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3篇文章
< 1 2 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正畸治疗安氏Ⅱ类2分类深覆髁突位置变化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11
1
作者 龚方方 陶列 曹惠菊 《上海口腔医学》 CAS CSCD 2003年第5期334-337,共4页
目的研究正畸治疗对安氏Ⅱ类2分类深覆牙合髁突位置变化的影响。方法对11例安氏Ⅱ类2分类深覆牙合患者进行正畸治疗前后颞下颌关节区三维CT影像分析和Sam-型诊断性牙合架分析,以确定其髁突位置变化。结果随着上前牙唇倾度增加和咬合打开... 目的研究正畸治疗对安氏Ⅱ类2分类深覆牙合髁突位置变化的影响。方法对11例安氏Ⅱ类2分类深覆牙合患者进行正畸治疗前后颞下颌关节区三维CT影像分析和Sam-型诊断性牙合架分析,以确定其髁突位置变化。结果随着上前牙唇倾度增加和咬合打开,两侧髁突纵距和髁突高度的变化有显著性差异,下颌后退接触位-牙尖交错位(RCP-ICP)位置差异也有显著性减小。结论正畸治疗安氏Ⅱ类2分类错牙合,能够改变其髁突位置,使之在关节窝内向前下方移位,并且更接近RCP。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安氏2分类错He 深覆He 髁突位置 三维CT 下颌后退接触位 牙尖交错位
下载PDF
不同牙列期安氏Ⅱ类2分类错(牙合)畸形矫治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9
2
作者 马善伟 徐宇红 《医学综述》 2019年第7期1380-1384,共5页
安氏Ⅱ类2分类错是临床上较为常见的一类错畸形,该类错畸形的形成和发生与遗传、口腔不良习惯以及婴幼儿时期的慢性疾病等因素相关。乳牙期出现的安氏Ⅱ类2分类错畸形已经表现出上下颌骨、颌面部软组织特征的异常,随着生长发育... 安氏Ⅱ类2分类错是临床上较为常见的一类错畸形,该类错畸形的形成和发生与遗传、口腔不良习惯以及婴幼儿时期的慢性疾病等因素相关。乳牙期出现的安氏Ⅱ类2分类错畸形已经表现出上下颌骨、颌面部软组织特征的异常,随着生长发育的进行,该类错在替牙期、恒牙列初期以及后期所表现出的异常会更加明显,并会出现牙龈炎、牙周炎等牙周疾病,严重时甚至出现颞下颌关节紊乱疾病症状。不同牙列期安氏Ⅱ类2分类错畸形患者的软硬组织异常特征表现不尽相同,在矫治后相应的变化也具有一定的差异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安氏2分类错[牙合]畸形 不同牙列期 矫治 软硬组织 生长发育
下载PDF
直丝弓矫治安氏Ⅱ类2分类错牙合青少年患者的侧貌分析 被引量:8
3
作者 孙阳 孙志涛 +3 位作者 刘杰 汪钰程 王蕾 崔玉美 《牙体牙髓牙周病学杂志》 CAS 2017年第8期475-478,448,共5页
目的:分析直丝弓技术治疗安氏Ⅱ类2分类患者后骨性、软组织侧貌的变化。方法:回顾性分析10例青少年安氏Ⅱ类2分类错牙合患者治疗前后的影像资料,采用头影测量软件对10例患者的头颅侧围定位片进行测量,并对测量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目的:分析直丝弓技术治疗安氏Ⅱ类2分类患者后骨性、软组织侧貌的变化。方法:回顾性分析10例青少年安氏Ⅱ类2分类错牙合患者治疗前后的影像资料,采用头影测量软件对10例患者的头颅侧围定位片进行测量,并对测量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与矫治前相比,矫治后U1-SN增大了(11.19±15.80)mm,SNA减小了(9.72±5.72)°,ANB角减小了(4.56±1.07)°,上唇凸度减小了(1.2±0.92)mm,下唇凸度增加了(0.61±2.50)mm,患者侧貌明显改善。结论:直丝弓矫治可以有效治疗安氏Ⅱ类2分类错牙合,改善患者侧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安氏2分类 侧貌 青少年 直丝弓
下载PDF
安氏Ⅱ类2分类错畸形非拔牙矫治前后颏部形态的变化 被引量:8
4
作者 范丰燕 王旭霞 张君 《上海口腔医学》 CAS CSCD 2011年第6期653-657,共5页
目的:利用X线头影测量技术,研究正畸非拔牙治疗对安氏Ⅱ类2分类错畸形颏部形态变化的影响。方法:选择20例恒牙期安氏Ⅱ类2分类错畸形的患者,利用MBT直丝弓矫治器进行矫治。经X线头影测量,对头颅侧位片进行定点、描记后,测量矫治前... 目的:利用X线头影测量技术,研究正畸非拔牙治疗对安氏Ⅱ类2分类错畸形颏部形态变化的影响。方法:选择20例恒牙期安氏Ⅱ类2分类错畸形的患者,利用MBT直丝弓矫治器进行矫治。经X线头影测量,对头颅侧位片进行定点、描记后,测量矫治前、后颏部形态、上下颌骨位置、下颌平面角等形态结构,采用PASW statistics18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治疗后,随着上颌切牙舌向倾斜的矫正,下颌骨向前下位移,下面高增加。上、下唇与E线的距离趋于正常。颏点位置前移,颏凹陷度以及颏唇沟的深度变浅,颏曲度增加,与矫治前相比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安氏Ⅱ类2分类错畸形经正畸治疗后能够改变颏部的位置和形态,使面形更接近理想面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颏部形态 头影测量 安氏2分类错畸形
下载PDF
比较种植支抗和摇椅弓在矫治成人安氏Ⅱ2错(牙合)中压低上前牙的临床效果 被引量:7
5
作者 王卫东 董苁蓉 李晨 《临床口腔医学杂志》 2014年第9期551-553,共3页
目的:观察种植支抗和摇椅弓在矫治成人安氏Ⅱ2错牙合中压低上前牙的临床效果。方法:18例安氏Ⅱ类2分类错牙合患者,随机分为两组,一组使用种植支抗压低上前牙,另一组使用摇椅弓压低上前牙。头影测量描记上切牙及上颌第一磨牙的位置变化... 目的:观察种植支抗和摇椅弓在矫治成人安氏Ⅱ2错牙合中压低上前牙的临床效果。方法:18例安氏Ⅱ类2分类错牙合患者,随机分为两组,一组使用种植支抗压低上前牙,另一组使用摇椅弓压低上前牙。头影测量描记上切牙及上颌第一磨牙的位置变化。结果:在打开前牙咬合,压低上颌前牙阶段种植支抗组平均时间7.2周,摇椅弓组平均时间12.8周,种植支抗组的疗程短于摇椅弓组。两组病例治疗前后覆盖,覆牙合,U1-PP,U1-SN,U1-Stms有显著性变化。相比摇椅弓组,种植支抗组测量指标变化更为明显的是U1-PP(P<0.01)和U1-Stms(P<0.01),覆盖(P<0.05)和U1-SN(P<0.05)也显著性减少。而U6-PP,U6-SN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种植支抗与摇椅弓在矫治成人安氏Ⅱ2错牙合中压低上前牙均有明显的效果,但种植支抗组在压低上前牙、改善唇齿关系及缩短疗程方面优于摇椅弓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压低 种植支抗 摇椅弓 安氏2分类错(牙合)
原文传递
Twin-Block矫治器在安氏Ⅱ类2分类错矫治中的应用研究 被引量:7
6
作者 张海余 张铁良 张石玮 《中国美容医学》 CAS 2010年第1期98-99,共2页
目的:分析探讨Twin-Block矫治器(双垫矫治器)在安氏II类2分类错矫治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2007年2月~2008年8月来我院正畸科就诊的安氏II类2分类错并伴下颌后缩的患者9例,年龄8.5~11.5岁,根据矫治前侧位片颈椎形态判断为生长... 目的:分析探讨Twin-Block矫治器(双垫矫治器)在安氏II类2分类错矫治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2007年2月~2008年8月来我院正畸科就诊的安氏II类2分类错并伴下颌后缩的患者9例,年龄8.5~11.5岁,根据矫治前侧位片颈椎形态判断为生长发育加速期或前期。重建咬合关系,制作Twin-Block矫治器,24h戴用矫治器,矫治后拍摄头颅侧位片,比较矫治前后的测量值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在经过7~12个月的矫治后9例患者都取得了良好的疗效,磨牙尖牙均达到中性关系,治疗后面型明显改善。SNB角从75.6°增加至79.8°,平均增加4.2°(P<0.05);ANB角由6.5°减小到3.1°,平均减小3.4°(P<0.001);1/NA角平均增加15.5°(P<0.001);1/SN平均增加了17.8°(P<0.001);1/1平均减小了15.5°(P<0.05);MP/FH平均增加了3.0°(P<0.05)。结论:改良Twin-Block矫治器对安氏Ⅱ类2分类具有矫形作用,可诱导下颌功能性前移,协调上下颌关系,改善面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WIN-BLOCK矫治器 安氏2分类错
下载PDF
安氏Ⅱ~2分类错畸形拔牙矫治前后软硬组织变化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5
7
作者 秦勤 杨燕方 +2 位作者 秦德川 张燎 张强 《现代口腔医学杂志》 CAS 2018年第3期129-133,共5页
目的探讨安氏Ⅱ~2分类错牙合畸形患者拔牙矫治前后软硬组织的变化。方法选取30例拔除上颌第一双尖牙,下颌第一或第二双尖牙并以直丝弓矫治技术完成的安氏Ⅱ~2分类、骨性Ⅱ类凸面型错牙合患者,应用X线头影测量技术比较矫治前后软硬组织... 目的探讨安氏Ⅱ~2分类错牙合畸形患者拔牙矫治前后软硬组织的变化。方法选取30例拔除上颌第一双尖牙,下颌第一或第二双尖牙并以直丝弓矫治技术完成的安氏Ⅱ~2分类、骨性Ⅱ类凸面型错牙合患者,应用X线头影测量技术比较矫治前后软硬组织的变化。结果安氏Ⅱ~2分类错牙合畸形患者拔牙矫治前后多项软硬组织指标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SNA角、ANB角、A'Ls-FH角变小,SNB角、U1-NA距离、U1-NA角、N-Me、ANS-Me、FH-Ns-Pg'、Ns-Sn-Pg'、Z角变大。结论安氏Ⅱ~2分类、骨性Ⅱ类凸面型错牙合畸形拔牙矫治后,软硬组织得到明显改善,使患者面型更接近正常面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安氏2分类错[牙合]畸形 骨性类凸面型 X线头影测量 软硬组织 拔牙矫治
原文传递
扩弓和Ⅱ类牵引矫治成人安氏Ⅱ类2分类错 被引量:2
8
作者 金作林 陈楠 王海雪 《实用口腔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6期707-710,共4页
目的 :应用扩大上 /下颌牙弓和Ⅱ类牵引方法矫治成人安氏Ⅱ类 2分类错牙合 ,观察并比较矫治前后硬组织X线头影测量以及模型的变化。方法 :选取临床矫治的安氏Ⅱ类 2分类错牙合成人病例 15例 ,矫治采用非拔牙矫治的扩大上 /下颌牙弓以及... 目的 :应用扩大上 /下颌牙弓和Ⅱ类牵引方法矫治成人安氏Ⅱ类 2分类错牙合 ,观察并比较矫治前后硬组织X线头影测量以及模型的变化。方法 :选取临床矫治的安氏Ⅱ类 2分类错牙合成人病例 15例 ,矫治采用非拔牙矫治的扩大上 /下颌牙弓以及Ⅱ类牵引的方法 ,测量矫治前后X线头影测量和模型测量的变化并比较。结果 :头影测量治疗前后上颌骨矢状方向和垂直方向变化不明显 ,下颌骨矢状方向SNB平均增加 2 .5° ,垂直方向下颌平面角平均增加了 2 .7° ,下前面高平均增加了 11.8mm ,上下切牙明显唇倾 ,下颌磨牙明显近移 ;模型测量治疗前后覆牙合明显减小 ,上下颌尖牙间、前磨牙间和上颌磨牙间宽度明显增加 ,下颌磨牙增加不明显。下颌尖牙和磨牙平均近移 4.1mm和 3 .6mm。磨牙关系由Ⅱ类变为I类。结论 :成人安氏Ⅱ类 2分类错牙合可以通过扩大上 /下颌牙弓和II类牵引方法矫治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扩大上/下牙弓 类牵引 成人 安氏2分类错(hé)
下载PDF
正畸治疗安氏Ⅱ~2错的软组织变化研究 被引量:1
9
作者 王玉玲 孔凡芝 王春玲 《中国美容医学》 CAS 2011年第11期1777-1779,共3页
目的:观察正畸治疗安氏Ⅱ2错后的软组织变化情况。方法:对26例10~15岁安氏Ⅱ2错患者采用固定矫治器和Twin-block矫治器相结合进行正畸矫治,共选取20项硬、软组织测量项目,应用SPSS12.0统计软件对其进行治疗前后比较。结果:经正畸... 目的:观察正畸治疗安氏Ⅱ2错后的软组织变化情况。方法:对26例10~15岁安氏Ⅱ2错患者采用固定矫治器和Twin-block矫治器相结合进行正畸矫治,共选取20项硬、软组织测量项目,应用SPSS12.0统计软件对其进行治疗前后比较。结果:经正畸治疗后,所有患者的硬、软组织项目均发生显著变化,SNB、U1-SN、U1-NA(mm)、OJ(mm)、下唇倾角、上下唇角、颏唇沟角均增大(P<0.05),ANB、OB(mm)、鼻唇角、上唇倾角、上唇凸厚、下唇凸厚均减小(P<0.05)。结论:正畸治疗可以改善安氏Ⅱ2错关系,同时也使其软组织侧貌外形更加协调美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安氏2分类错 固定矫治器 TWIN-BLOCK矫治器 软组织
下载PDF
Twinblock矫治器联合固定矫治器治疗骨性下颌后缩安氏Ⅱ类Ⅰ分类错
10
作者 林铭 郭庆平 +4 位作者 彭文波 潘昱 陈巨峰 吴雪勋 何国燕 《河北医学》 CAS 2008年第7期774-776,共3页
目的:通过X线头影测量分析评估用Twin—block矫治器联合固定矫治器治疗生长发育期安氏Ⅱ类Ⅰ分类错耠伴骨性下颌后缩患者的疗效。方法:选择9例以下颌后缩为主的安氏Ⅱ类Ⅰ分类错耠患者(平均年龄11.5岁)。全天戴用Twin—block矫治器... 目的:通过X线头影测量分析评估用Twin—block矫治器联合固定矫治器治疗生长发育期安氏Ⅱ类Ⅰ分类错耠伴骨性下颌后缩患者的疗效。方法:选择9例以下颌后缩为主的安氏Ⅱ类Ⅰ分类错耠患者(平均年龄11.5岁)。全天戴用Twin—block矫治器4—8个月,达到预期疗效后改用固定矫治器治疗完成,测量治疗前后X线头颅定位侧位片,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ANB角°明显减小,覆盖及磨牙位置关系均有改变,面下1/3仲长。这些测量指标有看显著差异(P〈0.05)。结论:Twin—block功能矫治使额部前移,SNB角增加,ANB角减小;深覆拾深覆盖、磨牙关系及软组织面型均得到改善,表明Twin—block矫治器联合固定矫治器有效促进了下颌骨在垂直及矢状方向上的生长发育,取得明显的牙[牙合]骨骼的改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ngle 类Ⅰ分类错耠 Twin—block矫治器 固定矫正器 X线头影测量
下载PDF
螺簧多用弓装置矫治安氏Ⅱ~2错
11
作者 段银钟 陈学鹏 +1 位作者 霍娜 王艳 《临床口腔医学杂志》 2006年第1期38-39,共2页
目的:探讨采用一种新式矫治装置矫治安氏Ⅱ2错牙合的临床效果。方法:选自第四军医大学口腔医院正畸科门诊安氏Ⅱ2病例20例(其中男9例,女11例),平均年龄12.6岁(10.5~15.8岁)。矫治装置使用多用弓唇弓,在其上套入Ni-Ti推簧,并焊上拉钩,借... 目的:探讨采用一种新式矫治装置矫治安氏Ⅱ2错牙合的临床效果。方法:选自第四军医大学口腔医院正畸科门诊安氏Ⅱ2病例20例(其中男9例,女11例),平均年龄12.6岁(10.5~15.8岁)。矫治装置使用多用弓唇弓,在其上套入Ni-Ti推簧,并焊上拉钩,借助Ⅱ类牵引的力值(150 g^200 g),推上颌磨牙向远中移动,并适当牵引下颌后牙向近中移动,最终调整磨牙关系由Ⅱ类成为Ⅰ类。术前术后摄头颅侧位X线片,测量上下磨牙的远中、近中位移。结果:经过平均4.5个月的治疗(3.4~5.8个月),上颌磨牙平均远移2.16±1.3 mm,而下颌磨牙平均向近中移动1.38±0.64 mm。最终磨牙的Ⅱ类咬合关系得到纠正。结论:NiTi螺旋弹簧多用弓装置是一种有效的改正Ⅱ类磨牙关系的治疗方法,其矫治机制是在上颌磨牙远移的基础上,下颌磨牙适当近移共同作用的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安氏2分类错[牙合] 多用弓 螺簧
原文传递
MRC肌功能矫治器干预治疗儿童安氏Ⅱ类Ⅰ分类错颌畸形的临床应用研究 被引量:23
12
作者 杨善麟 杨番 《医学综述》 CAS 2021年第9期1836-1840,共5页
目的探讨MRC肌功能矫治器干预治疗儿童安氏Ⅱ类Ⅰ分类错颌畸形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7月至2019年8月上海沪东医院收治的80例替牙期安氏Ⅱ类Ⅰ分类错颌畸形患儿的临床资料,其中45例患儿采用合适的软质MRC肌功能矫治器进... 目的探讨MRC肌功能矫治器干预治疗儿童安氏Ⅱ类Ⅰ分类错颌畸形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7月至2019年8月上海沪东医院收治的80例替牙期安氏Ⅱ类Ⅰ分类错颌畸形患儿的临床资料,其中45例患儿采用合适的软质MRC肌功能矫治器进行错颌畸形矫治,设为研究组;35例患儿采用传统的功能性矫治器进行错颌畸形矫治,设为对照组。两组矫治疗程均为9~15个月。统计并比较两组患儿矫治结束后的口腔不良习惯改善情况、矫治效果主观评价情况,以及矫治前后的头影测量情况。结果研究组口腔矫治不良习惯改善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86.67%(39/45)比68.57%(24/35)](P<0.05)。研究组佩戴顺利、佩戴舒适性、佩戴依从性评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4.13±0.28)分比(3.56±0.24)分、(3.85±0.27)分比(3.12±0.28)分、(3.54±0.23)分比(3.22±0.21)分](P<0.01)。研究组治疗后蝶鞍点-鼻根点-下齿槽座点角(SNB)、下中切牙长轴与鼻根点-上齿槽座点连线的垂直距离(L1-NB)、下颌平面角(FH-MP)较治疗前和对照组治疗后显著增加(P<0.05),上下齿槽座角(ANB)、上中切牙长轴与鼻根点-上齿槽座点连线的垂直距离及交角(U1-NA)较治疗前和对照组治疗后显著降低(P<0.05)。结论与传统的功能性矫治器相比,MRC肌功能矫治器在安氏Ⅱ类Ⅰ分类错颌畸形矫治方面的效果更为显著,能够有效地纠正患儿口腔不良习惯,患儿接受度较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安氏类Ⅰ分类错颌畸形 MRC肌功能矫治器 早期矫治
下载PDF
自锁托槽矫治器在安氏Ⅱ类1分类错颌患者中的应用 被引量:16
13
作者 陆玲 汤佰枫 《海南医学》 CAS 2020年第11期1432-1435,共4页
目的探讨自锁托槽矫治器对安氏Ⅱ类1分类错颌患者的矫正效果,为临床治疗提供依据。方法选取联勤保障部队940医院安宁分院口腔科2016年1月至2018年6月收治的安氏Ⅱ类1分类错颌患者128例进行研究。按照随机数表法将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 目的探讨自锁托槽矫治器对安氏Ⅱ类1分类错颌患者的矫正效果,为临床治疗提供依据。方法选取联勤保障部队940医院安宁分院口腔科2016年1月至2018年6月收治的安氏Ⅱ类1分类错颌患者128例进行研究。按照随机数表法将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64例。观察组采用自锁托槽矫治器进行矫正治疗,对照组使用传统金属托槽进行矫正治疗。于治疗14个月后通过由上牙槽座点、鼻根点及蝶胺中心所构成的角(SNA)由下牙槽座点、鼻根点及蝶胺中心所构成的角(SNB),由鼻根点、下齿槽座点、上齿槽座点构成的角(ANB),下颌平面角(MP-SN)、关节点到A点之间的距离(AR-A),关节点到B点之间的距离(AR-B),关节点到颏前点之间的距离(AR-Pg)以及下中切牙长轴和下颌平面之间的夹角(IMPA)比较两组患者矫正前后牙齿复合情况,并比较下颌后缩情况及矫正后总有效率。结果观察组患者矫正后总有效率为95.31%,明显高于对照组的82.8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矫正后,观察组和对照组患者ANB [(4.24±0.64)°vs (5.83±1.19)°]比较,观察组明显小于对照组,SNA [(79.75±6.57)°vs(77.15±5.31)°]、SNB [(75.64±5.73)°vs (71.63±4.24)°]、AR-B [(94.58±7.41) mm vs (91.25±5.98) mm]及AR-Pg (103.28±9.36) mm vs (97.83±7.74) mm],观察组明显大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矫正后,观察组和对照组患者的关节上间隙[(2.80±0.79) mm vs (2.49±0.54) mm]、关节后间隙[(1.57±0.48) mm vs (1.37±0.37) mm]、髁突高度[(3.89±095) mm vs (3.59±0.72) mm]比较,观察组明显大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自锁托槽矫治器治疗安氏Ⅱ类1分类错颌可改善患者牙齿复合及下颌后缩,矫正效果显著,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锁托槽矫治器 安氏类1分类错颌 牙齿复合 下颌后缩 矫正 效果
下载PDF
垂直生长型安氏Ⅱ类1分类拔牙矫治后鼻唇角改变的相关性分析 被引量:13
14
作者 彭明慧 亢静 +1 位作者 周建明 杜冰 《华西口腔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397-400,共4页
目的研究垂直生长型安氏Ⅱ类1分类拔牙病例矫治前后鼻唇角的变化及其改变的相关性分析,为临床对错畸形的诊断与分析以及预测矫治后的疗效提供依据。方法选取38例垂直生长型安氏Ⅱ类1分类拔牙病例,矫治前后拍摄头颅侧位片,对18个软硬组... 目的研究垂直生长型安氏Ⅱ类1分类拔牙病例矫治前后鼻唇角的变化及其改变的相关性分析,为临床对错畸形的诊断与分析以及预测矫治后的疗效提供依据。方法选取38例垂直生长型安氏Ⅱ类1分类拔牙病例,矫治前后拍摄头颅侧位片,对18个软硬组织测量指标进行测量,对青少年与成人治疗前后变化量进行比较,并分析鼻唇角改变的相关性。结果青少年组与成人组鼻唇角均增大,但成人组鼻唇角改变更显著;U1 to FH、U1 to NA、U1-NA、Spr-Ptm在矫治后均减小,成人组减小更显著;青少年组上唇凹点厚度、上唇凸缘厚度、A’-Ptm、上唇长度以及鼻突度矫治后均增加,而成人均有一定程度的减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鼻唇角改变的相关性分析显示,两组U1 to FH、U1 to NA、U1-NA均有显著性的负相关,上唇倾角均有显著的正相关,并且成人相关性更显著;青少年组上唇凸缘厚度与鼻唇角呈负相关,而上唇凹点厚度与鼻唇角呈正相关,成人组这两项则无明显相关性。结论垂直生长型安氏Ⅱ类1分类青少年拔牙矫治后鼻唇角改变与上前牙硬组织以及上唇软组织均有相关性,而成人则只与上前牙硬组织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垂直生长型 安氏类1分类 正畸治疗 拔牙 鼻唇角 相关性
下载PDF
矢向引导型Twin-block矫治器对安氏Ⅱ类上颌骨及磨牙的远移作用 被引量:13
15
作者 易颖煜 赵宁 沈刚 《上海口腔医学》 CAS CSCD 2016年第4期456-460,共5页
目的:探讨矢向引导型Twin-block(SGTB)矫治器对生长发育期安氏Ⅱ类1分类患者的上颌骨及上颌磨牙的作用。方法:选取34例利用SGTB矫治器进行矫形治疗的生长发育期安氏Ⅱ类1分类错畸形病例,二期正畸治疗未拔牙,采用Pancherz分析法定量研究... 目的:探讨矢向引导型Twin-block(SGTB)矫治器对生长发育期安氏Ⅱ类1分类患者的上颌骨及上颌磨牙的作用。方法:选取34例利用SGTB矫治器进行矫形治疗的生长发育期安氏Ⅱ类1分类错畸形病例,二期正畸治疗未拔牙,采用Pancherz分析法定量研究治疗前、后上颌骨及上颌磨牙的后移量,利用SPSS20.0软件包评价其疗效。结果:矫形治疗后,上颌磨牙显著后移(1.33 mm,P<0.01),上颌骨位置显著向后(0.68 mm,P<0.01);二期治疗结束后,上颌磨牙轻度后移(0.53 mm,P>0.05),上颌骨位置显著后移(0.65 mm,P<0.05)。结论:SGTB矫治器对安氏Ⅱ类1分类生长发育期错畸形患者能有效地发挥上颌磨牙远移及上颌骨后移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agital—guidance Twin—block矫治器 PANCHERZ分析法 安氏类1分类
下载PDF
安氏Ⅱ类1分类错(牙合)正畸治疗前后前牙区牙槽骨高度改变的CBCT研究 被引量:12
16
作者 邓建清 卢新华 +2 位作者 彭彩霞 陈冬茹 吴莉萍 《中华口腔正畸学杂志》 2018年第3期135-139,共5页
目的 探讨安氏Ⅱ类1分类错(牙合)正畸治疗前后前牙区牙槽骨高度改变的特征及相关影响因素.方法 选取符合纳入标准的安氏Ⅱ类1分类错(牙合)62例,其中拔牙治疗32例(男11例,女21例,年龄12.63±0.94岁),非拔牙治疗30例(男17例,... 目的 探讨安氏Ⅱ类1分类错(牙合)正畸治疗前后前牙区牙槽骨高度改变的特征及相关影响因素.方法 选取符合纳入标准的安氏Ⅱ类1分类错(牙合)62例,其中拔牙治疗32例(男11例,女21例,年龄12.63±0.94岁),非拔牙治疗30例(男17例,女13例,年龄12.33±1.24岁),收集患者正畸治疗前后拍摄的锥形束CT(Cone-beam Computed Tomography,CBCT),分别测量治疗前后上下颌前牙唇舌(腭)侧牙槽嵴顶距釉牙骨质界(Cementoenamel Junction,CEJ)距离,计算牙槽骨高度改变量,利用SPSS 20.0软件对测量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安氏Ⅱ类1分类错(牙合)拔牙组与非拔牙组正畸治疗后前牙区牙槽骨高度降低牙面数分别达67.31%与66.94%,平均降低量分别为(1.03±2.47) mm与(0.69±4.02) mm.上颌切牙腭侧及下颌前牙舌侧,拔牙组牙槽骨高度降低量均显著高于非拔牙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下颌中切牙唇侧,非拔牙组牙槽骨高度降低量高于拔牙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安氏Ⅱ类1分类错(牙合)正畸治疗后前牙区牙槽骨高度普遍降低,降低量与牙位、牙齿移动方向以及牙移动幅度等因素密切相关.提示正畸医生应对安氏Ⅱ类1分类错(牙合)患者治疗前不同牙位的牙槽骨状况有准确的了解,并合理设计牙移动方式、方向和幅度,避免不利的牙齿移动导致牙槽骨高度的显著降低从而危害牙周健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安氏类1分类错(牙合) 正畸治疗 牙槽骨高度
原文传递
微螺钉种植体和口外弓增强支抗矫治成人安氏Ⅱ类1分类错牙合畸形的临床疗效对比 被引量:10
17
作者 张靖 陈保成 《中国美容医学》 CAS 2016年第6期90-91,100,共3页
目的:比较应用微螺钉种植体和口外弓支抗矫治成人安氏Ⅱ类1分类错牙合畸形的临床效果。方法:将30例成人安氏Ⅱ类1分类错牙合畸形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15例,分别采用微螺钉种植体支抗和口外弓支抗结合直丝弓技术矫治,分析治... 目的:比较应用微螺钉种植体和口外弓支抗矫治成人安氏Ⅱ类1分类错牙合畸形的临床效果。方法:将30例成人安氏Ⅱ类1分类错牙合畸形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15例,分别采用微螺钉种植体支抗和口外弓支抗结合直丝弓技术矫治,分析治疗前后头影测量指标的变化和正畸疗程的差异。结果:实验组的OJ、U1-SN、U1-NA和U6-Ptm治疗前后的变化较对照组明显,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的正畸疗程平均为(19.35±1.29)个月,对照组平均为(24.02±1.21)个月,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相对口外弓支抗,微螺钉种植体支抗能更好地保护磨牙支抗,缩短正畸疗程,更有效地改善成人安氏Ⅱ类1分类错牙合畸形患者的面型凸度及覆牙合覆盖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螺钉种植体 口外弓 支抗 安氏类1分类 头影测量
下载PDF
减数前磨牙联合微型种植体支抗矫正安氏Ⅱ类1分类错[牙合]畸形的美容效果探讨 被引量:8
18
作者 沈悦 曾翠敏 +3 位作者 刘明辉 李淑婷 邓溪川 吕俊丽 《中国美容医学》 CAS 2020年第7期142-144,共3页
目的:探讨减数前磨牙联合微型种植体支抗矫正安氏Ⅱ类1分类错[牙合]畸形的美容效果。方法:选取2017年1月-2017年12月在笔者医院进行安氏Ⅱ类1分类错[牙合]畸形的76例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研究组与对照组。对照组:采用减数前磨牙的治... 目的:探讨减数前磨牙联合微型种植体支抗矫正安氏Ⅱ类1分类错[牙合]畸形的美容效果。方法:选取2017年1月-2017年12月在笔者医院进行安氏Ⅱ类1分类错[牙合]畸形的76例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研究组与对照组。对照组:采用减数前磨牙的治疗方案;研究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联合采用微型种植体支抗进行矫正。比较两组患者畸形矫正情况以及治疗前后头影软组织与牙齿的相关指标。结果:76例安氏Ⅱ类1分类错[牙合]畸形患者治疗后,研究组的总改善人数为35例,对照组为29例。研究组治疗总改善率为92.1%,高于对照组的76.3%,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安氏Ⅱ类1分类错[牙合]畸形患者进行矫正的过程中,采用减数前磨牙与微型种植体支抗联合的方案,能够促使患者的临床特征得到显著改善,建立较为良好的咬合关系,美容效果较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减数前磨牙 微型种植体支抗 安氏类1分类错[牙合]畸形 美容效果
下载PDF
Twin-block矫治器矫治安氏Ⅱ~1错■畸形的机制研究 被引量:8
19
作者 李娜君 赵春洋 +1 位作者 吴可 马俊青 《口腔医学》 CAS 2019年第12期1082-1084,1112,共4页
目的通过锥体束CT研究Twin-block矫治器矫治安氏Ⅱ~1错牙合畸形的上、下颌骨的改变,探讨Twin-block矫治器的矫治机制。方法选取31例生长发育期的安氏Ⅱ~1患者,用Twin-block矫治器矫治,矫治前后拍摄锥形束CT测量、分析。结果 31例患者矫... 目的通过锥体束CT研究Twin-block矫治器矫治安氏Ⅱ~1错牙合畸形的上、下颌骨的改变,探讨Twin-block矫治器的矫治机制。方法选取31例生长发育期的安氏Ⅱ~1患者,用Twin-block矫治器矫治,矫治前后拍摄锥形束CT测量、分析。结果 31例患者矫治后下颌升支长度(Co-Go)、下颌体长度(Pog-Co)都明显增加,有显著性差异(P<0.01);B-冠状面、B-水平面,距离均增加,有显著性差异(P<0.01),提示下颌向前向下生长。ANB减小,U1/SN减小、L1/MP增加,有显著差异(P<0.01),上颌骨没有显著性变化。结论 Twin-block矫治器能够有效促进下颌骨的生长发育,矫治安氏Ⅱ~1错牙合畸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安氏~1类 生长改良治疗 TWIN-BLOCK矫治器 锥形束CT
下载PDF
骨性AngleⅡ类2分类错正畸治疗前后硬组织的变化 被引量:7
20
作者 陈国新 陈香 +3 位作者 贺红 熊晖 华先明 蔡萍 《口腔医学研究》 CAS CSCD 2005年第3期316-318,共3页
目的:采用直丝弓矫治器矫治成年患者骨性AngleⅡ类2分类错he,以研究正畸治疗前后牙、颌硬组织变化,评价正畸矫治效果。方法:本文选择了8例AngleⅡ类2分类错he成年患者,男3例,女5例,年龄19~27岁,平均23.6岁。拔除双侧上颌第一... 目的:采用直丝弓矫治器矫治成年患者骨性AngleⅡ类2分类错he,以研究正畸治疗前后牙、颌硬组织变化,评价正畸矫治效果。方法:本文选择了8例AngleⅡ类2分类错he成年患者,男3例,女5例,年龄19~27岁,平均23.6岁。拔除双侧上颌第一双尖牙,运用直丝弓矫治器进行治疗,拍摄治疗前后X线头颅定位侧位片,进行治疗前后的X线头影测量研究。结果:治疗后SNA角减小,ANB角减小,U1-SN角增大,L1-MP角增大,U1-L1角减小。上颌切牙牙根及上颌基骨明显腭向移动,减小了上颌骨突度;下颌切牙牙冠明显唇向倾斜,代偿了下颌骨后缩。结论:骨性AngleⅡ类2分类错he患者经过上颌拔牙矫治后,面形有所改善,取得了理想的矫治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直丝弓矫治器 angle2分类错he 头影测量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