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5篇文章
< 1 2 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中国的“鲍扎”建筑教育之历史沿革——移植、本土化和抵抗 被引量:74
1
作者 顾大庆 《建筑师》 2007年第2期5-15,共11页
本文试图对“鲍扎”建筑教育在中国近80年的发展历史作一个简要的归纳,以移植、本土化和抵抗这三个阶段来描述“鲍扎”这个外来的建筑教育制度在中国从最初个别散乱的实践发展为一个全国统一的教育方法,同时经历了一个以民族形式为主线... 本文试图对“鲍扎”建筑教育在中国近80年的发展历史作一个简要的归纳,以移植、本土化和抵抗这三个阶段来描述“鲍扎”这个外来的建筑教育制度在中国从最初个别散乱的实践发展为一个全国统一的教育方法,同时经历了一个以民族形式为主线的、以渲染练习为具体表现的本土化的过程,最后它又是如何在近二十多年面临变革的挑战以及继续对中国的建筑教育发挥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鲍扎 历史 中国建筑教育 设计教学
下载PDF
建筑教育的核心价值 个人探索与时代特征 被引量:33
2
作者 顾大庆 《时代建筑》 2012年第4期16-23,共8页
建筑教育的核心价值在于其传授的建筑设计工作方法,包括设计价值观、设计的操作程序、设计媒介运用以及语言描述体系。文章讨论了三种截然不同的设计方法,包括作为中国建筑教育传统主体的"布扎"形式主义方法,20世纪90年代从... 建筑教育的核心价值在于其传授的建筑设计工作方法,包括设计价值观、设计的操作程序、设计媒介运用以及语言描述体系。文章讨论了三种截然不同的设计方法,包括作为中国建筑教育传统主体的"布扎"形式主义方法,20世纪90年代从苏黎世移植到东南大学的"现代建筑空间设计方法",以及2000年后在香港中文大学发展的"建构设计方法"。这三种方法的演绎尽管属于个人经验,但也部分反映了中国建筑教育过去30年的时代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设计方法 建筑教育的核心价值 “布扎” 现代建筑
下载PDF
美术概念的形成——论西方“艺术”概念的发展和演变 被引量:23
3
作者 邢莉 常宁生 《文艺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4期105-115,共11页
西方现代“美的艺术”概念形成与确立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发展过程。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出现的artideldis啨gno是西方古代艺术概念向现代“美的艺术”概念过渡的第一个重要概念。在法国,其对应概念beaux-arts最初是作为绘画、雕塑和建筑的... 西方现代“美的艺术”概念形成与确立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发展过程。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出现的artideldis啨gno是西方古代艺术概念向现代“美的艺术”概念过渡的第一个重要概念。在法国,其对应概念beaux-arts最初是作为绘画、雕塑和建筑的统称出现的。但随着现代“美的艺术”体系在法国的形成和确立,beaux-arts不再是一个单纯的视觉艺术概念,而是在原有艺术门类的基础上增加了诗歌和音乐。“模仿美的艺术”是这一“美的艺术”体系及概念的核心原则。此外,“天才”、“想象力”、“与效用相对立的愉悦”和“审美”等同样也是这一现代艺术体系的基本原则。当beaux-arts概念借助“百科全书”及其他渠道进入英语世界后,其对应概念fineart再次发生了一些变化。首先是Art逐渐取代了fineart;其次是这一英语概念更多的被用作视觉艺术,特指绘画、雕塑和建筑等纯艺术,旨在与“装饰艺术”和“实用艺术”拉开距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echne diségno beaux-arts FINE art art
下载PDF
“布扎-摩登” 中国建筑教育现代转型之基本特征 被引量:18
4
作者 顾大庆 《时代建筑》 2015年第5期48-55,共8页
20世纪初至中期,西方国家的建筑教育经历了一个从"布扎"到现代建筑的转型。"布扎-摩登"强调两种力量相互交织的转换过程,一种上升的力量挑战和取代另一种衰退的力量。中国从西方国家引进建筑教育,也不可避免地要经... 20世纪初至中期,西方国家的建筑教育经历了一个从"布扎"到现代建筑的转型。"布扎-摩登"强调两种力量相互交织的转换过程,一种上升的力量挑战和取代另一种衰退的力量。中国从西方国家引进建筑教育,也不可避免地要经历同样的现代转型过程,只是中国由于特定的历史和社会环境而有自己特定的时间表和发展特点。文章的目的在于通过中西比较的方法来界定中国建筑教育现代转型的基本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建筑教育 布扎 现代建筑 现代转型
下载PDF
从哈佛包豪斯到德州骑警——柯林·罗的遗产(一) 被引量:18
5
作者 曾引 《建筑师》 2015年第4期36-47,共12页
本文以美国建筑教育体系从19世纪末到1970年代的范式转变为基本框架,在分析鲍扎体系与包豪斯体系先后在美国确立、发展和衰落的过程之后,通过梳理柯林·罗在1950年代对现代建筑与建筑教育的思考,揭示德州骑警教学改革的背景、原因... 本文以美国建筑教育体系从19世纪末到1970年代的范式转变为基本框架,在分析鲍扎体系与包豪斯体系先后在美国确立、发展和衰落的过程之后,通过梳理柯林·罗在1950年代对现代建筑与建筑教育的思考,揭示德州骑警教学改革的背景、原因及基本思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柯林·罗 鲍扎 哈佛包豪斯 德州骑警
下载PDF
我们今天有机会成为杨廷宝吗? 一个关于当今中国建筑教育的质疑 被引量:18
6
作者 顾大庆 《时代建筑》 2017年第3期10-16,共7页
杨廷宝先生(1901—1982年)是中国近现代最具盛名的建筑师和教育家,他也是最早受巴黎美院式建筑教育的中国留学生的代表性人物对于所谓的"布扎"建筑教育的认识基本还停留在建筑风格的层面——西方古典折衷主义建筑风格。文章... 杨廷宝先生(1901—1982年)是中国近现代最具盛名的建筑师和教育家,他也是最早受巴黎美院式建筑教育的中国留学生的代表性人物对于所谓的"布扎"建筑教育的认识基本还停留在建筑风格的层面——西方古典折衷主义建筑风格。文章则提出一个认识"布扎"建筑教育本质的新角度,即它的目的不是传授一种特定的建筑风格,而是一种推敲处理建筑的平面、立面、体量和空间的方法,也就是所谓的"构图"文章借助"我们今天有机会成为杨廷宝吗?"这个假设性议题来引出对于"布扎"建筑教育的本质、当前中国建筑教育所面临的危机以及解决问题的策略等一系列问题的讨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杨廷宝 “布扎” 构图 建筑教育 设计教学法
下载PDF
向“布扎”学习——传统建筑设计教学法的现代诠释 被引量:17
7
作者 顾大庆 《建筑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8期98-103,共6页
简要回顾了西方国家从1960-1980年代所发生的对设计思维认知的转变与再转变,即对基于"布扎"设计竞赛制度独特的设计教学方法的批判、1960年代"分析与综合"模型的兴起以及1980年代"猜测与检验"模型的流行... 简要回顾了西方国家从1960-1980年代所发生的对设计思维认知的转变与再转变,即对基于"布扎"设计竞赛制度独特的设计教学方法的批判、1960年代"分析与综合"模型的兴起以及1980年代"猜测与检验"模型的流行。认为"布扎"的设计竞赛制度恰恰就是"猜测与检验"模型的最佳注解,从而赋予这一古老的设计教学法以当代意义。同时,还就如何向"布扎"的设计竞赛制度学习以及如何依据"猜测与检验"模型来指导设计教学进行了深入探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布扎 设计竞赛制度 设计教学法 分析与综合假设与验证
原文传递
美院与工学院·差异与趋同——从东南大学与华南理工大学的比较研究看中国建筑教育的沿革 被引量:15
8
作者 韩如意 顾大庆 《建筑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5期111-122,共12页
"美院模式"和"工学院模式"是中国近现代建筑教育中的两条主要脉络。从教育研究的角度建立一个分析建筑教育模式的研究模型,从师资、教学、实践、研究4个方面,对两个模式在中国的典型代表—东南大学和华南理工大学... "美院模式"和"工学院模式"是中国近现代建筑教育中的两条主要脉络。从教育研究的角度建立一个分析建筑教育模式的研究模型,从师资、教学、实践、研究4个方面,对两个模式在中国的典型代表—东南大学和华南理工大学的建筑教育进行定性分析和定量比较,试图以此为例,阐明两种模式的差异之处,并进一步折射出20世纪中国建筑教育先多线发展后逐渐趋同的沿革历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建筑教育 美院 工学院 比较研究 东南大学 华南理工大学
原文传递
从学院派到包豪斯——关于中国近代建筑教育参照系的探讨 被引量:13
9
作者 温玉清 谭立峰 《新建筑》 2007年第4期93-95,共3页
试将中国近代建筑教育体系大致分为尊崇"学院派"的"宾大体系"和以土木工程技术及包豪斯为背景的"非宾大体系",此种划分旨在对两种建筑教育模式的师资背景、课程设置、教学体系、培养目标等诸多方面进行... 试将中国近代建筑教育体系大致分为尊崇"学院派"的"宾大体系"和以土木工程技术及包豪斯为背景的"非宾大体系",此种划分旨在对两种建筑教育模式的师资背景、课程设置、教学体系、培养目标等诸多方面进行相互参照;作为一种初步的尝试,对于中国近代建筑教育体系的深入研究不无裨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近代建筑 建筑教育 学院派 包豪斯
下载PDF
“布扎”,归根到底是一所美术学校 被引量:13
10
作者 顾大庆 《时代建筑》 2018年第6期18-23,共6页
在南京和上海两地成功举办的"毕业于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的中国第一代建筑师"展引发了对中国建筑教育的"布扎"传统的各种探讨。在重新评估"布扎"的影响时我们或许忽略了一个最基本的事实,即"布扎&qu... 在南京和上海两地成功举办的"毕业于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的中国第一代建筑师"展引发了对中国建筑教育的"布扎"传统的各种探讨。在重新评估"布扎"的影响时我们或许忽略了一个最基本的事实,即"布扎"原本是一所美术学校。它究竟是有名无实——只是建筑学的寄身之所,还是名副其实——赋予建筑学某种特质?若是后者,那么美术又是以何种方式来影响建筑教育?此外,这样的讨论对于我们当今的建筑教育又有何特别的意义?文章尝试就这些议题做出回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布扎 美术学院 建筑教育 准确性 如画
下载PDF
现代建筑的形式法则——柯林·罗的遗产(二) 被引量:13
11
作者 曾引 《建筑师》 2015年第5期6-23,共18页
文章在对柯林·罗建筑形式理论的范畴和分类进行整体性梳理之后,讨论了柯林·罗的建筑观、历史观和形式主义方法同鲍扎体系及他的两个老师——希区柯克和威特科沃之间的关联。随后,通过概述柯林·罗于1947~1959年间的部分写... 文章在对柯林·罗建筑形式理论的范畴和分类进行整体性梳理之后,讨论了柯林·罗的建筑观、历史观和形式主义方法同鲍扎体系及他的两个老师——希区柯克和威特科沃之间的关联。随后,通过概述柯林·罗于1947~1959年间的部分写作,以及对《理想别墅的数学》和《新古典主义Ⅱ》两篇文章的详细解读,呈现出柯林·罗早期对现代建筑形式法则的洞察与思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柯林·罗 鲍扎 希区柯克 威特科沃 法则 新古典主义
下载PDF
美院、工学院和大学——从建筑学的渊源谈建筑教育的特色 被引量:12
12
作者 顾大庆 《城市建筑》 2015年第16期15-19,共5页
当代中国建筑教育的问题之一是教学成果的趋同,即各个学校的设计教学成果的高度雷同。其背后的原因是多样的。本文试图从建筑教育的渊源来讨论这个问题。建筑教育的三个基本模式——美院(即"布杂")、工学院和大学——各自的... 当代中国建筑教育的问题之一是教学成果的趋同,即各个学校的设计教学成果的高度雷同。其背后的原因是多样的。本文试图从建筑教育的渊源来讨论这个问题。建筑教育的三个基本模式——美院(即"布杂")、工学院和大学——各自的教育目标不同也必然导致教育的成果各异。而中国建筑教育的特殊历史发展导致全国的建筑教育都深受"布杂"的影响,必然导致教学成果的趋同。作为结论,作者强调在国家的格局上明确区分不同教学模式的重要性,而且在美院、工学院和大学三种模式中,应该以工学院模式为主导,美院和大学模式为补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建筑教育 建筑教育特色 美院 工学院 大学
下载PDF
“组合”与建筑知识的制度化构筑 从3本书看20世纪80和90年代中国建筑实践的基础 被引量:11
13
作者 李华 《时代建筑》 2009年第3期38-43,共6页
文章以对三本"教科书"——《建筑空间组合论》、《住宅建筑设计原理》和《中国建筑史》——的解读为基础,试图揭示从20世纪80年代初到20世纪末,职业训练和建筑生产体系在中国的"布杂"基础,以及这个体系的现代性。... 文章以对三本"教科书"——《建筑空间组合论》、《住宅建筑设计原理》和《中国建筑史》——的解读为基础,试图揭示从20世纪80年代初到20世纪末,职业训练和建筑生产体系在中国的"布杂"基础,以及这个体系的现代性。就文章所论述的范围,"组合"——个"布杂"的基本工具和一种现代的构筑知识的方式——为整个体系的构筑奠定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组合 知识结构 “布杂” “现代主义” 现代性
下载PDF
中国近代建筑教育一个非“鲍扎”个案的形成:勷勤大学建筑工程学系的现代主义教育与探索 被引量:10
14
作者 彭长歆 《建筑师》 2010年第2期89-96,共8页
作为近代中国最早建立的大学建筑系之一,广东省立勷勤大学建筑工程学系在教学体系和现代主义思想传播等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研究价值。本文通过分析该系教学体系和学术风尚的形成与发展,认为勷大建筑系现代主义思想的传播与其建筑教育模... 作为近代中国最早建立的大学建筑系之一,广东省立勷勤大学建筑工程学系在教学体系和现代主义思想传播等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研究价值。本文通过分析该系教学体系和学术风尚的形成与发展,认为勷大建筑系现代主义思想的传播与其建筑教育模式有着必然的联系。在注重工程技术和实践的教学体系下,勷勤大学建筑工程学系的现代主义教育和探索成为必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近代建筑教育 勷勤大学建筑工程学系鲍扎现代主义
下载PDF
现代性与“中国建筑特点”的构筑——宾大中国第一代建筑学人的一个思想脉络(1920-1950年代) 被引量:9
15
作者 李华 《建筑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8期85-90,共6页
建筑的现代性与中国建筑自身的认识与界定是两个相依相生的议题,"中国建筑"作为一个特定的概念和实践提出本身,即是现代性的一个反映。通过解读4位宾夕法尼亚大学毕业的中国第一代建筑学人对"中国建筑特点"的思考,... 建筑的现代性与中国建筑自身的认识与界定是两个相依相生的议题,"中国建筑"作为一个特定的概念和实践提出本身,即是现代性的一个反映。通过解读4位宾夕法尼亚大学毕业的中国第一代建筑学人对"中国建筑特点"的思考,试图从普适的建筑价值判断、世界建筑版图中的定位、面向未来的历史研究等3个维度揭示其构筑过程中的现代意识及其中的共性与差异,并借此提出,以现代性的表现和构筑机制作为一种研究的路径,检省建筑作为一个学科和实践在现代中国构建和发展的可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现代性 现代意识 近现代中国建筑 布扎 中国建筑的构筑
原文传递
杨廷宝建筑设计构图方法初析——基于三个建筑的形式分析 被引量:8
16
作者 顾大庆 《建筑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0期54-63,共10页
关于杨廷宝在建筑设计构图方面的成就似乎是杨廷宝研究中一个被忽视的方面。选取杨廷宝的3个建筑进行构图的形式分析。1929年的沈阳东北大学图书馆是布扎构图方法的典型案例,1948年的南京延晖馆则展示了对现代主义构图方法的娴熟运用,而... 关于杨廷宝在建筑设计构图方面的成就似乎是杨廷宝研究中一个被忽视的方面。选取杨廷宝的3个建筑进行构图的形式分析。1929年的沈阳东北大学图书馆是布扎构图方法的典型案例,1948年的南京延晖馆则展示了对现代主义构图方法的娴熟运用,而1951年的北京和平宾馆外观看似一个现代主义构图的产物,平面构图显然具有布扎剖碎操作的特点。进一步探讨杨廷宝构图实践的两个独特性:其一,尽管他构图能力超群,但是他却几乎从未就构图进行理论阐述;其二,构图方法对于杨廷宝来说是一种技能的累积,而非以一种新的构图方法取代旧的构图方法。最后提出构图是杨廷宝建筑学遗产的核心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杨廷宝 构图 布扎 现代主义 形式分析 东北大学图书馆 延晖馆 和平宾馆
原文传递
范式转型中的中国近代建筑——关于宾大建筑教育与美式布扎的反思 被引量:8
17
作者 童明 《建筑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8期68-78,共11页
由第一代建筑师所开创的中国近代建筑发展所呈现的既是各项建筑事业的创立,也是各种体系之间的传承;受到的影响既来自于西方,也来自于本土。文章以范式转型为基本视角,以毕业于宾大的第一代建筑师所接受的建筑教育为研究对象,通过对19... 由第一代建筑师所开创的中国近代建筑发展所呈现的既是各项建筑事业的创立,也是各种体系之间的传承;受到的影响既来自于西方,也来自于本土。文章以范式转型为基本视角,以毕业于宾大的第一代建筑师所接受的建筑教育为研究对象,通过对19世纪末、20世纪初在法国、美国以及中国之间的建筑教育传播过程的解读,分析布扎建筑教育的内涵和原理,以及这一过程对于现代建筑理论发展的影响,从而揭示它对于中国当代建筑学发展的价值与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宾夕法尼亚大学 布扎 范式 中国近代建筑 建筑教育
原文传递
布扎“构图”中国化历程研究 被引量:7
18
作者 汪妍泽 单踊 《新建筑》 2017年第2期110-113,共4页
"建筑构图"理论起源于巴黎美术学院,随着美院教育在世界范围内的广泛传播,该理论深刻影响了20世纪的中国建筑教育,其建构的设计方法和美学标准延续至今。通过梳理"构图"在中国的发展历程,从最初效仿西方模式到融入... "建筑构图"理论起源于巴黎美术学院,随着美院教育在世界范围内的广泛传播,该理论深刻影响了20世纪的中国建筑教育,其建构的设计方法和美学标准延续至今。通过梳理"构图"在中国的发展历程,从最初效仿西方模式到融入中国本土文化,从"风格"主导到与现代建筑设计方法相结合,展现了这一理论在不同社会政治文化背景下根植于中国建筑教育的适应性变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构图 布扎 建筑教育 中国化
下载PDF
“组构”与适应性演化——从设计原理类教科书解读中国建筑教育的知识体系(1950-1960年代)
19
作者 张轶伟 《建筑学报》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15-122,共8页
通过对1950-1960年代设计初步、设计原理、构图原理3类国内建筑设计类教科书的阐释,指出关于建筑设计的认知与方法已脱离宽泛的工程学范畴,以本土化的“组构”理论为代表。并以清华大学建筑系的教材、教学为例,揭示出建筑设计的知识体... 通过对1950-1960年代设计初步、设计原理、构图原理3类国内建筑设计类教科书的阐释,指出关于建筑设计的认知与方法已脱离宽泛的工程学范畴,以本土化的“组构”理论为代表。并以清华大学建筑系的教材、教学为例,揭示出建筑设计的知识体系显现出“布扎”原理和现代建筑空间观念的双重影响,体现了“组构”理论在国内现代建筑教育适应性演化的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布扎 组构 教科书 知识体系 现代转型
原文传递
从剖碎到服务空间——路易斯·康的设计方法溯源 被引量:2
20
作者 孟瑶 《建筑师》 2023年第3期23-31,共9页
“服务与被服务空间”是建筑师路易斯·康在20世纪50年代提出的建筑设计方法,但长久以来学者们对它的解析多局限于形式论证而忽略了其方法论的来源以及发展过程,本文尝试借助布扎体系中“剖碎”的概念来阐释“服务与被服务空间”对... “服务与被服务空间”是建筑师路易斯·康在20世纪50年代提出的建筑设计方法,但长久以来学者们对它的解析多局限于形式论证而忽略了其方法论的来源以及发展过程,本文尝试借助布扎体系中“剖碎”的概念来阐释“服务与被服务空间”对于古典及现代建筑设计方法、空间价值的双重运用,并以此来探讨康是如何通过建筑设计来连接不同的空间价值体系,打破古典及现代主义之间壁垒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路易斯·康 建筑设计方法 服务与被服务空间 价值体系 形式论证 建筑师 布扎体系 现代主义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