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0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五星会聚与安史起兵的政治宣传——新发现燕《严复墓志》考释 被引量:19
1
作者 仇鹿鸣 《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114-123,共10页
最近发现的安禄山谋主严庄之父严复的墓志为我们研究安史之乱的政治背景提供了重要的新史料。安禄山利用天宝九载四星聚尾的天象异动作为其起兵的政治号召,选择以燕作为国号或许也与这一谶言有关。安禄山又利用五德终始理论,宣扬金土相... 最近发现的安禄山谋主严庄之父严复的墓志为我们研究安史之乱的政治背景提供了重要的新史料。安禄山利用天宝九载四星聚尾的天象异动作为其起兵的政治号召,选择以燕作为国号或许也与这一谶言有关。安禄山又利用五德终始理论,宣扬金土相代之说,建构其政权的政治合法性。根据墓志可以推断安庆绪在谋杀安禄山后,在近一年的时间内仍然尊其为太上皇,并沿用圣武的年号。墓志的作者赵骅是天宝间著名的文人,本文对他出仕安史伪官前后的经历进行了考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严复墓志 安史之乱 五星会聚 赵骅
原文传递
宗王出镇:安史乱后杜甫平叛思想的文化意义——以《为阆州王使君进论巴蜀安危表》为中心
2
作者 王伟 《中国文学研究》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40-48,共9页
安史乱后,剑南道内外交困,杜甫于广德元年十二月底撰《为阆州王使君进论巴蜀安危表》。在表中,杜甫为剑南道治政提出“宗王出镇”“合并两川”的主张。前者与房琯、刘秩的政治主张一脉相承,因格于玄、肃二宗中枢政局的权力争夺和代宗对... 安史乱后,剑南道内外交困,杜甫于广德元年十二月底撰《为阆州王使君进论巴蜀安危表》。在表中,杜甫为剑南道治政提出“宗王出镇”“合并两川”的主张。前者与房琯、刘秩的政治主张一脉相承,因格于玄、肃二宗中枢政局的权力争夺和代宗对地方势力、宗王势力的防范,而被弃用。后者则与广德二年正月代宗的诏令内容基本吻合,表现出杜甫对时局的深刻体察与谋断。与杜甫颇具故谊的高适、李白也曾于安史乱后各撰表疏,针对时局,提出救治主张,然皆各因其弊而失败。相较之下,颇可见出杜甫策议之切中时弊,并可突破《旧唐书》本传语辞的藩篱,见出更为丰富、多元、立体的杜甫形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安史之乱 宗王出镇 平叛思想 政治意义
下载PDF
安史之乱前后的奚、契丹 被引量:6
3
作者 陈巍 闰华芳 《大连大学学报》 2010年第1期14-18,共5页
在与奚、契丹的对抗中,安禄山领导的东北三镇的军队发展为唐朝最强大的军队。安史之乱爆发时,由于唐羁縻内、外蕃的方式不同,导致奚、契丹的分化,属于内蕃的奚、契丹被安禄山扫地为兵,属于外蕃的奚、契丹从自己的实际利益出发,与勤王的... 在与奚、契丹的对抗中,安禄山领导的东北三镇的军队发展为唐朝最强大的军队。安史之乱爆发时,由于唐羁縻内、外蕃的方式不同,导致奚、契丹的分化,属于内蕃的奚、契丹被安禄山扫地为兵,属于外蕃的奚、契丹从自己的实际利益出发,与勤王的唐军时而合作、时而对立。安史之乱后,回鹘雄倨于北亚,奚、契丹长期附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安史之乱 唐朝 契丹
下载PDF
安史之乱后唐朝部曲群体身份多样化转向研究
4
作者 田芬 《哈尔滨学院学报》 2023年第1期94-98,共5页
部曲群体从东汉产生延续至魏晋南北朝时期,身份一直是私人所属家兵,其后在统一的隋唐时期主要是从事生产生活的家仆。安史之乱后,部曲群体身份逐步开始向多样化发展。由于募兵制取代府兵制、两税法推行、世家地主势力瓦解、社会礼法制... 部曲群体从东汉产生延续至魏晋南北朝时期,身份一直是私人所属家兵,其后在统一的隋唐时期主要是从事生产生活的家仆。安史之乱后,部曲群体身份逐步开始向多样化发展。由于募兵制取代府兵制、两税法推行、世家地主势力瓦解、社会礼法制度断裂等原因,部曲群体开始寻求自我解放,从单一性质走向多样化转变。这使得唐代部曲在安史之乱后对于地主阶级的人身依附性减弱,社会政治地位提高,进一步加剧了唐末五代十国分裂割据局面的形成,促进了社会各阶层结构间人员的流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安史之乱 唐代 部曲 身份多样化
下载PDF
安史之乱初期杜甫行踪的史料生成与建构 被引量:3
5
作者 李煜东 《中国文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47-55,共9页
《新唐书·杜甫传》称安史之乱初期,身在鄜州的杜甫听闻肃宗即位于灵武后,“自鄜州羸服欲奔行在,为贼所得”。这被学界普遍接受。不过,比《新唐书》成书早,以及同时代的多部关于杜甫的公、私传记史料却未载此事,直至南宋注家才据《... 《新唐书·杜甫传》称安史之乱初期,身在鄜州的杜甫听闻肃宗即位于灵武后,“自鄜州羸服欲奔行在,为贼所得”。这被学界普遍接受。不过,比《新唐书》成书早,以及同时代的多部关于杜甫的公、私传记史料却未载此事,直至南宋注家才据《新唐书》将“北奔灵武”与“为贼所得”写入杜甫年谱。实际上《新唐书》是将杜甫自述的“陷身贼庭”误解为“为贼所得”。在崇杜与视杜甫为“忠君”典型的大环境下,为了弥合杜甫行踪,《新唐书》或据小说杂说,或出于推断,最终书写了“北奔灵武”与“为贼所得”之事。其实杜诗中没有确凿证据能证明杜甫有此经历,反而有杜诗暗示杜甫主动从鄜州南下长安。由此,杜甫在安史之乱初期的行动与心态都有重新探讨的必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杜甫 安史之乱 《新唐书·杜甫传》
下载PDF
唐代文学史上的第三次吏治与文学之争
6
作者 田恩铭 《北方论丛》 2023年第2期97-111,共15页
接踵二张,房琯与贺兰进明之争便是盛中唐时期的第三次吏治与文学之争。这里所说的吏治更多指的是政事,准确地说是玄肃之争。从房琯奉诏传位于肃宗开始,玄肃之争便与文学、吏治之争不可分割。贾至《自蜀奉册命往朔中途中呈韦左相文部房... 接踵二张,房琯与贺兰进明之争便是盛中唐时期的第三次吏治与文学之争。这里所说的吏治更多指的是政事,准确地说是玄肃之争。从房琯奉诏传位于肃宗开始,玄肃之争便与文学、吏治之争不可分割。贾至《自蜀奉册命往朔中途中呈韦左相文部房尚书门下崔侍郎》一诗可谓此一阶段的“诗史”,虽然纪事简略,却可以呈现房琯等赴肃宗处宣召旧臣的当下之心境。传位之语境及旧臣入新朝将面临何种局面更是思考的中心议题。入朝之后,以房琯为中心形成一个文儒集团,集团中重要的成员均是文士或者儒士。与前两次不同的是:房琯遭逢乱世,置身唐玄宗与唐肃宗之间,难以持平两端。房琯被贬,文儒集团瓦解,陆续贬黜的贾至、杜甫等人则迎来了文学创作的高峰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安史之乱 房琯 文儒集团 文学活动
下载PDF
唐代中后期“地方独立化”问题初探 被引量:4
7
作者 朱德军 《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34-41,共8页
"地方独立化"是唐代中期以后出现的最为突出的地方问题,其地位之重要关系到国家的治乱与地方格局的稳定。唐代的"地方独立化"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始终处于发展与变化之中的,在不同的历史阶段,往往具有不同的表现与... "地方独立化"是唐代中期以后出现的最为突出的地方问题,其地位之重要关系到国家的治乱与地方格局的稳定。唐代的"地方独立化"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始终处于发展与变化之中的,在不同的历史阶段,往往具有不同的表现与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唐代中后期社会 地方独立化 安史之乱
下载PDF
从广阳城到成德镇:河朔藩镇形成考
8
作者 张程 《石家庄学院学报》 CAS 2023年第1期81-86,共6页
在中晚唐藩镇研究中引入民族学、社会学范式,是近年学界的新方法、新视野。对唐代幽州广阳城一带内附奚族、契丹重要人物及其社会关系的考据梳理表明,该地区两蕃民众保留着较强的部落组织结构,并在相近的民族成分和部落组织基础之上,经... 在中晚唐藩镇研究中引入民族学、社会学范式,是近年学界的新方法、新视野。对唐代幽州广阳城一带内附奚族、契丹重要人物及其社会关系的考据梳理表明,该地区两蕃民众保留着较强的部落组织结构,并在相近的民族成分和部落组织基础之上,经由共同的生活经历和复杂的拟血缘关系形成了较为稳定的社群。他们成为日后安史叛军“核心中的核心”。安史集团依靠这些胡族社群,保证了强劲的战斗力,也继承了强大的将帅权力结构,难以形成统一的政治权威,是叛乱失败的重要原因。战后,广阳城两番群体创建了河朔藩镇之一的成德镇,塑造了该镇的权力结构和权威构建问题,书写了藩镇的命运。“从广阳城到成德镇”是解剖藩镇的典型案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归义州 安史之乱 河朔藩镇 成德镇 权力结构
下载PDF
从戡乱功臣到朔方叛将——仆固怀恩反叛原因研究
9
作者 卢玉玮 《理论观察》 2023年第8期96-100,共5页
仆固怀恩作为中唐时期的名将,于唐王朝而言有戡乱之功,肃代两朝皇帝也不吝于对仆固怀恩进行封赏。可高官厚禄并未换来绝对的忠诚,广德年间仆固怀恩率军出走,最终走向反叛。史家在叙述仆固怀恩之乱时都着重描述仆固怀恩与辛云京、鱼朝恩... 仆固怀恩作为中唐时期的名将,于唐王朝而言有戡乱之功,肃代两朝皇帝也不吝于对仆固怀恩进行封赏。可高官厚禄并未换来绝对的忠诚,广德年间仆固怀恩率军出走,最终走向反叛。史家在叙述仆固怀恩之乱时都着重描述仆固怀恩与辛云京、鱼朝恩等人久结嫌隙。仆固怀恩之乱表面而言是因其藩将身份而受猜忌,辛云京、骆奉先等人构陷所致,实则与当时有戡乱之功的朔方将领所面临的政治压力不无关系,与安史之乱后统治者对待武将功臣的态度策略更是息息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唐代宗 安史之乱 朔方军 仆固怀恩
下载PDF
王维与安史之乱 被引量:3
10
作者 胡可先 王庆显 《淮阴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2年第2期252-257,共6页
安史之乱是唐代中期一个极为重大的政治事件 ,对当时文人的立身行事、思想演变与心理状态都产生了很大的影响。王维与安史之乱的紧密关系包括四个方面 :王维陷于乱中的复杂情况 ;唐人对王维陷乱的态度 ;王维陷乱的历史背景及主客观因素 ;
关键词 王维 安史之乱 诗文创作
下载PDF
安禄山干亲结拜史事考评 被引量:3
11
作者 李全生 《东方论坛(青岛大学学报)》 2015年第6期63-68,共6页
安禄山是发动安史之乱的罪魁祸首,他热衷于发展干亲结拜关系,不仅与多人结拜过,还收认多人为义子,包括其八千亲兵,成为史书上收认义子亲兵数量最多者。安禄山发展干亲结拜关系受到北方少数民族的干亲结拜风俗、唐朝皇帝的干亲结拜倾向... 安禄山是发动安史之乱的罪魁祸首,他热衷于发展干亲结拜关系,不仅与多人结拜过,还收认多人为义子,包括其八千亲兵,成为史书上收认义子亲兵数量最多者。安禄山发展干亲结拜关系受到北方少数民族的干亲结拜风俗、唐朝皇帝的干亲结拜倾向、唐朝武将的干亲结拜嗜好等社会历史背景的影响。通过干亲结拜,安禄山获得了很高的发展平台,巩固了唐玄宗的宠信,壮大了自己的军事实力,掌握了朝政动向,从而为发动叛乱创造了条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安禄山 干亲 结拜 安史之乱 《新唐书》 《旧唐书》
下载PDF
论高力士与奸臣们的斗争——为高力士平反之四 被引量:3
12
作者 周忠泰 《重庆与世界(学术版)》 2013年第4期86-90,共5页
安史之乱之主因,是玄宗朝的中后期奸臣们"紊朝纲"。《旧唐书》记高力士是奸臣们"紊朝纲"之"由",如此,则高力士是奸臣,要负安史之乱的主要责任。但《新唐书》却认为高力士非但没参与奸臣们"紊朝纲&qu... 安史之乱之主因,是玄宗朝的中后期奸臣们"紊朝纲"。《旧唐书》记高力士是奸臣们"紊朝纲"之"由",如此,则高力士是奸臣,要负安史之乱的主要责任。但《新唐书》却认为高力士非但没参与奸臣们"紊朝纲"之行动,反而对朝纲的维护是有"补益"的,只可惜"弗能除"奸臣们"紊朝纲"的行动而已,如此,则高力士是贤臣,不用负安史之乱的责任。孰是孰非呢?通过列举高力士与各奸臣斗争的史实,证明高力士是长期与奸臣们"紊朝纲"的行径作斗争的,确如《新唐书》所记,对朝纲的维护是有"补益"的,从而纠正了《旧唐书》的错误,亦为高力士作了平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力士 宇文融 李林甫 杨国忠 安禄山 李辅国
下载PDF
燕政权的嬗变与河北藩镇格局起源 被引量:3
13
作者 王炳文 《史学月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14-25,共12页
安史之乱时期的燕政权由安禄山建立的燕与史思明建立的后燕构成,两者之间变革性大于延续性。安燕政权的核心是幽州文士集团,这一群体是在玄宗朝后期选人壅滞的背景下经安禄山刻意培植而形成的,燕朝建立后成为实际决策层,但内部存在分歧... 安史之乱时期的燕政权由安禄山建立的燕与史思明建立的后燕构成,两者之间变革性大于延续性。安燕政权的核心是幽州文士集团,这一群体是在玄宗朝后期选人壅滞的背景下经安禄山刻意培植而形成的,燕朝建立后成为实际决策层,但内部存在分歧,经过至德二载光复两京与乾元二年史燕革命而宣告瓦解。安史易代后的史燕政权实质上是此前平叛遗留的政治问题,底层偏裨出身的武将势力日益壮大,至燕朝末期实际掌控了地方权力。宝应元年的最终平叛,是唐朝在与史燕地方实权派媾和的基础上对史朝义力量进行的集中清除。此后,"节帅出偏裨"逐渐成为常态,与地方军州形成制衡,共同构成了战后河北藩镇的基本格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安禄山 史思明 燕政权 安史之乱 河北藩镇格局
原文传递
唐孙杲墓志所见安史之乱后西域、回鹘史事 被引量:3
14
作者 陈玮 《西域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56-62,140,共7页
《唐孙杲墓志》记载了孙杲在安史之乱、河陇陷蕃后,于西州、北庭的仕宦经历,对孙杲于建中三年归朝后在中央和地方的仕履及其出使回鹘也多有描述。从墓志中不仅可以窥探河陇陷蕃后的西域形势,还可以了解唐中央在安史之乱后对于北庭的政... 《唐孙杲墓志》记载了孙杲在安史之乱、河陇陷蕃后,于西州、北庭的仕宦经历,对孙杲于建中三年归朝后在中央和地方的仕履及其出使回鹘也多有描述。从墓志中不仅可以窥探河陇陷蕃后的西域形势,还可以了解唐中央在安史之乱后对于北庭的政治态度以及对北庭归朝官的安置政策,墓志所述与唐史典籍所记孙杲出使回鹘亦可相互印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庭 孙杲墓志 回鹘 绢马贸易 安史之乱 安西四镇
原文传递
安史之乱策源地在营州 被引量:3
15
作者 李秀莲 《中国边疆史地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79-87,共9页
自漠北归降唐朝的阿布思及同罗部被安置在安禄山发迹之地———营州地带,阿布思与安禄山不相容,安禄山设计陷害阿布思,并借朝廷之手杀害了阿布思。居于营州地带的阿布思同罗部不明真相而结怨于朝廷,安禄山利用反势汹汹的同罗兵为主力,... 自漠北归降唐朝的阿布思及同罗部被安置在安禄山发迹之地———营州地带,阿布思与安禄山不相容,安禄山设计陷害阿布思,并借朝廷之手杀害了阿布思。居于营州地带的阿布思同罗部不明真相而结怨于朝廷,安禄山利用反势汹汹的同罗兵为主力,举兵反唐,安史之乱首起营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安史之乱 阿布思 同罗兵 营州
原文传递
安史之乱后唐诗的吴风日盛与气骨顿衰 被引量:2
16
作者 王志清 《南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2014年第1期53-58,共6页
安史之乱不仅使大唐帝国从此一蹶不振,而且使唐诗从此"气骨顿衰"。为避胡尘,北人"东奔向吴国",以吴地为中心的江南成为北人南移的首选地。南下士人深度融入江南文化,在客观上造成南北文化的交流,而原本就精英荟萃... 安史之乱不仅使大唐帝国从此一蹶不振,而且使唐诗从此"气骨顿衰"。为避胡尘,北人"东奔向吴国",以吴地为中心的江南成为北人南移的首选地。南下士人深度融入江南文化,在客观上造成南北文化的交流,而原本就精英荟萃的吴地也就更加人才济济。从中唐活跃的诗人看,或者避难南迁,或者游学江南、游宦江南,他们人生经历中的江南元素,让他们更加容易迎合六朝趣尚,自觉接受吴地山水文化的熏染。于是,诗坛吴风日盛,唐诗中心南移,诗歌格局发生了由北盛南衰到南盛北衰的逆转,诗歌气象也阳刚剧减,"气骨顿衰"成为自安史乱后整个中晚唐诗歌的走向,诗风由阳刚雄浑转向阴柔温润,由昂扬豪迈转向苍凉疲老,由高瞻远瞩转向回眸凭吊,由浪漫华彩转向现实平淡,即便是李白的诗也趋于力疲神软,没有了盛唐时那种一飞冲天的浩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安史乱后 吴地生态 南重北轻 气骨顿衰 唐诗
下载PDF
借兵平寇的得与失——简论回纥助唐平定安史叛乱 被引量:2
17
作者 董文阳 《阴山学刊》 2015年第5期67-70,共4页
唐朝在平定安史之乱的过程中,多次向回纥借兵。前人相关著作多盛赞回纥对于唐朝平叛作用之大,并简单的把唐朝借兵的原因归结于唐回友好关系。以回纥助唐的具体战例为史料,可以看出前人对回纥助战的作用有所夸大,事实上回纥在战争中所起... 唐朝在平定安史之乱的过程中,多次向回纥借兵。前人相关著作多盛赞回纥对于唐朝平叛作用之大,并简单的把唐朝借兵的原因归结于唐回友好关系。以回纥助唐的具体战例为史料,可以看出前人对回纥助战的作用有所夸大,事实上回纥在战争中所起的作用有限。唐朝向回纥借兵,主要是因为唐朝征调少数民族武装的惯例、唐肃宗急于平定叛乱以及消除回纥对唐朝的潜在威胁。这对于我们正确认识平定安史之乱的战争,把握唐朝中后期对回纥关系的本质都有积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唐朝 安史之乱 借兵 回纥
下载PDF
安史之乱后河西铁勒部族的迁徙——以唐代契苾族为例 被引量:2
18
作者 董春林 《青海民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2年第1期81-84,共4页
唐代铁勒内附之后,由于同源他族的侵扰或异族欺凌,曾多次迁徙。安史之乱后,河西铁勒浑、契苾、思结三部并非一些学者所论,融入汉族或径直迁往代北地区,事实上,除少数在潼关失守后迁至朔方外,大部分自河西迁往漠北依附于回鹘。回鹘亡国之... 唐代铁勒内附之后,由于同源他族的侵扰或异族欺凌,曾多次迁徙。安史之乱后,河西铁勒浑、契苾、思结三部并非一些学者所论,融入汉族或径直迁往代北地区,事实上,除少数在潼关失守后迁至朔方外,大部分自河西迁往漠北依附于回鹘。回鹘亡国之后,契苾、浑部再次内附蒙古以南、山西以北的代北地区,并在捍卫唐代北疆的征战中立下了汗马功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安史之乱 河西 铁勒 契苾族 迁徙
下载PDF
从西北援军到京西北藩镇——新见《唐康忠信墓志》研究 被引量:2
19
作者 刘子凡 《河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0年第5期27-33,共7页
安史之乱后赴中原靖难的西北边军成为了京西北藩镇的重要力量,除了以安西、北庭兵为主构成的泾源节度以外,新见《唐康忠信墓志》显示出凤翔节度中也有部分河、陇旧卒。根据墓志所载,康忠信家族应是出身凉州的粟特人,父祖一直在河西、陇... 安史之乱后赴中原靖难的西北边军成为了京西北藩镇的重要力量,除了以安西、北庭兵为主构成的泾源节度以外,新见《唐康忠信墓志》显示出凤翔节度中也有部分河、陇旧卒。根据墓志所载,康忠信家族应是出身凉州的粟特人,父祖一直在河西、陇右任职,其父康缄有可能是参与了第二批入关的西北援军,大致是在屯驻陕州前后出任"安西、北庭、河西等军节度留后",这批西北援军也成为了后来的神策军节度的一部分。康忠信本人则是在德宗朝泾源之乱后,于兴元元年随神策行营节度使李晟驻扎凤翔,此后效力凤翔50余年,其兄弟、子嗣也都在凤翔军中,康氏家族经历了从河陇至凤翔的迁徙。康氏家族的经历为认识西北援军的分流以及新兴藩镇的建构提供了一个非常宝贵的实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康忠信 安史之乱 神策军 泾源 凤翔
下载PDF
陈果仁信仰与隋至唐前期的常州地域社会--以碑刻史料为中心 被引量:1
20
作者 关健赟 《唐宋历史评论》 2022年第1期51-71,共21页
发源于常州的陈果仁信仰为观察隋至唐前期当地的宗族、信仰、地方秩序提供了重要线索。《隋司徒陈公舍宅造寺碑》中所见的陈果仁家族事迹作伪可能性较大。陈果仁为沈法兴政权征战的经历被改写成为隋朝平定地方叛乱的故事,记入碑文。陈... 发源于常州的陈果仁信仰为观察隋至唐前期当地的宗族、信仰、地方秩序提供了重要线索。《隋司徒陈公舍宅造寺碑》中所见的陈果仁家族事迹作伪可能性较大。陈果仁为沈法兴政权征战的经历被改写成为隋朝平定地方叛乱的故事,记入碑文。陈果仁后人及佛教势力为扩大自身影响力,将陈果仁由隋太仆丞元祐的叛将塑造为多次参与平叛的隋朝司徒以及常州地域的守护神。安史之乱中,常州地方官府为应对附近潜在的军事威胁及灾异,带头祭祀陈果仁,并立《隋大将司徒陈公神庙碑》,希望以此稳定地方秩序。陈果仁信仰“忠”的特质实际上是不同历史时期不同势力共同塑造、层累形成的产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唐代 陈果仁 祠神信仰 安史之乱 常州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