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中国的“鲍扎”建筑教育之历史沿革——移植、本土化和抵抗 |
顾大庆
|
《建筑师》
|
2007 |
74
|
|
2
|
建筑教育的核心价值 个人探索与时代特征 |
顾大庆
|
《时代建筑》
|
2012 |
33
|
|
3
|
美术概念的形成——论西方“艺术”概念的发展和演变 |
邢莉
常宁生
|
《文艺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
2006 |
23
|
|
4
|
“布扎-摩登” 中国建筑教育现代转型之基本特征 |
顾大庆
|
《时代建筑》
|
2015 |
18
|
|
5
|
从哈佛包豪斯到德州骑警——柯林·罗的遗产(一) |
曾引
|
《建筑师》
|
2015 |
18
|
|
6
|
我们今天有机会成为杨廷宝吗? 一个关于当今中国建筑教育的质疑 |
顾大庆
|
《时代建筑》
|
2017 |
18
|
|
7
|
向“布扎”学习——传统建筑设计教学法的现代诠释 |
顾大庆
|
《建筑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
2018 |
17
|
|
8
|
美院与工学院·差异与趋同——从东南大学与华南理工大学的比较研究看中国建筑教育的沿革 |
韩如意
顾大庆
|
《建筑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
2019 |
15
|
|
9
|
从学院派到包豪斯——关于中国近代建筑教育参照系的探讨 |
温玉清
谭立峰
|
《新建筑》
|
2007 |
13
|
|
10
|
“布扎”,归根到底是一所美术学校 |
顾大庆
|
《时代建筑》
|
2018 |
13
|
|
11
|
现代建筑的形式法则——柯林·罗的遗产(二) |
曾引
|
《建筑师》
|
2015 |
13
|
|
12
|
美院、工学院和大学——从建筑学的渊源谈建筑教育的特色 |
顾大庆
|
《城市建筑》
|
2015 |
12
|
|
13
|
“组合”与建筑知识的制度化构筑 从3本书看20世纪80和90年代中国建筑实践的基础 |
李华
|
《时代建筑》
|
2009 |
11
|
|
14
|
中国近代建筑教育一个非“鲍扎”个案的形成:勷勤大学建筑工程学系的现代主义教育与探索 |
彭长歆
|
《建筑师》
|
2010 |
10
|
|
15
|
现代性与“中国建筑特点”的构筑——宾大中国第一代建筑学人的一个思想脉络(1920-1950年代) |
李华
|
《建筑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
2018 |
9
|
|
16
|
杨廷宝建筑设计构图方法初析——基于三个建筑的形式分析 |
顾大庆
|
《建筑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
2021 |
8
|
|
17
|
范式转型中的中国近代建筑——关于宾大建筑教育与美式布扎的反思 |
童明
|
《建筑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
2018 |
8
|
|
18
|
布扎“构图”中国化历程研究 |
汪妍泽
单踊
|
《新建筑》
|
2017 |
7
|
|
19
|
“组构”与适应性演化——从设计原理类教科书解读中国建筑教育的知识体系(1950-1960年代) |
张轶伟
|
《建筑学报》
北大核心
|
2024 |
0 |
|
20
|
从剖碎到服务空间——路易斯·康的设计方法溯源 |
孟瑶
|
《建筑师》
|
2023 |
2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