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6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晚清翻译机构与在华美国传教士 被引量:5
1
作者 高黎平 《德州学院学报》 2005年第1期67-70,74,共5页
从第一次鸦片战争到洋务运动的历史进程中,中国出现的翻译机构几乎是清一色颇有特质的教会机构,在华美国传教士在其中起到国人不可替代的作用,他们的译著在当时产生了相当大的反响。这些机构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纷纷涌现的本土翻译机构... 从第一次鸦片战争到洋务运动的历史进程中,中国出现的翻译机构几乎是清一色颇有特质的教会机构,在华美国传教士在其中起到国人不可替代的作用,他们的译著在当时产生了相当大的反响。这些机构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纷纷涌现的本土翻译机构的楷模,在中国近代翻译史上写下独具异域色彩的一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晚清 翻译机构 美国传教士 作用
下载PDF
美国传教士与中国近代学校教育 被引量:3
2
作者 仇世林 《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07年第5期125-129,共5页
近代美国来华传教士在中国积极从事教育活动,他们开办的教会学校把欧美先进的教育体制输入中国,其先进的办学方式、崭新的课程设置、高效率的管理机制,冲击了衰朽的中国传统教育制度,充分显示出先进文明的魅力。教会学校实际成为中国近... 近代美国来华传教士在中国积极从事教育活动,他们开办的教会学校把欧美先进的教育体制输入中国,其先进的办学方式、崭新的课程设置、高效率的管理机制,冲击了衰朽的中国传统教育制度,充分显示出先进文明的魅力。教会学校实际成为中国近代化学校教育的模版,并为中国培养了大批近代新型的知识分子,美国传教士对中国学校教育近代化的贡献是应该充分肯定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美国传教士 学校教育 中国近代化
下载PDF
美国传教士笔下的海南──《棕榈之岛──海南概览》评介
3
作者 王翔 《海南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2年第2期75-80,共6页
从19世纪80年代开始,美国传教士来到了海南岛。他们在传经布道的同时,还考察和记录了 当时海南种种方面的情况,并于20世纪初以英文写成《棕榈之岛──海南概览》一书,该书 为目前所知的最早的关于海南岛的英文专著,生动翔实记述了... 从19世纪80年代开始,美国传教士来到了海南岛。他们在传经布道的同时,还考察和记录了 当时海南种种方面的情况,并于20世纪初以英文写成《棕榈之岛──海南概览》一书,该书 为目前所知的最早的关于海南岛的英文专著,生动翔实记述了传教士的所见所闻,留下了许 多富有价值的第一手的历史资料,现存美国纽约公众图书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美国传教士 《棕榈之岛》 评介
下载PDF
美国传教士的中国研究的特点及其影响
4
作者 周密 陈君静 《宁波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 2006年第3期45-51,共7页
美国的中国研究始于新传教士的来华活动,他们的研究对美国认识中国起了重要的“桥梁”作用。文章通过对美国这些新传教士中国研究的主要成就和中国观的简单梳理,就其特点与影响作一探讨。
关键词 美国传教士 中国研究 特点 影响
下载PDF
19世纪中后叶的潮汕方言音系——以三种美国传教士的著作为据 被引量:2
5
作者 马重奇 马睿颖 《方言》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454-469,共16页
本文根据19世纪中后叶的三种美国传教士编撰的潮汕方言著作讨论当时的潮汕方言音系。全文分为五个部分:一、三种著作简介;二、声母系统比较;三、韵母系统比较;四、这些著作的音系性质;五、声调系统比较。笔者认为,这些著作均非汕头或潮... 本文根据19世纪中后叶的三种美国传教士编撰的潮汕方言著作讨论当时的潮汕方言音系。全文分为五个部分:一、三种著作简介;二、声母系统比较;三、韵母系统比较;四、这些著作的音系性质;五、声调系统比较。笔者认为,这些著作均非汕头或潮州单一的方言音系,而是以潮汕地区方言为基础,吸收潮州、海丰、揭阳、潮阳、汕头、澄海等方言韵类的综合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19世纪中后叶 美国传教士 潮汕方言著作 音系性质研究
原文传递
美国赴华传教士与《中美望厦条约》 被引量:1
6
作者 何大进 《广州大学学报(综合版)》 2001年第7期22-25,共4页
由于清政府的禁教政策、闭关政策和中国的传统文化,早期美国赴华传教士在中国的活动困难重重,举步维艰。因此,主张强硬政策,鼓动社会舆论,以及强迫清廷签定不平等条约的活动,贯穿了美国赴华传教士早期活动的始终。
关键词 美国传教士 清政府 中美望厦条约 强硬政策 社会舆论 禁教政策
下载PDF
晚清入闽美国传教士卢公明的西学翻译 被引量:2
7
作者 高黎平 《闽江学院学报》 2006年第1期83-87,共5页
19世纪中叶在中国门户开放的情势下,福州成为对外通商的重要口岸,美国传教士蜂拥而来,他们在传经布道的同时从事大量文化交流等活动,其中卢公明在西学翻译方面做出其他入闽美国传教士难以比肩的贡献,他译介的西学客观上对晚清福建社会... 19世纪中叶在中国门户开放的情势下,福州成为对外通商的重要口岸,美国传教士蜂拥而来,他们在传经布道的同时从事大量文化交流等活动,其中卢公明在西学翻译方面做出其他入闽美国传教士难以比肩的贡献,他译介的西学客观上对晚清福建社会产生相当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晚清 福建 卢公明 美国传教士 西学翻译
下载PDF
美国传教士在奥斯曼帝国的传教活动及其影响 被引量:1
8
作者 蒋真 李小娟 《阿拉伯世界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68-89,159,共23页
19世纪初,奥斯曼帝国成为美国公理会差会的首要传教目的地之一。美国传教士在奥斯曼帝国的活动对美国海外传教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作为美国对外扩张的先锋,美国传教士与奥斯曼帝国的博弈是历史上基督教与伊斯兰教互动关系的缩影,它代表... 19世纪初,奥斯曼帝国成为美国公理会差会的首要传教目的地之一。美国传教士在奥斯曼帝国的活动对美国海外传教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作为美国对外扩张的先锋,美国传教士与奥斯曼帝国的博弈是历史上基督教与伊斯兰教互动关系的缩影,它代表着"基督教的美国"与"最后的穆斯林帝国"之间的文明碰撞。在与帝国穆斯林、犹太人以及基督徒的互动中,美国传教士始终以实现新教在奥斯曼帝国最大程度的传播为目标,其宗教关怀下掩盖着谋求自身国家利益的本质。美国传教士的活动对奥斯曼帝国具有一定影响,它在促进帝国教育和妇女事业发展的同时,还间接助长了帝国境内民族主义运动的兴起,并为帝国的解体埋下隐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美国传教士 奥斯曼帝国 基督教 伊斯兰教 冲突与融合
下载PDF
从书信传记材料看早期来华美国传教士的汉学研究
9
作者 段宇晖 《唐都学刊》 2022年第3期93-100,共8页
早期来华美国传教士的书信传记作品呈现了其从事汉学研究的历程,传教士本人的中国观不等同于他们所编写汉学作品中透露出来的中国观念。从基督教在华传播的脉络来看,传教士个人所开展的汉学研究具有强烈的现实需求和实用目的,克服传教... 早期来华美国传教士的书信传记作品呈现了其从事汉学研究的历程,传教士本人的中国观不等同于他们所编写汉学作品中透露出来的中国观念。从基督教在华传播的脉络来看,传教士个人所开展的汉学研究具有强烈的现实需求和实用目的,克服传教中的语言交流障碍是其学习汉语的原始动力,消除传教中的文化、政治壁垒则是其汉学研究的终极目的。尽管具有基督教扩张的强烈意向,但其汉学探索往往也会造成不曾逆料的文化后果。随着对中国传统文化研究的深入,在有的传教士那里出现了文化认同的滑动,逐渐生发出对知识的客观性追求,从而赋予了汉学研究以现代学术的因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美国传教士 书信传记 汉学研究 文化认同的滑动
下载PDF
晚清在华美国传教士的《圣经》汉译
10
作者 高黎平 《漳州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6年第2期103-107,共5页
西方传教士的《圣经》汉译在清末民初中国翻译史的第三次高潮期达到顶峰,而晚清姗姗采迟的一群在华美国传教士在所有西方教士中后来居上,他们以独特的翻译手段中西合壁地演绎了西方经典之作《圣经》,其《圣经》汉译的成就无不让他们的... 西方传教士的《圣经》汉译在清末民初中国翻译史的第三次高潮期达到顶峰,而晚清姗姗采迟的一群在华美国传教士在所有西方教士中后来居上,他们以独特的翻译手段中西合壁地演绎了西方经典之作《圣经》,其《圣经》汉译的成就无不让他们的外国同行叹为观止,望其项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晚清 在华美国传教士 《圣经》汉译
下载PDF
晚清在华美国传教士与近代西方国际法的传入——以伯驾为中心的考察
11
作者 谭树林 《南京大学法律评论》 CSSCI 2010年第2期352-366,共15页
近代中西文化交流由于种种原因,外国传教士成为重要媒介。在近代西方国际法传入中国的过程中,晚清寓华美国传教士发挥了重要作用。本文以第一位来华医学传教士伯驾翻译国际法的活动为中心,兼及丁韪良,论述了寓华美国传教士对近代西方国... 近代中西文化交流由于种种原因,外国传教士成为重要媒介。在近代西方国际法传入中国的过程中,晚清寓华美国传教士发挥了重要作用。本文以第一位来华医学传教士伯驾翻译国际法的活动为中心,兼及丁韪良,论述了寓华美国传教士对近代西方国际法传入中国所作的重要贡献及其对晚清外交和中国国际法学发展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美国传教士 西方国际法 伯驾 丁韪良
下载PDF
洁净的危险——论19世纪美国传教士书信传记中的中国人特性书写
12
作者 段宇晖 《中国比较文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141-156,共16页
传播基督教福音的使命感和征服异教国度的雄心使美国传教士更执着于单向度的观看,中国形象在他们的叙述中被"他者化",沦为了二元思维模式中"他者的景观"。19世纪来华美国传教士书信传记作品中的相关记述显示,从身... 传播基督教福音的使命感和征服异教国度的雄心使美国传教士更执着于单向度的观看,中国形象在他们的叙述中被"他者化",沦为了二元思维模式中"他者的景观"。19世纪来华美国传教士书信传记作品中的相关记述显示,从身体到灵魂,基督教话语中的洁净隐喻被纳入到对异教徒的形象塑造中,由此来证明中国人道德水准低下,而且已成为其悲惨生活的根源;中国人只有在基督教文化的干预下洗心革面、重塑灵魂方能得救。传教士对中国人负面人格的呈现,目的在于为批判异教徒的精神信仰树立标靶。但是这种形象塑造背后的动力机制却导致了传教士主观诉求与客观现实的历史性偏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美国传教士 中国人的特性 书信传记
原文传递
试析二战后美国传教士在琉球(冲绳)的活动
13
作者 安文斌 《南开日本研究》 2021年第1期227-241,共15页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期,琉球在美军的占领及监督之下开始了战后重建。在战后琉球的重建过程中,美国琉球占领当局为了促进琉球的“美国化”,着力复兴琉球基督教会,并借机派遣大量美国传教士宣教。这些美国传教士来到琉球后,充当美国冲绳占领...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期,琉球在美军的占领及监督之下开始了战后重建。在战后琉球的重建过程中,美国琉球占领当局为了促进琉球的“美国化”,着力复兴琉球基督教会,并借机派遣大量美国传教士宣教。这些美国传教士来到琉球后,充当美国冲绳占领(托管)当局的“传话筒”,并通过基督教宣教活动向琉球民众传播美国的价值观和民主思想,试图借此安抚琉球民众。但也有一些美国传教士目睹美国占领(托管)当局统治下琉球民众的悲惨遭遇,并逐渐认识到了美国派遣基督教传教士在琉球宣教的真正目的。这些传教士出于基督教的博爱精神和对琉球民众悲惨遭遇的同情,来到琉球以后渐渐成了琉球民意的代言人,将琉球民众的政治、经济诉求反馈到美国琉球占领(托管)当局乃至国际社会,起到了充当琉球民众“扩音器”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美军琉球占领(托管)当局 美国基督教传教士 琉球基督教会
原文传递
孔子与美国来华传教的舆论准备(1800—1830)
14
作者 张涛 《安徽史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6期70-77,128,共9页
传教士是近代以来中美交流的重要媒介。美国传教士于1830年来华,原因既有学界集中关注的美国宗教运动和英国传教士的言辞鼓励,也有本文所揭示的美国国内长达近30年的舆论准备。自19世纪初开始,美国报刊和其他出版物密集刊登有关中国传... 传教士是近代以来中美交流的重要媒介。美国传教士于1830年来华,原因既有学界集中关注的美国宗教运动和英国传教士的言辞鼓励,也有本文所揭示的美国国内长达近30年的舆论准备。自19世纪初开始,美国报刊和其他出版物密集刊登有关中国传教形势的报道和评论,以中国精神体系的象征符号孔子为切入点,既显示出中国传教局面的严峻性和紧迫性,也指出了可资利用的突破口,更是美国教会表达传教意愿的渠道。舆论准备为即将开始的美国在华传教事业赢得了民众理解和认可,创造了适宜的社会氛围,所确立的传教原则贯穿着随后的美国在华传教行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美国传教士 孔子 舆论 传教原则
下载PDF
游走在两种对话方式之间——刍议明清天主教耶稣会及近代新教传教士入华所引发的中西对话
15
作者 林孝斌 《基督宗教研究》 2020年第2期-,共18页
明清之际的天主教耶稣会与近现代基督教新教传教士来华,中西之间发生两次历史性的文化对话。第一次对话以"利玛窦规矩"为开端,其对话主线从"自省—自觉"向"教化—征服"转变,由此引发了"礼仪之争&qu... 明清之际的天主教耶稣会与近现代基督教新教传教士来华,中西之间发生两次历史性的文化对话。第一次对话以"利玛窦规矩"为开端,其对话主线从"自省—自觉"向"教化—征服"转变,由此引发了"礼仪之争"与各类"教案"。第二次对话的主线从"教化—征服"向"自省—自觉"趋近,其内因在于第一次世界大战对传教士自信心的冲击,其外因是中国知识精英的抵制进而掀起的反教浪潮,迫使传教士群体作出自我反思与调整。两次中西文明对话徘徊于"教化—征服"和"自省—自觉"之间,其历史痕迹对今天不同文明之间应如何对话仍有启发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耶稣会 美国传教士 自省-自觉 教化-征服 对话方式
原文传递
来自西方的记忆:南京大屠杀中的五位美籍传教士
16
作者 王晓阳 《日本侵华史研究》 2015年第3期51-59,共9页
南京大屠杀前夕,20多位在宁外籍人士参与创建了南京安全区国际委员会,并在安全区内做了大量艰苦的工作保护中国难民。与此同时,他们作为南京大屠杀的亲历者,亲眼目睹了日军在宁暴行,用日记、书信或者摄影的形式做了记录,并想方设... 南京大屠杀前夕,20多位在宁外籍人士参与创建了南京安全区国际委员会,并在安全区内做了大量艰苦的工作保护中国难民。与此同时,他们作为南京大屠杀的亲历者,亲眼目睹了日军在宁暴行,用日记、书信或者摄影的形式做了记录,并想方设法将这些资料传递到南京之外的地区,成为揭露日军暴行和见证南京大屠杀的珍贵的第一手资料。本文通过描述其中典型的五位美籍传教士在南京大屠杀期间所做出的救治难民、揭露日军暴行等活动,以此全面了解南京大屠杀期间留在南京的西方人士为保护、救治、救助南京难民及抗议日军暴行等方面的贡献,再现南京大屠杀期间南京难民的生存状态,还原日军暴行真相,并为深化南京大屠杀史研究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京大屠杀 美籍传教士 贡献
下载PDF
晚清美国传教士在澳粤的翻译活动
17
作者 高黎平 《韶关学院学报》 2006年第8期82-86,共5页
晚清美国新教传教士似乎已经淡出中国译史学者的视线,他们在澳粤传教萌芽期的翻译活动更成了被人遗忘的角落。事实上,晚清美国传教士在澳粤的西学翻译是他们在华百年西学翻译史的重要组成部分,他们的翻译具有相当的异域特色,并在客观上... 晚清美国新教传教士似乎已经淡出中国译史学者的视线,他们在澳粤传教萌芽期的翻译活动更成了被人遗忘的角落。事实上,晚清美国传教士在澳粤的西学翻译是他们在华百年西学翻译史的重要组成部分,他们的翻译具有相当的异域特色,并在客观上产生了一定的时代意义,值得我们后人探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晚清 美国传教士 澳门 广东 西学翻译
下载PDF
论美国传教士介入对华外交的影响——以卫三畏为中心的考察
18
作者 黄涛 《基督宗教研究》 CSSCI 2018年第1期142-161,共20页
作为后起的资本主义国家,美国的早期外交重点是亚太地区,对华商贸和基督文化传播是其重要标志。继此之后,是美国对华政治外交的诉求,而传教士充当外交官的做法使美国获得了对华外交的主动,并将晚清置于不平等地位上。卫三畏是典型的传... 作为后起的资本主义国家,美国的早期外交重点是亚太地区,对华商贸和基督文化传播是其重要标志。继此之后,是美国对华政治外交的诉求,而传教士充当外交官的做法使美国获得了对华外交的主动,并将晚清置于不平等地位上。卫三畏是典型的传教士外交官,在对华外交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表现为协助美国推行外交强权,和推动晚清外交近代化和中西文化交流。这种多面作用对中美关系发展的影响是长远的,而长期、友好和平等关系才是中美关系的实质,需要两国政治决策者和广大人民的精心呵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卫三畏 美国传教士 对华外交 中美关系
原文传递
鸦片战争后美国来华传教士与中国形象之分析 被引量:3
19
作者 姚斌 《辽宁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期72-76,共5页
鸦片战争之后,中国形象在美国发生了重大转变。在此期间,美国来华传教士扮演了中国形象塑造者和中美文化交流使者的角色。他们穿梭于两种文化之间,不可避免地产生了不同程度的"身份滑移"。他们一方面试图将"先进"... 鸦片战争之后,中国形象在美国发生了重大转变。在此期间,美国来华传教士扮演了中国形象塑造者和中美文化交流使者的角色。他们穿梭于两种文化之间,不可避免地产生了不同程度的"身份滑移"。他们一方面试图将"先进"的西方文明与宗教推广到他们心目中落后的异教国家;而另一方面又必须不断地向国人介绍和解释他们所处的国度及其人民。他们的中国叙述通过教科书的普及,对于19世纪美国人的中国观的形成与发展产生了关键性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美国来华传教士 中国形象 文化身份滑移
下载PDF
晚清在华英美传教士西学译介的本土化 被引量:3
20
作者 高黎平 《广西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5年第3期153-156,共4页
晚清在华英美传教士的西学翻译构成中国第三次翻译高潮的重要一部分,是这一高潮的前奏曲中一支鲜为人知的强音。他们用中国方言译介的西学具有译介适应本土的特点,考察产生译介本土倾向的根源和译介意图,是探寻其从事西学翻译活动不可... 晚清在华英美传教士的西学翻译构成中国第三次翻译高潮的重要一部分,是这一高潮的前奏曲中一支鲜为人知的强音。他们用中国方言译介的西学具有译介适应本土的特点,考察产生译介本土倾向的根源和译介意图,是探寻其从事西学翻译活动不可忽视的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晚清 英美传教士 西学译介 本土化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