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古人类活动对土壤发育的影响——以河南仰韶村文化遗址为例 被引量:15
1
作者 查理思 吴克宁 +2 位作者 冯力威 王文静 鞠兵 《土壤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850-859,共10页
选择在河南仰韶村文化遗址内,分别选取一个受到古人类活动干扰的土壤剖面(简称文化剖面)和没有受到古人类活动干扰的土壤剖面(简称自然剖面),通过分析和比较两个剖面中炭屑、各种氧化物含量和土壤发育指标数值,研究古人类活动对土壤发... 选择在河南仰韶村文化遗址内,分别选取一个受到古人类活动干扰的土壤剖面(简称文化剖面)和没有受到古人类活动干扰的土壤剖面(简称自然剖面),通过分析和比较两个剖面中炭屑、各种氧化物含量和土壤发育指标数值,研究古人类活动对土壤发育的影响。研究结果显示,在古人类用火形成的灰烬层中,炭屑含量达到最大值2.38×105粒g-1,约为自然剖面最高值的12.35倍,这使得Si O2、Al2O3、Fe2O3、K2O、Mg O和Na2O含量相对减少,均达到最小值,而Ca O、Mn O含量达到最大值,表明古人类用火产生大量含Ca和Mn物质;而在古人类居住形成的文化层中,除Si O2几乎无变化外,其余物质均出现最大值或达到波峰,表明古人类居住活动有利于各种氧化物的富集。文化剖面发育指标数值总体高于自然剖面,在文化剖面内,文化层和灰烬层的上覆和下伏自然土层中各种元素物质含量基本相同,表明古人类活动阻碍了各种元素物质向下迁移和聚集,使下伏自然土层保持在一个相对封闭的环境中,由此推测古人类活动基本阻碍了土壤发育进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发育 古人类活动 仰韶村遗址
下载PDF
湖北辽瓦店遗址地层中多元素指标对古人类活动的记录 被引量:9
2
作者 李中轩 朱诚 +3 位作者 王然 欧阳杰 张广胜 马春梅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6期113-118,共6页
用ICP-AES和XRF方法测试了湖北辽瓦店遗址T0709地层中对人类活动有指示意义的元素含量,恢复了夏代以来遗址地层记录的人类活动特征:(1)夏代文化层(250~325cm)时期是整个剖面的最湿热阶段,人类活动对自然环境干扰相对有限,生态系统良好... 用ICP-AES和XRF方法测试了湖北辽瓦店遗址T0709地层中对人类活动有指示意义的元素含量,恢复了夏代以来遗址地层记录的人类活动特征:(1)夏代文化层(250~325cm)时期是整个剖面的最湿热阶段,人类活动对自然环境干扰相对有限,生态系统良好。(2)东周文化层下段(205~250cm)仍是相对湿热的环境,磁化率大幅上升,人类活动的强度加大。其中220cm处的K、Mn、Sr、Ba含量骤降,说明该层段可能因自然灾害等原因曾被废弃。而在205cm处地层中8种元素的含量快速升高,表明在下东周文化层中期人类活动异常频繁。东周文化层上段(120~205cm)气候变冷、风化作用减弱,Pb含量的异常和Cu含量高值暗示遗址有青铜器制造活动的遗迹。(3)明清文化层(70~120cm)时期气候干冷。本期地层中除Cu含量无显著变化外,Ba、Ca、P、Pb、Sr、Mn、K均有高值层位,而且本层位磁化率较高,这表明该时期人类活动的繁荣。同时,本层中含有陶片和瓷片以及较高的Pb含量,说明遗址在明清时期曾有瓷器作坊的历史;而Cu含量的低值则表明青铜器的制造和使用已丧失了原有的地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元素指标 古人类活动 辽瓦店遗址
下载PDF
欧亚大陆的黄土带与旧石器早期人类活动 被引量:9
3
作者 杨晓燕 刘东生 《第四纪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6期978-987,共10页
文章对欧洲和亚洲黄土分布资料进行了整理,结合欧亚的旧石器考古资料,发现在旧石器早期,欧亚大陆的考古遗址主要分布在黄土带上,这反映了在旧石器早期,东西文化的交流与传播可能存在着一条“黄土之路”。这条“黄土之路”东至中国华北,... 文章对欧洲和亚洲黄土分布资料进行了整理,结合欧亚的旧石器考古资料,发现在旧石器早期,欧亚大陆的考古遗址主要分布在黄土带上,这反映了在旧石器早期,东西文化的交流与传播可能存在着一条“黄土之路”。这条“黄土之路”东至中国华北,在天山、阿尔泰山地区分为两条线,在高加索地区汇合,通过欧洲,一直向西至法国和不列颠群岛。通过对欧洲、中亚和东亚黄土旧石器遗址剖面的对比,发现无论是冰期还是间冰期,在黄土分布区,有的地方一直是人类活动的场所,比如欧洲和东亚,周围的自然环境能使人类生存和生活;而有的地方只有在间冰期才适合人类生活,比如中亚。这需要进一步的工作证明。在S5(MIS 13-15)阶段,无论在欧洲还是亚洲,考古遗址发现的几率都比较大,这也许说明在这个时期人类的活动更为活跃。而且在这条横贯欧亚大陆的古土壤带上,相似的自然环境也许存在着更多的交流。这需要进一步对旧石器文化特征上进行比较方能得出更确切的结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欧亚黄土带 古人类活动 旧石器早期
下载PDF
汉江郧阳段河流阶地发育特征及其对古人类活动的影响
4
作者 余浩宇 崔亚圣 +5 位作者 王伟 辛杰 彭小桂 李乐 王雯雯 杨丽霞 《资源环境与工程》 2023年第6期631-640,708,共11页
汉江郧阳段发育有较为完整的河流阶地地貌并保存有大量旧石器时代遗存,是研究河流地貌演变过程与古人类活动关系的理想区域。通过收集查阅大量地质地貌、阶地年代学、考古学等相关文献资料,辅以野外调查工作,厘定汉江郧阳段至多发育有... 汉江郧阳段发育有较为完整的河流阶地地貌并保存有大量旧石器时代遗存,是研究河流地貌演变过程与古人类活动关系的理想区域。通过收集查阅大量地质地貌、阶地年代学、考古学等相关文献资料,辅以野外调查工作,厘定汉江郧阳段至多发育有六级河流阶地,并重新厘清河流阶地发育特征及年代格架,揭示汉江郧阳段河流阶地的形成是区域间歇性构造运动以及气候变化等因素共同作用下的产物,其形成分别应不晚于早更新世、早更新世早期、早更新世晚期、早更新世晚期—中更新世早期、不晚于中更新世晚期以及晚更新世。在此基础上,简要阐述河流阶地对古人类活动的影响,表明至少从早更新世晚期以来,汉江郧阳段两岸河流阶地因其适宜的古地貌环境等条件,为古人类提供了稳定的居住、狩猎场所以及维持生活、生产所必需的物资而成为古人类活动的重要地区之一,可为研究史前人—地关系等提供新的证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汉江郧阳段 河流阶地 发育特征 古人类活动
下载PDF
河南仰韶村遗址不同功能区土壤特征研究 被引量:3
5
作者 查理思 吴克宁 +1 位作者 庄大昌 姜钰 《土壤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500-507,共8页
为全面了解仰韶文化时期古人类不同活动内容和程度,在仰韶村遗址内分别采集古人类遗址不同功能区(地基、饮食、瓮棺、陶窑)和未受到古人类活动干扰的土壤剖面(简称自然剖面)土样,进行色度、磁化率、颗粒组成、游离铁、矿质全量、土壤微... 为全面了解仰韶文化时期古人类不同活动内容和程度,在仰韶村遗址内分别采集古人类遗址不同功能区(地基、饮食、瓮棺、陶窑)和未受到古人类活动干扰的土壤剖面(简称自然剖面)土样,进行色度、磁化率、颗粒组成、游离铁、矿质全量、土壤微形态分析,通过与自然剖面数据比较,获知古人类不同活动对土壤的影响程度。结果显示,在地基区,黏粒含量最高,CaO含量较高,P含量最高,土壤微形态显示了古人类在石灰面中加入多种不同的集料。在饮食区,土壤微形态显示炭屑含量丰富,且排列呈现一定方向。在瓮棺区,χfd为最大值,游离铁和游离度均为最大值。在陶窑区,χlf为最大值,P含量较高,土壤微形态显示经过高温煅烧。结论表明,古人类选择黏土和石灰混合铺设地面,长期居住产生大量含磷物质;古人类长期在饮食区烹煮食物,并对灰烬进行清理;瓮棺中的尸体在腐烂过程中,由于土壤动物和微生物的参与,不仅增加土壤细颗粒,还促进了土壤发育;古人类烧制陶器时,可能将生活垃圾进行燃烧,因此P富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特征 古人类活动 仰韶文化
下载PDF
北京通州路县故城城郊遗址地层土壤元素与人类活动研究 被引量:2
6
作者 吕砚 贾祥英 +1 位作者 孙勐 刘乃涛 《河南科技》 2021年第19期118-122,共5页
运用X射线荧光光谱分析(X-Ray Fluorescence,XRF)方法分析北京通州路县故城城郊遗址文化层中的土壤矿质元素全量,分析比较对人类活动有指示意义的元素,以恢复自东汉以来遗址地层记录的人类活动特征。东汉至魏晋时期,路县故城城郊遗址地... 运用X射线荧光光谱分析(X-Ray Fluorescence,XRF)方法分析北京通州路县故城城郊遗址文化层中的土壤矿质元素全量,分析比较对人类活动有指示意义的元素,以恢复自东汉以来遗址地层记录的人类活动特征。东汉至魏晋时期,路县故城城郊遗址地区与手工业相关的示踪元素丰富,表明这一时期城郊人类活动处于活跃期,且主要从事手工业生产活动;后期与居住相关的示踪元素P、Ca、Ba以及与手工业活动相关的Mn含量都明显高于前期,说明伴随着人类手工业活动的增加,城郊地区的居住功能随之增强。南北朝时期,Ba含量增加趋势明显,推测这一时期城郊区域人类的居住活动逐渐增加。Mn、Pb含量高,表明手工业生产依旧活跃;Cu含量下降明显,大量出土陶片,说明南北朝时期手工业生产主要从事陶器制作活动。辽金时期,示踪元素大幅度下降,至明清时期气候转干冷,遗址区域不再是人类聚居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古人类活动 路县古城城郊遗址 土壤元素 烧失量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