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1955年亚非会议与中泰关系的有限缓和 被引量:3
1
作者 刘莲芬 《当代中国史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3期60-67,共8页
泰国在亚洲冷战形成的过程中选择了以美国为首的西方阵营,拒不承认新中国,中泰关系处于隔绝状态。中国一贯重视改善同东南亚邻国的关系,在和平解决印度支那问题后积极为改善中泰关系而努力。1955年的亚非会议,不仅为中泰两国提供了直接... 泰国在亚洲冷战形成的过程中选择了以美国为首的西方阵营,拒不承认新中国,中泰关系处于隔绝状态。中国一贯重视改善同东南亚邻国的关系,在和平解决印度支那问题后积极为改善中泰关系而努力。1955年的亚非会议,不仅为中泰两国提供了直接接触和了解的机会,促使泰国转变对华态度,而且也给东南亚地区局势带来缓和。尽管这一时期的关系缓和是有限的、短暂的,但它是新中国推行和平外交的一次重要尝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泰关系 亚洲冷战 亚非会议 有限缓和
原文传递
万隆会议前后中国政府打开与亚非国家关系的努力 被引量:2
2
作者 夏莉萍 《外交学院学报》 CSSCI 2005年第2期74-80,共7页
(本文主要根据外交部新开放档案撰写)万隆会议是中国与亚非国家关系发展史上的重要里程碑。中国领导人注意到朝鲜战争期间亚洲和阿拉伯国家在联合国的行动及日内瓦会议后国际局势的新变化,提出了建立国际和平统一战线,增强外交工作阵营... (本文主要根据外交部新开放档案撰写)万隆会议是中国与亚非国家关系发展史上的重要里程碑。中国领导人注意到朝鲜战争期间亚洲和阿拉伯国家在联合国的行动及日内瓦会议后国际局势的新变化,提出了建立国际和平统一战线,增强外交工作阵营的战略性方针。在此方针的指导下,新中国政府积极准备参加万隆会议,希望以此为契机来打开与亚非国家关系的新局面。以周恩来为首的中国代表团在万隆会议期间的活动为中国发展与亚非国家关系奠定了基础。万隆会议后,中国和亚洲国家的关系进一步发展,与非洲和阿拉伯国家的关系有所突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亚非会议 万隆会议 亚非国家 周恩来
下载PDF
印尼首届阿里内阁对华政策调整与两国关系 被引量:2
3
作者 张小欣 《当代中国史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80-90,127,共11页
在1953年8月至1955年7月阿里首次组阁执政时期,印尼政府对其对华外交政策进行了积极调整,特别是通过选派驻华大使、在日内瓦会议期间开展两国外交会谈、协商解决华侨双重国籍问题、实现对华访问等重大外交工作,促进了两国关系发展。随... 在1953年8月至1955年7月阿里首次组阁执政时期,印尼政府对其对华外交政策进行了积极调整,特别是通过选派驻华大使、在日内瓦会议期间开展两国外交会谈、协商解决华侨双重国籍问题、实现对华访问等重大外交工作,促进了两国关系发展。随着阿里内阁时期印尼对华政策的调整,中国也做出积极反应,不仅重新选派了驻印尼大使,而且周恩来还应邀访问印尼并出席了第一次亚非会议,期间双方在协商的基础上就解决华侨双重国籍问题达成共识,同时中国正式提出支持印尼收复西伊里安,为朝鲜战争后改善两国关系以及中国与亚洲邻国友好关系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阿里内阁 日内瓦会议 华侨 双重国籍 亚非会议
原文传递
论亚非会议后中泰关系改善对美泰关系的影响
4
作者 刘莲芬 《历史教学(下半月)》 CSSCI 2008年第9期47-52,共6页
美国和泰国在亚洲冷战形成的过程中逐步结为安全同盟,导致中泰关系处于隔绝状态。国际形势自1953年起趋向缓和,中、泰两国希望改善双方关系。亚非会议为中、泰进行直接接触和了解提供了难得的机会,并在亚洲营造出缓和的氛围。中泰关系... 美国和泰国在亚洲冷战形成的过程中逐步结为安全同盟,导致中泰关系处于隔绝状态。国际形势自1953年起趋向缓和,中、泰两国希望改善双方关系。亚非会议为中、泰进行直接接触和了解提供了难得的机会,并在亚洲营造出缓和的氛围。中泰关系在会后出现缓和,致使美泰关系出现摩擦。中泰缓和结束后,美泰关系重新得到巩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美泰结盟 亚非会议 中泰缓和 美泰摩擦
原文传递
世界文学观念在20世纪50-60年代中国的两次实践 被引量:9
5
作者 刘洪涛 《中国比较文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10-18,共9页
1954年12月,吉洪诺夫在第二次苏联作家代表大会上提出了“世界进步文学”观念,并据此建构起以苏联文学为核心的世界文学新体系。这一观念在20世纪50-60年代的中国被全盘接受,导致在当时中国大学的世界文学教育中,苏联文学被特殊化... 1954年12月,吉洪诺夫在第二次苏联作家代表大会上提出了“世界进步文学”观念,并据此建构起以苏联文学为核心的世界文学新体系。这一观念在20世纪50-60年代的中国被全盘接受,导致在当时中国大学的世界文学教育中,苏联文学被特殊化,西方文学被污名化,中国文学被矮化。在20世纪50—60年代,中国作家学者积极支持和参与亚非作家会议,从而将世界文学的视野扩展到东方文学,初步建立起自己的东方文学知识系统,为具有中国特色的“东西二分”世界文学观的产生创造了条件。总结世界文学观念在中国的这两次实践的经验和教训,对建构全球化时代中国文学与世界文学的新型关系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世界文学 世界进步文学 苏联作家代表大会 亚非作家会议 东方文学
原文传递
新兴力量运动会的缘起与中国和印尼的关系 被引量:4
6
作者 张小欣 《当代中国史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82-87,127,共6页
在中国的大力支持下,印度尼西亚于1963年在雅加达举办了第一届新兴力量运动会,这次运动会在现代国际体育史以及中国和印尼关系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这是冷战时期中国和印尼关系强化的重要体现,不仅打破了西方对国际体育赛事主导权的垄... 在中国的大力支持下,印度尼西亚于1963年在雅加达举办了第一届新兴力量运动会,这次运动会在现代国际体育史以及中国和印尼关系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这是冷战时期中国和印尼关系强化的重要体现,不仅打破了西方对国际体育赛事主导权的垄断,而且在一定程度上加强了第三世界国家的团结,同时为争取第二次亚非会议的召开创造了条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兴力量运动会 中国 印度尼西亚 第三世界 第二次亚非会议
原文传递
印尼、马对抗与中国对印尼外交(1963~1965年) 被引量:3
7
作者 张小欣 《当代中国史研究》 CSSCI 2018年第1期81-90,共10页
1963年1月,印尼因反对英国主导下的"大马来西亚计划"而提出对抗政策。中国支持印尼进行对抗,并力主将印支问题与对抗问题联系起来,以此促进东南亚民族民主运动。在此期间,中国驻印尼大使馆对印尼的对抗政策进行了全面、及时... 1963年1月,印尼因反对英国主导下的"大马来西亚计划"而提出对抗政策。中国支持印尼进行对抗,并力主将印支问题与对抗问题联系起来,以此促进东南亚民族民主运动。在此期间,中国驻印尼大使馆对印尼的对抗政策进行了全面、及时和合理的评估,为中国处理相关问题提供了重要依据。而印尼总统苏加诺认为印尼建国后其革命道路仍未结束,将"大马来西亚计划"作为东南亚地区的新殖民主义加以反对,同时由于印尼面临内部政治和经济困境以及外部美英等国的压力,在对抗问题上表现出一定的摇摆性。但随着1964年底马来西亚成为联合国安理会非常任理事国,印尼宣布退出联合国并与中国签订了联合声明,强化了中国和印尼的关系,这对中国争取亚洲民族主义国家的支持、推进第二次亚非会议的召开等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马来西亚计划” 印尼马来西亚 中国 第二次亚非会议
原文传递
周恩来与日内瓦会议和万隆亚非会议——纪念周恩来诞辰125周年 被引量:1
8
作者 石仲泉 《毛泽东思想研究》 2023年第2期36-63,共28页
周恩来被称为“伟大的外交家”,他的外交实践始于抗日战争时期,新中国成立后,他作为政府总理兼任外交部长,有了更为广阔的外交舞台,成为名符其实的外交家。在率代表团出席有西方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参加的日内瓦会议和有众多新兴独立国家... 周恩来被称为“伟大的外交家”,他的外交实践始于抗日战争时期,新中国成立后,他作为政府总理兼任外交部长,有了更为广阔的外交舞台,成为名符其实的外交家。在率代表团出席有西方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参加的日内瓦会议和有众多新兴独立国家参加的万隆亚非会议这样的大型国际会议时,周恩来展现了他独具魅力的外交品德、外交智慧、外交风度和外交艺术,为党和国家赢得了崇高的国际声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周恩来 日内瓦会议 万隆亚非会议 新中国外交
原文传递
20世纪50年代中泰关系中的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区问题 被引量:1
9
作者 王阳林 《当代中国史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93-100,128,共8页
1953年,中国云南省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区的成立曾在泰国引发了中国企图对泰国进行渗透、颠覆和侵略的谣言。在冷战的国际背景下,这一问题成为20世纪50年代中泰关系中的一个重大问题。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为标志的中国外交在理论和政... 1953年,中国云南省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区的成立曾在泰国引发了中国企图对泰国进行渗透、颠覆和侵略的谣言。在冷战的国际背景下,这一问题成为20世纪50年代中泰关系中的一个重大问题。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为标志的中国外交在理论和政策上的调整,为这一问题的解决创造了积极有利的条件,围绕"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区问题"的谣言逐渐消退,并由此推动了这一时期中泰关系有限缓和局面的形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泰关系 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区问题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亚非会议 “人民外交”
原文传递
亚非作家会议的民族主义审视
10
作者 黎跃进 《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期63-66,共4页
长达十余年的"亚非作家会议",是世界殖民体系瓦解后区域联盟形式的民族主义文学运动,也是东方现代民族主义文学思潮高潮的标志。亚非区域联盟的兴起并不意味着东方世界在向世界共同体迈进,其实质是亚非国家对西方帝国主义国... 长达十余年的"亚非作家会议",是世界殖民体系瓦解后区域联盟形式的民族主义文学运动,也是东方现代民族主义文学思潮高潮的标志。亚非区域联盟的兴起并不意味着东方世界在向世界共同体迈进,其实质是亚非国家对西方帝国主义国家称霸世界企图的一种防御性反应。当时复杂的国际政治局势对亚非作家会议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意识形态两大阵营的对垒与亚非作家的民族主义意识之间有着非常复杂的关系。亚非作家会议的主旋律是反帝反殖、要求民族独立与发展,亚非民族、作家之间的团结与合作,建设民族新的文学与文化三大中心命题,主要是政治问题。会议整体上表现为文学性的缺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亚非作家会议 民族主义 区域联盟 文学思潮 文学性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