制初探 被引量:7
2
作者 李恩灿 范潇予 +4 位作者 林琳 郝瑞瑞 林生 贺玖明 靳洪涛 《中国比较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1-8,共8页
目的对5-羟甲基糠醛及其二聚体OMBF是否引发I型超敏反应进行评价,并初步探索其作用机制。方法分为体内实验和体外实验。体内实验选取雄性BN大鼠,随机分为7组:生理盐水对照组(NS),佐剂对照组(Adj.),模型组,5-HMF低、高剂量组,OMBF低、高... 目的对5-羟甲基糠醛及其二聚体OMBF是否引发I型超敏反应进行评价,并初步探索其作用机制。方法分为体内实验和体外实验。体内实验选取雄性BN大鼠,随机分为7组:生理盐水对照组(NS),佐剂对照组(Adj.),模型组,5-HMF低、高剂量组,OMBF低、高剂量组。各组大鼠分别给予生理盐水、佐剂或相应浓度的药物佐剂混悬液,30 min后腹主动脉采血,测定血清中IgE、IgG和IL-4含量。体外实验采用RBL-2H3细胞系,分组同体内实验。采用甲苯胺蓝染色观察给药前后细胞脱颗粒情况;测定药物作用后细胞上清中β-HEX、His的释放率。通过Western blot技术初步探索5-HMF及其二聚体OMBF诱导Ⅰ型超敏反应的作用机制。结果体内实验显示,血清中各指标除5-HMF低剂量作用下IgG未见明显差异外,其余均显著性升高。体外实验研究表明,低、高剂量组均出现了细胞脱颗粒现象,测定的β-HEX和His释放量均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升高。结论5-HMF及其二聚体OMBF作为小分子过敏原可诱导I型超敏反应的发生,且发挥免疫毒性可能与MAPK家族磷酸化蛋白的上调水平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Ⅰ型超敏反应 5-HMF OMBF bn大鼠 RBL-2H3细胞
下载PDF
BN大鼠致敏动物模型研究 被引量:7
3
作者 陈如程 李娜 +5 位作者 樊柏林 唐晓荞 李十月 刘家发 贾旭东 杨晓光 《中国食品卫生杂志》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14-17,共4页
目的验证BN大鼠作为评价转基因食物蛋白致敏性动物模型的可行性。方法 48只雌性BN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灭菌水)、马铃薯酸性磷酸酶组(PAP)、鸡蛋清粗提蛋白质组(HEWP)、卵清蛋白低剂量组(OVA-L)、卵清蛋白中剂量组(OVA-M)、卵清蛋白高剂... 目的验证BN大鼠作为评价转基因食物蛋白致敏性动物模型的可行性。方法 48只雌性BN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灭菌水)、马铃薯酸性磷酸酶组(PAP)、鸡蛋清粗提蛋白质组(HEWP)、卵清蛋白低剂量组(OVA-L)、卵清蛋白中剂量组(OVA-M)、卵清蛋白高剂量组(OVA-H),每组8只。各组依次分别每天经口灌胃1 ml灭菌水、1 mg/ml PAP、10 mg/ml HEWP、0.1 mg/ml OVA、1 mg/ml OVA、10 mg/ml OVA溶液,持续6周。分别于第14、28和42天取血分离血清,测定特异性抗体IgG和血清总IgE。于第21和35天取血分离血浆,测定组胺。测定各组动物的血压变化及胃肠道渗透性。结果不同浓度致敏原OVA均可激发BN大鼠过敏反应,包括特异性IgG和血清总IgE升高、组胺升高以及血压下降,其中1 mg/ml OVA溶液为致敏最佳剂量。弱致敏原HEWP过敏反应较弱;非致敏原PAP无过敏反应;各组胃肠功能均未发生明显的生理变化。结论 BN大鼠致敏动物模型是评价转基因食物致敏性较为理想的动物模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bn大鼠 动物 模型 致敏原 毒理实验
原文传递
模拟长期失重对白化与非白化大鼠眼部影响的比较
4
作者 危冬昱 穆玉雪 +5 位作者 许馨月 苏玉婷 李少衡 曹瑞丹 张作明 陈涛 《实验动物科学》 2023年第6期1-6,共6页
目的 比较白化鼠与非白化鼠在长期模拟失重后眼部结构与功能的改变,完善和补充长期微重力暴露所致眼部损伤疾病动物模型构建方法。方法 将正常雄性Sprague-Dawley(SD)大鼠(白化鼠)和Brown-Norway(BN)大鼠(非白化鼠)各12只随机分为SD正... 目的 比较白化鼠与非白化鼠在长期模拟失重后眼部结构与功能的改变,完善和补充长期微重力暴露所致眼部损伤疾病动物模型构建方法。方法 将正常雄性Sprague-Dawley(SD)大鼠(白化鼠)和Brown-Norway(BN)大鼠(非白化鼠)各12只随机分为SD正常对照组(N_(S))、BN正常对照组(N_(B))、SD模型组(M_(S))和BN模型组(M_(B)),每组6只,模型组采取30°头低位尾悬吊8周模拟长期失重,在造模结束后利用视网膜电流图(ERG)和视觉诱发电位(VEP)检测大鼠的视觉功能,石蜡切片HE染色观察视网膜形态,同时通过小动物眼底成像系统观察大鼠眼底血管改变情况。结果 在8周尾吊模拟失重后,M_(S)组与N_(S)组相比,暗适应3.0 ERG反应振幅明显下降(P<0.01),VEP的P2波峰时值明显延长(P<0.01),HE染色显示外核层变薄(P<0.01),眼底可见脉络膜血管血流增多,而M_(B)组与N_(B)组相比,视网膜结构与功能均无明显变化。结论 与非白化大鼠相比,白化大鼠在长期模拟失重情况下更容易出现眼部损伤,视网膜色素上皮细胞中黑色素合成相关蛋白可能是研究对抗模拟长期失重导致视网膜退行性变的重要分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化鼠 非白化鼠 SD大鼠 bn大鼠 模拟失重 视网膜退行性病变
下载PDF
汞中毒致大鼠肾病综合征模型的建立 被引量:6
5
作者 陈子安 隋昕 +3 位作者 聂志勇 李万华 邱泽武 王永安 《中国急救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5期449-454,I0002,共7页
目的:建立汞中毒致大鼠肾病综合征模型,为临床相关治疗手段的验证和筛选提供稳定、科学的验证平台。方法 Brown-Norway rats( BN大鼠)雄性24只,随机分为三个不同剂量的模型组(0.5、1.0及2.0 mg/kg氯化汞溶液)及一个对照组... 目的:建立汞中毒致大鼠肾病综合征模型,为临床相关治疗手段的验证和筛选提供稳定、科学的验证平台。方法 Brown-Norway rats( BN大鼠)雄性24只,随机分为三个不同剂量的模型组(0.5、1.0及2.0 mg/kg氯化汞溶液)及一个对照组(生理盐水组),隔天一次腹部皮下注射,并在第7、14、21、28、35天分别监测尿蛋白、血生化、汞含量、病理等指标,从而确定出1.0 mg/kg为建立模型的合适剂量。另取24只大鼠,随机选取18只为模型组,按上述方法注射1.0 mg/kg氯化汞溶液,另外6只为对照组,并于第15、22、36天将其分别处死,检测肾中汞的蓄积情况。结果染毒后第14天,各模型组与对照组比较均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尿蛋白升高、血浆白蛋白降低、高脂血症及水肿;病理切片中各剂量组均出现不同程度的肾损伤;血、尿中汞含量有明显的剂量-效应关系。其中1.0 mg/kg剂量组血生化、尿蛋白定量各项指标与生理盐水组比较差异最为明显且水平较稳定,病理检查发现有典型的肾病综合征病变,肾中汞含量检测显示,1.0 mg/kg剂量组出现了汞在肾脏的蓄积。结论 BN大鼠在隔天给药、腹部皮下注射氯化汞1.0 mg/kg、7针停药(2周)的情况下可以建立较理想的汞中毒致大鼠肾病综合征模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bn大鼠 汞中毒 肾病综合征 模型建立
下载PDF
注射用灯盏花素主动全身过敏反应评价指标的探索 被引量:5
6
作者 谭梦晖 金若敏 +3 位作者 姚广涛 祝洁 毕美琼 朱灿伶 《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 CAS CSCD 2012年第3期30-32,35,共4页
目的观察豚鼠及大鼠对注射用灯盏花素诱导的主动全身过敏反应(ASA)的表现,增加与过敏反应相关指标的检测,探索从多层次、多方面评价中药注射剂潜在的过敏性。方法将Hartley豚鼠及BN大鼠分别随机分为卵蛋白(OVA)组、注射用灯盏花素组、... 目的观察豚鼠及大鼠对注射用灯盏花素诱导的主动全身过敏反应(ASA)的表现,增加与过敏反应相关指标的检测,探索从多层次、多方面评价中药注射剂潜在的过敏性。方法将Hartley豚鼠及BN大鼠分别随机分为卵蛋白(OVA)组、注射用灯盏花素组、阴性对照组,给予相应的药物或生理盐水,进行ASA实验,观察药物激发后30 min动物ASA。取肺组织HE染色观察病理改变。采用放免法检测BN大鼠在致敏前、致敏第18日以及激发后血清总IgE水平的变化。结果对Hartley豚鼠或BN大鼠,OVA组均呈现阳性过敏反应症状,注射用灯盏花素组则为阴性。肺组织病理切片显示,OVA组或灯盏花素组肺组织血管周围均有明显淋巴细胞浸润等免疫病理表现。与阴性对照组或药物致敏前比较,OVA组或灯盏花素组大鼠给药后血清总IgE水平显著升高(P<0.05或P<0.01)。结论增加不同品种动物及指标,能更全面评价注射用灯盏花素的潜在致敏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注射用灯盏花素 主动全身过敏反应 Hartley豚鼠 bn大鼠 总免疫球蛋白E
下载PDF
BN大鼠用于评价中药注射液速发型过敏反应模型的建立及适用性评价 被引量:3
7
作者 郭姗姗 王意忠 +4 位作者 金亚宏 张毅 高英杰 时宇静 崔晓兰 《中国中药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4期1845-1849,共5页
以清开灵注射液、双黄连注射液、黄芩苷、绿原酸为受试样本,以豚鼠为对照,通过观察BN大鼠(brown norwayrats)过敏反应的特异性来建立中药注射液速发型过敏反应的动物模型,并对两者在评价中药注射液过敏反应中的适用性进行比较。本研究... 以清开灵注射液、双黄连注射液、黄芩苷、绿原酸为受试样本,以豚鼠为对照,通过观察BN大鼠(brown norwayrats)过敏反应的特异性来建立中药注射液速发型过敏反应的动物模型,并对两者在评价中药注射液过敏反应中的适用性进行比较。本研究以中药注射液为致敏原,直接对BN大鼠进行致敏和攻击后,通过观察过敏症状、过敏反应率、过敏反应程度、组胺释放量、靶器官病变率和病变程度的变化,来评价BN大鼠过敏反应动物模型。结果显示中药注射剂致敏后,BN大鼠出现明显的过敏症状、血清和组织中组胺含量明显增加,肺组织和气管出现明显的病理改变,同时以青霉素和天花粉蛋白为阳性对照,也出现速发型过敏反应的表现;BN大鼠的过敏反应发生率、过敏反应程度、靶器官病变率和病变程度均显著高于豚鼠。试验结果说明BN大鼠为评价中药注射液过敏反应的适宜动物模型,且其敏感性高于豚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bn大鼠 速发型过敏反应 动物模型 中药注射液
原文传递
表皮生长因子受体抑制剂相关皮疹动物模型的构建 被引量:3
8
作者 张旭 薛崇祥 +8 位作者 李嘉 张静怡 谭可欣 姜雪娇 郑舒月 董慧静 俞仪萱 胡紫馨 崔慧娟 《南方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352-357,共6页
目的复制表皮生长因子受体抑制剂相关皮疹动物模型并进行进一步优化和探索。方法应用西妥昔单抗注射液,按照20、40、80 mg/kg对雌性SCID小鼠进行腹腔注射,给药频次为每周一、三、五,共干预28 d。实验过程中持续关注小鼠皮肤形态学变化,... 目的复制表皮生长因子受体抑制剂相关皮疹动物模型并进行进一步优化和探索。方法应用西妥昔单抗注射液,按照20、40、80 mg/kg对雌性SCID小鼠进行腹腔注射,给药频次为每周一、三、五,共干预28 d。实验过程中持续关注小鼠皮肤形态学变化,在实验结束后对小鼠皮肤进行切片,观察HE染色表现。应用吉非替尼、厄洛替尼、卵清蛋白分别按照按照37.5 mg/kg、23.5 mg/kg、1 mg/只进行灌胃口服,1次/d,共给药45 d。实验过程中持续观察大鼠皮肤形态学变化,实验结束后对大鼠皮肤进行切片,观察HE染色表现。并应用ELISA法对大鼠血清中TNF-α、IL-6、IgE等因子进行测定。结果西妥昔单抗腹腔注射后,SCID小鼠未出现典型的皮疹、结痂表现;皮肤病理未显示出明显的炎症表现。吉非替尼组大鼠皮肤可见明显的皮疹、结痂、渗出等表现,且皮肤HE染色可见大量的炎症细胞浸润、角化不全、棘层松解、表皮增厚等表现;空白组、卵清蛋白组、厄洛替尼组大鼠皮肤形态学观察及病理切片未见明显的炎症表现。在IgE、TNF-α浓度方面,各组间均未见明显差异(P=0.061,P=0.057);而在IL-6方面,吉非替尼组较空白组明显升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6),而厄洛替尼组较空白组未见明显差异(P=0.910)。结论应用西妥昔单抗不能在SCID小鼠中建立表皮生长因子受体抑制剂相关皮疹模型。应用吉非替尼可以在BN大鼠中建立表皮生长因子受体抑制剂相关皮疹模型;应用厄洛替尼不能在BN大鼠中诱发皮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表皮生长因子受体抑制剂 皮疹 动物模型 SCID小鼠 bn大鼠
下载PDF
不同品系大鼠对灯盏花素过敏反应差异性研究 被引量:2
9
作者 李黎明 李秀芳 +3 位作者 金若敏 符胜光 姚广涛 谭梦晖 《中药药理与临床》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6期47-49,共3页
目的:比较研究F344、BN、SD、Wistar四种品系大鼠对灯盏花素注射液被动皮肤过敏及其致敏血清中总IgE水平差异性。方法:四种品系大鼠分别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OVA组、灯盏花素组。采用皮下注射给予不同药物致敏,观察各组大鼠被动皮肤过... 目的:比较研究F344、BN、SD、Wistar四种品系大鼠对灯盏花素注射液被动皮肤过敏及其致敏血清中总IgE水平差异性。方法:四种品系大鼠分别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OVA组、灯盏花素组。采用皮下注射给予不同药物致敏,观察各组大鼠被动皮肤过敏反应(PCA)皮肤蓝斑直径大小和阳性率,并检测致敏血清总IgE水平。结果:PCA结果显示,四种品系大鼠的正常组均无蓝斑出现;OVA组,F344、BN、SD、Wistar大鼠蓝斑直径(阳性率)分别为11.67±3.61(6/6)、47.33±5.72(6/6)、5.70±4.81(6/10)、17.90±3.84(10/10),与正常组相比均明显升高且具有显著统计学差异;血清总IgE水平检测结果显示,OVA组血清总IgE含量变化与PCA试验结果一致。对灯盏花素,F344、BN、SD、Wistar大鼠蓝斑直径(阳性率)分别为5.17±2.32(4/6)、2.00±1.79(0/6)、1.67±1.97(0/10)、0.00±0.00(0/10),与正常组相比仅F344大鼠显示出显著性差异;血清总IgE仅F344、BN大鼠血清明显升高,且以F344大鼠变化倍数更高。结论:四种不同品系大鼠对灯盏花素所致被动皮肤过敏反应敏感性及血清总IgE水平均存在一定差异,两者具有一定相关性,其中以F344大鼠最为敏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灯盏花素 被动皮肤过敏 IgE F344大鼠 bn大鼠 SD大鼠 WISTAR大鼠
原文传递
BN大鼠和RBL-2H3细胞作为茵栀黄注射液过敏反应模型的可行性研究 被引量:1
10
作者 朱昱 张军霞 +2 位作者 周继春 李展 李振国 《中国药理学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2期1908-1914,共7页
目的探索建立茵栀黄注射液过敏反应的BN大鼠动物模型和RBL-2H3细胞模型。方法进行主动全身过敏试验(active systemic anaphylaxis,ASA)试验,比较BN大鼠和Hartley豚鼠的过敏反应症状和反应分级,检测血清IgE和组胺水平;检测茵栀黄注射液... 目的探索建立茵栀黄注射液过敏反应的BN大鼠动物模型和RBL-2H3细胞模型。方法进行主动全身过敏试验(active systemic anaphylaxis,ASA)试验,比较BN大鼠和Hartley豚鼠的过敏反应症状和反应分级,检测血清IgE和组胺水平;检测茵栀黄注射液作用后RBL-2H3细胞上清组胺释放量,并监测细胞内Ca^(2+)荧光强度。结果过敏反应分级比较,两次攻击后BN大鼠高剂量组较阴性组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Hartley豚鼠各剂量组较阴性组均无显著性差异;BN大鼠各剂量组组胺水平较阴性组均具显著性差异(P分别<0.01、0.05),豚鼠仅高剂量组较阴性组有显著性差异(P<0.05);RBL-2H3细胞上清中,各剂量组组胺释放量与加药浓度正相关,细胞Ca^(2+)荧光强度的对数与加药浓度的对数正相关。结论BN大鼠评价茵栀黄注射液过敏反应较豚鼠更敏感,血清组胺可作为评价指标;RBL-2H3细胞可用于过敏反应检查的体外模型,细胞上清组胺释放量与细胞Ca^(2+)荧光强度可作为评价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茵栀黄注射液 过敏反应 bn大鼠 RBL-2H3细胞 组胺 CA^(2+)
下载PDF
BN大鼠在外来化合物致敏研究中的应用及评价 被引量:2
11
作者 孙运 陈小青 +2 位作者 马中春 赵少浩 张银依 《中国生物制品学杂志》 CAS CSCD 2017年第7期706-709,共4页
目的通过BN大鼠皮肤贴敷和皮内注射试验染毒具有致敏性的外源性化学物质己基肉桂醛,观察致敏特点,同时以豚鼠作为对照观察动物,探讨BN大鼠作为化学品过敏试验动物模型的可能性。方法将BN大鼠和白色豚鼠分别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和己基肉... 目的通过BN大鼠皮肤贴敷和皮内注射试验染毒具有致敏性的外源性化学物质己基肉桂醛,观察致敏特点,同时以豚鼠作为对照观察动物,探讨BN大鼠作为化学品过敏试验动物模型的可能性。方法将BN大鼠和白色豚鼠分别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和己基肉桂醛组,每组10只。将己基肉桂醛组实验动物于试验的第1天分别进行皮肤贴敷试验和皮内注射试验,皮肤贴敷试验于首次贴敷后28 d进行激发试验,皮内注射试验于皮内注射后21 d进行激发试验;对照组给予相同体积的生理盐水注射液。激发后观察每只动物过敏反应情况,根据过敏反应症状评分,计算致敏率,对致敏强度进行分级。经腹主动脉取血,分离血清,竞争ELISA法检测血清Ig E含量。结果皮肤贴敷试验中染毒己基肉桂醛后,BN大鼠和豚鼠致敏率分别为60%和50%;BN大鼠血清Ig E含量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豚鼠Ig E含量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皮内注射试验中染毒己基肉桂醛后,BN大鼠和豚鼠致敏率分别为70%和80%;BN大鼠和豚鼠己基肉桂醛组血清Ig E含量与各自的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皮肤贴敷和皮内注射过敏反应中,BN大鼠已基肉桂醛组呈阳性反应,染毒后的局部反应特点强于豚鼠,因此,BN大鼠作为化学品过敏试验的动物模型具备可能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bn大鼠 皮肤贴敷 皮内注射 致敏反应 己基肉桂醛
原文传递
基于BN大鼠动物模型的注射用丹参多酚酸致敏性研究 被引量:2
12
作者 张瀛化 张家丰 +5 位作者 万梅绪 李智 张燕欣 李德坤 杨晓英 鞠爱春 《药物评价研究》 CAS 2020年第8期1565-1569,共5页
目的通过BN大鼠全身主动过敏实验考察注射用丹参多酚酸的过敏反应症状,检测致敏后BN大鼠血清中的IgE、组胺及β-氨基己糖苷酶含量,考察注射用丹参多酚酸是否产生速发型过敏反应。方法以卵白蛋白为阳性药物、生理盐水为对照,注射用丹参... 目的通过BN大鼠全身主动过敏实验考察注射用丹参多酚酸的过敏反应症状,检测致敏后BN大鼠血清中的IgE、组胺及β-氨基己糖苷酶含量,考察注射用丹参多酚酸是否产生速发型过敏反应。方法以卵白蛋白为阳性药物、生理盐水为对照,注射用丹参多酚酸分为低、中、高(13.43、26.86、134.30 mg/kg)3个剂量组分别直接对BN大鼠进行致敏和激发,观察过敏反应症状;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法检测致敏后动物血清中的IgE、β-氨基己糖苷酶及组胺的含量变化;激发后的BN大鼠立即处死,取肺组织进行HE染色。结果 BN大鼠全身主动过敏实验中仅卵白蛋白组有明显过敏反应;与对照组比较,BN大鼠致敏血清IgE水平仅卵白蛋白组显著升高(P<0.05),组胺检测各组间均无显著性差异,注射用丹参多酚酸中、高剂量组β-氨基己糖苷酶释放量显著降低(P<0.05);BN大鼠激发后,肺部组织病理结果仅阳性药组肺泡壁凝固性坏死,肺间质有大量炎症因子浸润。结论注射用丹参多酚酸未产生由IgE介导的I型过敏反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注射用丹参多酚酸 全身主动过敏 bn大鼠 IGE 组胺 β-氨基己糖苷
原文传递
Lgr5在OVA灌胃致敏的BN大鼠肠道上皮中的表达 被引量:1
13
作者 马忠校 蔡飒 +3 位作者 苏虹 刘兰英 朱清仙 刘志刚 《南昌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2012年第3期1-3,10,F0003,共5页
目的研究卵清蛋白(OVA)灌胃致敏的BN大鼠其肠道自身干细胞参与修复的情况。方法采用免疫组化观察(leucine-rich repeatcontaining G protein-coupled receptor 5,Lgr5)肠道干细胞标记物和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的组织定位,观察其增生修... 目的研究卵清蛋白(OVA)灌胃致敏的BN大鼠其肠道自身干细胞参与修复的情况。方法采用免疫组化观察(leucine-rich repeatcontaining G protein-coupled receptor 5,Lgr5)肠道干细胞标记物和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的组织定位,观察其增生修复情况。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肠道干细胞标记物Lgr5的表达情况。结果 OVA致敏后的BN大鼠,肠上皮充血、水肿,嗜酸性粒细胞增多。Lgr5主要表达于隐窝基底部,与对照组相比PC-NA和Lgr5表达量都有所增加。结论 OVA致敏后,BN大鼠小肠黏膜细胞中PCNA和Lgr5表达量的增加可能与肠道上皮的损伤修复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富含亮氨酸的G蛋白偶联受体5 卵清蛋白致敏 肠道干细胞 损伤修复 bn大鼠
下载PDF
532激光光凝诱导BN大鼠脉络膜新生血管生成时间探讨
14
作者 彭华 王维绮 +2 位作者 刘兰 马珊 代超 《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 2019年第21期100-102,共3页
目的通过实验观察激光术后BN大鼠脉络膜新生血管生成情况。方法取25只BN大鼠,50只眼,全视网膜镜下用半导体激光(波长532 nm)于视乳头下方作视网膜光凝,照射部位位于视乳头及髓线下方,以光凝后有气泡产生为击破Bruch膜的标志,激光参数:功... 目的通过实验观察激光术后BN大鼠脉络膜新生血管生成情况。方法取25只BN大鼠,50只眼,全视网膜镜下用半导体激光(波长532 nm)于视乳头下方作视网膜光凝,照射部位位于视乳头及髓线下方,以光凝后有气泡产生为击破Bruch膜的标志,激光参数:功率625~750 mW,时间0.1 s,光斑直径50μm,点数30~40。如果少量激光斑出血,以全网膜镜压迫止血,通过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术(FFA)观察激光7 d、14 d、21 d、28 d的CNV生成情况。结果 532激光光凝诱导BN大鼠CNV动物模型的发生时间在7 d以内,7~21 d迅速进展,21~28 d达到峰值,CNV模型成模率(74.00%、78.25%),此后CNV达到稳定。结论 532激光诱导BN大鼠CNV具有较高的成模率及较短的成模时间,FFA检查可作为评价次方法的可靠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激光光凝 bn大鼠 脉络膜新生血管
下载PDF
转HJC-1和G6-EPSPS基因抗虫耐除草剂大米对BN大鼠致敏性评价
15
作者 王静 李瑞 刘洪亮 《环境与健康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1期967-970,共4页
目的利用BN大鼠对转HJC-1和G6-EPSPS基因抗虫耐草甘膦大米进行致敏性评价。方法 42只BN大鼠随机分为7组,每组6只,分别为溶剂对照组、饲养对照组、亲本大米组、转基因大米组、HJC表达蛋白组、G6表达蛋白组和阳性对照组。转基因大米组喂饲... 目的利用BN大鼠对转HJC-1和G6-EPSPS基因抗虫耐草甘膦大米进行致敏性评价。方法 42只BN大鼠随机分为7组,每组6只,分别为溶剂对照组、饲养对照组、亲本大米组、转基因大米组、HJC表达蛋白组、G6表达蛋白组和阳性对照组。转基因大米组喂饲含70%转HJC-1和G6-EPSPS基因大米饲料,亲本大米组喂饲含70%的9746亲本大米饲料,表达蛋白组每天每只动物分别灌胃给予1.0 mg/ml HJC和G6蛋白各1 ml,阳性对照组每天每只灌胃给予1.0 mg/ml OVA溶液1 ml,溶剂对照组每天每只灌胃给予PBS 1 ml,连续42 d。各组动物饲料均不含卵蛋白。观察动物体重、行为、毛色、分泌物等毒性表现及死亡情况,每周称重并记录体重,分别于第28天和第42天使用ELISA试剂盒测定血清抗体IgG和IgE水平,试验结束时称重并计算脾和胸腺脏器系数。结果实验期间各组动物进食正常,活动自如,未出现生病或死亡,各组动物体重及总增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与溶剂对照组和饲养对照组比较,HJC和G6表达蛋白组、转基因大米组血清IgG、IgE抗体水平及脾和胸腺脏器系数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阳性对照组血清IgG、IgE抗体水平高于溶剂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全食品喂饲及灌胃给予表达蛋白未发现转HJC-1和G6-EPSPS基因抗虫耐草甘膦大米对BN大鼠血清IgG和IgE抗体水平及免疫器官产生不良影响,未见其对BN大鼠具有潜在致敏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转基因大米 HJC-1基因 G6-EPSPS基因 bn大鼠 致敏性
原文传递
注射用益气复脉(冻干)对BN大鼠和比格犬的致敏性研究
16
作者 万梅绪 张燕欣 +4 位作者 王蕴华 宋美珍 李智 李德坤 鞠爱春 《药物评价研究》 CAS 2020年第8期1548-1553,共6页
目的通过BN大鼠全身主动过敏(ASA)、被动皮肤过敏(PCA)和比格犬类过敏模型考察注射用益气复脉(冻干)(YQFM)的致敏性。方法 ASA和PCA过敏试验:BN大鼠随机分成5组,即阴性对照组、卵白蛋白(阳性药,2%)组和YQFM低、中、高剂量(230.30、460.6... 目的通过BN大鼠全身主动过敏(ASA)、被动皮肤过敏(PCA)和比格犬类过敏模型考察注射用益气复脉(冻干)(YQFM)的致敏性。方法 ASA和PCA过敏试验:BN大鼠随机分成5组,即阴性对照组、卵白蛋白(阳性药,2%)组和YQFM低、中、高剂量(230.30、460.60、921.20 mg/kg,460.60 mg/kg为临床等效剂量)组,每组9只,ip给药,隔日注射1次,共致敏5次。致敏结束后随机每组取3只用于取血得血清混匀后用于PCA试验;另外6只用于ASA试验的激发,激发30 min内,观察BN大鼠的全身过敏反应症状,评分并记录;观察结束后取血得血清用于IgE、组胺及β-氨基己糖苷酶水平检测。比格犬类过敏试验:比格犬随机分为阴性对照组、吐温-80(阳性药,2%)组、YQFM(460.60 mg/kg,临床等效剂量)组,每组4只。iv给药1次,分别于给药前、给药后30 min取血,检测血中组胺、IgE、β-氨基己糖苷酶的含量变化;观察给药后比格犬的行为学变化。结果 ASA试验结果显示,除阳性药组外,其他组别BN大鼠未出现阳性过敏反应症状;PCA试验结果显示,除阳性药组外,其他各组大鼠均未出现阳性蓝斑;与阴性对照组比较,阳性药组中的BN大鼠致敏血清IgE、β-氨基己糖苷酶、组胺水平均显著升高(P<0.05、0.01),YQFM各组无显著性变化。比格犬类过敏试验结果显示,与阴性对照组比较,给药后吐温-80组的组胺、β-氨基己糖苷酶显著升高(P<0.05),IgE未见明显升高,个别犬出现流涎、嗜睡等现象;YQFM组别均无明显变化。结论 YQFM在ASA、PCA试验中过敏反应为阴性,对犬类过敏反应也为阴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注射用益气复脉(冻干) bn大鼠 比格犬 过敏 类过敏 IgE 组胺 β-氨基己糖苷酶
原文传递
激光损伤后不同时间点鼠视网膜中水通道蛋白-1的表达
17
作者 潘海涛 潘士勇 +1 位作者 丁淳 赵迎峰 《东南国防医药》 2016年第4期354-357,共4页
目的采用免疫组化、荧光定量PCR法观察激光损伤后不同时间鼠视网膜中水通道蛋白-1(aquaporin-1,AQP-1)的分布及其mRNA表达的变化。方法 Brown Norway(BN)大鼠激光损伤视网膜后,脊椎脱臼法处死,摘除眼球,4%福尔马林固定,石蜡包埋。平行... 目的采用免疫组化、荧光定量PCR法观察激光损伤后不同时间鼠视网膜中水通道蛋白-1(aquaporin-1,AQP-1)的分布及其mRNA表达的变化。方法 Brown Norway(BN)大鼠激光损伤视网膜后,脊椎脱臼法处死,摘除眼球,4%福尔马林固定,石蜡包埋。平行视神经矢状连续切片,HE染色、免疫组化染色和阴性对照。用已知有AQP-1表达的正常大鼠眼球眶周组织中的血管切片为阳性对照。另取出大鼠眼视网膜组织,行实时定量PCR检测。结果免疫组化切片显示,褐色粗颗粒出现在大鼠眼组织细胞中为阳性,无则为阴性。实时荧光定量PCR结果显示,正常组AQP-1 mRNA表达量为:(1.15±0.01),激光损伤即刻:(1.10±0.01);12 h:(1.10±0.03);24 h:(1.16±0.01);72 h:(1.13±0.01)。结论 AQP-1在眼内阳性表达于多个与水代谢有关的部位,视网膜上AQP-1 mRNA的表达在激光损伤后呈现动态变化,激光损伤初期呈上调,损伤后期呈下调表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通道蛋白-1 免疫组化 荧光定量PCR bn大鼠
下载PDF
大鼠后肢热诱导的缓激肽和P物质的释放 被引量:1
18
作者 唐法娣 米原典史 +3 位作者 今井康夫 滝内■ 猪木令三 卞如濂 《中国药理学报》 CSCD 1994年第3期232-234,共3页
用放射免疫法测定缓激肽(BK)和P物质(SP)含量,发现正常大鼠(B/N-Ki)左后肢用47℃,热水刺激20 min,后肢足跖皮下灌流液中BK和SP含量分别为43±34和11.1±9.7fmol·min^(-1),比热刺激前显著增加,但在血浆激肽原缺乏大鼠(B/N-K... 用放射免疫法测定缓激肽(BK)和P物质(SP)含量,发现正常大鼠(B/N-Ki)左后肢用47℃,热水刺激20 min,后肢足跖皮下灌流液中BK和SP含量分别为43±34和11.1±9.7fmol·min^(-1),比热刺激前显著增加,但在血浆激肽原缺乏大鼠(B/N-Ka),BK和SP含量分别为1.3±1.0和5.5±3.5fmol·min^(-1),明显低于B/N-Ki大鼠。B/N-Ka大鼠的E-vans蓝漏出量也低于B/N-Ki大鼠。表明热刺激时产生的BK可介导SP的释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缓激肽 P物质 放射免疫测定
原文传递
重组白介素6-假单胞菌外毒素融合蛋白对正常BN大鼠骨髓粒系造血的作用 被引量:4
19
作者 奚永志 唐佩弦 +2 位作者 ACMMartens AHagenbeek DJ FitzGerald 《中国应用生理学杂志》 CAS CSCD 1993年第3期241-245,共5页
本文报道了重组白介素6-假单胞菌外毒素融合蛋白(IL-6-PE40)对正常BN大鼠骨髓粒系造血的体外效应。10ng/ml的IL-6-PE40对高表达IL-6受体的U266骨髓瘤细胞的蛋白质合成抑制率为50%,1000ng/ml则为100%。1~1000ng/mlIL-6-PE40对正常骨... 本文报道了重组白介素6-假单胞菌外毒素融合蛋白(IL-6-PE40)对正常BN大鼠骨髓粒系造血的体外效应。10ng/ml的IL-6-PE40对高表达IL-6受体的U266骨髓瘤细胞的蛋白质合成抑制率为50%,1000ng/ml则为100%。1~1000ng/mlIL-6-PE40对正常骨髓未纯化细胞的CFU-GM集落形成和DNA合成无明显抑制,但IL-6却具有一定的刺激效应。提示正常骨髓粒系祖细胞和骨髓细胞可能不表达IL-6受体,IL-6-PE40对粒系造血仍具有某些细胞毒作用,但被IL-6-PE40中的IL-6极大地削弱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粒系造血 白细胞介素6
下载PDF
BN大鼠脉络膜新生血管动物模型的制作 被引量:3
20
作者 蔡春梅 《牡丹江医学院学报》 2005年第3期1-3,共3页
目的:脉络膜新生血管(CNV)是许多眼病致盲原因,目前无理想治疗方法,深入研究其发病机理及探索其治疗新方法成为必要。制作CNV动物模型是该研究的基础。方法:本研究拟用氩激光诱导BN大鼠CNV动物模型,并用组织病理切片及眼底荧光血管造影... 目的:脉络膜新生血管(CNV)是许多眼病致盲原因,目前无理想治疗方法,深入研究其发病机理及探索其治疗新方法成为必要。制作CNV动物模型是该研究的基础。方法:本研究拟用氩激光诱导BN大鼠CNV动物模型,并用组织病理切片及眼底荧光血管造影进行观察。结果:光凝后7d新生血管形成,21d达高峰,光凝区出现圆盘状的荧光素渗漏。结论:氩激光光凝可以成功制作BN大鼠CNV动物模型,为CNV防治的研究奠定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脉络膜新生血管(CNV) bn大鼠 激光光凝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