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用SRAP标记分析中国甘蓝型油菜品种的遗传多样性和遗传基础 |
文雁成
王汉中
沈金雄
刘贵华
张书芬
|
《中国农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
2006 |
165
|
|
2
|
甘蓝型油菜细胞核雄性不育性的遗传研究——Ⅰ.隐性核不育系9012A的遗传 |
陈凤祥
胡宝成
李成
李强生
陈维生
张曼琳
|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
1998 |
94
|
|
3
|
SRAP标记分析甘蓝型油菜多态性 |
张书芬
傅廷栋
李媛媛
朱家成
王建平
马朝芝
|
《华北农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
2006 |
40
|
|
4
|
用双标图分析油菜双列杂交试验 |
尚毅
李少钦
李殿荣
田建华
|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
2006 |
51
|
|
5
|
甘蓝型油菜种子发育过程中种皮色素含量动态 |
陈玉萍
刘后利
|
《中国油料》
CSCD
北大核心
|
1994 |
23
|
|
6
|
利用人工合成甘蓝型油菜创建油菜新种质 |
牛应泽
汪良中
刘玉贞
郭世星
|
《中国油料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
2003 |
22
|
|
7
|
甘蓝型油菜开花期和光周期敏感性的遗传分析 |
蔡长春
陈宝元
傅廷栋
涂金星
|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
2007 |
19
|
|
8
|
新型特早熟春性甘蓝型油菜的遗传多样性及其杂种优势 |
杜德志
姚艳梅
胡琼
徐亮
|
《中国油料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
2009 |
19
|
|
9
|
甘蓝型油菜无蜡粉性状的遗传性 |
周熙荣
周志疆
李树林
|
《上海农业学报》
CSCD
|
1995 |
14
|
|
10
|
甘蓝型油菜新型细胞核雄性不育材料的选育 |
王华
赵继献
汤晓华
|
《中国油料》
CSCD
北大核心
|
1997 |
10
|
|
11
|
甘蓝型单、双低油菜细胞质雄性不育杂种生理优势 |
张书芬
宋文光
傅廷栋
|
《中国油料》
CSCD
北大核心
|
1994 |
9
|
|
12
|
甘蓝型油菜无花瓣近等基因系的选育研究初报 |
张洁夫
傅寿仲
戚存扣
浦惠明
伍晓明
|
《中国油料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
2002 |
7
|
|
13
|
甘蓝型油菜隐性上位互作核不育系9012A与6AB和S45AB遗传对比 |
陈凤祥
胡宝成
代秉勋
候树敏
李强生
吴新杰
费维新
张曼琳
|
《安徽农业科学》
CAS
|
1998 |
11
|
|
14
|
甘蓝型油菜一个代表性核心种质的遴选 |
任丽平
倪西源
黄吉祥
雷伟侠
曹明富
赵坚义
|
《中国农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
2008 |
12
|
|
15
|
高含油量双低甘蓝型油菜新品种浙双72 |
张冬青
张尧锋
丁厚栋
赵坚义
|
《中国油料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
2002 |
6
|
|
16
|
甘蓝型油菜十八碳烯酸的进一步改良 |
傅寿仲
吕忠进
戚存扣
陈爱华
|
《江苏农业学报》
CSCD
|
1995 |
6
|
|
17
|
青海省新型甘蓝型油菜品系主要性状研究 |
赵志
余青兰
杜德志
|
《青海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
2006 |
6
|
|
18
|
甘蓝型油菜隐性核不育的遗传与应用研究 |
张璞
田建华
李殿荣
|
《西北农业学报》
CAS
CSCD
|
2004 |
5
|
|
19
|
甘蓝型油菜与蔊菜远缘杂交选育新品系的主要农艺及产量性状研究 |
汤洁
戴兴临
张弢
宋来强
邹晓芬
张建模
贺芳
|
《江西农业学报》
CAS
|
2008 |
7
|
|
20
|
甘蓝型油菜与埃芥种间杂种F_1的细胞学研究 |
戚存扣
浦惠明
傅寿仲
仲裕泉
|
《江苏农业学报》
CSCD
|
1991 |
5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