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4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饲料营养成分对美洲大蠊雌成虫取食和生殖的影响 被引量:12
1
作者 张李香 吴珍泉 《福建农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3期239-242,共4页
结果表明:取食饲料二的美洲大蠊雌成虫的产卵量比取食其它2种饲料的多,产卵间隔期也较短;且饲料二对美洲大蠊的营养效果也较好;饲料中蛋白质和脂肪的含量较高,则有利于美洲大蠊的取食和生殖.
关键词 营养 美洲大蠊 取食 生殖
下载PDF
美洲大蠊变应原CrPI的表达、纯化与免疫学特性鉴定 被引量:10
2
作者 高波 刘志刚 +3 位作者 邢苗 徐宏 罗时文 赖仞 《昆虫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期13-17,共5页
以阳性噬菌体克隆为模板 ,通过PCR扩增出目的基因片段并克隆入T载体 ,经测序证实为美洲大蠊Periplanetaamericana变应原CrPI后 ,将该基因亚克隆入表达载体pGEX 5X 1。美洲大蠊变应原CrPI在大肠杆菌中得到高效表达 ,但主要以包涵体形式... 以阳性噬菌体克隆为模板 ,通过PCR扩增出目的基因片段并克隆入T载体 ,经测序证实为美洲大蠊Periplanetaamericana变应原CrPI后 ,将该基因亚克隆入表达载体pGEX 5X 1。美洲大蠊变应原CrPI在大肠杆菌中得到高效表达 ,但主要以包涵体形式存在于沉淀中。目的蛋白溶于 6mol L盐酸胍并经稀释复性后 ,经GlutathioneSepharoseTM 4B亲和层析 ,纯度达 90 %以上。以蟑螂过敏病人血清进行免疫印迹检测 ,结果显示重组变应原具有良好的IgE结合活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美洲大蠊 重组变应原Cr PI 蛋白表达 亲和层析 免疫印迹
下载PDF
吡虫啉、杀虫双对美洲蜚蠊中枢神经的电生理影响 被引量:7
3
作者 刘贤进 王荫长 +1 位作者 赵勇 刘安西 《昆虫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5年第2期129-133,共5页
本文运用美洲蜚蠊(Periplanetaamericana)第VI腹神经节突触后电位细胞外记录方法研究了吡虫啉、杀虫双对中枢神经活动的影响。结果显示:1.73×10-7mol/L吡虫啉和1.38×10-5mo... 本文运用美洲蜚蠊(Periplanetaamericana)第VI腹神经节突触后电位细胞外记录方法研究了吡虫啉、杀虫双对中枢神经活动的影响。结果显示:1.73×10-7mol/L吡虫啉和1.38×10-5mol/L杀虫双处理后初期均能引起自发性突触后电位发放增强,随后导致突触传递阻断。而吡虫啉较杀虫双阻断传递快,且用Ringer生理溶液冲洗不易恢复,表明吡虫啉较杀虫双激动剂活性更强。以3.37×10-5mol/L甲胺磷预处理中枢神经样品后,再进行杀虫双处理,则突触后电位的发放频率和幅值有明显增强,产生连续超幅排放(overshooting)现象.相反,甲胺磷预处理对随后进行吡虫啉处理无明显影响。这些结果说明,吡虫啉、杀虫双和乙酰胆碱受体发生相互作用过程存在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吡虫啉 杀虫双 美洲蜚蠊 中枢神经 电生理学
下载PDF
土家药蜚蠊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8
4
作者 陈启亮 唐东昕 龙奉玺 《时珍国医国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7期1719-1721,共3页
土家药蜚蠊是传统的中药材,有着上千年的药用历史。文章从土家药蜚蠊的化学成分的概况,药理研究现状及临床运用情况三个方面进行了详尽的综述。
关键词 土家药 美洲大蠊 化学成分 药理作用
原文传递
蟑螂变应原基因的免疫学筛选及序列分析 被引量:5
5
作者 周珍文 刘志刚 +2 位作者 陈玲 吴晓蔓 郑小玲 《中华检验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10期594-596,共3页
目的 探讨从美洲蟑螂cDNA表达文库中获得的变应原基因对过敏性疾病的治疗价值。方法 用生物素 链霉亲合素系统 ,使用蟑螂过敏病人血清IgG4,对已构建的美洲蟑螂cDNA表达文库进行免疫学筛选 ,并对阳性克隆进行序列测定及同源性分析。... 目的 探讨从美洲蟑螂cDNA表达文库中获得的变应原基因对过敏性疾病的治疗价值。方法 用生物素 链霉亲合素系统 ,使用蟑螂过敏病人血清IgG4,对已构建的美洲蟑螂cDNA表达文库进行免疫学筛选 ,并对阳性克隆进行序列测定及同源性分析。结果 从美洲蟑螂cDNA文库筛选出 3个阳性克隆 ,同源性分析显示 ,3号克隆核苷酸序列及推导的氨基酸序列与美洲蟑螂主要变应原CrPI高度同源 ,一致性达 99% ,1、2号克隆与已知变应原无显著同源性 (score <2 0 0 ) ,提示其为新的蟑螂变应原基因 ,其中 1号为编码核糖体蛋白S12 ,2号为编码Rab11蛋白。结论  3号为克隆编码美洲蟑螂主要变应原CrPI,另外 2个克隆为新的蟑螂变应原基因 ,对这些基因的进一步亚克隆表达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基因表达 免疫学筛选 序列分析 美洲蟑螂 变应原基因 过敏性疾病
原文传递
美洲大蠊化学成分及防治消化系统疾病的研究进展
6
作者 李辉标 陈新林 +2 位作者 唐洪梅 齐诗语 陈慕媛 《今日药学》 CAS 2024年第8期630-635,共6页
美洲大蠊(Periplaneta americana L.)是传统的中药材,有活血散瘀、解毒消疳的功效,具有多种活性成分和广泛的药理作用,临床上常用于金创、外伤、烧伤、烫伤、溃疡、褥疮之创面及胃痛出血等疾病。近年来,美洲大蠊在消化系统疾病方面广泛... 美洲大蠊(Periplaneta americana L.)是传统的中药材,有活血散瘀、解毒消疳的功效,具有多种活性成分和广泛的药理作用,临床上常用于金创、外伤、烧伤、烫伤、溃疡、褥疮之创面及胃痛出血等疾病。近年来,美洲大蠊在消化系统疾病方面广泛应用,疗效显著。本文对近年来有关美洲大蠊的化学成分、防治消化系统疾病的药理作用及临床作用进行综述,为美洲大蠊药材的进一步研究和开发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美洲大蠊 化学成分 消化系统疾病
原文传递
美洲大蠊(Periplaneta americana)肠道微生物多样性分析(英文) 被引量:5
7
作者 房伟 方泽民 +5 位作者 刘智苗 袁璟 张学成 彭惠 洪宇植 肖亚中 《微生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9期984-994,共11页
【目的】分析美洲大蠊(Periplaneta americana)肠道微生物群落的组成。【方法】以美洲大蠊肠道微生物基因组为模板,Bact-27F和Univ-1492R为引物,PCR扩增16S rRNA基因,连接pGEM-T载体,构建肠道微生物16S rRNA基因文库,并对肠道微生物的... 【目的】分析美洲大蠊(Periplaneta americana)肠道微生物群落的组成。【方法】以美洲大蠊肠道微生物基因组为模板,Bact-27F和Univ-1492R为引物,PCR扩增16S rRNA基因,连接pGEM-T载体,构建肠道微生物16S rRNA基因文库,并对肠道微生物的组成及多样性进行分析。【结果】美洲大蠊肠道微生物主要包括变形杆菌门(Proteobacteria,66.4%),拟杆菌门(Bacteroidetes,17.8%),厚壁菌门(Firmicutes,14.5%),梭杆菌门(Fusobacteria,0.6%),以及未分类微生物(unclassified bacteria,0.6%)。系统发育分析显示,15%的美洲大蠊肠道微生物16S rRNA基因序列与亲缘关系较近的杂食蟑螂肠道微生物的16S rRNA基因序列聚于一支;59%的美洲大蠊肠道微生物16S rRNA基因序列与不同食性动物肠道微生物的16S rRNA基因序列聚于一支。另一方面,18%的美洲大蠊肠道微生物16S rRNA基因序列与潜在的微生物致病菌一致性高于99%,说明美洲大蠊是一类潜在的致病菌携带者。【结论】美洲大蠊肠道微生物群落组成多样,宿主系统进化以及杂食性生活方式对其肠道微生物的组成有较大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美洲大蠊 16S rRNA基因 微生物群落
原文传递
美洲大蠊成虫血淋巴抗念珠菌物质 被引量:1
8
作者 陈劲伟 名取俊二 《华南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1990年第3期87-88,共2页
引言 美洲大蠊正常情况下绝不感染念珠菌,除了本身的细胞性“免疫”外,体液中是否也存在着抗念珠菌物质呢?我们对此进行了探讨,以期能为开发抗人类念珠菌病的新药提供参考。 材料和方法 1.美洲大蠊饲育于27℃恒温室,取成虫采血后-80℃保... 引言 美洲大蠊正常情况下绝不感染念珠菌,除了本身的细胞性“免疫”外,体液中是否也存在着抗念珠菌物质呢?我们对此进行了探讨,以期能为开发抗人类念珠菌病的新药提供参考。 材料和方法 1.美洲大蠊饲育于27℃恒温室,取成虫采血后-80℃保存;念珠菌(Candida albicans ATCC36232)为东京大学药学系微生物药品化学教室保存株。 2.活性测定:将血淋巴与念珠菌液于37℃反应2小时后涂抹于念珠菌的选择培养基《普通细菌培养基加入0.5%呋喃西林)平板,比较样品与对照的菌落数而求出抗菌百分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美洲大蠊 念珠菌 抗性 血淋巴 成虫
下载PDF
美洲大蠊过敏原Per a 7表达鉴定及其对Th17类细胞因子表达的影响 被引量:2
9
作者 金珊珊 马文静 张锦英 《江苏医药》 CAS 2015年第18期2117-2119,共3页
目的鉴定美洲大蠊过敏原Per a 7表达,研究其对辅助性T细胞17(Th17细胞)相关基因和蛋白表达的影响。方法用含编码Per a 7基因的大肠杆菌诱导表达并纯化出Per a 7蛋白。将磁珠分离后CD4+T淋巴细胞与Per a 7激发活化的树突状细胞共培养。... 目的鉴定美洲大蠊过敏原Per a 7表达,研究其对辅助性T细胞17(Th17细胞)相关基因和蛋白表达的影响。方法用含编码Per a 7基因的大肠杆菌诱导表达并纯化出Per a 7蛋白。将磁珠分离后CD4+T淋巴细胞与Per a 7激发活化的树突状细胞共培养。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IL-17、RORγt和Foxp3mRNA表达,ELISA检测上清液中IL-17含量。结果成功克隆分子量约为33kD的重组蛋白Per a 7。重组Per a 7激发后树突状细胞与CD4+T淋巴细胞共培养后,IL-17、RORγt mRNA表达以及上清液中IL-17含量增加(P<0.05),而Foxp3mRNA表达无明显变化(P>0.05)。结论美洲大蠊过敏原Per a 7能激发树突状细胞诱导T淋巴细胞向Th17细胞方向分化,在过敏性疾病发生中起了重要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美洲大蠊 PER a 7 树突状细胞 白细胞介素17
原文传递
饲料营养成分含量对美洲大蠊若虫生长发育的影响 被引量:1
10
作者 张李香 吴珍泉 +1 位作者 吴佳凡 黄强 《寄生虫与医学昆虫学报》 CAS 2009年第1期43-46,共4页
本文研究了3种营养成分不同含量的饲料对美洲大蠊若虫生长和发育的影响,结果表明,美洲大蠊若虫孵化后取食饲料2120天,其平均体重为(35.95±0.68)mg/头,较取食饲料1、饲料3的美洲大蠊若虫的体重高;美洲大蠊若虫对饲料3的日平均取... 本文研究了3种营养成分不同含量的饲料对美洲大蠊若虫生长和发育的影响,结果表明,美洲大蠊若虫孵化后取食饲料2120天,其平均体重为(35.95±0.68)mg/头,较取食饲料1、饲料3的美洲大蠊若虫的体重高;美洲大蠊若虫对饲料3的日平均取食量(2.58±0.48)mg/头较饲料2的日平均取食量(1.99±0.83)mg/头多,但美洲大蠊若虫从饲料2、饲料3中日摄食的蛋白质和脂类间无差异(P〉0.05);美洲大蠊若虫对饲料2的利用率(95.67±1.32)%和食物转化效率(14.22±6.48)%高,与对饲料1、饲料3的利用率、食物转化效率间存在差异。美洲大蠊若虫取食饲料2较取食其他2种饲料更有利于其生长发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营养成分 美洲大蠊 若虫 生长发育
下载PDF
美洲大蠊提取物制备工艺初步研究 被引量:1
11
作者 刘成成 曾晓宁 +1 位作者 马文静 何韶衡 《江苏医药》 CAS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4期1613-1615,共3页
目的开发一种标准化的美洲大蠊提取物制备方法。方法通过单因素实验观察不同盐离子浓度、pH和提取时间对美洲大蠊提取物蛋白提取的影响,采用正交设计试验对提取工艺进行优化。结果各因素对美洲大蠊蛋白提取效率影响大小的顺序为:盐浓度&... 目的开发一种标准化的美洲大蠊提取物制备方法。方法通过单因素实验观察不同盐离子浓度、pH和提取时间对美洲大蠊提取物蛋白提取的影响,采用正交设计试验对提取工艺进行优化。结果各因素对美洲大蠊蛋白提取效率影响大小的顺序为:盐浓度>时间>pH。其中,盐浓度对提取物中蛋白浓度的影响最大(P<0.05)。美洲大蠊提取物的最佳提取条件为:提取液为磷酸盐缓冲液,盐浓度为0.4mol/L,pH为8.0,提取时间为6h。结论成功开发出一种美洲大蠊提取物的标准化提取方法,为研究美洲大蠊过敏机制及其诊断与治疗提供了有利工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美洲大蠊 过敏原提取物
原文传递
美洲大蠊提取液加速肛周阴虚型创面应用举隅
12
作者 黄俊 李心甜 曾娟妮 《中医药临床杂志》 2020年第9期1677-1679,共3页
一直以来,疮疡的修复一直是人类医学上探讨的问题之一,而阴虚型创面,以其创口难收,迁延不愈而成为创面修复的一大难题。而美洲大蠊近年来随着对其不断的深入探究,其组织修复及增强免疫力等效果得到广泛关注,并被广泛应用于临床。该文将... 一直以来,疮疡的修复一直是人类医学上探讨的问题之一,而阴虚型创面,以其创口难收,迁延不愈而成为创面修复的一大难题。而美洲大蠊近年来随着对其不断的深入探究,其组织修复及增强免疫力等效果得到广泛关注,并被广泛应用于临床。该文将结合阴虚创面疡的病因病机探讨美洲大蠊提取物对阴虚型创面的影响,从而为进一步研究疮疡修复打下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美洲大蠊 疮疡修复 阴虚型 病因病机
下载PDF
三种物质的含水率对室内饲养的美洲大蠊产卵选择性的影响
13
作者 吴珍泉 詹仁添 +1 位作者 吴迅 郭芙蓉 《寄生虫与医学昆虫学报》 CAS 2012年第3期161-164,共4页
本文研究了室内饲养的美洲大蠊对3种不同含水率的材质的产卵喜好性。结果表明蟑螂比较喜欢在干燥的土壤中产卵,土壤和沙的含水率越高,蟑螂的产卵量越少,木削的含水率40%以下不影响蟑螂的产卵选择。3种物质中蟑螂在沙子中产卵量较少。
关键词 美洲大蠊 土壤 沙子 木削 产卵选择
下载PDF
First molecular genetic evidenee for automictic parthenogenesis in cockroaches
14
作者 Masashi Tanaka Takaaki Daimon 《Insect Science》 SCIE CAS CSCD 2019年第4期649-655,共7页
Parthenogenesis is an asexual mode of reproduction that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the evolution of sex, sociality, and reproduction strategies in insects. Some species of cockroach exhibit thelytoky, a type of parthe... Parthenogenesis is an asexual mode of reproduction that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the evolution of sex, sociality, and reproduction strategies in insects. Some species of cockroach exhibit thelytoky, a type of parthenogenesis in which female offspring are produced without fertilization. However, the cytological and genetic mecha? nisms of parthenogenesis in cockroaches are not well understood. Here we provide the first molecular genetic evidence that cockroaches can reproduce through automixis. Using the American cockroach Periplaneta aniericana, we performed microsatellite analysis to investigate the genetic relationship between parthenogenetically produced nymphs and the parent virgin females, and found that all parthenogenetic offspring were homozygous for autosomal microsatellite markers, whereas the female parents were heterozygous. In addition, flow cytometry analysis revealed that the parthenogenetic offspring were diploid. Taken together, our results demonstrate that P. americana exhibits automixis-type thelytoky, in which diploidy is restored by gamete duplication or terminal fusion. These findings highlight the unique reproduction strategies of cockroaches, which are more varied than was previously recognize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merican cockroach automixis MICROSATELLITE PERIPLANETA THELYTOKY
原文传递
饲养美洲大蠊卵鞘上发现的两种螨类
15
作者 龚珍奇 余丽萍 +2 位作者 涂丹 夏斌 朱志民 《江西植保》 2002年第3期75-76,共2页
记述美洲大蠊卵鞘上发现的两种螨类的形态、生物学、寄主或栖息地和国内分布等。
关键词 美洲大蠊 卵鞘 螨类 形态特征 生物学
下载PDF
紫草油联合美洲大蠊粉在低位肛周脓肿术后的应用 被引量:12
16
作者 王洁 曹吉勋 《中国中西医结合外科杂志》 CAS 2019年第4期488-491,共4页
目的:观察紫草油纱条联合美洲大蠊粉对低位肛周脓肿术后切口愈合的作用。方法:将116例低位肛周脓肿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8例,均采用相同的术后抗感染及支持治疗。观察组采用美洲大蠊粉联合紫草油纱条换药,对照组单纯采用紫草... 目的:观察紫草油纱条联合美洲大蠊粉对低位肛周脓肿术后切口愈合的作用。方法:将116例低位肛周脓肿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8例,均采用相同的术后抗感染及支持治疗。观察组采用美洲大蠊粉联合紫草油纱条换药,对照组单纯采用紫草油纱条换药。分别观察记录两组术后第1、6、11、16d创面疼痛VAS评分、分泌物评分、肉芽生长评分、并发肛周湿疹例数、创面愈合时间及创面愈合率等指标。结果:观察组术后1、6、11、16d疼痛VAS评分分别为6.49±0.55、4.98±0.26、2.59±0.34、1.06±0.23,对照组为6.53±0.36、5.96±0.42、4.66±0.40、3.19±0.31,观察组治疗后6、11、16d疼痛VAS评分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术后1、6、11、16d创面分泌物评分分别为2.43±0.36、1.89±0.41、1.64±0.26、1.45±0.23,对照组为2.13±0.53、1.66±0.29、1.52±0.49、1.36±0.19,观察组患者治疗后6、11、16d创面分泌物评分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术后1、6、11、16d肉芽生长积分分别为2.51±0.53、1.59±0.49、1.01±0.39、0.71±0.28,对照组为1.61±0.64、1.03±0.36、0.86±0.26、0.42±0.21,观察组术后第11、16d肉芽生长积分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术后6、11、16d创面愈合率分别为29.35±2.12、46.53±3.18、93.62±4.96,对照组为21.51±1.83、33.19±2.24、76.25±4.03,观察组术后6、11、16d创面愈合率均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并发肛周湿疹例数明显少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创面愈合时间明显少于对照组(P<0.05)。结论:紫草油纱条联合美洲大蠊粉换药,可显著减轻低位肛周脓肿术后创面疼痛,减少分泌物渗出,促进肉芽生长,缩短创面愈合时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肛周脓肿 创面愈合 紫草油纱条 美洲大蠊粉
下载PDF
寄主日龄对啊氏啮小蜂寄生后代的影响 被引量:8
17
作者 张李香 吴珍泉 《福建农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4期438-440,共3页
啊氏啮小蜂(Tetrastichus hagenowii)是美洲大蠊卵的寄生蜂,越新鲜的美洲大蠊卵荚被寄生率越高,不同日龄卵荚寄生率(y)与卵荚日龄(x)的关系符合方程y=-0.6 943x+34.158(R2=0.9205).寄生不同日龄卵荚的啊氏啮小蜂的发育历期(y)随着美洲... 啊氏啮小蜂(Tetrastichus hagenowii)是美洲大蠊卵的寄生蜂,越新鲜的美洲大蠊卵荚被寄生率越高,不同日龄卵荚寄生率(y)与卵荚日龄(x)的关系符合方程y=-0.6 943x+34.158(R2=0.9205).寄生不同日龄卵荚的啊氏啮小蜂的发育历期(y)随着美洲大蠊卵荚日龄(x)的增加而缩短,符合方程y=-0.4411x+43.404(R2=0.9467).寄生蜂的雌雄性比(y)也随着寄主日龄(x)的增大而降低,符合方程式y=-1.4349x+89.435(R2=0.933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寄主日龄 啊氏啮小蜂 寄生后代
下载PDF
美洲大蠊提取液对慢性难愈合创面Ⅰ/Ⅲ型胶原蛋白调控研究 被引量:11
18
作者 李文华 伍伟明 +3 位作者 刘筱 杨敏 周雯婷 曾娟妮 《湖南中医药大学学报》 CAS 2018年第3期250-253,共4页
目的观察美洲大蠊提取液对大鼠慢性难愈合创面组织中Ⅰ/Ⅲ型胶原蛋白的表达,探讨其促愈机制。方法将48只SPF大鼠随机分为急性创面对照组,慢性创面模型组、贝复济阳性组及美洲大蠊实验组,药物干预5、7、11 d后分批留取创面组织并处死,运... 目的观察美洲大蠊提取液对大鼠慢性难愈合创面组织中Ⅰ/Ⅲ型胶原蛋白的表达,探讨其促愈机制。方法将48只SPF大鼠随机分为急性创面对照组,慢性创面模型组、贝复济阳性组及美洲大蠊实验组,药物干预5、7、11 d后分批留取创面组织并处死,运用PCR方法测定创面组织中Ⅰ/Ⅲ型胶原蛋白m RNA的表达。结果Ⅰ、Ⅲ型胶原在各组中的表达趋势曲线一致,第5天,对照组表达最高,模型组最低,从第5天开始,美洲大蠊实验组中Ⅰ、Ⅲ型胶原中表达呈上升趋势并高于阳性组,第7天达到高峰后逐渐稳定下降,第11天略低于阳性组(P<0.01)。结论美洲大蠊提取液能有效提高大鼠难愈合创面前中期Ⅰ/Ⅲ型胶原蛋白的表达从而促进创面愈合,并在后期能有效降低胶原蛋白的过度表达而减少瘢痕形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美洲大蠊提取液 慢性难愈合创面 Ⅰ型胶原蛋白 Ⅲ型胶原蛋白
下载PDF
美洲大蠊提取液对创面愈合中TGF-β1通路中Smad6、Smad9表达的影响及超微病理结构观察 被引量:10
19
作者 杨敏 耿越飞 +2 位作者 沈咏梅 周雯婷 曾娟妮 《中华中医药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7期3266-3269,共4页
目的:探索美洲大蠊提取液作用大鼠难愈合创面的生长优势及可能调控机制。方法:将造模成功后的大鼠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空白组、模型组、实验组、对照组,应用免疫组化观察Smad6、Smad9的表达;应用HE染色观察细胞病理形态;应用透射电镜观... 目的:探索美洲大蠊提取液作用大鼠难愈合创面的生长优势及可能调控机制。方法:将造模成功后的大鼠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空白组、模型组、实验组、对照组,应用免疫组化观察Smad6、Smad9的表达;应用HE染色观察细胞病理形态;应用透射电镜观察细胞超微结构。结果:第20天时,与模型组、空白组、对照组比较,实验组Smad6表达显著下降,Smad9表达显著上升(P<0.05)。病理形态显示,实验组细胞炎性渗出、水肿明显,炎性反应进程迅速;透射电镜显示,实验组较模型组、对照组细胞结构连接紧密,线粒体数量增加(P<0.05)。结论:在TGF-β1通路中,美洲大蠊提取液可能通过下调Smad6,上调Smad9表达,加速创面细胞病理炎性反应进程,促进细胞线粒体、内质网、桥粒等的增生与分化,促进创面愈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MAD6 Smad9 美洲大蠊提取液 慢性难愈合创面 超微结构 病理结构
原文传递
美洲大蠊提取物对肝纤维化大鼠NF-κB和α-SMA表达的影响 被引量:6
20
作者 刘丽辉 李武 +5 位作者 马得宏 陈一晖 王宏图 张禄 徐雪美 冉慧粉 《重庆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7期2152-2154,共3页
目的探讨美洲大蠊提取物(APA)对实验性肝纤维化组织中核转录因子-κB(NF-κB)和α-平滑肌肌动蛋白(α-SMA)表达的影响,并观察APA的抗纤维化疗效。方法采用四氯化碳复制大鼠肝纤维化模型,同时用0.5g/kg的APA灌胃治疗,测定血清中丙氨酸氨... 目的探讨美洲大蠊提取物(APA)对实验性肝纤维化组织中核转录因子-κB(NF-κB)和α-平滑肌肌动蛋白(α-SMA)表达的影响,并观察APA的抗纤维化疗效。方法采用四氯化碳复制大鼠肝纤维化模型,同时用0.5g/kg的APA灌胃治疗,测定血清中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清蛋白(Alb)水平。免疫组化测定肝组织中NF-κB和α-SMA表达的水平,并以光镜观察肝病理组织学改变,进行炎性活动度分级及纤维化分期。结果 APA可以降低血清中ALT、AST和肝组织中NF-κB、α-SMA的水平,APA组和三七丹参组与模型组相比血清中Alb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用药后的肝脏细胞变性坏死及纤维化程度明显降低。结论 APA具有一定的抗纤维化作用,机制可能与其抑制肝组织中NF-κB和α-SMA的表达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硬化 美洲大蠊提取物 大鼠 核转录因子-ΚB Α-平滑肌肌动蛋白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