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876篇文章
< 1 2 25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思考二十一世纪的新亚洲主义 被引量:12
1
作者 王毅 《外交评论(外交学院学报)》 CSSCI 2006年第3期6-10,共5页
早期亚洲主义源于亚洲国家的政治和学术精英对由西方列强入侵而引发的民族危亡和亚洲前途命运的思考,这种思潮在日本逐渐异化为侵略和独占亚洲的借口和工具。冷战时期是亚洲主义的过渡期,万隆会议使亚洲主义得以复苏,但冷战大环境、亚... 早期亚洲主义源于亚洲国家的政治和学术精英对由西方列强入侵而引发的民族危亡和亚洲前途命运的思考,这种思潮在日本逐渐异化为侵略和独占亚洲的借口和工具。冷战时期是亚洲主义的过渡期,万隆会议使亚洲主义得以复苏,但冷战大环境、亚洲国家间的分歧等因素很快使刚刚复苏的亚洲主义陷入停顿。受欧洲一体化成就的刺激,亚洲主义在上世纪80年代有所发展。冷战后,在亚洲区域合作进程中培育的亚洲意识已经成为21世纪亚洲主义的先声;与此同时,新亚洲主义也具备一些经济、安全、文化、区域化等层面上的基础。新亚洲主义应是合作、开放、和谐的亚洲主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亚洲 亚洲意识 亚洲主义 新亚洲主义
原文传递
近代中国的"亚洲主义"话语 被引量:9
2
作者 孙江 《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4年第3期47-53,共7页
在近代中日关系的历史演变过程中,"亚洲主义"(Asianism)无疑占有一席之地。近代中国人对日本"亚洲主义"的反应表明,中国近代民族-国家建设的思想凭依的不单纯是民族、领土、主权等民族主义或国民主义的意识形态,还... 在近代中日关系的历史演变过程中,"亚洲主义"(Asianism)无疑占有一席之地。近代中国人对日本"亚洲主义"的反应表明,中国近代民族-国家建设的思想凭依的不单纯是民族、领土、主权等民族主义或国民主义的意识形态,还有种族、文明、地域、道德(公理、王道)等超民族主义的意识形态。民族主义并不是缔造近代国家的唯一的意识形态要素。认清这一点,有助于我们从民族主义的"想像"(fiction)和"本原"(origin)两个维度重新审视在帝国主义时代中国的近代是怎样形成的这一问题。文章在继承了众多先行研究的基础上,将重点考察近代中国语境里的亚洲主义话语,试图对亚洲主义与中国的近代性的关系作一概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近代 中国 “亚洲主义” 日本 中日关系 民族主义 孙中山 “大亚细亚主义” 李大钊 “新亚细亚主义”
下载PDF
中国崛起的认识论及其叙事衍生 被引量:9
3
作者 石之瑜 张登及 《世界经济与政治》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期37-51,共15页
从自我认同与群体归属两种需要的分析视角,作者得出了四种观察中国与"非中国"之间关系的视野:国家、亚洲、文明与天下。其中,从中国的角度出发,观察"非中国"的视野主要是国家与天下。如果继续按照自我认同与群体归... 从自我认同与群体归属两种需要的分析视角,作者得出了四种观察中国与"非中国"之间关系的视野:国家、亚洲、文明与天下。其中,从中国的角度出发,观察"非中国"的视野主要是国家与天下。如果继续按照自我认同与群体归属两种需要的区分,我们可得出国家权力、霸道、主权身份以及"中心-边陲"四种叙事的文本。简言之,看待"中国崛起"不是一件纯粹的"客观"之事,而是涉及观察者的群我关系之深层需要。"中国研究"不仅是一个应该适应国情并随之调整的方法论问题,而且它还涉及"知识"形成的前提,亦即中国与"非中国"关系所涉及的群我关系。群我关系的形成与认知须靠文化形塑,进而使行为主体形成对中国崛起的认识角度与文本选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崛起 天下 民族国家 文明 亚洲主义
原文传递
明治时期日本的对华认识和政策的一个倾向——以亚洲主义者荒尾精的言行为中心 被引量:8
4
作者 徐静波 《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126-133,共8页
明治时期日本对中国的认识以及基于此的对华政策,奠定了整个近代日本对中国的认识和政策的基调。这种认识和政策并非从一开始就固定不变的,也并非自始至终都呈现为单轴的状态。各个不同的阶层和不同的利益群体都试图从各自的中国经验和... 明治时期日本对中国的认识以及基于此的对华政策,奠定了整个近代日本对中国的认识和政策的基调。这种认识和政策并非从一开始就固定不变的,也并非自始至终都呈现为单轴的状态。各个不同的阶层和不同的利益群体都试图从各自的中国经验和中国观察以及各自的思想背景出发,对近代中国做出各自不同的阐释。就国际关系的社会思潮而言,在明治中期大致形成的既彼此乖离而又相互交错叠合的亚洲主义和"脱亚论"是最主要的两种主流意识或社会倾向。亚洲主义代表人物荒尾精的言行体现了明治时期日本人对中国的认识以及政策主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荒尾精 亚洲主义 近代中日关系
原文传递
王白渊的亚洲观:反霸权、批判脱亚入欧与重构亚洲
5
作者 刘奎 《台湾历史研究》 2024年第2期21-34,共14页
王白渊是中国台湾日据时期的著名诗人,他有较为明确的亚洲意识。他的亚洲观带有文明论和革命论的双重色彩:从文明论的角度揭露西方文明的物质主义和功利主义,从革命论的角度批判西方帝国的霸权行径。亚洲的觉醒意味着亚洲各民族要通过... 王白渊是中国台湾日据时期的著名诗人,他有较为明确的亚洲意识。他的亚洲观带有文明论和革命论的双重色彩:从文明论的角度揭露西方文明的物质主义和功利主义,从革命论的角度批判西方帝国的霸权行径。亚洲的觉醒意味着亚洲各民族要通过民族运动走向民族自决,并通过文艺复兴改变西方通过现代化确立的东西文明等差结构,重新确立亚洲文化本位,以摆脱西方文明的楷。王白渊的亚洲观,借鉴了中国、印度、土耳其等亚洲国家的民族革命经验,以及泰戈尔、甘地、孙中山、冈仓天心、罗曼·罗兰、列宁等中西方思想资源,在与相关思想者对话的基础上,批驳黑格尔欧洲中心世界史观对亚细亚的偏见,质疑并批判日本脱亚入欧论背后的文明论依据。他对日本现代化和殖民主义的批判,是他与日本诸多亚细亚主义的根本区别。通过文明论和革命论,王白渊最终想建立的是民族和阶级均得到解放的亚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亚洲观 王白渊 文明论 脱亚入欧 亚洲主义
下载PDF
竹内好的亚洲主义研究 被引量:5
6
作者 孙歌 《开放时代》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115-137,M0003,M0004,共25页
本文着重讨论竹内好关于日本亚洲主义的两个代表性文本,意在整理他回顾亚洲主义的基本思路,并从中提炼出与当下的思想课题密切相关的思考线索。这两个文本均成文于20世纪60年代初期,具有回应当时思想状况的明确意识;从认识论的角度看,... 本文着重讨论竹内好关于日本亚洲主义的两个代表性文本,意在整理他回顾亚洲主义的基本思路,并从中提炼出与当下的思想课题密切相关的思考线索。这两个文本均成文于20世纪60年代初期,具有回应当时思想状况的明确意识;从认识论的角度看,竹内好突破二元对立静态史观的努力,去除政治正确观念的干扰,在历史的漩涡中发现活生生的思想命题的尝试,在今天都具有相应的现实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竹内好 亚洲主义 大川周明 尾崎秀实 明治维新
原文传递
移樽施教:伍廷芳与20世纪初美国“门罗主义”的再定位 被引量:3
7
作者 章永乐 《探索与争鸣》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164-176,180,共14页
1900年中国驻美公使伍廷芳在演讲中提出,应将美国的"门罗主义"适用范围扩展至菲律宾乃至亚洲。此议不经意间介入了美国在赢得美西战争后关于如何重新定位"门罗主义"的辩论,引发了美国主流舆论界的广泛关注。伍廷芳... 1900年中国驻美公使伍廷芳在演讲中提出,应将美国的"门罗主义"适用范围扩展至菲律宾乃至亚洲。此议不经意间介入了美国在赢得美西战争后关于如何重新定位"门罗主义"的辩论,引发了美国主流舆论界的广泛关注。伍廷芳的提议是其"均势外交"思维方式的运用,其立场和思维方式与梁启超、孙中山等受到日本"亚洲主义"影响的旅日精英存在显著差异。对比伍廷芳与美国论者对"门罗主义"的再定位,有助于理解20世纪初中美两国在国际秩序中的地位和互动方式,丰富既有的对于"门罗主义"全球传播史的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门罗主义 亚洲主义 门户开放 排华法案
原文传递
伊藤虎丸与战后日本的鲁迅研究传统 被引量:4
8
作者 吴述桥 《浙江海洋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 2017年第5期48-55,共8页
战后日本鲁迅研究在海外汉学中独树一帜,已经构成一个以"以鲁迅为方法"为鲜明特色的鲁迅研究传统。这种传统的形成与战后日本对"近代"的整体性反思直接相关,有日本的亚洲主义思想基础。伊藤虎丸有着"以鲁迅为... 战后日本鲁迅研究在海外汉学中独树一帜,已经构成一个以"以鲁迅为方法"为鲜明特色的鲁迅研究传统。这种传统的形成与战后日本对"近代"的整体性反思直接相关,有日本的亚洲主义思想基础。伊藤虎丸有着"以鲁迅为方法"的方法论自觉,他对鲁迅的研究构成对"竹内鲁迅"以来日本鲁迅研究传统的"超克"。但正如伊藤虎丸自己所总结的,日本鲁迅研究"外行"逐渐成为"专家",这一历史悖论也提醒我们应该重新思考学术与社会之间的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整体性 鲁迅 伊藤虎丸 日本 亚洲主义 超克
下载PDF
“门罗主义”话语的跨洋旅行——亚洲主义、省域空间与“旧邦新造”进程 被引量:3
9
作者 章永乐 《学术月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7期105-125,共21页
肇源于19世纪美国的"门罗主义",在近代的跨国传播之中基本上被用于"超国家"的区域空间乃至全球空间,然而在近代中国却被广泛转用于"次国家"的省域,生长出了在全球范围内都具有独特性的"省域门罗主义... 肇源于19世纪美国的"门罗主义",在近代的跨国传播之中基本上被用于"超国家"的区域空间乃至全球空间,然而在近代中国却被广泛转用于"次国家"的省域,生长出了在全球范围内都具有独特性的"省域门罗主义"话语。在日本"亚洲主义"盛行的舆论环境下,清末的旅日中国精英为"门罗主义"找到了一个具有感染力的句式:"××是××人的××",后者成为"门罗主义"在近代中国得以被运用到超国家、国家和省域各个层面的"中介环节",进而催生出一种反满的"省域门罗主义"话语。在辛亥革命后碎片化的政治格局中,"门罗主义"又成为地方实力派对抗中央与外省势力的话语工具,并在"联省自治"运动中发挥了一定的影响力。但随着20世纪20年代国民革命的启动,"门罗主义"日益沦为一个负面的词汇,与军阀割据、封闭自守等负面含义关联在一起,成为中国的国家建设需要克服的障碍。源于美国的"门罗主义"符号跨越大洋,经过不断重新解释,最终深度参与了近代中国的国家建设与宪制变革进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省域门罗主义 亚洲主义 联省自治 国家建设
原文传递
How to Create“Asianism”:A Reading of Takeuchi Yoshimi’s “Asia as Method”and“Prospects for Asianism”
10
作者 SUZUKI Masahisa 《Frontiers of Literary Studies in China-Selected Publications from Chinese Universities》 2021年第1期4-31,共28页
Takeuchi Yoshimi is one of the very few postwar Japanese intellectuals to openly engage in discussions on Asia intricacy and to deal with the most complicated component of the Japan-Asia relationship:problems of emoti... Takeuchi Yoshimi is one of the very few postwar Japanese intellectuals to openly engage in discussions on Asia intricacy and to deal with the most complicated component of the Japan-Asia relationship:problems of emotion.One key feature of Takeuchi^approach lies in the fact that he is not only a profound thinker but also a sensitive litterateur.For this reason,in addition to the fact that it is already very difficult to form an objective and widely agreed view on Takeuchi and his approach,it is hard to avoid the emotional aspect when evaluating his thoughts.This essay does not aim to discuss his rights and wrongs;rather,it is an attempt to analyze the inner logic of Takeuchi^thoughts,to understand and grasp the intensity and structure of his thoughts and emotions,and to demonstrate where his sense of urgency lies,thereby allowing to view the examination of the diverse and complex nature of discourses on Asianism in Japan in a new light.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akeuchi Yoshimi asianism “Asia as Method ”“prospect for asianism
原文传递
李大钊的新亚细亚主义评析
11
作者 邓凤瑶 《昭通学院学报》 2015年第2期72-74,共3页
李大钊是马克思主义者先驱之一。在局势遽变的年代,他不仅在中国传播了马克思主义,还发表了诸多抨击时政的刊文。针对当时日本提出的大亚细亚主义,李大钊刊文驳论,予以针对剖析,并在此基础上提出"新亚细亚主义",对近代亚细亚... 李大钊是马克思主义者先驱之一。在局势遽变的年代,他不仅在中国传播了马克思主义,还发表了诸多抨击时政的刊文。针对当时日本提出的大亚细亚主义,李大钊刊文驳论,予以针对剖析,并在此基础上提出"新亚细亚主义",对近代亚细亚主义理论发展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亚细亚主义 李大钊 新亚细亚主义
下载PDF
《愚公移山》:中国寓言的国际性意义 被引量:3
12
作者 (美)苏文惠 《美术》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9期90-94,共5页
徐悲鸿于1940年在印度创作的作品《愚公移山》是其最重要也是最具争议性的作品之一。对苏利文等西方艺术史学家来说,《愚公移山》的中西美术混合风格没有美学品位,但对中国学者来说,这幅画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画中的团结抗日精神正是当时... 徐悲鸿于1940年在印度创作的作品《愚公移山》是其最重要也是最具争议性的作品之一。对苏利文等西方艺术史学家来说,《愚公移山》的中西美术混合风格没有美学品位,但对中国学者来说,这幅画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画中的团结抗日精神正是当时所需要的。我们可以看到过去研究多偏重于这件作品对中国政治、历史、社会、艺术文化的意义,相比之下,关于作品的国际性意义却很少探讨。回到当时的历史语境,泰戈尔其实在徐悲鸿创作这件作品时扮演非常重要的角色。他邀请徐悲鸿到印度国际大学并非只是因为徐悲鸿是知名的中国画家,而且还因为徐悲鸿的艺术在泰戈尔欲提倡的国际主义、亚洲主义与中印文化交流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愚公移山》 泰戈尔 亚洲主义
原文传递
二战前日本南进政策形成的历史脉络 被引量:3
13
作者 周俊 《长沙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6年第6期121-128,共8页
文章在甄别使用日文史料的基础上,对日本民间社会的南进思想是起源于何种历史脉络、又是出于何种原因被提升为国家政策的这一变化过程做一考察。南进思想中的帝国主义倾向以及近代日本与南洋地区之间逐步形成的人员、物品、资金、思想... 文章在甄别使用日文史料的基础上,对日本民间社会的南进思想是起源于何种历史脉络、又是出于何种原因被提升为国家政策的这一变化过程做一考察。南进思想中的帝国主义倾向以及近代日本与南洋地区之间逐步形成的人员、物品、资金、思想流通的网络所带来的利害关系是南进思想的两种历史脉络,1930年代日本海军对国际局势的危机认识则使得南进思想正式被提倡为国家政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进政策 脱亚入欧 亚洲主义 日本海军
下载PDF
中法战争对日本外交及海军战术的影响 被引量:3
14
作者 邱昭惟 《日本侵华史研究》 2015年第4期89-95,共7页
中法战争发生在甲午战争前10年,对日本而言这场战争可说是就近观察自强新政后中国军事力量的最佳时机,说它是日本甲午战争前的演习作战一点都不为过。一般人认为日本对中国的侵略野心,始于1874年牡丹社事件之时,笔者认为日本全面挑... 中法战争发生在甲午战争前10年,对日本而言这场战争可说是就近观察自强新政后中国军事力量的最佳时机,说它是日本甲午战争前的演习作战一点都不为过。一般人认为日本对中国的侵略野心,始于1874年牡丹社事件之时,笔者认为日本全面挑战中国东亚霸权的想法,应是受到中法战争刺激的因素,加速其侵略中国的大陆政策。而中法战争期间的马尾海战,也对后来甲午海战中日军海军战术的使用产生深远影响。最终中法战争的结果,也使得明治时期日本国内的舆论由“兴亚论”和“脱亚论”的争执之中,倒向“脱亚论”的外交主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兴亚论 脱亚论 马尾海战 三景舰 东乡平八郎
下载PDF
大谷光瑞的“放浪”之旅与“亚细亚主义” 被引量:2
15
作者 范宏涛 《史志学刊》 2019年第3期20-30,共11页
1914年11月末,日本佛教家大谷光瑞开启了以中国为中心,长达3年的海外“放浪”之旅。从他的纪行文《放浪漫记》来看,大谷光瑞海外“放浪”期间,不仅仅有游山玩水的体验,而且还时刻关注中日两国乃至国际政治局势,同时对日据地区进行殖民规... 1914年11月末,日本佛教家大谷光瑞开启了以中国为中心,长达3年的海外“放浪”之旅。从他的纪行文《放浪漫记》来看,大谷光瑞海外“放浪”期间,不仅仅有游山玩水的体验,而且还时刻关注中日两国乃至国际政治局势,同时对日据地区进行殖民规划,与相关人物频繁交流,从而使他的旅行呈现出多重目的。在“放浪”之旅即将结束时,大谷光瑞提出“亚细亚主义”论。如果说日本国内、国际因素的影响是其“亚细亚主义”论提出的诱发条件或外在条件,那么“放浪”之旅的不同体验则无疑是该理论提出的内在动因,也是其转向理论侵华的主要契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谷光瑞 放浪 亚细亚主义 侵华
下载PDF
近代日本亚洲主义的早期发展与概念定型 被引量:2
16
作者 刘峰 《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53-60,共8页
随着"亚洲"一词从"他称"向"自称"的转变,近代日本对亚洲的归属意识得以初步形成。有了这种归属意识,亚洲主义的萌生也就成为可能。然而,它在萌生之初却缺乏对亚洲的价值认同和主体认识。作为散乱意见的... 随着"亚洲"一词从"他称"向"自称"的转变,近代日本对亚洲的归属意识得以初步形成。有了这种归属意识,亚洲主义的萌生也就成为可能。然而,它在萌生之初却缺乏对亚洲的价值认同和主体认识。作为散乱意见的集合体,核心特征也不甚明确。其中虽然存在些许的"健全原型",但最终汇成主流的,却是一种富含优越感和指导者意识的、带有"日本盟主论"倾向的东西。在这样的发展趋势之下,"亚洲主义"这一用语及其概念最终于19世纪90年代前半期走向了定型。此时它所呈现出来的性质,不过是日本民族主义的一种扩张性、侵略性的发展形态而已。在随后的时局变动之中,它无法避免歧途,反而在理论的架构上又进一步得到了充实,并沿着错误的道路渐行渐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日本 亚洲主义 盟主论 早期发展 概念
下载PDF
近代日本民族主义的双重性格与“亚洲主义”——以大正时期为中心的考察 被引量:2
17
作者 刘峰 《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5期133-142,共10页
近代日本的民族主义,一方面带有主张开国、追随西方的色彩,另一方面又带有主张攘夷、对抗西方的倾向。两种性格既矛盾又统一,能够在“作为反普遍之特殊的欧化民族主义”与“作为反特殊之特殊的国粹民族主义”这一对立模式中得到集中的... 近代日本的民族主义,一方面带有主张开国、追随西方的色彩,另一方面又带有主张攘夷、对抗西方的倾向。两种性格既矛盾又统一,能够在“作为反普遍之特殊的欧化民族主义”与“作为反特殊之特殊的国粹民族主义”这一对立模式中得到集中的体现。这说明它不仅仅是普遍性与特殊性的结合,更是一种“反普遍与反特殊”“反封建与反西方”并行发展、缠绕交错的复杂集合体。在大正时期,这两种性格又进一步向“民本主义之民族主义”与“超国家主义之民族主义”的形态发生了蜕变,并带着向“亚洲”延伸、扩张的欲求与冲动与“亚洲主义”发生了密切的联系,从而扩展出了“民本主义之亚洲主义”与“超国家主义之亚洲主义”。但无论是哪一种类型都没有否认日本的特殊性与优越性,都带有将日本一国利益等同于亚洲整体利益,主张“日本=亚洲”的消极色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近代日本 民本主义之民族主义 超国家主义之民族主义 亚洲主义 大正时期
下载PDF
特殊个体的原理价值及其局限性——论泽柳政太郎的亚洲主义思想 被引量:1
18
作者 刘峰 《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143-151,共9页
一战以后,近代日本的亚洲主义者在面对中国汹涌澎湃的反日浪潮时内心是极度失落的,以致于在此后开始对其思想理论展开重大调整。虽然其主流在于将国家改造运动与亚洲主义捆绑起来,但其中亦不乏别样的论调。而正是这些论调,展现出了与众... 一战以后,近代日本的亚洲主义者在面对中国汹涌澎湃的反日浪潮时内心是极度失落的,以致于在此后开始对其思想理论展开重大调整。虽然其主流在于将国家改造运动与亚洲主义捆绑起来,但其中亦不乏别样的论调。而正是这些论调,展现出了与众不同的特殊原理性。尤其是泽柳政太郎,曾脱逸出以往“东方vs西方”的思维范式而将亚洲主义定义为足以与欧美并存共生的跨国境、超民族理念,以便将其作为通往世界主义的桥梁与当时盛行的“国联构想”进行融合。然而从其理论中所包含的日本盟主论等色彩来看,泽柳亦终究无法克服历史的局限性、无法跨越出扩张主义意识形态的范畴,未能将发展亚洲、世界大同作为目的,其本质仍停留在鼓吹日本利益优先的“亚洲门罗主义”层次而应予以批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日本 亚洲主义 泽柳政太郎 世界主义
下载PDF
日本对戊戌变法的认知、态度与战略 被引量:2
19
作者 王美平 《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6期114-121,共8页
日本对于戊戌变法起初鉴于中国改革符合本国利益而多持欢迎、赞同之意,但随着清廷高层人事异动的频发而推测中国政局将变,出现否定戊戌变法前途的论调,其态度亦衍生出冷淡与批判。戊戌政变后,日本政府基于新旧、帝后、满汉、英俄之争的... 日本对于戊戌变法起初鉴于中国改革符合本国利益而多持欢迎、赞同之意,但随着清廷高层人事异动的频发而推测中国政局将变,出现否定戊戌变法前途的论调,其态度亦衍生出冷淡与批判。戊戌政变后,日本政府基于新旧、帝后、满汉、英俄之争的性质分析采取了救援维新派的政策,而后又基于维新派地位低下、经验欠乏、举措急进等败因解析,认识到急进路线不仅无法推动中国改革以从中牟利,甚至会引起列强干涉从而影响本国安全而转向支持地方督抚的渐进改革。戊戌变法的失败进一步促使日本放弃亚洲主义路线,坚定了"脱亚入欧"瓜分中国的战略,助推了日英同盟的形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日本 戊戌变法 脱亚入欧 亚洲主义 日英同盟
原文传递
中日两国的东亚认识与东亚共同体构想 被引量:1
20
作者 李永晶 《汕头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1年第1期88-93,96,共6页
近年,东亚地区的地政学结构正在发生显著的变化。一方面,中日两国因历史与现实诸多问题不断发生纷争;另一方面,该地区的"东亚共同体"构想正在成为热点问题。如何理解与认识该地区的变动就必然成为"东亚共同体"论者... 近年,东亚地区的地政学结构正在发生显著的变化。一方面,中日两国因历史与现实诸多问题不断发生纷争;另一方面,该地区的"东亚共同体"构想正在成为热点问题。如何理解与认识该地区的变动就必然成为"东亚共同体"论者关注的问题。然而几乎所有"东亚共同体"论者都回避一个本质性的困难:这个构想中的"共同体"因历史问题而缺乏共同的基础。围绕"东亚共同体"的构建,中日两国正展开新的合作与竞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共同体 东亚共同体 民族国家 亚细亚主义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5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