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三氧化二砷联合全反式维A酸、柔红霉素治疗小儿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的临床疗效 被引量:6
1
作者 张本山 杨海霞 +2 位作者 吴攀 何姗 宋娜 《肿瘤药学》 CAS 2017年第2期209-212,共4页
目的评价全反式维A酸、柔红霉素与三氧化二砷联合方案治疗小儿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PL)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0年10月~2013年10月在我院血液科接受治疗的34例急性APL患儿作为研究对象。采用数字随机法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每组17例... 目的评价全反式维A酸、柔红霉素与三氧化二砷联合方案治疗小儿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PL)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0年10月~2013年10月在我院血液科接受治疗的34例急性APL患儿作为研究对象。采用数字随机法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每组17例。对照组患儿使用维A酸、柔红霉素治疗,实验组在维A酸、柔红霉素基础上联合三氧化二砷静脉注射治疗。对两组患儿的临床治疗效果和长期生存情况进行观察比较。结果经过28天的治疗,试验组患儿完全缓解率显著高于对照组(94.11%vs.82.35%,P<0.05);两组达到完全缓解时间、白细胞峰值、早期死亡率和感染率等指标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的PML-RARα转阴率较对照组高,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患儿跟踪随访36个月,对照组与试验组患儿的总生存时间分别为(21.22±3.78)月、(32.08±4.56)月、无复发生存时间分别为(11.71±4.21)月、(20.27±3.93)月,随访期内死亡率分别为5.88%、17.64%,试验组生存情况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三氧化二砷联合全反式维A酸、柔红霉素治疗方案能够提高APL患儿的完全缓解率并改善长期生存情况,条件许可时,可以作为首选方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反式维A酸 柔红霉素 三氧化二砷 儿童 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
下载PDF
人类巨细胞病毒感染对脐血红系祖细胞同源盒B6基因表达的影响 被引量:4
2
作者 冉伶 刘文君 +2 位作者 陈艾 胡晓 陈红英 《中国实用儿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6期452-454,共3页
目的研究脐血红系祖细胞的HOXB6基因的表达情况以及人类巨细胞病毒(HCMV)感染对红系祖细胞的HOXB6基因表达的影响,以探讨HCMV导致脐血红系祖细胞损伤的机制。方法在泸州医学院附属医院儿科以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FQ-RT-PCR)检测人类巨... 目的研究脐血红系祖细胞的HOXB6基因的表达情况以及人类巨细胞病毒(HCMV)感染对红系祖细胞的HOXB6基因表达的影响,以探讨HCMV导致脐血红系祖细胞损伤的机制。方法在泸州医学院附属医院儿科以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FQ-RT-PCR)检测人类巨细胞病毒感染和(或)用全反式维甲酸(ATRA)处理后HOXB6基因的表达水平。结果人脐血红系祖细胞可表达HOXB6基因;HCMV感染后,红系祖细胞HOXB6基因的表达明显下调;ATRA能显著上调红系祖细胞HOXB6基因的表达水平,且能够在一定时间内上调HCMV感染后的红系祖细胞HOXB6基因的表达。结论HCMV感染能诱导脐血红系祖细胞HOXB6的表达下调,HC-MV有可能通过调控HOXB6基因表达异常而引起红系祖细胞的增殖障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类巨细胞病毒 HOXB6基因 红系祖细胞 全反式维甲酸
原文传递
马蹄内翻足大鼠模型踝部骨骼、组织及脊髓蛋白质组学分析 被引量:5
3
作者 李增刚 纪虹 +4 位作者 富伟能 赵彦艳 金春莲 吉士俊 孙开来 《中华医学遗传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期52-58,共7页
目的 应用全反式维甲酸(all-trans retinoic acid,ATRA)诱发Wistar大鼠马蹄内翻足模型为实验材料,应用蛋白质学技术探讨先天性马蹄内翻足发病机理。方法 按135mg/kg体重经口给予孕10天Wistar大鼠ATRA,孕21天剖检胎鼠,提取畸形鼠... 目的 应用全反式维甲酸(all-trans retinoic acid,ATRA)诱发Wistar大鼠马蹄内翻足模型为实验材料,应用蛋白质学技术探讨先天性马蹄内翻足发病机理。方法 按135mg/kg体重经口给予孕10天Wistar大鼠ATRA,孕21天剖检胎鼠,提取畸形鼠和对照鼠脊髓、踝部组织(去除皮肤)及踝部骨骼总蛋白,双向电泳分离蛋白,考马斯亮蓝染色,PDQuest软件、质谱及生物信息学分析差异蛋白。应用半定量逆转录P(鼠检测马蹄内翻足畸形鼠和对照鼠脊髓、踝部骨骼和胫骨后肌群组织Map、col2a1、tnnt1和ngfr基因表达。应用免疫组化染色检测Xiap蛋白表达。应用TUNEL法进行脊髓、踝部骨骼细胞凋亡检测。结果 经双向电泳发现马蹄内翻足模型胎鼠多种蛋白质表达存在差异,质谱及生物信息学进一步分析发现Ⅱ型胶原蛋白等16种蛋白表达发生改变。逆转录PCR检测进一步证实xiap、col2a1在脊髓、踝部骨骼和胫骨后肌群组织表达下调,tnnt1在踝部骨骼和胫骨后肌群组织表达下调,ngfr在以上组织表达无异常。免疫组化染色进一步证实Xiap蛋白表达下调。神经、骨骼细胞凋亡发生率是对照组细胞凋亡发生率的5.4和10倍。结论 马蹄内翻足大鼠模型踝部组织(去除皮肤)、踝部骨骼及脊髓多种蛋白质存在表达差异。Xiap、C0l2a1和sTnT与马蹄内翻足相关,Ngfr与马蹄内翻足无关。ATRA可以诱导脊髓、骨骼凋亡发生率升高,与Xiap表达下调有关,在马蹄内翻足发生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先天性马蹄内翻足 全反式维甲酸 双向电泳 质谱 凋亡
原文传递
不同用药方式对小儿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的临床效果对比研究 被引量:4
4
作者 陈明 潘睿 +1 位作者 朱斌 谢志玉 《实用癌症杂志》 2016年第9期1547-1549,共3页
目的探讨全反式维甲酸联合三氧化二砷治疗小儿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的临床疗效。方法 84例12岁以下小儿APL患者,观察组44例,采用全反式维甲酸和三氧化二砷联合治疗。维甲酸口服,每天20 mg/m^2,三氧化二砷静脉注射,每天10 mg;对照组40例... 目的探讨全反式维甲酸联合三氧化二砷治疗小儿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的临床疗效。方法 84例12岁以下小儿APL患者,观察组44例,采用全反式维甲酸和三氧化二砷联合治疗。维甲酸口服,每天20 mg/m^2,三氧化二砷静脉注射,每天10 mg;对照组40例,单纯使用维甲酸治疗,剂量为每天40 mg/m2。观察比较2组的临床疗效和长期生存率。结果观察组完全缓解率为82.6%,对照组为75.0%,2组比较,P=0.0148。达到CR时间治疗组为(25.2±3.3)天,对照组为(36.5±5.6)天,2组比较,P=0.0096。2组患儿的白细胞峰值、早期死亡率和感染率等指标也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观察组的PML-RAR转阴率为(90.3±5.4)%,较观察组的(82.4±6.8)%高,但是P=0.2539,没有统计学差异。观察组患儿在治疗后2年死亡4例,死亡率为9.09%;对照组死亡15例,死亡率为37.5%,P=0.0071。结论全反式维甲酸联合三氧化二砷治疗小儿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和单纯采用全反式维甲酸相比,能够获得更好的疗效,且不良反应较轻,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儿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 全反式维甲酸 三氧化二砷
下载PDF
全反式维A酸抑制光老化皮肤基质金属蛋白酶-3,13表达的受体机制 被引量:3
5
作者 李张军 牛新武 +3 位作者 肖生祥 刘亚乐 马慧群 彭振辉 《中国皮肤性病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9期890-894,共5页
目的探讨全反式维A酸(at-RA)抑制光老化皮肤基质金属蛋白酶(MMP)-3和MMP-13表达的受体机制。方法中长波紫外线照射ICR小鼠12周,建立皮肤光老化动物模型,按照实验分组进行at-RA、维A酸受体(RAR)/维A酸X受体(RXR)的激动剂/拮抗剂干预后,H... 目的探讨全反式维A酸(at-RA)抑制光老化皮肤基质金属蛋白酶(MMP)-3和MMP-13表达的受体机制。方法中长波紫外线照射ICR小鼠12周,建立皮肤光老化动物模型,按照实验分组进行at-RA、维A酸受体(RAR)/维A酸X受体(RXR)的激动剂/拮抗剂干预后,HE染色观察皮肤组织病理学的改变;Western blot检测MMP-3和MMP-13的蛋白表达水平;碱水解法检测皮肤胶原蛋白的含量。结果与模型对照组相比,at-RA组、RAR激动剂组胶原蛋白含量增多,MMP-3和MMP-13表达量明显减少(P均<0.01),而RXR激动剂组与模型对照组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at-RA/RAR激动剂+RAR拮抗剂组较at-RA/RAR激动剂组胶原蛋白含量减少,MMP-3和MMP-13表达量显著增多(P均<0.01),而at-RA+RXR拮抗剂组与at-RA组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at-RA可通过RAR下调MMP-3和MMP-13蛋白的表达,抑制光老化皮肤胶原的降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反式维A酸 光老化 基质金属蛋白酶-3 基质金属蛋白酶-13 RAR RXR
下载PDF
全反式维甲酸对实验性自身免疫性重症肌无力的治疗效果 被引量:3
6
作者 李芳华 谢晓丽 +5 位作者 刘静 么秀华 马雪菲 王丹丹 王广友 李呼伦 《国际免疫学杂志》 CAS 2013年第1期49-53,共5页
目的通过体内实验探讨全反式维甲酸(ATRA)对实验性自身免疫性重症肌无力(EAMG)的治疗效果并观察其组织病理学的改变。方法以大鼠来源的AChRα97—116多肽片段、弗式不完全佐剂、结核菌素的混合乳剂,尾根部免疫健康雌性Lewis大鼠建... 目的通过体内实验探讨全反式维甲酸(ATRA)对实验性自身免疫性重症肌无力(EAMG)的治疗效果并观察其组织病理学的改变。方法以大鼠来源的AChRα97—116多肽片段、弗式不完全佐剂、结核菌素的混合乳剂,尾根部免疫健康雌性Lewis大鼠建立EAMG实验动物模型,同时设置完全式佐剂(CFA)对照组、EAMG模型组、ATRA治疗组,其中ATRA治疗组从第一次免疫当天开始腹腔注射ATRA。依据Lennon评分法及体重监测对模型的建立及ATRA的治疗情况予以评定。于晚期发病时相(56d左右)将动物处死取材,分别取大鼠脾脏和肌肉作石蜡切片,HE染色观察各组动物脾脏和肌肉的组织病理学变化,探讨ATRA治疗EAMG的可行性。结果①成功建立EAMG动物模型。②免疫第40天后,ATRA治疗组和EAMG模型组相比较,临床症状及体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临床评分=0.024,P体自=0.001。③与CFA组相比,EAMG模型组动物脾脏小梁静脉壁的厚度增大(P=0.0008),小梁静脉中的淋巴细胞数目增多(P=0.036),脾脏髓质中动脉周围淋巴鞘增宽(P=0.047),脾脏生发中心界限不清,肌纤维直径缩短(P=0.001)。④与EAMG模型组比较,ATRA治疗组动物脾小梁静脉壁的厚度较窄(P=0.043),脾髓质中动脉周围淋巴鞘变窄(P=0.012),脾脏生发中心界限相对较清晰,肌纤维直径较长(P=0.047)。结论ATRA能够缓解EAMG的临床症状,逆转EAMG的组织病理学改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反式维甲酸 实验性自身免疫性重症肌无力 乙酰胆碱受体 HE染色
原文传递
小鼠腭板旋转培养模型的建立及其初步应用 被引量:3
7
作者 韩静 肖颖 +2 位作者 林久祥 张召锋 李勇 《卫生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期33-35,共3页
目的为研究全反式视黄酸(atRA)对小鼠腭板发育的影响及其致腭裂的机制,建立腭板旋转培养模型。方法于妊娠第12天取下小鼠胚胎腭移植体,以10-5~10-1μmolLatRA诱导,在旋转培养装置中连续培养72h,观察腭板发育融合情况。结果经72h培养后... 目的为研究全反式视黄酸(atRA)对小鼠腭板发育的影响及其致腭裂的机制,建立腭板旋转培养模型。方法于妊娠第12天取下小鼠胚胎腭移植体,以10-5~10-1μmolLatRA诱导,在旋转培养装置中连续培养72h,观察腭板发育融合情况。结果经72h培养后,对照组正常融合,与体内发育一致。atRA在10-5μmolL能促进腭板的融合,≥10-4μmolL抑制腭板的发育及融合,造成腭裂,融合率下降,并呈显著的剂量-效应关系。结论本模型中,腭板能在体外培养中存活并继续生长、发育、融合;atRA在10-5μmolL能促进腭板融合,高于10-4μmolL呈剂量-效应关系的抑制融合,造成腭裂,证明小鼠腭板旋转培养模型建立成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腭板旋转培养 腭板 全反式视黄酸
下载PDF
全反式维甲酸调控BMP9诱导3T3-L1前脂肪细胞成骨和成脂分化 被引量:1
8
作者 刘洋 李锐冬 +1 位作者 聂茂 梁凯路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5期1722-1728,共7页
目的研究全反式维甲酸(all-trans retinoic acid,ATRA)调控骨形态发生蛋白9(bone morphogenetic protein 9,BMP9)诱导前脂肪细胞成骨和成脂分化的作用及相关机制。方法首先用RTPCR检测维甲酸受体在3T3-L1前脂肪细胞中的表达;用BMP9编码... 目的研究全反式维甲酸(all-trans retinoic acid,ATRA)调控骨形态发生蛋白9(bone morphogenetic protein 9,BMP9)诱导前脂肪细胞成骨和成脂分化的作用及相关机制。方法首先用RTPCR检测维甲酸受体在3T3-L1前脂肪细胞中的表达;用BMP9编码序列的重组腺病毒感染3T3-L1细胞,再以1μmol/L的ATRA干预不同时间后,利用碱性磷酸酶(alkaline phosphatase,ALP)活性测定和染色、Western blot检测骨桥素(osteopontin,OPN)、骨钙素(osteocalcin,OC)和脂肪酸结合蛋白(adipocyte fatty acid binding protein,a P2)表达,茜素红染色检测钙盐沉积水平,油红O染色检测脂质积聚研究BMP9和ATRA对前脂肪细胞成骨和成脂分化的作用;利用荧光素酶报告质粒和Western blot检测ATRA对BMP9介导的BMPR-Smad信号通路活性的影响。结果前脂肪细胞中,除视黄醇受体γ外其余5种维甲酸受体均有表达;BMP9能增加前脂肪细胞ALP活性(P<0.01),并促进OPN及OC蛋白表达和钙盐沉积,ATRA能进一步增强该作用(P<0.01);BMP9能促进前脂肪细胞中脂质积聚,并诱导a P2表达,但该作用被ATRA抑制;ATRA还能够上调细胞中BMP9的mRNA和蛋白表达,BMP9合并ATRA组的Samd1/5/8磷酸化水平明显强于BMP9组,BMPR-Smad报告质粒荧光素酶活性也呈相同变化趋势(P<0.01)。结论在前脂肪细胞中,ATRA能增强BMP9的成骨诱导活性,并抑制其诱导的成脂分化;ATRA的作用可能与进一步激活BMP9介导的BMPR-Smad信号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形态发生蛋白9 全反式维甲酸 BMPR-Smad信号 前脂肪细胞 细胞分化
下载PDF
维甲酸对原发性高血压大鼠心肌血管平滑肌增殖的作用及其机制
9
作者 黄真 张勤 +1 位作者 王国蓉 黄俊 《西南国防医药》 CAS 2006年第1期28-31,共4页
目的:探讨维甲酸对自发性高血压大鼠(SHR)心肌、血管平滑肌增殖的影响和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RAS)所起的作用。方法:18只SHR大鼠随机分为全反式维甲酸治疗组、对照组、卡托普利治疗组,每组6只。分别予治疗组和对照组皮下注射全... 目的:探讨维甲酸对自发性高血压大鼠(SHR)心肌、血管平滑肌增殖的影响和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RAS)所起的作用。方法:18只SHR大鼠随机分为全反式维甲酸治疗组、对照组、卡托普利治疗组,每组6只。分别予治疗组和对照组皮下注射全反式维甲酸(ATRA)10mg/Kg体重或溶媒,高血压药物治疗组予卡托普利0.25mg/Kg体重管饲,每天一次,均疗程4周。疗程结束后观察各组SHR大鼠心肌、血管平滑肌(VSMC)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的变化以及心肌ACE-mRNA、ACE2-mRNA的表达。结果:维甲酸治疗组心肌、血管平滑肌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表达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卡托普利治疗组的PCNA表达也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但维甲酸治疗组与卡托普利组比较也有显著差异(P<0.01);维甲酸治疗组ACE-mRNA的表达低于卡托普利组及对照组(P<0.01),卡托普利组ACE-mRNA的表达也低于对照组(P<0.01);而维甲酸组ACE2-mRNA的表达则高于对照组及卡托普利组(P<0.01),后两组之间则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维甲酸能抑制SHR模型心肌、血管平滑肌PCNA的表达,并在增加ACE2-mRNA表达的同时减少ACE-mRNA的表达,从而有可能干预增殖性血管疾病的病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维甲酸 原发性高血压 血管平滑肌增殖 ACE ACE2
下载PDF
ATRA对糖尿病大鼠心肌内iNOS表达的影响
10
作者 韩红彦 万为国 张翠 《武汉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2008年第6期727-731,I0003,共6页
目的:动态观察糖尿病(DM)大鼠心肌组织内诱生型一氧化氮合酶(iNOS)表达水平的变化及全反式维甲酸对其的干预作用。方法:链脲佐菌素(STZ)法复制SD大鼠实验性1型DM模型,并随机分为全反式维甲酸[ATRA,20 mg/(kg.d)]处理组或非ATRA处理组。... 目的:动态观察糖尿病(DM)大鼠心肌组织内诱生型一氧化氮合酶(iNOS)表达水平的变化及全反式维甲酸对其的干预作用。方法:链脲佐菌素(STZ)法复制SD大鼠实验性1型DM模型,并随机分为全反式维甲酸[ATRA,20 mg/(kg.d)]处理组或非ATRA处理组。造模型后30 d及60 d测量空腹血糖、心重/体重比值,HE染色观察心肌结构的改变,并用RT-PCR技术和免疫组化技术检测心肌组织中iNOS表达水平。结果:30 d和60 d时,DM大鼠心肌内iNOS表达率增加(P<0.05);ATRA处理后可以使心肌内iNOS表达率下降(P<0.05),而DM组和ATRA组大鼠血糖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DM大鼠心肌内iNOS表达率增加,可能与高糖状态下心肌病变有关。ATRA处理后可以使心肌内iNOS表达率下降,这与延缓高糖状态下心肌病变有关。同时说明糖尿病心肌病的发生发展与iNOS再表达密切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糖尿病心肌病 全反式维甲酸 一氧化氮合酶
原文传递
ATRA DAP方案治疗早幼粒细胞白血病的临床研究
11
作者 殷小华 冯艳 潘波 《牡丹江医学院学报》 1992年第4期314-316,369,共4页
应用ATRA和DAP方案治疗APL50例,ATRA组完全缓解(CR)率92.85%,DAP组CR率54.54%,两组疗效差异显著(P<0.05)。ATRA组CR后必须进行强化治疗,否则易复发。此外对应用ATRA后血细胞的动态变化和造血细胞CFU—GM、CFU—E治疗前后的改变进... 应用ATRA和DAP方案治疗APL50例,ATRA组完全缓解(CR)率92.85%,DAP组CR率54.54%,两组疗效差异显著(P<0.05)。ATRA组CR后必须进行强化治疗,否则易复发。此外对应用ATRA后血细胞的动态变化和造血细胞CFU—GM、CFU—E治疗前后的改变进行了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PL) 全反式维甲酸(ATRA) DAP方案
下载PDF
全反式维甲酸促神经干细胞分化中DNA甲基转移酶1和乙酰化组蛋白H3的表达
12
作者 宣爱国 龙大宏 +2 位作者 王智明 陈艳 张文娟 《解剖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5期922-925,共4页
目的:探讨全反式维甲酸体外促神经干细胞分化为神经元过程中DNA甲基转移酶1和乙酰化组蛋白H3的表达变化。方法:0.5、1.0和4μmol/L全反式维甲酸诱导体外培养的鼠胚神经干细胞,免疫荧光检测NeuN和DAPI,计算各组NeuN/DAPI的比值... 目的:探讨全反式维甲酸体外促神经干细胞分化为神经元过程中DNA甲基转移酶1和乙酰化组蛋白H3的表达变化。方法:0.5、1.0和4μmol/L全反式维甲酸诱导体外培养的鼠胚神经干细胞,免疫荧光检测NeuN和DAPI,计算各组NeuN/DAPI的比值,免疫印迹检测DNA甲基转移酶1以及乙酰化组蛋白H3表达水平。结果:免疫荧光结果显示给药组NeuN/DAPI比值显著高于对照组。药物浓度在1和4μmol/L时,DNA甲基转移酶1表达水平与对照组相比均显著降低,且有剂量依赖性;而在4μmol/L时,组蛋白H3乙酰化水平较对照组有显著增强。结论:全反式维甲酸促进神经干细胞向神经元的分化可能与DNA甲基转移酶1的表达抑制和组蛋白乙酰化水平增加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反式维甲酸 神经干细胞 DNA甲基转移酶1 乙酰化组蛋白H3
下载PDF
全反式维甲酸对大鼠C6脑胶质瘤细胞分化的影响 被引量:2
13
作者 付锐 徐航 +2 位作者 涂汉军 罗杰 张力 《现代肿瘤医学》 CAS 2010年第7期1271-1274,共4页
目的:探讨全反式维甲酸对大鼠C6脑胶质瘤细胞分化的影响。方法:建立大鼠C6脑胶质瘤模型,腹腔注射全反式维甲酸后,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增殖时相变化及免疫组化检测p27Kip1蛋白和GFAP蛋白的变化。结果:流式细胞仪检测显示治疗组较对照组G_... 目的:探讨全反式维甲酸对大鼠C6脑胶质瘤细胞分化的影响。方法:建立大鼠C6脑胶质瘤模型,腹腔注射全反式维甲酸后,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增殖时相变化及免疫组化检测p27Kip1蛋白和GFAP蛋白的变化。结果:流式细胞仪检测显示治疗组较对照组G_1期细胞比例增加(P<0.05),S期细胞比例减少(P<0.05),免疫组化检测显示p27Kip1蛋白和GFAP蛋白的表达增加(P<0.05)。结论:反式维甲酸可诱导大鼠C6脑胶质瘤分化,降低肿瘤恶性程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胶质瘤 全反式维甲酸 细胞周期 P27 KIP1 胶质纤维酸性蛋白
下载PDF
全反式维甲酸治疗低危组MDS的疗效观察
14
作者 郑大林 曾华 +2 位作者 胡军 苏敏 何兴平 《内蒙古中医药》 2008年第7期25-26,共2页
目的:观察以全反式维甲酸为主的治疗方案治疗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的临床效果。方法:2001年3月-2007年3月来我院治疗的低危组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患者68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对照组中的低危组给予叶酸、维生素B12和雄激素。治... 目的:观察以全反式维甲酸为主的治疗方案治疗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的临床效果。方法:2001年3月-2007年3月来我院治疗的低危组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患者68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对照组中的低危组给予叶酸、维生素B12和雄激素。治疗组在补充叶酸、维生素B12的治疗基础上加服全反式维甲酸。结果:治疗组的总有效率为75.61%,高于对照组的48.15%,两者之间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全反式维甲酸为主的治疗方案治疗低危组MDS的疗效较好,服用简单、毒副反应低,是一种有效的治疗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反式维甲酸 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
下载PDF
ATRA对兔颈动脉内膜增生和GMCSF及L-选择素影响
15
作者 李迎旭 董果雄 +1 位作者 张社华 姚如永 《青岛大学医学院学报》 CAS 2015年第3期338-340,344,共4页
目的 观察全反式维甲酸(ARTA)对兔颈动脉内膜损伤灶增生和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MCSF)、L-选择素血清浓度的影响。方法 将54只健康新西兰雄性大白兔随机分为正常饮食组、手术组和治疗组,每组18只。正常饮食组给予普通饮食... 目的 观察全反式维甲酸(ARTA)对兔颈动脉内膜损伤灶增生和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MCSF)、L-选择素血清浓度的影响。方法 将54只健康新西兰雄性大白兔随机分为正常饮食组、手术组和治疗组,每组18只。正常饮食组给予普通饮食并分离、暴露颈动脉;手术组给予高脂饮食并行动脉内膜空气干燥术以损伤颈动脉内膜;治疗组给予ARTA灌胃,其余操作同手术组。各组分别于术后1、2、4周取静脉血5 mL,用ELISA法检测血清GMCSF及L-选择素水平;处死动物,取病变处血管行苏木精-伊红染色,光镜下观察各组动物内膜增生情况。结果 正常饮食组第1、2、4周损伤灶内膜增生均不明显,GMCSF和L-选择素血清浓度在正常范围内。手术组血管内膜增生程度和血管管腔狭窄程度随时间增加加重,差异有显著性(F=6.04~1 084.74,P〈0.001);GMCSF及L-选择素血清浓度术后第2周较第1周明显增加,第4周又略有下降,差异有显著性(F=145.11、503.88,P〈0.001)。治疗组第1、2、4周血管内膜增生和管腔狭窄程度较手术组均显著减轻(F=3.98~123.15,P〈0.05),GMCSF和L-选择素含量显著低于手术组(F=387.298~1 605.83,P〈0.001)。结论 ARTA可以减轻内膜增生和管腔狭窄,并且与血清内GMCSF和L-选择素浓度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反式维甲酸 增生 炎症 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 L-选择素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