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1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我国交叉科学研究的演进与展望--基于学术著作视角 被引量:6
1
作者 黄颖 顾秀丽 +1 位作者 孙蓓蓓 张琳 《图书情报知识》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61-72,共12页
[目的/意义]我国交叉科学研究经过70多年的发展演变已取得了长足进步。现有交叉科学研究大都基于学术论文进行分析,全面深入地分析交叉科学研究的相关著作有助于更加系统地把握我国交叉科学的发展脉络。[研究设计/方法]在梳理交叉科学... [目的/意义]我国交叉科学研究经过70多年的发展演变已取得了长足进步。现有交叉科学研究大都基于学术论文进行分析,全面深入地分析交叉科学研究的相关著作有助于更加系统地把握我国交叉科学的发展脉络。[研究设计/方法]在梳理交叉科学发展史上的重要事件的基础上,以交叉科学著作产出为核心,辅以期刊论文的发文趋势和相关关键事件,将过去70年国内交叉科学的发展划分为五个阶段,并总结不同时期交叉科学发展的特点。[结论/发现]我国交叉科学研究在理论探索与应用实践上都取得了长足进步,交叉科学研究的内涵、演变趋势、推动者、交叉范围等均发生了变化。[创新/价值]从著作视角总结我国交叉科学研究的演进特征,勾画出我国交叉科学研究演变的脉络和轨迹,提出交叉科学研究的未来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交叉科学 交叉学科 跨学科教育 文理融合 人才培养 一阶主题
下载PDF
生态系统下高校艺术设计专业艺科融合教学评价困境及重构
2
作者 王娇 钟苡君 《湖南包装》 2024年第4期203-206,共4页
艺科融合下众多高校艺术设计专业教学评价存在“冷融合”“旧评价”的问题,甚至出现艺科假融合之态。教育生态体系探究国家政策、高校教学中课程支持体系、学生组织支持体系、实践支持体系以及企业支持体系等组织之间的“共生”关系,而... 艺科融合下众多高校艺术设计专业教学评价存在“冷融合”“旧评价”的问题,甚至出现艺科假融合之态。教育生态体系探究国家政策、高校教学中课程支持体系、学生组织支持体系、实践支持体系以及企业支持体系等组织之间的“共生”关系,而教学评价在整个教育生态系统中凸显重要作用。合理组合多元异构模式、采取课程动态性评价、推动双向三维评价向异质评价转化。重构措施,优化教学评价模式推动教育教学发展,促使教育生态体系合理运转。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教育生态体系 艺术设计专业 艺科融合 教学评价 评价重构
下载PDF
新文科背景下管理学课程融入创新创业教育研究
3
作者 邰蕾蕾 王晶晶 王珊 《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3年第6期80-83,共4页
结合新文科发展背景、创新创业教育动态和管理学课程改革实际,立足高等教育本科教学改革需要,从教学、课程、培养和教师视角,深入分析当前管理学课程在“双创”教育和实践上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而从教学变革、课程优化、人才培养和师资队... 结合新文科发展背景、创新创业教育动态和管理学课程改革实际,立足高等教育本科教学改革需要,从教学、课程、培养和教师视角,深入分析当前管理学课程在“双创”教育和实践上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而从教学变革、课程优化、人才培养和师资队伍等层面提出新文科背景下管理学课程融入创新创业教育的改革路径,以应对当代大学生思想意识、价值追求和创新创业有关的重要理论和现实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文科 管理学课程 融入 创新创业教育
下载PDF
高校体育学学科建设与学生就业质量有效融入研究
4
作者 张现成 向腊腊 《高教学刊》 2020年第1期86-88,共3页
文章以湖南文理学院为个案,采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数理统计法和专家访谈法等研究方法,对该校体育学学科建设与学生就业质量有效融入问题展开实证研究。结果表明,影响体育学科建设与学生就业有效融入的因素为:(1)培养目标与学科... 文章以湖南文理学院为个案,采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数理统计法和专家访谈法等研究方法,对该校体育学学科建设与学生就业质量有效融入问题展开实证研究。结果表明,影响体育学科建设与学生就业有效融入的因素为:(1)培养目标与学科专业定位与培养目标之间存在冲突;(2)课程设置存在重理论轻实践的现象;(3)培养目标存在较大社会分歧;(4)人才培养模式单一,实践教学创新不足;(5)课程设置与学生就业意愿脱节。依据这些因素,提出强化体育学学科建设与就业有效融合的对策,无疑对推进高校体育学科建设,提升体育专业人才核心素养,提升学生就业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湖南文理学院 体育学 学科建设 就业质量 有效融入
下载PDF
“艺科融合”背景下设计类人才跨学科培养路径研究 被引量:10
5
作者 金龙 《工业设计》 2021年第11期50-51,共2页
文章在"艺科融合"的背景下,探索设计类人才的跨学科培养的路径。首先,对设计类人才跨学科培养现状进行调研与分析;其次,从主要问题出发,提出构建以"艺科融合"为主线的跨学科课程群,合理优化"艺工一体"的... 文章在"艺科融合"的背景下,探索设计类人才的跨学科培养的路径。首先,对设计类人才跨学科培养现状进行调研与分析;其次,从主要问题出发,提出构建以"艺科融合"为主线的跨学科课程群,合理优化"艺工一体"的跨学科资源配置,打造"产教融合"的跨学科综合实践平台,并成立跨学科的工作室,通过校企共同打造创新创业实践基地。通过文章的研究,以期形成多样化的校企联合培养方式,为设计类人才的跨学科培养提供新的模式和路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艺科融合 设计类 跨学科 培养 路径
下载PDF
艺科融合视角下的服装数字化设计课程群建设探究
6
作者 沈海娜 金莹 +1 位作者 蔡建梅 富涵 《服装设计师》 2024年第6期136-141,共6页
秉承“艺科”融合教学理念,响应“新文科”教育改革号召,探索服装数字化设计课程群建设与实践。从人才培养目标设定、课程体系设置、服装企业生产方式变革三个角度系统剖析服装数字化设计人才培养的需求。以此提出以“创”为核心,结合... 秉承“艺科”融合教学理念,响应“新文科”教育改革号召,探索服装数字化设计课程群建设与实践。从人才培养目标设定、课程体系设置、服装企业生产方式变革三个角度系统剖析服装数字化设计人才培养的需求。以此提出以“创”为核心,结合多元化教学资源整合、多维度教学手段应用和多层次教学考核机制的服装专业数字化设计课程群建设策略。实践证明,该措施有效提升了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有力回应了服装行业对新型设计人才的需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艺科融合 服装数字化设计 课程群建设 改革探索
下载PDF
艺科融合溯源下智能设计的创新思维范式
7
作者 王思奇 《家具与室内装饰》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34-38,共5页
对艺科融合溯源下智能设计的研究现状进行梳理,总结研究问题,对创新思维提出新范式与新路径。通过艺科融合和智能设计相关概念的分析,归纳了艺科融合溯源下智能设计的普遍性价值,并从方法路径、教育模式、细分领域几方面阐述了研究现状... 对艺科融合溯源下智能设计的研究现状进行梳理,总结研究问题,对创新思维提出新范式与新路径。通过艺科融合和智能设计相关概念的分析,归纳了艺科融合溯源下智能设计的普遍性价值,并从方法路径、教育模式、细分领域几方面阐述了研究现状,梳理了智能语境下创新思维的特点。总结了艺科融合溯源下智能设计的创新思维范式,包括视物为信息的能动机、发挥“增强智能”的力量、生成式人工智能协同参与、设计畅通的人机合作机制和设计可拓展的技术友伴。艺科融合拓展了智能设计的渠道,夯实了智能设计的伦理基础,为其提供了具有前瞻性的思维范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艺科融合 智能设计 创新思维 范式
下载PDF
高中文理课程应该整合 被引量:3
8
作者 王中男 崔允漷 《课程.教材.教法》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0期3-7,共5页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关于“高中取消文理分科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引起了普遍关注。我们从人的全面发展、学科背景及教育的功能定位分析,提出“高中文理课程应该整合”的观点。并继而探讨了我国高中文理分科的历史沿革...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关于“高中取消文理分科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引起了普遍关注。我们从人的全面发展、学科背景及教育的功能定位分析,提出“高中文理课程应该整合”的观点。并继而探讨了我国高中文理分科的历史沿革,高中文理课程应该整合的缘由,以期为我国高中文理课程的变革提供一种参考性框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中 文理分科 课程 整合
下载PDF
高校招生考试文理分合的百年演进与反思
9
作者 刘希伟 《考试研究》 2011年第5期84-90,共7页
民国时期,高校招生考试科目经历了一个由高校自主设置到相对统一设置的历史发展过程,从文理分科居多、合科兼而有之逐渐走向一种非常有限度的分科模式,或者说是某种程度上的合科模式。新中国成立以后到"文革"之前,高考实行的... 民国时期,高校招生考试科目经历了一个由高校自主设置到相对统一设置的历史发展过程,从文理分科居多、合科兼而有之逐渐走向一种非常有限度的分科模式,或者说是某种程度上的合科模式。新中国成立以后到"文革"之前,高考实行的是一种鲜明的文理分科模式。改革开放以来,高考科目改革进入了一个相对活跃的时期,尤其是近十年来呈现出多元化的特征,但绝大多数仍然是文理分科的模式。鉴于高考强大的指挥棒功能,着眼于高中文理过度过早分科以及大学通识教育等问题,高考宜采取一种"有限度"分科或者合科的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考 文理 分科 合科
下载PDF
文理特色高校的新工科建设探索 被引量:5
10
作者 肖迎红 李明海 +2 位作者 胡继峰 毛春 沈健 《江苏高教》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58-61,共4页
文章从人文社科与工程教育融合、校企合作与产教融合、“互联网+”与教育平台融合、虚拟仿真与“5G+”技术融合等四个方面,探讨新工科形态下文理特色院校新工科建设的自身优势与面临的挑战,提出创新与融合、协调与共享的建设理念,以期... 文章从人文社科与工程教育融合、校企合作与产教融合、“互联网+”与教育平台融合、虚拟仿真与“5G+”技术融合等四个方面,探讨新工科形态下文理特色院校新工科建设的自身优势与面临的挑战,提出创新与融合、协调与共享的建设理念,以期为不同类型高校的新工科建设提供一些思路和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工科 文理特色高校 创新 融合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