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中国早期雕版印刷考古证据的再梳理
1
作者 乔晓勤 《天禄论丛》 2012年第1期120-131,共12页
本文通过对考吉发现的雕版印刷品实物及其他相关文物的梳理,希望能够勾勒出中国早期印刷术发生﹑发展的轮廓。考古发掘所获得的第一手材料为我们提供了至少自唐代起雕版印刷在中国的产生﹑发嶷的确凿证据﹐丰富了我们对早期雕版印刷所... 本文通过对考吉发现的雕版印刷品实物及其他相关文物的梳理,希望能够勾勒出中国早期印刷术发生﹑发展的轮廓。考古发掘所获得的第一手材料为我们提供了至少自唐代起雕版印刷在中国的产生﹑发嶷的确凿证据﹐丰富了我们对早期雕版印刷所采用的材料、工具以及技术的认识。这些实物证据还可以和文献材料互为补充,帮助我们更全面地研究中国印刷史。迄今为止最早的造纸作坊的系统发掘﹑纸质印剧品和其他文物在墓葬中的出土,都为将来这方面更多的考古研究奠定了基础。将工业考古学和民族考古学的研究方法引入到吉代印刷的研究中﹐也会对我们深入探讨古代雕版印剧这一课题产生积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雕版印刷 考古 印刷史
下载PDF
霜冻图案与遥感考古研究
2
作者 杜甫亭 李天顺 《陕西师大学报(自然科学版)》 CSCD 1992年第1期62-65,共4页
研究了历史遗迹的遥感分析方法及其理论依据,发现遥感图像上的霜冻图案经过增强后,可做为历史遗迹的稳定判读标志;用此法确定了唐长安城的位置和规模.同时指出,霜冻图案并非透视信息,而是地表差异在特定时相和波段的遥感图像上被增强了... 研究了历史遗迹的遥感分析方法及其理论依据,发现遥感图像上的霜冻图案经过增强后,可做为历史遗迹的稳定判读标志;用此法确定了唐长安城的位置和规模.同时指出,霜冻图案并非透视信息,而是地表差异在特定时相和波段的遥感图像上被增强了的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霜冻图案 遥感图像 考古 遥感
下载PDF
敦煌早期镇墓文考证三则
3
作者 朱学斌 《中国文字研究》 2024年第1期98-104,共7页
敦煌出土西晋至十六国时期的镇墓文多可改进释读,例如对照“铜”字的讹体可将万安镇墓文原释“钥人”改为“铜人”。张雪光镇墓文原释“软议”的“软(軟)”字应改释为“陈”字的异体“軙”字,“软议”改释为“陈议”意为“陈述谋议”。... 敦煌出土西晋至十六国时期的镇墓文多可改进释读,例如对照“铜”字的讹体可将万安镇墓文原释“钥人”改为“铜人”。张雪光镇墓文原释“软议”的“软(軟)”字应改释为“陈”字的异体“軙”字,“软议”改释为“陈议”意为“陈述谋议”。镇墓文为阻止死者作祟,常会采用人偶替代生人承受灾殃。张雪光镇墓文木制“桐人”和金属制“铅人”分别对应生人和死者,原释“生者软议负担,仅以桐人、铅人,广肩大背,可以自代”应改为“生者軙(陈)议负担,仅以桐人;铅人广肩大背,可以自代”。另外,敦煌镇墓文可互换的“荔子”和“离子”,应释为与“黄远”同属百合目鸢尾科的药材“马蔺子”,而非“荔枝”“梨子”“藜子”“栗子”或“鸡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敦煌文献 镇墓文 道教考古 早期道教 中国早期信仰
下载PDF
仿制石权杖头的实验考古及相关问题探讨
4
作者 温成浩 《华夏考古》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39-144,共6页
实验考古是了解人类早期技术过程的重要途径。对出土遗物的模拟复原实验可以帮助我们理解其制作过程及能量消耗。本文通过对石权杖头的实验仿制,重建了此类器物的制作技术和工艺流程,包括原材料选取、各类工具的使用,获取了制作此类石... 实验考古是了解人类早期技术过程的重要途径。对出土遗物的模拟复原实验可以帮助我们理解其制作过程及能量消耗。本文通过对石权杖头的实验仿制,重建了此类器物的制作技术和工艺流程,包括原材料选取、各类工具的使用,获取了制作此类石器消耗时间的量化指标,为理解石器加工技术流程和器物价值体系提供了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石权杖头 实验考古 工艺流程 能量消耗 器物价值
原文传递
田野考古中平、剖图绘制方法思考--以灰坑为例
5
作者 曹艳朋 《华夏考古》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43-147,共5页
在田野考古中,遗迹本身和遗迹内的堆积是两个不同的实物,田野考古绘图时应区分对待。要根据实际情况和想要重点表现的对象来选择绘制遗迹平面图、遗迹剖面图、遗迹剖视图、堆积平面图、堆积剖面图和堆积剖视图的一种或者几种。
关键词 田野考古绘图 遗迹 堆积 平面图 面图 剖视图
原文传递
平均预期寿命在人口考古的应用与问题探讨
6
作者 宋先杰 《东方考古》 2023年第1期524-535,共12页
平均预期寿命指示人口的死亡水平。它与平均死亡年龄在数理意义上不同。朱乃诚先生的年均人口公式在计算时应将平均死亡年龄改为平均预期寿命。王因和刘林墓地揭示出史前社会存在男性平均预期寿命高于女性的现象。原因除了极低的医疗卫... 平均预期寿命指示人口的死亡水平。它与平均死亡年龄在数理意义上不同。朱乃诚先生的年均人口公式在计算时应将平均死亡年龄改为平均预期寿命。王因和刘林墓地揭示出史前社会存在男性平均预期寿命高于女性的现象。原因除了极低的医疗卫生水平外,可能还与遗址性别分工不明显有关。平均预期寿命的校正应根据原始数据选择合适的模型生命表,进而分析遗址的死亡水平再对低龄组失实数据进行调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口考古 平均预期寿命 平均死亡年龄 人口数量
原文传递
帝汶岛史前考古研究概述
7
作者 翟天民 姚富靖 《南方文物》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155-163,共9页
帝汶岛位于澳大利亚北部,是巽他群岛最东端的岛屿之一。目前国内外对于帝汶岛史前考古史的梳理较少,结合帝汶岛政治势力的进退和考古学家的研究可将其划分为四个阶段,时间跨度从阿尔弗雷德·布勒的早期工作一直延续到最近的考古研... 帝汶岛位于澳大利亚北部,是巽他群岛最东端的岛屿之一。目前国内外对于帝汶岛史前考古史的梳理较少,结合帝汶岛政治势力的进退和考古学家的研究可将其划分为四个阶段,时间跨度从阿尔弗雷德·布勒的早期工作一直延续到最近的考古研究。虽然只选取了帝汶岛这样一个小的地理单元,但是由此可管窥整个东南亚史前考古的情况,对帝汶岛史前考古学史的概述不仅可以给相关学者在帝汶岛下一步的史前考古工作提供借鉴,而且对于东南亚地区史前考古的全面布局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帝汶岛 史前考古学 考古学史 东南亚群岛
原文传递
《渐中语类》补白
8
作者 刘文锁 《东南文化》 北大核心 2006年第5期37-41,共5页
对《渐中语类——俞伟超先生晚年思想随录》一文的补充说明,以其生前发表的著作为线索,回顾了他的人文科学思想发展轨迹,集中于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是关于考古学、历史学、人类学三学科关系的本质,二是关于中国考古学在知识体系中的地位。
关键词 俞伟超 人文科学 考古学新体系
下载PDF
考古遗址学——考古信息的嬗变与传递研究 被引量:3
9
作者 陈胜前 《南方文物》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72-78,共7页
遗址形成过程研究由多个环节构成,并形成了形态各异的研究流派,但不同环节之间缺乏理论上的关联。考古遗址学是一个沟通不同环节的理论框架,以考古信息为媒介研究其传递过程与变化,从考古信息的形成直到最后考古知识的公共化。这一框架... 遗址形成过程研究由多个环节构成,并形成了形态各异的研究流派,但不同环节之间缺乏理论上的关联。考古遗址学是一个沟通不同环节的理论框架,以考古信息为媒介研究其传递过程与变化,从考古信息的形成直到最后考古知识的公共化。这一框架完整地包含了考古学从理论到实践的各个环节,它也是考古学的基本认识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遗址形成过程 考古遗址学 理论框架 考古信息
下载PDF
“考古”在考古资源“遗产化”过程中的行业角色 被引量:3
10
作者 王刃馀 张高丽 《南方文物》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6期255-259,共5页
“考古遗产”是“文化遗产”重要的“专业”组成部分。但是,将“考古资源”转化为“考古遗产”并非易事。在世界范围内,欧洲“权威遗产话语”的价值标准及其关注习惯,造成了考古遗产在“世遗”平台上的呈现率至今都依然很低。在我国,“... “考古遗产”是“文化遗产”重要的“专业”组成部分。但是,将“考古资源”转化为“考古遗产”并非易事。在世界范围内,欧洲“权威遗产话语”的价值标准及其关注习惯,造成了考古遗产在“世遗”平台上的呈现率至今都依然很低。在我国,“考古遗产”虽然已经在事实上成为了“文化遗产”的核心成员,但其在这一领城中的特殊性、专业性、行业结构、工作原理等重要问题尚不十分明晰。“遗产保护”已经成为一种全球性的“文化公器”,而“考古”被裹换在其中,角色意义并未申明。“考古”与“保护”是密切关联的两个话题,那么,在由考古资源向考古遗产转化的过程中,这二者究竟呈现出一种怎样的行业逻辑关系,“考古”又应该在这一过程中扮演怎样的角色,这个“遗产化”过程是否就是简单的“考古+保护”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考古资源 遗产化 保护 资源管理
原文传递
啮齿类的动物考古学研究探索 被引量:2
11
作者 王运辅 《南方文物》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108-115,107,共9页
啮齿类遗存是一类常见于考古遗址的较微小的材料,近年来逐渐受到国内动物考古学研究者的重视。本文主张啮齿类动物考古学研究的目标应该在"形态描述、种属鉴定"的基础上,转向认识啮齿类与人类之间隐性的文化生态联系为主。结... 啮齿类遗存是一类常见于考古遗址的较微小的材料,近年来逐渐受到国内动物考古学研究者的重视。本文主张啮齿类动物考古学研究的目标应该在"形态描述、种属鉴定"的基础上,转向认识啮齿类与人类之间隐性的文化生态联系为主。结合国内考古学工作前沿,提出了三个具体的目标任务:(1)探索史前农业起源背景下"农田啮齿类"的形成与演变,及对生业经济的影响;(2)探索啮齿类在史前居址中"与人共栖"的起源、"家栖啮齿类"的形成与演变,及对人类行为的影响;(3)利用啮齿类探讨古环境、分析人地关系。结合国内外的研究案例,介绍了广泛应用于啮齿类动物考古学研究的"群落演替"、"与人共栖"等两项生态学理论;并就啮齿类动物考古学研究的一般流程、采集与鉴定(几何形态测量法)、埋藏学解释等方法与技术问题进行了讨论。最后还专门引介了一个典型的研究案例,即小家鼠的与人共栖起源及在近东和欧洲地区的扩散。本文希望能够引起更多动物考古学同行的关注,从基础工作开始,开展更多的啮齿类动物考古学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遗址形成过程 考古遗址学 理论框架 考古信息
下载PDF
东龙山商代遗存初探 被引量:2
12
作者 李翔 《南方文物》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178-189,共12页
本文通过对东龙山遗址发现的商代陶器进行梳理,尝试提出了该遗址商代遗存的分期框架,辨析出东龙山遗址包含从二里岗下层一期至殷墟早期的文化遗存,并在此基础上对整个商洛地区的商文化进行了观察。
关键词 东龙山遗址 商洛地区 商代遗存 分期
下载PDF
一批考古、地质样品的^(14)C年龄数据报道 被引量:1
13
作者 黎烈均 梁致荣 刘彝筠 《中山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1992年第1期137-139,共3页
近年,应用^(14)C年龄测定法测定了一批广东、福建、海南等省的考古及地质样品的年龄,涉及多种类型的样品,对人类考古学、第四纪地质学及地貌学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关键词 考古样品 地质样品 C14年龄
下载PDF
考古遗址的“再生”与“共生”:意大利亚庇古道公园运营及其启示 被引量:1
14
作者 韩晴 范在予 《现代城市研究》 CSSCI 2020年第5期94-103,共10页
意大利罗马亚庇古道公园是在亚庇古道遗址的考古挖掘基础上建立的城郊遗址公园。从道路的线性空间到以教堂、陵墓为节点的放射形空间,最后至公园的块状空间,外在形态的转变反映出亚庇古道公园内在功能转变与再生的历程。基于现阶段的建... 意大利罗马亚庇古道公园是在亚庇古道遗址的考古挖掘基础上建立的城郊遗址公园。从道路的线性空间到以教堂、陵墓为节点的放射形空间,最后至公园的块状空间,外在形态的转变反映出亚庇古道公园内在功能转变与再生的历程。基于现阶段的建设与保护理念,亚庇古道公园与罗马市形成了特别的"城园"一体的形态关系,通过城乡与公园共生、人文与生态共生、约束与自由共生的解决策略,成功将遗址保护同城市发展和群众需求结合起来。其建设运营为我国考古遗址公园的建设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亚庇古道公园 国家考古遗址公园 功能再生 共生策略 经验启示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