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5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中国农业起源概述 被引量:39
1
作者 赵志军 《遗产与保护研究》 2019年第1期1-7,共7页
中国是世界四大农业起源中心区之一。中国的农业起源可以分为两个发展脉络:一是分布在中国北方地区的以种植粟和黍两种小米为代表的旱作农业起源;二是分布在长江中下游地区的以种植水稻为特点的稻作农业起源。新的考古资料显示,中国农... 中国是世界四大农业起源中心区之一。中国的农业起源可以分为两个发展脉络:一是分布在中国北方地区的以种植粟和黍两种小米为代表的旱作农业起源;二是分布在长江中下游地区的以种植水稻为特点的稻作农业起源。新的考古资料显示,中国农业起源是一个漫长的演变过程,起始自今一万年前后的耕作行为的出现,完成于距今6 000~5 000年间的农业经济社会的建立。这期间是一个数千年之久的过渡时期,在此期间,采集狩猎在人类生活中的比重日渐衰落,农业生产的比重日渐增强,最终农业生产取代采集狩猎活动,成为人类经济生活的主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业起源 考古资料 旱作农业 稻作农业
下载PDF
从历史文献到考古资料:论栽培大豆的起源 被引量:12
2
作者 孙永刚 《大豆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124-127,共4页
目前国内外学者基本达成共识,认为栽培大豆起源于中国。但在中国何处起源有多种说法,学者们根据历史文献对"大豆"的记载,同时结合现生野生大豆的分布态势进行了深入的研究。本文通过对植物浮选所获得的大豆遗存进行分析,结合... 目前国内外学者基本达成共识,认为栽培大豆起源于中国。但在中国何处起源有多种说法,学者们根据历史文献对"大豆"的记载,同时结合现生野生大豆的分布态势进行了深入的研究。本文通过对植物浮选所获得的大豆遗存进行分析,结合历史文献以及野生大豆的生长习性等认为栽培大豆在龙山文化时期起源于中国北方尤其是辽宁、河北、山西等省的山地、盆地地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栽培技术 大豆起源 历史文献 考古资料 浮选法
下载PDF
栽培大豆起源的考古学探索 被引量:9
3
作者 孙永刚 《中国农史》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5期3-8,共6页
关于栽培大豆的起源,目前国内外学者基本达成共识,栽培大豆起源于中国。但在中国何处起源有多种说法,学者们根据历史文献、考古资料等,同时结合现生野生大豆的分布态势对大豆的分布、起源地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研究。本文通过对植物浮选... 关于栽培大豆的起源,目前国内外学者基本达成共识,栽培大豆起源于中国。但在中国何处起源有多种说法,学者们根据历史文献、考古资料等,同时结合现生野生大豆的分布态势对大豆的分布、起源地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研究。本文通过对植物浮选所获得的大豆遗存进行分析,结合历史文献以及野生大豆的生长习性等认为大豆在龙山文化时期起源于中国北方地区尤其是辽宁、河北、山西等省的山地、盆地地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栽培技术 大豆起源 历史文献 考古资料 浮选法
原文传递
京杭大运河南旺枢纽段斗门考古资料的整理与初步研究
4
作者 吴志刚 《运河学研究》 2023年第1期139-157,253,共20页
斗门是京杭大运河上的一种重要水工设施。因进行大运河申遗和配合南旺枢纽考古遗址公园建设,近年来对汶上南旺分水枢纽工程区域的斗门进行过一些考古工作,邢通、常鸣、徐建口等多座斗门被重新发现和认知,这些历史遗存的再现对挖掘大运... 斗门是京杭大运河上的一种重要水工设施。因进行大运河申遗和配合南旺枢纽考古遗址公园建设,近年来对汶上南旺分水枢纽工程区域的斗门进行过一些考古工作,邢通、常鸣、徐建口等多座斗门被重新发现和认知,这些历史遗存的再现对挖掘大运河文化提供了丰富翔实的资料。本文对考古获得的资料进行了整理,并对京杭大运河南旺段水工设施斗门的形制、功能、得名和管理等进行了初步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京杭大运河 南旺枢纽 斗门 考古资料
原文传递
读《偃师二里头》 被引量:2
5
作者 杜金鹏 《考古》 CSSCI 北大核心 2000年第8期93-96,共4页
The Erlitou Site in Yanshi is the first field archaeological monograhy giving an account of the main results of archaeological work on the site from the fall of 1959 to the fall of 1978. The publication of the report ... The Erlitou Site in Yanshi is the first field archaeological monograhy giving an account of the main results of archaeological work on the site from the fall of 1959 to the fall of 1978. The publication of the report has very important academic significance to the study of the Erlitou culture remains in various areas, the inquiry into the Xia culture and the research into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Xia and the Shang cultures. It is also of great importance to studying the histroy of early Chinese civilization and the formation and evolution of the state in ancient China. Being rich in material, proper in classification, clear in the presentation of ideas and rational in structure, the book well embodies the authors' major knowledge of Xia and Shang archaeology obtained from painstaking investigations for the several decades, though there exist some shortcomings. The study of the Erlitou culture exemplifies that archaeological researches should be carried out in a practical and realistic style of work as all the truths of science should be sought from facts. With the mass accumulation of data and especially the increasing emergence of new evidence, our knowledge should be constantly changed, renewed and advance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偃师二里头》 中国 文物考古 科研价值 文化遗存
全文增补中
京杭大运河山东段码头考古资料整理与研究 被引量:2
6
作者 吴志刚 《运河学研究》 2021年第1期133-148,共16页
码头是京杭大运河上的重要水工设施。近年因进行大运河申遗和配合基本经济建设工程等,相关文物部门对京杭大运河山东段的码头进行过一些考古工作。通过这些工作,德州码头、武城甲马营码头、临清河隈张庄码头、阳谷七级码头、张秋镇码头... 码头是京杭大运河上的重要水工设施。近年因进行大运河申遗和配合基本经济建设工程等,相关文物部门对京杭大运河山东段的码头进行过一些考古工作。通过这些工作,德州码头、武城甲马营码头、临清河隈张庄码头、阳谷七级码头、张秋镇码头、南旺镇码头、台儿庄城区系列运河码头等被重新发现和认知。这些历史遗存的发现对挖掘大运河文化提供了丰富资料。本文对通过考古获得的资料进行了整理分析,并对京杭大运河山东段考古所见码头的类型进行了初步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京杭大运河山东段 码头 考古资料
原文传递
两宋江淮地区经济开发史研究综述 被引量:2
7
作者 张勇 《河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9年第1期143-148,共6页
两宋江淮地区经济开发研究起步于20世纪20年代,到目前为止,有关该地区的研究成果斐然。这些成果按照发表的时间不同可分成3个阶段,其中20世纪40年代初到60年代中期是江淮地区研究的起步阶段,多以史学大家的个别研究为主。"文革&qu... 两宋江淮地区经济开发研究起步于20世纪20年代,到目前为止,有关该地区的研究成果斐然。这些成果按照发表的时间不同可分成3个阶段,其中20世纪40年代初到60年代中期是江淮地区研究的起步阶段,多以史学大家的个别研究为主。"文革"后到上世纪末是两宋江淮地区研究的稳步发展阶段,多以农业经济研究为主。进入21世纪后,江淮地区的研究进入了一个全面发展时期,考古资料的使用进入该研究领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两宋 江淮地区 农业 考古资料
下载PDF
从考古资料看黄河文明的形成历程——兼论中原地区文化的地位与作用 被引量:1
8
作者 范毓周 《黄河文明与可持续发展》 2013年第1期15-20,共6页
黄河流域是中华民族的主要发源地。黄河文明实际上是逐步形成的,从公元前4000多年开始向文明迈进,至约公元前2000年夏王朝在中原地区建立,前后大约经历了两千多年。其形成的具体途径可以从考古学资料得到一个清晰的轮廓,从中可以清楚地... 黄河流域是中华民族的主要发源地。黄河文明实际上是逐步形成的,从公元前4000多年开始向文明迈进,至约公元前2000年夏王朝在中原地区建立,前后大约经历了两千多年。其形成的具体途径可以从考古学资料得到一个清晰的轮廓,从中可以清楚地看出中原地区的文化处于核心地位并有不可替代的主导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考古资料 黄河文明 形成历程
原文传递
南音考古探析 被引量:1
9
作者 王青 《泉州师范学院学报》 2021年第1期72-77,共6页
南音最早起源于历史悠久的古城泉州,是我国优秀的传统乐种之一。泉州开元寺、博物馆以及南安皇冠山晋代墓葬遗址保存和发掘出土有众多南音文物资料。南音考古作为南音历史研究的重要手段,将相关的遗物和遗迹做为研究对象,并以此为据揭... 南音最早起源于历史悠久的古城泉州,是我国优秀的传统乐种之一。泉州开元寺、博物馆以及南安皇冠山晋代墓葬遗址保存和发掘出土有众多南音文物资料。南音考古作为南音历史研究的重要手段,将相关的遗物和遗迹做为研究对象,并以此为据揭示不同时期的南音面貌,进而阐明南音艺术的历史发展变迁情况,并最终为全面研究我国的音乐历史起到推动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音 音乐考古 考古资料 南音乐器
下载PDF
京杭大运河山东段故道考古资料三例简析 被引量:1
10
作者 吴志刚 《运河学研究》 2019年第1期132-142,共11页
京杭大运河山东段故道考古资料多为配合国家基本建设工程所得,零星、分散,且多为内部资料。本文公布了京杭大运河山东段配合工程的三例故道考古资料,并根据文献记载及考古成果进行了相关分析,对工程涉及运河故道的起始年代、变迁和现状... 京杭大运河山东段故道考古资料多为配合国家基本建设工程所得,零星、分散,且多为内部资料。本文公布了京杭大运河山东段配合工程的三例故道考古资料,并根据文献记载及考古成果进行了相关分析,对工程涉及运河故道的起始年代、变迁和现状形成进行了初步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京杭大运河山东段 运河故道 考古资料
原文传递
从考古资料看中国古代烧制砖的起源 被引量:1
11
作者 邵晶 杨亚长 《砖瓦》 2020年第12期58-64,共7页
无论是当今还是古代,砖都是一种重要的建筑材料。毫无疑问,砖的发明和使用,在中国古代建筑史上应当具有里程碑式的重要意义。但是由于文献中没有明确记载,因此,长期以来关于中国制砖的起源时间一直不很清楚。经过对我国史前以及先秦时... 无论是当今还是古代,砖都是一种重要的建筑材料。毫无疑问,砖的发明和使用,在中国古代建筑史上应当具有里程碑式的重要意义。但是由于文献中没有明确记载,因此,长期以来关于中国制砖的起源时间一直不很清楚。经过对我国史前以及先秦时期的考古资料进行梳理,指出我国古代居民至迟在仰韶文化晚期就已经发明了砖。蓝田新街遗址仰韶文化晚期烧结砖实物的发现表明,在中国,砖的制作和使用至少已经有了5000多年的历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起源与发展 考古资料 仰韶文化晚期
下载PDF
“南海Ⅰ号”研究中历史文献与考古资料的相互补证——对现有研究史料和路径的检讨 被引量:1
12
作者 黄纯艳 冯辛夷 《海交史研究》 CSSCI 2021年第1期1-11,共11页
“南海Ⅰ号”已经发掘完毕,其研究也必将进入一个新的阶段。“南海Ⅰ号”需要多学科的综合研究。历史文献与考古资料的结合是基本的方法。一方面运用历史文献时需要重视对史料性质的辨析和历史背景的理解,另一方面需要充分发掘利用“南... “南海Ⅰ号”已经发掘完毕,其研究也必将进入一个新的阶段。“南海Ⅰ号”需要多学科的综合研究。历史文献与考古资料的结合是基本的方法。一方面运用历史文献时需要重视对史料性质的辨析和历史背景的理解,另一方面需要充分发掘利用“南海Ⅰ号”完整和丰富的信息,补充文献记载的不足,推进相关领域的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海Ⅰ号 历史文献 考古资料
下载PDF
北方游牧民族历史文化研究中考古学资料应用问题的思考
13
作者 刘瑞俊 《大连大学学报》 2010年第3期86-90,共5页
在游牧民族历史文化的研究中,考古学资料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考古学资料本身在形成、埋藏以及发掘研究过程中存在信息的有限性。通过对北方民族游牧生活方式下考古遗存资料的特点、草原地带古代文化遗存的属性判断问题以及考古学文化... 在游牧民族历史文化的研究中,考古学资料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考古学资料本身在形成、埋藏以及发掘研究过程中存在信息的有限性。通过对北方民族游牧生活方式下考古遗存资料的特点、草原地带古代文化遗存的属性判断问题以及考古学文化遗存与古代民族的对应关系问题等几方面的考察,强调在北方游牧民族文化的研究过程中对考古学资料的应用要意识到其局限性,认真谨慎地分析使用考古学资料,避免简单化、绝对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游牧民族 历史文化研究 考古学资料
下载PDF
辽代西域胡人形象微探——以考古资料为中心
14
作者 潘晓暾 张星瀚 《草原文物》 2021年第2期70-77,共8页
目前考古资料所发现的辽代西域胡人形象包括侍者、乐舞人、驯兽师、打马球者及其他类别。基于考古资料和认知的限制,这些发现可能仅是生活在辽代西域胡人的一个缩影,他们的存在反映了辽代时期东西方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和人群之间的交流... 目前考古资料所发现的辽代西域胡人形象包括侍者、乐舞人、驯兽师、打马球者及其他类别。基于考古资料和认知的限制,这些发现可能仅是生活在辽代西域胡人的一个缩影,他们的存在反映了辽代时期东西方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和人群之间的交流,这些从辽代丰富多彩的金银器、玻璃器等都可发现,前人也对此做出了大量的研究。相较而言,对于直观反映胡人形象的相关考古材料的关注可能较少,本文根据目前发现的相关实物资料,对其进行图像分类,并结合相关历史文献对辽代西域胡人的生活面貌进行研究,拟为研究辽与西域各国间的交流与影响进绵薄之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辽代 考古资料 胡人
下载PDF
评石川三佐男教授的《诗经》《楚辞》研究
15
作者 王锺陵 《苏州铁道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0年第1期49-51,共3页
本文介绍了日本著名汉学家石川三位男教授在研究《诗经》、《楚辞》上所取得的突出成绩,并举实例对石川教授将文化人类学引入到文学研究中来的学术路径作了说明。文章希望中国学人能从石川教授的研究成果及研究方法中吸取到有益的借鉴。
关键词 石川三佐男 宗教 民俗 考古资料 文化人类学 《诗经》研究 《楚辞》研究 学术成果 研究方法
全文增补中
屈原研究中对于考古资料的利用
16
作者 曹胜高 《南阳师范学院学报》 CAS 2004年第1期71-74,共4页
考古资料在解读楚文化、考证屈原身世生平以及分析屈原作品中已得到使用,正确使用这些资料推动了屈原研究的深入,但在使用中要谨慎,以免牵强附会。
关键词 屈原 考古资料 楚文化 哲学 美学 《离骚》 《楚辞》
下载PDF
先秦编钟组合的礼制研究
17
作者 李玉洁 《考古与文物》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90-95,共6页
本文主要研究我国古文献记载的编钟编列与等级,将考古出土的编钟资料与文献记载对比,认为《周礼》记载编钟的"乐县"形式是有的;但是《周礼》记载编钟的"乐县"等级与考古发掘所见到编钟组合形式不完全符合。本文论... 本文主要研究我国古文献记载的编钟编列与等级,将考古出土的编钟资料与文献记载对比,认为《周礼》记载编钟的"乐县"形式是有的;但是《周礼》记载编钟的"乐县"等级与考古发掘所见到编钟组合形式不完全符合。本文论述了产生这种差别的原因,认为《周礼》所载是战国以后的理想化模式,不是西周时期的礼制。编钟的组合规制与贵族的财力、国力有密切关系。随着社会的进步,音乐的发展,编钟的组合形式也变得更为复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编钟 乐县 等级形式 考古资料 差别原因
下载PDF
咸阳“周王陵”为战国秦陵补证 被引量:11
18
作者 焦南峰 杨武站 +1 位作者 曹龙 王东 《考古与文物》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期53-57,共5页
关于“周王陵”确切时代及墓主身份的界定,学术界虽然先后有多位专家进行推测和研究,但至今多种观点并存,未能定论。近年来,随着西汉帝陵大遗址考古工作的展开,陕西省考古研究院联合咸阳市考古研究所对“周王陵”进行了全面调查和... 关于“周王陵”确切时代及墓主身份的界定,学术界虽然先后有多位专家进行推测和研究,但至今多种观点并存,未能定论。近年来,随着西汉帝陵大遗址考古工作的展开,陕西省考古研究院联合咸阳市考古研究所对“周王陵”进行了全面调查和勘探,基本掌握了“周王陵”的规模、布局和内涵,使进一步确认其时代、性质成为可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周王陵” 最新考古资料 战国秦说补证
下载PDF
从遥感考古走向空间考古——文化遗产保护时代的新任务 被引量:9
19
作者 王心源 骆磊 《遥感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7期837-841,共5页
基于遥感考古发展历程与主要进展分析,提出从遥感考古走向空间考古的认识,构划空间考古内涵、主要研究内容与实验区选择。空间考古既是适应文化遗产保护需求的新任务、新发展与新使命,也是文化、科学与技术融合发展的一支新学科,将促进&... 基于遥感考古发展历程与主要进展分析,提出从遥感考古走向空间考古的认识,构划空间考古内涵、主要研究内容与实验区选择。空间考古既是适应文化遗产保护需求的新任务、新发展与新使命,也是文化、科学与技术融合发展的一支新学科,将促进"一带一路"的建设,并为提升中国参与全球治理软实力贡献力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遥感考古 空间考古 文化遗产 一带一路 空间信息 考古大数据
原文传递
豫南古代城址考古信息管理探索与实践
20
作者 任潇 《华夏考古》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139-143,共5页
现今,传统的考古资料管理方式已难以满足考古学研究与长期发展的要求,函须利用新的技术工具来提供支持。本文以豫南古代城址资料整理工作为例,通过搭建豫南地区古代城址GIS管理系统,解决了古代城址考古资料不易保存、检索难、不易共享... 现今,传统的考古资料管理方式已难以满足考古学研究与长期发展的要求,函须利用新的技术工具来提供支持。本文以豫南古代城址资料整理工作为例,通过搭建豫南地区古代城址GIS管理系统,解决了古代城址考古资料不易保存、检索难、不易共享的问题,从而实现了豫南古代城址考古资料的统一、高效管理,并为古代城址的考古研究工作提供了重要的平台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考古信息管理 GIS 古代城址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